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灾卫星8月发射 首批上3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40:05
“我们自己的减灾小卫星将在今年8月份首次发射上天,最初由3颗星组成,最终会形成一个8颗星的星座,由国家减灾委使用,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国家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体系。届时,对灾害信息和技术支持的反应速度会更加及时。”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遥感部主任范一大告诉记者。

  到记者截稿时,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遥感部已经接收到了19颗关于灾区的317景影像资料,其中国内卫星6颗,其余卫星来自于日本、意大利、印尼、比利时、美国等国。

  依据这些卫星照片,对于汶川县城的影响分析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卫星提供情报

  5月12日,汶川地震后7分钟,震感传到北京。

  宣武区。中民大厦在地震中轻微地摇动着,当人们纷纷向楼下跑的时候,范一大却留在了第十四层他的办公室内,他的第一反应是地震了,第二反应是想弄清楚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他以为震源一定距离北京不会太遥远,但出乎意料,震中却在距离北京两千公里外的四川。

  是什么样规模的地震能够从四川一直影响到遥远的北京?他随即抓过手机,试图和四川的朋友们取得联系,但电话已经打不通了。

  5月12日14点40分左右,范知道出了大事,连忙以最快的速度向国内有关部门提交了卫星数据的观测需求申请。他感觉到了他和他手下的11个博士、8个硕士、1个学士又要度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范引以为傲的是:该部门从发生地震到向国内提交卫星数据需求之间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再到启动CHARTER机制向国外的卫星数据源请求数据,时间仅过了一个多小时。

  在等待国内、国外最新的卫星观测资料到达之前,范首先根据本部门已经掌握的基础资料(背景影像库、基础地理信息),以及从地震局获得的地震数据,开始了前期的评估工作。

  5月12日下午4点半,该部门制作出了汶川县震中附近的人口分布图。

  4点43分,制作出了地震影响震感分布图。

  第二天,根据救灾的需要,他们又制定了重灾区人口分布图,交通和重要设施图,4.5级以上余震分布图。这些图表和数据都传给了减灾委救灾工作组的成员们,后者正在四川的现场指挥着救灾工作。比如,根据人口分布图,可以迅速地定位哪些地方哪些居住点的人需要救助和寻找,根据余震分布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地震活动集中在一条带状的区域内,从四川一直延伸到甘肃陕西等地,有了这些最基本的数据,卫星监测和地震监测都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带状的区域之内。

  卫星照片终于传来了。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国内的卫星系统,科技部所属北京一号卫星的存档影像在当夜传来,并迅速布置了实拍任务。国家测绘局也安排了相应的卫星拍摄工作,并派出了飞机进行航空摄影来补充卫星资料。

  14日上午9点半,国家减灾中心获得北京同天视地公司代理提供的意大利COSMO-SkyMed卫星雷达照片(分辨率为3米,13日拍摄),下午更获得该卫星分辨率为1米的雷达照片(13日拍摄)。

  当日晚9点,国家减灾中心获得北川、汶川地区RS-1雷达照片(14日拍摄)。

  目前,获得的卫星数据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受灾区域。由遥感部根据卫星图片估计出县城的毁房率,从而估计出大概需要的物资支援,通知前方正在汶川的救援组。而前方的救援组就是根据后方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安排,调拨物资以及安排医疗救护。

  国际支援

  在国际上,日本航天局最早做出了应急响应。

  5月13日下午4点10分,国家减灾中心获得了日本航天局提供的ALOS卫星照片。由于时间仓促,该卫星只获取了分辨率为100米的雷达影像,无法从中准确识别居民地、道路、桥梁等目标,此后日本航天局承诺提供更加准确的10米分辨率照片,这是该卫星观测能力的极限。

  在记者采访时,新的卫星照片还在源源不断地到来,不仅有参加了CHARTER机制的国家,就连没有参加该组织的国家的航天机构也热情地提供了卫星支持。工作人员汤童介绍,很多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可达1米以下),如果要购买,覆盖一个县城的图像价格会在几万元以上。但这次中国的地震灾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同情,取得的资料都是免费提供的。根据统计,在已经取得的13颗境外卫星的影像资料中,有7颗来自于CHARTER机制,剩余的都来自于其余机构的无偿捐助。

  范主任介绍,“还有照片来自于国内的商业机构,他们从国外买来,又无偿提供给了减灾中心。”

  在记者截稿之时,在19颗星的影像资料中,确定有用(已经使用)的卫星至少有六颗,包括中国的RS-1,日本的ALOS,意大利的COSMOS-SkyMed,以及中国台湾、比利时、印尼的卫星。

  在截稿时,对于各堰塞湖、滑坡、道路壅塞的分析和监测工作仍在继续,对于城市毁损的评估也在紧张进行中。

  减灾小卫星8月上天

  人们总是以为在灾难发生的过程中,天上的卫星能够迅速地拍到灾难的现场,这里有一个误解。

  范给记者解释,每一个卫星在经过特定目标上空时都有一定的周期,最长的可达二十多天,也就是说,灾难发生的时候,很多卫星可能不在现场上空;即使处于现场上空,也可能没有提前安排拍摄活动;即使在拍摄,也有可能只拍摄了局部地区而漏掉了灾害可能影响范围内的居住区和道路;即使拍摄了居住区和道路,也有可能由于精度达不到而无法有效识别。云雨天气也可能让光学卫星无法拍摄。总之,在灾难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做到实时地获取灾区现场的所有资料。因此,快速反应和协调国内和国际间的数据资源就成为了必要。

  “经过无数次的演练和实际减灾工作,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工作流程。但是,这个问题要到我们自己的减灾小卫星发射上天之后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卫星将在今年8月份发射上天,最初由3颗星组成,最终会形成一个8颗星的星座,由国家减灾委使用,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国家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体系。到时候,信息和技术支持的响应速度会更加及时。”范主任告诉记者。“我们自己的减灾小卫星将在今年8月份首次发射上天,最初由3颗星组成,最终会形成一个8颗星的星座,由国家减灾委使用,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国家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体系。届时,对灾害信息和技术支持的反应速度会更加及时。”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遥感部主任范一大告诉记者。

  到记者截稿时,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遥感部已经接收到了19颗关于灾区的317景影像资料,其中国内卫星6颗,其余卫星来自于日本、意大利、印尼、比利时、美国等国。

  依据这些卫星照片,对于汶川县城的影响分析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卫星提供情报

  5月12日,汶川地震后7分钟,震感传到北京。

  宣武区。中民大厦在地震中轻微地摇动着,当人们纷纷向楼下跑的时候,范一大却留在了第十四层他的办公室内,他的第一反应是地震了,第二反应是想弄清楚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他以为震源一定距离北京不会太遥远,但出乎意料,震中却在距离北京两千公里外的四川。

  是什么样规模的地震能够从四川一直影响到遥远的北京?他随即抓过手机,试图和四川的朋友们取得联系,但电话已经打不通了。

  5月12日14点40分左右,范知道出了大事,连忙以最快的速度向国内有关部门提交了卫星数据的观测需求申请。他感觉到了他和他手下的11个博士、8个硕士、1个学士又要度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范引以为傲的是:该部门从发生地震到向国内提交卫星数据需求之间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再到启动CHARTER机制向国外的卫星数据源请求数据,时间仅过了一个多小时。

  在等待国内、国外最新的卫星观测资料到达之前,范首先根据本部门已经掌握的基础资料(背景影像库、基础地理信息),以及从地震局获得的地震数据,开始了前期的评估工作。

  5月12日下午4点半,该部门制作出了汶川县震中附近的人口分布图。

  4点43分,制作出了地震影响震感分布图。

  第二天,根据救灾的需要,他们又制定了重灾区人口分布图,交通和重要设施图,4.5级以上余震分布图。这些图表和数据都传给了减灾委救灾工作组的成员们,后者正在四川的现场指挥着救灾工作。比如,根据人口分布图,可以迅速地定位哪些地方哪些居住点的人需要救助和寻找,根据余震分布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地震活动集中在一条带状的区域内,从四川一直延伸到甘肃陕西等地,有了这些最基本的数据,卫星监测和地震监测都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带状的区域之内。

  卫星照片终于传来了。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国内的卫星系统,科技部所属北京一号卫星的存档影像在当夜传来,并迅速布置了实拍任务。国家测绘局也安排了相应的卫星拍摄工作,并派出了飞机进行航空摄影来补充卫星资料。

  14日上午9点半,国家减灾中心获得北京同天视地公司代理提供的意大利COSMO-SkyMed卫星雷达照片(分辨率为3米,13日拍摄),下午更获得该卫星分辨率为1米的雷达照片(13日拍摄)。

  当日晚9点,国家减灾中心获得北川、汶川地区RS-1雷达照片(14日拍摄)。

  目前,获得的卫星数据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受灾区域。由遥感部根据卫星图片估计出县城的毁房率,从而估计出大概需要的物资支援,通知前方正在汶川的救援组。而前方的救援组就是根据后方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安排,调拨物资以及安排医疗救护。

  国际支援

  在国际上,日本航天局最早做出了应急响应。

  5月13日下午4点10分,国家减灾中心获得了日本航天局提供的ALOS卫星照片。由于时间仓促,该卫星只获取了分辨率为100米的雷达影像,无法从中准确识别居民地、道路、桥梁等目标,此后日本航天局承诺提供更加准确的10米分辨率照片,这是该卫星观测能力的极限。

  在记者采访时,新的卫星照片还在源源不断地到来,不仅有参加了CHARTER机制的国家,就连没有参加该组织的国家的航天机构也热情地提供了卫星支持。工作人员汤童介绍,很多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可达1米以下),如果要购买,覆盖一个县城的图像价格会在几万元以上。但这次中国的地震灾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同情,取得的资料都是免费提供的。根据统计,在已经取得的13颗境外卫星的影像资料中,有7颗来自于CHARTER机制,剩余的都来自于其余机构的无偿捐助。

  范主任介绍,“还有照片来自于国内的商业机构,他们从国外买来,又无偿提供给了减灾中心。”

  在记者截稿之时,在19颗星的影像资料中,确定有用(已经使用)的卫星至少有六颗,包括中国的RS-1,日本的ALOS,意大利的COSMOS-SkyMed,以及中国台湾、比利时、印尼的卫星。

  在截稿时,对于各堰塞湖、滑坡、道路壅塞的分析和监测工作仍在继续,对于城市毁损的评估也在紧张进行中。

  减灾小卫星8月上天

  人们总是以为在灾难发生的过程中,天上的卫星能够迅速地拍到灾难的现场,这里有一个误解。

  范给记者解释,每一个卫星在经过特定目标上空时都有一定的周期,最长的可达二十多天,也就是说,灾难发生的时候,很多卫星可能不在现场上空;即使处于现场上空,也可能没有提前安排拍摄活动;即使在拍摄,也有可能只拍摄了局部地区而漏掉了灾害可能影响范围内的居住区和道路;即使拍摄了居住区和道路,也有可能由于精度达不到而无法有效识别。云雨天气也可能让光学卫星无法拍摄。总之,在灾难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做到实时地获取灾区现场的所有资料。因此,快速反应和协调国内和国际间的数据资源就成为了必要。

  “经过无数次的演练和实际减灾工作,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工作流程。但是,这个问题要到我们自己的减灾小卫星发射上天之后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卫星将在今年8月份发射上天,最初由3颗星组成,最终会形成一个8颗星的星座,由国家减灾委使用,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国家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体系。到时候,信息和技术支持的响应速度会更加及时。”范主任告诉记者。
看了这个消息很疑惑,中国军方的侦查卫星呢?
是新增加要发射的卫星?
原帖由 鲁哈尼 于 2008-5-20 18:20 发表
看了这个消息很疑惑,中国军方的侦查卫星呢?



     军方的卫星都在监视美国的轨道上,就是变轨也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
军方的雷达卫星还没上天吧?
原帖由 鲁哈尼 于 2008-5-20 18:20 发表
看了这个消息很疑惑,中国军方的侦查卫星呢?


你的意思是自己的侦查卫星,有事没事就在自己后花园侦查侦查,有意思吗?

侦查,肯定是绝大部分时候在查别家的,而不是自家的。
术业有专攻,侦察卫星不是万能卫星
北京一号卫星
=========这是哪颗??
原帖由 独孤求胜 于 2008-5-20 20:34 发表
军方的雷达卫星还没上天吧?

YG-1和YG-3
那时光学的,也就是返回式卫星
有个帖子里有YG-1的图
原帖由 风云一号 于 2008-5-20 20:20 发表



     军方的卫星都在监视美国的轨道上,就是变轨也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


据我所知绝大多数侦查和遥感卫星都在极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这样的话卫星根本不需要变轨哦...:L
原帖由 始于绝望的希望 于 2008-5-21 10:33 发表


据我所知绝大多数侦查和遥感卫星都在极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这样的话卫星根本不需要变轨哦...:L

但是有过顶时间限制,数量少的话就更突出了

还是数量太少
原帖由 风云一号 于 2008-5-20 20:20 发表



     军方的卫星都在监视美国的轨道上,就是变轨也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

我靠,那岂不是每当发生突发状况时都得靠对方帮助?提前进入和谐社会了
原帖由 什么吗 于 2008-5-21 07:58 发表
那时光学的,也就是返回式卫星


YG-1和3都是雷达星
原帖由 破破烂棉花 于 2008-5-22 07:23 发表

我靠,那岂不是每当发生突发状况时都得靠对方帮助?提前进入和谐社会了


他说得不对。一般这些遥感卫星都在接近90度的太阳同步轨道上,星下点遍历全球
一直没弄明白 是一箭3颗?
不会是一箭三星吧
小星星啦;P
原帖由 鲁哈尼 于 2008-5-20 18:20 发表
看了这个消息很疑惑,中国军方的侦查卫星呢?

中国官方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有侦察卫星,如果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我军的侦察卫星及时的提供了清晰的灾区卫星照片”之类的消息,那只怕要引起某种“地震”了。;P
弱弱的问一句:啥叫YG??是什么的简写呢?
原帖由 红色劲旅 于 2008-5-28 00:44 发表
弱弱的问一句:啥叫YG??是什么的简写呢?

遥感:D ,同理,这回鸡者们报道的遥感飞机也是很黄很暴力的东东: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