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说国产直8,首次在水面执行救灾任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39:21


新闻中说国产直8,首次在水面执行救灾任务。

新闻中说国产直8,首次在水面执行救灾任务。
这不正是它应该干的活么?
用于国内救灾还是第一次
平时是演习战时救人。
[:a3:] 这图是80年代的吧
这张照片很老了,是在定型是的试验照片,20多年了。倒是今天晚上的抗灾报道有直八的新闻
N年前的老照片了。
说是第一次,但是镜头里是陆航涂装的直八,而海航的直八已经在灾区跑了好多天了,现在特别是想了解一下直八在灾区实战中的表现如何??反正看海航的跑的挺欢的.还有个本港台的记者跟着飞了一趟,充当搬远工.
没有看到过详细的报道
老照片了!!!!
2008年05月30日 08:06:17

         来源: 新华日报

    5月29日中午,成都某军用机场。在螺旋桨巨大的轰鸣声中,一架架“直八K”型搜救直升机缓缓降落。这是来自南京军区空军某搜救团的英雄们刚刚完成任务返航。记者登上飞机,坐在狭小的机舱里,与他们聊起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飞行。

    直升机两轮着地救婴儿

    段延超的胸章上有个字母:T。一解释,让人肃然生敬。“这是特级领航员的意思。”段延超说,“我们是加强机组,团长李春晖,机长王香印,也都是特级飞行员。”

    5月13日清晨,段延超和战友们从南京起飞紧急赶往灾区。他们是搜救团派出的首批直升机。刚刚经历过9个小时飞行转场的他们,第二天就投入了救援。因为,在这里,一个个紧急的任务正等待着他们。

    段延超最难忘的是下面的一次救援经历:5月19日16点25分,我们的飞机起飞了。领任务的时候,我就发现,目的地地形非常复杂,着陆难度很大,觉得十有八九完不成任务。那天,天公作美,我们起飞很顺利。我们也接到消息,说地方的群众点了火把作为信号。但飞到目的地上空,没有发现火把。在山谷里盘旋了2—3圈,终于在半山腰发现了火光。那里是一家农户门前的空地,是簸箕形的,有很大坡度,难以降落。凭着技高人胆大,我们的飞机高下滑线,小速度飞到目标上空。直升机一般悬停高度为5—10米,我们当时采取的是高高度悬停,在五六十米的高度,试探性地下降。最后,飞机只有前轮与右轮着地,提着油门,等待伤员登机。伤员上到一半,飞机停不住了,机身剧烈晃动。我们赶紧再次起飞悬停,重新下降。

    这一次我们救出了9名伤员,其中有4位80多岁的老人,年龄最大的是位96岁的老寿星,还有一位是才出生17天的小婴儿。另外,一只小狗也被救了出来,据说,它是一个小村庄里唯一活下来的生命。

    穿越空中羊肠道

    杜雪冰是搜救团的副团长,尽管今年他才37岁,但已开了16年直升机了,执行过包括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保卫工作在内的任务。

    他是5月16日接到命令到灾区执行救援任务的。在灾区救援的10多次飞行中,令杜雪冰难忘的有两次救援经历。

    第一次在5月19日。那天,杜雪冰和战友接到命令,去都江堰水界牌营救一批被堰塞湖困住的游客。那些游客已经断粮多天,不少人身体已十分虚弱。但那是一个地形非常复杂的地方,地势很高,周围的山高的海拔5222米,低的也有4141 米,山与山之间只有很狭窄的通道,最窄的地方只有100米,最宽的地方也只有200米,两边的峰峦像狼牙一样参差不齐,互相之间作势咬合的样子,直升机飞进去后很难调头。而且山峰之间的狭窄通道里风很大,气流很不稳定,杜雪冰驾驶的直升机剧烈颠簸,情形十分危急。更要命的是,直升机功率比较小,爬不到这么高的高度。但杜雪冰他们还是去试了,连试了三次,就是不能进入游客所在的上空。“最后,我们团长李春辉驾驶了另一型号的直升机,采取小速度、高高度的飞行方式,非常精确地朝救援点空投了帐篷、食品、药品和皮划艇。这样,游客的生命就没有危险了。”杜雪冰说,“说真的,这样的空投对技术要求太高了,也太危险了,但战友们没有退缩过。”

    第二次也是在5月19日,杜雪冰奉命去绵竹清平乡营救被困的村民和矿工,那里有2400多被困群众,很多人受伤了,急需救治。这也是一个地形异常复杂的地方,可以用空中羊肠道来形容——由于四周全是山,山间的高压线像蜘蛛网一样密布,高压线的平均架设海拔在1200多米高,但这一区域海拔1300米处密布着低速云,直升机如果开进云层里就非常危险,这就要求杜雪冰和他的战友们必须让直升机在犬牙交错的山峰间保持1250米左右的高度异常小心地飞行。还由于战友们想尽量多地装点救援物资,直升机的载重量已达饱和,爬高很困难。杜雪冰和战友们硬是凭着一股精神,一天里飞了三趟,每次飞过去时装满了救援物资,飞回来时拉着15—18名伤员。被困伤员拉出来了,其他群众有食品有药品了,但杜雪冰和战友们累得筋疲力尽。“不过太值得了!”杜雪冰说,“我们危险一点,累一点,但这么多群众得救了!”

    云雾中的“盲飞”

    机长王森泰是15日到达灾区的。那天,飞机一落地,加过油,他立刻就去执行任务了。

    “坡陡,沟深,弯多,电线多,天气变化快”,这是战友们概括的灾区特点,这些对直升机飞行都是威胁。王森泰就经历了一次云雾中的“盲飞”。

    那次,王森泰是到都江堰虹口镇运送救灾物资。完成任务后,当地领导说,镇上的联合村,已经有6天6夜与外界失去联系了!

    看看位置,这个村在深山里!一位熟悉地形的村民上了飞机,临危受命的王森泰,紧急起飞了。一开始,天气不错。但很快,云雾就起来了。起初,还能看到山的轮廓。后来,连山的轮廓都看不清了。飞行在山沟里,王森泰只能根据山的下半部,凭着经验判断山的高度。

    最终,王森泰到达了联合村,空投下了村民们急需的食品和药品,打通一条空中生命线。后来,当地政府为王森泰送来了锦旗。

    “派往四川灾区6架,甘肃天水2架。”搜救团政委方涛说,“目前,我们执行了近200个架次任务,运送近千吨物资,运回329名伤员。我们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朱新法 翟慎良)
惊心动魄啊!不能再受任何损失了!
原帖由 moshido 于 2008-6-1 01:54 发表
说是第一次,但是镜头里是陆航涂装的直八,而海航的直八已经在灾区跑了好多天了,现在特别是想了解一下直八在灾区实战中的表现如何??反正看海航的跑的挺欢的.还有个本港台的记者跟着飞了一趟,充当搬远工.



记得是翡翠台的吧,还把Z-8说成了Mi-171
引用flankerz贵宾的图

原帖由 moshido 于 2008-6-1 01:54 发表
说是第一次,但是镜头里是陆航涂装的直八,而海航的直八已经在灾区跑了好多天了,现在特别是想了解一下直八在灾区实战中的表现如何??反正看海航的跑的挺欢的.还有个本港台的记者跟着飞了一趟,充当搬远工.

这次陆航的直八应该都没去,你说的这两种涂装的直八都是空军的,那个本港台的记者说的就是南空的
陆航的直八没做水密处理
这种家伙还是在海上比较合适。
:L 路行得直八不错水密处理干什么?以后登陆作战时指望海航来救?
那天去成都太平寺机场,终于亲眼看见了直八起飞,感动得老泪纵横.......
经常在成都的天空看到海洋迷彩的Z8
我刚才算了一下,13号到30号,17天,200架次,8架直八,平均每架直八每天飞1。47架次,不算高啊,不过也有可能是航空调度的问题,毕竟二百多架直升机塞在那个空域里,航道是很拥挤的。
原帖由 老鼠笼蒸包子 于 2008-6-1 20:13 发表
:L 路行得直八不错水密处理干什么?以后登陆作战时指望海航来救?

难道陆航的直升机也都要做水密处理?
原帖由 rockglass 于 2008-6-1 22:40 发表
经常在成都的天空看到海洋迷彩的Z8

那是南空的,非海军航空兵的
原帖由 横空出世 于 2008-6-1 00:18 发表
这张照片很老了,是在定型是的试验照片,20多年了。倒是今天晚上的抗灾报道有直八的新闻

是定型时搞的水上起降试验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