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下”马观花看日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38:30
“下”马观花看日本




南方周末    2004-04-08 11:37:46


  □杨靖 

  日本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自史传的徐福东渡之后,“扶桑”、“倭国”、“遣唐使”等词汇就不断出现在我们的史书中。中日两国的交流源远流长,今天日本的文字、服饰、建筑等等仍依稀有唐韵。但中日关系中交织了太多的恩怨情仇,每一个细小的不和谐音都能刺激我们敏感的神经,引起双边关系的滔天大浪,而这些风浪也阻碍了我们对日本的了解。相对于日本人对中国的熟悉程度,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无疑还处于一种非常肤浅的阶段。民国元老戴季陶曾说:“日本把中国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百次,而中国人不愿研究日本,这是精神上的闭关锁国。”
  最近,我踏上这个以富士山、樱花以及因几十年前的那场战争而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家,以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日本。热情的接待方一再表示,希望我们能够“下马观花”,深入了解日本的社会、风土、人情,并把我们看到的日本原原本本地告诉中国人。但由于行色匆匆,20多天的访问几乎是一闪而过。不过时不时有一些记忆的碎片会浮现在脑海中,提醒我曾到过那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那个樱花与剑的国度。

  鸟鸣山更幽———爱静的日本人
  踏上日本国土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安静。日暮时分,在空旷的大阪关西国际机场大厅候车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不是离乡的忧郁,也不是初到他乡的兴奋,后来才明白是那里安静的氛围让喜欢安静的我也有点无所适从。和喧闹的首都国际机场相比,在关西国际机场,只见到繁忙起落的航班,却几乎见不到熙熙攘攘的旅客,所有的旅客往往是几分钟就消失不见。宽阔的入关大厅里,只有我们几十人在排队,除了盖章的声音外,基本上听不到别的声音。机场的颜色也以柔和、安静的粉红和米色装饰为主,几丛错落有致的竹子和其他的一些绿色植物,让等待的心情也不那么烦躁。
  从下飞机到登上接机的巴士,碰到的日本人都是温言细语,这一切使得我们也自觉地放低说话的声音。时间久了,发现日本人待人接物都很温文尔雅,礼数非常周全。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家中,少有人大声讲话,与以前电影中的印象有很大的反差,甚至连在日本居留较久的中国人说话也都细声细语了。
  后来又发现,日本人非常注意营造安静的氛围,我们在大阪的住处靠近轨道交通站,属于繁华地段,但除了不大的城铁声音外,就只能听到鸟鸣声了,繁忙的公交车和私家车都仿佛没有声音一样。后来,一个同行的朋友兴奋地告诉我们,他发现日本大街安静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汽车从来不鸣喇叭,而之前他一直估摸着是因为日本汽车的发动机好。确实,在日本,无论大街小巷还是城际高速路,所有的汽车都很遵守交通规则,都是静静地等待、通行,从来没有见到抢道、鸣喇叭等现象,因为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所以日本的车虽多,但堵车现象并不明显。
  日本人爱静还表现在大阪关西国际机场的建设上,为了防止噪声扰民,日本政府宁肯多花近一倍的价钱,填海造地,在海上建立了一个机场。后来询问日本朋友,知道噪声问题和其他环境问题一样,也曾经是日本在发展过程中很头疼的一个问题,经过民间团体的不懈斗争,不仅教育了日本民众注意保护环境,也迫使政府通过了多项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现在,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这些发展经验无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世界上最“老”的国家
  长期以来,日本以人瑞众多而傲视全球,金婆婆、银婆婆更是家喻户晓。到了日本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有许多老年人在社会中发挥余热,不仅接待我们的JICA中老年人居多,在很多社会行业中,从巴士司机到工地保卫,都可以见到满头白发的老人活跃的身影,街头也经常可以看到西服革履、腰板挺直的老人行色匆匆的身影。日本朋友表示,日本的老人很少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可能是由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日本老人的健康状况很好,还可以参与很多社会活动,因而“夕阳红”现象并不奇怪。
  经过长期接触之后,我们发现日本老年人参与工作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由于出生率持续下降,日本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老”的国家,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目前日本的出生率已经下跌到平均每个妇女生育1.3个孩子,在发达国家中属于最低的国家之一,而千分之二点零八的出生率才能维持人口的正常新陈代谢。联合国的一项报告估计,在今后的300年里,世界人口将增加30亿,而同一时期,日本的人口将从1.27亿下降到9000万。今后60年内日本需每年引进50万劳动力才能维持现在的增长水平。
  日本社会上下对老龄化问题也是忧心忡忡,日本财务省的官员在接待我们的时候调侃说:“等你们老了的时候,也许日本人已经不存在了,那个时候你们就可以告诉你们的孩子,说你们当年曾见过‘日本人’”。普通的日本青年也对由此导致的负担增加、日本经济竞争力降低等问题而头疼不已。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采取“幽会计划”等努力提高生育率,但效果很小。在日本西部的岛根县,一项耗时3年、耗资15万美元的幽会计划只产生了7对恋人结婚和4个婴儿落地的结果。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几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日本在社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吸纳海外劳动力等方面不断摸索,希望社会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现实。在某种意义上,日本实际上为其他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材。

  面向中国的窗口———大阪
  我们在日期间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大阪一带,接待的主人曾经很动情地说:“大阪是日本朝向中国、朝向亚洲的窗口,与一心西化的东京不同,大阪更希望密切与中国、与亚洲的关系。”
  大阪是关西平原最大的商业城市,在日本的地位有点类似于上海在中国的地位,但日本的茶道、插花、艺术、建筑物等几乎都源自关西地区,可以说,关西地区是日本文化、经济的摇篮。
  大阪是日本最早的置都之地,是自古以来海上的交通要道,长期作为日本的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残留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宽阔雄伟的天守阁、清净雅致的四天王寺显示着城市的古老和沧桑。二战之后,大阪世博会的举办则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
  到2003年,日本经济不景气已延续了10年,为了重新激发经济活力,以大阪为代表的很多日本城市把眼光转向中国,希望借助中国的飞速发展,重振经济。无论是在大阪,还是神户,无论是市政官员、企业经理,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中国的发展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与中国开展合作充满期待。据统计,2002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人员往来有300多万,也即每天都有1万余人奔走于中日之间,中日之间的往来不可谓不密切。在民宿期间,每个晚上我都要与民宿的家庭讨论中日关系,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发展状况和政府结构,他们对中国情况的了解和对中日友好的期望深深打动了我。相对于官方的交往而言,这种民间的交流更加淳朴、自然,也无疑更能反映双方的真实想法,但是这种声音往往被表面上的大风大浪所淹没。在与普通的日本人交往之后,我觉得,我们对这个近邻了解得还太少,面对日本,我们应该沉下心认真地了解学习,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也许是一种比较理智和现实的态度。“下”马观花看日本




南方周末    2004-04-08 11:37:46


  □杨靖 

  日本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自史传的徐福东渡之后,“扶桑”、“倭国”、“遣唐使”等词汇就不断出现在我们的史书中。中日两国的交流源远流长,今天日本的文字、服饰、建筑等等仍依稀有唐韵。但中日关系中交织了太多的恩怨情仇,每一个细小的不和谐音都能刺激我们敏感的神经,引起双边关系的滔天大浪,而这些风浪也阻碍了我们对日本的了解。相对于日本人对中国的熟悉程度,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无疑还处于一种非常肤浅的阶段。民国元老戴季陶曾说:“日本把中国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百次,而中国人不愿研究日本,这是精神上的闭关锁国。”
  最近,我踏上这个以富士山、樱花以及因几十年前的那场战争而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家,以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日本。热情的接待方一再表示,希望我们能够“下马观花”,深入了解日本的社会、风土、人情,并把我们看到的日本原原本本地告诉中国人。但由于行色匆匆,20多天的访问几乎是一闪而过。不过时不时有一些记忆的碎片会浮现在脑海中,提醒我曾到过那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那个樱花与剑的国度。

  鸟鸣山更幽———爱静的日本人
  踏上日本国土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安静。日暮时分,在空旷的大阪关西国际机场大厅候车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不是离乡的忧郁,也不是初到他乡的兴奋,后来才明白是那里安静的氛围让喜欢安静的我也有点无所适从。和喧闹的首都国际机场相比,在关西国际机场,只见到繁忙起落的航班,却几乎见不到熙熙攘攘的旅客,所有的旅客往往是几分钟就消失不见。宽阔的入关大厅里,只有我们几十人在排队,除了盖章的声音外,基本上听不到别的声音。机场的颜色也以柔和、安静的粉红和米色装饰为主,几丛错落有致的竹子和其他的一些绿色植物,让等待的心情也不那么烦躁。
  从下飞机到登上接机的巴士,碰到的日本人都是温言细语,这一切使得我们也自觉地放低说话的声音。时间久了,发现日本人待人接物都很温文尔雅,礼数非常周全。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家中,少有人大声讲话,与以前电影中的印象有很大的反差,甚至连在日本居留较久的中国人说话也都细声细语了。
  后来又发现,日本人非常注意营造安静的氛围,我们在大阪的住处靠近轨道交通站,属于繁华地段,但除了不大的城铁声音外,就只能听到鸟鸣声了,繁忙的公交车和私家车都仿佛没有声音一样。后来,一个同行的朋友兴奋地告诉我们,他发现日本大街安静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汽车从来不鸣喇叭,而之前他一直估摸着是因为日本汽车的发动机好。确实,在日本,无论大街小巷还是城际高速路,所有的汽车都很遵守交通规则,都是静静地等待、通行,从来没有见到抢道、鸣喇叭等现象,因为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所以日本的车虽多,但堵车现象并不明显。
  日本人爱静还表现在大阪关西国际机场的建设上,为了防止噪声扰民,日本政府宁肯多花近一倍的价钱,填海造地,在海上建立了一个机场。后来询问日本朋友,知道噪声问题和其他环境问题一样,也曾经是日本在发展过程中很头疼的一个问题,经过民间团体的不懈斗争,不仅教育了日本民众注意保护环境,也迫使政府通过了多项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现在,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这些发展经验无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世界上最“老”的国家
  长期以来,日本以人瑞众多而傲视全球,金婆婆、银婆婆更是家喻户晓。到了日本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有许多老年人在社会中发挥余热,不仅接待我们的JICA中老年人居多,在很多社会行业中,从巴士司机到工地保卫,都可以见到满头白发的老人活跃的身影,街头也经常可以看到西服革履、腰板挺直的老人行色匆匆的身影。日本朋友表示,日本的老人很少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可能是由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日本老人的健康状况很好,还可以参与很多社会活动,因而“夕阳红”现象并不奇怪。
  经过长期接触之后,我们发现日本老年人参与工作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由于出生率持续下降,日本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老”的国家,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目前日本的出生率已经下跌到平均每个妇女生育1.3个孩子,在发达国家中属于最低的国家之一,而千分之二点零八的出生率才能维持人口的正常新陈代谢。联合国的一项报告估计,在今后的300年里,世界人口将增加30亿,而同一时期,日本的人口将从1.27亿下降到9000万。今后60年内日本需每年引进50万劳动力才能维持现在的增长水平。
  日本社会上下对老龄化问题也是忧心忡忡,日本财务省的官员在接待我们的时候调侃说:“等你们老了的时候,也许日本人已经不存在了,那个时候你们就可以告诉你们的孩子,说你们当年曾见过‘日本人’”。普通的日本青年也对由此导致的负担增加、日本经济竞争力降低等问题而头疼不已。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采取“幽会计划”等努力提高生育率,但效果很小。在日本西部的岛根县,一项耗时3年、耗资15万美元的幽会计划只产生了7对恋人结婚和4个婴儿落地的结果。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几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日本在社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吸纳海外劳动力等方面不断摸索,希望社会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现实。在某种意义上,日本实际上为其他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材。

  面向中国的窗口———大阪
  我们在日期间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大阪一带,接待的主人曾经很动情地说:“大阪是日本朝向中国、朝向亚洲的窗口,与一心西化的东京不同,大阪更希望密切与中国、与亚洲的关系。”
  大阪是关西平原最大的商业城市,在日本的地位有点类似于上海在中国的地位,但日本的茶道、插花、艺术、建筑物等几乎都源自关西地区,可以说,关西地区是日本文化、经济的摇篮。
  大阪是日本最早的置都之地,是自古以来海上的交通要道,长期作为日本的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残留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宽阔雄伟的天守阁、清净雅致的四天王寺显示着城市的古老和沧桑。二战之后,大阪世博会的举办则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
  到2003年,日本经济不景气已延续了10年,为了重新激发经济活力,以大阪为代表的很多日本城市把眼光转向中国,希望借助中国的飞速发展,重振经济。无论是在大阪,还是神户,无论是市政官员、企业经理,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中国的发展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与中国开展合作充满期待。据统计,2002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人员往来有300多万,也即每天都有1万余人奔走于中日之间,中日之间的往来不可谓不密切。在民宿期间,每个晚上我都要与民宿的家庭讨论中日关系,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发展状况和政府结构,他们对中国情况的了解和对中日友好的期望深深打动了我。相对于官方的交往而言,这种民间的交流更加淳朴、自然,也无疑更能反映双方的真实想法,但是这种声音往往被表面上的大风大浪所淹没。在与普通的日本人交往之后,我觉得,我们对这个近邻了解得还太少,面对日本,我们应该沉下心认真地了解学习,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也许是一种比较理智和现实的态度。
也许是真的,但是,当接盘的所谓皇帝叫他们入侵中国支解中国屠杀中国,他们还是义无返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