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的进来进行纯专业的指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3:06:35
看这个中华网的置顶贴,与超大的某建筑专家分析完全不同,我看糊涂了,你能不能批驳一下。

东方卫视找了一个上海市救助与防灾处副处长作为嘉宾。当前方不同地区的记者纷纷传回伤亡最重的都是学校,且都是教学楼整体垮塌,死亡人数触目惊心的消息,男主持人说“我以前去过日本,在日本期间也发生过地震。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在灾后学校都作为避难场所,可见日本的学校是比较坚固的。而这次汶川地震,恰恰相反,学校几乎全军覆没,成为伤亡最重大的地方,您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然后把目光投向那个副处长。这个长期在官场浸淫的面部肌肉抽搐一下,然后说到“主要原因还是这次地震震级太高了”。我当时就把遥控器砸过去了。然后女主持人接过话茬:“我们看到啊,这次地震,经济好一些的镇子,楼房倒塌的比例就小得多,而经济落后的一些镇子,几乎夷为平地。这是不是也说明了,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抗震设防做得要好一些?这是不是也说明了,这次地震惨重的伤亡也与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有关系?”在目前的政治环境下,东方卫视的主持人能说出这样的话,3、我国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建筑管理上,我国还是一直是二元化管理。各地建设局只管理公共建筑、政府建筑和商业建筑。私人业主的,没有经过商业市场的建筑,没有纳入建设局的管理范围。实际上,各地的建设局与土地局,除了在房价上升上推波助澜外,对地方的建筑安全,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

  这次地震,县级以上政府的房子绝对经受了考验。四川成都市政府花费数十亿巨资,由鸟蛋和鸟巢的设计人安德鲁设计的莲花型的建筑群,连玻璃幕墙都没裂一个;其次就是商品房。商品房虽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偷工减料,但是由于都经过正规的设计,都具备抗震能力和良好的延性。因此,即使发生破坏,也没怎么造成人员伤亡;再次就是农民自己的房子,虽然一些经济好转的农民,把毕生的资产都投入了房子上了,也都采用砖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建筑结构设计,完全凭借包工头的经验,而这些包工头的经验根本算不得经验——这些没有任何结构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包工头,连静力荷载的传递路径有时候都不合理,别说什么抗震设计了。这些农民也根本没有抗震概念,把钱都花费在没有用的地方。我都被我哥哥气死了,作为一个土木工程师,我连自己亲人的观念都无法改变。在他有建造房子的意图之后,我从一个土木工程师和房产界人士的角度,给了他很多专业意见,但是他就是听不进去。最后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花费6万元建造了一个200个平方米的2层小楼。结构上存在相当多的不合理之处。而我的堂哥,作为当地最有名的建筑包工头之一,90年代末建造自己住宅,几乎犯了所有的结构安全大忌。现在房子几乎成为危房,更别说抗震了!我们那里农民追求房子的进深(从大门到“中堂”的距离,即房子的宽度)。他的房子是9米进深,客厅宽度8米。采用横墙承重方案,4米跨度的预制板。但是9米跨度的主梁,梁下不但没有“梁托”,而且梁的边缘距离门洞的边缘在水平上几乎只有20公分的距离,在高度上,也只有半米的距离,1米2的门洞没有过梁,直接采用砖砌。所以,想都不用想,不到1年,就从梁端发展了一条直达门洞角的裂缝!9米跨度的主梁,他以前从来没做过。于是也不放心,加大梁高,增加配筋数量和直径。但是不幸的是,4根直径22毫米的钢筋净距离太小,又因为我们村没有三相380伏特的电力,没有采用机械振捣,只采用了人工振捣,混凝土的坍落度、水灰比等指标可能也不合适(他们搅拌混凝土绝对不会有水灰比的概念),混凝土的石子无法穿过钢筋间隙,造成很多主受力钢筋外露,而第二排钢筋又被他配在中性轴的位置,对正截面抗弯完全不起作用。箍筋采用直径为6的钢筋,且间距达到40公分以上。可见,箍筋配筋相当不足,而由于混凝土密实性不足,屋面又没做好防水,梁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钢筋锈蚀严重。更要命的是,前面的走廊,预制楼板直接放在1米2长的悬臂梁上。而变截面的悬臂梁梁高不足,混凝土密实度又不够,负弯矩的钢筋又严重不足(只有2根直径为10的钢筋),他自己也害怕,于是在预制板上面又浇筑了4-10公分厚度的碎石混凝土。实际上,这一措施,起反作用——因为碎石混凝土层的存在增加了重量,但是对负弯矩的抵抗能力没有一点增加(这需要工程力学和混凝土结构学方面的知识才能理解),然后他又对梁进行加固,在跨中增加一个砖头砌筑的柱子,把9米跨度的梁变成一个4米5跨度的两跨连续梁。学过力学的人都知道,如果梁不发生一定的挠度,他后期砌筑的柱子不受力。假设梁发生大挠度,但是这样在柱子上面会产生负弯矩,而他的梁在上层只有2根很细的架立钢筋,根本没有主受力钢筋,所以主梁如果真的产生大挠度以后,柱子顶部位置,梁肯定会裂。还有一大堆其他问题。这就是一个接受过高中教育,有多年工程队经验的农村建筑包工头的水平。所以可想而知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设计的,由这些包工头和农民设计建造的房子,安全性如何。

  最差的就是学校建筑。这又由多种原因决定。

  首先资金不足。在贫困山区的学校,教育拨款很少,又不能象城市学校那样可以收取大额度的各种借读费等费用,所以资金十分紧张。在建造过程中,再加上政府部门主管官员,教育局主管官员,学校主管官员,包工头等层层剥削,可以想象最后能花费在教学楼上的钱还能有多少。欢迎浏览ddhw.cn

  当一个地区抗震设防等级提高以后,政府部门,重要的企业等都会对房屋进行鉴定、加固。但是这些学校,70年代设计建造的房子也不会有人管。所以,学校的老房子设防不足,学校的新房子偷工减料。学校的房子没几个好的。从大量的描述和照片上可以看到,发生整体垮塌,伤亡最大的,都是采用预制板的教学楼。预制板建造方便,省钱,平时使用也没大问题,但是对抗震十分不利!我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你用四个砖头在桌子上围成一个边框,上面放一个小石板,小石板的两端分别压在两侧的砖头上(前后的砖头仅仅起到围护作用),这个时候你前后摇晃桌子,你会发现,不那么容易把这个简易的房子摇倒塌。但是你再试试左右摇晃,保证稍稍一用力,被承受小石板重量的左右两个砖头就剧烈摇晃起来。要是你摇晃的频率恰好接近它自己的自振频率,则很快就倒塌了。这个时候虽然前后两个砖头不容易晃动,但是它“帮不上忙”。从这个小实验中可以看到——墙体被横着摇晃的时候,如果上面再有大的质量,很容易倒塌。但是如果是顺着墙的平面内晃动,则不容易倒塌。在工程力学上,这叫做“平面内刚度远远大于出平面刚度”。而如果是采用半框架结构,现浇板作为楼板,则相当于用胶水把小石板的四周与四个砖头都粘接上。这样无论从哪个方向摇晃,四个砖头都能起到作用。总有一个方向的砖头能起到强大的作用(面内刚度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灾区有的房子不倒塌有的倒塌了,这不仅仅取决于房子的质量,也跟房子的朝向、承重方案等有关,非专业人士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所以仅仅根据房子是否倒塌就直接下武断的论断说没倒塌的房子好,倒塌的房子都差,是不严谨的。

  而对于框架结构,则墙体全部是起围护作用(尽管也对抗震起很多作用,但是在结构计算分析中都忽略,这样使得结果更偏向安全),所以框架结构的房子,窗户大开间大,完全不是伤亡惨重的理由。网上有关于抗震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锡元院士(说起来还是我的师叔呢)的采访,认为“学校校舍的抗震设计是世界性难题”,我认为很可能是记者为了政治目的刻意扭曲他的原意的。如果他的原话真的那么说的,真的是那样的观点,那也太无耻了。因为一个合格的土木工程的本科生都不会那么低水准的。校舍由于开间大、窗户多等因素,确实对抗震不利,但是并不意味着在技术上设计不出来能抵抗高烈度地震的教学楼!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从很多幸存者的描述来看,大部分造成重大伤亡的教学楼都是脆性破坏,在地震开始的数十秒甚至数秒就倒塌了。并且一旦倒塌,就是粉碎性的倒塌,很难给幸存者留下多少生存空间。经过正规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就是最终倒塌,也绝对不会是如此快速的脆性破坏。退一万步,就是倒塌的时候人还没来得及跑,经过良好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其倒塌后也不是如此彻底的倒塌,而仅仅是关键部分的损坏造成的整体侧倾,底层框架柱屈曲等形态的破坏,能保证尚未逃生的大部分人都能有生存空间。

  所以,如此重大的伤亡,房屋结构的抗震设防不足,施工质量不好等因素是主要因素,急于用震级过高来辩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地震正常,高烈度地区的建筑物发生大面积倒塌也正常,但是如此动辄在地震来临瞬间就彻底崩溃,把数百上千人活埋,整个建筑变成活地狱式的倒塌,是无论如何辩解,也是洗刷不了清白的。

  所以,震区应该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抗震相关法规的建立和政府监管的力度!所有新建住宅都纳入建设局的管理之中,建设局切实服务好,提供一些常规结构农村房屋结构的标准图纸,对建房技术人员实行签字负责制度,并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实行农村房屋建设市场持证上岗。当然,不要又把这些搞成药监局那样的花钱买证。二是不收费进行服务,经费由政府专向拨款。我真的感到很欣慰。这个副处长,除了糟蹋粮食和纳税人的钱财,还能对救助救灾起什么作用我们就不得而知了。4、地震烈度来描述建筑质量不合理:

  目前描述地震有两个重要参数,一个是里氏震级,一个是烈度(中国地震烈度表http://www.hnccic.com/Web/HTML/oftendata/cysj13.html)。前者是地震中释放总能量的度量,后者是地震破坏程度的度量,很多普通人对这两个概念区分不开。一个同样震级的地震,其断裂模式不同,震源深浅不同,不同的震中距,则烈度也不同。甚至范围很小的地方,由于地质条件不同,也会形成显著的差异。例如一般孤立山头上烈度会大一些,沉积盆地由于松软土层的滤波、放大作用,也会造成烈度增加。

  目前描述地震的破坏程度和某个场地的地震剧烈程度,主要依靠这个描述性指标——烈度。抗震设防也是使用烈度,同时与超越概率以及峰值加速度等关联欢迎浏览ddhw.cn起来。譬如平时所通俗说的抗震设防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个小、中、大的分界,就由两级烈度来区分:低于设防烈度的,就叫做小震,介于设防烈度和“罕遇地震”之间的,叫做中震,超过罕遇地震的,叫做大震。而“频遇”、“罕遇”的区分,又是由超越概率来决定。各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最后与烈度相对应,具体在做抗震计算的时候,又与峰值加速度关联。因此,烈度相当于是一个过渡量。烈度作为一个描述性指标,无法直接运用来指导抗震设计,真正的抗震设计,还是使用峰值加速度和一些代表性的地震记录作为计算依据。而最要命的是,当一个地区的建筑设防采用烈度这一概念,同时,又采用该地区的建筑的损毁状况作为评价一个地区地震烈度的描述指标,因此构成一个逻辑上的循环。是极其不合理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甲、乙两地的地质状况、地震加速度谱等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姑且做这个思想试验)。同时两地又采用同一套图纸建造了一批房子,但是甲地的房子没偷工减料,建造质量很好,乙地偷工减料很严重,房屋质量比较差。自然地震过后,甲地的房子受损少,乙地房子受损严重。于是灾后调查的时候,专家根据烈度的描述性指标,就会说“甲地房屋的损毁比较比较小,烈度较小仅有6 -7度,乙地经过抗震设计的房子多数倒塌,烈度达到9-10度”然后,乙地房屋的建筑商就会以乙地烈度比甲地高为依据,来为他们的房子损毁严重辩解:“我们这里的烈度达到9-10度,而我们的设防仅仅是7度,所以大部分房子损坏了!房子倒塌并非因为我们质量问题,而是由于烈度超过我们的设防烈度”!而为什么乙地烈度会比甲地高,专家学者们又会找出一大堆专业的理由,普通百姓自然是不懂!

  所以,从这个例子上可以看出,烈度这个描述指标,是不适宜作为地区抗震规划时作为设防的指标量的!而仅仅适合用来作为灾后损失估计的量(不管你房子的设防是什么样的,根据房屋受损比例和严重状况,加上地区的人口密度等参数,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灾害损失)。我多次跟相关研究人员辩论,希望改变这一现状,免得烈度这个描述性指标成为不法建筑商的庇护伞!

  烈度这个指标,在真正的抗震设计上并没有直接作为设计依据(目前一般性的结构设计,仅仅考虑一个等级的峰值加速度作为地震力的计算指标,同时,在概欢迎浏览ddhw.cn念上,进行各种有利于抗震的细节设计及构造设计;重大结构则采用若干条与场地类型匹配的地震加速度记录时程曲线,进行时程分析。特别重要的结构,采用基础隔震、耗能减震及主动控制及半主动控制等相关措施),但是在设防上,却作为设防分级标准,是极其没道理的!看这个中华网的置顶贴,与超大的某建筑专家分析完全不同,我看糊涂了,你能不能批驳一下。

东方卫视找了一个上海市救助与防灾处副处长作为嘉宾。当前方不同地区的记者纷纷传回伤亡最重的都是学校,且都是教学楼整体垮塌,死亡人数触目惊心的消息,男主持人说“我以前去过日本,在日本期间也发生过地震。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在灾后学校都作为避难场所,可见日本的学校是比较坚固的。而这次汶川地震,恰恰相反,学校几乎全军覆没,成为伤亡最重大的地方,您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然后把目光投向那个副处长。这个长期在官场浸淫的面部肌肉抽搐一下,然后说到“主要原因还是这次地震震级太高了”。我当时就把遥控器砸过去了。然后女主持人接过话茬:“我们看到啊,这次地震,经济好一些的镇子,楼房倒塌的比例就小得多,而经济落后的一些镇子,几乎夷为平地。这是不是也说明了,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抗震设防做得要好一些?这是不是也说明了,这次地震惨重的伤亡也与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有关系?”在目前的政治环境下,东方卫视的主持人能说出这样的话,3、我国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建筑管理上,我国还是一直是二元化管理。各地建设局只管理公共建筑、政府建筑和商业建筑。私人业主的,没有经过商业市场的建筑,没有纳入建设局的管理范围。实际上,各地的建设局与土地局,除了在房价上升上推波助澜外,对地方的建筑安全,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

  这次地震,县级以上政府的房子绝对经受了考验。四川成都市政府花费数十亿巨资,由鸟蛋和鸟巢的设计人安德鲁设计的莲花型的建筑群,连玻璃幕墙都没裂一个;其次就是商品房。商品房虽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偷工减料,但是由于都经过正规的设计,都具备抗震能力和良好的延性。因此,即使发生破坏,也没怎么造成人员伤亡;再次就是农民自己的房子,虽然一些经济好转的农民,把毕生的资产都投入了房子上了,也都采用砖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建筑结构设计,完全凭借包工头的经验,而这些包工头的经验根本算不得经验——这些没有任何结构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包工头,连静力荷载的传递路径有时候都不合理,别说什么抗震设计了。这些农民也根本没有抗震概念,把钱都花费在没有用的地方。我都被我哥哥气死了,作为一个土木工程师,我连自己亲人的观念都无法改变。在他有建造房子的意图之后,我从一个土木工程师和房产界人士的角度,给了他很多专业意见,但是他就是听不进去。最后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花费6万元建造了一个200个平方米的2层小楼。结构上存在相当多的不合理之处。而我的堂哥,作为当地最有名的建筑包工头之一,90年代末建造自己住宅,几乎犯了所有的结构安全大忌。现在房子几乎成为危房,更别说抗震了!我们那里农民追求房子的进深(从大门到“中堂”的距离,即房子的宽度)。他的房子是9米进深,客厅宽度8米。采用横墙承重方案,4米跨度的预制板。但是9米跨度的主梁,梁下不但没有“梁托”,而且梁的边缘距离门洞的边缘在水平上几乎只有20公分的距离,在高度上,也只有半米的距离,1米2的门洞没有过梁,直接采用砖砌。所以,想都不用想,不到1年,就从梁端发展了一条直达门洞角的裂缝!9米跨度的主梁,他以前从来没做过。于是也不放心,加大梁高,增加配筋数量和直径。但是不幸的是,4根直径22毫米的钢筋净距离太小,又因为我们村没有三相380伏特的电力,没有采用机械振捣,只采用了人工振捣,混凝土的坍落度、水灰比等指标可能也不合适(他们搅拌混凝土绝对不会有水灰比的概念),混凝土的石子无法穿过钢筋间隙,造成很多主受力钢筋外露,而第二排钢筋又被他配在中性轴的位置,对正截面抗弯完全不起作用。箍筋采用直径为6的钢筋,且间距达到40公分以上。可见,箍筋配筋相当不足,而由于混凝土密实性不足,屋面又没做好防水,梁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钢筋锈蚀严重。更要命的是,前面的走廊,预制楼板直接放在1米2长的悬臂梁上。而变截面的悬臂梁梁高不足,混凝土密实度又不够,负弯矩的钢筋又严重不足(只有2根直径为10的钢筋),他自己也害怕,于是在预制板上面又浇筑了4-10公分厚度的碎石混凝土。实际上,这一措施,起反作用——因为碎石混凝土层的存在增加了重量,但是对负弯矩的抵抗能力没有一点增加(这需要工程力学和混凝土结构学方面的知识才能理解),然后他又对梁进行加固,在跨中增加一个砖头砌筑的柱子,把9米跨度的梁变成一个4米5跨度的两跨连续梁。学过力学的人都知道,如果梁不发生一定的挠度,他后期砌筑的柱子不受力。假设梁发生大挠度,但是这样在柱子上面会产生负弯矩,而他的梁在上层只有2根很细的架立钢筋,根本没有主受力钢筋,所以主梁如果真的产生大挠度以后,柱子顶部位置,梁肯定会裂。还有一大堆其他问题。这就是一个接受过高中教育,有多年工程队经验的农村建筑包工头的水平。所以可想而知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设计的,由这些包工头和农民设计建造的房子,安全性如何。

  最差的就是学校建筑。这又由多种原因决定。

  首先资金不足。在贫困山区的学校,教育拨款很少,又不能象城市学校那样可以收取大额度的各种借读费等费用,所以资金十分紧张。在建造过程中,再加上政府部门主管官员,教育局主管官员,学校主管官员,包工头等层层剥削,可以想象最后能花费在教学楼上的钱还能有多少。欢迎浏览ddhw.cn

  当一个地区抗震设防等级提高以后,政府部门,重要的企业等都会对房屋进行鉴定、加固。但是这些学校,70年代设计建造的房子也不会有人管。所以,学校的老房子设防不足,学校的新房子偷工减料。学校的房子没几个好的。从大量的描述和照片上可以看到,发生整体垮塌,伤亡最大的,都是采用预制板的教学楼。预制板建造方便,省钱,平时使用也没大问题,但是对抗震十分不利!我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你用四个砖头在桌子上围成一个边框,上面放一个小石板,小石板的两端分别压在两侧的砖头上(前后的砖头仅仅起到围护作用),这个时候你前后摇晃桌子,你会发现,不那么容易把这个简易的房子摇倒塌。但是你再试试左右摇晃,保证稍稍一用力,被承受小石板重量的左右两个砖头就剧烈摇晃起来。要是你摇晃的频率恰好接近它自己的自振频率,则很快就倒塌了。这个时候虽然前后两个砖头不容易晃动,但是它“帮不上忙”。从这个小实验中可以看到——墙体被横着摇晃的时候,如果上面再有大的质量,很容易倒塌。但是如果是顺着墙的平面内晃动,则不容易倒塌。在工程力学上,这叫做“平面内刚度远远大于出平面刚度”。而如果是采用半框架结构,现浇板作为楼板,则相当于用胶水把小石板的四周与四个砖头都粘接上。这样无论从哪个方向摇晃,四个砖头都能起到作用。总有一个方向的砖头能起到强大的作用(面内刚度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灾区有的房子不倒塌有的倒塌了,这不仅仅取决于房子的质量,也跟房子的朝向、承重方案等有关,非专业人士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所以仅仅根据房子是否倒塌就直接下武断的论断说没倒塌的房子好,倒塌的房子都差,是不严谨的。

  而对于框架结构,则墙体全部是起围护作用(尽管也对抗震起很多作用,但是在结构计算分析中都忽略,这样使得结果更偏向安全),所以框架结构的房子,窗户大开间大,完全不是伤亡惨重的理由。网上有关于抗震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锡元院士(说起来还是我的师叔呢)的采访,认为“学校校舍的抗震设计是世界性难题”,我认为很可能是记者为了政治目的刻意扭曲他的原意的。如果他的原话真的那么说的,真的是那样的观点,那也太无耻了。因为一个合格的土木工程的本科生都不会那么低水准的。校舍由于开间大、窗户多等因素,确实对抗震不利,但是并不意味着在技术上设计不出来能抵抗高烈度地震的教学楼!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从很多幸存者的描述来看,大部分造成重大伤亡的教学楼都是脆性破坏,在地震开始的数十秒甚至数秒就倒塌了。并且一旦倒塌,就是粉碎性的倒塌,很难给幸存者留下多少生存空间。经过正规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就是最终倒塌,也绝对不会是如此快速的脆性破坏。退一万步,就是倒塌的时候人还没来得及跑,经过良好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其倒塌后也不是如此彻底的倒塌,而仅仅是关键部分的损坏造成的整体侧倾,底层框架柱屈曲等形态的破坏,能保证尚未逃生的大部分人都能有生存空间。

  所以,如此重大的伤亡,房屋结构的抗震设防不足,施工质量不好等因素是主要因素,急于用震级过高来辩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地震正常,高烈度地区的建筑物发生大面积倒塌也正常,但是如此动辄在地震来临瞬间就彻底崩溃,把数百上千人活埋,整个建筑变成活地狱式的倒塌,是无论如何辩解,也是洗刷不了清白的。

  所以,震区应该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抗震相关法规的建立和政府监管的力度!所有新建住宅都纳入建设局的管理之中,建设局切实服务好,提供一些常规结构农村房屋结构的标准图纸,对建房技术人员实行签字负责制度,并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实行农村房屋建设市场持证上岗。当然,不要又把这些搞成药监局那样的花钱买证。二是不收费进行服务,经费由政府专向拨款。我真的感到很欣慰。这个副处长,除了糟蹋粮食和纳税人的钱财,还能对救助救灾起什么作用我们就不得而知了。4、地震烈度来描述建筑质量不合理:

  目前描述地震有两个重要参数,一个是里氏震级,一个是烈度(中国地震烈度表http://www.hnccic.com/Web/HTML/oftendata/cysj13.html)。前者是地震中释放总能量的度量,后者是地震破坏程度的度量,很多普通人对这两个概念区分不开。一个同样震级的地震,其断裂模式不同,震源深浅不同,不同的震中距,则烈度也不同。甚至范围很小的地方,由于地质条件不同,也会形成显著的差异。例如一般孤立山头上烈度会大一些,沉积盆地由于松软土层的滤波、放大作用,也会造成烈度增加。

  目前描述地震的破坏程度和某个场地的地震剧烈程度,主要依靠这个描述性指标——烈度。抗震设防也是使用烈度,同时与超越概率以及峰值加速度等关联欢迎浏览ddhw.cn起来。譬如平时所通俗说的抗震设防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个小、中、大的分界,就由两级烈度来区分:低于设防烈度的,就叫做小震,介于设防烈度和“罕遇地震”之间的,叫做中震,超过罕遇地震的,叫做大震。而“频遇”、“罕遇”的区分,又是由超越概率来决定。各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最后与烈度相对应,具体在做抗震计算的时候,又与峰值加速度关联。因此,烈度相当于是一个过渡量。烈度作为一个描述性指标,无法直接运用来指导抗震设计,真正的抗震设计,还是使用峰值加速度和一些代表性的地震记录作为计算依据。而最要命的是,当一个地区的建筑设防采用烈度这一概念,同时,又采用该地区的建筑的损毁状况作为评价一个地区地震烈度的描述指标,因此构成一个逻辑上的循环。是极其不合理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甲、乙两地的地质状况、地震加速度谱等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姑且做这个思想试验)。同时两地又采用同一套图纸建造了一批房子,但是甲地的房子没偷工减料,建造质量很好,乙地偷工减料很严重,房屋质量比较差。自然地震过后,甲地的房子受损少,乙地房子受损严重。于是灾后调查的时候,专家根据烈度的描述性指标,就会说“甲地房屋的损毁比较比较小,烈度较小仅有6 -7度,乙地经过抗震设计的房子多数倒塌,烈度达到9-10度”然后,乙地房屋的建筑商就会以乙地烈度比甲地高为依据,来为他们的房子损毁严重辩解:“我们这里的烈度达到9-10度,而我们的设防仅仅是7度,所以大部分房子损坏了!房子倒塌并非因为我们质量问题,而是由于烈度超过我们的设防烈度”!而为什么乙地烈度会比甲地高,专家学者们又会找出一大堆专业的理由,普通百姓自然是不懂!

  所以,从这个例子上可以看出,烈度这个描述指标,是不适宜作为地区抗震规划时作为设防的指标量的!而仅仅适合用来作为灾后损失估计的量(不管你房子的设防是什么样的,根据房屋受损比例和严重状况,加上地区的人口密度等参数,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灾害损失)。我多次跟相关研究人员辩论,希望改变这一现状,免得烈度这个描述性指标成为不法建筑商的庇护伞!

  烈度这个指标,在真正的抗震设计上并没有直接作为设计依据(目前一般性的结构设计,仅仅考虑一个等级的峰值加速度作为地震力的计算指标,同时,在概欢迎浏览ddhw.cn念上,进行各种有利于抗震的细节设计及构造设计;重大结构则采用若干条与场地类型匹配的地震加速度记录时程曲线,进行时程分析。特别重要的结构,采用基础隔震、耗能减震及主动控制及半主动控制等相关措施),但是在设防上,却作为设防分级标准,是极其没道理的!
干吗批驳,基本说的有道理.


太长,没仔细看.

各地建设局只管理公共建筑、政府建筑和商业建筑,这点说的不确切,其实除了小型民房外,其他只要上规模的建筑都要受政府监督的.

不用烈度作为设防标准这点不太认同.
我就是建筑行业的,不敢称什么专家,但基本认同贴主的观点.
这次地震,县级以上政府的房子绝对经受了考验。

看到这个……失去了看下去的勇气。
今天下午还刚刚在电视上看到对北川政府的采访,政府办公楼、宿舍楼全部倒塌,正在办公的常务市长当场身亡,而且好象在场的官员大多失去了直系亲属……
县级政府似乎是绝对经受了考验……
县级政府的房子似乎是绝对没经受住考验……
楼上的又从中找出了条错误批驳下:handshake
前期的混乱局面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许多地区的行政体系瞬间消失,残存部分人员的又相互失去联系。
原帖由 QBQ战鹰 于 2008-5-21 00:35 发表
前期的混乱局面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许多地区的行政体系瞬间消失,残存部分人员的又相互失去联系。


所以,政府办公楼一样重要。而不是某些NC说的,政府办公楼应该倒。
原帖由 飘渺神龙 于 2008-5-21 08:39 发表


所以,政府办公楼一样重要。而不是某些NC说的,政府办公楼应该倒。

政府办公楼、通信、电力、医院都不应该倒!这些都是要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
好像地震设防标准除了烈度还有一条是震动时的加速度g,所以关于烈度那些文字就是在扯蛋
另外,科学一点描述学校抗震难的话,应该是:造价相近情况下,教学楼的抗震能力必然低于其他类型建筑
房屋质量的好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直接有关系的,从电视上看,倒蹋的很多房屋就是质量有问题,结构选型不对,结构构造错误,钢筋配筋偏少,混凝土强度等级偏低等问题都存在,很大原因就是当初造的时候想省两钱。也不是说要追究谁的责任,但也不是单纯的一句震级太大了就能掩盖的。
网上流传的学校的楼倒下了,而政府的建筑经受了考验,这一说法有没有可靠的事实依据?
帖主认为不应该用建筑损毁情况作为判断“烈度”的主要依据,我觉得也有点道理。但是又用什么来在震后判断某地的“烈度”呢?不可能每个地方都有仪器记录最大加速度等参数的啊
]]
俺不是结构专业的,当初复习考注册时,对烈度和震级很是迷惑,地震后为了说服家人不用露宿避险连夜回去查书,还是一知半解,晕,看了楼主文章后面的部分,好象比以前更了解一些了:(
看了图片才发现原来看门口的最安全............
原帖由 冰刃 于 2008-5-21 11:04 发表
脑残星人再次来袭

1. 日本让人去学校避难 那是去礼堂/体育馆(钢架结构)和操场避难  没哪个脑残去教室避难的 对于大跨度空间的教室来说什么样的建筑方式和结构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

2. 至于抗震等级 震级 烈度 ...


不要天天说人家NC 先好好检讨自己

我记得某人常说 说话要有证据

那请您告诉我 您凭什么说倒塌的房子里 校舍的比例并不高??!!

还有 您这个比例是学校占所有倒塌建筑的比例 还是各行业倒塌建筑与该行业所有建筑之比的比较?

不会是前者吧??!!!相信您还不至于那么弱智!!

再有 拿北川倒了县政府能说明什么呢? 照您这样 我是不是可以拿重庆梁平那两栋教学楼来说事呢?


对公共事务合理的质疑是公民的权利 只要这种质疑不是别有用心

中央政府在学校倒塌的问题上都没替责任人背书 而是承诺认真调查 您到急于替他们开脱的一干二净了!

盲目的替建筑商及有关部门开脱倒更像是对孩子们的犯罪!
]]
原帖由 冰刃 于 2008-5-21 11:04 发表
脑残星人再次来袭

1. 日本让人去学校避难 那是去礼堂/体育馆(钢架结构)和操场避难  没哪个脑残去教室避难的 对于大跨度空间的教室来说什么样的建筑方式和结构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

2. 至于抗震等级 震级 烈度 ...


这位朋友,别人会尊重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麻烦您也尊重下别人.:handshake

贴主的文章能看的出来的确是建筑行业的人士写的,虽然个别说法有点偏激,但和脑残挂钩就有点不妥了.
]]
恐怕NC的不是别人吧?你的那个比例有任何意义吗?校舍又能占全社会建筑总量的多少比例?

校舍倒塌的比例自然是指倒塌的校舍占全部校舍的比例,而政府建筑倒塌的比例是指倒塌的政府建筑占全部政府建筑的比例。
原帖由 chmjiong 于 2008-5-21 09:22 发表
好像地震设防标准除了烈度还有一条是震动时的加速度g,所以关于烈度那些文字就是在扯蛋
另外,科学一点描述学校抗震难的话,应该是:造价相近情况下,教学楼的抗震能力必然低于其他类型建筑


烈度每一度分为一到两级,如七度设防可以分为0.10g和0.15g两种
看了这么多倒房子的帖子!有个疑问:
听说成都房子的抗震等级是7级。那么我想成都附近山里面房子的抗震要求应该不会超过7级吧?现在8级的地震来了,有的房子垮了,两种可能,地震强度大,抗震等级不够,倒了,另一个就是房子没到!房子没到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人品好、运气好,碰巧了,奇迹。另一种就是按照抗7级的房子顶住了8级的地震,那是不是建这个房子的建筑商人品爆发,拿了抗7级的钱,按8级或以上的来建的呢???

房子倒了,奸商偷工减料,房子没倒建筑商人品爆发?
如果这样,那在大家批判奸商建造豆腐渣工程的同时,要不要大力奖赏建造没有倒的房子的建筑商?
有人在混淆视听,社会建筑损毁数量反映的是社会总体建筑水平的指标,单就校舍而言其设计抗震要求本来就不如办公楼这种小开间的结构,在同样的施工标准和技术水平下,损毁率肯定要高,当然不能排除偷工减料的情况,但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时候就开始肆意攻击和诋毁那就是扯谈和别有用心
半小时前看新闻,某县政府只剩下一个大门.好象就是13楼的第三张照片
那些称政府大楼不倒,学校倒的可以休息片刻了.
]]
还有很多砖混落地的建筑(低于或等于8层),除了屋顶楼板现浇外, 其他层楼板都是用预制板   
我前阵子做的一个校区就是这样  没办法,  预制板便宜  施工速度快,简单

楼主所贴这个文章的作者,估计应该不是土木工程师,  也就是说不是做结构的  充其量是个建筑学或规划专业的
因为土木建筑专业的学生没有学工程力学的
学校建筑问题肯定是有的,但是对于整个亚洲来讲情况都差不多,并不是中国一家的通病,并且,政府缺钱是主要问题,钱只有那么点,你说怎么给你做框架结构的。。。有钱的地方,3~4层的楼房,打60的钻孔桩照样打到50来米,打到岩层
原帖由 空子 于 2008-5-21 20:01 发表
昨天我在水区发的贴,现在局部修改下:

由于我们这里地处地震带,对比电视上看到倒塌的房子,我们这里有很大的不同,对建筑的抗震要求很高(抗震烈度8级),所以我们这里的房子都不允许使用预制板。楼板、楼梯都全 ...



江苏地区已经基本限制使用预制板了,
这次地震后,江苏省对所有在建工程进行严加审查,确保没有质量隐患问题出现。
有人拿北川中学倒塌来说事的时候,北川的六个副县还都压在废墟下面,县长从废墟里出来正在组织救援,我不知道那些人造死者的谣,晚上能不能睡着。不是说都把政府修的跟碉堡一样么,既然碉堡都倒了,总能说明地震的破坏力了吧:L
原帖由 zxxd 于 2008-5-21 18:47 发表
看了这么多倒房子的帖子!有个疑问:
听说成都房子的抗震等级是7级。那么我想成都附近山里面房子的抗震要求应该不会超过7级吧?现在8级的地震来了,有的房子垮了,两种可能,地震强度大,抗震等级不够,倒了,另一个 ...

请注意震级和烈度的区别,8级地震震中烈度11级以上。
原帖由 chmjiong 于 2008-5-21 09:22 发表
好像地震设防标准除了烈度还有一条是震动时的加速度g,所以关于烈度那些文字就是在扯蛋
另外,科学一点描述学校抗震难的话,应该是:造价相近情况下,教学楼的抗震能力必然低于其他类型建筑


他这烈度的说法呢,大概是来源科普性的材料。就比如风的等级一样,简易手册使用“大树摇晃”这样的词汇。

原帖由 空子 于 2008-5-21 20:01 发表
昨天我在水区发的贴,现在局部修改下:
由于我们这里地处地震带,对比电视上看到倒塌的房子,我们这里有很大的不同,对建筑的抗震要求很高(抗震烈度8级),所以我们这里的房子都不允许使用预制板。楼板、楼梯都全 ...


预制板也并不是不好,重要的是使用方式。
简单地说,所有的混凝土桥的梁,都是“预制板”。
使用预制板达成混凝土的连续浇筑,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个人建筑,就我目前的观点,使用轻钢结构相对不错,反正也没有高耐火要求(像现在911后对高层建筑提出的那些要求)
但是目前使用的不算多。可能和人们心理上人为钢结构不算“永久房”有关。
轻钢结构,其实也是预制件建筑。

建筑上我的观点还是:尽量轻!本身轻,就可以避免“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
原帖由 冰天飞叶 于 2008-5-21 20:52 发表



江苏地区已经基本限制使用预制板了,
这次地震后,江苏省对所有在建工程进行严加审查,确保没有质量隐患问题出现。


关键是乡下。。。一抓一把。。
那个认为在寺庙里上课死人会比现在的楼房多的人注意想一下,在平房里上课,即使有强震,一是跑得出去,二是可以躲在课桌下,死人决不会像楼房那样多,经济条件来不及的,宁可住平房
原帖由 叶郎 于 2008-5-21 21:15 发表


关键是乡下。。。一抓一把。。

本地民房很少用预制板
据我看到的,都是现浇板,预制板有个问题比较突出
拼接处容易开裂漏水.
原帖由 飘渺神龙 于 2008-5-21 15:40 发表
砖混的房子,教室是容易倒,因为砖混房子作大开间抗震性就很差。

而框架不存在这个问题。8×8的住网对框架来说很经济和合适。只要符合规范作2夸框架。抗震性能不会比其他类型的框架建筑差。

但是中西部地区,尤 ...

==兄弟,现在是这么个情况:在可能的震区,砖混的大开间教室,有没有比较经济的方案,以修缮的方式提高设防等级,做到大震时不垮不碎?

==全国那么多地震带上,这些情况还是多啊。。。:Q
继续:
预制板,其实就是楼板,施工方法是梁浇好后把预制板搭在梁上,然后在砂浆抹平
现浇板,施工的时候是梁和楼板一起浇灌。板的钢筋和梁是连成整体的。
所以我说预制板的房子强度很差,是指整栋房子整体性差
现在民用建筑已经不允许使用预制板了。

关键的问题是地震带上的房子要严格执行抗震要求,或许,汶川地下的断裂带发现得太晚了[:a5:] [:a5:] [:a5:]
补充一点,我们这里盖房子,砌砖墙的时候每隔一定高度得在砖间加两根钢筋和柱连接。

回复31、33楼:
其实,地震中对人伤害最小的是简易房:钢架,韧性好;轻型墙体,倒下不太伤人。帐篷最好,倒了都不伤人。
问题不盖楼房,我们有那么多土地来安置13亿人口吗?盖楼房,按目前的科技综合考虑好象只能加大钢筋混凝土的含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