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离子发动机(电火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03:13


所谓的离子发动机就是通常所说的“电火箭”。它是太阳能电火箭发动机三种类型中的一种,故而又将其称为太阳能电火箭,属于非常规推进系统。它的工作介质是通过太阳能转换成的电能予以加热的方式或这种电能产生的静电场、电磁场的作用获得动能来实现反作用推进的。最早的离子引擎于1960年左右由NASA的Glenn研究中心制成,但之后一直处于试验阶段。直到1998年,探测彗星的深空1号才首次将离子引擎作为主力推进系统应用在深空飞行中。
早在1906年,现代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即已考虑过不通过高温而将带电粒子加速的可能性。这可以被认为是有关离子推进的早期理论工作。
1930年代,世界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在其导师Hermann Oberth(赫尔曼·奥博特)的指导下研究了电推进技术的可能性,而后者曾在他的一本书中花费了整整一个章节研究电推进火箭的问题。二战后,当冯·布劳恩继续研究V-2火箭时,他同时也在考虑星际飞行的可能性。他让同事Ernst Stuhlinger(恩斯特·斯图林格)回顾Hermann Oberth当年的工作,这却使Ernst Stuhlinger为电推进的概念所深深吸引而不能自拔,终成一代电推进火箭技术的权威。
在1955年国际宇航大会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Ernst Stuhlinger认为,与传统的化学推进技术相比,电推进系统的发射质量与最终入轨质量之比要小得多。如果采用电推进,无疑比化学燃料效能高得多,星际旅行的可能性也大大提升。
1958年,美国陆军弹道导弹部门签定了有关电推进的第一个合同。两年后,NASA的Marshall飞行中心委托Hughes实验室进行30千瓦离子引擎的研制,并于第二年作了演示。同时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航天电子部也受NASA之托,研制出一批用于搭载引擎的太空舱,每个太空舱都能搭载两台引擎,以测试不同的推进剂。1964年,美国的SERT-1卫星携带了两台离子引擎入轨进行测试,其结果是一成一败。
ionengine_2.jpg
真空室中正待测试的离子引擎,摄于1959年
但随着登月竞争的白热化,NASA将研究重点转向建造使用化学燃料为推进剂的重型运载火箭上。直到1992年,NASA Solar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Readiness计划才重拾当年电推进的概念,决定研制氙离子推进引擎。1996年至1997年间,喷气推进实验室在其真空室中测试了一台由Lewis中心设计制造的氙离子引擎原型机,引擎平稳运转了8000小时。有了这一成功经验,该技术随即被Deep Space 1计划采用。
除去科研应用,波音公司还研制出商用离子引擎XIPS。1997年8月发射的PAS-5是首颗采用XIPS的人造卫星。
2001年,欧洲空间局的SMART-1探月计划也使用了离子引擎为主推进装置,辅以化学推进系统。2003年日本发射的Hayabusa则使用了与前二者稍有不同的微波离子引擎。欧空局还计划将离子引擎技术用在未来的引力波探测计划LISA、水星探测计划BepiColombo以及环绕太阳的Solar Orbiter中,NASA也在考虑为将来探测木星卫星的Prometheus探测器安装离子引擎。
工作原理
ionengine_3.gif
深空1号的离子引擎结构图,上排标注自左向右为:推进剂贮藏装置、电中和器,下排为:供电系统、电离室、离子加速电极、推力
离子引擎运转的首要条件就是制造离子气体。这通常需要由电子枪来完成。管状阴极发出的电子束被射入经磁化的电离室,与充在室中的气体原子碰撞,令原子电离成一价正离子。如上图所示,电离室的另一端装有一对金属网,网上加有上千伏(Deep Space 1的所加电压是1280伏)的电压,可将离子加速到每秒30米的速度,并从尾部排出,形成离子束,由此产生推力。在这一点上,离子推进技术与传统的化学推进技术一致:推力都是靠喷射物质产生的,只是令物质喷出的方式不同而已。至于电子枪的电源,一般由飞船的太阳能电池板充当即可,这样的结构被称为太阳能——电推进系统,目前采用离子引擎的几项任务都使用此系统。
如果想让离子引擎正常工作,还有个疑难问题必须解决:引擎持续喷射出正离子束,会将带有负电的电子留在其中,这就形成了引擎中强大的负电场,严重阻碍了正离子的继续排出,电子积累足够多的话,甚至会将排出的正离子再吸引回来。解决此问题的方案是在喷射离子的排气网附近再安装一支电子枪作为电中和器,持续向离子束中注入电子,既可以中和离子束,又避免了引擎过度带电。
当然在实际使用中,还要考虑许多具体细节,比如形成持续离子流的方法。在发展早期,NASA Lewis中心的Harold Kaufman发明了电离汞蒸汽的设备,当时已到Marshall中心工作的Stuhlinger则研制出了利用钨或铼制成的表面电离铯原子的方法。不过Deep Space 1和SMART-1都使用氙作为推进剂,原因除了氙的推进效率更高之外,更考虑到惰性气体不易对探测器的设备造成损坏,比汞和铯强上很多。尤其是铯,作为活动性最强的碱金属,其强腐蚀性对设备的耐用性和稳定性也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另外,还可以利用微波来电离气体,这样的系统叫做微波离子引擎。旨在探测小行星糸川并取样返回的Hayabusa探测器即安装了此种引擎,它亦采用氙作为推进剂,除去离子化设备之外,其他部分与普通离子引擎无甚差别,不过没有查到其电中和器具体使用的是什么装置,未敢定论。
特点及前景
离子引擎最大的优点当然是高效。由于离子流的喷射速度比化学推进剂快很多,离子引擎每消耗单位质量的燃料,可以产生10倍与传统推进设备的推力。所以Deep Space 1只携带了81.5千克的氙推进剂,就可以进行20个月的飞行,这对于化学推进剂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除此之外,离子引擎还可以以持久稳定的推力连续工作数月乃至数年,如此就可以将探测器加速到很快,大大地减少到达目的地所花费的时间。如有人计算过原计划探测Wirtanen彗星的Rosetta,如果它改装了离子引擎,抵达彗星所需时间就会从9年减至2年半。不过离子引擎并不象化学推进引擎那样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强大的推力,所以它并不适合作为运载火箭的发动机或其他需要很大加速度的场合,实际上不论是Deep Space 1、SMART-1还是Hayabusa,都是先由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离子引擎才开始工作的。但稳定的小推力也有自己的优点:它能方便测控人员实时精细调整在轨卫星或探测器的状态,所以对于深空探测来说,离子引擎是很好的选择。尤其是Hayabusa这样的小天体探测器,由于目标天体形状不明,需要自动导航系统实时对航向进行微调,这也许就是Hayabusa采用离子引擎的原因之一。


所谓的离子发动机就是通常所说的“电火箭”。它是太阳能电火箭发动机三种类型中的一种,故而又将其称为太阳能电火箭,属于非常规推进系统。它的工作介质是通过太阳能转换成的电能予以加热的方式或这种电能产生的静电场、电磁场的作用获得动能来实现反作用推进的。最早的离子引擎于1960年左右由NASA的Glenn研究中心制成,但之后一直处于试验阶段。直到1998年,探测彗星的深空1号才首次将离子引擎作为主力推进系统应用在深空飞行中。
早在1906年,现代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即已考虑过不通过高温而将带电粒子加速的可能性。这可以被认为是有关离子推进的早期理论工作。
1930年代,世界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在其导师Hermann Oberth(赫尔曼·奥博特)的指导下研究了电推进技术的可能性,而后者曾在他的一本书中花费了整整一个章节研究电推进火箭的问题。二战后,当冯·布劳恩继续研究V-2火箭时,他同时也在考虑星际飞行的可能性。他让同事Ernst Stuhlinger(恩斯特·斯图林格)回顾Hermann Oberth当年的工作,这却使Ernst Stuhlinger为电推进的概念所深深吸引而不能自拔,终成一代电推进火箭技术的权威。
在1955年国际宇航大会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Ernst Stuhlinger认为,与传统的化学推进技术相比,电推进系统的发射质量与最终入轨质量之比要小得多。如果采用电推进,无疑比化学燃料效能高得多,星际旅行的可能性也大大提升。
1958年,美国陆军弹道导弹部门签定了有关电推进的第一个合同。两年后,NASA的Marshall飞行中心委托Hughes实验室进行30千瓦离子引擎的研制,并于第二年作了演示。同时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航天电子部也受NASA之托,研制出一批用于搭载引擎的太空舱,每个太空舱都能搭载两台引擎,以测试不同的推进剂。1964年,美国的SERT-1卫星携带了两台离子引擎入轨进行测试,其结果是一成一败。
ionengine_2.jpg
真空室中正待测试的离子引擎,摄于1959年
但随着登月竞争的白热化,NASA将研究重点转向建造使用化学燃料为推进剂的重型运载火箭上。直到1992年,NASA Solar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Readiness计划才重拾当年电推进的概念,决定研制氙离子推进引擎。1996年至1997年间,喷气推进实验室在其真空室中测试了一台由Lewis中心设计制造的氙离子引擎原型机,引擎平稳运转了8000小时。有了这一成功经验,该技术随即被Deep Space 1计划采用。
除去科研应用,波音公司还研制出商用离子引擎XIPS。1997年8月发射的PAS-5是首颗采用XIPS的人造卫星。
2001年,欧洲空间局的SMART-1探月计划也使用了离子引擎为主推进装置,辅以化学推进系统。2003年日本发射的Hayabusa则使用了与前二者稍有不同的微波离子引擎。欧空局还计划将离子引擎技术用在未来的引力波探测计划LISA、水星探测计划BepiColombo以及环绕太阳的Solar Orbiter中,NASA也在考虑为将来探测木星卫星的Prometheus探测器安装离子引擎。
工作原理
ionengine_3.gif
深空1号的离子引擎结构图,上排标注自左向右为:推进剂贮藏装置、电中和器,下排为:供电系统、电离室、离子加速电极、推力
离子引擎运转的首要条件就是制造离子气体。这通常需要由电子枪来完成。管状阴极发出的电子束被射入经磁化的电离室,与充在室中的气体原子碰撞,令原子电离成一价正离子。如上图所示,电离室的另一端装有一对金属网,网上加有上千伏(Deep Space 1的所加电压是1280伏)的电压,可将离子加速到每秒30米的速度,并从尾部排出,形成离子束,由此产生推力。在这一点上,离子推进技术与传统的化学推进技术一致:推力都是靠喷射物质产生的,只是令物质喷出的方式不同而已。至于电子枪的电源,一般由飞船的太阳能电池板充当即可,这样的结构被称为太阳能——电推进系统,目前采用离子引擎的几项任务都使用此系统。
如果想让离子引擎正常工作,还有个疑难问题必须解决:引擎持续喷射出正离子束,会将带有负电的电子留在其中,这就形成了引擎中强大的负电场,严重阻碍了正离子的继续排出,电子积累足够多的话,甚至会将排出的正离子再吸引回来。解决此问题的方案是在喷射离子的排气网附近再安装一支电子枪作为电中和器,持续向离子束中注入电子,既可以中和离子束,又避免了引擎过度带电。
当然在实际使用中,还要考虑许多具体细节,比如形成持续离子流的方法。在发展早期,NASA Lewis中心的Harold Kaufman发明了电离汞蒸汽的设备,当时已到Marshall中心工作的Stuhlinger则研制出了利用钨或铼制成的表面电离铯原子的方法。不过Deep Space 1和SMART-1都使用氙作为推进剂,原因除了氙的推进效率更高之外,更考虑到惰性气体不易对探测器的设备造成损坏,比汞和铯强上很多。尤其是铯,作为活动性最强的碱金属,其强腐蚀性对设备的耐用性和稳定性也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另外,还可以利用微波来电离气体,这样的系统叫做微波离子引擎。旨在探测小行星糸川并取样返回的Hayabusa探测器即安装了此种引擎,它亦采用氙作为推进剂,除去离子化设备之外,其他部分与普通离子引擎无甚差别,不过没有查到其电中和器具体使用的是什么装置,未敢定论。
特点及前景
离子引擎最大的优点当然是高效。由于离子流的喷射速度比化学推进剂快很多,离子引擎每消耗单位质量的燃料,可以产生10倍与传统推进设备的推力。所以Deep Space 1只携带了81.5千克的氙推进剂,就可以进行20个月的飞行,这对于化学推进剂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除此之外,离子引擎还可以以持久稳定的推力连续工作数月乃至数年,如此就可以将探测器加速到很快,大大地减少到达目的地所花费的时间。如有人计算过原计划探测Wirtanen彗星的Rosetta,如果它改装了离子引擎,抵达彗星所需时间就会从9年减至2年半。不过离子引擎并不象化学推进引擎那样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强大的推力,所以它并不适合作为运载火箭的发动机或其他需要很大加速度的场合,实际上不论是Deep Space 1、SMART-1还是Hayabusa,都是先由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离子引擎才开始工作的。但稳定的小推力也有自己的优点:它能方便测控人员实时精细调整在轨卫星或探测器的状态,所以对于深空探测来说,离子引擎是很好的选择。尤其是Hayabusa这样的小天体探测器,由于目标天体形状不明,需要自动导航系统实时对航向进行微调,这也许就是Hayabusa采用离子引擎的原因之一。
离子推进,欧洲和土鳖,都是引进的毛子技术
这个话题很不错~~~:D :D
远航,核动力火箭。
怎么又是猎户座:D
电力的问题可以通过核电源解决。实际上,深空探测一旦出火星轨道之外,太阳能就很难了。现在人类在那个之外的探测器都是用核电源的。核电源也可以给探测器的科学载荷提供更充足的能量。美国的普罗米修斯计划就试图研制一种新型的反应堆以提供未来探测器的动力(离子发动机)
如果我们的SJ-9上的是离子发动机,那么未必是从毛子那里来的吧。如果是等离子发动机,那么估计是毛子无疑
除非科技获得科幻般的进步,要想获得更高的速度,好像只有电火箭才能实现。
除了推重比太小外,现在的电火箭推功比也太小。其实目前很多用电能的的领域,传输和转化都遇到了瓶颈,急需超导技术获得突破阿。
这个加上毛子的微型卫星用核反应堆就好了。(不是旅行者的同位素电池)
原帖由 xmmx303 于 2008-8-10 19:07 发表
除非科技获得科幻般的进步,要想获得更高的速度,好像只有电火箭才能实现。
除了推重比太小外,现在的电火箭推功比也太小。其实目前很多用电能的的领域,传输和转化都遇到了瓶颈,急需超导技术获得突破阿。

推功比小是所有高比冲火箭都会遇到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并非电火箭独有,比冲越大推功比越小,超导技术突破也未必能有太大的帮助。只能靠核反应堆来应付这种‘浪费’了。

(另外本白对电火箭相当的不了解,想知道电源提供的能量,除了用于离子加速的部分外,还主要消耗在那些地方,各部分消耗的比例大概有多少?比如蒸发电离占%、离子加速占%磁场%线路损耗%伺服机构%中和放电%....................。楼主能不能给科普一下)
]]
原帖由 未定名 于 2008-8-10 22:18 发表
这个加上毛子的微型卫星用核反应堆就好了。(不是旅行者的同位素电池)


介个和洛马最近忙乎的透平原理核电池工作原理有关系不?
等离子体发动机有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就是由于溅射效应导致的杂质掺杂,这种掺杂的严重程度与工作时间成正比,最终导致发动机熄火。
虽然看不太懂原理不过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为啥隼鸟使用离子发动机作为主机,却还要用化学火箭调姿(还出了问题)?
shh 发表于 2008-8-10 14:14
电力的问题可以通过核电源解决。实际上,深空探测一旦出火星轨道之外,太阳能就很难了。现在人类在那个之外 ...
等离子束火箭肯定是化学火箭后的火箭形式。是的,大功率核电池应该可用于眼下的测试。未来,小型聚变堆+等离子束推进的飞船,想想就流口水啊!未来太美好了!
大学物理里面就有离子发动机,当习题做的。
acoustics 发表于 2011-9-22 13:02
为啥隼鸟使用离子发动机作为主机,却还要用化学火箭调姿(还出了问题)?
好问题,目前好像还没有用电推做RCS的(station keeping不算),NASA的Dawn和ESA的SMART-1都是用化学推进器做RCS,可能和RCS所要求的快速响应有关。
cmj9808 发表于 2011-9-22 22:12
好问题,目前好像还没有用电推做RCS的(station keeping不算),NASA的Dawn和ESA的SMART-1都是用化学推进 ...
详解RCS和station keeping的差异?怀疑问题出在推力不够。
PPT(脉冲等离子体推进器)的响应速度没问题,只能做姿控,由于推力和效率低下反而不能做主机
Ferrite 发表于 2011-9-22 21:41
大学物理里面就有离子发动机,当习题做的。
给我原理:介质是什么,如何等离子化,如何磁约束加速喷出,如何避免发动机积累同一种电荷(这个我想好了,双喷,不象眼下采用中和的办法)。
俺准备自己在家做一个:D
cnnetspy2000 发表于 2011-9-24 17:56
给我原理:介质是什么,如何等离子化,如何磁约束加速喷出,如何避免发动机积累同一种电荷(这个我想好了 ...
在真空里才能使用,你准备怎么用
acoustics 发表于 2011-9-24 17:07
详解RCS和station keeping的差异?怀疑问题出在推力不够。
PPT(脉冲等离子体推进器)的响应速度没问题, ...
我的意思是RCS需要能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delta-v,因此需要足够的推力
acoustics 发表于 2011-9-24 18:32
在真空里才能使用,你准备怎么用
在空气中一样可以使用。等离子切割、等离子焊接、等离子喷镀...都在空气中的
zlaser 发表于 2008-8-14 10:51
等离子体发动机有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就是由于溅射效应导致的杂质掺杂,这种掺杂的严重程度与工作时间成正比 ...
啥意思,放电,电离平衡?
cnnetspy2000 发表于 2011-9-22 15:02
等离子束火箭肯定是化学火箭后的火箭形式。是的,大功率核电池应该可用于眼下的测试。未来,小型聚变堆+等 ...
实际情况是一小块放射材料,接上温差电池,驱动电磁铁。
cnnetspy2000 发表于 2011-9-22 15:02
等离子束火箭肯定是化学火箭后的火箭形式。是的,大功率核电池应该可用于眼下的测试。未来,小型聚变堆+等 ...
实际情况是一小块放射材料,接上温差电池,驱动电磁铁。
李宗林 发表于 2011-9-24 23:49
实际情况是一小块放射材料,接上温差电池,驱动电磁铁。
[:a9:]高温电离、高电压电离。
闪电就能电离空气。
气体、固体、液体、离子体。
俺服了您
cnnetspy2000 发表于 2011-9-25 02:46
高温电离、高电压电离。
闪电就能电离空气。
气体、固体、液体、离子体。
离子需要考啥加速??
俺服了您
lsquirrel 发表于 2008-8-8 21:23
离子推进,欧洲和土鳖,都是引进的毛子技术
Snecma更狠, 干脆从俄火炬设计局直接引进,直接制造......
cnnetspy2000 发表于 2011-9-24 23:16
在空气中一样可以使用。等离子切割、等离子焊接、等离子喷镀...都在空气中的
地球上没必要啦。有这么强的电机,直接用电扇发动机,效率要高得多。
cnnetspy2000 发表于 2011-9-22 15:02
等离子束火箭肯定是化学火箭后的火箭形式。是的,大功率核电池应该可用于眼下的测试。未来,小型聚变堆+等 ...
达到这样的科技水平,百年时间都够呛,方向是对的,对目前来讲这条路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