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印度“一箭十星”之其箭、其星及其真实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56:36
胡参谋长发布于:2008-04-30 01:31
印度当地时间4月28日9时20分(北京时间11时50分),一枚印度PSLV-C9火箭从位于印度南部的斯里赫里戈达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10颗卫星。首先我们应该祝贺印度航天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印度此举在我们国内引起一片恐慌,大家普遍担心印度的航天实力已经超过了中国。

果真如此吗?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真实的“一箭十星”及其技术能力。
一、“一箭十星”之其箭

PSLV—C9型运载火箭(极地卫星运载火箭)是印度自行研制的四级运载火箭火箭有4级,火箭全长44.4m,起飞重量230吨,是目前印度最可靠的空间发射器。这是极轨卫星运载火箭第13次发射,也是第3次采用核心节,无加挂式推进器的结构。
二、“一箭十星”之其星(主要有效载荷)

全部10颗卫星合计质量为824千克。

星一“CARTOSAT-2A”是一颗全天候的侦察卫星,重约690千克,配有一台先进的全色照相机,可以提供特定场景的点成像,用于制图。照相机能拍摄电磁谱可见区域的黑白照片,空间分辨率约为1米。该卫星是一颗先进遥感卫星,具有高灵敏性,能独立操纵,垂直轨迹可达45度以上。卫星上采用了若干新技术,如照相机单轴双镜,基于电光结构的碳纤维增强塑料,轻质、大尺寸镜片、JPEG如数据压缩、先进的固体记录器、高能恒星传感器。CARTOSAT-2A 用于规划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项目,同时也可用于情报收集工作。此前报道称,尽管印度太空研究组织官员不愿对这颗遥感卫星是否为印度首枚国产军用卫星做出评论,但该组织官员已经充分暗示卫星能够用于军事用途。

星二:“印度迷你卫星”由印度太空研究组织研制,起飞重量为83千克。该卫星使用了多种新技术,配有微小子系统。卫星携带了两个光学有效载荷:其一为多光谱照相机(Mx Payload),另一为高光谱照相机(HySI Payload)。这两个有效载荷都在电磁谱可见区域与近红外区域内运行。多光谱照相机的分辨率为37米,高光谱照相机分辨率约为506米。

星三:“CanX-6加拿大先进纳太空实验卫星”,卫星重约 6.5 千克,寿命期为6个月。旨在通过为高性能太空任务建造高成本效益的新型卫星,来促进太空研究和探索。

星四:“CanX-2 加拿大先进纳太空实验卫星”,主要任务是进行GPS无线电掩星试验,判断大气垂直特性。

星五:Cute 1.7 + APD II卫星,日本Cute-1卫星(2003年发射)的后继星,旨在试验新的设计技术。

星六:AAU CUBSAT-II卫星,丹麦aalborg 大学建造的科学实验卫星。

星七:COMPASS 1卫星,德国大学建造,旨在获取地面图像,验证微型卫星平台。

星八:Delfi C3卫星,荷兰大学建造,旨在验证星上新技术。

星九:SEEDS 2卫星,日本高校研发的科学实验卫星。

星十:Rubin 8-AIS卫星,德国建造,将验证自动识别系统在轨信号接收器,以及经由ORBCOMM和铱星的数据传输。
三、“一箭十星”之其真实能力

1、技术分析一箭多星及其潜在军事价值
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多种不同轨道的卫星是比较复杂的,不容易掌握,因此一箭多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运载火箭能力的提高,也标志着发射技术和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上的新突破。1981年,我国“风暴”运载火箭携带着“实践”2号、“实践”2号甲和“实践”2号乙三颗卫星,第一次完成了一箭三星发射。起飞后7分20秒,“实践”2号甲、“实践”2号乙与运载火箭分离,再过3秒钟,“实践”2号又与火箭分离。三颗卫星离开运载火箭后,分别顺利进入预定的地球轨道。这次,印度“一箭十星”,首先释放的是星一(CARTOSAT-2A),发射885秒后,卫星被释放到距地面635公里的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上,轨道与赤道的倾角大约为97.94度。发射930秒后,火箭释放质量大约为83千克的星二(印度迷你卫星),随后,8颗质量在3千克至16千克之间的超小型卫星(星三—星十)每隔几秒释放一颗,直到8颗卫星全部释放完毕。
多星分时释放技术实际上是卫星分离技术的一大突破,完成这一技术的关键设备在于时间程序机构的应用,通过时间程序机构控制爆炸螺栓按照预订的程序释放卫星,这一时间间隔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因此,一箭多星难在如何精确控制爆炸螺栓及时工作(这一点在嫦娥奔月时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在俄罗斯空间技术的大力支持下,印度掌握这一已经十分成熟的技术也是在情在理。
对于印度而言,一箭多星技术的掌握很好的映射了潜在的“导弹分导技术”的应用,但是和“一箭多星相比”,导弹分导技术更加难以掌握。因为发射卫星只要打入太空轨道即实现目标,而导弹分导目的在于攻击不同的地面目标,存在导弹弹头再入段的问题,如何控制好再入角度直接关系到导弹的实际命中精度。故一箭多星只是导弹分导技术的前奏曲,印度如何做好下面的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印度一箭多星能力,这种一次发射若干卫星的做法在战时是有一定的意义的,能够快速弥补战场天网不足,编织战术侦察体系,尤其是在纳米卫星问世后更会有实际意义。

2
、客观分析PSLV—C9型运载火箭极地卫星运载火箭
我们必须承认也应该祝贺,在美、俄等国大力支持下,印度航天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印度的运载火箭已经形成系列,包括极地轨道、同步轨道、近地轨道等,并且即将开展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工程,对于这一切,我们紧邻取得的成果,我们必须正确的去面对。可以这么说,印度航天工业是一个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下的航天机构的缩影,他们可以获得精密的箭载仪器设备、火箭发动机等等核心装备来弥补其航天工业、航天工艺上的不足。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印度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印度运载火箭的发射重量十分有限,目前不具备发射超大载荷的能力;第二,印度的火箭发动机是其软肋,目前主要依靠进口;第三,本次一箭十星的总重量为824千克,不足1000千克,作为军用导弹弹头分导,印度目前不具备核弹小型化技术,因此,根本就不具备实际运载能力。
我们国家早在1981年就已经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并多次实现一箭多星发射,但是一箭十星还没有实践过,主要是没有这一需求牵引。客观来讲,这种技术对我们而言仅仅增加了工作繁琐性和设备可靠性的考验,总体实现起来并不困难。因此,我们不需要妄自菲薄。
3、需要澄清几个概念性问题
第一,火箭并非级数越多越先进。理论上讲,级数越多,载荷能力越强,射程越远,但是随着级数的增多,火箭的可靠性会降低,因为火箭级间分离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很大的技术难点。鉴于此,中国的运载火箭多为二到三级,一般低轨道发射两级火箭就足已,同步轨道或者深空探测三级火箭即可,为了提升运载能力,还可以在主芯级捆绑助推器等方式。另外,目前的卫星多自带微型推进系统,能够在地面指控下,自行从转移轨道过渡到预定轨道。这一切说明,提高运载能力并非只有增加级数这一条路可走。印度本次功臣PSLV—C9型运载火箭极地卫星运载火箭为四级运载工具,但其发射重量确实有些不尽人意,这与其发动机推力本身有直接关系。要想减少级数,必须研发大推力、高能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这一点是印度的劣势。
第二,固态推进剂的运载火箭就一定先进。印度PSLV—C9型运载火箭(极地卫星运载火箭)上面级采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于是就有国人惊呼,中国火箭何等的落后,依然在使用淘汰的液态发动机。这同样也是一个误区,不同于导弹需要快速反应能力,运载火箭主要是为了发射卫星,如何有效的发射大载荷卫星,并实现精准的进入轨道,才是运载火箭工程重点考虑的问题。和液态推进剂相比,固态推进剂具有高能、准备时间短等优势,但是固态推进剂对于发射卫星等航天器而言,存在最大的致命问题有两个:第一,固态推进剂较为危险,稳定性差,易爆炸;第二,固态推进剂不适合于做宇航推进在于其不可控,一旦燃烧无法控制,直到燃料耗尽为止,无法多次点火工作,而液态推进剂的控制有如“水龙头”阀门,关上阀门,发动机就停止工作,打开阀门,发动机继续工作,运用自如,嫦娥之所以能奔月成功,其核心技术也在于此。因此,目前各航天大国的下一代航天器瞄准的依旧是可控、高能量的液态推进剂发动机,比如,使用液氢、液氧燃料的低温高能氢氧发动机就是一个发展方向。
以上是针对印度“一箭十星”新闻所做的客观分析,以飨广大朋友,如有不妥,望给予指正。
胡参谋长发布于:2008-04-30 01:31
印度当地时间4月28日9时20分(北京时间11时50分),一枚印度PSLV-C9火箭从位于印度南部的斯里赫里戈达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10颗卫星。首先我们应该祝贺印度航天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印度此举在我们国内引起一片恐慌,大家普遍担心印度的航天实力已经超过了中国。

果真如此吗?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真实的“一箭十星”及其技术能力。
一、“一箭十星”之其箭

PSLV—C9型运载火箭(极地卫星运载火箭)是印度自行研制的四级运载火箭火箭有4级,火箭全长44.4m,起飞重量230吨,是目前印度最可靠的空间发射器。这是极轨卫星运载火箭第13次发射,也是第3次采用核心节,无加挂式推进器的结构。
二、“一箭十星”之其星(主要有效载荷)

全部10颗卫星合计质量为824千克。

星一“CARTOSAT-2A”是一颗全天候的侦察卫星,重约690千克,配有一台先进的全色照相机,可以提供特定场景的点成像,用于制图。照相机能拍摄电磁谱可见区域的黑白照片,空间分辨率约为1米。该卫星是一颗先进遥感卫星,具有高灵敏性,能独立操纵,垂直轨迹可达45度以上。卫星上采用了若干新技术,如照相机单轴双镜,基于电光结构的碳纤维增强塑料,轻质、大尺寸镜片、JPEG如数据压缩、先进的固体记录器、高能恒星传感器。CARTOSAT-2A 用于规划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项目,同时也可用于情报收集工作。此前报道称,尽管印度太空研究组织官员不愿对这颗遥感卫星是否为印度首枚国产军用卫星做出评论,但该组织官员已经充分暗示卫星能够用于军事用途。

星二:“印度迷你卫星”由印度太空研究组织研制,起飞重量为83千克。该卫星使用了多种新技术,配有微小子系统。卫星携带了两个光学有效载荷:其一为多光谱照相机(Mx Payload),另一为高光谱照相机(HySI Payload)。这两个有效载荷都在电磁谱可见区域与近红外区域内运行。多光谱照相机的分辨率为37米,高光谱照相机分辨率约为506米。

星三:“CanX-6加拿大先进纳太空实验卫星”,卫星重约 6.5 千克,寿命期为6个月。旨在通过为高性能太空任务建造高成本效益的新型卫星,来促进太空研究和探索。

星四:“CanX-2 加拿大先进纳太空实验卫星”,主要任务是进行GPS无线电掩星试验,判断大气垂直特性。

星五:Cute 1.7 + APD II卫星,日本Cute-1卫星(2003年发射)的后继星,旨在试验新的设计技术。

星六:AAU CUBSAT-II卫星,丹麦aalborg 大学建造的科学实验卫星。

星七:COMPASS 1卫星,德国大学建造,旨在获取地面图像,验证微型卫星平台。

星八:Delfi C3卫星,荷兰大学建造,旨在验证星上新技术。

星九:SEEDS 2卫星,日本高校研发的科学实验卫星。

星十:Rubin 8-AIS卫星,德国建造,将验证自动识别系统在轨信号接收器,以及经由ORBCOMM和铱星的数据传输。
三、“一箭十星”之其真实能力

1、技术分析一箭多星及其潜在军事价值
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多种不同轨道的卫星是比较复杂的,不容易掌握,因此一箭多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运载火箭能力的提高,也标志着发射技术和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上的新突破。1981年,我国“风暴”运载火箭携带着“实践”2号、“实践”2号甲和“实践”2号乙三颗卫星,第一次完成了一箭三星发射。起飞后7分20秒,“实践”2号甲、“实践”2号乙与运载火箭分离,再过3秒钟,“实践”2号又与火箭分离。三颗卫星离开运载火箭后,分别顺利进入预定的地球轨道。这次,印度“一箭十星”,首先释放的是星一(CARTOSAT-2A),发射885秒后,卫星被释放到距地面635公里的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上,轨道与赤道的倾角大约为97.94度。发射930秒后,火箭释放质量大约为83千克的星二(印度迷你卫星),随后,8颗质量在3千克至16千克之间的超小型卫星(星三—星十)每隔几秒释放一颗,直到8颗卫星全部释放完毕。
多星分时释放技术实际上是卫星分离技术的一大突破,完成这一技术的关键设备在于时间程序机构的应用,通过时间程序机构控制爆炸螺栓按照预订的程序释放卫星,这一时间间隔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因此,一箭多星难在如何精确控制爆炸螺栓及时工作(这一点在嫦娥奔月时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在俄罗斯空间技术的大力支持下,印度掌握这一已经十分成熟的技术也是在情在理。
对于印度而言,一箭多星技术的掌握很好的映射了潜在的“导弹分导技术”的应用,但是和“一箭多星相比”,导弹分导技术更加难以掌握。因为发射卫星只要打入太空轨道即实现目标,而导弹分导目的在于攻击不同的地面目标,存在导弹弹头再入段的问题,如何控制好再入角度直接关系到导弹的实际命中精度。故一箭多星只是导弹分导技术的前奏曲,印度如何做好下面的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印度一箭多星能力,这种一次发射若干卫星的做法在战时是有一定的意义的,能够快速弥补战场天网不足,编织战术侦察体系,尤其是在纳米卫星问世后更会有实际意义。

2
、客观分析PSLV—C9型运载火箭极地卫星运载火箭
我们必须承认也应该祝贺,在美、俄等国大力支持下,印度航天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印度的运载火箭已经形成系列,包括极地轨道、同步轨道、近地轨道等,并且即将开展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工程,对于这一切,我们紧邻取得的成果,我们必须正确的去面对。可以这么说,印度航天工业是一个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下的航天机构的缩影,他们可以获得精密的箭载仪器设备、火箭发动机等等核心装备来弥补其航天工业、航天工艺上的不足。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印度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印度运载火箭的发射重量十分有限,目前不具备发射超大载荷的能力;第二,印度的火箭发动机是其软肋,目前主要依靠进口;第三,本次一箭十星的总重量为824千克,不足1000千克,作为军用导弹弹头分导,印度目前不具备核弹小型化技术,因此,根本就不具备实际运载能力。
我们国家早在1981年就已经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并多次实现一箭多星发射,但是一箭十星还没有实践过,主要是没有这一需求牵引。客观来讲,这种技术对我们而言仅仅增加了工作繁琐性和设备可靠性的考验,总体实现起来并不困难。因此,我们不需要妄自菲薄。
3、需要澄清几个概念性问题
第一,火箭并非级数越多越先进。理论上讲,级数越多,载荷能力越强,射程越远,但是随着级数的增多,火箭的可靠性会降低,因为火箭级间分离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很大的技术难点。鉴于此,中国的运载火箭多为二到三级,一般低轨道发射两级火箭就足已,同步轨道或者深空探测三级火箭即可,为了提升运载能力,还可以在主芯级捆绑助推器等方式。另外,目前的卫星多自带微型推进系统,能够在地面指控下,自行从转移轨道过渡到预定轨道。这一切说明,提高运载能力并非只有增加级数这一条路可走。印度本次功臣PSLV—C9型运载火箭极地卫星运载火箭为四级运载工具,但其发射重量确实有些不尽人意,这与其发动机推力本身有直接关系。要想减少级数,必须研发大推力、高能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这一点是印度的劣势。
第二,固态推进剂的运载火箭就一定先进。印度PSLV—C9型运载火箭(极地卫星运载火箭)上面级采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于是就有国人惊呼,中国火箭何等的落后,依然在使用淘汰的液态发动机。这同样也是一个误区,不同于导弹需要快速反应能力,运载火箭主要是为了发射卫星,如何有效的发射大载荷卫星,并实现精准的进入轨道,才是运载火箭工程重点考虑的问题。和液态推进剂相比,固态推进剂具有高能、准备时间短等优势,但是固态推进剂对于发射卫星等航天器而言,存在最大的致命问题有两个:第一,固态推进剂较为危险,稳定性差,易爆炸;第二,固态推进剂不适合于做宇航推进在于其不可控,一旦燃烧无法控制,直到燃料耗尽为止,无法多次点火工作,而液态推进剂的控制有如“水龙头”阀门,关上阀门,发动机就停止工作,打开阀门,发动机继续工作,运用自如,嫦娥之所以能奔月成功,其核心技术也在于此。因此,目前各航天大国的下一代航天器瞄准的依旧是可控、高能量的液态推进剂发动机,比如,使用液氢、液氧燃料的低温高能氢氧发动机就是一个发展方向。
以上是针对印度“一箭十星”新闻所做的客观分析,以飨广大朋友,如有不妥,望给予指正。http://blog.ifeng.com/article/1423825.html
有价值的好帖子。
印度这次发射我觉得更直观的现实是除了700KG的这颗以外,其它的加一起的质量都不到一颗弹头的重量,所以只是看上去很壮观,实际技术含量不高。
上面级用固体不是先进吧...上面级对比冲要求更高, 以发射更重的有效载荷..众所周知,固体推进剂的比冲不怎么样.
好帖子,先顶了
不少东西印度只要需要,出钱就可以买到,而我国很多时候只能自己研制,不过核心技术在手,心里也更塌实啊.
文章不是很靠谱。在最主要方面,也就是对一箭多星技术的解释方面有很多问题,会误导的。有些地方说的还对。

属于用错误的解释去应对本来根本没有必要产生的“恐慌”。

这次发射最有意义的就是那颗主星。
一箭多星不是什么困难的技术,中国自己也有一箭多星的技术。印度人吹自己的世界第一(媒体语)。但是俄罗斯早在一年前就发射过一箭十四星。中国现在发射卫星的技术主要在大推力火箭和新的稳定卫星平台上需要提高。
“一箭十星”标志着印度在空间探索的道路上完全具有了独立自主性,充分说明印度的空间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印度这次已经打破了俄罗斯的纪录,成为用一枚火箭发射卫星最多的国家。
从技术上说,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多颗卫星是比较复杂的,不容易掌握,因此一箭多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运载火箭能力的提高,标志着印度在发射技术和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上的新突破。但此次印度发射的卫星都比较小,不是“迷你型”,就是“袖珍型”,发射这些卫星的难度系数明显小于体积庞大的卫星。另外,印度性能最可靠的空间发射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现在只是达到90%的安全系数,如果要实现载人登月的话,火箭的安全系数至少要达到99%以上
    一箭多星技术,美、俄、欧、中等太空诸强都曾在早期发展过,不过,现在除了俄罗斯,其他国家都很少一次发射这么多卫星。实际上,这只是技术上的取舍。在卫星发射领域,一个国家每年火箭发射的有效载荷是一个重要标准。美国一颗稍大的卫星就有几吨甚至十几吨,而发射这种卫星所需的大推力火箭更是各国争相研制的先进发射手段。这次印度发射的10颗卫星,总重量加起来仅800多公斤,还没有1吨重。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发射的遥感卫星,它的分辨率能达到1米。这样的分辨率是军民两用的。他说,以前印度就曾发射过一颗试验性的遥感卫星,并在阿富汗战争中发挥过作用。印度主要想监控巴基斯坦的导弹情况,这次发射的卫星可以达到这个目标,这对印度军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支持作用。从公开的数据上来看,中国还没有像印度这么高分辨率的卫星。印度的卫星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
关于火箭发动机的部份,我想楼主搞错了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优点就是比冲高(250~500秒),推力范围大(单台推力在1克力~700吨力);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特点是比冲较小(250~300秒),工作时间短,加速度大导致推力不易控制。

所以印度还在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恰恰证明他技术水平较低。。
8楼的朋友,你对TG的高分辨率探测器太悲观了,印度这次主星的分辨率达到1米了,是符合军用要求了,但其CCD需要以色列的支持。你看的公开资料说的太保守了。因为几年前的一些学术期刊的资料,泻的猛点。
印度可以达到1米,这样可以反证出实际TG的也不会差多少。能扫描月球的CCD是自己的,那么看地球的也不会差。
原帖由 天行者A 于 2008-5-1 22:22 发表
印度可以达到1米,这样可以反证出实际TG的也不会差多少。能扫描月球的CCD是自己的,那么看地球的也不会差。


好于印度,但嫦娥的CCD与日本月女神CCD都是向英国E2K公司买的,我国买的分辨率不高,不存在限制出口问题,日本买的好些比我们的贵。
不是CCD是CCD的成像芯片!!!
无聊死,射了个XX星就要中国加油了,真是无语.
从来不担心阿三会超过中国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美国中情局长在国会说:印度的这个卫星分辨率不过1米。比中国的25cm和美国的10cm,差远了。。。当然精确度的真实性有待确认。
现在的心态是中国有什么不愿意说出来,而印度说得太多
谁恐慌了,莫名其妙。这个火箭也不是新火箭,十几年前就诞生了,只是那时没什么人注意。
我们恐慌什么,我们的链子就可以让A3好好学上好几年:D :D
恐慌?好恐怖的词汇哎!问题是A3配吗?;P
原帖由 同学 于 2008-5-2 09:58 发表
我们恐慌什么,我们的链子就可以让A3好好学上好几年:D :D

美国人俄国人欧洲人以色列人一起给啊3当先生,教个几年,也许也能打个链子上去,断不断链就不知道了。。。哈哈哈。。。
原帖由 银灰 于 2008-5-1 22:16 发表
8楼的朋友,你对TG的高分辨率探测器太悲观了,印度这次主星的分辨率达到1米了,是符合军用要求了,但其CCD需要以色列的支持。你看的公开资料说的太保守了。因为几年前的一些学术期刊的资料,泻的猛点。


实际情况确实不是那么乐观,虽然向前看,我们将来的发展还是可以看好的。但是目前,我们的返回式肯定比他们的传输型分辨率要高,传输型恐怕就不如别人的了
相对于美俄我们的航天工业的确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前进,不过对于印度来说不用担心。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航天工业的第二个春天已经到来了,在亚洲本人认为航天航空工业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日本,中日之间各有长处和短处,日本还是要注意的哦
原帖由 fengxiang 于 2008-5-2 01:41 发表
相对于美俄我们的航天工业的确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前进,不过对于印度来说不用担心。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航天工业的第二个春天已经到来了,在亚洲本人认为航天航空工业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日本,中日之间各有长处和短处, ...

严重附议!

实际上,从工业革命之后,唯一一个从落后国家挤入列强的国家就是日本
日本的道路我们要学习,要以日本人为师
日本现在的地位是中国要追很多年也不一定能赶上的
印度那个“月船一号”现在也没消息了,到底什么时候发射?
原帖由 cardinalwu 于 2008-5-2 15:07 发表

严重附议!

实际上,从工业革命之后,唯一一个从落后国家挤入列强的国家就是日本
日本的道路我们要学习,要以日本人为师
日本现在的地位是中国要追很多年也不一定能赶上的



别的不说。日本现在在航天领域是什么地位?取得这些地位花了多了少倍于别人的金钱和时间?
楼上说的不错,以前TG拿着别人的十分之一钱做到了这一步,真是太不容易了!现在有钱了,我们就要加速跑了,让小日本在后面吃灰去吧!
请SHH老大科普A3此次卫星发射有关情况...
原帖由 痴痴的小木头 于 2008-5-2 23:26 发表
请SHH老大科普A3此次卫星发射有关情况...


一箭十星其实倒没有太大不了得。卫星分辨率还不错
说到日本,我就想起日本的那台100吨级氢氧液体发动机,欧洲也有同级的发动机,好东西呀。。

而倒霉的TG只有50吨级的氢氧液体发动机,而且还冠冕堂皇的说什么不要追求局部的技术领先嘛。。差点气死我了。。
错误百出的文章.
PSLV仅仅是上面级是固体的? 它第一级是什么的呀? 是2.8米直径的固体火箭.:L
它运载能力差? 有拿LEO与极轨道比运载能力的吗? PSLV的LEO能力是3700KG,对于它的起飞推力而言,也还算凑合了,毕竟用的是固体第一级.
用固体第一级,效率自然无法与液体比,毕竟比冲实在太低了,PSLV第一级比冲只有229秒,但,从军事角度而言,显然说明它解决了大直径浇注问题.
此外,一箭多星要看释放与轨道情况的,我们那个,如果从弹道导弹多弹头技术上看,是典型的集束式.
料敌从宽没有什么坏处的,:handshake
豹兄说得对,那篇文章的错误还是不少的,有误导嫌疑,尤其是关于一箭多星的评论。

一箭多星的难度被媒体不恰当的高估了。大部分一箭多星都在同一轨道里,只有很少的在不同轨道上。小日本前几年倒是玩了一次。无论是同一轨道还是不同轨道,离真正造成分导的ICBM不短的路。
原帖由 九鬼 于 2008-5-4 19:19 发表
说到日本,我就想起日本的那台100吨级氢氧液体发动机,欧洲也有同级的发动机,好东西呀。。

而倒霉的TG只有50吨级的氢氧液体发动机,而且还冠冕堂皇的说什么不要追求局部的技术领先嘛。。差点气死我了。。


技术上是差了,不过适合航天总体规划也就可以了。单纯追求先进技术不是最终目的。日本的LE-7A技术上比阿里安5的火神强,但是又如何?
shh老大,一直以来就对a3的那返回仓犯凝,你看他那回收的返回仓油光瓦亮的,一点沒有烧蚀的痕迹,还请大大科普一下。
不好意思,我没有相关的详细资料,也没有盯他这个东西,只看了普通消息,所以不好评论。但是这次印度试验了可复用的防热瓦(我记得好象是部分),所以至少这些表面和普通的烧蚀结构的表面返回后是不同的
  才发现自卑到以要靠说假话来获得自尊心的芙蓉姐夫前几天又在这里扯淡了,收入水平比人家低多了的土鳖国每年的航天投入就比只NASA和ESA少,姐夫的想法就和以为苏联比美国航天强的差不多,前天刚在空版看众人轮爆姐夫菊花,还想再过把瘾:o  SHH,TG传输型的大概是2-3米的?记得HABO以前说过那是小卫星平台发展的。
我可没慌阿三的一箭十星,楼主可不要强奸民意: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