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侦察卫星小考-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40:52
            横空此夜谁为主,笑揽群星共月华

                   中国侦察卫星发展小考

      中国的卫星发射,起始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双城子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一1”号运载火箭将自行研制的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1”号成功送人太空,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卫星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广播通信卫星,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侦查卫星。

中国的侦查卫星,大体上有三类,也相对应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返回式侦查卫星

      顾名思义,就是先把卫星放上天,待执行对地观测侦查任务后,再将卫星返回舱收回到地面上,总体上有点像放风筝一样,只是没有线而已。返回式侦查卫星的主要任务载荷是光学侦察相机,用于拍摄地面固定目标,也有搭载其他遥感仪器的。返回舱搭载拍照后的胶片,回到地球,有的也会把相机捎回来。

     中国的第一代返回式侦查卫星,也称为尖兵一号,国外代号FSW0。于1974-1987年间发射10次,9次成功发射与回收,在轨时间3-5天,胶片分辨率10-15米。

     尖兵一号的后续改进型,称为尖兵一号甲,国外代号FSW1。于1987-1993年间发射5次,4次成功回收。除了搭载光学相机外,还增加了分辨率为50米的光电相机。卫星可以用于固定目标照相测绘,进行定位与制图,目标定位精度百余米。该型号前两颗星获得的目标定位信息使得我国第一代战略武器(DF-3A、4A、5A)系统真正形成了战斗力。是第一代侦卫非常值得书写的一笔。

      不过,这一代的卫星性能比较有限,主要原因:一是它只能携带1个装胶卷的返回密封舱;二是它在轨道上的运行时间只有3天,而且不具备变轨机动能力(只装备了制动火箭发动机),只能按预定计划进行扫描式照相侦察。

      第二代返回式侦查卫星,称为尖兵一号乙,国外代号FWS2。于1992-1996年间发射3次,均成功回收。改进之处在于,胶片地面分辨率2.5米,比第一代分辨率提高了三倍以上;而且在轨时间增加到15天,并能进行有限地变轨机动。

      第三代返回式侦查卫星,称为尖兵二号,国外代号FSW-4。于2004-2005年间发射2次,均成功回收。改进之处在于延长在轨时间到27天,而且胶片地面分辨率0.5米,实现了亚米级成像技术的飞跃。

      此外,属于同代侦卫的尖兵四号,国外代号FSW3,与尖兵一号甲类似,也是照相测绘卫星,2003-2005年间发射3次,均成功回收。在轨时间18天,对地面固定目标定位精度十几米,满足了第二代战略导弹目标定位精度需求,该型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第二代战略武器(DF-5B、DF-31A、DH-10)系统形成实战能力。

      中国返回式侦查卫星,有两个可圈可点之处:一是亚米级高精度成像,满足了侦查精度的需求,属于世界先进水平;二是返回技术优越,返回成功率高,甚至胜过欧美。除了尖兵一号的首发星完全失败之外,从第二颗起各次发射大都成功回收。其中1975年11月26日,第2颗尖兵一号卫星返回地面时,虽然其回收舱由于材料质量欠佳而受损,但舱内照相设备和胶卷完好无损,因此也算是完全成功的一次回收。而美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射返回式卫星,前十二颗均不能成功回到地面,直到第十三颗才落袋为安。相比之下,这也是中国航天科技人员颇为得意之处。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这两个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侦卫的后续发展,即光电成像传输式侦查卫星的发展,受到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二、光电成像传输式侦查卫星

       返回式卫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实时性差,缓不济急。想要了解侦查结果,就必须等到回收后拿到胶卷才行。就算回收过程中返回舱没有偏离落地点或者发生损毁,回收、查找、运输、解封、分析…这个速度也是很难保证抢险救灾、军事行动等紧急用途的。况且侦查信息的容量取决于胶卷的数量,在轨时间又只有短短几十天,要想获得更多信息就只有多发卫星,成本也很高。

      因此,发展一边侦查,一边能将侦查信息发回地面的光电成像传输式侦查卫星,就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这种卫星在发展初期,由于数字成像、数字传输、数字信号处理的技术还不发达,因此在发展初期,分辨率反而远不如返回式的胶片高。中国的传输型侦卫的起步因此有些犹疑迟缓,后来到上世纪90年代幡然醒悟,直至本世纪初才有见起色。

      从1986年起,中国与巴西开始联合研制第1颗自然资源调查卫星——“资源-1”,国际上称为CBERS,即中,巴地球卫星,其中中国出资70%。1999年10月14日,在山西五寨使用“长征一4B”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其多光谱CCD相机的分辨率为20米,可获得宽幅为120公里的地域图像,在轨运行3年10个月。值得注意的是,这颗卫星并没有全色相机,因此并不能算是典型的光电成像传输卫星。

      此后,中国研制了资源-2卫星,即尖兵三号,是我国第一代光电成像数据传输型卫星,2000-2004年间发射3次,全部成功,寿命两年,首发星的全色相机地面分辨率3米,后续星达到1.5-2米,用以接替尖兵一号乙返回式卫星的任务。

      从2007年的遥感2号开始,中国近年来又陆续发射了尖兵6号,国外代号FSW6的几颗数字成像光学侦察卫星,具体搭载设备和性能不详。

可以说,在光电成像传输侦查卫星方面,中国已经落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后面,这方面的第一集团是美、法、日、以、印。很多网友对中国落后于欧美相对好接受一些,但对阿三超过我们总是耿耿于怀。呵呵,感情可以理解,但事实必须尊重。印度的光电成像传输卫星,确实比我们发展的要好,要快。

1988年3月17日印度第一颗实用的遥感卫星IRS-1A发射成功,IRS-1A实际运行时间高达8年4个月。相比之下,我们晚11年的中巴资源1号在轨时间只有3年10个月。

1995年12月28日,印度第二代遥感卫星IRS-1C发射,卫星携带3台相机,其中的全色分辨率5.8米的线性扫描相机,中国可以与之相比的资源2号星,晚了5年之久,而且寿命远不如印度。

2005年5月5日,Cartosat-1卫星发射,2台全色相机,幅宽30千米,分辨率为2.5米,能在一年内完成印度本土的测绘工作。

2010年,印度2010年发射的“Cartosat-2B”,64GB硬盘,空间分辨率0。8米,亚米级水平,达到了胶片成像卫星的精度,已经超过了中国目前公布的最高1.5米的光电成像传输卫星的CCD相机分辨率水平。卫星设计寿命5年。

      这就是为什么,中巴资源卫星的卫片在全世界都是免费赠送的,而印度卫星则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收费销售。差距是明摆着的。

      印度比不上,美欧日就更难以望其项背了。1971年发射的美国KH-9号侦察卫星就达到了2英尺(0.6米)分辨率,后继的KH-11和KH-12更有0.15米甚至低于0.15米的分辨率;法国1999年发射的太阳神1侦察卫星达到了1米分辨率,2004年发射的太阳神2提高到0.3米分辨率;以色列的地平线9号分辨率低于0.5米,日本的光学3号分辨率也到0.6米。甚至在商业遥感卫星领域,2001年美国的快鸟-2号就做到了0.61米全色分辨率,后来的Geoeye-1达到了0.41米分辨率,WorldView-1/2也做到了0.5米分辨率。

     这些都是事实。

     很多网友在忿忿不平之余,将印度的领先归结于国际上对中国的封锁。比如,印度能挑到更好的CCD相机镜片,直接采购法国萨基姆公司的优良产品。印度在卫星的设计上,得到了以色列的大量技术援助,等等。反观中国,国际采购余地小很多,代价大很多;技术资源就更难于上青天,中国卫星的轨控精度不足,卫星数据设计和图像后继处理上的技术落后,都是影响图象质量的重要因素。

     这些也是事实。

     不过,话说回来,能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以便获得更好的技术和资源,这也是人家印度的本事啊——咱中国怎么就一个发达国家的真朋友也交不下呢?先进无需理由,落后总有借口。客观上我们落后了,怨天尤人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一方面,国家战略上已经开始重视侦查卫星的技术发展,比如2007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的报告中曾披露,中国国家重大专项中,第13项就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国近年来也在奋起直追,已小有所成。比如2010年12月30日,2011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表彰了2010年在国防科学技术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分辨率CCD遥感相机”项目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该相机用于遥感五号卫星时,地面像元分辨率达到0.62m(不知是否是全色相机),卫星传回的图像清晰,层次丰富,信噪比高,动态范围宽。对相机获取的遥感图像经判读分析认为,图像识别和目标确认能力分别提高了45%和70%,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2年1月9日11时17分,中国首颗高精度光电成像传输式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图像,分辨率2.5米
另一方面,印度虽有优势,我方亦有所长。比如,印度发展光电成像卫星,正是因为缺乏航天器返回测控技术——印度至今未曾发射过返回式卫星,而这一技术对宇宙飞船是关键基础技术,如果不解决迟早会拖印度航天的后腿。再如,与印度大范围引进关键部件不同,中国卫星的国产化率一直非常高。比如,即便在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卫星发展弱项——海洋卫星,中国海洋2号的国产化率也达到了99%,岂是印度的组装货可比。最后,中国在光电传输卫星上的暂时劣势,并不能掩盖我们在最新体制侦察卫星上的努力和成绩,这就是——

三、雷达侦察卫星

     光学和光电雷达的弱点在于,对于云层的穿透力有限,因而侦察效果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而雷达成像卫星,虽然在色彩和分辨率上有些不足,但却可以不受气候影响,全天候和全天时实时侦察,并能探测到浅表地下和水下目标,与光学成像卫星相比,优越性显而易见,因而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侦卫体制。

     中国自2006年起到2010年,先后发射了尖兵五号,尖兵六号,尖兵七号,遥感九号等多颗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分辨率5米左右。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遥感九号。

     2010年3月5日中午12点55分,中国酒泉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火箭发射了遥感九号卫星。这颗卫星的发射及后续过程中,有许多蛛丝马迹显露出其神秘之处,从而引发兵器迷们对其用途的诸多猜测:

     发射前,央视新闻中曾出现遥感9卫星的整流罩,其长度远超以往历次遥感卫星整流罩;

3月5日:发射过程中的电视画面,现实其工作轨道是一个大倾斜轨道而不是圆轨道;

3月6日:中午,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发布了遥感九号卫星的轨道信息:1083 x 1100 km x 63.4 deg;

3月6日:晚上,NORAD给出了遥感九号的空间目标,居然有6个;

3月6日:晚上,晚新闻中出现“中央军委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记集体一等功庆功大会”的消息证明发射圆满成功;

3月7日:人民网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一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通过一首短信诗,向在场的委员和记者们传达了我国 “一箭三星”发射成功的消息”,间接证实遥感九号是三星星座。

     那么,遥感九号的一箭三星,是什么用途呢?

     从轨道和空间目标参数看,遥感九号与美国白云海洋监视星座体系非常相似。美国的海军卫星监视系统(Naval Ocean Surveillance Syste,NOSS)又称白云系统,由三颗卫星组成,通过感知舰艇的电子信号发现水面目标,并通过信号到达不同卫星的时间,对目标进行定位。遥感九号发射后,《简氏防务周刊》分析认为,遥感九号的三颗星在近地轨道组成三角形星座,随星答载毫米波雷达、探测舰船的红外传感器以及接收电子信号的天线。用途很可能是发现和跟踪主要西方国家的战舰,为陆基反舰弹道导弹提供打击目标所需的精确位置数据。而美国军方也很快放出声来,“中国DF21-D反舰弹道导弹,已经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美国人的话有点言过其实。毋庸置疑,遥感九号监视星座的成功发射,将提高中国的海洋监视能力,但也仅仅能够实现对周边海域的一日多次访问。而4组这样海洋电子侦察卫星星座,才能将中纬度所有地区的重访时间压缩到1小时。而对于大型舰艇目标的制导侦察,还需要更加完善的天基海洋监视系统。中国军队的弹道导弹反航母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在上述三类主要侦察卫星之外,中国的侦察卫星家族也在逐步扩大兴旺之中。比如,

1990年9月3日发射的两颗“大气一1”号卫星,具有电子信号侦察能力;

2002,2007,2011年发射的“海洋”系列卫星,具有海洋监视的辅助侦察作用。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08月16日发射的海洋二号卫星,其取得的技术进步着实令人可喜。它是中国首个实施精密定轨的航天器,定轨精度优于10厘米,达到厘米级,比以前至少提高两个量级。而且突破了大旋转部件动静平衡测量及控制技术和大扰动下高精度姿态控制技术。这些技术的突破对于改善未来遥感卫星的卫片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回首中国侦察卫星发展近四十年的历程,道路坎坷,足迹坚实,方向明确,加速向前,也许是“四十不惑”的另一个印证吧。写到这里,兵器迷掩卷出门,仰望星空,似乎看到了中国群星的轨迹,纵横天籁,璨空耀宇。

横空今夜谁为主,笑揽群星共月华

注:所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开信息,更多文章,请见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455885643

原文: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3/2748/05/82/2_1.html            横空此夜谁为主,笑揽群星共月华

                   中国侦察卫星发展小考

      中国的卫星发射,起始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双城子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一1”号运载火箭将自行研制的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1”号成功送人太空,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卫星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广播通信卫星,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侦查卫星。

中国的侦查卫星,大体上有三类,也相对应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返回式侦查卫星

      顾名思义,就是先把卫星放上天,待执行对地观测侦查任务后,再将卫星返回舱收回到地面上,总体上有点像放风筝一样,只是没有线而已。返回式侦查卫星的主要任务载荷是光学侦察相机,用于拍摄地面固定目标,也有搭载其他遥感仪器的。返回舱搭载拍照后的胶片,回到地球,有的也会把相机捎回来。

     中国的第一代返回式侦查卫星,也称为尖兵一号,国外代号FSW0。于1974-1987年间发射10次,9次成功发射与回收,在轨时间3-5天,胶片分辨率10-15米。

     尖兵一号的后续改进型,称为尖兵一号甲,国外代号FSW1。于1987-1993年间发射5次,4次成功回收。除了搭载光学相机外,还增加了分辨率为50米的光电相机。卫星可以用于固定目标照相测绘,进行定位与制图,目标定位精度百余米。该型号前两颗星获得的目标定位信息使得我国第一代战略武器(DF-3A、4A、5A)系统真正形成了战斗力。是第一代侦卫非常值得书写的一笔。

      不过,这一代的卫星性能比较有限,主要原因:一是它只能携带1个装胶卷的返回密封舱;二是它在轨道上的运行时间只有3天,而且不具备变轨机动能力(只装备了制动火箭发动机),只能按预定计划进行扫描式照相侦察。

      第二代返回式侦查卫星,称为尖兵一号乙,国外代号FWS2。于1992-1996年间发射3次,均成功回收。改进之处在于,胶片地面分辨率2.5米,比第一代分辨率提高了三倍以上;而且在轨时间增加到15天,并能进行有限地变轨机动。

      第三代返回式侦查卫星,称为尖兵二号,国外代号FSW-4。于2004-2005年间发射2次,均成功回收。改进之处在于延长在轨时间到27天,而且胶片地面分辨率0.5米,实现了亚米级成像技术的飞跃。

      此外,属于同代侦卫的尖兵四号,国外代号FSW3,与尖兵一号甲类似,也是照相测绘卫星,2003-2005年间发射3次,均成功回收。在轨时间18天,对地面固定目标定位精度十几米,满足了第二代战略导弹目标定位精度需求,该型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第二代战略武器(DF-5B、DF-31A、DH-10)系统形成实战能力。

      中国返回式侦查卫星,有两个可圈可点之处:一是亚米级高精度成像,满足了侦查精度的需求,属于世界先进水平;二是返回技术优越,返回成功率高,甚至胜过欧美。除了尖兵一号的首发星完全失败之外,从第二颗起各次发射大都成功回收。其中1975年11月26日,第2颗尖兵一号卫星返回地面时,虽然其回收舱由于材料质量欠佳而受损,但舱内照相设备和胶卷完好无损,因此也算是完全成功的一次回收。而美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射返回式卫星,前十二颗均不能成功回到地面,直到第十三颗才落袋为安。相比之下,这也是中国航天科技人员颇为得意之处。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这两个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侦卫的后续发展,即光电成像传输式侦查卫星的发展,受到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二、光电成像传输式侦查卫星

       返回式卫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实时性差,缓不济急。想要了解侦查结果,就必须等到回收后拿到胶卷才行。就算回收过程中返回舱没有偏离落地点或者发生损毁,回收、查找、运输、解封、分析…这个速度也是很难保证抢险救灾、军事行动等紧急用途的。况且侦查信息的容量取决于胶卷的数量,在轨时间又只有短短几十天,要想获得更多信息就只有多发卫星,成本也很高。

      因此,发展一边侦查,一边能将侦查信息发回地面的光电成像传输式侦查卫星,就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这种卫星在发展初期,由于数字成像、数字传输、数字信号处理的技术还不发达,因此在发展初期,分辨率反而远不如返回式的胶片高。中国的传输型侦卫的起步因此有些犹疑迟缓,后来到上世纪90年代幡然醒悟,直至本世纪初才有见起色。

      从1986年起,中国与巴西开始联合研制第1颗自然资源调查卫星——“资源-1”,国际上称为CBERS,即中,巴地球卫星,其中中国出资70%。1999年10月14日,在山西五寨使用“长征一4B”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其多光谱CCD相机的分辨率为20米,可获得宽幅为120公里的地域图像,在轨运行3年10个月。值得注意的是,这颗卫星并没有全色相机,因此并不能算是典型的光电成像传输卫星。

      此后,中国研制了资源-2卫星,即尖兵三号,是我国第一代光电成像数据传输型卫星,2000-2004年间发射3次,全部成功,寿命两年,首发星的全色相机地面分辨率3米,后续星达到1.5-2米,用以接替尖兵一号乙返回式卫星的任务。

      从2007年的遥感2号开始,中国近年来又陆续发射了尖兵6号,国外代号FSW6的几颗数字成像光学侦察卫星,具体搭载设备和性能不详。

可以说,在光电成像传输侦查卫星方面,中国已经落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后面,这方面的第一集团是美、法、日、以、印。很多网友对中国落后于欧美相对好接受一些,但对阿三超过我们总是耿耿于怀。呵呵,感情可以理解,但事实必须尊重。印度的光电成像传输卫星,确实比我们发展的要好,要快。

1988年3月17日印度第一颗实用的遥感卫星IRS-1A发射成功,IRS-1A实际运行时间高达8年4个月。相比之下,我们晚11年的中巴资源1号在轨时间只有3年10个月。

1995年12月28日,印度第二代遥感卫星IRS-1C发射,卫星携带3台相机,其中的全色分辨率5.8米的线性扫描相机,中国可以与之相比的资源2号星,晚了5年之久,而且寿命远不如印度。

2005年5月5日,Cartosat-1卫星发射,2台全色相机,幅宽30千米,分辨率为2.5米,能在一年内完成印度本土的测绘工作。

2010年,印度2010年发射的“Cartosat-2B”,64GB硬盘,空间分辨率0。8米,亚米级水平,达到了胶片成像卫星的精度,已经超过了中国目前公布的最高1.5米的光电成像传输卫星的CCD相机分辨率水平。卫星设计寿命5年。

      这就是为什么,中巴资源卫星的卫片在全世界都是免费赠送的,而印度卫星则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收费销售。差距是明摆着的。

      印度比不上,美欧日就更难以望其项背了。1971年发射的美国KH-9号侦察卫星就达到了2英尺(0.6米)分辨率,后继的KH-11和KH-12更有0.15米甚至低于0.15米的分辨率;法国1999年发射的太阳神1侦察卫星达到了1米分辨率,2004年发射的太阳神2提高到0.3米分辨率;以色列的地平线9号分辨率低于0.5米,日本的光学3号分辨率也到0.6米。甚至在商业遥感卫星领域,2001年美国的快鸟-2号就做到了0.61米全色分辨率,后来的Geoeye-1达到了0.41米分辨率,WorldView-1/2也做到了0.5米分辨率。

     这些都是事实。

     很多网友在忿忿不平之余,将印度的领先归结于国际上对中国的封锁。比如,印度能挑到更好的CCD相机镜片,直接采购法国萨基姆公司的优良产品。印度在卫星的设计上,得到了以色列的大量技术援助,等等。反观中国,国际采购余地小很多,代价大很多;技术资源就更难于上青天,中国卫星的轨控精度不足,卫星数据设计和图像后继处理上的技术落后,都是影响图象质量的重要因素。

     这些也是事实。

     不过,话说回来,能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以便获得更好的技术和资源,这也是人家印度的本事啊——咱中国怎么就一个发达国家的真朋友也交不下呢?先进无需理由,落后总有借口。客观上我们落后了,怨天尤人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一方面,国家战略上已经开始重视侦查卫星的技术发展,比如2007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的报告中曾披露,中国国家重大专项中,第13项就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国近年来也在奋起直追,已小有所成。比如2010年12月30日,2011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表彰了2010年在国防科学技术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分辨率CCD遥感相机”项目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该相机用于遥感五号卫星时,地面像元分辨率达到0.62m(不知是否是全色相机),卫星传回的图像清晰,层次丰富,信噪比高,动态范围宽。对相机获取的遥感图像经判读分析认为,图像识别和目标确认能力分别提高了45%和70%,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2年1月9日11时17分,中国首颗高精度光电成像传输式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图像,分辨率2.5米
另一方面,印度虽有优势,我方亦有所长。比如,印度发展光电成像卫星,正是因为缺乏航天器返回测控技术——印度至今未曾发射过返回式卫星,而这一技术对宇宙飞船是关键基础技术,如果不解决迟早会拖印度航天的后腿。再如,与印度大范围引进关键部件不同,中国卫星的国产化率一直非常高。比如,即便在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卫星发展弱项——海洋卫星,中国海洋2号的国产化率也达到了99%,岂是印度的组装货可比。最后,中国在光电传输卫星上的暂时劣势,并不能掩盖我们在最新体制侦察卫星上的努力和成绩,这就是——

三、雷达侦察卫星

     光学和光电雷达的弱点在于,对于云层的穿透力有限,因而侦察效果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而雷达成像卫星,虽然在色彩和分辨率上有些不足,但却可以不受气候影响,全天候和全天时实时侦察,并能探测到浅表地下和水下目标,与光学成像卫星相比,优越性显而易见,因而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侦卫体制。

     中国自2006年起到2010年,先后发射了尖兵五号,尖兵六号,尖兵七号,遥感九号等多颗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分辨率5米左右。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遥感九号。

     2010年3月5日中午12点55分,中国酒泉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火箭发射了遥感九号卫星。这颗卫星的发射及后续过程中,有许多蛛丝马迹显露出其神秘之处,从而引发兵器迷们对其用途的诸多猜测:

     发射前,央视新闻中曾出现遥感9卫星的整流罩,其长度远超以往历次遥感卫星整流罩;

3月5日:发射过程中的电视画面,现实其工作轨道是一个大倾斜轨道而不是圆轨道;

3月6日:中午,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发布了遥感九号卫星的轨道信息:1083 x 1100 km x 63.4 deg;

3月6日:晚上,NORAD给出了遥感九号的空间目标,居然有6个;

3月6日:晚上,晚新闻中出现“中央军委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记集体一等功庆功大会”的消息证明发射圆满成功;

3月7日:人民网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一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通过一首短信诗,向在场的委员和记者们传达了我国 “一箭三星”发射成功的消息”,间接证实遥感九号是三星星座。

     那么,遥感九号的一箭三星,是什么用途呢?

     从轨道和空间目标参数看,遥感九号与美国白云海洋监视星座体系非常相似。美国的海军卫星监视系统(Naval Ocean Surveillance Syste,NOSS)又称白云系统,由三颗卫星组成,通过感知舰艇的电子信号发现水面目标,并通过信号到达不同卫星的时间,对目标进行定位。遥感九号发射后,《简氏防务周刊》分析认为,遥感九号的三颗星在近地轨道组成三角形星座,随星答载毫米波雷达、探测舰船的红外传感器以及接收电子信号的天线。用途很可能是发现和跟踪主要西方国家的战舰,为陆基反舰弹道导弹提供打击目标所需的精确位置数据。而美国军方也很快放出声来,“中国DF21-D反舰弹道导弹,已经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美国人的话有点言过其实。毋庸置疑,遥感九号监视星座的成功发射,将提高中国的海洋监视能力,但也仅仅能够实现对周边海域的一日多次访问。而4组这样海洋电子侦察卫星星座,才能将中纬度所有地区的重访时间压缩到1小时。而对于大型舰艇目标的制导侦察,还需要更加完善的天基海洋监视系统。中国军队的弹道导弹反航母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在上述三类主要侦察卫星之外,中国的侦察卫星家族也在逐步扩大兴旺之中。比如,

1990年9月3日发射的两颗“大气一1”号卫星,具有电子信号侦察能力;

2002,2007,2011年发射的“海洋”系列卫星,具有海洋监视的辅助侦察作用。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08月16日发射的海洋二号卫星,其取得的技术进步着实令人可喜。它是中国首个实施精密定轨的航天器,定轨精度优于10厘米,达到厘米级,比以前至少提高两个量级。而且突破了大旋转部件动静平衡测量及控制技术和大扰动下高精度姿态控制技术。这些技术的突破对于改善未来遥感卫星的卫片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回首中国侦察卫星发展近四十年的历程,道路坎坷,足迹坚实,方向明确,加速向前,也许是“四十不惑”的另一个印证吧。写到这里,兵器迷掩卷出门,仰望星空,似乎看到了中国群星的轨迹,纵横天籁,璨空耀宇。

横空今夜谁为主,笑揽群星共月华

注:所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开信息,更多文章,请见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455885643

原文: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3/2748/05/82/2_1.html
不错的归纳,这次实践9其实也是一个突破,其实应该算两个:

双星立体成像

电推——大寿命的基础
可喜可贺
兔子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感谢兰州的科普
受教了
谢谢
谢谢楼主,学习了。
多谢科普,受教了。
内容细看后,但lz夹带私货,说卫星就说卫星,扯其他干嘛
太空里的各种航天器'卫星都可以算是未来战争的基础设施。加油吧!中国!
怎么感觉谷歌地球要比楼主配的那幅图清晰点呀 ·  谁给科普以下  这个和谷歌的那个卫星那个要先进一点
支持原创,感谢科普
多谢科普,受教了。
尖兵和资源怎么分的。。。。上面说零几年还在发射尖兵?
楼主好文,谢谢
小白受教了
CCD是侦查卫星的核心,这个中国短期内比国外差距比较大也是没办法的,不过呢这东西不是说你0.15米就比我的1米强很多,这东西对于很多目标来说1米就已经足够了。
楼主科普的不错,但请别夹带私货。
好吧,补一张截图
第三代返回式侦查卫星,称为尖兵二号,国外代号FSW-4。于2004-2005年间发射2次,均成功回收。改进之处在于延长在轨时间到27天,而且胶片地面分辨率0.5米,实现了亚米级成像技术的飞跃。

      此外,属于同代侦卫的尖兵四号,国外代号FSW3,与尖兵一号甲类似,也是照相测绘卫星,2003-2005年间发射3次,均成功回收。在轨时间18天,对地面固定目标定位精度十几米---------------------------------同时期已经有分辨率很高的尖兵2了,为什么还有分辨率十几米的尖兵4。
任重而道远,向奋战在航天一线的英雄致敬!
这只是公开的资料,相信还有更好的
小卫星的寿命长吗
十几米的级别能满足DH10的制导要求?是地形匹配么?
在光学成像方面传统的银盐胶片咱们是有底子的
可是ccd或者cmos咱们研究和投入少底子差 买又不容易买
还是需要时间 应用和需求才是推进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
得有在轨五年的 有 变轨机动能力的 电传CCD亚米卫星啊~
其实关于光学星的KC还可以红一点

航空航天港有几个连接大家爬爬楼就有数了

http://www.9ifly.cn/thread-1151-4-1.html

http://www.9ifly.cn/thread-2377-1-2.html

基本上达到0.5米左右的水平,也就是lz提到的“2001年美国的快鸟-2号就做到了0.61米全色分辨率,后来的Geoeye-1达到了0.41米分辨率,WorldView-1/2也做到了0.5米分辨率水平”


得有在轨五年的 有 变轨机动能力的 电传CCD亚米卫星星座啊~

真打起来,时效性就和精度一样重要了~
2012-10-21 13:07 上传



这个收藏了,感谢楼主的!
多谢科普!
谢谢科普!原来三哥在这方面还有超过我兔的啊。
支持一下………
轼济 发表于 2012-10-21 12:43
在光学成像方面传统的银盐胶片咱们是有底子的
可是ccd或者cmos咱们研究和投入少底子差 买又不容易买
还是 ...
那个是乐凯的吧?现在这公司不知还在否?路过广安门时还能看到
乐凯大厦。
受教了,感谢楼主科普
这样的帖子才是超大应有的风格!
夹私货啊。定轨精度不够?不如印度?
学习了,顶一下。
奋进号 发表于 2012-10-21 11:53
CCD是侦查卫星的核心,这个中国短期内比国外差距比较大也是没办法的,不过呢这东西不是说你0.15米就比我的1 ...
0.1米视场很窄的,既要分辨率还得大视场才牛,合成孔径雷达貌似不错,可见光和红外探测这块真是弱,材料基础不行啊
谢谢楼主科普
此帖实在
挺好的文章,就是多了那一句私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