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战略进攻思想高于毛泽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36:55
一、毛泽东战略进攻的发端
到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行整一年后,解放军在各个战场共歼敌112万,战略反攻的时机已经来临。
毛泽东对战略进攻的想法是把战争引向蒋管区,目标指向红军时期的鄂豫皖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距离北方的根据地大约500公里。此战略构思的实质是南向空间延伸,即交战区域由黄河以南扩大到淮河长江区域。
1947年6月,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月底强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地区歼敌,然后向大别山进击,在鄂豫皖边界地区实施战略展开。这是决定黄河以南交战区域各野战军主力作战表现整整一年的战略性决策,对各主力尤其是华东野战军的作战表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后中央军委明确指示华野不分兵,在1947年底以前用各个歼灭的战法于内线歼敌。但随着刘邓兵团南下鄂豫皖决策的作出,对华野的要求也大变,6月29日军委电示华野兵分三路,配合刘邓兵团南下。由于刘邓兵团即将出击,两天后华野就开始分兵行动:叶飞率一路(两个纵队)奔鲁南;陈士榘率一路(3个纵队)奔鲁西;粟裕带主力(5个纵队)在内线待机。
二、七月分兵后的华野
分兵之后各路的境遇都不好,进入鲁西南的5个纵队在雨季作战、机动、补给都十分困难,损失最大的两个纵队减员竟然各达一万人, 5个纵队的总体实力大减, 陈士榘的3个纵队甚至可能因为难以立足而被迫追随刘邓南下.留在内线的主力由于少了一半兵力而接连失利, 南麻战役打整编11师失利,损失14000人; 随后的临朐战役再次失利, 损失11000人.
分兵后,由于东西两路部队都遭受了损失,华野士气下降,基层思想比较混乱,部分指挥员对以后的作战缺乏信心. 8月军委命令粟裕去鲁西南直接指挥那5个纵队, 粟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作战重心应在外线,华野机关一同去鲁西南,从内线调兵到鲁西南以集中兵力.两日后军委复电同意,由内线增调两个纵队,另调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个纵队,共8个纵队组成西兵团.这就是说在走了分兵弯路一个多月之后,华野重新集中了力量,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恢复了一个方面军的状态.不过这时华野的实力与士气和分兵前是不能比的。
粟裕又建议为了配合刘邓,西兵团作战地域扩展到陇海线,必要时南下破袭津浦线,威胁徐州.军委复电同意,正式规定西兵团的作战范围是”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明确了华野的战略任务是恢复豫皖苏解放区, 协助刘邓、陈谢创造鄂豫皖与鄂豫陕根据地,三大主力成品字形配置,逐鹿中原的战略规划至此成形。这个战略规划听起来不错,后来也备受称颂,但执行起来却并不如意,后来的战局发展也没有按照这个规划走。
兵力重新集中之后,要想扭转被动状态,打开局面,必须打一个歼灭战。1947年9月初,华野8个纵队全部集中于沙土集南北地区,完成了集中兵力准备歼敌的布局。但由于前几仗没打好,部队实力下降,一些将领有顾虑,主张不打,鉴于此华野召开纵队领导会议,粟裕作了说服动员工作,统一了思想,最后一致同意歼灭敌57师。
57师原是98军,曾被华野打残,后来七拼八凑整编成57师,只辖两个旅,兵员一万多点,日式装备。想想在分兵前,华野歼敌是何等地潇洒:47年1月的鲁南战役,歼灭两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共5.3人;47年2月莱芜战役,歼灭李仙洲集团5.6万人,活捉“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歼灭王牌74师3.2万人。在1947年的前半年,华野的歼灭战越打越大,所歼师旅的质量越来越高,这还是在战略防御阶段。打57师这样一个万把人的二流师在分兵前只是一碟小菜,华野还未必看得上眼,分兵之后打却要小心翼翼了。
沙土集战役取得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华野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并且迫使蒋军从大别山地区和山东内线战场抽调4个师驰援鲁西南,虽然是一个小胜仗,但起到了稳定中原战局的较大作用。1947年9月下旬,华野留下两个纵队在鲁西南钳制敌军,主力6个纵队越过陇海路南下,进入豫皖苏。由此刘邓兵团、陈谢兵团、华野主力形成了品字形布局。毛泽东在47年10月的电文中说: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共40万人,业已在长江、黄河间立住脚跟。
三、围绕大别山展开的拉据战
三主力形成了品字形布局后的几个月中,战事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问题最大的是刘邓兵团, 刘邓兵团千里跃进,重武器丢光, 减员很大,到大别山后最初三仗没有打好. 到47年10月底,虽然搞了33个县的根据地,但发动群众有困难,无法在当地获得兵源. 本来设想鄂豫皖是红军时期的老根据地,刘邓到那里后好发展,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当初红军走了,白军来了,”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老百姓是要受难的,一个地区的老百姓为革命无保留地付出一次已经很不容易,再让他们付出第二次,确实难为.就地征兵行不通, 刘邓兵团实力虚弱,又不能靠打大仗获取俘虏,只好再从晋冀鲁豫解放区输送三万新兵.
为了牵制蒋军对大别山的进攻,华野集中主力7个纵队分成3个集团,于11月8日向陇海路兰封至郝寨段及津浦路徐州以南段展开破击战。至17日,共破坏铁路150余公里,歼敌整编第五师、暂编第二十四师等部1万余人,攻克县城9座、车站17个,威逼徐州,迫使敌匆忙调动15个旅的兵力应援,其中包括准备用于大别山的8个旅,打乱了蒋军的部署,使敌原定于11月20日开始围攻大别山的计划被迫推迟。
一九四七年11月底白崇禧,调集三十三个旅的兵力,对大别山地区展开大规模“围剿”.为了牵制蒋军对大别山的“围剿”,1947年12月13日华野和陈谢兵团发起平汉、陇海路破击战,至22日,共破路400余公里,歼敌2万余人,攻克许昌、漯河等蒋军重要补给基地和兰封、西平等县城23座。敌人为重新控制平汉路,并维持其对大别山的围攻,以孙元良兵团由郑州南下,以原在豫西的第五兵团整编第三师经驻马店北上,企图夹击解放军。华野、陈谢两军于12月25日至27日晨,在西平地区将敌第五兵团部及整编第三师歼灭,并乘胜围攻确山,重创由大别山回援的整编第二十师,使围攻大别山之敌的重要补给基地信阳,面临着严重威胁,蒋军不得不再次从大别山抽调整编第十、第十一帅及第九师一部增援平汉线。
中原三主力互相配合, 经过一个月的作战,打退蒋军对大别山的“围剿”,并使豫陕鄂与豫皖苏两解放区联成一片。在两主力的有力牵制下,刘邓兵团得以在大别山立足,但大别山自身的局面始终打不开,处境很困难, ,刘邓兵团在山上熬了一个冬天,开春下山时只有6万人,按理说刘邓兵团是战略反攻的尖刀,但这把尖刀长时间处于锋刃残损状态,使得中原战局始终处于两个主力间接援助一个主力的局面,无法遥相呼应,积极主动地消灭蒋军. 解放军和蒋军在整个中原地区基本上处于胶着相持状态。  
四、“跃进江南”计划的提出
一九四八年一月,为了打破这种僵持局面,毛泽东和周恩来、陈毅商定了南线三军在三个月内的作战方针:以刘邓军主力位于大别山内线,“分遣坚持,多休息,多打小仗”,待正由晋冀鲁豫南下的三万新兵到达充实部队后,再打中等规模之仗;以粟裕所部并指挥陈谢兵团在二、三、四三个月内,在中原地区寻求打几个中等规模的歼灭战,以配合刘邓军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另外还设想让山东内线的许世友、谭震林率两个纵队南下苏北、苏中,会合原在这两个地区活动的华野两个纵队,“形成一个重要战场,威胁京沪”,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抽调一部力量向东。
这个方案的实质还是保大别山, 至于能不能打破中原的僵持局面还是没有把握.这时毛泽东的又一次发挥空间延伸思维, 提出跃进江南方案.1947年1月27日, 毛泽东电告粟裕“你率三纵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你们以七八万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应使休息时间多于作战时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达到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胜防,疲于奔命。”经过电报商议, 方案确定:三月下旬出动,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南京江阴之间。
准备工作随即展开,华野一、四、六纵队到达濮阳地区整训,先遣小分队到预定渡江的地段作侦察准备工作。
五、“跃进江南”暂停
在作南下准备工作的同时,粟裕认真分析当时敌我双方的情况,权衡分兵渡江有利还是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有利。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思考,粟裕有了自己看法,在笔者看来最具战略敏锐性的是两点:
1南下江南后可以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蒋军在中原的4支主力军师估计调动不了。5军和11师是半机械化部队,在南方水网地带不便机动,在中原可是骨干力量,蒋军不会让它们调到江南。桂系7军和48师,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蒋介石不会把它们调到江南,纵虎归山.蒋军的主力军师调不动,中原的我军却少了3个主力纵队,不利于我而有利于敌.
2黄淮地区背靠山东和晋冀鲁豫老解放区,可以及时获得人力物力的支援,中原地区我军兵力较充足的主力纵队华野有6个, 刘邓兵团和陈谢兵团共有4个,集中起来可以打大歼灭战.
粟裕的建议包含了这样的战略进攻思想:1以集中兵力大量消灭敌有生力量为要;2把敌方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而不是长江以南。
粟裕的将意见电告军委,电报长达三千字。军委接到后十分重视,电令粟裕和陈毅到西柏坡当面汇报,政治局的领导研究后同意粟裕的意见.战区指挥官提出意见改变统帅部已定方案,在中共军史上仅此一次.
南下江南方案的暂停对内战的影响意义重大.原定方案中三个纵队过江后先在湖南、江西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再分几个阶段达到闽浙赣,时间消耗很长,估计不少于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原地区解放军不可能打大歼灭战,只会维持僵持局面.在此期间辽沈战役会结束,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在华北和中原蒋军有60万兵力的傅作义集团和80万兵力的中原集团,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战略决战如何进行就是另一段历史了。蒋介石如果在战略对决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知难而退,保全有生力量退守江南半壁河山,中国就会重现南北朝局面.
六、重新依托老解放区打大歼灭战
1947年5月初,军委下达新的作战任务:三个纵队暂缓渡江,华野集中统一个纵队于黄淮地区,在陇海路开封至徐州段及其南北地区寻歼邱清泉兵团等部,力争在四至八个月内歼敌五、六个至十一、十二个旅,完成渡江准备. 粟裕领命后一边作部署,一边作战役上的思考:5军辖个旅,附1个骑兵旅和1个快速纵队,以6个纵队打不是很有把握.于是他设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再歼援敌”的替代方案.
5月底黄河以北的各纵队南渡黄河,蒋军急调大批部队开向鲁西南, 6月中旬华野3、8纵队离开封仅一日行程,战机已现, 粟裕当机立断,改变鲁西南作战计划,定下豫东作战的决心,上报军委,两日后军委复电同意,并且说”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开封顺利打下,歼敌3万多,两天后华野主动放弃开封,盯上了来援的区寿年兵团.7月初在睢杞地区歼灭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等部5万人。
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合称豫东战役,共歼敌9万人,华野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军委要求四至八个月内的歼敌任务。至此在中断10个月之后,中原地区最重要的方面军重新回到了依托老解放区打大歼灭战的正确轨道上来。豫东战役完全激活了中原战场,从5月底到7月中旬,山东兵团在济南和徐州之间进行了历时五十天的津浦铁路中段战役,全歼整编第十二军等部六万多人,孤立了省会济南,为下一个大歼灭战打好了基础。刘邓兵团、陈谢兵团合并成的中原野战军在七月二日至十六日发起襄樊战役,攻克襄阳、樊城,歼灭蒋军二万人。
七、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的转变
豫东战役的胜利,进一步扭转了军委对中原战局的认识,七月十三日毛泽东电告粟陈唐:“粟兵团应在现地区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毛泽东放弃终于了以“跃进江南”以激活中原战局的原计划,选择了消灭蒋军在中原的骨干力量再南进的新计划。不过他没有预见到中原各主力不但能歼灭蒋军的骨干力量,而且能将蒋军在中原的全部力量歼灭净尽。这一辉煌的历史是在粟裕提议的淮海战役中实现的。
由此中原战区形成了其它主力配合华野打大歼灭战的正确搭配体系,中原地区最后的大决战就是以这样的模式进行的,这是粟裕战略进攻思想影响下的结果。
毛泽东的空间延伸思维决定了其它主力间接支援大别山的搭配体系,这种搭配体系是一种战略布局上的失误,因为分散强军以间接支援弱军,弱军不可能由被动转为主动,强军反而由主动转为被动。从1947年7月至1948年5月,这种战略失误使华野耽误了10个月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的时间,并且自身有不小的损失。在1947年11月和12月,为了牵制蒋军两次对大别山的进攻,华野两次开展对陇海路、津浦路、平汉路的破击战,成了游击兵团,大材小用.粗略估计,因耽误这10个月,华野少歼灭了15至20万蒋军.
八、”跃进思维”是机械的空间延伸思维
空间延伸的进攻思维本身没有错,关键是这种思维是否具备战役有效性,刘邓兵团是10万兵员级的有生力量,跃进500公里, 处于完全无后方作战状态,缺乏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失掉了打中等(歼敌2万)以上歼灭战的条件, 又不能和其它主力直接配合作战,这种空间延伸就成了机械的空间延伸,而不是能动性空间延伸.
空间延伸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大级别的有生力量能否依托老解放区,在持续的机动与作战中获得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为了获取这种支持,就要对延伸的距离作一个限定,从解放军的战役实践来看,以200至300公里为宜. 淮海战役就符合这种距离限定, 粟裕回忆淮海战役时曾说:取胜的物质因素有二,一是山东的民工,二是大连的炮弹.
刘邓兵团南下决策失误点就在于延伸距离过大,达到500公里.从历史的假设上看, 如果刘邓兵团当时开赴鄂豫陕一带,与陈谢兵团合并比较合适,二军合并集中了兵力,打击能力强, 鄂豫陕和豫皖苏相距不远,容易连成一片.如果按这条思路走,在华野大量歼敌的同时, 刘邓陈谢集团也能大量歼敌,到1948年的年中,两大集团能够切断中原蒋军与西北和华中的联系,在中原战场形成80万对60万的兵力优势,轻松稳健地完成中原战略决战,时间会早于辽沈会战.
九、点评毛泽东和粟裕
毛泽东在指挥战略进攻上犯了两次错误,一是刘邓兵团跃进目标不合理,二是跃进江南不合理,尤其是跃进江南,属一错再错,一旦付诸实施,后果比跃进大别山更严重,将对中原战局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跃进大别山的错误多少还有情可原,跃进江南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
令笔者感慨的是跃进江南计划的错误不仅是毛泽东的错误,也是整个军委的错误,在1948年年初,在看待中原战局上,只有粟裕一个人是清醒的, 粟裕不仅是一个卓越的战区指挥官,还是一个天才战略家,实事求事地说,他在军事上的天才高于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毛泽东所提倡的,但有时在战略规划中他又违背自己的宗旨, 粟裕能够在战役和战略上始终遵循这一原则,并纠正上级在这个原则上所犯的错误.
以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一系列优异表现,说他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不为过.在出兵朝鲜的统帅选择上,毛泽东首选的是粟裕,可见粟裕在毛泽东心中的重要位置,
由于粟裕病痛严重需要去苏联治疗而作罢.第二人选是林彪, 在解放战争中林彪对粟裕十分佩服, 粟裕的每次战役他都要仔细揣摩,闻悉豫东战役胜利,林彪说:“取胜把握至多五成,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打了这么大的胜仗,不简单。”一、毛泽东战略进攻的发端
到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行整一年后,解放军在各个战场共歼敌112万,战略反攻的时机已经来临。
毛泽东对战略进攻的想法是把战争引向蒋管区,目标指向红军时期的鄂豫皖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距离北方的根据地大约500公里。此战略构思的实质是南向空间延伸,即交战区域由黄河以南扩大到淮河长江区域。
1947年6月,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月底强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地区歼敌,然后向大别山进击,在鄂豫皖边界地区实施战略展开。这是决定黄河以南交战区域各野战军主力作战表现整整一年的战略性决策,对各主力尤其是华东野战军的作战表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后中央军委明确指示华野不分兵,在1947年底以前用各个歼灭的战法于内线歼敌。但随着刘邓兵团南下鄂豫皖决策的作出,对华野的要求也大变,6月29日军委电示华野兵分三路,配合刘邓兵团南下。由于刘邓兵团即将出击,两天后华野就开始分兵行动:叶飞率一路(两个纵队)奔鲁南;陈士榘率一路(3个纵队)奔鲁西;粟裕带主力(5个纵队)在内线待机。
二、七月分兵后的华野
分兵之后各路的境遇都不好,进入鲁西南的5个纵队在雨季作战、机动、补给都十分困难,损失最大的两个纵队减员竟然各达一万人, 5个纵队的总体实力大减, 陈士榘的3个纵队甚至可能因为难以立足而被迫追随刘邓南下.留在内线的主力由于少了一半兵力而接连失利, 南麻战役打整编11师失利,损失14000人; 随后的临朐战役再次失利, 损失11000人.
分兵后,由于东西两路部队都遭受了损失,华野士气下降,基层思想比较混乱,部分指挥员对以后的作战缺乏信心. 8月军委命令粟裕去鲁西南直接指挥那5个纵队, 粟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作战重心应在外线,华野机关一同去鲁西南,从内线调兵到鲁西南以集中兵力.两日后军委复电同意,由内线增调两个纵队,另调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个纵队,共8个纵队组成西兵团.这就是说在走了分兵弯路一个多月之后,华野重新集中了力量,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恢复了一个方面军的状态.不过这时华野的实力与士气和分兵前是不能比的。
粟裕又建议为了配合刘邓,西兵团作战地域扩展到陇海线,必要时南下破袭津浦线,威胁徐州.军委复电同意,正式规定西兵团的作战范围是”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明确了华野的战略任务是恢复豫皖苏解放区, 协助刘邓、陈谢创造鄂豫皖与鄂豫陕根据地,三大主力成品字形配置,逐鹿中原的战略规划至此成形。这个战略规划听起来不错,后来也备受称颂,但执行起来却并不如意,后来的战局发展也没有按照这个规划走。
兵力重新集中之后,要想扭转被动状态,打开局面,必须打一个歼灭战。1947年9月初,华野8个纵队全部集中于沙土集南北地区,完成了集中兵力准备歼敌的布局。但由于前几仗没打好,部队实力下降,一些将领有顾虑,主张不打,鉴于此华野召开纵队领导会议,粟裕作了说服动员工作,统一了思想,最后一致同意歼灭敌57师。
57师原是98军,曾被华野打残,后来七拼八凑整编成57师,只辖两个旅,兵员一万多点,日式装备。想想在分兵前,华野歼敌是何等地潇洒:47年1月的鲁南战役,歼灭两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共5.3人;47年2月莱芜战役,歼灭李仙洲集团5.6万人,活捉“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歼灭王牌74师3.2万人。在1947年的前半年,华野的歼灭战越打越大,所歼师旅的质量越来越高,这还是在战略防御阶段。打57师这样一个万把人的二流师在分兵前只是一碟小菜,华野还未必看得上眼,分兵之后打却要小心翼翼了。
沙土集战役取得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华野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并且迫使蒋军从大别山地区和山东内线战场抽调4个师驰援鲁西南,虽然是一个小胜仗,但起到了稳定中原战局的较大作用。1947年9月下旬,华野留下两个纵队在鲁西南钳制敌军,主力6个纵队越过陇海路南下,进入豫皖苏。由此刘邓兵团、陈谢兵团、华野主力形成了品字形布局。毛泽东在47年10月的电文中说: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共40万人,业已在长江、黄河间立住脚跟。
三、围绕大别山展开的拉据战
三主力形成了品字形布局后的几个月中,战事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问题最大的是刘邓兵团, 刘邓兵团千里跃进,重武器丢光, 减员很大,到大别山后最初三仗没有打好. 到47年10月底,虽然搞了33个县的根据地,但发动群众有困难,无法在当地获得兵源. 本来设想鄂豫皖是红军时期的老根据地,刘邓到那里后好发展,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当初红军走了,白军来了,”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老百姓是要受难的,一个地区的老百姓为革命无保留地付出一次已经很不容易,再让他们付出第二次,确实难为.就地征兵行不通, 刘邓兵团实力虚弱,又不能靠打大仗获取俘虏,只好再从晋冀鲁豫解放区输送三万新兵.
为了牵制蒋军对大别山的进攻,华野集中主力7个纵队分成3个集团,于11月8日向陇海路兰封至郝寨段及津浦路徐州以南段展开破击战。至17日,共破坏铁路150余公里,歼敌整编第五师、暂编第二十四师等部1万余人,攻克县城9座、车站17个,威逼徐州,迫使敌匆忙调动15个旅的兵力应援,其中包括准备用于大别山的8个旅,打乱了蒋军的部署,使敌原定于11月20日开始围攻大别山的计划被迫推迟。
一九四七年11月底白崇禧,调集三十三个旅的兵力,对大别山地区展开大规模“围剿”.为了牵制蒋军对大别山的“围剿”,1947年12月13日华野和陈谢兵团发起平汉、陇海路破击战,至22日,共破路400余公里,歼敌2万余人,攻克许昌、漯河等蒋军重要补给基地和兰封、西平等县城23座。敌人为重新控制平汉路,并维持其对大别山的围攻,以孙元良兵团由郑州南下,以原在豫西的第五兵团整编第三师经驻马店北上,企图夹击解放军。华野、陈谢两军于12月25日至27日晨,在西平地区将敌第五兵团部及整编第三师歼灭,并乘胜围攻确山,重创由大别山回援的整编第二十师,使围攻大别山之敌的重要补给基地信阳,面临着严重威胁,蒋军不得不再次从大别山抽调整编第十、第十一帅及第九师一部增援平汉线。
中原三主力互相配合, 经过一个月的作战,打退蒋军对大别山的“围剿”,并使豫陕鄂与豫皖苏两解放区联成一片。在两主力的有力牵制下,刘邓兵团得以在大别山立足,但大别山自身的局面始终打不开,处境很困难, ,刘邓兵团在山上熬了一个冬天,开春下山时只有6万人,按理说刘邓兵团是战略反攻的尖刀,但这把尖刀长时间处于锋刃残损状态,使得中原战局始终处于两个主力间接援助一个主力的局面,无法遥相呼应,积极主动地消灭蒋军. 解放军和蒋军在整个中原地区基本上处于胶着相持状态。  
四、“跃进江南”计划的提出
一九四八年一月,为了打破这种僵持局面,毛泽东和周恩来、陈毅商定了南线三军在三个月内的作战方针:以刘邓军主力位于大别山内线,“分遣坚持,多休息,多打小仗”,待正由晋冀鲁豫南下的三万新兵到达充实部队后,再打中等规模之仗;以粟裕所部并指挥陈谢兵团在二、三、四三个月内,在中原地区寻求打几个中等规模的歼灭战,以配合刘邓军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另外还设想让山东内线的许世友、谭震林率两个纵队南下苏北、苏中,会合原在这两个地区活动的华野两个纵队,“形成一个重要战场,威胁京沪”,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抽调一部力量向东。
这个方案的实质还是保大别山, 至于能不能打破中原的僵持局面还是没有把握.这时毛泽东的又一次发挥空间延伸思维, 提出跃进江南方案.1947年1月27日, 毛泽东电告粟裕“你率三纵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你们以七八万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应使休息时间多于作战时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达到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胜防,疲于奔命。”经过电报商议, 方案确定:三月下旬出动,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南京江阴之间。
准备工作随即展开,华野一、四、六纵队到达濮阳地区整训,先遣小分队到预定渡江的地段作侦察准备工作。
五、“跃进江南”暂停
在作南下准备工作的同时,粟裕认真分析当时敌我双方的情况,权衡分兵渡江有利还是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有利。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思考,粟裕有了自己看法,在笔者看来最具战略敏锐性的是两点:
1南下江南后可以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蒋军在中原的4支主力军师估计调动不了。5军和11师是半机械化部队,在南方水网地带不便机动,在中原可是骨干力量,蒋军不会让它们调到江南。桂系7军和48师,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蒋介石不会把它们调到江南,纵虎归山.蒋军的主力军师调不动,中原的我军却少了3个主力纵队,不利于我而有利于敌.
2黄淮地区背靠山东和晋冀鲁豫老解放区,可以及时获得人力物力的支援,中原地区我军兵力较充足的主力纵队华野有6个, 刘邓兵团和陈谢兵团共有4个,集中起来可以打大歼灭战.
粟裕的建议包含了这样的战略进攻思想:1以集中兵力大量消灭敌有生力量为要;2把敌方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而不是长江以南。
粟裕的将意见电告军委,电报长达三千字。军委接到后十分重视,电令粟裕和陈毅到西柏坡当面汇报,政治局的领导研究后同意粟裕的意见.战区指挥官提出意见改变统帅部已定方案,在中共军史上仅此一次.
南下江南方案的暂停对内战的影响意义重大.原定方案中三个纵队过江后先在湖南、江西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再分几个阶段达到闽浙赣,时间消耗很长,估计不少于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原地区解放军不可能打大歼灭战,只会维持僵持局面.在此期间辽沈战役会结束,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在华北和中原蒋军有60万兵力的傅作义集团和80万兵力的中原集团,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战略决战如何进行就是另一段历史了。蒋介石如果在战略对决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知难而退,保全有生力量退守江南半壁河山,中国就会重现南北朝局面.
六、重新依托老解放区打大歼灭战
1947年5月初,军委下达新的作战任务:三个纵队暂缓渡江,华野集中统一个纵队于黄淮地区,在陇海路开封至徐州段及其南北地区寻歼邱清泉兵团等部,力争在四至八个月内歼敌五、六个至十一、十二个旅,完成渡江准备. 粟裕领命后一边作部署,一边作战役上的思考:5军辖个旅,附1个骑兵旅和1个快速纵队,以6个纵队打不是很有把握.于是他设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再歼援敌”的替代方案.
5月底黄河以北的各纵队南渡黄河,蒋军急调大批部队开向鲁西南, 6月中旬华野3、8纵队离开封仅一日行程,战机已现, 粟裕当机立断,改变鲁西南作战计划,定下豫东作战的决心,上报军委,两日后军委复电同意,并且说”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开封顺利打下,歼敌3万多,两天后华野主动放弃开封,盯上了来援的区寿年兵团.7月初在睢杞地区歼灭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等部5万人。
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合称豫东战役,共歼敌9万人,华野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军委要求四至八个月内的歼敌任务。至此在中断10个月之后,中原地区最重要的方面军重新回到了依托老解放区打大歼灭战的正确轨道上来。豫东战役完全激活了中原战场,从5月底到7月中旬,山东兵团在济南和徐州之间进行了历时五十天的津浦铁路中段战役,全歼整编第十二军等部六万多人,孤立了省会济南,为下一个大歼灭战打好了基础。刘邓兵团、陈谢兵团合并成的中原野战军在七月二日至十六日发起襄樊战役,攻克襄阳、樊城,歼灭蒋军二万人。
七、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的转变
豫东战役的胜利,进一步扭转了军委对中原战局的认识,七月十三日毛泽东电告粟陈唐:“粟兵团应在现地区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毛泽东放弃终于了以“跃进江南”以激活中原战局的原计划,选择了消灭蒋军在中原的骨干力量再南进的新计划。不过他没有预见到中原各主力不但能歼灭蒋军的骨干力量,而且能将蒋军在中原的全部力量歼灭净尽。这一辉煌的历史是在粟裕提议的淮海战役中实现的。
由此中原战区形成了其它主力配合华野打大歼灭战的正确搭配体系,中原地区最后的大决战就是以这样的模式进行的,这是粟裕战略进攻思想影响下的结果。
毛泽东的空间延伸思维决定了其它主力间接支援大别山的搭配体系,这种搭配体系是一种战略布局上的失误,因为分散强军以间接支援弱军,弱军不可能由被动转为主动,强军反而由主动转为被动。从1947年7月至1948年5月,这种战略失误使华野耽误了10个月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的时间,并且自身有不小的损失。在1947年11月和12月,为了牵制蒋军两次对大别山的进攻,华野两次开展对陇海路、津浦路、平汉路的破击战,成了游击兵团,大材小用.粗略估计,因耽误这10个月,华野少歼灭了15至20万蒋军.
八、”跃进思维”是机械的空间延伸思维
空间延伸的进攻思维本身没有错,关键是这种思维是否具备战役有效性,刘邓兵团是10万兵员级的有生力量,跃进500公里, 处于完全无后方作战状态,缺乏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失掉了打中等(歼敌2万)以上歼灭战的条件, 又不能和其它主力直接配合作战,这种空间延伸就成了机械的空间延伸,而不是能动性空间延伸.
空间延伸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大级别的有生力量能否依托老解放区,在持续的机动与作战中获得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为了获取这种支持,就要对延伸的距离作一个限定,从解放军的战役实践来看,以200至300公里为宜. 淮海战役就符合这种距离限定, 粟裕回忆淮海战役时曾说:取胜的物质因素有二,一是山东的民工,二是大连的炮弹.
刘邓兵团南下决策失误点就在于延伸距离过大,达到500公里.从历史的假设上看, 如果刘邓兵团当时开赴鄂豫陕一带,与陈谢兵团合并比较合适,二军合并集中了兵力,打击能力强, 鄂豫陕和豫皖苏相距不远,容易连成一片.如果按这条思路走,在华野大量歼敌的同时, 刘邓陈谢集团也能大量歼敌,到1948年的年中,两大集团能够切断中原蒋军与西北和华中的联系,在中原战场形成80万对60万的兵力优势,轻松稳健地完成中原战略决战,时间会早于辽沈会战.
九、点评毛泽东和粟裕
毛泽东在指挥战略进攻上犯了两次错误,一是刘邓兵团跃进目标不合理,二是跃进江南不合理,尤其是跃进江南,属一错再错,一旦付诸实施,后果比跃进大别山更严重,将对中原战局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跃进大别山的错误多少还有情可原,跃进江南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
令笔者感慨的是跃进江南计划的错误不仅是毛泽东的错误,也是整个军委的错误,在1948年年初,在看待中原战局上,只有粟裕一个人是清醒的, 粟裕不仅是一个卓越的战区指挥官,还是一个天才战略家,实事求事地说,他在军事上的天才高于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毛泽东所提倡的,但有时在战略规划中他又违背自己的宗旨, 粟裕能够在战役和战略上始终遵循这一原则,并纠正上级在这个原则上所犯的错误.
以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一系列优异表现,说他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不为过.在出兵朝鲜的统帅选择上,毛泽东首选的是粟裕,可见粟裕在毛泽东心中的重要位置,
由于粟裕病痛严重需要去苏联治疗而作罢.第二人选是林彪, 在解放战争中林彪对粟裕十分佩服, 粟裕的每次战役他都要仔细揣摩,闻悉豫东战役胜利,林彪说:“取胜把握至多五成,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打了这么大的胜仗,不简单。”
张飞的武功高过诸葛亮
呼唤保皇党···:D
有理有据~~
:D :D
  神毛,拜蒋,扶林,挺栗是中国军史论坛四大害。
  温相诚不我欺。
“我们不能要求事实上的常胜将军,这是从古以来就很少的。我们要求在战争过程中一般地打胜仗的勇敢而明智的将军——智勇双全的将军。”——毛泽东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的战略指挥水平,我觉得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早期的指挥,比如三路四城主动出击,比如死守四平,失误的很多;中期的指挥,比如三军跃进中原,虽然最后成功,但是执行过程中苦头吃足;后期的指挥,比如三大战役,大迂回大包围歼灭胡宗南白崇禧集团,就非常漂亮。

我认为这种情况很正常,毛泽东自己说的,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错误而形成的。毛泽东具体的军事指挥经验是在中央苏区获得的,无非是三万人的规模,和解放战争中数十万上百万的大兵团作战差距太大了。用旧经验解决新问题,当然要出纰漏。比如要粟裕跃进江南,就是属于对于新情况下敌我双方情况变化不了解所致。

指出这些不是为了证明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水平不行。恰恰相反,一个战略级别的统帅,在战役指挥方面不如战区指挥员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术业有专攻,这是一;而且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之后,能够改正错误,不断提高自身的战略指挥水平,这才是一个高明的统帅的成长历程。

什么“天纵英明”“生而知之”“永远正确”都是违反人类认识规律的扯淡,不断提高逐步完善,才是统帅成长的道路。

再说说粟裕,从苏中战役指挥数万人,到莱芜孟良崮指挥十多万,到淮海渡江指挥数十万,也是一个成长历程。
偶也是挺粟的一员,文章一般,标题不大好。
呵呵`~
将材和帅材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
小粟粟在层次上差的远得
  刘邦:“朕将兵何也?”

  韩信:“陛下将兵不过十万。”

  刘邦:“卿何也?”

  韩信:“臣多多益善。”

  刘邦:“若何?”

  韩信:“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
真是无聊,老毛首先是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就说粟比毛在进攻战略上厉害,那么毛能领导这么牛的大将,谁厉害???
扯谈!
一看标题就知道是天涯精神病院围墙倒塌之后逃跑出来的
原帖由 看热闹的 于 2008-8-22 02:31 发表
  神毛,拜蒋,扶林,挺栗是中国军史论坛四大害。
  温相诚不我欺。

为前面三个吵架很正常,挺栗是从哪冒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