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安全形势纵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5:16:17
2008年07月07日 17:25新华网
能源问题在国际形势与世界发展中的分量不断上升,它不仅是经济和发展问题,同时也作为政治和安全问题深刻影响着世界形势和大国战略。
(一)能源是支撑世界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世界能源总量相对充足但地缘分布严重
失衡,客观上成为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重大隐忧。世界能源主要依赖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其中石油和天然气是多数国家的主要能源支撑,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长期直接依赖廉价畅通的石油供应。2006年全球石油剩余的探明储量为1805亿吨,沙特的石油储量和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分别居首。就探明储量分布而言,世界前10名有6个在中东,中东地区的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62%,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的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22%、11%、9.7% 、8.3%和 8.2%。欧亚地区的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6%和3.3%。非洲的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分别占3.3%和3%,阿尔及利亚和安哥拉也分别占1%左右。在美洲,美国石油探明储量占2.5%,委内瑞拉占6.5%,墨西哥和巴西等国的储量也很可观。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4%。2004年底,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80亿立方米,其中中东和欧亚大陆地区分别占40.6%和35.7%,俄罗斯、伊朗、沙特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26.7%、15.3%和14.4%。据估计世界石油储采比至少可维持50年以上(中东地区为90多年),而且随着勘探和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常规油气资源总量和探明可采储量还将继续增长,石油储采比还将继续提高。未来石油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和回归仍是可能的,石油枯竭问题炒作性因素过多。但世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地缘分布上严重失衡,80%的探明储量分布在中东、北非、欧亚和北美地区,而世界石油消费的近80%则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世界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地缘分布的严重失衡,使能源因素成为各国制定对外政策和处理外交关系的重要参考要素之一。
(二)世界能源问题既是经济和发展问题,也日益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和大国战略的重大政治和安全问题。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能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生存和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的较长时期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虽然国际油气资源前景谨慎乐观,但因为受到大国干预、地区热点、国际投机等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油气生产和运输等环节受到严重制约,国际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十分明显。因此,能源战略尤其是海外能源安全问题均已经提到世界各国的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各大国不断加大力度争夺石油资源和时常。能源问题与大国争夺、地缘政治、地区利益和民族纠纷等矛盾相互交织,成为牵涉到国家战略经济和发展利益以及总体对外战略的多层次的政治和安全问题。围绕激烈的能源竞争和能源安全维护,在能源消费国、消费国与生产国、生产国与生产国之间也不断发生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进而可能引发国际政治、外交和军事冲突,比如,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大国或大国集团近年来在中东、中亚、非洲和拉美地区展开的角逐和互动,无不带有能源争夺色彩,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和里海地区,在油气勘探开发、出口管道建设等方面的斗争尤其引人注目。
(三)诸多内外因素交织和搅动,进一步突出了能源蕴藏丰富的国家的重要地位,使国际能源安全形势更加严峻。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对能源安全的理解有所不同,产油国希望油价保持在适当高水平还是以利于其经济发展,而消费国则希望以可以接受的价格获取稳定的石油供应。鉴于世界石油总量相对充足,生产和消费双方的需求在常态交易状况下应可望满足。但世界经济发展强劲、地区形势动荡、大国激烈争夺、产油国形势不稳、国际投机商炒作等诸多因素及其互动,严重威胁国际能源安全。近年来,欧洲和美国的经济连续稳步增长,日本经济走出衰退并恢复增长,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各大经济体对能源的需求增长明显加速;由于2001年以来具有浓厚石油财团支持背景的布什政府极力推行新保守主义,单边主义和黩武心态强烈,领衔发起“反恐”并相继发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对伊朗持续进行军事威慑,导致国际形势和地区局势发生剧烈变化,中东、中亚、非洲等石油丰富的地区广受冲击,原来就很脆弱的地区局势更加动荡;而具有大国操纵影子的国际石油炒家和巨商则趁机不断兴风作浪,哄抬国际石油价格,从中谋取暴利。种种因素使国际石油价格从2001年初的10多美元/桶骤然攀升到2005年的70多美元/桶并持续发展,2007年10月达到98美元,2008年6月逼近140美元,2005年中一度跌破60美元。短期内世界能源丰富国家的地位和影响急剧突出出来。同时,全球油气开发过程中的许多重大风险,如资源国法律政策变幻、资源国政权更迭、资源国内部动乱以及大国势力介入、恐怖主义威胁等也严重威胁国际能源安全。
部分参考文献:
马永红,张葵叶文章《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载2007年1月《集团经济研究》。
徐小杰文章《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载http://www.jfdaily.com.cn/pdf/051218/jf08.pdf
王锐文章《欧美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载2007年1月《北方经济》。
新华网华盛顿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张忠霞),美国重视新能源开发
新华网巴黎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卢苏燕),法国:不断完善能源政策。
新华网渥太华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杨士龙),加拿大:能源大国重节能
王海滨李彬文章《中国对能源安全手段的选择与新安全观》,载2007年5月《当代亚太》。
秦宣仁文章《国际大环境及大国能源外交运筹》,载《石油经济 》2004年第1期。
马凯在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会上的发言,《中国快速发展不会造成世界能源紧张》。
吴磊文章《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载2007年1月《阿拉伯世界》。
王涛在2004年世界石油大会首次青年论坛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http://www.sinopecnews.com.cn/news/2004-10/19/content_196760.htm
耿群文章《投机资金使国际油价中短期保持强势》,载《新财富》2007年3月。
保育均、周天勇、夏徐迁文章《我国石油能源安全的思考和建议》,载《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3期。
马凯文章《把国际油价高企归罪于中国没有道理》,载《经济日报》2006年11月8日。
杨鸿玺2005年9月文章《国际石油廉价时代并未终结》,载《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795
作者张忠霞系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牛津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亚非学会理事2008年07月07日 17:25新华网
能源问题在国际形势与世界发展中的分量不断上升,它不仅是经济和发展问题,同时也作为政治和安全问题深刻影响着世界形势和大国战略。
(一)能源是支撑世界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世界能源总量相对充足但地缘分布严重
失衡,客观上成为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重大隐忧。世界能源主要依赖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其中石油和天然气是多数国家的主要能源支撑,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长期直接依赖廉价畅通的石油供应。2006年全球石油剩余的探明储量为1805亿吨,沙特的石油储量和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分别居首。就探明储量分布而言,世界前10名有6个在中东,中东地区的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62%,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的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22%、11%、9.7% 、8.3%和 8.2%。欧亚地区的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6%和3.3%。非洲的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分别占3.3%和3%,阿尔及利亚和安哥拉也分别占1%左右。在美洲,美国石油探明储量占2.5%,委内瑞拉占6.5%,墨西哥和巴西等国的储量也很可观。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4%。2004年底,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80亿立方米,其中中东和欧亚大陆地区分别占40.6%和35.7%,俄罗斯、伊朗、沙特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26.7%、15.3%和14.4%。据估计世界石油储采比至少可维持50年以上(中东地区为90多年),而且随着勘探和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常规油气资源总量和探明可采储量还将继续增长,石油储采比还将继续提高。未来石油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和回归仍是可能的,石油枯竭问题炒作性因素过多。但世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地缘分布上严重失衡,80%的探明储量分布在中东、北非、欧亚和北美地区,而世界石油消费的近80%则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世界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地缘分布的严重失衡,使能源因素成为各国制定对外政策和处理外交关系的重要参考要素之一。
(二)世界能源问题既是经济和发展问题,也日益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和大国战略的重大政治和安全问题。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能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生存和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的较长时期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虽然国际油气资源前景谨慎乐观,但因为受到大国干预、地区热点、国际投机等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油气生产和运输等环节受到严重制约,国际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十分明显。因此,能源战略尤其是海外能源安全问题均已经提到世界各国的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各大国不断加大力度争夺石油资源和时常。能源问题与大国争夺、地缘政治、地区利益和民族纠纷等矛盾相互交织,成为牵涉到国家战略经济和发展利益以及总体对外战略的多层次的政治和安全问题。围绕激烈的能源竞争和能源安全维护,在能源消费国、消费国与生产国、生产国与生产国之间也不断发生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进而可能引发国际政治、外交和军事冲突,比如,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大国或大国集团近年来在中东、中亚、非洲和拉美地区展开的角逐和互动,无不带有能源争夺色彩,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和里海地区,在油气勘探开发、出口管道建设等方面的斗争尤其引人注目。
(三)诸多内外因素交织和搅动,进一步突出了能源蕴藏丰富的国家的重要地位,使国际能源安全形势更加严峻。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对能源安全的理解有所不同,产油国希望油价保持在适当高水平还是以利于其经济发展,而消费国则希望以可以接受的价格获取稳定的石油供应。鉴于世界石油总量相对充足,生产和消费双方的需求在常态交易状况下应可望满足。但世界经济发展强劲、地区形势动荡、大国激烈争夺、产油国形势不稳、国际投机商炒作等诸多因素及其互动,严重威胁国际能源安全。近年来,欧洲和美国的经济连续稳步增长,日本经济走出衰退并恢复增长,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各大经济体对能源的需求增长明显加速;由于2001年以来具有浓厚石油财团支持背景的布什政府极力推行新保守主义,单边主义和黩武心态强烈,领衔发起“反恐”并相继发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对伊朗持续进行军事威慑,导致国际形势和地区局势发生剧烈变化,中东、中亚、非洲等石油丰富的地区广受冲击,原来就很脆弱的地区局势更加动荡;而具有大国操纵影子的国际石油炒家和巨商则趁机不断兴风作浪,哄抬国际石油价格,从中谋取暴利。种种因素使国际石油价格从2001年初的10多美元/桶骤然攀升到2005年的70多美元/桶并持续发展,2007年10月达到98美元,2008年6月逼近140美元,2005年中一度跌破60美元。短期内世界能源丰富国家的地位和影响急剧突出出来。同时,全球油气开发过程中的许多重大风险,如资源国法律政策变幻、资源国政权更迭、资源国内部动乱以及大国势力介入、恐怖主义威胁等也严重威胁国际能源安全。
部分参考文献:
马永红,张葵叶文章《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载2007年1月《集团经济研究》。
徐小杰文章《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载http://www.jfdaily.com.cn/pdf/051218/jf08.pdf
王锐文章《欧美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载2007年1月《北方经济》。
新华网华盛顿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张忠霞),美国重视新能源开发
新华网巴黎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卢苏燕),法国:不断完善能源政策。
新华网渥太华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杨士龙),加拿大:能源大国重节能
王海滨李彬文章《中国对能源安全手段的选择与新安全观》,载2007年5月《当代亚太》。
秦宣仁文章《国际大环境及大国能源外交运筹》,载《石油经济 》2004年第1期。
马凯在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会上的发言,《中国快速发展不会造成世界能源紧张》。
吴磊文章《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载2007年1月《阿拉伯世界》。
王涛在2004年世界石油大会首次青年论坛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http://www.sinopecnews.com.cn/news/2004-10/19/content_196760.htm
耿群文章《投机资金使国际油价中短期保持强势》,载《新财富》2007年3月。
保育均、周天勇、夏徐迁文章《我国石油能源安全的思考和建议》,载《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3期。
马凯文章《把国际油价高企归罪于中国没有道理》,载《经济日报》2006年11月8日。
杨鸿玺2005年9月文章《国际石油廉价时代并未终结》,载《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795
作者张忠霞系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牛津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亚非学会理事
2008年07月07日 17:25新华网张忠霞
当前和今后,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2005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82亿吨,为世界第9位,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25亿吨,
为世界第12位。但中国能源消费主体仍是煤炭,占67%。如果算上煤炭比例,中国的能源自给率实际为94%。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果在国内外综合采取诸多措施,中国依然可以降低能源国际依存度,能源自给尚可维持。但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速,中国的能源需求继续增加,能源短缺问题特别是石油短缺问题将进一步突出。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实质上是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安全问题,是对油气等相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刚性上升而供给严重不足引发的结构性矛盾。
可以说,中国的石油安全形势非常严峻。1995年到2005年,中国石油年消费量年均增长5.25%,同期国内石油产量增速缓慢,对外石油需求增长迅速。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石油消费量超过3.27亿吨,进口原油1.47亿吨,对外石油依存度接近50%大关。2007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预计超过4亿吨,2010年将进一步超过5亿吨。如果届时国内石油供应能力保持在1.8到2亿吨,则届时中国的石油供需缺口达3亿吨,当年石油国际依存度超过60%。原石油部长王涛曾特别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重要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他说,从保证能源安全角度看,中国的石油国际依存度太高、风险很大,应把国际依存度保持在25%以内为宜。但中国石油国际需求相比美国仍有很大距离,据预测,203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才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进口水平。
战略石油储备和运输通道建设方面仍有需要改进之处,需要全盘谋划石油外交项目。
1994年,国内就有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国际石油价格低廉的有利形势,建设战略石油储备。之后,中国更多研究人员大力呼吁,但中国真正开始战略石油储备库建设是2004年,前后经历了10年时间。即便在决定开工建设之后,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建设步伐也非常缓慢,2006年8月才开始向镇海石油基地注油。特别是在选址方面存在一些战略不足,第一期4个库址全部在东部沿海,虽然充分考虑了东部经济发展方面的便利,却忽视了战时的军事战略安全,脆弱性明显。
以往的能源项目外交多注重短平快效果,较少考虑到本地区的长远发展和地区关系,缺乏全局性规划分析。并曾错失机遇,而出现变数时却时常应对不力。在国际油价低位运行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国曾经急于向中国出口石油,赚取资金,而中国许多公司当时对近距离的俄罗斯和中亚的油气并不感兴趣,忽视了俄罗斯的这一愿望。而油价高位时,中国急于从俄罗斯的远东和中亚获取石油,但俄罗斯却充满戒心,也抓住了国际油价高位和中国不计代价急于购买的心态,对中国能源计划进行牵制。
回顾历史,中国在维护石油安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的确有一些深刻的教训需要吸取。
第一,在一定时期内曾忽视了立足国内、居安思危的指导原则,造成关键时刻临急被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实现石油自给,1978年中国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并使中国石油自给水平保持到1993年。之后,中国自身的石油产量逐步无法满足中国发展的需要,重新成为石油进口国。在上世纪90年代直到2001年,国际石油价格长期徘徊在8-15美元每桶之间,即使是2003年美国打击伊拉克之前,国际石油价格依然为22美元每桶。国际油价低廉,给中国即时购买提供了诸多便利。
但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对及早和趁机大规模建设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估计不足,对战略石油储备计划长期犹豫不决;同时没有考虑到居安思危,忽视了当初立足自力更生、支撑发展的宝贵经验,国内石油勘探和开发投入与力度不足,减弱了国内因素的重要支撑作用,对国际石油的即时依赖非常严重,没有做到“家有存粮,心中不慌”。而一旦国际形势突变为主要诱因导致国际油价急速上升,从2003年至2005,从22美元每桶攀升到70多美元每桶,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中国海外石油进口局面即刻面临相当被动,不仅被迫在油价高位购买额外支出几倍的巨额资金。2008年,即便是中国出高价也难以及时足量购得石油,四面找油一时难以如愿。战略卖家和投机商以及西方大国联手兴风作浪,抬高价格从中赚取巨额差价,并大肆渲染“中国石油威胁论”,给中国经济、安全和对外工作造成重大损失和被动。
第二,必须有战略判断和主见,注意临急不乱、冷静寻找介入时机,切忌跟风上当。日前中国只有不到7天的战略石油储备,国内资产能力不足,无法参与国际石油定价机制,只能被动接受,而一旦与中国有关的战事发生,国际石油供应来源、供应通道所受到的打击和钳制更是不堪设想。但在如此的高价位,中国如临急处置不当、四处高价购买,正好是火上浇油,落入国外的预设陷阱。此时不宜过多购买用于储备。应该吸取教训加速进行石油战略转型、立足国内勘探开发,推进节能和开发新能源,改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国际油气资源,切不能忽视影响油气资源的各种因素。
第一,中国与有关国家的能源合作存在众多变数和牵制。如能源供应国的政治不稳定、法律不健全、腐败盛行、大国插手、安全通道风险、海外军事力量保护缺乏、距离遥远以及国际舆论炒作等因素。未来国际石油战略格局很可能呈现美国主导,欧佩克、俄罗斯、非洲等产油区各分天下的局面。中国要争夺现有石油资源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沙特和科威特的上游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基本不对外开放,中国介入其上游产业受到限制。俄罗斯对中亚产油国的控制比较牢固,中国的介入不能不面对俄罗斯的戒心。非洲对外开放的程度、国家安全状况各不相同,中国在非洲油气开发中具有自身优势,但仍然受到西方公司的激烈竞争。美国在石油安全方面对中国的戒心非常严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利就反映了这一点。战时美国还可以通过控制中东石油和石油通道来对中国进行制裁和封锁。中国的石油国际依存度非常高但却缺乏定价权,亚太地区原油需求增长趋势成为众多的炒家和金融家的目标,他们往往在高位储备石油是本轮油价高涨的主要因素,但因中国尚未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往往成为其炒作目标和工具。、
第二,中国从俄罗斯和欧亚地区进口石油仍面临着许多风险和变数。中俄能源合作经历了10多年,在中国多元化对外能源战略中,俄罗斯和中亚一直是战略重点。近年来尽管取得一些进展,但在争取更多和更加长期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问题上,进展比较缓慢。况且俄罗斯的法律法规经常发生变故和调整,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据预测,今后10-20年内,即便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的能源合作进展顺利,其对中国石油安全的贡献也只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8-17%。在与中国的石油合作中,尤其是在日本和西方国家插手后,俄罗斯经常表现变幻的情况。(作者系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牛津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亚非学会理事)
部分参考文献:
马永红,张葵叶文章《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载2007年1月《集团经济研究》。
徐小杰文章《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载http://www.jfdaily.com.cn/pdf/051218/jf08.pdf
王锐文章《欧美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载2007年1月《北方经济》。
新华网华盛顿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张忠霞),美国重视新能源开发
新华网巴黎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卢苏燕),法国:不断完善能源政策。
新华网渥太华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杨士龙),加拿大:能源大国重节能
王海滨李彬文章《中国对能源安全手段的选择与新安全观》,载2007年5月《当代亚太》。
秦宣仁文章《国际大环境及大国能源外交运筹》,载《石油经济 》2004年第1期。
马凯在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会上的发言,《中国快速发展不会造成世界能源紧张》。
吴磊文章《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载2007年1月《阿拉伯世界》。
王涛在2004年世界石油大会首次青年论坛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http://www.sinopecnews.com.cn/news/2004-10/19/content_196760.htm
耿群文章《投机资金使国际油价中短期保持强势》,载《新财富》2007年3月。
保育均、周天勇、夏徐迁文章《我国石油能源安全的思考和建议》,载《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3期。
马凯文章《把国际油价高企归罪于中国没有道理》,载《经济日报》2006年11月8日。
杨鸿玺2005年9月文章《国际石油廉价时代并未终结》,载《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795
作者: 张忠霞
“创新、竞争与合作”
杨鸿玺 刊发时间:2008-07-07 06:44:13 光明网-光明观察 [字体:大中小]
作者:杨鸿玺
世界大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制定能源战略、维护能源安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普遍注重内外兼顾、多元并举、综合协调,其能源战略既有许多共性,也有各自特点。
一、立足国内、内外兼修,多方推进开发新能源、推
行新技术,高度重视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尽可能以国内能源安全降低能源国际依存度和国际风险。
官民并举,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是世界是和最大的石油储备国,其战略石油储备可用90天左右,布什在2007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呼吁到2027年将石油储备量增加一倍。日本政府主导建立的石油储备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供使用80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总共可应付半年以上。英国也维持着近70天的石油储备。
大力推行节能新技术、新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设立政府节能主管机构,比如,美国的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办公室、澳大利亚的可持续能源署,1998年,加拿大自然资源部专门成立了节能办公室等;出台节能法律和法规,比如日本有《节能法》,美国有《国家节能政策法》, 1993年加拿大出台《加拿大节能法》,发达国家还将能效标准作为重要的节能法规形式;鼓励高效节能产品的开发应用,2006年初布什提出“先进能源计划”,为清洁能源研究增加22%的研究投入,他还特别指出到2025年技术突破将使美国能够替代从中东进口石油的75%;实行能源环境税,促进节能和能源结构调整。 美国能源部2006财年获得的联邦预算超过230亿美元。2006年,仅能源部下属的“科学办公室”获得的预算就达36亿美元。 为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法国政府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设备实施免税49%的政策,并在2006年将免税幅度提高到50%。同时,法国还规定,国家电力公司和其他电力供应公司不得拒绝收购企业利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法国政府计划,到2010年,全国的能源产量有10%来自可再生能源。
大力推进国内能源多元化,发展替代能源。1980年至2004年,加拿大能源生产总量增加了81%,但其能耗量只增加了40%。加拿大生物能源、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根据统计,在加拿大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约占32%,天然气和水电分别约占25%,煤和核电分别约占9%。核电在美国的电力生产中的比例高达22%,2003年再生能源消耗已经占美国能源消耗的6%。2007年美国风能发电规模将在上年27%增幅的基础上继续增长,涨幅预计为26%,由于受到乙醇燃料行业需求大增等因素拉动,预计2007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将增加15%,为1944年以来之最。日本的替代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温差能、废气物发电、燃料电池、生物发电、雪冰热量利用等,日本尤其重视发展核能,2007年3月,日本内阁通过了能源政策修正案,其中规划要重点开发下一代核技术,目前其核能发电能力为30%,预计日后将提高到40%以上。
二、大力开展能源外交,力求能源供应国和供应渠道多元化,重视能源供应通道和军事力量建设。
第一,各国高度重视海外能源多元化战略。美国能源外交着眼于以本土为中心,确保从加拿大、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国的石油进口,涉足中东、中亚、非洲等其他石油蕴藏丰富的地区,同时与其他大国展开竞争。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国,国内石油产量为3.3亿吨,而年消费量接近10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为65%。1990年以前,美国石油进口中31%来自中东,16%来自中南美,11%来自加拿大。作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对国家能源战略和外交政策做了较大调整,减少对中东能源的依赖,加大从非洲和加拿大的进口石油力度。尽管2006年美国从非洲和中东进口石油的比例均占22%,但从非洲实际进口量要多于中东,非洲成为美国石油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06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规模为1998年来最低,加拿大自2004年以来已经取代沙特成为美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日本年消费石油2.4亿吨,其中2亿吨要从中东进口。日本重点维持中东石油进口安全的同时,大力投资中亚、俄罗斯和非洲。日本重新提出要提高在石油丰富地区的原油自主开采率,由目前的15%提高到40%。欧盟对石油的稳定需求量为年6亿吨,对外依赖度也非常高。目前,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的44%来自俄罗斯,27%来自阿尔及利亚,本区域的挪威提供24%。而原油供应18%来自俄罗斯,28%来自中东。印度国内石油年产量为3700万吨,而需求将近1.2亿吨,对外依赖度达到70%,在依靠伊朗、俄罗斯和缅甸等周边油气资源的基础上,向非洲和拉美扩展。印度向北继续全方位发展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谋取俄罗斯的石油开采权;向西不惜与对手巴基斯坦合作,建立从伊朗经过巴基斯坦到印度的所谓南向管道;向东修建从缅甸经过孟加拉国到印度的天然气管道。最近印度在非洲的石油开采控股力度越来越大,并取代加拿大成为在苏丹的主要投资者。印度总理近期还访问了拉美的委内瑞拉。
第二,有关大国的能源外交也因国情不同而体现出各自特性。美国能源外交注重现实主义和实力基础,甚至不惜把自己的游戏规则强加给盟友欧洲和日本;美国高度重视能源维护的军事力量建设。目前,除了美国不断付诸军事保护外,其他国家动用武力对石油线路进行护航的例子并不多见,国际油路基本畅通。军事安全力量的拥有在平时是一种必要的战略威慑,在战时则可以直接投入维护海外能源利益,美国还不断加强对世界许多重要海峡和运河的战略性控制。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在军事建设方面也投入很大。日本多方设法发展与石油丰富国家的关系,政府以经济援助为先导以改善日本的国家形象,日本的企业随后跟进前往这些国家进行勘探开发;日本强调外交的中立性,避免被划入美国阵营;积极参与国际性组织和区域对话。2004年俄罗斯产油4.6亿吨,2010年计划达到5.3亿吨,俄罗斯能源外交也带有平衡色彩,在继续稳定欧洲市场的同时,大力开辟非欧洲市场。
三、世界大国为获取稳定可靠而经济的能源,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展开竞争,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中国等国之间均存在比较激烈的石油竞争。在中亚,美国策划从里海经过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到达地中海的“西线石油管道”,同时考虑从土库曼斯坦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进入阿拉伯海的“南线石油管道”,以绕开俄罗斯的控制。俄罗斯也不甘示弱,总统普京2002年提出建设欧亚能源联盟,力图从资源、管道、市场等方面全面控制中亚能源。2007年5月普京访问中亚,进一步密切了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联系,这当然抵制了美国的插手,同时也在防止其他大国进入方面占据主动。在中东,除了伊朗等少数国家外,美国基本主导着中东石油供应。俄罗斯与欧洲国家,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之间也围绕油气问题而经常发生不愉快。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世界能源进口大国之间也不断围绕石油定价权而斗争,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谋求操纵国际石油价格,为此不惜纵容自己的对手俄罗斯抗衡“欧佩克”。日本与中国和印度也存在能源竞争而且直言不讳。日本在修建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油气问题上与中国展开争夺,扯中国的后腿,日本批准了帝国石油公司在油气试开采的申请,其试开采区就在中国正建设的“油气田”和“断桥油气田”的南侧水域。2007年3月,日本内阁批准能源政策修正案,明确将中国和印度视为其能源供应需求的最大竞争对手。日本还不惜得罪美国盟友而与伊朗达成过重大的石油协议。几年来,日本在中东和中亚活动频繁,首相安倍晋三2007年4月底访问中东,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访问哈萨克斯坦,旨在确保核燃料铀资源的供应。两个访问团均包括庞大的民间商业团队:日本经团联180人随行安倍进入中东,200人的官民联合访问团跟随甘利明访问哈萨克斯坦。日本企业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下,纷纷在埃及、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展开勘探和开采石油。
四、大国也注意寻求能源合作与协调,争取某种形式的共赢,能源协调与合作同时不失为各国共同应对能源风险、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1974年建立的国际能源署(IEA)曾经很好地促进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该组织在建立紧急石油储备、国际合作机制方面提供指导,协调了各国行为,增加了抵御能源风险的能力,以尽可能实现能源安全。欧盟的能源合作相比之下非常成功。欧盟指定了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提高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一方面从基础设施和监管规则入手,建设统一竞争开放的能源市场,同时指定了共同的能源政策,动用集体资源为共同利益服务,大大提高了欧盟在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
欧盟尤其注意同国际能源署(IEA)的合作,在国际能源论坛同“欧佩克”保持着密切对话,与美国的能源合作和协调也比较紧密,欧洲和俄罗斯之间也有正常的能源合作机制。俄罗斯近年来也努力同欧盟、日本、印度、中国甚至美国展开能源合作。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亚太地区,多种能源合作思路或机制建设正在展开,如,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美国五国就能源安全加强对话;中日韩三国认识到共同应对能源问题的重要性,2007年1月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表联合声明,认为能源安全对东北亚十分重要,同意进一步推动三方能源对话;能源合作也是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之间战略协调的重要内容,中印已经多次成功联手收购海外。许多亚太国家还拟携手推进利用清洁能源计划。(作者系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牛津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亚非学会理事)
部分参考文献:
马永红,张葵叶文章《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载2007年1月《集团经济研究》。
徐小杰文章《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载http://www.jfdaily.com.cn/pdf/051218/jf08.pdf
王锐文章《欧美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载2007年1月《北方经济》。
新华网华盛顿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张忠霞),美国重视新能源开发
新华网巴黎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卢苏燕),法国:不断完善能源政策。
新华网渥太华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杨士龙),加拿大:能源大国重节能
王海滨李彬文章《中国对能源安全手段的选择与新安全观》,载2007年5月《当代亚太》。
秦宣仁文章《国际大环境及大国能源外交运筹》,载《石油经济 》2004年第1期。
马凯在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会上的发言,《中国快速发展不会造成世界能源紧张》。
吴磊文章《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载2007年1月《阿拉伯世界》。
王涛在2004年世界石油大会首次青年论坛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http://www.sinopecnews.com.cn/news/2004-10/19/content_196760.htm
耿群文章《投机资金使国际油价中短期保持强势》,载《新财富》2007年3月。
保育均、周天勇、夏徐迁文章《我国石油能源安全的思考和建议》,载《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3期。
马凯文章《把国际油价高企归罪于中国没有道理》,载《经济日报》2006年11月8日。
杨鸿玺2005年9月文章《国际石油廉价时代并未终结》,载《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795
好文啊,先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