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震撼中永生————我的汶川大地震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11:56:25
前言
5月14日下午2点17分,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48小时,我和四位朋友携带捐赠灾区的价值20万7千元的生物蛋白赶赴灾区。这批蛋白是应用于创伤愈合的纤维连接蛋白,属于灾区急需的医疗救援用生物制品。经过21个小时的连续行军,5月15日中午12点30分,我们顺利将捐赠物资送到了位于重灾区的什邡市中心医院。这批蛋白当时就被投入抗灾医疗救援中心应用于灾区伤员外伤创伤的愈合治疗。5月17日下午2点30分,我们奔赴灾区的一行五人顺利回到了郑州。
72小时灾区行,灾情催泪,真情动容,生死彻悟,大爱无声,不吐不快,凿字为文,且祭冥灵。

1、生对死的敬畏
   说实话,我是因为怕死才去的灾区。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山摇地动。当时,我正在办公室参加一个会议,与会者有人说头晕,这时大家都开始反映头晕,我也感到明显的眩晕。大家都在疑惑,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地震了!快跑!”。几乎就在一瞬间,办公室的人就都没了踪影,而我则是跑得比较靠前的。
很快大家就都知道了地震中心是四川汶川,周围的人就都很快放下了心。我却很久回不过味来,因为我感受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惊恐。
从来没有这么惧怕过死亡,因为死亡也从来没有这么真切而具体地光临过我的身旁!
怎么能不令人毛骨悚然呢?想一下,如果此次震中就在我们附近,那么,也就是在大家感觉到晕眩的几十秒时间里,我们可能就要永远告别这个世界了。
死,原来距离我如此之近!死,原来就这么简单而快捷!死,原来并没有给我任何思量和考究的时间!
现在,我还活着,我还很幸运的活着。既然活着,就要做点事情。那么,在地震灾区还挣扎在生死线上人们可能最需要我这样活着的人去做点什么!前言
5月14日下午2点17分,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48小时,我和四位朋友携带捐赠灾区的价值20万7千元的生物蛋白赶赴灾区。这批蛋白是应用于创伤愈合的纤维连接蛋白,属于灾区急需的医疗救援用生物制品。经过21个小时的连续行军,5月15日中午12点30分,我们顺利将捐赠物资送到了位于重灾区的什邡市中心医院。这批蛋白当时就被投入抗灾医疗救援中心应用于灾区伤员外伤创伤的愈合治疗。5月17日下午2点30分,我们奔赴灾区的一行五人顺利回到了郑州。
72小时灾区行,灾情催泪,真情动容,生死彻悟,大爱无声,不吐不快,凿字为文,且祭冥灵。

1、生对死的敬畏
   说实话,我是因为怕死才去的灾区。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山摇地动。当时,我正在办公室参加一个会议,与会者有人说头晕,这时大家都开始反映头晕,我也感到明显的眩晕。大家都在疑惑,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地震了!快跑!”。几乎就在一瞬间,办公室的人就都没了踪影,而我则是跑得比较靠前的。
很快大家就都知道了地震中心是四川汶川,周围的人就都很快放下了心。我却很久回不过味来,因为我感受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惊恐。
从来没有这么惧怕过死亡,因为死亡也从来没有这么真切而具体地光临过我的身旁!
怎么能不令人毛骨悚然呢?想一下,如果此次震中就在我们附近,那么,也就是在大家感觉到晕眩的几十秒时间里,我们可能就要永远告别这个世界了。
死,原来距离我如此之近!死,原来就这么简单而快捷!死,原来并没有给我任何思量和考究的时间!
现在,我还活着,我还很幸运的活着。既然活着,就要做点事情。那么,在地震灾区还挣扎在生死线上人们可能最需要我这样活着的人去做点什么!
2、冲动的军迷
  有一种人,喜爱研究军事知识和参与和军事活动。人们就像称呼戏曲爱好者为“戏迷”一样,称呼这些军事爱好者为“军迷”。一般来说,这些被称为“军迷”的军事爱好者性格上都比较爱冲动。
  我是个军迷,所以我爱冲动。汶川发生地震,郑州强烈有感,我生平第一次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对地震的惊恐。第一时间询问远在深圳的贼特,他那里也是强烈有感。“肯定出大事了!”贼特在深圳分析,毕竟相隔2千公里的深圳郑州都有感的话,地震小不了!我一冲动,决定去灾区送东西,毕竟父母一生研发出来生物蛋白具有良好的创伤愈合效果。
  贼特听了我的决定,比我还冲动。他提醒我进行网络直播,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帮助灾区。“你有无线网卡没有?”老贼问我。我说没有。他问我出发时间,我说大体完成准备明天下午出发。他那面在盘算着,突然说,我飞过去给你送吧。我吓了一跳。这不是有病吗?我知道他正在上班,那能来回这样折腾!他说他赶过来肯定就是要一起去了。我劝他现实点,毕竟可能来回要4、5天的样子。我说,不一定非要网络直播,路上电话沟通通过大师也是种途径。老贼认为不一样,毕竟现在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多渠道最详尽地了解灾区一线的情况。超大最为网络平台,这也是责任。他让我放心,他想办法。第二天一大早,老贼就电话告我,他通过他们郑州办事处给我搞到了,让我去取。
知道我要去灾区。河南军迷一个比一个冲动。LIBOO连夜赶到我家,软磨硬泡坚决要求去。我说一辆车装东西装人没地方了。他说开自己的车跟着,费用自理,好路上有个照应,毕竟两辆车的保险系数大很多。我问他生意怎么办?他说,他原来就打算放手一段时间看看下面人的自立能力。看我沉默了,他又说,他装备好,有车用电源,有GPS,有……最后我们定好明天上午10点会合,当时已经夜里11点半。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第2天一大早跑到科技市场买了一部GPS。现在,GPS的包装盒还在我车上放着呢!094很郁闷,他没有机会同去,于是把自己刚刚购买的数码单反相机给了我。他的相机我垂涎已久,借了几次都没有成功。094说我在军迷圈里借东西不还的名声太臭,看来这次他是豁出去了……海狼QQ一上线就说提供两部对讲机,他明天去焦作出差,他晚上充好电第二天出发时拐送到LIBOO那里。LUDA给我发来短信说他那里有强光手电可以给我。这个现在还有几部让他肉疼的书被我“借阅”着的苦主看来也豁出去了……
捐赠物资的准备整整耗费了一天。没有办法,我们运送的是非常特殊的生物制品,它要求零度以下的低温冷冻运输条件。为保证蛋白运输途中的冷冻环境,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紧急购买三只直径1米高1.5米的不锈钢桶作为运输容器;
2、不锈钢桶外侧包裹紧急购买的隔热棉,进行保温隔绝;
  3、,在不锈钢桶的底部、四周、上部密集放置生物储冰袋,中间码放去掉外包装物的蛋白产品;
4、尽可能快速运输,减少路途时间。
  这些措施的采取,按照平时实验室试验数据和日常经验,48小时内保温桶内温度应能够保持0度以下,72小时应能保持2度以下,完成向灾区输送创伤愈合蛋白的任务基本是有保障的。事实证明,这些措施非常有效。我们到达什邡中心医院时距离出发已经21个小时,在往医院冰箱搬运蛋白时,不仅所有蛋白良好,而且生物冰袋也还没有开化!
而我们一行生活保障物品的准备则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准备完毕了,我准备了:
  1、帐篷一顶(事实证明带少了)
    2、气床2个
    3、军刀2把
    4、军用多功能工兵铲2把
    5、头盔1顶
    6、雨具两套
    7、单兵自加热食品2箱(5人够5天用)
    8、90式军用压缩饼干2桶
    9、巧克力一箱
    10、火腿肠1箱
    11、方便面1箱
    12、桶装水1,瓶装水3件
    13、GPS卫星导航仪一套
    14、军用指南针1
    15、对讲机2
    16、睡袋5
    17、军用急救包4
    18、头灯5
    19、救生荧光棒2
    20、驱蚊剂4
    21、防寒服2
    22、常用药品
    23、相机3
    24、DV1
    25、笔记本电脑3
    26、车用逆变电源1
    27、无线网卡1
    28、车辆2
    29、拖车绳1
(以上物品中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已经留给灾民和部队救援人员。)
………………
这大概就是军迷的特点,毕竟平素比较完备的野营装备和丰富的野外生存知识和经验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保证胜利完成捐赠物资运送任务的信心所在。可以说,在我内心深处对完成捐赠物资运送任务最大的信心就是来自于这个五人小组中有三个都是军迷,我、LIBOO、DAXIONG001!不过,在回程的路上军迷成员又增加了一个。


  昨晚回撤到绵阳,大家休整休息。23点半,我洗完澡准备休息了,老周敲门:“我加入你们军迷组织了,在超大注册叫司机老周!”
这个冲动的老周!
3、夜穿秦岭
2008-5-15 00:02  (途中手记1)
很少这样急迫的赶夜路,更没有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蜿蜒秦岭中赶夜路。后车的老周几次通过电台提醒我车速过快,说在几个急弯处看到我的车有明显甩尾,而我却没有丝毫觉察,只觉得车速不够快。
  车窗外是黑沉沉的秦岭,看不真切。朦胧中,感觉有一种张牙舞爪的狰狞,想起来以前的新闻报道中,为打通这八百里秦川,让入蜀之道不在难于上青天,不知牺牲了多少优秀的拓路者,他们把自己的身躯变成了指向入蜀之道的路牌,化成了这绵延树十公里隧道的指路明灯。一列又一列的救灾车辆从我身边急弛而过,江苏的、山东的、 湖北的 、河南的,闪烁的应急灯,透射着一辆比一辆焦急的心情,秦岭隧道的这头,是祖国,那头是让人无比牵挂的汶川 。  
  我加速超越一辆苏C号牌的医疗车,鸣了下下喇叭向它致敬,对方司机礼貌的回应了一声低沉的轰鸣。夜又静了下来,不停息的是一注住射向前方夜空的滚滚的汽车头灯。
  今夜,秦岭隧道,你让整个中国与灾区贴的如此之近
4、唐山老兵
车出潼关,油量告急。
进服务区加油,同样在加油的一辆中巴车吸引了我的目光。
“唐山退伍老兵救灾小分队”这是悬挂在中巴车两旁醒目的横幅。原来,这是十几位唐山籍的退伍志愿兵,年龄都在50岁左右,这次一起包了一辆中巴车直奔受灾中心。他们身着以前的老款军服,一脸的严肃。
“唐山地震时全国人民救援我们,你说现在我们应该在哪里?” 我问一位老志愿兵为什么这么做,他这样反问我。
我又问能不能给他拍张照片,他立刻站了一个标准的军姿,那是告诉我他仍然是一个士兵。
5、汉中“的爷”
    午夜两点左右,车至汉中附近。
    我们两辆车的前后左右突然出现了十几辆打着应急灯急驰的出租车。
    正在疑惑,我车上的对讲机突然“滋滋拉拉”响了起来。
    “老李,老李,你是夜班还是白班?”电台里冷不丁冒出来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
    “看来是串台了!”正在开车的李博笑了。我坐在副驾驶位置上拿起对讲机,我们出发时两个对讲机对调的频点是483.00,看来无意间和这些汉中出租车上电台的频率重合了。
    “我是白班,我是白班!”电台里,那个被叫做老李的汉子嗡声嗡气地回答。“知道你们要去绵阳,我就没交班。现在我那个夜班正急得乱蹦呢!嘿嘿……”
我又听了一会儿,才算大体明白了怎么回事儿。
原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这些汉中出租车司机时刻关注着灾情的发展。当从电台和电视台中得知绵阳地震灾区医院有大量伤员急需转运的消息后,这些出租车司机自发组织起来相约赶往绵阳将当地的伤员拉回汉中医院救治。目前,响应这次行动的汉中出租车已经有一千多辆了!
“老李,老李!”电台里出现另一个调侃的声音,“到绵阳给你找个妈,你可要回家好好伺候着!……”
电台里“滋滋拉拉”的干扰声强烈起来,车在大山中穿行,无线电信号的衰减很厉害。
我的脑海中很清晰地浮现着这些出租车司机日常给人们留下的或大大咧咧、或嘻嘻哈哈、或斤斤计较、或奸猾狡诈的“的哥”、“的姐”形象。
可是,此时此刻,我却想用“的爷”来称呼这些汉中的出租车司机们。
他们是爷们,纯爷们!
6、素汤面
2008-5-15 09:46 (途中手记2)
12日 7点59分,我们驶过了嘉陵江大桥,身后留下了一个名叫瓷窑谱的小镇,也留下了一丝感动 , 一丝惶恐,  一丝焦虑。  
      感动,来自小镇的一个人和一件事。
从昨天下午两点半出发,我们一路狂奔,马不停蹄,到凌晨5点到达了四川广元。这十几个小时的后半程,都是在今生从没遇到过的复杂山路上驰骋。入川后,地震的影响逐渐的显现出来,裂缝 、落石、塌方,让人心,让人惊恐。    
身体终于无法透支,便是被称为铁人的老周,也不再坚持继续前进。路标显示下一出口为瓷窑铺,于是我们五个人两辆车,便和这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有了几个小时的缘分。其实,这个缘分是那样的狼狈,因为我们这几个眼睛几乎睁不开,蓬头垢面的汉子,一头扎进这地方,只是想找一块平坦的,远离公路的安全的宿营地。汽车头灯下隐约出现的一块空地,成了我们不假思索的选择。停车、支帐篷、分睡袋,然后倒头就睡。我看了一下表:凌晨5点10分。   
   几句嘈杂的声音,把我从梦中还没有摇摆稳当的睡床上惊醒。是一男一女的对话,他们在谈论我们。帐篷外,天蒙蒙亮,身边的老周翻身起来。我艰难的看了一下表:6点27分。伸头看帐篷外,才发现我们的露营地在一个小桥的桥头空地上,旁边是一排两层的白房子,一楼沿街开了几家店铺,无非是摩托车修理之类。
把我从梦中惊醒的是两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女。看到我爬出帐篷,那个中年妇女问:“救灾的?”,  我点头 ,她笑了笑:“没吃饭吧?”。不等我回答,她转身就进了身后一个房间。不到十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素面就奇迹般摆到了在我的面前。我不好意思的问她多少钱,她用一口纯正的川腔说:“你们来帮我们,要得么子钱!”  写到这里, 我嘴角还残留着那碗素面的清香 ,和这份清香带来的一丝感动。
   
    我的惶恐来自我深深的愧疚。七点半左右,我注意到接过一个电话的老周神色有些黯然。我轻声问他发生什么事了。他告诉我刚刚接到家里电话 , 今天凌,他的岳父去世了。我和他都沉默了下来 ,呆坐在那里 ,看着地面 。老周的表情还算自然,只是手有些抖 ,手里的矿泉水瓶子没有规律的在地面抛撒着水滴,象一个小孩子在做水的游戏 。老周的孝顺是出了名的 ,这份孝心不仅表现在他对自己的父母  还表现在对自己的岳父母上。  这应该能够佐证一种真正的孝顺,本来这次赴川我没有准备叫老周同行 ,毕竟45岁的人了 ,长期腰肌劳损, 家里还有一堆事情。在会议室宣布了去四川的名单, 隔壁的老周就走到了我的面前:“这种事你少不了我!”。老周说:“我跑过青藏线!”现在那个曾经带他跑青藏线的老人走了,他却不在老人身边 。

    我的焦虑,来自对时间和空间的憎恨。 现在,前方又有塌方,我们的两辆车被夹杂在无数辆同样焦虑的救灾车辆中,无法前行。而这每分没秒、每寸每立方、都可能意味着鲜活生命的离世 。 所以,  我憎恨!
7、素描士兵
12日9点07分,距绵阳100公里处,突然遇到十几辆回撤的运兵车。车是清一色的成渝高速大巴,车窗上贴满了年轻士兵的脸庞。 我把车停在了紧急停车带,打开车门,让自己的整个身子高过中间的隔离带,举着相机想捕捉士兵们的神采。可惜我失望了,因为所有的士兵都在睡觉。
我举着相机的手颤抖起来,甚至没有勇气按下快门。我害怕自己的举动惊醒那些疲惫的近乎虚脱的士兵,我害怕我相机的闪光灯刺痛那些好不容易才有机会闭上一会儿的眼睛。
虽然,按下快门是那么轻松。因为,我根本不用调整光圈 ,我知道在那车窗后面,年轻士兵们的脸上都有着怎样的疲惫,劳顿,坚信和勇敢。
突然间,有种扔掉相机拿起画笔的冲动。
不需要油画的色彩,不需要水粉的笔墨,就用碳笔,就用最简单最原始的碳笔,我相信那一刻的我一定能画出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亲情。
因为,我要留在画布上的是人民子弟兵!
现场直播啊~~欢迎~~~:handshake :handshake
看得心潮澎湃.......顶了
中国正是因为有楼主文中的这些“可爱的人”,才强大。
在线等一文大哥更新!
支持一文大哥,本菜没去成前线!:')
看着一文大哥的东西,有种想哭的感觉。
嗯,流泪的感觉
]]
  很高兴看到一个整理版!这是一次完美的救援行动,长途驱车、陌生地域、毁坏的道路,还有余震不断!一群有组织有纪律的军迷完美地完成了一次生物蛋白运送任务!:victory:
纪实文字,记忆永存。
都是真的汉子!
超大为什么没有8级精华...
交接完救灾物资,碧血剑拉着我们去他家里吃饭。一听到吃饭就集体兴奋是所有河南军迷的共性,特别是眼下有个四川人请客。可这是在灾区,我们几个看着碧血剑有点犹豫。但他的坚决和我们肚里那不争气的馋虫还是让我们跟着他走了。
来到他们的家里,才知道是他六十多岁的父亲亲自做的饭。一位老四川做的菜,对我来说有着猎奇和期盼的双重诱惑。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进川,第一次有机会在四川人家里吃到正宗的四川家常菜。但此时,一向平时吃饭风卷残云不顾别人死活的王斌却站在楼下又犹豫了起来。我知道,他有点不忍心,毕竟现在是在刚刚经历大难的灾区啊。
碧血剑的父母也都是教师,他父亲是六三年的大学生,重庆人。老爷子精神很好,很利索又很慈祥。他不断的说感谢我们一路辛苦来支援灾区。老爷子反复说着,我看着这位长辈,他一定也是位很有爱心的人。老爷子做的饭很快被我们打扫干净了。稍微休息一下,我们就准备去往重灾区洛水镇了。因为实在担心路上危险,我们婉拒了老爷子要跟我们一起去的请求。他有点失落但还是祝福我们一路顺风。
我希望还能有机会来这个小镇看望这位老教师,希望还能有机会吃到他做的饭。——摘自李博发表在超级大本营网站的帖子。

碧血剑比我小几岁,我和他哥哥同龄,而他的父母和我父母年龄相当。
碧血剑的父亲是63级重庆大学学生,母亲学的是体育专业。他俩为了照顾家在成都的父母,上个世纪80年代相继来到什邡教书。
碧血剑父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老人身上都斜垮着的一个小包包。我知道那是跑地震用的,里面应该放着家里的存折和细软。毕竟,小时侯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后的全民防震,记忆中家里大人都垮着这样的小包。
看着两位老人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午餐,我感慨万千。那是满满一桌子的荤菜,有蜡肉、腊肠、熏鸭、鸡珍、卤肉……老爷子还一个劲地道歉:“现在地震,买不到东西,实在招待不好你们!”老太太则不停地遗憾:“昨天还有间鸭店开业,今天可关门了。要不你们可以吃到正宗的什邡鸭。现在,这只鸭子是邻居做的,不正宗。”旁边的碧血剑则告诉我,我评价最高的腊肠是他成都83岁高龄的外婆亲手做的,他们家只有过节才舍得吃。
突然,房子摇晃了两下。我们都知道,这是余震。没有人惊慌,甚至大家都不去刻意地讨论它,毕竟到现在,大家似乎都习惯了。
碧血剑父母家的房子在四楼,由于地震整个客厅的地板被震开了裂缝,主卧室的墙壁上也有让人心惊肉跳的贯穿墙体的裂缝。
想想老两口冒着余震的危险在这危机四伏的高楼上为我们准备午餐,我的心里即感激又惶恐。毕竟在上来的路上我们就看到,整个家属区的人们都住在外面临时搭建的防震棚里,他们所住的大楼早就空无一人了。
不等我们放下碗筷,老两口已经清理干净家中所有的床铺要我们休息。已经二十多个小时没正经合过眼的我们确实太需要伸展开身子休整一会儿了,但没有一个人肯睡到老人家铺好的干净床铺上,即便老人家生拉硬拽。
我是躺倒到客厅一张三人沙发上睡着的。他们几个说我不到半分钟就鼾声如雷了。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不是真实,反正四十多分钟后我醒过来时,是听到他们几个此起彼伏的鼾声。
我感到奇怪的,是醒来后的脖子底下多了一个枕头,身上多了一条毯子。
10、生死界的门框
我其实最不愿回想的就是在什邡中心医院见到的一张公告。

公告
512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立即组织了上千名人员
到现场进行抢险救灾。由于天气、交通等原因,给救援工作带
来了很大难度。目前距地震发生已隔三天,遇难者尸体发生了
霉变,请遇难者家属到现场进行尸体辨认。如半天无人认领的,
我们将经照相取证保留资料后,作为无人认领尸体进行紧急处理。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
2008年5月14日


这哪里是一张告示,这分明是隔离阴阳两界的门框。
我可能只是一个看客,站在生的地面上隔着生死界的门框看着逝者将用什么方式跨入天堂。
我也可能是一个家属,一个被公告所通知的遇难者的家属,去伏下身仔细分辨我的亲人到底在这生死界门框的哪一方?
我还可能是一具尸体,一具无人认领的等待紧急处理的尸体,趴在生死界的门框上等待着要么是亲人们撕肝裂肺的哀号要么是大家黄泉路上的结伴同行。

生,我们拿着一纸通知;死,我们举着一令公告。难道,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贴满了各种通知与公告的门框?
唉,人生本就无常~~~~~
超级感动,活着的人还是好好活着吧!
  感谢一文大哥,感谢伟大的军迷们!!!
网络上能亲历这一事件,是我们大家都应该珍惜的人生经历....
你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11、深情的眼神
她在忙碌的人群中显得很突兀.

    这里是什邡市中心医院大楼前广场,医院大楼斑驳脱落的墙体触目惊心地提醒着人们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在这里留下些什么。密集搭建在广场上的蓝色救灾帐篷则成为整个什邡地区最大的救灾医疗中心.

    在这个救灾医疗中心,最忙碌的就是两类人.一类,是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他们是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另一类是身穿迷彩的军人,他们的臂章告诉你他们是分别来自成都\南京和济南军区的医护人员.她很显然并不属于这两类.

    我是交接完救灾物资手续从医疗中心指挥部帐篷里出来迎面遇到的她.
    她是一个年轻的,看上去20岁刚出头的姑娘.高挑的身材,头戴一顶白色棒球帽,一只大口罩将脸部遮得只剩下两只大眼睛,牛仔裤,运动鞋,全身上下布满暗红色的血污.她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和几块蛋糕经过我的身边,我这时才看清她帽子上画着一颗红心并写有"爱心志愿者"的小字.
     姑娘从我身边快步走过,转身钻进了身边的一个帐篷,那里是临时搭建的病房区.帐篷里光线很黑,看不真切,但能看到刚才进去的姑娘蹲下身在喂病床上的人喝水.
    "这些是从成都赶过来的大学生志愿者,"陪在我身边的医院办公室人员看出我的关注给我解释,"来了好几个,都干了两天了!"

    那个姑娘这时候正抬头往帐篷外观看,她的目光和几步之外的我碰到了一起.

    该怎样形容那个眼神呢?
    那个大号的口罩将所有可供参考的表情掩埋,那一双黑色眸子里便将所有的情感最高度而直接地涵盖!
    我突然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我分明从这目光中读到了我母亲的眼神.那是一种母亲的慈祥、怜惜、关切与疼爱.那是一个母亲的焦虑、忧心、怜悯与无奈。
    这目光,本该属于我那60岁饱经风霜的妈妈,怎么可能出现在这样一个花季年华、青春洋溢的女孩子身上?

我的眼睛有点发涩。
    苦难,难道就这么催人成长?

   那个女孩子又转过身去忙碌了,她的马尾辫在脑后跳动着。
   我记忆的脑干上永远地铭刻上了她的眼神。
   那是一种深情的叫做爱的眼神。
我们驶入什邡,就觉得气氛有点不对了,周围的建筑没有人影,所有的商店大门紧拉。人们都集中在一片一片的抗震棚里,不断的有军人,平民跑来跑去。突然发现很多楼上都有裂痕,让人觉得有点可怕。后来,才知道,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怖的还在后面。我们到了什邡第一人民医院,碧血剑说在那里等我们。我看到一个比较壮实的人站在我们车旁边在向远处观望,周围都是医生,护士,士兵。我喊了一声,那个壮士转过头来,看着我们,停顿片刻突然一笑,很质朴的笑,和我们握手拥抱,眼光里充满期待。他就是碧血剑,一位人民教师。
  周围的医生看到我们的车牌和车上的'向解放军致敬”的红色条幅,赶紧跑来问我们是不是送药的,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一个女护士跑着进了医院去喊人,还有一位赶紧把我们让进了医院。我们把车挺好,医院的医生们来了好几位,他们都显得有点激动,要我们一定先喝点水吃点饼干。我看了看这栋楼,已经有不少裂痕。整个医院人都撤到了广场上搭好的帐篷里面。有一个帐篷里面有医生似乎是正在做手术。碧血剑向医院简单的介绍了我们,王斌介绍了一下药品的作用,有几个护士,其实都是些小女孩,赶紧过来抬这几个放药品的容器,由于里面因为要保温,有很多冰块,这些容器很沉。看着他们有些吃力,我们要上去帮忙,但马上被另外的医生拉住,一定要我们进屋子喝水吃饼干,而且是把你按在椅子上撕开饼干包装看着你吃下去才罢休。看着他们一脸的疲惫,布满红血丝的眼睛,但是绝对真诚的笑容,有力的握手,我觉得我们就像是一家人。
  在这个院子里,除了忙碌的不知疲惫的医生护士,伤员,还有一群人很显眼,就是军人。我看了看他们的臂章,老天,居然有三个军区的。成都,济南,南京。我问了其中一位军人,他说他们是南京军区的一队军医,上午刚到这里,搭好帐篷之后马上就要上山救人。他还告诉我说他们来的时候看到了来自河南的一个救护车队,有一百辆左右,我有点自豪,我有更多的老乡来了。在医院门口,停了很多私家车,清一色的越野车,都是用来做临时救护车的。车主就在旁边站着,士兵们把伤势严重需要转移到大城市的伤者抬到车上,车主被告知目的地后就开车上路了。他们没有任何要求,服从所有安排,这里所有的人都在做力所能及的奉献。
  我们把药品留在了这个忙碌的医院,完成了主要任务。医院的医生们目送我们离开,王斌 告诉他们说如果不够的话跟我们联系,马上再送第二批过来。这群白衣天使一直在感谢我们,我们却觉得不能再干扰他们的工作了。走出了医院后我们回望着他们,心里祝愿他们能救治更多的人。出了大门口,有一位军人让我们把车挪一下方便救护车停靠。我们马上照办了。我突然看见王斌在跟他握手,很亲密的说着。我走过去一问才知道,他们这支部队是当地驻军,一个装甲营,他是这个营的营长。更让我高兴的是,他是我的老乡,许昌人。他握着我们的手说,他们已经在这里两天了,是最早的救灾部队,他和他的士兵这两天都在山上救人。他说话声音有点哑,眼睛有点睁不开,我知道他很疲惫,但他握着我们的那只手却一直没有放开。看得出,作为他的老乡,我们的到来也让他在他的兵面前也更加自豪。王斌 利索的打开了他的后备箱,把一箱单兵口粮留给了这位营长和他的士兵。我们都知道这一箱单兵口粮根本不够一个班的人吃一天,但我们这个举动还是让营长和他周围的士兵着实兴奋了好一阵。营长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接受了我们的这份小小心意。看着这个场景,我想起了一句话--军民鱼水情。
——摘自李博发表在超级大本营网站的帖子。

对于李博所说的这个坦克营长,我要多说几句。
首先,我不确定他是个营长,虽然他扛着少校的军衔。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我告诉孟少校自己亲自乘驾过我们国家先进的96式主战坦克。他很吃惊,告诉我他就是负责这种坦克维护和保养的。一直到和他分开,我们俩的手就一直紧紧地握着,象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没有丝毫的陌生和拘泥。这大概是军迷和军人自然的一种心理情结吧。他的名字叫孟学超,是第一批投入救灾的子弟兵,我见到他时已经连续在灾区奋战了40多个小时,疲惫已经成为他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一种气息。
孟少校和他的兵们没有帐篷,他们把帐篷给了医院和灾民,他们就在马路上头枕着马路牙子休息。小时候我看电影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所以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触,仿佛在内心深处早就认为子弟兵本来就应该这样。而忘记了,电影中的场景常常是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而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
孟少校和他的兵们几十个小时也没吃过一口热饭,喝过一口热水。而且,这几十个小时是他们平生劳动强度、紧张程度最强烈的几十个小时。虽然他们携带着野战炊事装备,可他们把熬制的热粥全部分给了灾民,自己则是干啃方便面配凉矿泉水。我为了应付路上可能遭遇的情况携带了两箱海军陆战队使用的单兵自热口粮。这些单兵自热口粮每份三包,包含了一日三餐,而且不用外部热源就可以实现自加热。只需要将少量水(不要求水的洁净度,必要时尿液也可以)倒入口粮的加热袋中与加热袋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则大约15分钟后,一包热气腾腾的炒饭或炒面就可以食用了。显然,孟少校和他的兵们并没有见过这个高科技的玩意儿,毕竟这玩意儿就是美国也是海湾战争中才投入使用。我们将这些口粮留给了孟少校。孟少校开始坚持不要。我说,我知道这点东西不解决什么问题,但最少让你的兄弟们吃口热饭,打打牙祭吧!孟少校就不再说话,摆摆手让两个兵将口粮抬了下去。
孟少校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他挺直的腰杆。从始到终,不论是和我们交谈、给士兵讲话、与我们合影、指挥部队集结,他的腰杆都是挺直而威严。他的身材不算太高,但挺直的腰杆却让黝黑精瘦的他显得无比魁梧!
或许,这就是人民军队所锻造出来的腰杆!
生生死死 无生无死
敬礼!!我觉得我们很安全!
致敬!我们在后方,去四川就是添乱,在这向各位去四川的志愿者致敬!
]]
14、房子碎了
其实,我很理解为什么要实行交通管制。在大灾面前,秩序,特别是良好的交通秩序是抗震救灾的前提和根本。同时,盲目驱车前往灾区特别是远处山区的重灾区,确实很危险,因为这些人常常只有热情而没有技能,上去后自己都很危险。我们本来也想上去就留下来当志愿者了,毕竟我们几个都有基本的急救知识,最少能够帮助子弟兵刨刨人。我们当时还幻想自己能亲手从废墟中救出人来,来满足自己英雄主义的梦想。到现场才知道,我们太天真了!
碧血剑在地震后曾打电话询问洛水镇幸存的同事镇上的损失情况。那个同事语气低沉地告诉他:“许多房子碎了!”
当我们站到洛水镇的街道上,我们才意识到碧血剑的那位同事用词的让人心酸地精准。同时,我们也深刻意识到我们希望靠我们的双手在黄金72小时从废墟中救人的想法的幼稚和苍白。现在房屋建筑材料都是钢筋混凝土,不象以前的砖瓦结构,赤手空拳的徒手救援是没有一点用的。看看四周已经累得虚脱但仍然顽强地用双手在钢筋水泥的废墟中徒劳地刨挖着的空降兵士兵们,我们除了向他们献上我们无比地感动与致敬,别的也就束手无策了。
后来,我们离开洛水镇的5个小时后,从绵阳电视台得知新加坡和韩国救援队抵达洛水镇。第二天,从新闻中得知,两个国家的救援队从我们呆过的洛水镇废墟中救出两名幸存者!
我认为,此次抗震救灾我们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以后的救灾必须专业化,特别是这种地质灾害,在前期处置中应该首先投放的是专业救援队。只有专业团队、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专业设备才能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将灾难的损失降到最低。
心灵的震撼
来晚了,进来顶一文兄的纪实文学,又深深得感动一次。
深受教育。向各位学习。
  组织相当有力,可以成为志愿者的典范!
还能说啥呢?向一文兄敬礼!
何谓爱?
何谓大爱?
不值一文兄,大爱无疆。
支持一文大哥!你们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