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将华野军事交粟裕负责后第一仗:宿北战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6:56:11
“望粟即日北返,部署沭阳作战”——宿北战争

  1946年9月,两淮局势严重时,毛泽东希望负责淮泗地区战事的陈毅率山东野战军部队,仿照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中的办法,首先“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敌全部”,“此次歼击南下之敌,务期必胜,首先只打一个旅,以期速决尽歼,得手后再打一个旅,决不可同时打两个旅”。他非凡向陈毅强调:“此战关系大局,望集中全力以赴”。粟裕因为华中主力部队路途遥远,支援不及,也很希望拥有5万生力军的山野能打几个胜仗,挫挫敌人锐气,以待华野主力来支援。陈毅于9月11日致电毛泽东并告粟裕等,表示:“山野决心在淮泗间歼敌,以保卫两淮,以改变战局。部队明晚即可部署就绪。分批歼敌两旅到三旅是有把握的”。但结果是两淮失守,山野没有完成各方的期望。毛泽东当然失望,预备让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来山东,接替陈毅鲁南的军事指挥之责。可惜徐向前生病了,不能成行。

  恰在此时,粟裕提出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毛泽东欣然照准,并为两个野战军合并而成的华东野战军指定了指挥体系: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争指挥交粟裕负责。

  1946年11月底到12月初,蒋介石在其进攻的重点华东战场,投入了25个整编师(军)68个旅(师)的兵力,居全国各战场之冠。有这样雄厚的兵力,蒋介石当然有理由相信能迅速结束苏北战事。为此,他制定了一个计划:集中12个整编师(军)28个旅(师)的兵力,在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下,从东台、淮阴、宿迁、枣庄和峄县4路进攻,切断山东与华中的联系,聚歼华中野战军主力,或者逼迫华野退到陇海路以北。显然,在兵力和态势上,华中野战军以及山东野战军处于相对劣势和被动地位。此时,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主力位于苏北盐城、涟水一带,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主力位于鲁南地区。

  毛泽东认为,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会合后,进行的第一仗必须打胜。因此对这一作战的组织指挥极为关注。

  12月6日,陈毅先后提出4个攻击国民党军,改变战局的作战方案,并上报中央军委并告华野粟裕等人。毛泽东过了四天才复电陈毅并告粟裕等人,指名要求粟裕提出方案上报,表现出对粟裕的极大信任。电报说:“应待盐城作战结束,粟率一师北返,并待敌情完全明了后再考虑部署。届时请粟提出计划电告(《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第545页)”。

  能者多劳,此时的粟裕正在盐南前线。11月26日至12月8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举行盐南反击战,歼灭国民党军5000多人。延安《解放日报》当即于12月9日发表题为《盐城前线之捷》的时评,高度评价粟裕:“这是五个月来粟裕将军所部的第十一次大胜仗。这十一次大胜仗歼灭蒋军足足有九万人。苏皖军民光荣的自卫战绩,最生动地证实了蒋军的必败”。两天后,毛泽东也致电粟裕:“庆祝盐城大胜,望对指战员传令嘉奖”,并且叮嘱粟裕:“望粟即日北返,部署沭阳作战”。(《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54页。)在这里,毛泽东明确将两军会合后第一仗的战争指挥重担交给了粟裕。

  粟裕接到军委指示电后,立即只身由前线出发,赶到华中军区驻地张集,同从鲁南南下的山东野战军会合,预备部署、指挥宿北战争。

  粟裕后来多次谈到,他在解放战争的战争指挥中有三个最紧张的战争:宿北、豫东和淮海。宿北战争是第一次。这一仗是山野和华野会合后第一次协同作战,也是粟裕负责两军战争指挥以来的第一仗,要害到华东战场能否化被动为主动。但直接参战的部队大部分属于山东野战军,这是一支较长时间以来处于失利状态的部队。非凡需要胜利的战争来提高将士们的士气。最重要的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期望很高,两次点名要他这个两军会合后的副司令员部署战争,并且要求,“两军会合第一仗必须打胜”。如何完成中央军委交给的战争指挥任务,同时又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是一个不得不认真考虑的棘手问题。但是,粟裕考虑到战争全局的利益,考虑到中央军委的重托,决心打消一切顾虑,把这一仗打好。

  此时,面对薛岳指挥4路国民党精锐部队,预备切断山东战区与华中战区联系的态势,粟裕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他最后判定:这4路敌军中,以整编第69师与整编第11师联合进攻的一路最好打。因为整编第69师由3个不同建制的旅合编而成,内部矛盾较多,战斗力较弱。师长戴之奇是三青团中央委员,政治上极端反动,忠于蒋介石,不久前刚被蒋介石提升为中将师长,此时一定企图邀功冒进,以报蒋介石的“知遇之恩”。但是此人的军事指挥不行。而胡链的整编第11师则是刚从中原战场调来的,非常骄横,但对淮北地形、民情不很熟悉。于是,粟裕决定出其不意,中央突破,集中24个团的兵力,首先在宿迁、沭阳,新安镇三角地区围歼立足未稳的戴之奇,分割、阻击并视情歼灭整编第十一师;同时以28个团的兵力分别监视和阻击其他3路国民党军。阻援兵力多于主攻兵力,这是粟裕大兵团作战的鲜明特点。
12月14日,粟裕与陈毅联合署名,将上述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毛泽东此前获报“陈粟在一起指挥此战争”,知道粟裕已在部署作战,大为放心,第二天即复电肯定:“决心与部署甚好。战况望随时电告。”

  敌人果然按照粟裕的分析,由宿迁向沭阳、新安镇进攻,整编第69师和整编第11师主力呈扇形展开。粟裕当机立断,抓住能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的大好战机,指挥部队于15日黄昏向整编第69师发起忽然攻击。

  在整个战争进程中,粟裕根据变化万端的战场态势,及时发出具体指令,担负了主要指挥的责任。据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所《宿北战争阵中日记》记载,从12月14日到l9日,陈、粟发出的指令共有34次,其中标明“陈示”或“陈令”的8次,标明“粟示”或“粟令”的14次,只标明“示”或“令”的12次。除此以外,还有陈毅、粟裕署名写给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的指示信1件(此信后来收入《粟裕文选》第二卷)。

  副司令员行使司令员的战争指挥权的指挥体制,这是军史上罕见的。司令员陈毅到山东之初,其所辖部队中即“有干部过去对陈毅不熟悉而个性很强,不那么‘听招呼’的”(《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328页),加上南下出击外线以来“未获连续胜利”,出于战争胜利的渴望和对革命事业的热忱,此时的心胸是很宽广的,给了只身一人来到山东野战军指挥部指挥作战的副司令员粟裕极大的支持。

  到12月18日止,蒋介石嫡系部队整编第69师全军覆没,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杀,中将副师长饶守伟、少将参谋长张东彝被俘。宿北战争以歼敌2.1万余人的战绩胜利结束。这是全国各战区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敌人数最多的战争。粟裕在战争中再创记录,为华东战场上歼灭战规模越来越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同一天,喜获战报的毛泽东即发出贺电,“庆祝宿沭前线大胜利”,认为“此战胜利,整个苏鲁战局好转”。《解放日报》发表《蒋介石孤注一掷的失败》的社论,指出:“这是苏皖解放区超过以前十一次大捷的空前的大胜利,也是今年七月以来整个爱国自卫战争中空前的大胜利”。“宿北大捷对于今后的战局,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然,苏皖(华中)解放区这12次大捷均同粟裕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紧密相连的。
  
  此次战争中,虽然第一次使用了“华东野战军”名义,但直接参战的主要部队是山东野战军。自7月29日朝阳集战争以后,山东野战军部队近5个月以来未打一次好仗,尽管司令员陈毅曾给主力8师领导写信,承认“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但将士们并未如某些出版物臆想的那样,“受到极大感动和鼓舞(《第三野战军征战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52页)”,粟裕在《粟裕战争回忆录第十一章》中回忆说:“由于我军(指山野)这一段战事进展不算顺利,部分同志产生了一些埋怨和怀疑情绪,虽然作了许多工作,思想熟悉有所提高,但是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靠打胜仗。”在粟裕的部署、指挥下,山野部队取得了第一次辉煌的大胜仗,一扫脸上的阴霾之气。粟裕曾经说过:“同样的部队,同样的武器,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在高明的统帅指挥下,就打胜仗,反之,越打越被动。”徐向前也说:“只有不能打仗的官,没有不能打仗的兵。兵是干部带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兵。”(《中国元帅徐向前》,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第225页。)这些均是十分有道理的。“望粟即日北返,部署沭阳作战”——宿北战争

  1946年9月,两淮局势严重时,毛泽东希望负责淮泗地区战事的陈毅率山东野战军部队,仿照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中的办法,首先“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敌全部”,“此次歼击南下之敌,务期必胜,首先只打一个旅,以期速决尽歼,得手后再打一个旅,决不可同时打两个旅”。他非凡向陈毅强调:“此战关系大局,望集中全力以赴”。粟裕因为华中主力部队路途遥远,支援不及,也很希望拥有5万生力军的山野能打几个胜仗,挫挫敌人锐气,以待华野主力来支援。陈毅于9月11日致电毛泽东并告粟裕等,表示:“山野决心在淮泗间歼敌,以保卫两淮,以改变战局。部队明晚即可部署就绪。分批歼敌两旅到三旅是有把握的”。但结果是两淮失守,山野没有完成各方的期望。毛泽东当然失望,预备让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来山东,接替陈毅鲁南的军事指挥之责。可惜徐向前生病了,不能成行。

  恰在此时,粟裕提出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毛泽东欣然照准,并为两个野战军合并而成的华东野战军指定了指挥体系: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争指挥交粟裕负责。

  1946年11月底到12月初,蒋介石在其进攻的重点华东战场,投入了25个整编师(军)68个旅(师)的兵力,居全国各战场之冠。有这样雄厚的兵力,蒋介石当然有理由相信能迅速结束苏北战事。为此,他制定了一个计划:集中12个整编师(军)28个旅(师)的兵力,在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下,从东台、淮阴、宿迁、枣庄和峄县4路进攻,切断山东与华中的联系,聚歼华中野战军主力,或者逼迫华野退到陇海路以北。显然,在兵力和态势上,华中野战军以及山东野战军处于相对劣势和被动地位。此时,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主力位于苏北盐城、涟水一带,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主力位于鲁南地区。

  毛泽东认为,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会合后,进行的第一仗必须打胜。因此对这一作战的组织指挥极为关注。

  12月6日,陈毅先后提出4个攻击国民党军,改变战局的作战方案,并上报中央军委并告华野粟裕等人。毛泽东过了四天才复电陈毅并告粟裕等人,指名要求粟裕提出方案上报,表现出对粟裕的极大信任。电报说:“应待盐城作战结束,粟率一师北返,并待敌情完全明了后再考虑部署。届时请粟提出计划电告(《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第545页)”。

  能者多劳,此时的粟裕正在盐南前线。11月26日至12月8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举行盐南反击战,歼灭国民党军5000多人。延安《解放日报》当即于12月9日发表题为《盐城前线之捷》的时评,高度评价粟裕:“这是五个月来粟裕将军所部的第十一次大胜仗。这十一次大胜仗歼灭蒋军足足有九万人。苏皖军民光荣的自卫战绩,最生动地证实了蒋军的必败”。两天后,毛泽东也致电粟裕:“庆祝盐城大胜,望对指战员传令嘉奖”,并且叮嘱粟裕:“望粟即日北返,部署沭阳作战”。(《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54页。)在这里,毛泽东明确将两军会合后第一仗的战争指挥重担交给了粟裕。

  粟裕接到军委指示电后,立即只身由前线出发,赶到华中军区驻地张集,同从鲁南南下的山东野战军会合,预备部署、指挥宿北战争。

  粟裕后来多次谈到,他在解放战争的战争指挥中有三个最紧张的战争:宿北、豫东和淮海。宿北战争是第一次。这一仗是山野和华野会合后第一次协同作战,也是粟裕负责两军战争指挥以来的第一仗,要害到华东战场能否化被动为主动。但直接参战的部队大部分属于山东野战军,这是一支较长时间以来处于失利状态的部队。非凡需要胜利的战争来提高将士们的士气。最重要的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期望很高,两次点名要他这个两军会合后的副司令员部署战争,并且要求,“两军会合第一仗必须打胜”。如何完成中央军委交给的战争指挥任务,同时又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是一个不得不认真考虑的棘手问题。但是,粟裕考虑到战争全局的利益,考虑到中央军委的重托,决心打消一切顾虑,把这一仗打好。

  此时,面对薛岳指挥4路国民党精锐部队,预备切断山东战区与华中战区联系的态势,粟裕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他最后判定:这4路敌军中,以整编第69师与整编第11师联合进攻的一路最好打。因为整编第69师由3个不同建制的旅合编而成,内部矛盾较多,战斗力较弱。师长戴之奇是三青团中央委员,政治上极端反动,忠于蒋介石,不久前刚被蒋介石提升为中将师长,此时一定企图邀功冒进,以报蒋介石的“知遇之恩”。但是此人的军事指挥不行。而胡链的整编第11师则是刚从中原战场调来的,非常骄横,但对淮北地形、民情不很熟悉。于是,粟裕决定出其不意,中央突破,集中24个团的兵力,首先在宿迁、沭阳,新安镇三角地区围歼立足未稳的戴之奇,分割、阻击并视情歼灭整编第十一师;同时以28个团的兵力分别监视和阻击其他3路国民党军。阻援兵力多于主攻兵力,这是粟裕大兵团作战的鲜明特点。
12月14日,粟裕与陈毅联合署名,将上述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毛泽东此前获报“陈粟在一起指挥此战争”,知道粟裕已在部署作战,大为放心,第二天即复电肯定:“决心与部署甚好。战况望随时电告。”

  敌人果然按照粟裕的分析,由宿迁向沭阳、新安镇进攻,整编第69师和整编第11师主力呈扇形展开。粟裕当机立断,抓住能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的大好战机,指挥部队于15日黄昏向整编第69师发起忽然攻击。

  在整个战争进程中,粟裕根据变化万端的战场态势,及时发出具体指令,担负了主要指挥的责任。据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所《宿北战争阵中日记》记载,从12月14日到l9日,陈、粟发出的指令共有34次,其中标明“陈示”或“陈令”的8次,标明“粟示”或“粟令”的14次,只标明“示”或“令”的12次。除此以外,还有陈毅、粟裕署名写给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的指示信1件(此信后来收入《粟裕文选》第二卷)。

  副司令员行使司令员的战争指挥权的指挥体制,这是军史上罕见的。司令员陈毅到山东之初,其所辖部队中即“有干部过去对陈毅不熟悉而个性很强,不那么‘听招呼’的”(《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328页),加上南下出击外线以来“未获连续胜利”,出于战争胜利的渴望和对革命事业的热忱,此时的心胸是很宽广的,给了只身一人来到山东野战军指挥部指挥作战的副司令员粟裕极大的支持。

  到12月18日止,蒋介石嫡系部队整编第69师全军覆没,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杀,中将副师长饶守伟、少将参谋长张东彝被俘。宿北战争以歼敌2.1万余人的战绩胜利结束。这是全国各战区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敌人数最多的战争。粟裕在战争中再创记录,为华东战场上歼灭战规模越来越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同一天,喜获战报的毛泽东即发出贺电,“庆祝宿沭前线大胜利”,认为“此战胜利,整个苏鲁战局好转”。《解放日报》发表《蒋介石孤注一掷的失败》的社论,指出:“这是苏皖解放区超过以前十一次大捷的空前的大胜利,也是今年七月以来整个爱国自卫战争中空前的大胜利”。“宿北大捷对于今后的战局,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然,苏皖(华中)解放区这12次大捷均同粟裕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紧密相连的。
  
  此次战争中,虽然第一次使用了“华东野战军”名义,但直接参战的主要部队是山东野战军。自7月29日朝阳集战争以后,山东野战军部队近5个月以来未打一次好仗,尽管司令员陈毅曾给主力8师领导写信,承认“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但将士们并未如某些出版物臆想的那样,“受到极大感动和鼓舞(《第三野战军征战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52页)”,粟裕在《粟裕战争回忆录第十一章》中回忆说:“由于我军(指山野)这一段战事进展不算顺利,部分同志产生了一些埋怨和怀疑情绪,虽然作了许多工作,思想熟悉有所提高,但是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靠打胜仗。”在粟裕的部署、指挥下,山野部队取得了第一次辉煌的大胜仗,一扫脸上的阴霾之气。粟裕曾经说过:“同样的部队,同样的武器,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在高明的统帅指挥下,就打胜仗,反之,越打越被动。”徐向前也说:“只有不能打仗的官,没有不能打仗的兵。兵是干部带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兵。”(《中国元帅徐向前》,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第225页。)这些均是十分有道理的。
可惜徐向前生病了,未能到山东接替陈毅,真想看看赫赫有名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在解放战争中大干一场,与林彪、粟裕比比,看看谁的战绩更辉煌:D
中将副师长饶守伟----好象44年衡阳保卫战中有一个叫饶少伟的师长,是同一个人吗?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8-6-7 22:24 发表
中将副师长饶守伟----好象44年衡阳保卫战中有一个叫饶少伟的师长,是同一个人吗?

查了一下,果然是同一个人,老兄真细心:D

暂54师师长饶少伟,字亚欧,四川省资中县,陆大正10期.民国34年2月,重庆报到後,继於3月,奉命至陆军大学将甲班2期受训 (原已正10期毕业),6月毕业後,任整69师少将副师长,民国35年12月14日夜,宿北战役中,师长戴之奇殉国,饶被俘,旋释返乡,未入战俘营;循中共例,任国务院参事.病终大陆.
粟裕曾经说过:“同样的部队,同样的武器,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在高明的统帅指挥下,就打胜仗,反之,越打越被动。”
徐向前也说:“只有不能打仗的官,没有不能打仗的兵。兵是干部带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兵。”

这两句话说的实在啊。
粟裕的经典战役。
七战七捷把粟裕的指挥能力发挥到一个高的境界。
新四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反击国民党军进攻的重要战役。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全国规模内战,苏中解放区是其主要进攻方向之一。在长江两岸的江苏省南通、靖江、泰兴、泰州、扬州、江阴、镇江等地,集中了整编第49、第83、第25、第21、第65师及第69师第99旅共15个旅约12万人,企图首先攻占如皋、海安,尔后继续沿通榆公路和运河北犯,策应由徐州东进南下的国民党军会攻两淮(淮阴、淮安)。华中野战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于7月13日至15日以第1师、第6师分别向宣家堡、泰兴的整编第83师第19旅发起攻击,歼敌3000余人。18日晚至20日,经两天激战,第1师主力、第7纵队一部及第1军分区特务团在如皋县南部鬼头街、田肚里地区,歼整编第49师师部和第26旅全部;第6师主力和第7纵队一部在如皋县南部宋家桥、杨花桥地区,歼第79旅大部。如(皋)南战斗共歼其1万余人。7月30日至8月3日,第7纵队两个团又两个营约3000余人,进行了海安保卫战,连续4天抗击国民党军7个旅约5万人的进攻,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歼敌3000余人。8月3日主动放弃海安。8月10日至11日,第1师向海安县李堡发起攻击,全歼守敌。第6师第18旅和第7纵队两个团,在洋蛮河地区伏击东往李堡之敌,毙伤敌3000余人,俘第105旅旅长金亚安、新7旅副旅长田云从以下5000余人。8月21日至23日,第1师、第6师、第7纵队、第5旅及地方武装,对丁堰、林梓发起攻击,歼灭交通警察第7总队、第11总队共5个大队及整编第49师第26旅残部1个营,毙伤敌1500余人,俘交警第7总队少将总队长熊剑东以下2000余人。8月23日至26日,第10纵队和第2军分区两个团在邵伯、乔墅抗击整编第25师等部3个旅从陆地和水上的进攻,毙伤敌2000余人。此时,华中野战军采取“攻黄救邵”的战术,于25日至27日向如(皋)黄(桥)路上的国民党军攻击,歼第99旅、187旅和79旅一部共两个半旅1.7万余人,并于8月31日收复黄桥。以上七次作战,共歼国民党军6个旅、5个交警大队约5.3万余人,被誉为“七战七捷”。新四军各部亡干部战士3000余人,伤1.3万余人。
其实七战七捷的说法是值得推敲的..........;P
整个文章纯属瞎掰,不说立论荒唐,且军史知识错误百出.:L

建议看看军史界大佬SPK的文章,肥羊上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