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进入能源预警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54:39
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能源国
    应对能源安全挑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供给和消费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2007年中国的能源产量是2000年的1.8倍,七年来年均增长7.1%。2000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成标准煤是12.9亿吨标准煤,到2007年,产量达到了23.7亿吨标准煤。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的消费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2%。200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全球的比重是10.41%,到2007年,这个比重提高到了16.8%。现在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是2.38吨标准煤,而中国为1.87吨标准煤。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 这是中国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原因。中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仅为世界总量的3%左右,多数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07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达到50%,已经进入能源预警期。由GDP对能源的弹性系数显示可发现,靠能源的投入翻一番保证经济增长翻两番的难度很大,能源在经济发展中仍将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日本的7倍。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近0.7。而制造业规模也相对较大的日本,2006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1。

应对危机国家能源局已经出手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今年年初,国家成立了能源局。6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拟订的国家能源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并于近期对外公布。这标志着新组建的能源行业管理机构正式开始运行。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国家能源局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的国家局,其主要职责包括划入原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以及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责等。具体包括:拟订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提出相关体制改革建议;实施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管理;管理国家石油储备;提出发展新能源和能源行业节能的政策措施;开展能源国际合作。
  
     国家能源局“三定”方案中还明确了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信息化部的职责分工,炼油、煤制燃料和燃料乙醇的行业管理由国家能源局负责。关于能源价格的管理,“三定”方案明确:国家能源局提出调整能源产品价格的建议,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或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整涉及能源产品的价格,应征求国家能源局意见。“三定”方案明确,国家能源局负责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含核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源的行业管理,组织制定能源行业标准,监测能源发展情况,衔接能源生产建设和供需平衡,指导协调农村能源发展工作。国家能源局职责中加强了能源的国际合作,牵头开展能源国际合作,与外国能源主管部门和国际能源组织谈判并签订协议,协调境外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核准或审核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天然铀等能源境外重大投资项目。  

        成立国家能源局是国务院机构调整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加强对能源行业的集中统一管理,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能源问题,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当务之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国内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从1979年到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4%。2007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6.5亿吨标准煤,原油进口居世界第二位。 由于我国当前电源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高,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据主体,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煤炭的大量开采、消耗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也使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加大。这是我国能源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深层次矛盾。为此,国家能源局指出,“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水电、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 “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有望成为中国的主导能源”,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是7.5%左右。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2020年将达到15%。

    目前,除了加快水电开发外,我国在风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建设上已迈出实质步伐。据了解,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基地——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日前已经开始建设。总装机容量110万千瓦的全球最大海上风电项目,也将由中海油在山东威海海域建设。

        不容讳言的是,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产业化发展还面临政策、技术、市场等诸多障碍。专家指出,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更快发展,急需政府和企业携手破解困局。

节能减排先向“低碳”看齐
    “低碳经济”,是最近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了促进人们转向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将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我国能源消费尤其处于“高碳”状态,化石能源约占92%,其中煤炭约占68.7%,电力生产78%依靠燃煤发电。我国目前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比重仅占8%,其中7.3%是水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比重很低。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如今年6月实施的“限塑令”,其意义不仅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第三,就是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如豪华轿车,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车,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

    我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还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我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

寻找新能源,中国路在何方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以来,人类就开始了对“新能源”的探索。油价上涨,石油替代现象就会普遍出现。如今,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中不乏各种可能的石油“替代品”以及种种“替代性尝试”。然而,时至今日,石油的地位仍旧难以撼动。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最关键的有两点。其一,石油既可作为燃料,又可作为石油化工原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寻找石油替代能源的难度。其二,目前可以确认的“新能源”或多或少存在着“量”或“价”的问题。相对于常规能源,这些新能源不是总量太小,就是要靠天吃饭,能源采集受到严格的气候条件的约束(比如风能、太阳能);不是成本过高,就是至今未能实现规模生产、规模利用(比如氢能)。而目前只能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尚难达到规模化有效替代。

        此外,具体到30年后的今天,一项新能源探索能否最终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成为真正意义上能为人类所用的“新能源”,还将面临更为严苛的评估。首先,它的生存能力将受到全球高能源需求、高粮价、高通胀、温室气体增多等众多宏观因素的考验。其次,随着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绿色观念”的深入人心,新能源在出生伊始就将被要求对环境、生态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就在前些年,玉米制乙醇还广受追捧。而后不久,人们的态度却急转直下,不仅因为它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直接刺激了粮食价格的攀升,还因为乙醇生产本身消耗能源、排放废水,对环境有负面作用。可见,新能源要想在未来脱颖而出,光能胜任市场规律,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已远远不够。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任何一种新能源都必须遵守市场规律和科学研发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去发展我国的新能源,要想凭借后发优势在技术上获得跨越式的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此外,能源安全很重要,但无论如何,整个社会、整个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更应是第一选择。

        我们中国结合自己的现实条件,一条分阶段实施的新能源路径已基本确立:首先,中国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的。其次,中国要打一套分层次、分阶段施展的新能源“组合拳”。从近中期来说,也就是2020年以前,开发各种煤基燃料,走以煤替油的道路,辅以天然气、第二代生物燃料(用一些非粮生物废弃物制燃料,比如秸秆、油藻)的开发是最为现实可行的选择。2020年前后,风能、太阳能有望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和规模化应用。再远一点,到2050年以后,核聚变、天然气水合物、空间太阳能发电和氢能将有望成为更尖端的替代能源。对此,我国已经订立下明确的目标:争取到2050年,新能源在整个用能结构中占到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能源国
    应对能源安全挑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供给和消费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2007年中国的能源产量是2000年的1.8倍,七年来年均增长7.1%。2000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成标准煤是12.9亿吨标准煤,到2007年,产量达到了23.7亿吨标准煤。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的消费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2%。200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全球的比重是10.41%,到2007年,这个比重提高到了16.8%。现在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是2.38吨标准煤,而中国为1.87吨标准煤。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 这是中国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原因。中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仅为世界总量的3%左右,多数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07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达到50%,已经进入能源预警期。由GDP对能源的弹性系数显示可发现,靠能源的投入翻一番保证经济增长翻两番的难度很大,能源在经济发展中仍将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日本的7倍。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近0.7。而制造业规模也相对较大的日本,2006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1。

应对危机国家能源局已经出手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今年年初,国家成立了能源局。6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拟订的国家能源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并于近期对外公布。这标志着新组建的能源行业管理机构正式开始运行。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国家能源局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的国家局,其主要职责包括划入原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以及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责等。具体包括:拟订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提出相关体制改革建议;实施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管理;管理国家石油储备;提出发展新能源和能源行业节能的政策措施;开展能源国际合作。
  
     国家能源局“三定”方案中还明确了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信息化部的职责分工,炼油、煤制燃料和燃料乙醇的行业管理由国家能源局负责。关于能源价格的管理,“三定”方案明确:国家能源局提出调整能源产品价格的建议,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或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整涉及能源产品的价格,应征求国家能源局意见。“三定”方案明确,国家能源局负责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含核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源的行业管理,组织制定能源行业标准,监测能源发展情况,衔接能源生产建设和供需平衡,指导协调农村能源发展工作。国家能源局职责中加强了能源的国际合作,牵头开展能源国际合作,与外国能源主管部门和国际能源组织谈判并签订协议,协调境外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核准或审核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天然铀等能源境外重大投资项目。  

        成立国家能源局是国务院机构调整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加强对能源行业的集中统一管理,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能源问题,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当务之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国内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从1979年到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4%。2007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6.5亿吨标准煤,原油进口居世界第二位。 由于我国当前电源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高,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据主体,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煤炭的大量开采、消耗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也使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加大。这是我国能源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深层次矛盾。为此,国家能源局指出,“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水电、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 “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有望成为中国的主导能源”,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是7.5%左右。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2020年将达到15%。

    目前,除了加快水电开发外,我国在风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建设上已迈出实质步伐。据了解,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基地——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日前已经开始建设。总装机容量110万千瓦的全球最大海上风电项目,也将由中海油在山东威海海域建设。

        不容讳言的是,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产业化发展还面临政策、技术、市场等诸多障碍。专家指出,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更快发展,急需政府和企业携手破解困局。

节能减排先向“低碳”看齐
    “低碳经济”,是最近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了促进人们转向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将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我国能源消费尤其处于“高碳”状态,化石能源约占92%,其中煤炭约占68.7%,电力生产78%依靠燃煤发电。我国目前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比重仅占8%,其中7.3%是水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比重很低。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如今年6月实施的“限塑令”,其意义不仅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第三,就是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如豪华轿车,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车,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

    我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还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我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

寻找新能源,中国路在何方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以来,人类就开始了对“新能源”的探索。油价上涨,石油替代现象就会普遍出现。如今,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中不乏各种可能的石油“替代品”以及种种“替代性尝试”。然而,时至今日,石油的地位仍旧难以撼动。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最关键的有两点。其一,石油既可作为燃料,又可作为石油化工原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寻找石油替代能源的难度。其二,目前可以确认的“新能源”或多或少存在着“量”或“价”的问题。相对于常规能源,这些新能源不是总量太小,就是要靠天吃饭,能源采集受到严格的气候条件的约束(比如风能、太阳能);不是成本过高,就是至今未能实现规模生产、规模利用(比如氢能)。而目前只能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尚难达到规模化有效替代。

        此外,具体到30年后的今天,一项新能源探索能否最终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成为真正意义上能为人类所用的“新能源”,还将面临更为严苛的评估。首先,它的生存能力将受到全球高能源需求、高粮价、高通胀、温室气体增多等众多宏观因素的考验。其次,随着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绿色观念”的深入人心,新能源在出生伊始就将被要求对环境、生态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就在前些年,玉米制乙醇还广受追捧。而后不久,人们的态度却急转直下,不仅因为它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直接刺激了粮食价格的攀升,还因为乙醇生产本身消耗能源、排放废水,对环境有负面作用。可见,新能源要想在未来脱颖而出,光能胜任市场规律,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已远远不够。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任何一种新能源都必须遵守市场规律和科学研发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去发展我国的新能源,要想凭借后发优势在技术上获得跨越式的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此外,能源安全很重要,但无论如何,整个社会、整个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更应是第一选择。

        我们中国结合自己的现实条件,一条分阶段实施的新能源路径已基本确立:首先,中国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的。其次,中国要打一套分层次、分阶段施展的新能源“组合拳”。从近中期来说,也就是2020年以前,开发各种煤基燃料,走以煤替油的道路,辅以天然气、第二代生物燃料(用一些非粮生物废弃物制燃料,比如秸秆、油藻)的开发是最为现实可行的选择。2020年前后,风能、太阳能有望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和规模化应用。再远一点,到2050年以后,核聚变、天然气水合物、空间太阳能发电和氢能将有望成为更尖端的替代能源。对此,我国已经订立下明确的目标:争取到2050年,新能源在整个用能结构中占到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
预警也没用。国人太自信啦。
请不要忘了,中国的能源企业绝大多数是半官僚的垄断性企业。新能源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太阳能产业是原料和市场都在海外?为什么他们在国际上能蜚声海外,在国内却乏人问津?
战略上中国需要发展新能源,但是,这个发展,在现有的掌握中国能源发展话语权的人看来,还得继续掌握在他们的“自己人”手里。以电力为例,现在问题来了,除了水电之外,所谓的新能源都不在“老朋友”们玩得转的范围之列。他们玩不转,自然不希望别人抢自己的市场,电网要的只是电,对新能源没多少兴趣,相反,旧的电场合作多年已经好控制,发展新能源则会造成电力资源供给的洗牌。同时,中国的新能源现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中国做新能源产业开发的,很多都是中小企业,中国的产业和金融现状注定了他们根本没有钱来追上国际先进企业的步伐。
现在有两条路,要么搞掉官办能源,首先换个没有旧利益集团背景的部长。要么让老能源企业发展新能源,像BP、壳牌那样。很可惜,我对这两种可能都抱悲观态度。中国新能源要想破局,现在还看不到。
这几年中国煤炭生产增长确实猛啊,这么猛采可持续性很有问题
新能源?无非是大规模上核电,西部拼命上水电,沿海再搞搞风电。

有条件的,搞点昂贵的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