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红外线夜视装备小考 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2:18:13
ZT德国军事中心。
从1936年开始,德国通用公司(AEG)被命令开展红外线夜视装置的开发研究工作.到1939年,AEG成功的研制出了供Pak35/36式和L45式的37 mm反坦克枪所使用的原型夜视装置。

到了1942年秋天, 用于Pak40式和L46式的75mm 反战车炮使用的夜视装置(带红外显示仪的FG1221型)研制成功,并且该装置还可以在"貂鼠"2型自行反坦克炮(Marder 2)上装备.

1943年中期, 通用公司开始尝试在"豹"式坦克的测距仪和望远镜上安装红外线夜视装置 ("贼鸥"型 Nacht Jager ).

当时在"豹"式坦克上安装和使用的红外线夜视装置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方案:

方案A -- 代号是"Sperber"(麻雀鹰) :由一个安装在车顶上的直径 30 cm 红外线的探照仪 (有效距离600m) 和只供车长观察使用的图像转换器组成,即 FG1250型.

从 1944年末到1945年三月,在一些 "豹" V 型坦克和"豹"G坦克(以及其他型号的"豹"式坦克) 安装了FG 1250,以进行进一步测试 。

1945年三月到 1945 年四月间,大约有 50 辆安装了FG 1250型红外夜视装置的"豹" G型坦克( 以及其他型号的"豹"式坦克)在东线和西线上参加了战斗,以观察完整的效果。一般是由装备红外线夜视装置的"豹"式坦克和装备60厘米红外探照仪的SdKfz.251/20猫头鹰式和SdKfz.251/21隼式两种半履带车一同行动。

A安装方案在使用中的表现说明其可以很好的配置在各种装甲车辆上.

方案B- (这种方案比较复杂)/方案的代号是 "Biwa",

这种方案分别给驾驶员,炮手和车长都各自装载了30 cm 红外线探照仪(有效距离 600 m )和图像转换器。驾驶员的红外线探照仪装在前方车体上,炮手的红外线的探照仪装在炮塔防盾上,位于火炮瞄准镜前方,车长的红外线探照仪安装位置则与方案A相同,安装在车顶上.

"Biwa"也曾在各种型号的"豹"式坦克上进行安装测试。

据称这种方案的测试使用是成功的,但是来自东线或西线的战斗报告都很少提及这一点.由于缺乏依据,方案B是否存在仍然是值得怀疑的,甚至有人认为"B方案"可能就是虚构的。

有一些作战单位接收到了装有红外装置的"豹"式坦克. 包括第 116 装甲师(第 24装甲团第三连,西线,1944 年夏天),第6SS装甲集团军所属的"豹"式坦克, (匈牙利前线, 1945年上旬) ,以及Muncheberg 师和 Clausewitz师.但是数量并不多,一份由来自第1SS装甲团(隶属第1SS装甲师LSSAH)的一个老兵所写的作战报告中指出:在阿登战事期间 第116 装甲师只有少量的装备有红外线夜视装置的"豹"坦克投入了战斗.

据称在1945年四月间,装备了红外线夜视装置 (B方案) 的"豹"式坦克加入了Clausewitz师,并且在1945年月中旬在 Uelzen 的附近几乎歼灭了英国的慧星巡洋坦克的整个排。此外也是在1945年4月 21 日 ,同样的"豹 "式坦克摧毁了在 威西河- 易北河岸上的一个美国的反坦克阵地。但是这些关于装备了红外线夜视装置(B方案) 的"豹"式坦克的战斗报告也并没有得到证实,甚至也可能是虚构的。

另外,还曾有报告指出一个装备猎豹坦克歼击车的单位曾经接收并使用过夜视装备,这个报告同样没有得到证实。

安装了ZG 1229 Vampir(吸血鬼)红外夜视装置的MP44/ StG 44步枪(上)

装备在Panzerkampfwagen V 坦克上的FG 1250红外夜视装置(下)

PART II

作者:Cliffx

基本都是杨威利兄和元首卫队兄二位编译,再把我手头的一点零碎东西填进去。基本的介绍在CONCORD的《PANTHER》中有所涉及,而比较全面的技术性资料可以在Motorbuch的《DER PANZERKAMPFWAGEN PANTHER UND SEINE ABARTEN》中查询。线图推荐大日本绘画的《ACHTUNG PANZER》系列图册第4集。

德国在30年代初开始对夜视装置这一划时代科技领域进行了探索,并很快将它应用到战争中去。1936年德国武器局试验六科和AEG公司探讨了有关开发供驾驶员使用的侦察、观瞄光学仪器上的红外线夜视技术,1942年在“貂鼠II”自行火炮上试验了红外线投光器和转换器。


二战时德国红外设备都是基于以下原理而制造出来的:红外线的反射特性与普通可见光并无不同,而反射回来的红外光波可以被转换为可见光。设备基本上有以下两种:一台带有滤波装置的探照灯以发射红外光线、以及一台将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的图像显示器。每种设备都跟据用途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积和性能。照射在目标物体上的红外线反射回来,在阴极放射管的作用下把红外图像转化为肉眼可视图像。图像接收装置的前方通常有类似于挡风玻璃的保护装置,以免造成机构轻易损坏。跟据红外设备的不同用途和不同型号,可以添加各类光学设施以进一步提高性能。图像接收装置的工作电压高达17000伏,由HS 5F型高压变压器提供能源。一台变压器可以为几台不同的图像接收装置提供能源,但这时的输出可能比原来条件下的电压为高。

夜视装置从1943年起在法林波斯特坦克军校做了小规模的试用,得到了部队一致好评,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命令在新型黑豹坦克上安装此类装置。在此要求下,H-盖特纳博士领导武器局试验八科制成了可以在白天取下的车长夜视装置,但是这个样品并不适合黑豹:车长在使用它时必须把脑袋露在指挥塔外边,而且每次白天都要拆卸则增加工作量。当1944年6月诺曼底战役爆发后,德军才发现自己的装甲集群面对盟国空中打击毫无办法。行军和战斗都只有在夜间才有效。基于这一战场环境,夜视装置更成为急需品,军方提出了如下要求:

● 车长能用夜视装置进行360度侦察
● 车长可通过夜视装置引导驾驶员夜间行驶
● 夜视装置必须具有瞄准功能

由此使用的“食雀鹰”(Sperber)FG1250型夜视装置利用两个支架安装在车长指挥塔的高射机枪握环上,直径20厘米、功率200瓦的投光器和最大倍率5倍的瞄准望远镜组合在一起,利用AEG公司的126型红外显象管进行观测,车内的400瓦发电机和2个12伏蓄电池可供至少4小时的电力。但是倍数过大时容易在颠簸中丧失影像、导致无法引导驾驶员,为避免这一窘况而一般只使用1.2倍率,这使车长的夜视能见度只有100米,和最大倍率时的400米还差得很远。车长在实际操作时使用该装置底座上的荧光屏观测,发现敌情之后用口令或形体语言(手势、跺脚)通知炮手调整火炮和射线一致,然后车长手动调整一根钢条进行微调传达,如果操作正确钢条会以误差仅±1度的高精度将对目标攻击的射角显示在车内指针上,炮手根据这一指示微调火炮至射击。车长的投光器和望远镜之间安装MG-42或MG-34机枪用作近战防御。

AEG的126型红外显象管所使用的1221型夜视望远镜

ZT德国军事中心。
从1936年开始,德国通用公司(AEG)被命令开展红外线夜视装置的开发研究工作.到1939年,AEG成功的研制出了供Pak35/36式和L45式的37 mm反坦克枪所使用的原型夜视装置。

到了1942年秋天, 用于Pak40式和L46式的75mm 反战车炮使用的夜视装置(带红外显示仪的FG1221型)研制成功,并且该装置还可以在"貂鼠"2型自行反坦克炮(Marder 2)上装备.

1943年中期, 通用公司开始尝试在"豹"式坦克的测距仪和望远镜上安装红外线夜视装置 ("贼鸥"型 Nacht Jager ).

当时在"豹"式坦克上安装和使用的红外线夜视装置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方案:

方案A -- 代号是"Sperber"(麻雀鹰) :由一个安装在车顶上的直径 30 cm 红外线的探照仪 (有效距离600m) 和只供车长观察使用的图像转换器组成,即 FG1250型.

从 1944年末到1945年三月,在一些 "豹" V 型坦克和"豹"G坦克(以及其他型号的"豹"式坦克) 安装了FG 1250,以进行进一步测试 。

1945年三月到 1945 年四月间,大约有 50 辆安装了FG 1250型红外夜视装置的"豹" G型坦克( 以及其他型号的"豹"式坦克)在东线和西线上参加了战斗,以观察完整的效果。一般是由装备红外线夜视装置的"豹"式坦克和装备60厘米红外探照仪的SdKfz.251/20猫头鹰式和SdKfz.251/21隼式两种半履带车一同行动。

A安装方案在使用中的表现说明其可以很好的配置在各种装甲车辆上.

方案B- (这种方案比较复杂)/方案的代号是 "Biwa",

这种方案分别给驾驶员,炮手和车长都各自装载了30 cm 红外线探照仪(有效距离 600 m )和图像转换器。驾驶员的红外线探照仪装在前方车体上,炮手的红外线的探照仪装在炮塔防盾上,位于火炮瞄准镜前方,车长的红外线探照仪安装位置则与方案A相同,安装在车顶上.

"Biwa"也曾在各种型号的"豹"式坦克上进行安装测试。

据称这种方案的测试使用是成功的,但是来自东线或西线的战斗报告都很少提及这一点.由于缺乏依据,方案B是否存在仍然是值得怀疑的,甚至有人认为"B方案"可能就是虚构的。

有一些作战单位接收到了装有红外装置的"豹"式坦克. 包括第 116 装甲师(第 24装甲团第三连,西线,1944 年夏天),第6SS装甲集团军所属的"豹"式坦克, (匈牙利前线, 1945年上旬) ,以及Muncheberg 师和 Clausewitz师.但是数量并不多,一份由来自第1SS装甲团(隶属第1SS装甲师LSSAH)的一个老兵所写的作战报告中指出:在阿登战事期间 第116 装甲师只有少量的装备有红外线夜视装置的"豹"坦克投入了战斗.

据称在1945年四月间,装备了红外线夜视装置 (B方案) 的"豹"式坦克加入了Clausewitz师,并且在1945年月中旬在 Uelzen 的附近几乎歼灭了英国的慧星巡洋坦克的整个排。此外也是在1945年4月 21 日 ,同样的"豹 "式坦克摧毁了在 威西河- 易北河岸上的一个美国的反坦克阵地。但是这些关于装备了红外线夜视装置(B方案) 的"豹"式坦克的战斗报告也并没有得到证实,甚至也可能是虚构的。

另外,还曾有报告指出一个装备猎豹坦克歼击车的单位曾经接收并使用过夜视装备,这个报告同样没有得到证实。

安装了ZG 1229 Vampir(吸血鬼)红外夜视装置的MP44/ StG 44步枪(上)

装备在Panzerkampfwagen V 坦克上的FG 1250红外夜视装置(下)

PART II

作者:Cliffx

基本都是杨威利兄和元首卫队兄二位编译,再把我手头的一点零碎东西填进去。基本的介绍在CONCORD的《PANTHER》中有所涉及,而比较全面的技术性资料可以在Motorbuch的《DER PANZERKAMPFWAGEN PANTHER UND SEINE ABARTEN》中查询。线图推荐大日本绘画的《ACHTUNG PANZER》系列图册第4集。

德国在30年代初开始对夜视装置这一划时代科技领域进行了探索,并很快将它应用到战争中去。1936年德国武器局试验六科和AEG公司探讨了有关开发供驾驶员使用的侦察、观瞄光学仪器上的红外线夜视技术,1942年在“貂鼠II”自行火炮上试验了红外线投光器和转换器。


二战时德国红外设备都是基于以下原理而制造出来的:红外线的反射特性与普通可见光并无不同,而反射回来的红外光波可以被转换为可见光。设备基本上有以下两种:一台带有滤波装置的探照灯以发射红外光线、以及一台将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的图像显示器。每种设备都跟据用途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积和性能。照射在目标物体上的红外线反射回来,在阴极放射管的作用下把红外图像转化为肉眼可视图像。图像接收装置的前方通常有类似于挡风玻璃的保护装置,以免造成机构轻易损坏。跟据红外设备的不同用途和不同型号,可以添加各类光学设施以进一步提高性能。图像接收装置的工作电压高达17000伏,由HS 5F型高压变压器提供能源。一台变压器可以为几台不同的图像接收装置提供能源,但这时的输出可能比原来条件下的电压为高。

夜视装置从1943年起在法林波斯特坦克军校做了小规模的试用,得到了部队一致好评,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命令在新型黑豹坦克上安装此类装置。在此要求下,H-盖特纳博士领导武器局试验八科制成了可以在白天取下的车长夜视装置,但是这个样品并不适合黑豹:车长在使用它时必须把脑袋露在指挥塔外边,而且每次白天都要拆卸则增加工作量。当1944年6月诺曼底战役爆发后,德军才发现自己的装甲集群面对盟国空中打击毫无办法。行军和战斗都只有在夜间才有效。基于这一战场环境,夜视装置更成为急需品,军方提出了如下要求:

● 车长能用夜视装置进行360度侦察
● 车长可通过夜视装置引导驾驶员夜间行驶
● 夜视装置必须具有瞄准功能

由此使用的“食雀鹰”(Sperber)FG1250型夜视装置利用两个支架安装在车长指挥塔的高射机枪握环上,直径20厘米、功率200瓦的投光器和最大倍率5倍的瞄准望远镜组合在一起,利用AEG公司的126型红外显象管进行观测,车内的400瓦发电机和2个12伏蓄电池可供至少4小时的电力。但是倍数过大时容易在颠簸中丧失影像、导致无法引导驾驶员,为避免这一窘况而一般只使用1.2倍率,这使车长的夜视能见度只有100米,和最大倍率时的400米还差得很远。车长在实际操作时使用该装置底座上的荧光屏观测,发现敌情之后用口令或形体语言(手势、跺脚)通知炮手调整火炮和射线一致,然后车长手动调整一根钢条进行微调传达,如果操作正确钢条会以误差仅±1度的高精度将对目标攻击的射角显示在车内指针上,炮手根据这一指示微调火炮至射击。车长的投光器和望远镜之间安装MG-42或MG-34机枪用作近战防御。

AEG的126型红外显象管所使用的1221型夜视望远镜

夜视装置不只是车长的专利。最近披露的资料证明一些经过改造的黑豹坦克为炮手和驾驶员也配备了夜视装置,有趣的是它们大多是老旧的D型或A极初期型车辆,因为这些型号有较多的舱盖和观察口。在打开驾驶员车体观察口并取下防弹玻璃后安装红外望远镜,红外投光器有时安置在驾驶员左边,有时两边都有;驾驶员可依靠夜视装置以40~50公里的公路时速夜间行驶,通过荧光屏和1.2倍望远镜观察路面状况。而炮手的夜视装置必须安装在有双孔式潜望镜的旧型防盾上,红外望远镜位于右侧孔、左侧安装红外投光器,在白天则拆下投光器利用左侧孔正常观瞄。所有装夜视装置的黑豹坦克都改装了消焰器以便在夜间隐藏尾部排气消音器。而且乘员们还接到过在弃车时炸毁红外装置的命令:第24装甲团的伯恩哈德先生回忆道:“所有的红外装置上都绑着一个手榴弹,引线集中到车长那里。当他下令弃车时,必须等到最后一个乘员离开车辆后拉响手榴弹炸毁红外装置。”这很可能是战争即将结束时德国军方下达的“摧毁一切”命令的一部分。



唯一的缺点是红外线探测距离过短。因此武器局特别使用Sd.Kfz.251半履带运输车改造了辅助红外投光车“猫头鹰”(UHU,制式编号Sd.Kfz.251/20)。“猫头鹰”装备带有红外线过滤器的60厘米直径弧光探照灯与相应的高压电装置,等于一个强力红外投光器。“猫头鹰”车内的侦察员可以操作投光器进行360度探测,而在行军的时候可以将它折叠在车内。“猫头鹰”的投光器为10倍倍率,探照距离达1500米。德军通常为每5辆夜战型黑豹配备一辆“猫头鹰”,通过“猫头鹰”的原距离探照和夜战黑豹的红外转换器组合使用,可以使黑豹的夜战距离增进到700米。德军也计划用两个直径60厘米的500瓦白炽灯作为投光器代替弧光灯,当电压改为28伏时可达到同样的探照距离。

为了给夜战坦克部队提供防御,必须由掷弹兵协同作战-他们同样装备带夜视装置的MP-44自动步枪。这些掷弹兵乘坐的半履带运输车拥有红外夜视驾驶装置和装备红外装置的MG-42机枪,被称为“鹰”(Falke)式运输车。因此,夜战黑豹、“猫头鹰”辅助投光车和乘坐夜战运输车的夜战掷弹兵组成了4位一体的夜战综合部队。AEG公司的车长夜视装置在战争末期已经达到了月产1000具的水平。1944年春天,大约1000套设备交付军方,但陆军官员拒绝将其用于实战!所有的已交付设备都被存放在哈茨山中的一个矿井里。据说一个总参谋部的将军曾经说道:“我们不需要这类东西,我们的战士将以公平的骑士精神赢得这场战争”。古德里安命令将夜战黑豹部队集中运用,但是此时德军坦克零散而且缺乏燃料,结果除了一些零星战斗之外并没有大规模的夜视坦克作战发生。德国在战败时已经建立了60个夜视装置生产厂,并有600具半成品遗留在生产线上,盟军在试验后承认其技术已经成熟并经得起大量投产的考验。

当然有许多人还是怀疑这种红外夜视装置究竟是否用于过实战,关于这点可以从一些资料里得到确认。最重要的证据之一来自1957年3月号的《Der deutsche Soldat德国士兵》杂志,前德国陆军第24装甲团第1营的一名坦克修理技师伯恩哈德先生提供了作为目击者的宝贵陈述。一张由弗兰茨·施密特先生提供的模糊照片显示了许多人所不知的细节。还有一本反映在战争结束前一个月于德国小镇维琛所进行血战的书籍《Der Krieg in der Heimat》也对夜战装置在实际战斗里的使用做了详尽叙述。


夜视装置虽然在1944年9月下发到部队使用,却由于坦克不足或技术故障等原因而从未被大规模使用过。黑豹夜战部队的可靠战斗记录亦不多,举以下几个例子:

● 德国空军“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师在1944年11月接收了60辆装备夜视装置的黑豹G型坦克,并配备在下属“戈林”装甲团第1营(营部4辆,4个连各14辆共56辆)中。但是在投入实战前,武器局将他们所有的夜视装置都拆除回收了。

● 1945年初,第24装甲团第1营((包括第3连在内,起初最少有17辆安装有红外夜视系统的黑豹坦克)被派往匈牙利战线,但和戈林装甲团一样,所有的坦克都奉命在离开法林波斯特之前卸下夜视装置。没有人知道下达这个命令的原因。

● 1945年3月下旬,为解救在本土鲁尔工业区被美军包围的装甲教导师,法林波斯特坦克军校的师属预备役部队被动员起来,征用军校里仅剩的坦克组成了一个小规模的战斗群。指挥官为保罗·约瑟夫·舒尔茨少校,此人生于1913年,曾担任第21装甲团团长,两次获得骑士勋章。1945年4月1日他的战斗群编制如下:由他本人指挥5辆有夜视装置的黑豹G最终型坦克,都是从装甲驱逐兵实验连弄来的,而同行的鲁道夫·费尔曼中尉则指挥着6辆用新底盘和旧炮塔组合的虎I坦克。在雷登的一起变速机故障使一辆虎I抛锚。只剩10辆坦克的战斗群随即赶往西南。4月7日他们经过宁堡在施多岑瑙和一个装甲掷弹兵连会合(乘坐2辆半履带运输车)。由于有意地进行夜间行军以躲避盟军空袭,所以在抵达维萨河西岸的维登施塔尔地区之前一直没有和盟军交火。但这也造成了一个有意思的局面:美军在4月6日就已经渡过维萨河,舒尔茨战斗群事实上已经处于美军后方30公里,并不断和美军背道而驰,他们不知道这时候装甲教导师已经向美第99步兵师投降,还在一直前进。4月9日清晨,舒尔茨少校的5辆夜战黑豹对维德斯海姆地区的英军发起攻击,在英军顽强的反击和机械故障之下共有4辆黑豹丧失战斗力。到了下午,舒尔茨仅剩的一辆黑豹回到阵地。4月10日,战斗群在美军后方40公里处侵入比克堡的美第5装甲师战区,为了躲避美军,舒尔茨选择森林和山路行军,2辆虎I坦克陷入地中,最后那辆夜战黑豹在托曳虎I时自己也抛锚不起,舒尔茨下令将3辆坦克一起炸毁。

● 组建于1945年3月的“穆钦堡”装甲师是德国末期比较顽强的一支小部队,最高统帅部在当月给它的一个装甲连和一个装甲掷弹兵连配发红外线夜视装置。4月5日,第29装甲团第1连(连长为拉希姆中尉-Oberlt.Rasim)的10辆黑豹坦克奉命配备了FG1250型夜视装置。这10辆坦克用于支援原第25装甲掷弹兵团的一个装备夜视装置的连(连长为崔格少尉),该连拥有3辆“猫头鹰”红外投光车。在4月初,这个黑豹坦克连参加了一次成功的夜战。一个例子就是该连的黑豹“211号”(车长霍夫曼技术军士),该车于1945年4月初参加了柏林西部古绍和希娄地区的战斗,其发动机舱上加装了一块装甲栅栏,后面搭载两名装备着夜视MP-44自动步枪的装甲掷弹兵以作夜战时的近距离防卫。在这次夜战之后第29装甲团第1连就再也没有作为一支整体作战过。

● 1945年上半年,“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在法林波斯特地区作战,奉命打开一条通往哈尔茨山的南去道路。尽管该师拥有“装甲师”的名号,但实际上坦克很少。两辆该师的黑豹坦克据称装有红外夜视设备(很可能是雀鹰系统)。一场战斗发生在1945年4月21日晚上。“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最后10辆坦克在一辆Sd. Kfz. 234/1侦察车的伴随下出现在美军位于Weser/Elbe运河边的一个反坦克阵地附近。美军装备的是M2型76毫米反坦克炮。早上2点战斗开始,德军首先攻击。美军发出警报后发射了照明弹。第1辆黑豹坦克中弹并翻进了一条沟里,攻击被击退。随后装有夜战黑豹坦克加入了战斗。它们捕捉到了反坦克炮的位置,发射了大约20发炮弹。整个阵地被摧毁,美军炮手和步兵们惊慌失措,转身就逃。德军坦克紧跟而来,又在黑夜里摧毁了一些卡车及其他车辆。


● 还有报告说战争即将结束时一个英国装甲师在1945年4月遭遇过一些装有夜视装置的黑豹坦克。英军装备的是“彗星”式坦克。在一场短时间的激烈战斗后,几乎所有的德军坦克都被击毁了。这里还有两张照片显示了一辆在1947年时的黑豹D型坦克。可以见到在火炮防盾上有着清晰的焊接痕迹,而这里就是那个安放炮手用夜视设备的小平台应该所在的地方。可能是英军为测试目的而将它们移除的。它被抛弃在维琛小镇外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