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断工龄\"工人得到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05:07
"买断工龄"工人得到了什么???


“买断工龄”引起了工人的不满 工人买断了什么?
中国经济时报 杨继绳


  近一两年来,一些工厂因“买断工龄”引起了工人的不满,有的甚至发生了群体性事件。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着火点。

  所谓“买断工龄”,就是按工龄长短,一次性地补偿下岗工人一笔钱,从此以后,他和企业脱离关系,医疗、养老、教育、住房以及其它一切都与企业无关。每一年工龄补多少钱,与企业的现状和支付能力有关。效益好的企业多一些,效益差的企业少一些。一般情况下,有10年工龄的工人,可以拿到两万元左右。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冗员高达三分之一以上,这是企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以制造业为例,1998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64美元,只相当于美国(1995)的3.7%,日本(1994年)的3.5%,德国(1994年)的4.2%,韩国(1994年)的6.2%。也只有马来西亚的五分之一和印尼的三分之一。这样的企业,是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措施。

  从表面上看,买断工龄是减员增效的一个比较简单可行的办法。但实际情况相当复杂。“买断”的价格是多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人得到的工资不是足额的。从理论上讲,工资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也就是维持工人本人和其子女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价值,应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费用。在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下,本应属于工资的一部分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都由国家扣下了,再由国家对他们进行终身保障。但是,由于国家经济效率太低,政府说是包下来,事实上又包不下来。因此,工人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生活质量很差,多数人干了几十年连一间像样的住房也没有。现在要工人和企业脱离关系,就得把过去由国家集中起来的、用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的那部分钱退还给工人。买断工龄,“买断”的价格就是在工人在职期间,理论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额的总和。这笔钱的数额巨大。由于多年国家投资效益差,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这笔理论上集中起来的工资差额,实际是不存在的。国家只能从现有财政中拿钱,也就是用今天的财政偿还历史旧帐。今天的财政没有能力拿出这笔钱来补偿工人。通常的办法是划出一块国有资产变现作为补偿资金。但多数国有企业拿不出可以变现的资产。再加上在“买断”过程中,买卖双方不具平等地位,价格多少,工人没有发言权。所以在买断工龄中,工人能拿到的只能是他应得的一小部分。

  企业效益不好,买断时工人所得甚少,会引起工人不满。企业效益好,减员以后企业效益更好,也会引起离开企业的工人不满。如果在岗工人一年的收入就超过了他一次“买断”时所得,他们会说:这企业是我们多年劳动的结晶,这么好的效益我们不能没有份!群体性事件相当多是在效益好的企业里发生的。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如果采取不当的管理办法,就会引发更大的乱子。

  买断工龄,把多年来和他息息相关的企业一刀割断,感情上也难以承受。所以,有人将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略改两字,表述买断工龄的情况:

  买不断,管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看来,想通过买断工龄这类办法,让冗员一次性地脱离企业,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这种办法其所以不行,其要害是为企业的利益想得多,为工人的利益想得少。几十年来,工人和企业的命运已经联成一体。不把工人安置好,简单地将工人推向社会,非出乱子不行。中国的工人是有觉悟的,国家有困难,工人会通情达理地为国分忧。但是,改革的成本不能只让工人承担,企业、政府、社会各方面分担改革成本,社会才能安定。

  减员增效,应当是企业行为。企业减员增效,政府尽可能多地为减下来的人创造就业机会。政府修渠,企业放水。企业在减员增效过程中,必须发扬民主。改革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以后才能实施。不能由少数经营者来决定工人的命运。


工人买断了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分析东方社会主义企业产权关系问题时,十分正确地指出了一个事实:“那种不能解雇的工作岗位,应被视为近似的产权”。──中国现在有一大群靠拾人牙慧过日子的经济学家,但他们却不敢正视斯蒂格利茨的这个论断,更不敢向自己的人民说明这个事实。
是的,斯蒂格利茨说得完全正确。“不能解雇的工作岗位”实际就是一种产权,即从资本的统治之下获得解放的劳动者反过来统治资本的权利。它体现为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有权占有和支配社会生产资料,有权获得自己劳动的全部产品。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公民有不可剥夺的劳动权利不是一句空话,它正是以劳动者所有制以及全面就业为保证的。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权利包含着产权。
今天的情形完全不同了。一个“买断工龄”的活动正在全国半公开地进行着──没有文件,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规范的程序。对于那些工作多年的国企职工,按每年工龄开价一千到数千元不等,累计一次发给,从此解除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开始是少数频临破产的国有企业这样做,之后是所有的国有企业纷起效尤。如今的说法是因为国有企业要退出竞争性行业,这些行业的国有企业要改制成多元投资主体,因而原国企职工必须改变身份。“买断工龄”就是买断“身份”。
事情已经非常清楚:给你一笔钱,你的身份就由国有资本的所有者变为真正一无所有的 “自由劳动者”。劳动者对国有资本不再拥有任何权利,一切由我说了算。我需要你时,只买你的活劳动;我不需要你时,你立即给我走人。因此可以说,真正买断的是他们曾经拥有过的那一份资本所有权。这和四十年前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赎买政策具有同样的性质,只不过关系倒过来了。
花一点小钱,打发一个庞大的阶级,夺得一笔巨额资产,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买卖了。
那么──“我”是谁呢?“我”是那些代表企业买断他人身份而自己无须改变身份的人。在大多数人都买断工龄之后,就剩下这为数不多的拥有国家资本的人们──如果还能称这种资本为国家资本的话"买断工龄"工人得到了什么???


“买断工龄”引起了工人的不满 工人买断了什么?
中国经济时报 杨继绳


  近一两年来,一些工厂因“买断工龄”引起了工人的不满,有的甚至发生了群体性事件。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着火点。

  所谓“买断工龄”,就是按工龄长短,一次性地补偿下岗工人一笔钱,从此以后,他和企业脱离关系,医疗、养老、教育、住房以及其它一切都与企业无关。每一年工龄补多少钱,与企业的现状和支付能力有关。效益好的企业多一些,效益差的企业少一些。一般情况下,有10年工龄的工人,可以拿到两万元左右。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冗员高达三分之一以上,这是企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以制造业为例,1998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64美元,只相当于美国(1995)的3.7%,日本(1994年)的3.5%,德国(1994年)的4.2%,韩国(1994年)的6.2%。也只有马来西亚的五分之一和印尼的三分之一。这样的企业,是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措施。

  从表面上看,买断工龄是减员增效的一个比较简单可行的办法。但实际情况相当复杂。“买断”的价格是多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人得到的工资不是足额的。从理论上讲,工资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也就是维持工人本人和其子女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价值,应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费用。在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下,本应属于工资的一部分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都由国家扣下了,再由国家对他们进行终身保障。但是,由于国家经济效率太低,政府说是包下来,事实上又包不下来。因此,工人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生活质量很差,多数人干了几十年连一间像样的住房也没有。现在要工人和企业脱离关系,就得把过去由国家集中起来的、用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的那部分钱退还给工人。买断工龄,“买断”的价格就是在工人在职期间,理论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额的总和。这笔钱的数额巨大。由于多年国家投资效益差,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这笔理论上集中起来的工资差额,实际是不存在的。国家只能从现有财政中拿钱,也就是用今天的财政偿还历史旧帐。今天的财政没有能力拿出这笔钱来补偿工人。通常的办法是划出一块国有资产变现作为补偿资金。但多数国有企业拿不出可以变现的资产。再加上在“买断”过程中,买卖双方不具平等地位,价格多少,工人没有发言权。所以在买断工龄中,工人能拿到的只能是他应得的一小部分。

  企业效益不好,买断时工人所得甚少,会引起工人不满。企业效益好,减员以后企业效益更好,也会引起离开企业的工人不满。如果在岗工人一年的收入就超过了他一次“买断”时所得,他们会说:这企业是我们多年劳动的结晶,这么好的效益我们不能没有份!群体性事件相当多是在效益好的企业里发生的。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如果采取不当的管理办法,就会引发更大的乱子。

  买断工龄,把多年来和他息息相关的企业一刀割断,感情上也难以承受。所以,有人将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略改两字,表述买断工龄的情况:

  买不断,管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看来,想通过买断工龄这类办法,让冗员一次性地脱离企业,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这种办法其所以不行,其要害是为企业的利益想得多,为工人的利益想得少。几十年来,工人和企业的命运已经联成一体。不把工人安置好,简单地将工人推向社会,非出乱子不行。中国的工人是有觉悟的,国家有困难,工人会通情达理地为国分忧。但是,改革的成本不能只让工人承担,企业、政府、社会各方面分担改革成本,社会才能安定。

  减员增效,应当是企业行为。企业减员增效,政府尽可能多地为减下来的人创造就业机会。政府修渠,企业放水。企业在减员增效过程中,必须发扬民主。改革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以后才能实施。不能由少数经营者来决定工人的命运。


工人买断了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分析东方社会主义企业产权关系问题时,十分正确地指出了一个事实:“那种不能解雇的工作岗位,应被视为近似的产权”。──中国现在有一大群靠拾人牙慧过日子的经济学家,但他们却不敢正视斯蒂格利茨的这个论断,更不敢向自己的人民说明这个事实。
是的,斯蒂格利茨说得完全正确。“不能解雇的工作岗位”实际就是一种产权,即从资本的统治之下获得解放的劳动者反过来统治资本的权利。它体现为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有权占有和支配社会生产资料,有权获得自己劳动的全部产品。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公民有不可剥夺的劳动权利不是一句空话,它正是以劳动者所有制以及全面就业为保证的。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权利包含着产权。
今天的情形完全不同了。一个“买断工龄”的活动正在全国半公开地进行着──没有文件,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规范的程序。对于那些工作多年的国企职工,按每年工龄开价一千到数千元不等,累计一次发给,从此解除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开始是少数频临破产的国有企业这样做,之后是所有的国有企业纷起效尤。如今的说法是因为国有企业要退出竞争性行业,这些行业的国有企业要改制成多元投资主体,因而原国企职工必须改变身份。“买断工龄”就是买断“身份”。
事情已经非常清楚:给你一笔钱,你的身份就由国有资本的所有者变为真正一无所有的 “自由劳动者”。劳动者对国有资本不再拥有任何权利,一切由我说了算。我需要你时,只买你的活劳动;我不需要你时,你立即给我走人。因此可以说,真正买断的是他们曾经拥有过的那一份资本所有权。这和四十年前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赎买政策具有同样的性质,只不过关系倒过来了。
花一点小钱,打发一个庞大的阶级,夺得一笔巨额资产,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买卖了。
那么──“我”是谁呢?“我”是那些代表企业买断他人身份而自己无须改变身份的人。在大多数人都买断工龄之后,就剩下这为数不多的拥有国家资本的人们──如果还能称这种资本为国家资本的话
社会现实啊  ~~ 不敢乱说了 怕被请去喝茶~~ 好贴要顶  我顶!
如果说现在的情况时类似于反攻倒算的话,只能说当年我们做的超前了,没有社会主义的条件非要变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句话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你也可以理解成社会主义真正到来时,有人要还债给无产者。说复杂点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拿未来的真理来信奉就是错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工人,农民的日子不好过呀,不知道跟50多年前的国统时期有何比较,这就是"温水煮青蛙,不知道怎么死"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意味着领导看你不顺眼就随时可以让你 BB。
最恨TMD买断工龄,哪个想出来的,扭断他脖子
远的就不说了,就在最近半年里,我这里就有4家国营企业的职工因为改制而上街游行、堵桥、堵路。看着那些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工人打着横幅满脸悲愤的样子,寒心啊!或许我也会有那么一天。。。。唉!
我们的宪法里写我们工人,农民是国家的主人!
很有点欺骗的成分。
遭殃的都是老百姓,那些当官的哪个没从中得利。
是呀,没听说那个当大官的买断工龄.
带领中国漂亮完成下一个转节的人也会有毛泽东一样的光辉

附上各国的国际歌

中国版:http://www.eyw.edu.cn/manage/racemusic/down/folksong/zhhs/008.mp3
前苏联版:http://sunsite.sut.ac.jp/pub/multimedia/chinese-music/MP3/SU11.The_International.mp3
德国版:http://www.stud.ntnu.no/~makarov/anthems/internationale-de1.mp3
法国版:http://www.stud.ntnu.no/~makarov/anthems/internationale-fr.mp3
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语版: http://www.stud.ntnu.no/~makarov/anthems/internationale-yu.mp3
“青春献给党,老了没人养。想要靠儿女,儿女全下岗”
这是沈阳的退休老职工上街堵马路时喊的口号。
经历过一次 至今心有余悸
我是大庆的,买断那年,说企业马上就要不行了,如果不买断最后什么也剩不下,于是乎很多人都在开始买断了,甚至有很多30多岁的.可等到买断完了之后,那些科极,处级的干部就开始发年终奖了,最少的也发个7,8万,据说局级干部要发30w,后来觉得扎手,收了10多W! 净他妈糊弄老百姓
以下是引用judie在2004-4-7 22:56:00的发言:
社会现实啊  ~~ 不敢乱说了 怕被请去喝茶~~ 好贴要顶  我顶!


典型的中国人的无奈啊,连在论坛上灌水都如此谨慎而无奈,还能说什么呢……100多年前孙先生高举中国民主大旗,一百年过去了,好像现状不是孙先生可以想象到的吧!
社会现实啊  ~~ 不敢乱说了 怕被请去喝茶~~ 好贴要顶  我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