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总参陆航研究所的科研创新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29:40
来自总参陆航研究所的科研创新报告

周敬波 宋钰菡 本报记者 柴永忠
2008-06-12   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





●新型海上救生吊篮
●头盔式夜视仪
●野战移动式直升机起落坪
●飞参数据记录器
引子     暗夜突防如白昼,野外随处可补给,海上救生便又捷,蓝天训练可回放。近日,由总参陆航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又一批创新成果显威陆航训练一线。总参陆航研究所是陆航兵种唯一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近年来,他们紧盯未来战场急需,在跨越式前行中不断提高科研保障力,已发展成为全军科研院所中的生力军。      ●头盔式夜视仪—— 夜间搜寻“千里眼”     【现场视频】:2005年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飞船由运行轨道准确进入返回轨道,飞船与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近。     “空中搜索开始。”担负着飞船返回舱捕获、回收等任务的4架直升机腾空而起。     尽管夜幕漆黑,佩戴头盔式夜视仪的空中搜救分队指挥员蔡有固还是观察到了返回舱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尾焰,飞船打开减速伞、拉出天线等一系列动作,透过夜视仪也清晰可见。     4时36分,搜救分队载着航天员胜利返航。由于跟踪及时,落点预报准确,空中搜救分队创造了夜间搜寻返回舱的奇迹。     【新闻解读】: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夜视成像技术的发展,夜视器材大量装备部队。而作为当时陆航主战机种之一的某型直升机尚不具备夜战能力。     空中铁骑,怎能昼行夜伏?     总参陆航部向陆航研究所下达了“某型直升机照明系统夜视兼容改进”的任务。     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某型直升机照明系统在夜视仪的光谱响应区域,对光有较高能量辐射,也就是说,当飞行员戴上夜视仪后,直升机原有照明系统将对夜视仪产生强烈干扰,令飞行员无法观察,甚至产生眩晕等严重问题。因此,改装的关键必须使机内外数百个灯具、光源与夜视仪实现兼容的同时,还不影响飞行员的正常视觉,难度可想而知。     课题负责人、该所高级工程师郑圣虎告诉记者,课题组成员反复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试验论证,相继攻克了机外照明双模式灯光和夜视兼容滤色材料两大难题,并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某型夜视发光二极管导光板。2006年该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该成果已在陆航部队推广,直升机飞行员应用该成果实施夜间训练已编入了新大纲中。     【训练场同期声】:在飞行外场,某陆航团团长蔡有固评价说:“改装后的直升机状态良好,加装的各设备不影响原机设备正常工作;长时间佩戴夜视仪飞行时,不存在眩晕的感觉,飞行员能够清晰获取各种情况下舱内和舱外的信息。” ●移动式起落坪—— 战鹰野外可起降     【现场视频】:“砰!砰!砰!”随着3发信号弹腾空而起,燕山腹地一处乱石嶙峋、杂草丛生的冲沟地带,总参陆航部某场站野战伴随保障演练拉开帷幕。     天空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抬头望去,空中十余个硕大的木箱和囊状物正带伞飘向地面。原来,重型运输直升机正在向油库区空投野战移动式直升机起落坪板材和装满航油的油囊。     只见官兵4人一组,跑步上前,开箱取出数十卷形似凉席的浅黄色起落坪组合板块,拼接、锚固。仅用10余分钟,4个野战移动式直升机起落坪就铺设完毕。武装直升机呼啸着飞到近前,稳稳地落在刚刚铺设的起落坪上。仅仅数分钟后,载满油料的群鹰又腾空而起,直刺蓝天。     【新闻解读】: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为保障400余架运输直升机实施战场运送,采用了铝板或聚丙烯铺设直升机起落坪,有效提高了直升机快速反应能力和起降飞行能力。我国疆域辽阔,地形、气候复杂,陆航部队在执行反恐维稳等多样化任务时,直升机急需有安全的起降场地提供保障。因此,研制野战移动式直升机起落坪成了急迫的课题。     总参陆航研究所经过两年时间的检测、试验和部队试用,一种材料性能先进,抗冲击性好,抗撕裂强度大,具有良好的耐高低温、耐腐蚀和阻燃等特性的新型野战移动式直升机起落坪问世。该成果的应用,标志着我陆航部队直升机野战机动保障能力跃升到一个新水平。     【训练场同期声】:3月中旬,刚刚从野战保障演练一线凯旋的济南军区某陆航团飞行场站站长邢学然,对野战移动式直升机起落坪大加赞赏:“太方便了!起落坪单元块之间连接结实可靠,拼接时间短,撤收又快,搬运也方便,而且适用于丘陵、田地等复杂地形;直升机在起落坪上就可实现加油和维护,大大缩短了再次升空时间,这在战时是最需要的!” ●海上救生吊篮—— 海空救生辟新途     【现场视频】:初春,东海深处风高浪急。陆军航空兵某部一场模拟海上救生实兵实装演练紧锣密鼓。     “某海域一艘渔船触礁遇险,请求援助。”10时45分,某海上搜救中心传来急报。     11时许,直升机飞抵事故海域,稳稳地悬停在落水船员漂浮位置上空80米处。此时演练海域的水流速度达到了每秒3节,这就意味着,落水人员在风流和水流的作用下,1分钟之内就可能漂移100多米,给救援带来了很大困难。     记者通过伴随采集信息的侦察机传回的视频图像看到:直升机上,救援人员将折叠得很小的橘黄色救生吊篮朝落水船员位置抛出,吊篮触水便自动充气展开成座椅形状,半浮于水面。再经救援人员作简要调整控制,吊篮准确漂移到了落水船员身旁。落水船员伸手轻轻一拽,吊篮就顺势沉到了他身体下面,当他刚一坐稳,吊篮自动保险装置就已将其拦腰锁住。还没等他回过神来,直升机已经加足马力向上攀升……     11时26分,落水船员被悬吊进直升机机舱,救援成功。     【新闻解读】: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几种型号吊篮,在实际操作中,不是易碰伤落水者,就是难以解救重伤员,直接影响了直升机海上救生的安全和效率。     2005年,陆航研究所开始了直升机新型海上救生吊篮的研制。     科研人员在对国外直升机海上救生吊篮典型结构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先后攻克了吊篮空中打转易造成伤员眩晕、海情复杂落水人员自救能力较弱、要求吊篮方便进入等20余项看似不起眼,却攸关救生成败的技术难题,并独创了半开口式吊篮的设计。2008年,该型救生吊篮陆续装备全军陆航部队。     【训练场同期声】:总参陆航部科研装备处雷军处长告诉记者:“该成果投入部队试用以来,先后在全军各陆航部队组织的海上救生飞行训练中应用起吊62次,成功率100%。” ●飞参判读系统—— 训练维修好帮手     【现场视频】:夜幕笼罩的燕山脚下,战机轰鸣,铁翼飞旋。新年开训第一天,总参陆航某团夜间“空中格斗”等高难度课目训练撕破了寂静的夜空。     规避、攻击、突防……     50分钟后,战鹰陆续返航。走下舷梯的飞行员们齐聚飞行训练效能监控室,纷纷将各自的飞行参数记录器链接到判读电脑上,迫不及待地查看自己的训练成绩。     12号电脑桌前,在“战斗”中被“击毁”的“蓝军”02号直升机机组正副驾驶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电脑屏幕,搜寻着屏幕上闪现的每一条参数信息。突然,正驾驶右手推开鼠标,抬起来就给自己脑门一拳。原来,看完判读系统显示的飞行姿态后,他恍然大悟,自己为规避“红军”直升机攻击而做的一个80度大仰角跃升根本没有拉到位,正好给了对手以可乘之机。     【新闻解读】:我国较早地引进了具有飞行参数记录器的某型直升机,但是与机上记录器配套的地面判读设备却十分落后,严重地制约了飞行参数记录器应有性能的发挥。1997年陆航研究所成立了某型直升机飞行参数记录器判读系统研制课题组,1999年,该系统通过技术鉴定,经过数年部队试用改进,目前,总参陆航部已在全军各陆航部队推广使用该型直升机飞行参数记录器判读设备。     负责研发该系统的侯洪修高工告诉记者,从飞行员跨进直升机座舱开始,其后的每一个动作,以及直升机的所有飞行状态信息,全部被飞行参数记录器记录在案。飞行员训练后只要将记录器连接到安装有判读系统的电脑,就可以及时调阅每一个时段的任意一项飞行状态信息。天上的战术动作到不到位,地上一目了然。     该项目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原设备判读使用的电化学纸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耗费量大。某型直升机飞行训练5小时判读一架飞机全部飞行参数需耗费2300多美元。改进后的判读系统只需一台普通电脑即可将5小时全部飞行参数显示并存储,只需耗费不足一元人民币就能将所需结果打印出来。     【训练场同期声】:自1999年以来,陆航某航空中心修理厂一直以该系统作出的判读结果作为维修的重要依据。该厂厂长齐树民评价说:“该判读系统不仅操作简单快捷,符合野战机动条件下直升机装备维修保障的标准要求,而且具有结果显示直观、数据精度高、耗材费用低等多项优点,可是维修的好帮手!”
来自总参陆航研究所的科研创新报告

周敬波 宋钰菡 本报记者 柴永忠2008-06-12   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




●新型海上救生吊篮●头盔式夜视仪●野战移动式直升机起落坪●飞参数据记录器引子     暗夜突防如白昼,野外随处可补给,海上救生便又捷,蓝天训练可回放。近日,由总参陆航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又一批创新成果显威陆航训练一线。总参陆航研究所是陆航兵种唯一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近年来,他们紧盯未来战场急需,在跨越式前行中不断提高科研保障力,已发展成为全军科研院所中的生力军。      ●头盔式夜视仪—— 夜间搜寻“千里眼”     【现场视频】:2005年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飞船由运行轨道准确进入返回轨道,飞船与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近。     “空中搜索开始。”担负着飞船返回舱捕获、回收等任务的4架直升机腾空而起。     尽管夜幕漆黑,佩戴头盔式夜视仪的空中搜救分队指挥员蔡有固还是观察到了返回舱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尾焰,飞船打开减速伞、拉出天线等一系列动作,透过夜视仪也清晰可见。     4时36分,搜救分队载着航天员胜利返航。由于跟踪及时,落点预报准确,空中搜救分队创造了夜间搜寻返回舱的奇迹。     【新闻解读】: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夜视成像技术的发展,夜视器材大量装备部队。而作为当时陆航主战机种之一的某型直升机尚不具备夜战能力。     空中铁骑,怎能昼行夜伏?     总参陆航部向陆航研究所下达了“某型直升机照明系统夜视兼容改进”的任务。     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某型直升机照明系统在夜视仪的光谱响应区域,对光有较高能量辐射,也就是说,当飞行员戴上夜视仪后,直升机原有照明系统将对夜视仪产生强烈干扰,令飞行员无法观察,甚至产生眩晕等严重问题。因此,改装的关键必须使机内外数百个灯具、光源与夜视仪实现兼容的同时,还不影响飞行员的正常视觉,难度可想而知。     课题负责人、该所高级工程师郑圣虎告诉记者,课题组成员反复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试验论证,相继攻克了机外照明双模式灯光和夜视兼容滤色材料两大难题,并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某型夜视发光二极管导光板。2006年该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该成果已在陆航部队推广,直升机飞行员应用该成果实施夜间训练已编入了新大纲中。     【训练场同期声】:在飞行外场,某陆航团团长蔡有固评价说:“改装后的直升机状态良好,加装的各设备不影响原机设备正常工作;长时间佩戴夜视仪飞行时,不存在眩晕的感觉,飞行员能够清晰获取各种情况下舱内和舱外的信息。” ●移动式起落坪—— 战鹰野外可起降     【现场视频】:“砰!砰!砰!”随着3发信号弹腾空而起,燕山腹地一处乱石嶙峋、杂草丛生的冲沟地带,总参陆航部某场站野战伴随保障演练拉开帷幕。     天空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抬头望去,空中十余个硕大的木箱和囊状物正带伞飘向地面。原来,重型运输直升机正在向油库区空投野战移动式直升机起落坪板材和装满航油的油囊。     只见官兵4人一组,跑步上前,开箱取出数十卷形似凉席的浅黄色起落坪组合板块,拼接、锚固。仅用10余分钟,4个野战移动式直升机起落坪就铺设完毕。武装直升机呼啸着飞到近前,稳稳地落在刚刚铺设的起落坪上。仅仅数分钟后,载满油料的群鹰又腾空而起,直刺蓝天。     【新闻解读】: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为保障400余架运输直升机实施战场运送,采用了铝板或聚丙烯铺设直升机起落坪,有效提高了直升机快速反应能力和起降飞行能力。我国疆域辽阔,地形、气候复杂,陆航部队在执行反恐维稳等多样化任务时,直升机急需有安全的起降场地提供保障。因此,研制野战移动式直升机起落坪成了急迫的课题。     总参陆航研究所经过两年时间的检测、试验和部队试用,一种材料性能先进,抗冲击性好,抗撕裂强度大,具有良好的耐高低温、耐腐蚀和阻燃等特性的新型野战移动式直升机起落坪问世。该成果的应用,标志着我陆航部队直升机野战机动保障能力跃升到一个新水平。     【训练场同期声】:3月中旬,刚刚从野战保障演练一线凯旋的济南军区某陆航团飞行场站站长邢学然,对野战移动式直升机起落坪大加赞赏:“太方便了!起落坪单元块之间连接结实可靠,拼接时间短,撤收又快,搬运也方便,而且适用于丘陵、田地等复杂地形;直升机在起落坪上就可实现加油和维护,大大缩短了再次升空时间,这在战时是最需要的!” ●海上救生吊篮—— 海空救生辟新途     【现场视频】:初春,东海深处风高浪急。陆军航空兵某部一场模拟海上救生实兵实装演练紧锣密鼓。     “某海域一艘渔船触礁遇险,请求援助。”10时45分,某海上搜救中心传来急报。     11时许,直升机飞抵事故海域,稳稳地悬停在落水船员漂浮位置上空80米处。此时演练海域的水流速度达到了每秒3节,这就意味着,落水人员在风流和水流的作用下,1分钟之内就可能漂移100多米,给救援带来了很大困难。     记者通过伴随采集信息的侦察机传回的视频图像看到:直升机上,救援人员将折叠得很小的橘黄色救生吊篮朝落水船员位置抛出,吊篮触水便自动充气展开成座椅形状,半浮于水面。再经救援人员作简要调整控制,吊篮准确漂移到了落水船员身旁。落水船员伸手轻轻一拽,吊篮就顺势沉到了他身体下面,当他刚一坐稳,吊篮自动保险装置就已将其拦腰锁住。还没等他回过神来,直升机已经加足马力向上攀升……     11时26分,落水船员被悬吊进直升机机舱,救援成功。     【新闻解读】: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几种型号吊篮,在实际操作中,不是易碰伤落水者,就是难以解救重伤员,直接影响了直升机海上救生的安全和效率。     2005年,陆航研究所开始了直升机新型海上救生吊篮的研制。     科研人员在对国外直升机海上救生吊篮典型结构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先后攻克了吊篮空中打转易造成伤员眩晕、海情复杂落水人员自救能力较弱、要求吊篮方便进入等20余项看似不起眼,却攸关救生成败的技术难题,并独创了半开口式吊篮的设计。2008年,该型救生吊篮陆续装备全军陆航部队。     【训练场同期声】:总参陆航部科研装备处雷军处长告诉记者:“该成果投入部队试用以来,先后在全军各陆航部队组织的海上救生飞行训练中应用起吊62次,成功率100%。” ●飞参判读系统—— 训练维修好帮手     【现场视频】:夜幕笼罩的燕山脚下,战机轰鸣,铁翼飞旋。新年开训第一天,总参陆航某团夜间“空中格斗”等高难度课目训练撕破了寂静的夜空。     规避、攻击、突防……     50分钟后,战鹰陆续返航。走下舷梯的飞行员们齐聚飞行训练效能监控室,纷纷将各自的飞行参数记录器链接到判读电脑上,迫不及待地查看自己的训练成绩。     12号电脑桌前,在“战斗”中被“击毁”的“蓝军”02号直升机机组正副驾驶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电脑屏幕,搜寻着屏幕上闪现的每一条参数信息。突然,正驾驶右手推开鼠标,抬起来就给自己脑门一拳。原来,看完判读系统显示的飞行姿态后,他恍然大悟,自己为规避“红军”直升机攻击而做的一个80度大仰角跃升根本没有拉到位,正好给了对手以可乘之机。     【新闻解读】:我国较早地引进了具有飞行参数记录器的某型直升机,但是与机上记录器配套的地面判读设备却十分落后,严重地制约了飞行参数记录器应有性能的发挥。1997年陆航研究所成立了某型直升机飞行参数记录器判读系统研制课题组,1999年,该系统通过技术鉴定,经过数年部队试用改进,目前,总参陆航部已在全军各陆航部队推广使用该型直升机飞行参数记录器判读设备。     负责研发该系统的侯洪修高工告诉记者,从飞行员跨进直升机座舱开始,其后的每一个动作,以及直升机的所有飞行状态信息,全部被飞行参数记录器记录在案。飞行员训练后只要将记录器连接到安装有判读系统的电脑,就可以及时调阅每一个时段的任意一项飞行状态信息。天上的战术动作到不到位,地上一目了然。     该项目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原设备判读使用的电化学纸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耗费量大。某型直升机飞行训练5小时判读一架飞机全部飞行参数需耗费2300多美元。改进后的判读系统只需一台普通电脑即可将5小时全部飞行参数显示并存储,只需耗费不足一元人民币就能将所需结果打印出来。     【训练场同期声】:自1999年以来,陆航某航空中心修理厂一直以该系统作出的判读结果作为维修的重要依据。该厂厂长齐树民评价说:“该判读系统不仅操作简单快捷,符合野战机动条件下直升机装备维修保障的标准要求,而且具有结果显示直观、数据精度高、耗材费用低等多项优点,可是维修的好帮手!”
不知道有哪一项“科研创新”在四川那里用上了,请老大指点。
每次都吹得震天响,可是一到实战就露馅了,所以说还是要扎实些啊!人民养你千日,用在一时啊,关键时候要拿得出手。
不错啊,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