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空军的“黑计划”军机发展计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9:57:42
转的,别问我。:D ;P
中国空军的“黑计划”军机发展计划


下一代中国特色的空军装备大概是由被公开报道证实的战机计划和从未曝光的“黑计划”(这是借美国人的说法)组成......

  现在比较肯定的是强5的后继机还是要搞,定位是轻型战场支援攻击机,洪都的L15可为参照。。成飞有7MF,611和成飞搞的FC1如果便宜,大概也会竞争这个级别。
替代27SK/30MKK的重歼,就是前称背景机的东西,空气动力学文集里有不少方案,别太当真。那些只是概念模型,何况NASA可以玩X系列研究机,中国多做几个模型也不奇怪。。。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四代重歼是和F22A同一级别,这大概没什么疑问。。气动布局应该不是鸭式,611作了很多10号系列方案,那还是3.5代的东西。

  除了这些,中国还在继续的计划大概有隐身机/歼轰机工程,超音速/高超音速巡航弹工程(12/20工程?),高超音速轨道运载器工程,能束武器等等。后面3项是和第2炮兵.海军联合研制的工程。

  分开说:隐身机自6.5计划立项,历时数十年,2代机型。第一代原理样机,就是试验机,失败。第2代,推测由611和603联合,611牵头。

  超音速巡航弹是吸气弹,3-4M,射程≥3000Km,即将列装。高超音速巡航弹为7-8M,射程为1000Km,3000Km。。。还在摸索之中。

  高超音速轨道运载器是要使中国空军和战略打击力量获得全球到达能力,这,还很遥远。

   还有吸气弹是不标准的简称。特指采用吸气式高超音速推进系统的巡航弹(这是相对于以前的火箭发动机而言)一般说有冲压/超燃冲压发动机.冲压喷气+火箭组合发动机等几种。

  以美国的高超音速巡航弹计划为例,DARPA的“经济可承受的快速反应导弹演示弹”ARRMD,海军的高速打击导弹HISSM,空军Jumpstart计划研制8M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等的主推进系统均为超燃冲压发动机。另外,NASA的Hyper-X计划(就是不久前摔了的X43)、重复使用跨大气层飞行器(NASA的ARTT计划)的主推进系统也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中国在开展高超音速的基础研究方面,主要由隶属国防科委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五所.中科院力学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还有航空口和航天口的相关研究单位。其中5所(超高速所)建所33年,有2米激波风洞和200米弹道靶,1米高超声速推进风洞、0.3米低密度风洞、电弧加热器和电弧风洞等实验手段,这些和美俄水平相差不大。中科院力学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由于是开放实验室,所以在国际合作方面比较方便。他的研究内容是列入863-2计划的。。(注:这些都是公开资料,而且他们都不负责具体工程)。

  程不时老先生在89年就呼吁我国航空研发队伍在研制某些先进和独特的工程时采用臭釉工程模式:)猜猜是那一家?
脉冲爆轰发动机(PDE)是另外一种非常规推进系统。

  脉冲爆轰发动机的大致工作过程是:燃料先同流过管状发动机的空气混合,然后引发爆轰。此时一道燃烧波开始沿发动机管向后传播。随着火焰前锋沿管道向下游运动,火焰前方的空气/燃料混合物会受到压缩,并在压力达到临界水平时产生爆炸(而不是燃烧)。与此同时,火焰前锋过去后造成的压力下降会使新鲜的燃料被吸入管中,而爆轰波离开排气管会使压力进一步降低,从而会把空气吸入进气道,从而引发下一个爆轰循环。每个循环所需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为了获得恒定的推力,全尺寸的脉冲爆轰发动机将由多个燃烧管组成阵列。

  由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技术难点较多和目前计算能力的限制,有人也认为脉冲爆轰发动机是一种比较好的替代动力方案,但在我国目前还是处在原理性的探索阶段。

  另外“高推预研”全称为“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 ”以1994年1月中推核心机(中等推力技术核心机)达到设计指标为结束。这些都不是型号机。。是技术储备和积累。这和601作的大量的3代机技术研究一样都是预研任务而不是型号任务。。干工程的可能会理解从理论到产品诞生有无数问题需要解决,理论上无法预见工程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有些问题,不走完型号研制.试验.使用全过程是无法碰到和理解的,所以预研不代表解决所有问题,西方人常说的“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林”确实值得中国航空工业的规划和客户深刻理解。

  601现在的主要型号任务还是消化.吸收.改进和提高27。

  27已经被军方(空军)看中,会从2方面改进:

  1、改进战术性能

  提高作战能力:超视距攻击,夜战能力,发射后不管能力,加大航程,带精确制导炸弹,反幅射导弹……;

  准隐身:降RCS,降红外幅射;

  增加航电能力:多目标跟踪、攻击,电子对抗,敌我识别;

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和敏捷性:加大剩余推力,改进电传操纵,减轻机体重量,改善飞机气动布局。

  2、发展成30MKK那样的双任务战机。

  JSF在中国是不太可能出现的,JSF的第一特点是3军通用。我们现在还是一哄而上的时代,海军.空军各有打算。

  至于这个级别的东西,应该是有的。在“国产新型中高空轻型歼击机”的基础上改进的可能性很大。而F-35中的STOVL型的任务则应该由强5的后继机来完成。(不知道是否具备STOVL的能力)

  屠基达先生95年说过,2020年我们的第四代要出世,当时气候不好,为了将其列入863和2010远景规划,可能说的严重了些。现在估计2015-2020,四代重歼会装备部队。

  至于发动机,时间上80年开始高推预研,95年结束;后转入先期技术演示验证阶段。624牵头,目标定位为F404。而推比10的发动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是90年立项,94年完成方案,共6种。后来和俄罗斯合作(俄的背景机是P2000)其基本方案95年确定。当时在有限经费的条件下,推比10冲击了推比8的工程化.实用化进度。

  推比8推力目标是7000和10000。推比10的推力目标是10000。这样,大概可以推测出四代重歼的一些眉目了。当然,在新的形势变化面前,赶超先进是绝对需要的;所以推比10的研制中有要求在技术上向推比15-20突破。

  隐身机的问题和重歼轻歼都不相干(这不是说这2个没有隐身要求,而是中国最初是把隐身单独列出来发展型号)失败的原因大概都是材料不过关.气动和隐身矛盾吧。

  CARDC(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利用激波风洞进行M=6-8飞行条件下大尺寸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典型飞行条件为8M,H=35Km,流量10Kg/s。。。

  601花了很多力气在3代歼击机技术预研上,ACT.FBW等等。。很多人以为601在不停的改8,那是用8做预研平台(怎么办,就这么个自己的2代战机)。最终都成了无花果。。其中曲折真说不清楚?

  F22和某机的交换比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而他的背后是中美两国的综合工业和科技实力。。千万别以为美国人打不起消耗战,真正打不起消耗战的是中国。


关于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

  1999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江主席在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1998年12月25日)其中主要谈了军队建设要解决的七个关系。其中第四个关系就是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引用原文如下:

  (四)关于军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对军队建设至关重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由于装备性能比较落后,机动能力比较低,军队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但如果规模过大,又会影响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随着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和武器系统效能的空前提高,加强我军的质量建设显得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紧迫。军队质量在现代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必须把加强质量建设作为实现我军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质量建设的关键,是实施科技强军的战略,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含量,增强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国防大学在展开这一段的论述时,写到“现代和未来条件下军队的战斗力主要取决于质量,质量差距很难用数量来弥补,而质量优势却能有效弥补数量的不足;但数量的减少并不能自动导致质量的提高。。。。”

  以上论述都是指导中国装备发展的战略概括。

  在经历了70-80年代下马狂潮之后,航总和军方在对待90年代战斗机的态度上,趋于务实。

  八五初期,国防科委(COSTIND)和航总(现在的AVIC)要求开展预先研制“飞机总体综合设计——高机动隐身战斗机”。从战技指标来看,它是类似“阵风”的3代半战机,不要求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但要求隐身(RCS<0.5平方)和过失速机动。

  这一时期的装备发展思想是基于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将很快出现的战略判断。。中国下一代主战战机将是双发高机动隐身战斗机单一机种,海空通用。走法国道路。。

  2010年以后(20年之后)再开始研制真正的四代战机。

  应该说这是符合当时我国技术实力的通常选择。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1992年刘华清将军坚持从俄罗斯购买一个团的苏27SK战机,用于南海应急出动,当然也为了“有飞机到TW上空转几圈”(原话如此)。(空军早在90年就看上了苏27了)。。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就是601负责总体气动布局的91型.92型.93型和新93,历时5年。。

  但是,几个事件促使军方改变选择,要求直上4代机。这以背景机94(2类)的出现为标志。94要求具备完全四代战机特点:即超巡.隐身.高机动和敏捷性。。。

  这几个事件是:

  银河号事件,美军登上我国货轮检查,侵犯我主权。

  黄海事件,美军和我海空军在黄海对峙。

  东南沿海不明??批次大规模交替施放欺骗干扰和压制干扰;瘫痪我防空观通体系,并掩护其无人侦察机深入我领空近百公里。。。

  另外一个原因是和俄罗斯谈判获得苏27SK的制造许可权。。网上曾有传言601有抵触情绪,为了歼8?实际情况大概是601一些同志对国家耗资几百亿购买许可证生产苏27而放弃背景91.92.93感到失落,毕竟他们化了5年时间,而且只得到很少的钱。。。。有什么办法?军队等不起,你不能看着别人在你头上拉S!

  所以替代的办法是加快苏27国产化进度,提高国产中高空轻型歼击机的性能(个人认为他完全能达到3代半的水平)。

  这之后就是不堪回首的9958,2国论,4.1撞机。。。
  步步紧逼,得寸进尺。

  下半年《航空报》定的宣传调子对601比较有利。

  现在601有2件上天的大事:科研机试飞.重点型号试飞;其实还是一个妈生的,真是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啊^O^。。不管怎么说,601要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连航天科技.航天机电的MM现在提到SAC都笑眯眯地说,你们除了国庆还有什么?。。。。)

  成都在这一时期承担的型号任务(不一定都是主承包单位)可以数的出来,10号.超7还有某型飞机(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它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作为和背景91.92.93同时代的方案大概就是你说的什么D机吧?既双发鸭式布局飞机,有单垂尾和双垂尾2种。此类方案被放弃后,军方要求提高10号机性能,10号系列里出现单发远耦合鸭式布局,双三角翼,双垂尾的方案,可能是不熟悉双垂尾和鸭翼之间气动干扰的原因,此方案还没有立即转化为成果。。。。611在3代乃至3.5代机的技术上比601要快半拍,后来居上。

  4代机预研.空天飞机预研这些都是611未来的希望,如果只是停留在预研和方案上,这些总体布局和气动方案也许都可以猜测出来:

  从气动数据和经验的继承性上来说,611比较擅长鸭式布局,对BT和翼身融合体也熟悉。

  从前瞻性研发而言,无尾类似YF23的布局值得探索。。。

  要判断中国是不是进入了4代重型歼击机的工程研制阶段,不能看预研的气动布局方案有几个,变化了多少次(变化差不多年年有,背景94到背景96.98.99.2K等等。。。)还是要看4代战机的关键技术我们解决了多少?

  发动机这里不谈,只看气动技术:

  第一自然是总体布局,首先承认AVIC在气动技术的积累没办法和美国比;没有广泛的积累要想推陈出新是很难的。X32败给了X35,不是它的气动技术不够好不够新,而是BOEING的修改(从无尾三角翼改为大后掠正常布局)。这是BOEING的气动积累和经验没有对手丰富。好在科学规律客观存在,合理借鉴,跟踪世界最新水平是后来居上者的必经之路。

  第二就是操纵面力矩气动设计,没有高水平的计算能力或者大尺寸.高Re数风洞来实验,就无法进行4代战机的操纵面铰链力矩设计。

  第三是高攻角气动特性和MATV。概念的提出,到计算方法的建立或者风洞的实验只算完成了一半技术储备,它还需要验证试飞。美国人有钱可以造X系列,比如X31来验证。611用歼7改来飞,效果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第四就是隐身和气动的综合。

  很多人说隐身和气动是鱼与熊掌,这不是一个建设性的态度。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天马行空,为何今天将这两者对立或者将隐身与超机动对立?应该说隐身是气动技术的启发者。比如F22,比如X32.X35。解决的办法还是要靠CFD和风洞。。

  从F22到X35.X32,美国的气动技术进步主要是CFD来带动:X32的下颌式进气道.X35的机身两侧进气道,都取消了附面层隔板,X32的机翼上表面的规则凸出部分(利用它来产生有利的气动干扰)。。。。这些是F22研发时代所不能实现的。

  所以要要关心中国的四代战机是否进入工程设计阶段,不妨看看中国在风洞试验能力.CFD的计算能力上的进步。后者的资料比较难掌握,前者就容易多了。。。

  最后再说说“背景”的意义。

  “飞机总体技术发展必须围绕着不断地探索下一代战斗机的总体方案为核心,只有围绕着以下某些具体作战使命的方案,总体技术研究才有实质性内容,开展综合技术研究才有基础;背景方案不是型号,因而要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该方案又是分解预研关键技术的型号背景,一旦时机成熟,方案就能迅速转换成型号。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型号研制的周期。”

  关于体制和611.601的分工与合作。。。

  “飞机总体技术发展必须建立过去大量研制的经验和先进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因而认真总结.收集型号设计数据.资料,建立总体.气动力.重量数据库是十分必要的。这项工作必须从现在做起,打破门户之见,形成各研究所共同协作的形势才能完成,其结果将是提高我国整个总体设计水平”。。。。。

  背景原来由COSTIND指导AVIC来进行,在总装成立后由总装预研管理中心.空军预研办和中航一集团科技发展部来统一领导管理。

  我不认为611在10号基础上发展一种双发的类似Rafle的战机会在未来中国空军或者海航的装备序列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个人认为对10号.11号提高性能可以达到3.5代的目标,11号的改进最起码包括小改.中改.大改几个阶段,改进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可以说脱胎换骨。与其急急忙忙发展一种全新的D机,不如利用现有成熟平台渐次提高,这从风险.进度.乃至将来部队的使用.后勤维护等方面来考虑,都更加稳妥和可靠。

  另外海航也将装备11号,海装领导多次视察611重点型号的研制生产试飞现场,这些都是公开消息。在先保证空军的前提下,可能海航还需要等待,但后来的也许更好啊:)另外,海航的独养儿子歼轰7改进.改型工作是603目前的重点型号任务;很难想象,海航在买了11B.JH7A.B之后还会有能力再支持611搞一种全新的双发中型机,没那么多银子吧:)还有银翼兄说的空军对JH改有兴趣不错,不过真要让空老大去吃回头草,呵呵,八成他们是不肯的。何况,海装的人还得管他们分摊研发费用呢?(海军也不能老当冤大头啊:)

  隐身机的问题,是一个禁区;隐身技术和隐轰在政治上高度敏感,这问题还是不要多猜测为好。不过如果它还存在那就应该是在西北.西南地区继续发展。

  我们常说的预研,一集团专家将其划分为2个层次:学科推动和预先研究。新一代战机的研发,学科推动内容包罗万象;对气动总体布局而言,学科推动主要是空气动力学进步所带来的推动,而风洞则是气动重要的实验手段。4代战机集超音速巡航.隐身.高机动/MATV与一身。其操纵面设计布置异常复杂,操纵面铰链力矩计算或者测量异常困难:操纵面铰链力矩和尺度因子的3次方成线性关系;1:10的缩比风洞模型,力矩就缩小为1:1000。所以没有高Re数,大尺寸的风洞,精度很难保证,也就无法深化总体设计。而苏联早在斯大林时代(2战前)就建造过世界上第一座全尺寸风洞(就是将实机推到风洞里实验)。呵呵,没有空气动力学的深厚积累和造诣,也就不会有后来辉煌的苏联飞机了。航海时代,人们说举国力建海军;航空时代,何尝不是举国力建空军呢?

  或者利用CFD,构建虚拟风洞,这个办法我看还不如新建风洞对中国来得实在。。。

  以下摘录一些风洞的消息:

  《光明日报》1999.12.28我国建成世界一流跨声速风洞本报讯(特约记者 奚启新)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跨声速风洞,近日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通过国家验收。

  专家严格考核后认为,这个风洞是亚洲目前最大、世界上雷诺数最高的跨声速风洞,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大型基础性工程。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风洞设计、建设与试验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将对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研制发挥重要作用。

  这个风洞1994年7月开工建设。风洞主体结构长66米,宽33米,试验段截面2.4米×2.4米。自1998年初至今年9月,这个风洞在综合性能调试期间,成功地对我国多种型号新型飞机、导弹和运载火箭进行了校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风洞各系统运行正常,主要性能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在风洞控制、风洞驱动方式和风洞结构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某些方面在世界同类风洞中尚属首创。风洞的设计制造完全依靠国内技术力量,工程质量优良、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建设速度之快为世界罕见,而投资仅为国外同类风洞的六分之一左右。

  《中国航空报》2001.9亚洲最大的低速增压风洞破土动工9月5日,亚洲最大的低速增压风洞在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破土动工。这标志着我国风洞实验技术能力将达到一个新水平。

  低速增压风洞总建筑面积9431平方米,投资近亿元。建成后将具备测力、测压、大迎角、半模、旋转天平和锥形运动、动力模拟和推力矢量、颤振和变雷诺数等试验能力。

  低速增压风洞可为第三代歼击机改进改型、第四代歼击机预研及民用客机的技术攻关和研制提供所需的空气动力试验条件,将填补我国高雷诺数风洞试验的空白。该项目作为国防重点项目已被哈尔滨市列为“十五”重点建设项目,预计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

  值得我们记住的是,2.4X2.4米风洞是1969年就批准建造的,从论证到设计完成竟用了22年时间。(最初的方案5年完成,这一方案具有流场品质好,试验时间长等优点,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跨超音速风洞的优选方案。因为嫌造价高被搁置,设计人被转业。。。。)1992年,当时CARDC5所所长看新闻时哭了(一个科长不到两年贪污了3000多万),“他妈的,3000万,好几座风洞的钱!××风洞几十年还没建起来,才多少钱?过去几千万,建不起,现在一个多亿,还是建不起!他妈的,只少几个这样的王八蛋科长,这座百年大计的风洞就起来了……?,我的看法是还没有。

  CFD和风洞的关系,银兄说的对。即使在今天CFD有些理论还存在假定前提,数值计算时也有一些技巧,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能结果也就相差很远。CFD的计算程序和计算数据还需要风洞试验来验证。。但是CFD是随着算法和计算能力提高而在迅速进步,目前我国已经由总装主导建设国家CFD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队来对重点课题攻关。(特别是我国决定发展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决策,对CFD的发展有牵引作用)

  歼轰7的改型要能进入空军,还得和10号.11号竞争。个人认为空军未来会形成“远.中.近”的多层次轰炸/对地攻击/近距战场支援能力。

  远——H6(+KD系列巡航弹)

  中——Cy30MKK.J11系列.J10系列

  近——Q5后继机

  我觉得从部队使用习惯和后勤保障角度而言,空军应减少机种,歼轰7改型和10.11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去说服空军。黄强在《国际航空》上感慨“...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二是平时不重视科研,不重视打基础上水平,一着急就花重金去国外卖,屡屡陷入买飞机——买备件——买武器——买生产线的怪圈,最后扼杀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呵呵,这可都是有感而发,不然也犯不着所长着急上火对潜在甲方说这番话啊。。。(F22或Cy27都不是一天一年甚至十年炼成的,黄所长说的好,但原因太多了,还是暂时忘掉过去面向未来吧。。。)

  这里没算J8系列(对J8有爱好的朋友不要扁我啊),其实,H6也不适合未来中国周边的空中环境,如果有替代机就好了。。。。

  603确实有法国的软件系统但不是CFD方面的。前一段时间广泛宣传过603率先实现计算机三维外形建模、三维设计,数字化预装配、计算机三维数字样机,实现设计手段上的革命。这是一个飞机设计的CAD,2000年从法国达索公司引进,它的水平应该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中国航空报》提到的,603与达索成立了公关组,与西飞计算中心成立发图并行工作组,就是指采用该系统后为了保障出图进度而要求达索公司现场服务的(f法国人知道的都比我多?)这个新机看来和法国没什么更深层的联系了。

  603的飞豹A.B,这是我自己给它们起的编号,如果按他们以前的说法大概是JH7Ⅰ.JH7ⅡA.B.C...这么来得,我对不上号就直接叫JH7A.B。

  603目前2个重点型号,都是JH7改型机,以改进程度的深入而分。(以下内容都来自航空报)

  渐次提高,好处是一为应急部署,二来降低技术风险,三来可以锻炼队伍,革新设计手段。

  JH7A(JH7ⅡB?)总师黄强,副总师陈俊章。

  JH7B(JH7ⅡC?)总师陈俊章,副总师黄强。

  JH7A是海军“杀手锏”

  第一任务是打航母,典型外挂方案:4空舰弹+2副油箱+2翼尖弹。

  主要改进:(相对JH7)

  1.国内首次装备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初步实现“飞火合一”(飞控.火控交联)。

  这一点空军比较感兴趣,空8所和空装科研所去人观摩过。

  2.更换雷达,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12号弹)。

  3.精确打击能力,可发射TV制导KD弹,投射激光制导炸弹(最近网上有它的介绍)。

  4.结构减重广泛采用复合材料,局部气动修形,增大航程。

  主要改进部位如下:

  ⑴复合材料平尾:在FEA模型计算中先后进行了6轮共计70多个模型的计算;进行了4轮结构布局优化和结构参数调整,充分地满足了设计要求。为简化工艺、降低研制成本,603进行了合理的铺层设计和气动剪裁,对平尾翼尖配重形式进行优化,改善平尾的颤振特性;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颤振临界速度,减低振动效应,原来减重20%的目标提高到24%。(注:此内容引自《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年第4期,有意思的是《航空报》报道说减重达25%)

  ⑵改用圆弧风档:扩大座舱视界,减少飞机阻力。

  ⑶改用钛合金超塑成型的双腹鳍,调整飞机的稳定性和载荷分布。(原为单片式腹鳍)

  ⑷垂尾前缘改用芳纶复合材料。

  经过以上改进之后,JH7A实现减重500Kg。毫无疑问,JH7A的航程将得到增大(原H6采用172的低阻翼尖之后,航程就增加350Km);RCS将一定程度减小。

  5.提高飞机可靠性.更容易维护。

  6.局部涂敷隐身涂料。 转自81.china.com
  该重点型号的机翼上的翼刀和锯齿还是没改,估计有很多人看着不爽啊:)  至于发动机,至少在2003年前仍将采用MK202。
  JH7B为大改型号。

  主要改进:(相对JH7A)

  1.改气动外形。

  2.改飞控系统。(翼刀和配重都会消失了)

  3.国产化WS9。

  4.全面隐身处理。

  5.更新电子设备。

  另外603自己描述“型号研制做到研制一批,争取一批,论证一批,预研一批,力争型号任务不断线”看来603某些项目还处在未定之中。

  CATIA V5;BOEING的777.737都用CATIA。603目前没有对它二次开发,具体情况我不掌握。军用民用的差别也不会很大,但是国外引进的软件在军机总体参数优化.结构优化.气动分析等模块上是不会给你东西的。以前做JH7用的是国产7760CAD/CAMM软件系统,当时(86年验收)也是不错的,过了这么多年,自己的东西没有与时俱进。。。现在又转向达索(法.美专家驻厂还会带来保密等等问题,K!),由此也可见我国主机所在飞机总体设计手段.能力上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A.B关系,我觉得A纯粹是应急,按重点型号节点要求,A明年上半年是一定要上天的(这也回答白兄的问题)。

  JH7ⅡA这些编号,我也搞不清楚,权当抛砖引玉了;目前生产最多的应该是它吧。和JH7Ⅰ相比,他应该是电子设备增强和增强外挂能力的型号。(而且将按照ⅡA标准改装已装备的Ⅰ型机)

  国产化WS9JC曾经争论过,我没说错,你也没错,只是我的标准和你不同,要求也和你不同,所以。改气动外形和全面隐身处理.飞控更新其实是一体的,全面隐身处理不等于他就是个隐身机(指无源隐身),这些只是提高它战场生存能力的一个措施,从这样的原型发展成全隐身机,那太 勉强了(最起码要有机内弹舱吧,这样整个机体结构都得推翻重来)。何况也不用他去执行那些隐身机的任务。转的,别问我。:D ;P
中国空军的“黑计划”军机发展计划


下一代中国特色的空军装备大概是由被公开报道证实的战机计划和从未曝光的“黑计划”(这是借美国人的说法)组成......

  现在比较肯定的是强5的后继机还是要搞,定位是轻型战场支援攻击机,洪都的L15可为参照。。成飞有7MF,611和成飞搞的FC1如果便宜,大概也会竞争这个级别。
替代27SK/30MKK的重歼,就是前称背景机的东西,空气动力学文集里有不少方案,别太当真。那些只是概念模型,何况NASA可以玩X系列研究机,中国多做几个模型也不奇怪。。。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四代重歼是和F22A同一级别,这大概没什么疑问。。气动布局应该不是鸭式,611作了很多10号系列方案,那还是3.5代的东西。

  除了这些,中国还在继续的计划大概有隐身机/歼轰机工程,超音速/高超音速巡航弹工程(12/20工程?),高超音速轨道运载器工程,能束武器等等。后面3项是和第2炮兵.海军联合研制的工程。

  分开说:隐身机自6.5计划立项,历时数十年,2代机型。第一代原理样机,就是试验机,失败。第2代,推测由611和603联合,611牵头。

  超音速巡航弹是吸气弹,3-4M,射程≥3000Km,即将列装。高超音速巡航弹为7-8M,射程为1000Km,3000Km。。。还在摸索之中。

  高超音速轨道运载器是要使中国空军和战略打击力量获得全球到达能力,这,还很遥远。

   还有吸气弹是不标准的简称。特指采用吸气式高超音速推进系统的巡航弹(这是相对于以前的火箭发动机而言)一般说有冲压/超燃冲压发动机.冲压喷气+火箭组合发动机等几种。

  以美国的高超音速巡航弹计划为例,DARPA的“经济可承受的快速反应导弹演示弹”ARRMD,海军的高速打击导弹HISSM,空军Jumpstart计划研制8M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等的主推进系统均为超燃冲压发动机。另外,NASA的Hyper-X计划(就是不久前摔了的X43)、重复使用跨大气层飞行器(NASA的ARTT计划)的主推进系统也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中国在开展高超音速的基础研究方面,主要由隶属国防科委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五所.中科院力学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还有航空口和航天口的相关研究单位。其中5所(超高速所)建所33年,有2米激波风洞和200米弹道靶,1米高超声速推进风洞、0.3米低密度风洞、电弧加热器和电弧风洞等实验手段,这些和美俄水平相差不大。中科院力学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由于是开放实验室,所以在国际合作方面比较方便。他的研究内容是列入863-2计划的。。(注:这些都是公开资料,而且他们都不负责具体工程)。

  程不时老先生在89年就呼吁我国航空研发队伍在研制某些先进和独特的工程时采用臭釉工程模式:)猜猜是那一家?
脉冲爆轰发动机(PDE)是另外一种非常规推进系统。

  脉冲爆轰发动机的大致工作过程是:燃料先同流过管状发动机的空气混合,然后引发爆轰。此时一道燃烧波开始沿发动机管向后传播。随着火焰前锋沿管道向下游运动,火焰前方的空气/燃料混合物会受到压缩,并在压力达到临界水平时产生爆炸(而不是燃烧)。与此同时,火焰前锋过去后造成的压力下降会使新鲜的燃料被吸入管中,而爆轰波离开排气管会使压力进一步降低,从而会把空气吸入进气道,从而引发下一个爆轰循环。每个循环所需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为了获得恒定的推力,全尺寸的脉冲爆轰发动机将由多个燃烧管组成阵列。

  由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技术难点较多和目前计算能力的限制,有人也认为脉冲爆轰发动机是一种比较好的替代动力方案,但在我国目前还是处在原理性的探索阶段。

  另外“高推预研”全称为“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 ”以1994年1月中推核心机(中等推力技术核心机)达到设计指标为结束。这些都不是型号机。。是技术储备和积累。这和601作的大量的3代机技术研究一样都是预研任务而不是型号任务。。干工程的可能会理解从理论到产品诞生有无数问题需要解决,理论上无法预见工程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有些问题,不走完型号研制.试验.使用全过程是无法碰到和理解的,所以预研不代表解决所有问题,西方人常说的“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林”确实值得中国航空工业的规划和客户深刻理解。

  601现在的主要型号任务还是消化.吸收.改进和提高27。

  27已经被军方(空军)看中,会从2方面改进:

  1、改进战术性能

  提高作战能力:超视距攻击,夜战能力,发射后不管能力,加大航程,带精确制导炸弹,反幅射导弹……;

  准隐身:降RCS,降红外幅射;

  增加航电能力:多目标跟踪、攻击,电子对抗,敌我识别;

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和敏捷性:加大剩余推力,改进电传操纵,减轻机体重量,改善飞机气动布局。

  2、发展成30MKK那样的双任务战机。

  JSF在中国是不太可能出现的,JSF的第一特点是3军通用。我们现在还是一哄而上的时代,海军.空军各有打算。

  至于这个级别的东西,应该是有的。在“国产新型中高空轻型歼击机”的基础上改进的可能性很大。而F-35中的STOVL型的任务则应该由强5的后继机来完成。(不知道是否具备STOVL的能力)

  屠基达先生95年说过,2020年我们的第四代要出世,当时气候不好,为了将其列入863和2010远景规划,可能说的严重了些。现在估计2015-2020,四代重歼会装备部队。

  至于发动机,时间上80年开始高推预研,95年结束;后转入先期技术演示验证阶段。624牵头,目标定位为F404。而推比10的发动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是90年立项,94年完成方案,共6种。后来和俄罗斯合作(俄的背景机是P2000)其基本方案95年确定。当时在有限经费的条件下,推比10冲击了推比8的工程化.实用化进度。

  推比8推力目标是7000和10000。推比10的推力目标是10000。这样,大概可以推测出四代重歼的一些眉目了。当然,在新的形势变化面前,赶超先进是绝对需要的;所以推比10的研制中有要求在技术上向推比15-20突破。

  隐身机的问题和重歼轻歼都不相干(这不是说这2个没有隐身要求,而是中国最初是把隐身单独列出来发展型号)失败的原因大概都是材料不过关.气动和隐身矛盾吧。

  CARDC(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利用激波风洞进行M=6-8飞行条件下大尺寸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典型飞行条件为8M,H=35Km,流量10Kg/s。。。

  601花了很多力气在3代歼击机技术预研上,ACT.FBW等等。。很多人以为601在不停的改8,那是用8做预研平台(怎么办,就这么个自己的2代战机)。最终都成了无花果。。其中曲折真说不清楚?

  F22和某机的交换比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而他的背后是中美两国的综合工业和科技实力。。千万别以为美国人打不起消耗战,真正打不起消耗战的是中国。


关于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

  1999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江主席在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1998年12月25日)其中主要谈了军队建设要解决的七个关系。其中第四个关系就是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引用原文如下:

  (四)关于军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对军队建设至关重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由于装备性能比较落后,机动能力比较低,军队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但如果规模过大,又会影响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随着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和武器系统效能的空前提高,加强我军的质量建设显得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紧迫。军队质量在现代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必须把加强质量建设作为实现我军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质量建设的关键,是实施科技强军的战略,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含量,增强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国防大学在展开这一段的论述时,写到“现代和未来条件下军队的战斗力主要取决于质量,质量差距很难用数量来弥补,而质量优势却能有效弥补数量的不足;但数量的减少并不能自动导致质量的提高。。。。”

  以上论述都是指导中国装备发展的战略概括。

  在经历了70-80年代下马狂潮之后,航总和军方在对待90年代战斗机的态度上,趋于务实。

  八五初期,国防科委(COSTIND)和航总(现在的AVIC)要求开展预先研制“飞机总体综合设计——高机动隐身战斗机”。从战技指标来看,它是类似“阵风”的3代半战机,不要求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但要求隐身(RCS<0.5平方)和过失速机动。

  这一时期的装备发展思想是基于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将很快出现的战略判断。。中国下一代主战战机将是双发高机动隐身战斗机单一机种,海空通用。走法国道路。。

  2010年以后(20年之后)再开始研制真正的四代战机。

  应该说这是符合当时我国技术实力的通常选择。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1992年刘华清将军坚持从俄罗斯购买一个团的苏27SK战机,用于南海应急出动,当然也为了“有飞机到TW上空转几圈”(原话如此)。(空军早在90年就看上了苏27了)。。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就是601负责总体气动布局的91型.92型.93型和新93,历时5年。。

  但是,几个事件促使军方改变选择,要求直上4代机。这以背景机94(2类)的出现为标志。94要求具备完全四代战机特点:即超巡.隐身.高机动和敏捷性。。。

  这几个事件是:

  银河号事件,美军登上我国货轮检查,侵犯我主权。

  黄海事件,美军和我海空军在黄海对峙。

  东南沿海不明??批次大规模交替施放欺骗干扰和压制干扰;瘫痪我防空观通体系,并掩护其无人侦察机深入我领空近百公里。。。

  另外一个原因是和俄罗斯谈判获得苏27SK的制造许可权。。网上曾有传言601有抵触情绪,为了歼8?实际情况大概是601一些同志对国家耗资几百亿购买许可证生产苏27而放弃背景91.92.93感到失落,毕竟他们化了5年时间,而且只得到很少的钱。。。。有什么办法?军队等不起,你不能看着别人在你头上拉S!

  所以替代的办法是加快苏27国产化进度,提高国产中高空轻型歼击机的性能(个人认为他完全能达到3代半的水平)。

  这之后就是不堪回首的9958,2国论,4.1撞机。。。
  步步紧逼,得寸进尺。

  下半年《航空报》定的宣传调子对601比较有利。

  现在601有2件上天的大事:科研机试飞.重点型号试飞;其实还是一个妈生的,真是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啊^O^。。不管怎么说,601要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连航天科技.航天机电的MM现在提到SAC都笑眯眯地说,你们除了国庆还有什么?。。。。)

  成都在这一时期承担的型号任务(不一定都是主承包单位)可以数的出来,10号.超7还有某型飞机(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它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作为和背景91.92.93同时代的方案大概就是你说的什么D机吧?既双发鸭式布局飞机,有单垂尾和双垂尾2种。此类方案被放弃后,军方要求提高10号机性能,10号系列里出现单发远耦合鸭式布局,双三角翼,双垂尾的方案,可能是不熟悉双垂尾和鸭翼之间气动干扰的原因,此方案还没有立即转化为成果。。。。611在3代乃至3.5代机的技术上比601要快半拍,后来居上。

  4代机预研.空天飞机预研这些都是611未来的希望,如果只是停留在预研和方案上,这些总体布局和气动方案也许都可以猜测出来:

  从气动数据和经验的继承性上来说,611比较擅长鸭式布局,对BT和翼身融合体也熟悉。

  从前瞻性研发而言,无尾类似YF23的布局值得探索。。。

  要判断中国是不是进入了4代重型歼击机的工程研制阶段,不能看预研的气动布局方案有几个,变化了多少次(变化差不多年年有,背景94到背景96.98.99.2K等等。。。)还是要看4代战机的关键技术我们解决了多少?

  发动机这里不谈,只看气动技术:

  第一自然是总体布局,首先承认AVIC在气动技术的积累没办法和美国比;没有广泛的积累要想推陈出新是很难的。X32败给了X35,不是它的气动技术不够好不够新,而是BOEING的修改(从无尾三角翼改为大后掠正常布局)。这是BOEING的气动积累和经验没有对手丰富。好在科学规律客观存在,合理借鉴,跟踪世界最新水平是后来居上者的必经之路。

  第二就是操纵面力矩气动设计,没有高水平的计算能力或者大尺寸.高Re数风洞来实验,就无法进行4代战机的操纵面铰链力矩设计。

  第三是高攻角气动特性和MATV。概念的提出,到计算方法的建立或者风洞的实验只算完成了一半技术储备,它还需要验证试飞。美国人有钱可以造X系列,比如X31来验证。611用歼7改来飞,效果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第四就是隐身和气动的综合。

  很多人说隐身和气动是鱼与熊掌,这不是一个建设性的态度。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天马行空,为何今天将这两者对立或者将隐身与超机动对立?应该说隐身是气动技术的启发者。比如F22,比如X32.X35。解决的办法还是要靠CFD和风洞。。

  从F22到X35.X32,美国的气动技术进步主要是CFD来带动:X32的下颌式进气道.X35的机身两侧进气道,都取消了附面层隔板,X32的机翼上表面的规则凸出部分(利用它来产生有利的气动干扰)。。。。这些是F22研发时代所不能实现的。

  所以要要关心中国的四代战机是否进入工程设计阶段,不妨看看中国在风洞试验能力.CFD的计算能力上的进步。后者的资料比较难掌握,前者就容易多了。。。

  最后再说说“背景”的意义。

  “飞机总体技术发展必须围绕着不断地探索下一代战斗机的总体方案为核心,只有围绕着以下某些具体作战使命的方案,总体技术研究才有实质性内容,开展综合技术研究才有基础;背景方案不是型号,因而要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该方案又是分解预研关键技术的型号背景,一旦时机成熟,方案就能迅速转换成型号。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型号研制的周期。”

  关于体制和611.601的分工与合作。。。

  “飞机总体技术发展必须建立过去大量研制的经验和先进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因而认真总结.收集型号设计数据.资料,建立总体.气动力.重量数据库是十分必要的。这项工作必须从现在做起,打破门户之见,形成各研究所共同协作的形势才能完成,其结果将是提高我国整个总体设计水平”。。。。。

  背景原来由COSTIND指导AVIC来进行,在总装成立后由总装预研管理中心.空军预研办和中航一集团科技发展部来统一领导管理。

  我不认为611在10号基础上发展一种双发的类似Rafle的战机会在未来中国空军或者海航的装备序列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个人认为对10号.11号提高性能可以达到3.5代的目标,11号的改进最起码包括小改.中改.大改几个阶段,改进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可以说脱胎换骨。与其急急忙忙发展一种全新的D机,不如利用现有成熟平台渐次提高,这从风险.进度.乃至将来部队的使用.后勤维护等方面来考虑,都更加稳妥和可靠。

  另外海航也将装备11号,海装领导多次视察611重点型号的研制生产试飞现场,这些都是公开消息。在先保证空军的前提下,可能海航还需要等待,但后来的也许更好啊:)另外,海航的独养儿子歼轰7改进.改型工作是603目前的重点型号任务;很难想象,海航在买了11B.JH7A.B之后还会有能力再支持611搞一种全新的双发中型机,没那么多银子吧:)还有银翼兄说的空军对JH改有兴趣不错,不过真要让空老大去吃回头草,呵呵,八成他们是不肯的。何况,海装的人还得管他们分摊研发费用呢?(海军也不能老当冤大头啊:)

  隐身机的问题,是一个禁区;隐身技术和隐轰在政治上高度敏感,这问题还是不要多猜测为好。不过如果它还存在那就应该是在西北.西南地区继续发展。

  我们常说的预研,一集团专家将其划分为2个层次:学科推动和预先研究。新一代战机的研发,学科推动内容包罗万象;对气动总体布局而言,学科推动主要是空气动力学进步所带来的推动,而风洞则是气动重要的实验手段。4代战机集超音速巡航.隐身.高机动/MATV与一身。其操纵面设计布置异常复杂,操纵面铰链力矩计算或者测量异常困难:操纵面铰链力矩和尺度因子的3次方成线性关系;1:10的缩比风洞模型,力矩就缩小为1:1000。所以没有高Re数,大尺寸的风洞,精度很难保证,也就无法深化总体设计。而苏联早在斯大林时代(2战前)就建造过世界上第一座全尺寸风洞(就是将实机推到风洞里实验)。呵呵,没有空气动力学的深厚积累和造诣,也就不会有后来辉煌的苏联飞机了。航海时代,人们说举国力建海军;航空时代,何尝不是举国力建空军呢?

  或者利用CFD,构建虚拟风洞,这个办法我看还不如新建风洞对中国来得实在。。。

  以下摘录一些风洞的消息:

  《光明日报》1999.12.28我国建成世界一流跨声速风洞本报讯(特约记者 奚启新)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跨声速风洞,近日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通过国家验收。

  专家严格考核后认为,这个风洞是亚洲目前最大、世界上雷诺数最高的跨声速风洞,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大型基础性工程。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风洞设计、建设与试验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将对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研制发挥重要作用。

  这个风洞1994年7月开工建设。风洞主体结构长66米,宽33米,试验段截面2.4米×2.4米。自1998年初至今年9月,这个风洞在综合性能调试期间,成功地对我国多种型号新型飞机、导弹和运载火箭进行了校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风洞各系统运行正常,主要性能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在风洞控制、风洞驱动方式和风洞结构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某些方面在世界同类风洞中尚属首创。风洞的设计制造完全依靠国内技术力量,工程质量优良、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建设速度之快为世界罕见,而投资仅为国外同类风洞的六分之一左右。

  《中国航空报》2001.9亚洲最大的低速增压风洞破土动工9月5日,亚洲最大的低速增压风洞在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破土动工。这标志着我国风洞实验技术能力将达到一个新水平。

  低速增压风洞总建筑面积9431平方米,投资近亿元。建成后将具备测力、测压、大迎角、半模、旋转天平和锥形运动、动力模拟和推力矢量、颤振和变雷诺数等试验能力。

  低速增压风洞可为第三代歼击机改进改型、第四代歼击机预研及民用客机的技术攻关和研制提供所需的空气动力试验条件,将填补我国高雷诺数风洞试验的空白。该项目作为国防重点项目已被哈尔滨市列为“十五”重点建设项目,预计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

  值得我们记住的是,2.4X2.4米风洞是1969年就批准建造的,从论证到设计完成竟用了22年时间。(最初的方案5年完成,这一方案具有流场品质好,试验时间长等优点,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跨超音速风洞的优选方案。因为嫌造价高被搁置,设计人被转业。。。。)1992年,当时CARDC5所所长看新闻时哭了(一个科长不到两年贪污了3000多万),“他妈的,3000万,好几座风洞的钱!××风洞几十年还没建起来,才多少钱?过去几千万,建不起,现在一个多亿,还是建不起!他妈的,只少几个这样的王八蛋科长,这座百年大计的风洞就起来了……?,我的看法是还没有。

  CFD和风洞的关系,银兄说的对。即使在今天CFD有些理论还存在假定前提,数值计算时也有一些技巧,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能结果也就相差很远。CFD的计算程序和计算数据还需要风洞试验来验证。。但是CFD是随着算法和计算能力提高而在迅速进步,目前我国已经由总装主导建设国家CFD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队来对重点课题攻关。(特别是我国决定发展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决策,对CFD的发展有牵引作用)

  歼轰7的改型要能进入空军,还得和10号.11号竞争。个人认为空军未来会形成“远.中.近”的多层次轰炸/对地攻击/近距战场支援能力。

  远——H6(+KD系列巡航弹)

  中——Cy30MKK.J11系列.J10系列

  近——Q5后继机

  我觉得从部队使用习惯和后勤保障角度而言,空军应减少机种,歼轰7改型和10.11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去说服空军。黄强在《国际航空》上感慨“...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二是平时不重视科研,不重视打基础上水平,一着急就花重金去国外卖,屡屡陷入买飞机——买备件——买武器——买生产线的怪圈,最后扼杀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呵呵,这可都是有感而发,不然也犯不着所长着急上火对潜在甲方说这番话啊。。。(F22或Cy27都不是一天一年甚至十年炼成的,黄所长说的好,但原因太多了,还是暂时忘掉过去面向未来吧。。。)

  这里没算J8系列(对J8有爱好的朋友不要扁我啊),其实,H6也不适合未来中国周边的空中环境,如果有替代机就好了。。。。

  603确实有法国的软件系统但不是CFD方面的。前一段时间广泛宣传过603率先实现计算机三维外形建模、三维设计,数字化预装配、计算机三维数字样机,实现设计手段上的革命。这是一个飞机设计的CAD,2000年从法国达索公司引进,它的水平应该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中国航空报》提到的,603与达索成立了公关组,与西飞计算中心成立发图并行工作组,就是指采用该系统后为了保障出图进度而要求达索公司现场服务的(f法国人知道的都比我多?)这个新机看来和法国没什么更深层的联系了。

  603的飞豹A.B,这是我自己给它们起的编号,如果按他们以前的说法大概是JH7Ⅰ.JH7ⅡA.B.C...这么来得,我对不上号就直接叫JH7A.B。

  603目前2个重点型号,都是JH7改型机,以改进程度的深入而分。(以下内容都来自航空报)

  渐次提高,好处是一为应急部署,二来降低技术风险,三来可以锻炼队伍,革新设计手段。

  JH7A(JH7ⅡB?)总师黄强,副总师陈俊章。

  JH7B(JH7ⅡC?)总师陈俊章,副总师黄强。

  JH7A是海军“杀手锏”

  第一任务是打航母,典型外挂方案:4空舰弹+2副油箱+2翼尖弹。

  主要改进:(相对JH7)

  1.国内首次装备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初步实现“飞火合一”(飞控.火控交联)。

  这一点空军比较感兴趣,空8所和空装科研所去人观摩过。

  2.更换雷达,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12号弹)。

  3.精确打击能力,可发射TV制导KD弹,投射激光制导炸弹(最近网上有它的介绍)。

  4.结构减重广泛采用复合材料,局部气动修形,增大航程。

  主要改进部位如下:

  ⑴复合材料平尾:在FEA模型计算中先后进行了6轮共计70多个模型的计算;进行了4轮结构布局优化和结构参数调整,充分地满足了设计要求。为简化工艺、降低研制成本,603进行了合理的铺层设计和气动剪裁,对平尾翼尖配重形式进行优化,改善平尾的颤振特性;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颤振临界速度,减低振动效应,原来减重20%的目标提高到24%。(注:此内容引自《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年第4期,有意思的是《航空报》报道说减重达25%)

  ⑵改用圆弧风档:扩大座舱视界,减少飞机阻力。

  ⑶改用钛合金超塑成型的双腹鳍,调整飞机的稳定性和载荷分布。(原为单片式腹鳍)

  ⑷垂尾前缘改用芳纶复合材料。

  经过以上改进之后,JH7A实现减重500Kg。毫无疑问,JH7A的航程将得到增大(原H6采用172的低阻翼尖之后,航程就增加350Km);RCS将一定程度减小。

  5.提高飞机可靠性.更容易维护。

  6.局部涂敷隐身涂料。 转自81.china.com
  该重点型号的机翼上的翼刀和锯齿还是没改,估计有很多人看着不爽啊:)  至于发动机,至少在2003年前仍将采用MK202。
  JH7B为大改型号。

  主要改进:(相对JH7A)

  1.改气动外形。

  2.改飞控系统。(翼刀和配重都会消失了)

  3.国产化WS9。

  4.全面隐身处理。

  5.更新电子设备。

  另外603自己描述“型号研制做到研制一批,争取一批,论证一批,预研一批,力争型号任务不断线”看来603某些项目还处在未定之中。

  CATIA V5;BOEING的777.737都用CATIA。603目前没有对它二次开发,具体情况我不掌握。军用民用的差别也不会很大,但是国外引进的软件在军机总体参数优化.结构优化.气动分析等模块上是不会给你东西的。以前做JH7用的是国产7760CAD/CAMM软件系统,当时(86年验收)也是不错的,过了这么多年,自己的东西没有与时俱进。。。现在又转向达索(法.美专家驻厂还会带来保密等等问题,K!),由此也可见我国主机所在飞机总体设计手段.能力上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A.B关系,我觉得A纯粹是应急,按重点型号节点要求,A明年上半年是一定要上天的(这也回答白兄的问题)。

  JH7ⅡA这些编号,我也搞不清楚,权当抛砖引玉了;目前生产最多的应该是它吧。和JH7Ⅰ相比,他应该是电子设备增强和增强外挂能力的型号。(而且将按照ⅡA标准改装已装备的Ⅰ型机)

  国产化WS9JC曾经争论过,我没说错,你也没错,只是我的标准和你不同,要求也和你不同,所以。改气动外形和全面隐身处理.飞控更新其实是一体的,全面隐身处理不等于他就是个隐身机(指无源隐身),这些只是提高它战场生存能力的一个措施,从这样的原型发展成全隐身机,那太 勉强了(最起码要有机内弹舱吧,这样整个机体结构都得推翻重来)。何况也不用他去执行那些隐身机的任务。
原帖由 gmt+ 于 2008-10-12 15:19 发表
转的,别问我。:D ;P
中国空军的“黑计划”军机发展计划


下一代中国特色的空军装备大概是由被公开报道证实的战机计划 ...


别的不知道,高超声速武器和JH7的后改还是听说过。。。。。。。。。;P
预研储备的~~
]]
看到图片就直接无视文字了!!
同上[:a13:] [:a13:] [:a13:] [:a13:] [:a13:]
强贴 不过MS04年前写的了
文章太长,计划太牛x了:D
感觉很老的一篇文章~
这个曾经让刚出道的小鸟红了很长时间呢![:a9:]
岁月蹉跎,被大大们一遍又一遍的刷洗后终于白了。:L
伟大的“SY计划”!!!!!!!
SY可不是你们说的SY哦。
呵呵,来自古老的年代,那个年代,DSer们还有兴趣和精力关注军事~:')
嘿,这个“老”文章偶还没看过哩~

气动好像听说有些波折~
把PUPU揪出来把. ;P
计划很好
以前的计划也不错
反正很高兴
至于能否现实
都记不清是多少年前看过的文章了。[: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