长征四号乙火箭成功发射实践六号卫星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0:05:17
中国航天报 记者 黄琦
  10月的晋北高原,秋风已带来阵阵寒意。然而,“长四乙”火箭成功地将实践六号卫星送入太空,为即将步入寒冬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50天工作“零缺陷”
  实践六号双星发射前夕,火箭虽然未被检测出任何质量问题,但整个发射试验队却仍处在紧张的“双想”工作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在发射中心反复嘱咐试验队员们,一定要谦虚谨慎,认真查找隐患,确认产品的技术状态,做好发射预案,在“神七”之后再续辉煌。
  “长四乙”火箭技术早已非常可靠,但它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却一“住”就是50多天,是以往发射准备时间的2倍多,创“长四乙”火箭之最,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火箭总指挥翁伟樑介绍,此次“长四乙”面临着一个新情况——护送它飞天的是一座9月份刚刚竣工的新发射工位。新工位虽然有很多先进之处,但它在火箭发射试验队进场之初还处于工程验收阶段,能否顺畅地与火箭的各项接口进行匹配,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这都需要他们予以妥善解决。因此,发射试验队提前来到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长四乙”火箭发射试验队到达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后,必须完成两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阶段,火箭与新工位合练,检测、改进新工位的相关设施,使新工位的各项设施、接口与火箭更加匹配;第二阶段,正式执行火箭测试和发射任务。
  火箭与新工位合练,相当于检测新工位的各项性能,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和建议。新工位正在开展工程验收工作,现场如同建筑工地,非常杂乱,这项工作让火箭“两总”系统非常担心:第一,箭体在合练过程中容易被磕碰而受损;第二,担心电气系统测试设备不完善,可能会在测试过程中损坏火箭内部器件。这两个担心只要发生一个,后果都非常严重。
  面对全新的工位,发射试验队员们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8月25日,先期到达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队员们将几吨重、70多米长的电缆运往新工位,成功铺设好,并把地面测发系统全套设备从老工位搬运到新工位。9月1日,“长四乙”副总师樊宏湍带领各系统主任设计师参加新工位的验收工作,先后提出了150多项改进意见和建议。火箭运抵发射中心后,发射试验队紧张地开展了与新工位的合练工作。7天后,队员们又为新工位提出了36项改进意见和建议。之后,队员们再将耸立在发射区新塔架上的火箭吊装下来,运回测试区技术厂房,准备进入第二阶段的工作,也就是执行正式的测试、发射任务。
  其间,试验队员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面对难题,没有埋怨,没有退缩。来自804所的试验队员熊福宝在检查电缆连接的过程中不慎摔伤了腿,但他轻伤不下火线,坚守岗位。队员们在转运近500公斤重的中频电机的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四两拨千斤”,使得沉重的“大家伙”很轻松地从老工位转运到了新工位。经过大家努力,地面一体化测发控系统的第一次通电和第一次测试均获得成功。
  实践六号卫星工程总师倪行震告诉记者,一次合练比执行一次发射任务还艰难,因为他们不但要面对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还必须想办法解决它们。10月24日,在“长四乙”发射前夕,上级单位领导慰问发射试验队时高度评价了这次合练。

“真严、真慎、真细、真实”
  在此次发射任务中,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射试验队人员结构变化较大。
  虽然队伍中有很多新队员,但箭上产品在合练和正式测试发射过程中都没有发生质量问题,这得益于火箭总设计师李相荣经常要求的“工作要做到真严、真慎、真细、真实”的优良作风。
  在航天系统内,李相荣的严格是出了名的。火箭与新工位合练结束后,还有新工位为火箭注入推进剂和氧化剂的加注系统没有经过实战考核。发射试验队决定用手动的方式为火箭加注,操作手的经验至关重要。10月24日早上8点,发射中心气温为零下6℃。为了让发射前的这项工作万无一失,李相荣穿上厚厚的棉袄,爬上发射塔架,指导、监督队员们完成加注工作,前后历时6个多小时。
  今年,“长四乙”的高密度发射给队员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长四乙”年初的首次出征非常成功。翁伟樑说,这样容易使队员们出现麻痹大意等不良倾向。
  为此,火箭“两总”强调岗位责任到位,杜绝人为失误,不发生低层次问题,充分吸取以前或者其他型号的经验和教训,不放过任何疑点。
  10月21日中午,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艳阳高照,火箭朝阳的一面温度一度上升到20℃,而阴面的温度只有3℃,十几摄氏度的温差导致火箭轻微倾斜。这个细微的变化立刻被队员们发现了。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箭体热胀冷缩所致,但这点变化是否会影响发射?如果会,影响有多大?虽然这个现象在其他型号上也出现过,并未对发射造成影响,但队员们还是抓住疑点,马上投入到分析验证中。同时,八院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全面、深入分析其影响。第二天,他们以充分的数据打消了专家组的质疑。
  “长四乙”要成功发射实践六号双星,延续“神七”的完美——这是袁家军在发射前夕提出的要求。“发射一次就像经历一次高考,今年我们要考三次。要确保每一次成功。一句话,关键是靠大家真正做到严慎细实,以工作‘零缺陷’保证火箭‘零缺陷’。”翁伟樑说。中国航天报 记者 黄琦
  10月的晋北高原,秋风已带来阵阵寒意。然而,“长四乙”火箭成功地将实践六号卫星送入太空,为即将步入寒冬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50天工作“零缺陷”
  实践六号双星发射前夕,火箭虽然未被检测出任何质量问题,但整个发射试验队却仍处在紧张的“双想”工作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在发射中心反复嘱咐试验队员们,一定要谦虚谨慎,认真查找隐患,确认产品的技术状态,做好发射预案,在“神七”之后再续辉煌。
  “长四乙”火箭技术早已非常可靠,但它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却一“住”就是50多天,是以往发射准备时间的2倍多,创“长四乙”火箭之最,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火箭总指挥翁伟樑介绍,此次“长四乙”面临着一个新情况——护送它飞天的是一座9月份刚刚竣工的新发射工位。新工位虽然有很多先进之处,但它在火箭发射试验队进场之初还处于工程验收阶段,能否顺畅地与火箭的各项接口进行匹配,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这都需要他们予以妥善解决。因此,发射试验队提前来到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长四乙”火箭发射试验队到达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后,必须完成两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阶段,火箭与新工位合练,检测、改进新工位的相关设施,使新工位的各项设施、接口与火箭更加匹配;第二阶段,正式执行火箭测试和发射任务。
  火箭与新工位合练,相当于检测新工位的各项性能,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和建议。新工位正在开展工程验收工作,现场如同建筑工地,非常杂乱,这项工作让火箭“两总”系统非常担心:第一,箭体在合练过程中容易被磕碰而受损;第二,担心电气系统测试设备不完善,可能会在测试过程中损坏火箭内部器件。这两个担心只要发生一个,后果都非常严重。
  面对全新的工位,发射试验队员们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8月25日,先期到达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队员们将几吨重、70多米长的电缆运往新工位,成功铺设好,并把地面测发系统全套设备从老工位搬运到新工位。9月1日,“长四乙”副总师樊宏湍带领各系统主任设计师参加新工位的验收工作,先后提出了150多项改进意见和建议。火箭运抵发射中心后,发射试验队紧张地开展了与新工位的合练工作。7天后,队员们又为新工位提出了36项改进意见和建议。之后,队员们再将耸立在发射区新塔架上的火箭吊装下来,运回测试区技术厂房,准备进入第二阶段的工作,也就是执行正式的测试、发射任务。
  其间,试验队员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面对难题,没有埋怨,没有退缩。来自804所的试验队员熊福宝在检查电缆连接的过程中不慎摔伤了腿,但他轻伤不下火线,坚守岗位。队员们在转运近500公斤重的中频电机的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四两拨千斤”,使得沉重的“大家伙”很轻松地从老工位转运到了新工位。经过大家努力,地面一体化测发控系统的第一次通电和第一次测试均获得成功。
  实践六号卫星工程总师倪行震告诉记者,一次合练比执行一次发射任务还艰难,因为他们不但要面对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还必须想办法解决它们。10月24日,在“长四乙”发射前夕,上级单位领导慰问发射试验队时高度评价了这次合练。

“真严、真慎、真细、真实”
  在此次发射任务中,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射试验队人员结构变化较大。
  虽然队伍中有很多新队员,但箭上产品在合练和正式测试发射过程中都没有发生质量问题,这得益于火箭总设计师李相荣经常要求的“工作要做到真严、真慎、真细、真实”的优良作风。
  在航天系统内,李相荣的严格是出了名的。火箭与新工位合练结束后,还有新工位为火箭注入推进剂和氧化剂的加注系统没有经过实战考核。发射试验队决定用手动的方式为火箭加注,操作手的经验至关重要。10月24日早上8点,发射中心气温为零下6℃。为了让发射前的这项工作万无一失,李相荣穿上厚厚的棉袄,爬上发射塔架,指导、监督队员们完成加注工作,前后历时6个多小时。
  今年,“长四乙”的高密度发射给队员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长四乙”年初的首次出征非常成功。翁伟樑说,这样容易使队员们出现麻痹大意等不良倾向。
  为此,火箭“两总”强调岗位责任到位,杜绝人为失误,不发生低层次问题,充分吸取以前或者其他型号的经验和教训,不放过任何疑点。
  10月21日中午,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艳阳高照,火箭朝阳的一面温度一度上升到20℃,而阴面的温度只有3℃,十几摄氏度的温差导致火箭轻微倾斜。这个细微的变化立刻被队员们发现了。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箭体热胀冷缩所致,但这点变化是否会影响发射?如果会,影响有多大?虽然这个现象在其他型号上也出现过,并未对发射造成影响,但队员们还是抓住疑点,马上投入到分析验证中。同时,八院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全面、深入分析其影响。第二天,他们以充分的数据打消了专家组的质疑。
  “长四乙”要成功发射实践六号双星,延续“神七”的完美——这是袁家军在发射前夕提出的要求。“发射一次就像经历一次高考,今年我们要考三次。要确保每一次成功。一句话,关键是靠大家真正做到严慎细实,以工作‘零缺陷’保证火箭‘零缺陷’。”翁伟樑说。
]]
老大,委星的太阳能帆板展开没有?怎么没消息?
]]
整流罩的帽顶像个盘子[:a2:]
原帖由 hnxsyw 于 2008-10-31 10:54 发表
发射一次就像经历一次高考,今年我们要考三次。要确保每一次成功。

--------------还剩两发--------长四乙和长二丁是一支队伍么?


"今年我们要考三次"   说的是长四系列的三次,

不包括长二丁!
原帖由 HEITOO 于 2008-10-31 11:45 发表


"今年我们要考三次"   说的是长四系列的三次,

不包括长二丁!


HEITO版也来了啊[:a5:]  现在又变成长四还剩2发拉?那天说不是这样的:o
同是XH沦落人:(
原帖由 hnxsyw 于 2008-10-31 11:49 发表


HEITO版也来了啊[:a5:]  现在又变成长四还剩2发拉?那天说不是这样的:o


不是呀!

他说的三发是包括   发FY-3A的四丙

SJ-6的四B  

及剩下 的一发,    不矛盾!
偶读成将来时了。。。。。
原帖由 uiopuiop 于 2008-10-31 11:17 发表
整流罩的帽顶像个盘子[:a2:]


这个角度的图有意思!

本来应该是光滑的,   加了隔热泡沫保温材料之故!
长征4看来今年还有一发,不知道是什么东东
原帖由 fireeyes 于 2008-10-31 12:36 发表
长征4看来今年还有一发,不知道是什么东东


再往下说我们连这里都不能呆了;P
]]
那应该是光学的,可能是02号星。
今天?
原帖由 hnxsyw 于 2008-10-31 13:19 发表
今天?

估计是用拼音关联输入,打个今字就把天也输入了,我想他说的应该是今年。
原帖由 hnxsyw 于 2008-10-31 13:19 发表
今天?


不可能,   那个02应该在 大学星之后吧?!
看到大学星 想到浙大小皮
队员们在转运近500公斤重的中频电机的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四两拨千斤”,使得沉重的“大家伙”很轻松地从老工位转运到了新工位。经过大家努力,地面一体化测发控系统的第一次通电和第一次测试均获得成功。
老工位用是不是还要搬回去?!这样来回捣鼓......:L
航天人,就是自强不息的代表。。。。。!!![:a15:] [:a15:] [:a15:] [:a15:] [:a15:]
酒泉和太原怎么分工的?
莫非长2都在酒泉,长4在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