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古文明的兴衰看现代文明的进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7:37:10
世界上从古到今有很多强大的帝国象古罗马帝国,古巴比伦等。这些强大的帝国都没落了,但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没落得象蒙古那样似乎已经被抛到了世界文明的角落。
  古罗马等虽然分裂了,但是古罗马所孕育的文明从来没有没落过,欧洲这个古罗马的后裔一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文明的发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古罗马的文明从来没有没落过。然而曾经横扫欧亚大陆,征服无数文明国家的蒙古雄风何在?蒙古自1206年由铁木真统一蒙古称成吉思汗开始经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蒙哥汗以来70多年的征讨兼并至1279年张弘范灭宋,蒙古人建立了世界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大一统帝国。蒙古人的国家有多大?蒙古人的帝国东抵日本海,西至欧洲几近莫斯科,北至北极圈的日不落之山,南括海南岛。蒙古大帝国又分为以中国,蒙古,和苏联额尔齐斯河以东的广阔国土的元朝。额尔齐斯河以西还是蒙古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裔所建立的钦察汗国,所以现在俄国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元朝和钦察汗国所有的。阿姆河以西是蒙哥汗之弟旭烈兀后裔的伊利汗国,现在的阿富汗等都属伊利汗国。而阿姆河以东阿尔泰山以西则是窝阔台汗后裔的窝阔台汗国和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后裔的察合台汗国。都说苏联大,其实蒙古人铁蹄践踏的土地比苏联要大的多;都说美国强,其实蒙古人的金戈铁马比美国要强的多。你不能说美国更不能说苏联征服了世界但任何人都不能否定蒙古人曾经在七十年之中就征服了世界。
  蒙古是*什么征服世界的?是*野蛮。虽然我们已奉元朝为中国之正朔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讳言蒙古人的罪恶。其实,元朝是中国的正朔只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如果世界上没有一个蒙古国,所有的蒙古土地和人都置于中国的管辖之下,我们勉强可以说蒙元是中国的正朔。但世界上有一个蒙古国,如果元朝是中国的正朔,那元朝于蒙古国是什么?不能因为蒙古人曾经统治过中国征服过中国而中国也有蒙古族则蒙元就是中国的正朔。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可以说日本和俄罗斯都可做中国的正统了。如果元朝是中国的正统那么蒙古国的历史应该怎么写?难道说蒙古国的历史要写上蒙古从1279年到1368年的一百年是在中国的统治下?世界上被蒙古征服过的国家很多而奉蒙古人为正朔的仅中国一个。怎样公正而客观地对待历史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吗? 蒙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征服中国和世界的?是*血腥野蛮的屠杀!蒙古人是世界历史上最野蛮和残忍残酷的民族。蒙古军制“凡攻城不降,矢石一发即屠之”。蒙古人对中国人的屠杀可以说是最残烈的。这一点翻开历史满目皆是蒙古人的骄傲汉族人的血泪。
  如此强大的蒙古为什么很快没落,而且没落到与现代文明相比如同原始部落一样的地步?因为他们野蛮,因为他们崇尚暴力拒绝文明。他们的野蛮使他们盛极一时但永远没落。蒙古人不仅在征战时对中国人极尽屠杀,就是在建国之后仍然无数次屠城。例如1352年7月屠杭州城,九月元丞相脱脱屠
  徐州城。用屠城的方法来对待“本国”的反抗者,日本人都没做到,但蒙古人用此来对待中国人却是司空见惯寻常事。蒙古人不仅屠杀汉人,更从制度上分天下民为四等。蒙古人是一等,色目人是二等,北方的汉人被蒙古征服而归顺的是三等,南人即南宋所辖的汉人为第四等。省,台,院,部,宣慰司,廉访司及部府幕官之长均用蒙古人和色目人。蒙古人更对汉人实行残酷的种族歧视和凌虐,汉人不得有马,更不得持兵器,出征时的器械,还即要交回官库。元宣政院奉诏言:汉人凡殴西番僧者断手,骂者断舌。蒙古人可以可以任意*淫汉人妻女。蒙古人除了在平时大量地屠杀汉人外,为了巩固蒙元的统治彻底消灭汉人的反抗力量和可能性,元丞相伯颜提出要屠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如此野蛮的政权怎能长久?如此野蛮的蒙古人,如此仇恨屠杀汉人的蒙古人,把他们屠杀千万汉人所建立的奴役,歧视,仇恨,屠杀汉人的元朝奉为中国的正统,对中国人对汉人是什么?是奇耻大辱,是数典忘祖。所以正如我所说的记住历史不容易,这段历史是值得中国人永远记取的。 俱往矣,那野蛮的蒙古没落了。用野蛮来征服世界者用屠杀来威服人民者破败了,被世界文明扫入了那种野蛮所应得的垃圾堆中。而这种野蛮的没落留给人民的思考却是深远的,起码在西方世界他们从来没有忘记那野蛮的蒙古。西方可以重建纳粹德国,可以重建日本但没有谁要重建野蛮的蒙古。苏联俄国这个曾经被蒙古人征服的,曾经被封为仅次于蒙古人的二等人种对蒙古没有感激,没有开发,没有承认,没有奉为正朔,只有占领只有控制只有让它蒙昧。有时候看看蒙古人的历史才明白野蛮者既可恶可恨,但它们是不值得同情的。因为如蒙古人那样对待同是人类的其他民族的人还是人吗?中国人在歌颂成吉思汗挽弓射大雕的雄壮时是否也曾想到那无数支射雕的利箭正是射向中国人的正是射向汉人的祖先的?
  
  野蛮的蒙古之没落对中国和世界的启示是什么?是仁爱,是文明,是先进。野蛮可能暂时战胜文明,落后可能暂时战胜先进,但野蛮终究要落后终究要失败。我们中国人为了富国安民,为了使中国人的子孙免受野蛮的屠戮,就要保持文明就要保持先进。不仅要文明先进而且要保持文明对野蛮的绝对优势!因为只有文明才是长远强盛的,野蛮而盛极如蒙古者也破败蒙昧如此,足以警戒后人。
  一个国家只有当这个国家的人民文明了才能称为文明之国,一个民族只有当其人民有道德了才能谓之礼义之邦。在文明和礼义上我们落后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你见不到礼让,到处是争夺。连买一张车票都要挤,在大街上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我们的勇敢是用来对付同胞的,我们的智慧是用来压制同胞的,这不仅是现在,其实历史上就如此。而正因为如此,中华泱泱大国,兆亿子民才屡遭少数民族的屠杀和奴役。唐诗宋词不能体现我们的文明。我们要承认我们在文明上道德上的落后,知耻者近乎勇。我们不要责骂那些指出中国人劣根性的人,不论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说的是事实我们都要接受,都要感谢,我们更要反省。孔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一个常常反省一个感谢批评的民族才可能文明,先进。其实对批评的态度本身就是文明程度的检验。
  现在,中国提出“以德治国”,这是对的。不以德治国难道以野蛮治国?这么久了重提以德治国是对中华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回归。当然是对中国有重大意义的。什么是德?德就是文明。只有以文明治国,中国才能是文明之国。以德治国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一个国家的文明先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的先进和文明。文明和素质的提高既有赖于教育更依*公平和制度。如何实现以文明治国,如何提高中国人的文明和素质是中国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最大挑战。




从理性的角度来讲,文章不错,虽然这样评价我的祖先我的心里不舒服,但蒙古人不是阿Q,不会做什么我们祖上也阔过的精神胜利法。我祖上的凶蛮我承认,那是那个时代和蒙古文明成长的历史与自然决定的,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一直是这样的……真正的蒙古文明并不像文中那么偏激,元大都的繁荣不是建立在屠杀之上的,那个时代不能与现在进行类比,我转此文希望讨论一下,蒙古文明有他的野蛮,但也有他的优点,对于文章中的关于文明的论述我很迷惑,西方的文明才是文明,西方的民主才是民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22 17:37:06编辑过]
世界上从古到今有很多强大的帝国象古罗马帝国,古巴比伦等。这些强大的帝国都没落了,但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没落得象蒙古那样似乎已经被抛到了世界文明的角落。
  古罗马等虽然分裂了,但是古罗马所孕育的文明从来没有没落过,欧洲这个古罗马的后裔一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文明的发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古罗马的文明从来没有没落过。然而曾经横扫欧亚大陆,征服无数文明国家的蒙古雄风何在?蒙古自1206年由铁木真统一蒙古称成吉思汗开始经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蒙哥汗以来70多年的征讨兼并至1279年张弘范灭宋,蒙古人建立了世界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大一统帝国。蒙古人的国家有多大?蒙古人的帝国东抵日本海,西至欧洲几近莫斯科,北至北极圈的日不落之山,南括海南岛。蒙古大帝国又分为以中国,蒙古,和苏联额尔齐斯河以东的广阔国土的元朝。额尔齐斯河以西还是蒙古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裔所建立的钦察汗国,所以现在俄国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元朝和钦察汗国所有的。阿姆河以西是蒙哥汗之弟旭烈兀后裔的伊利汗国,现在的阿富汗等都属伊利汗国。而阿姆河以东阿尔泰山以西则是窝阔台汗后裔的窝阔台汗国和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后裔的察合台汗国。都说苏联大,其实蒙古人铁蹄践踏的土地比苏联要大的多;都说美国强,其实蒙古人的金戈铁马比美国要强的多。你不能说美国更不能说苏联征服了世界但任何人都不能否定蒙古人曾经在七十年之中就征服了世界。
  蒙古是*什么征服世界的?是*野蛮。虽然我们已奉元朝为中国之正朔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讳言蒙古人的罪恶。其实,元朝是中国的正朔只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如果世界上没有一个蒙古国,所有的蒙古土地和人都置于中国的管辖之下,我们勉强可以说蒙元是中国的正朔。但世界上有一个蒙古国,如果元朝是中国的正朔,那元朝于蒙古国是什么?不能因为蒙古人曾经统治过中国征服过中国而中国也有蒙古族则蒙元就是中国的正朔。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可以说日本和俄罗斯都可做中国的正统了。如果元朝是中国的正统那么蒙古国的历史应该怎么写?难道说蒙古国的历史要写上蒙古从1279年到1368年的一百年是在中国的统治下?世界上被蒙古征服过的国家很多而奉蒙古人为正朔的仅中国一个。怎样公正而客观地对待历史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吗? 蒙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征服中国和世界的?是*血腥野蛮的屠杀!蒙古人是世界历史上最野蛮和残忍残酷的民族。蒙古军制“凡攻城不降,矢石一发即屠之”。蒙古人对中国人的屠杀可以说是最残烈的。这一点翻开历史满目皆是蒙古人的骄傲汉族人的血泪。
  如此强大的蒙古为什么很快没落,而且没落到与现代文明相比如同原始部落一样的地步?因为他们野蛮,因为他们崇尚暴力拒绝文明。他们的野蛮使他们盛极一时但永远没落。蒙古人不仅在征战时对中国人极尽屠杀,就是在建国之后仍然无数次屠城。例如1352年7月屠杭州城,九月元丞相脱脱屠
  徐州城。用屠城的方法来对待“本国”的反抗者,日本人都没做到,但蒙古人用此来对待中国人却是司空见惯寻常事。蒙古人不仅屠杀汉人,更从制度上分天下民为四等。蒙古人是一等,色目人是二等,北方的汉人被蒙古征服而归顺的是三等,南人即南宋所辖的汉人为第四等。省,台,院,部,宣慰司,廉访司及部府幕官之长均用蒙古人和色目人。蒙古人更对汉人实行残酷的种族歧视和凌虐,汉人不得有马,更不得持兵器,出征时的器械,还即要交回官库。元宣政院奉诏言:汉人凡殴西番僧者断手,骂者断舌。蒙古人可以可以任意*淫汉人妻女。蒙古人除了在平时大量地屠杀汉人外,为了巩固蒙元的统治彻底消灭汉人的反抗力量和可能性,元丞相伯颜提出要屠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如此野蛮的政权怎能长久?如此野蛮的蒙古人,如此仇恨屠杀汉人的蒙古人,把他们屠杀千万汉人所建立的奴役,歧视,仇恨,屠杀汉人的元朝奉为中国的正统,对中国人对汉人是什么?是奇耻大辱,是数典忘祖。所以正如我所说的记住历史不容易,这段历史是值得中国人永远记取的。 俱往矣,那野蛮的蒙古没落了。用野蛮来征服世界者用屠杀来威服人民者破败了,被世界文明扫入了那种野蛮所应得的垃圾堆中。而这种野蛮的没落留给人民的思考却是深远的,起码在西方世界他们从来没有忘记那野蛮的蒙古。西方可以重建纳粹德国,可以重建日本但没有谁要重建野蛮的蒙古。苏联俄国这个曾经被蒙古人征服的,曾经被封为仅次于蒙古人的二等人种对蒙古没有感激,没有开发,没有承认,没有奉为正朔,只有占领只有控制只有让它蒙昧。有时候看看蒙古人的历史才明白野蛮者既可恶可恨,但它们是不值得同情的。因为如蒙古人那样对待同是人类的其他民族的人还是人吗?中国人在歌颂成吉思汗挽弓射大雕的雄壮时是否也曾想到那无数支射雕的利箭正是射向中国人的正是射向汉人的祖先的?
  
  野蛮的蒙古之没落对中国和世界的启示是什么?是仁爱,是文明,是先进。野蛮可能暂时战胜文明,落后可能暂时战胜先进,但野蛮终究要落后终究要失败。我们中国人为了富国安民,为了使中国人的子孙免受野蛮的屠戮,就要保持文明就要保持先进。不仅要文明先进而且要保持文明对野蛮的绝对优势!因为只有文明才是长远强盛的,野蛮而盛极如蒙古者也破败蒙昧如此,足以警戒后人。
  一个国家只有当这个国家的人民文明了才能称为文明之国,一个民族只有当其人民有道德了才能谓之礼义之邦。在文明和礼义上我们落后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你见不到礼让,到处是争夺。连买一张车票都要挤,在大街上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我们的勇敢是用来对付同胞的,我们的智慧是用来压制同胞的,这不仅是现在,其实历史上就如此。而正因为如此,中华泱泱大国,兆亿子民才屡遭少数民族的屠杀和奴役。唐诗宋词不能体现我们的文明。我们要承认我们在文明上道德上的落后,知耻者近乎勇。我们不要责骂那些指出中国人劣根性的人,不论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说的是事实我们都要接受,都要感谢,我们更要反省。孔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一个常常反省一个感谢批评的民族才可能文明,先进。其实对批评的态度本身就是文明程度的检验。
  现在,中国提出“以德治国”,这是对的。不以德治国难道以野蛮治国?这么久了重提以德治国是对中华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回归。当然是对中国有重大意义的。什么是德?德就是文明。只有以文明治国,中国才能是文明之国。以德治国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一个国家的文明先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的先进和文明。文明和素质的提高既有赖于教育更依*公平和制度。如何实现以文明治国,如何提高中国人的文明和素质是中国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最大挑战。




从理性的角度来讲,文章不错,虽然这样评价我的祖先我的心里不舒服,但蒙古人不是阿Q,不会做什么我们祖上也阔过的精神胜利法。我祖上的凶蛮我承认,那是那个时代和蒙古文明成长的历史与自然决定的,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一直是这样的……真正的蒙古文明并不像文中那么偏激,元大都的繁荣不是建立在屠杀之上的,那个时代不能与现在进行类比,我转此文希望讨论一下,蒙古文明有他的野蛮,但也有他的优点,对于文章中的关于文明的论述我很迷惑,西方的文明才是文明,西方的民主才是民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22 17:37:06编辑过]
对于自己文明的反思我也一直在想,转两篇文章,这是蒙古人对自己文化的评价……


噗的一声,我把一口血喷在了地上,蒙古人吃惊的发现,原来科尔沁夫的血是红的,并且很热,有些烫手。

      ——题记


  有的时候很怀疑,我到底能不能把这篇文章写下去。如果马尾巴注定提不起豆腐来,我又何必费这份力,可我这个人又是一个答应了人家就一定要办到的人,自己给自己定的道德标准往往成了自己的羁绊。这让我有些为难。前几天,我在网上告诉几个蒙古朋友说我想写一篇文章——《丑陋的蒙古人》,提纲都打好了,但却迟迟动不了笔:找不着感觉,也觉着有些缺乏动力。
  一个民族要是没出息,那就是任人怎么骂也提不起精神气儿来,训斥和劝告也都是没什么味道的屁,他只是躲到一个角落里继续喝他的酒去,喝高了,再豪情满怀的唱几首蒙古歌,今天一天就算是心满意足,明天再继续浑浑噩噩的混下去。如今的蒙古人就是这个德行。
  这个开头重写了好几遍,为的是找到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只有我自己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不容易。蒙古对我来说,就像是我那不乏英雄气概,却又整天喝酒买醉的aabu(父亲)一样,叫人既爱又恨。毕竟中的毕竟,蒙古人还算是这个世界上比较诚实和热情的人群,和这种人交往,多数情况下不会吃亏,更何况,人家的老祖宗又是打遍了欧亚,英雄盖世无人能敌的老成吉思汗;可也就是这个民族的种种臭德行,让我这个蒙古子孙不骂一骂都觉得冤枉,都觉得对不起蒙古的列祖列宗。
  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到建立蒙古帝国,形成蒙古民族至今,除了几次大规模对外扩张以外,蒙古人很难让人用其它的方式想起,辉煌总是短暂的,也容易使人忘却,但辉煌过去以后的沉寂和衰落却是深沉而持久的。想想看,如今的蒙古是一个富裕和繁荣的民族吗?蒙古人的心中还存在多少自豪感和自信心呢?毋庸置疑的是,在当今世界上,蒙古人是非常贫困的民族之一,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蒙古人也表现出了极其严重的迟钝;面对未来我不敢想象,偌大一个地球,将来还有没有蒙古人的存身之处?!
  其实,如今蒙古人的处境到底如何,以及如果这种状态继续持续下去的话,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每个蒙古人心里都很清楚;可是如今的蒙古子孙们除了酒桌上的豪情以外,从老祖宗那里什么优良传统都没继承下来,而老祖宗给我们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文化,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你我所共有的民族性格。凡是对蒙古和蒙古人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蒙古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资源是很丰富的;其次,蒙古人生活的天然的流动性也决定着蒙古人的眼界不应该狭窄;再次,从近现代史上看,按照人口比例来说蒙古人也并不缺乏人才。那么,是什么原因是蒙古人在经历了初期短暂的、暴风雨般的荣耀和辉煌之后,却陷入长久的沉寂和衰落呢?是什么样的根本因素制约着蒙古人的进步和发展呢?笔者的看法是:文化,或者说是民族性格。
   前一段时间阅读《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美]赛缪尔·亨廷顿 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使我深受启发。本书中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关于文化在人世间地位,最明智的说法或许就是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两句话:‘保守的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于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的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简单的解释可以是,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制度,而“文化是制度之母”,人们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决定着人们如何组织社会生活,如何实现社会进步。政治的主要作用其实并不是直接改变社会制度,而是通过对文化——也就是人们的心态和价值观念间接的对社会发生影响。
   本书的多数观点涉及众家之言,是对文化之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多角度观察,其中存在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不发达是一种心态”,指出了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核心制约作用。对于社会进步,学者们则认为就是“走向经济发展和物质福利、社会——经济公正及政治民主”,相信这也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的理想的。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尝试从蒙古文化,或者说是民族性格/精神中间寻找蒙古人落后的历史根源。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我所指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或者民族性格指的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模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它“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涵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它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也不是科学和技术,而是诸如我们对于生活的看法,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理解爱情和英雄性格,对道德的看法等等价值形态。
  冠以“丑陋的xx人”之名进行民族文化整体性批判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所谓文化批判,或者说对民族性格的批判,说白了,就是得罪人,就是骂人,骂一大群人,其中甚至包括自己的老祖宗。对于蒙古人这种自傲和崇拜祖先的民族来说,这是一种大忌,所以我实在不知道我的蒙古同胞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我的批评。但我也知道,凡是在近代史上能够逐步摆脱贫困,实现社会进步的民族,在不同程度上都进行过文化改革或者改良;而且,文化改良/改革还是促成社会改良/改造的核心因素。远的不说,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明显的例子。
  我并不打算说蒙古人的文化都是不好的东西,但毕竟如同我以前说过的话:蒙古人应该成为一个善于自省的民族,没有自省,就没有发展;所以,如同其题目一样,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将同样令人感到沉重和不快。作为一个血统还算是纯正的蒙古人,我要强调,我做的只是一种显浅的尝试,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行动,也许蒙古人中还有(也应该有)比我更有头脑的人物,把这种努力继续下去。要知道,在民族的文化改良/改革中,总得有几个干将,总得有几个出头鸟去干些别人看不起的蠢事,遭人唾弃和谩骂,这可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批判蒙古人性格中存在的重要缺陷,这些毛病存在于我们头脑中已经有几个世纪了,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观念和潜意识制约着蒙古社会的进步,你很容易从这种性格中推断出来今天蒙古人的命运。听好,我要开骂了。



       镜子呵,这竟然是我的形象,我怎么这样难看!

      ——题记


  一、自命不凡的个人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几乎可以说是蒙古人民族精神的核心,民间故事中有无数个这样的例子,这些人物几乎都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孤胆英雄”,或者是为了被夺走的恋人,或者是为了解救穷苦百姓,只身一人去同蟒古斯或者统治者作战,蒙古人对这类人物总是怀有无上的敬佩和崇拜。这种英雄性格不仅熔铸了蒙古人的性格,也给其他民族的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事求是的讲,这种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的确令人敬佩。
  然而,在蒙古人民族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也在很大程度上逐渐被夸张、异化成为一种无知的、极度膨胀的个人极端意识。
  1、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观察,就会发现很多蒙古人在骨子里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做大事的英雄,具体的说,这种意识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屑于具体平凡的事务;
   ——拥有过分强烈的个人意识,喜欢自吹自擂;
   ——为人固执倔强,不肯采纳别人的意见;
   ——容易被吹捧所麻痹,盲目的狂妄自大;
   ——一旦自己稍有成功,这种傲慢自负的情绪就会溢于言表,谁也瞧不起,看不到天外有天,看不到别人的更大的成功。
  2、由于蒙古人个个认为自己是不可一世的英雄,所以在蒙古人憨厚朴实外表的掩盖之下,相互之间的嫉妒、怨恨和猜忌也是非常极端的,并不比别的民族更少,甚至更加严重,这种情绪严重的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度,也导致缺乏协作,妨碍着蒙古社会的统一和整合,当然,这同样会导致缺乏宽容,尤其是对失败者的宽容,谁只要失败了,谁的朋友就会马上离他而去。翻开蒙古史看一看,蒙古高原上什么时候不是战乱频仍,自相残杀,任何一个部落被征服,付出的代价都是全部被虐杀或者奴役,其残酷程度绝对令人发指;如果说曾经拥有过短暂的和平,也是因为有更强大的部落通盘征服了其他弱小的部落。非常典型的例子是,铁木真的父亲被塔塔儿人害死以后,他的族人就都离开他投奔到别的部落里去;在他与王罕的战役失败以后,逃命的途中跟随他的家臣绝大多数也不是蒙古人,而是一些别的民族的人。这种结果,就是在成吉思汗以后的时代也未能幸免。我们必须痛心的承认,团结和协作,永远是蒙古文化中缺少的重要一环。在这种情况下,工于心计的异族统治者只要采用离间计,或者公开称赞或者封赏蒙古人中的一个部落,或者给予某个部落某种特殊的权利,就很容易在蒙古人中播撒下不和的种子,挑起蒙古人内部的争端,令其内斗,相互攻杀,从而达到弱化蒙古民族的目的。
  3、自命不凡的个人英雄主义所导致的另一个恶果是,蒙古人非常缺乏承认自身不足的勇气,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某种意义上很脆弱,如同坚硬而易碎的瓷器,脆性很大,失败后容易陷入自卑和自我怀疑,很容易一蹶不振。蒙古人很容易被盲目的激情所驱使,计划去做一件大事,然而事前却很少会认真评估其风险和后果,他们认为这种评估是胆怯的表现。如果凑巧做成了,蒙古人会很骄傲和得意,认为天下所有的事不过如此,个人英雄主义的虚荣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如果失败了,蒙古人倒是很少像汉人一样诿过于他人,他会闷头喝很多酒,在醉意中自怨自艾下去。
  4、自命不凡的个人英雄主义所导致的第四个恶果是对酒精等麻醉性药物产生深刻依赖。既然认为自己是英雄,那么肯定不会愿意过平凡的日子,像个庸人一样碌碌无为,他总得追求不平凡,追求冲动和刺激,然而现实生活又提供不了太多的冒险机会,这样,为了从平凡中创造冲动,蒙古人就会喻形于酒,豪饮无度;酒桌上的竞争,也在一定程度提供了一种战斗拼杀的氛围,能够充分体现出英雄气概。我认为这就是蒙古人酗酒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原因。当然,蒙古人善饮的原因不仅限于此,寒冷的气候和单调的生活也许都能提供充足的理由,然而在我看来,前者是更为深刻的原因。从遗传上来讲,还没有证据表明蒙古人的身体比别的民族更喜爱酒精和更善于分解酒精,而医学的有关统计已经表明,蒙古人患肝脏疾病的比例与别的民族相比很高。整个民族集体性的嗜酒如命的确是一件可悲和可怕的事情,而这种恶习肯定还要对蒙古人的后代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里,我希望和同胞们同温成吉思汗箴言中反对酗酒的一段:“酒醉的人,就成了瞎子,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也成了聋子,喊他的时候,他听不到,他还成了哑巴,有人同他说话时他不能回答。他喝醉了时,就象快要死的人一样,他想挺直地坐下也做不到,他象个麻木发呆头脑受损伤的人。喝酒既无好处,也不增进智慧和勇敢,不会产生善行美德:(在酒醉时人们只会)干坏事、杀人、吵架。(酒)使人丧失知识、技能,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事业的障碍。他丧失了明确的途径,将食物和桌布投入火中,(掷进)水里。国君嗜酒者不能主持大事、颁布训诫和重要的习惯法;将士嗜酒者不能掌管十人队、百人队或千人队;卫士嗜酒者将遭受严惩。”
                                                  


       我必兴起那残忍暴躁之民,焚烧你们的屋,劫掠你们的财物和妻女,必令你们伤心哭泣,然后让你们知道悔改。

   ——题记


   二、鲁莽暴躁的尚武精神

   谁都知道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蒙古人所生活的欧亚大陆腹地的草原带并不是适合耕种的土地,地理环境决定着历史上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必须是所谓的“逐水草而居”。然而游牧经济却是一种非常单一的经济,生活中的许多必需品无法从牲畜身上获得,比如说茶叶、铁器等等,获得这些东西有两种途径,一个是贸易,一个是掠夺,而在古代,贸易这种方式是非常脆弱的,它受到气候、交通、国家/民族关系等太多因素的影响,不如掠夺来得痛快和方便,所以对蒙古人的祖先来说,通过战争进行掠夺,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并不是蒙古人天生野蛮,只是情非得已,对此,忽必烈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大致意思是说,我朝在建立之初,攻城掠地之后,从不驻守,只是为了获取有用之物。
   可以这样说,地理环境的制约,游牧的生活方式,通过漫长的历史沿袭逐渐培养了蒙古人的尚武精神,从而赋予了蒙古人勇猛顽强、活跃粗放的精神气质,然而,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这种尚武精神也对蒙古人性格中带来了很多负面因素:
   ——处理事情简单化,冲动,不考虑后果,认为激情可以解决一切。这个特点是蒙古文化的一种非常突出的特点,也表明它是一种非常感性的文化。冲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创造力的源泉,民间故事、诗歌、歌曲作为蒙古人用来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优秀和丰富程度是这种寓于冲动之中的创造力的证明。生活在这样文化中的人们可能成为最令人敬仰的优秀人物,也可能成为令人憎恶和畏惧的破坏者——蒙古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一切。在实施了大规模的征服和屠杀之后,蒙古人的统治对于广阔的欧亚大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冲动和残酷,是早期蒙古人成功和短命的统治的最佳解释。
   ——讨厌繁文缛节,和复杂的理性思维;文化教育水平低,却又看不起文化人;鲁莽,豪爽,暴躁,不拘小节,喜欢直来直去;缺乏理性,缺乏冷静的分析能力和洞察力,因而也就平庸和迟钝。蒙古人几乎不喜欢什么形而上的、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实际功用的思想,蒙古人在内心深处的哲学是不成文的实用主义,只有对现实生活有用的思想和技能才会受到重视,所以早期的蒙古人在每攻下一个城市以后,没有受到屠杀并被带走的俘虏中一定会包括各种工匠和手艺人。然而使一个社会能够保持长久稳定和发展的思想恰恰是那些表面上没什么用处的理论,这些理论站在人类思维的背后,通过想象力和建立假说,直接刺激着新方法和新技能的诞生。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发达,恰恰是在复活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列宁曾经清楚的表达过类似的思想,他认为,一个民族要想前进,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性思维。而这一点认知恰恰是蒙古人所缺乏的。从成吉思汗时代起,蒙古人就没有重视过教育,也许是那时候的蒙古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统治者,只要孔武有力,就可以取得天下,没有必要理会软弱的臭乳酸文,然而几百年过去了,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蒙古人的尚武轻文已经给子孙们带来了无穷的遗害。
  ——残忍,暴躁,一定程度上的放肆无礼和自由放纵。这些特点几乎不用多说,人人都知道蒙古人的酒后闹事是出了名的,他们也很少有耐心去听观点不同的人的解释,而在历史上,蒙古人的纵情屠杀也给足够多的民族的子孙后代提供了憎恨蒙古人的理由,虽然当代世界主流的价值观念是平等和宽容,但把这种仇恨记忆了几个世纪的仍旧大有人在。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汉族人在其早期的典籍,比如说在孔子、老子、墨子等人的思想中,已经发展出了克制个人的情绪和欲望,遵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所谓‘克己复理’),以及作为君主必须尊重和爱护人民的思想,然而在蒙古人的文化中,却始终缺乏这一点,有关治国之术,有关成为一个明智的君主的伦理学,在蒙古人的心目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成吉思汗在西征中,能够停止其杀戮,是来自于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劝告。
  在我所了解的范围内,与年轻一代的蒙古人有所不同,有些上了岁数的老年蒙古人对于祖先的嗜杀,并由此对成吉思汗持有另一种看法,认为老成吉思汗骑着马,挥舞着马刀东拼西杀,到处播撒蒙古人的种子,每攻下一地,就留下一些蒙古人管理和驻守,在蒙古帝国灭亡以后,这些蒙古子孙就得受人家的报复和压迫,不是什么好事。



   蒙古人呵!你天生就只能匍匐在大汗和喇嘛们的脚下吗?
   
   ——题记


  三、奴性的权威主义伦理

  蒙古人伦理观的来源主要是萨满教和藏传佛教。萨满教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祖先崇拜,作为一种经验主义的学习方式,一代代的蒙古人从祖先处理人际和社会问题的方式方法中学到做人的规范。而对于藏传佛教的批判够多的了,有些学者甚至把它称作“蒙古之癌”,认为是它使蒙古人变得怯懦和缺乏进取,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的;从另外一个方面说,藏传佛教毕竟又是蒙古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唯一的复杂思想体系,对于蒙古人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蒙古人的许多学科、技艺(其中包括医学)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他的启发和滋养。对于这两种伦理观念对蒙古人人格的不利影响,我们应当说,问题的核心不是在于这些伦理道德观念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能否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这两种观念带给蒙古人的所有不利影响的核心就是一种可悲的奴性,这种奴性相对于蒙古人的英雄气概来说犹如水之与火,它消灭了为自己和民族奋斗的、敢于反抗的精神,消灭了民族的自尊心和前进动力。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对于统治者来说,蒙古人是容易统治的蛮族。“佛是戎神,理当供奉”,意思是说,佛是那些蛮族信仰的神,佛要求他们忍耐和恭顺,所以要统治蛮族,就得供奉蛮族所信仰的佛。这样的民族性格是蒙古人所不自觉的精神枷锁,只要蒙古人还保持着这样的性格,蒙古人就永远摆脱不了受统治的命运。
前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对传统毫无批判的继承,对祖先神化的恭敬,以及对祖先缺点的文过饰非。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那些逝去的祖先都是神明,他们所说的话和遗留下来的传统都是不可更改的。基于这样一种信念,蒙古人的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僵硬和缺乏变化,当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祖先所提供的经验无法解决新的问题时,这种文化的弱点就会暴露无遗,就会发生民族整体性的社会适应不良,民族的进步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毫无疑义的,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在几个世纪以来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和创新,与这种对祖先崇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毫无理由的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动力,缺乏怀疑权威的勇气,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懒惰和自私。蒙古人生活的突出特点就是混日子,他们不喜欢生活的变化,更不会主动的寻求变化。显而易见的危机来临,也不会想到避免;显而易见的机遇来临,也不会想到把握。既然祖祖辈辈都是游牧,今天也没有什么理由改变。只要这是祖先定下来的事,即使它在今天看来非常的不合时宜,甚至有些愚蠢,也不能改变,这就叫保护“传统”。
  ——极端的个人崇拜,对统治者、成功者的盲目追随。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在蒙古人的群体中,你永远无法通过理性来说服蒙古人做一件对大家都有利的事情,尽管你的主意很妙,可行性也很强,但蒙古人对你的说教非常冷淡,你以为自己是缺乏感染力,就进一步的努力说服,你很快就会发现,蒙古人永远无法通过理性来说服,最终的结果是,蒙古人都疏远了你,你似乎在某些方面冒犯了他们。实际上,这并不是你的错,而是因为在蒙古人中存在一种约定俗成的等级关系,在他们中间,总是因为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而存在一些领导和权威人物,这些人或者是家庭出身比较高贵,或者是比较富有,或者干脆就是能打架。你如果发现不了这些关系,不能找到这些头面人物,说服他们来帮助推进你的计划,是什么也干不成的。
  ——缺乏反省自身的能力。蒙古人把判断的权利几乎都交给了自己信任的权威人物,所以蒙古人也就缺乏了解自己的能力,不善于也不能够对自己的未来作主。他们把自己的激情和努力全无保留的贡献给了领导者,但却无法确定,他们所信任的权威人物将要把他们带到哪里,而承担这种后果的却是他们自己。

  下面这几个弱点则是藏传佛教带给蒙古人的:
  ——对痛苦和不公正的麻木,奴性的忍耐。在压迫和暴政面前,蒙古人已经从佛爷的教诲那里学会了无休止的忍耐,他们认为这会给他们的来生带来好运,因此他们从不会计较今生的得失。
  ——无原则的善良、人道和柔顺,缺乏风险意识的热情和慷慨。以前曾经看到不少议论,说是蒙古人比较“傻”。所谓“傻”者,我想也就是我们在这刚刚提出的性格特征。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在他的散文中也曾提到这种对蒙古人的评价。在我看来,蒙古人的这种性格主要来自蒙古人的古代生活方式,并在后来被藏传佛教加以强化。对所有人不加防备的热情,既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点,也是我们极大的劣势,我们既因为这种热情而受人尊重,也因为这种热情而遭受嘲笑。毫无疑义的,这样的性格在今天这样的世界上是绝对要吃亏的。然而我们也并不主张我们的同胞们变得奸诈狡猾,逢便宜就占,还是那句话说得好:朋友来了有好酒,坏人来了有猎枪。
  ——表面化的谦逊恭顺和表面化的忠诚和诚实。藏传佛教对人的谦虚、不炫耀的要求显然制约了蒙古人的自吹自擂,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好事。然而可悲的是,蒙古人实际上并没有理解谦虚和谨慎在道德上有什么重要性,这种表面文章相反给蒙古人的各拉山头、自许英雄的内斗提供了很多障人耳目的烟幕。


       骑士制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诡辩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的时代。
    
    ——题记,埃德蒙·伯克的话,引自萨谬尔逊《经济学》的第一章


四、文化中的重要缺憾

蒙古人的文化有其脆弱性或者说弱点,当代的蒙古子孙们对此也有不少扼腕痛惜的人士,我实在不知道蒙古同胞们会对我这篇文章做出什么反应,说实在话,我也是要冒一点的风险的。有人对我说,蒙古人现在本来就没有什么自信心,你再一批判,蒙古人就更无地自容了。我的看法是,民族之病已经久矣,我们不能因为怕疼,就拒绝医治,所谓“讳疾忌医”,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如果说蒙古同胞们在读了这篇拙文以后,能够有所动容动心,那么实在是科尔沁夫的大幸,更是民族的大幸。
简单的说,在我看来,蒙古文化的改良/改造需要的正是有头脑的、开明的蒙古族知识分子作为开路先锋,他们处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临界点上,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对比,找到自己民族文化中的缺憾,教导自己的同胞,接受这些对于自己民族的批评,才能对蒙古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我的观察来看,现代蒙古文化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憾。这些缺憾的弥补,非常需要蒙古族知识分子们从外来文化中介绍吸收到蒙古文化中来。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是需要一批人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的:
  1、缺乏辩证思维,不知变通和计谋。辩证思维是人类思维最高的形式,在这方面,或许蒙医学的理论会是个突破口;它是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可惜的是长久以来没有超越医学进而指导蒙古人的思维。要知道,如果说我们没有什么现实的资源可以利用,那么头脑就是最有用的资源了。
  2、西方式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是在学习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以后才获得社会文化和经济的重大发展的,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发展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人道主义或者说人文主义,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创造力的尊重;一个是对事物客观的科学态度。这不是说用西方文化取代蒙古人自己的文化,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因为学习西方而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从本质上说,文化没有正宗不正宗的,蒙古人自己的文化难道都是蒙古人原创的吗?要知道,藏传佛教就是借鉴来的呵。早期蒙古人与现代蒙古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开明的吸收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的祖先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市场化的思维。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发展出的运行最为成功的经济制度,蒙古人不能无视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对自己民族命运的影响。
醒来吧!蒙古人们!为了你自己和你所挚爱的民族。
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
                 ——题记,引自蒙古谚语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是继《丑陋的蒙古人》之后,笔者推出的第二篇有关蒙古人民族性格的文章。
出乎我的意料,《丑陋的蒙古人》一文在网络上发表以后,引起了相当的反响,这说明在当代蒙古年轻人中,许多人都在关心民族的命运,这是一件好事,我感到很高兴。毕竟,自己的思考不是孤独的。我希望,这样的思潮在蒙古子孙们中间能够成为主流。蒙古人应该相信,我们的未来是有希望的。至于能否把握住机会,这要看蒙古子孙们是否有先见之明、自知之明以及理智的态度。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和前一篇之间的承继关系,我希望,读者在阅读本篇之前,最好读一下《丑陋的蒙古人》一文。在那篇文章里,我主要分析了蒙古人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性格——也就是文化中存在着的诸多负面的因素,正是这些弱点阻碍着蒙古人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在那里,我希望蒙古子孙们能够正视这些问题,从而对这些弱点保持警觉。
作为一个蒙古人,我的确不希望看到我的民族在今天的时代丧失应有的自信。自信,是当代蒙古人最为缺乏的心理优势之一,批评弱点是必要的,但指出努力的方向是更加重要的任务。
事实上,历史上的蒙古人曾经拥有过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或者其他文化遗产,我所说的财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关于思想的思想”,或者说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它是指可以用来振奋民族精神、提供前进和发展的动力的信仰和精神素质。
我们能够做出慨叹的是,这些精神素质在历史发展逐渐为蒙古人所遗忘。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力图恢复这些古典精神,并结合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这个世界和时代的特点,发展出当代蒙古人的新文化来——这也是许多当代有识之士的共识,而并非我的创造——我不过是一个追随者而已。
在当代,蒙古的年轻人们正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发展“蒙古新文化”。这个新文化,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要保留和发扬祖先的优秀传统,也就是对当代蒙古民族发展有利的精神素质予以保留;而是要在传统文化中添加本不是本民族的,但却对民族发展有利的新的精神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这篇文章所要谈到的古代蒙古人的精神素质,并不是要求蒙古青年们复古,而是要在继承中前进。任何民族文化都需要发展。我的观点是,现在的蒙古人也许需要一个“文化复兴”,好好下功夫探讨和学习一下早期蒙古人是如何理解人生和社会,以及获得个人和集体成功的精神素质,从而为今天我们民族的发展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
这个工作所需要的材料肯定要涉及到蒙古人的观念史或者说哲学史。已有的资料已经表明,“蒙古人历史上的几次发展高潮无不和当时的哲学是无关的,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自发的,是在理论思维指导下的行动。”
在这里,我把下文将要谈到的古典思想统称为“蒙古精神”,它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必然也还是蒙古民族性格的核心。
我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写作大量的参考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哲学史》(武国冀主编,1994年10月第一版),可以说,本文的主要观点几乎全部来自该书,在此对编著者和其他蒙古学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我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搜集和整理而已。
我把这本书中我认为可以称得上是蒙古祖先思想精华的部分加以整合和整理,结合自己的评论,从而产生了这篇文章。因此,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编辑。我只是希望我们祖先的优秀思想能够发扬光大,供当代蒙古子孙继承和借鉴,并无抄袭和沽名钓誉之心,希望原编者能够理解和原谅我。
那么,早期的蒙古祖先们是如何看待人生和社会的呢?他们拥有什么样的素质,导致他们成就了丰功伟绩,从而使我们这些蒙古子孙,也因为是他们的后代而得以享受荣耀呢?我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蒙古文化的精华概括成了以下四大方面——我称之为“四大蒙古精神”:

——乞颜(Giyan)精神
——追求智慧(Wuhagaan)的好学精神
——至诚为本的道德观
——兼收并蓄的文化宽容(以及变革精神)

当藏传佛教在蒙古获得统治地位以后,蒙古人的精神文化逐渐变得单一,加上异族利用藏传佛教奴化、愚化蒙古人,逐渐使蒙古人变成一个文盲民族,给蒙古的发展带来了深重的遗害。对这个问题,晚清的蒙古族哲学家罗卜藏全丹曾经对此做出过令人痛彻肺腑的分析,感兴趣的蒙古朋友可以参考他写的《蒙古风俗鉴》,就可以了解这些令人伤心的历史。
我要在这里补充说明的是,我并不是说藏传佛教不好,它毕竟是蒙古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蒙古人民族性格的许多部分来自于它。我要说的是,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发展,都需要多元化和开放的文化,如果只有一种价值观,一种思想,那将是十分可怕的。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和分析这些宝贵的思想传统。


艰难之人要坚定,顺利之时要谨慎。
             ——题记,引自蒙古谚语

一、乞颜(Giyan)精神(蒙古精神的核心)

大家知道,十三世纪初,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上的各个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国,从而形成了蒙古民族。在蒙古帝国建立以前,“蒙古”这个称谓,只是草原上一个部落的名称,而这个部落的领袖铁木真,他的家族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乞颜部落中去。

1、乞颜精神的来历

大约在十三世纪末和十四世纪初,波斯学者拉施德奉蒙古可汗之命编撰了一部史书——《史集》,其中记述了蒙古可汗家族的历史,从这些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蒙古人的精神特质。
其中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叙述了成吉思汗的祖先——乞颜部(也叫乞颜惕部)的历史。故事是这样说的:在两千年前(大约是公元前十世纪),乞颜部和突厥部发生了战斗,结果,乞颜部战败了,只剩下两男两女逃进了额尔古纳一带的山中。这里四周被群山和森林环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通向外面。这两个男人的名字是:捏古思和乞颜,这两家人和他们的子孙就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后来,这两家人繁衍分化出许多分支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他们居住的地域逐渐显得狭窄了,他们就商量着要迁出山外。于是开始寻找走出山区的办法,他们找到了一处铁矿,聚集木柴,用七十头牛马的皮制成风箱,点火鼓风,直到山岩溶化,结果得到了无数的铁,山路也被开辟了出来,这样,他们就得以走出山区,来到了草原上。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化铁出山”,起初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它是在乞颜部族远古时期创作的有关祖源的传说,在其氏族中代代相传,是这个部族祖先光辉业绩的记载。
蒙古人有进行族谱教育的习惯,就是通过记述祖先的历史教育后代。这种族谱教育,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拉施德说,“乞颜,意思就是从山上冲下来的狂暴湍急的洪流,因为乞颜人勇敢、大胆而又极其刚强,所以人们以这个词作为他们的名字。”具有乞颜品格的人,在失败面前永不气馁,永远怀有斗争的勇气。
在十一世纪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乞颜部的后代产生了许多部落和新的分支,于是这个远古时代的称号逐渐被人们遗忘了。可是到了十一世纪,蒙古部又重新找回了乞颜的称号,《史集》中说在合不勒汗时代,他的六个儿子都有乞颜惕的称号,之后他的某些子孙也被称为乞颜惕。
这个名称的再度流传与蒙古部的强盛有关系。
拉施德说,在以前,当“塔塔儿人成为胜利者时,其它一切各族都曾被称为塔塔儿人”,这是因为“这些各种不同的部落,都认为自己的伟大和尊贵,就在于跻身于他们之列,以他们的名字而闻名”。这就是当是草原各族使用名称的情况。
而当蒙古部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的时候,尊贵的大人物、可汗的子孙、勇士们都开始自称为乞颜惕,而把自己看成是蒙古人,乞颜惕族源的传说也被人重视起来了,乞颜惕逐渐成为一个继承祖先光荣传统的荣耀的称号。这时,族源传说的意义已经转化成出身显贵的历史依据,人们用乞颜部祖先的名义来宣耀自己的荣光。
这样,乞颜名称的再度使用,“化铁出山”传说的再度流传,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族谱教育的范围。乞颜,不再只是氏族的称号,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已经成为草原各部族共有的时代精神,也就是说,这种族源传说演变成了后来蒙古人民族精神的核心。
乞颜人的这种精神,适应了蒙古部兴起的需要。根据《蒙古秘史》的记载,蒙古部从阿阑豁阿、孛端察儿开始,在三、四百年间逐渐兴盛起来,最后分出了孛尔只斤系(成吉思汗家族)等氏族。部落的繁衍,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汗权,然而现实却是,当时还没有一个能够驾驭整个蒙古各部的汗主,当时的蒙古各部分别臣属于异族,并时常发生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大胆、勇敢、刚强的乞颜精神,深刻反映了部落发展的需要和汗主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人们渴望结束分裂、有所作为的进取意识。

2、乞颜精神的基本特征

——勇敢强悍,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永远向前看
蒙古谚语说:“暴风雪折不断雄鹰的翅膀”,乞颜精神突出了人的精神力量,它反映了乞颜惕人的性格,也蕴含着他们的理想:做一个勇敢刚强的人,要在失败面前永不气馁。传说告诉人们,乞颜品格就意味着顽强,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终究是会渡过难关的。乞颜人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渡过了部落濒临灭亡的危机,克服了氏族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使部落得以生存和繁衍。
其次,乞颜人如果相信了命运的摆布,就不会有后来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历史上也就不会有成吉思汗这个伟大人物。对乞颜人来说,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人们的信念和意志力。失去了必胜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力,就会丧失信心,放弃努力,导致失败,尤其是在处于劣势的时候,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蒙古谚语中“宁可折断骨头,不可背弃信念”这句话,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尊重人的创造性,相信依靠人的能力能够战胜命运
这种精神不是宗教赋予乞颜人的,它没有把狭小山谷对氏族发展的制约看成是山神对人的惩罚,它既没有祈求苍天来帮助他们,也没有认为化铁出山是对神灵的冒犯。
故事中提到的他们寻找到“一处以前经常在那里熔铁的铁矿”,以及他们用很多整张的牛马皮来制作风箱,都表明他们非常重视人的创造性,把智力看成是通向成功的手段。
——重视信誉、互相尊重、协商合作的意识
“化铁出山”的故事中提到:他们一起商量,他们聚集起来准备木柴和煤,他们进行了有效地分工,煽火的煽火,添柴的添柴……。从传说的记载来看,这两家人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差别的,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必然会以合作形式出现,通过商议而达成共识,进而统一行动。蒙古谚语说,“群居的喜鹊,比独行的老虎还有力量”,如果没有两家人的精诚合作,他们的命运也许就会改写,蒙古人的祖先也许就不会是他们。
尽管这种商议还是极其简单的,还没有条约化和制度化,但那时的蒙古人的确十分重视商议的严肃性。故事中提到的“弘吉剌惕部落……未经商议就先于他人出了峡谷,用脚踩坏了其他部落的炉灶……弘吉剌惕人有名的足疾,就是由于它们未与他人商议,最先走出山谷,莽撞的用脚踩了别人的灶火才造成的……”,就是这种重视商议、重视契约思想观念的反映。拿蒙古谚语来说,就是“既然说了好,就不再说疼”(意思是既然答应了别人,就是吃亏也得履行诺言),“好马走路平稳,好人说话坚定”。


若是没有智慧和技巧,就是胯下的山羊羔也杀不着吃不到;
若是智慧深广办法妙,即使深山野岭中的青羊羔宰杀烹吃也做得到。
                ——题记,引自成吉思汗箴言


二、理(Yos)和省悟(Wuhagan)——追求智慧的好学精神

   在成吉思汗之前的时代(约公元十世纪),蒙古人就特别重视对“理(Yos)”的探讨。这些重要的思想进步,集中的表现在《成吉思汗箴言》中。

1、“理(Yos)”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

   箴言在蒙古语中称为必力克(Bilig)。必力克的意思是“天才”或者“禀赋”,同时又有“智慧”的含义,蒙古人把必力克的汇集,称之为“Wuyun(智慧)”或者“Tulehuur(钥匙)”;所谓“智慧的钥匙”,一方面是指箴言集是智慧的总汇,另一方面是说箴言是开启智慧的钥匙。这里的必力克与一般的智慧是不同的,它是智慧的精华,人类智慧的精华,它有能力开启人们的智慧,在根本的意义上,它是一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哲学。
   那时(约公元十世纪)的蒙古人认为,必力克是“理(Yos)”的反映,而“理”这个概念,则是蕴藏在世界上万事万物当中,以及事物之间以及其发展变化中蕴含着的、内在的“理”;这里面既包含了父子、夫妻、主仆、贫富等关系之间的理,也包括了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理。理,既是社会理想,也有规律的含义,而不再仅仅是神明的意志。
   “理”的观念的提出,对于笃信天命论的蒙古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进步,对冲破当时的天命论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天命论认为,社会秩序和个人的幸福都是天有目的的安排好的,因此,个人或者群体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现在不一样了,人们不需要从上天那里寻找原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就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理”是可以了解和学习的,这就为发挥人本身的能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成吉思汗箴言的产生

   《成吉思汗箴言》是从十三世纪以后流传过来的成吉思汗札撒和必力格的总汇。它起初是以成吉思汗语录、训言为主要内容,后来又加入了大汗的子孙、将领、大臣和其他圣贤的话,统称为成吉思汗箴言。
   成吉思汗箴言的主题思想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对智慧的论述和对至诚的要求。它的第一条就是论述“理”的,它说,小到家庭父子夫妻,大到民族、国家和社会,如果轻视Yos(理)和法令就会变得无秩序,到处抢劫得不到安宁……。成吉思汗正是靠着这些信念,从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建立了他广阔无边的帝国,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英雄。
   箴言的内容在《蒙古秘史》、《史集》、《世界征服者史》、《圣武亲征录》、《黄金史》、《水晶珠》中均有记载,还有一些散见在《金钥匙》、《孤儿传》等民间作品中。在这些著作中,收录最全的是《史集》和《金钥匙》。
   拉施德在《史集》中用“足资垂训的言论”为题收编了三十三条,内容涉及到国家、Yos(理)和札撒(法律);千户长的职责、任务和资格;禁酒的规定和处罚;违反札撒的处罚;勇敢的特征及对勇士的要求;木华黎的忠诚;孛斡尔出的忠诚;勇敢需要训练;说话要可靠;男子汉的快乐;女人的美德;以及向天的祈祷和对后代的担忧等。

3、成吉思汗箴言对“理”和智慧的看法

   成吉思汗箴言多次提到智慧、聪明、明智的行动、贤士、能人等方面的训谕,其数量虽然不及有关伦理道德的条款,但其重要性却是影响深远的。
   成吉思汗说:“若是没有智慧和技巧,就是胯下的山羊羔也杀不着吃不到;若是智慧深广办法妙,即使深山野岭中的青羊羔宰杀烹吃也做得到。”它是在告诫人们,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智慧,智慧可以改变生活,因而人不能懒于使用脑子。
大家知道,成吉思汗麾下有许多贤人勇士,这表明成吉思汗不仅重视自己的智慧,也非常尊重他人的才学。没有对智慧的高度尊重,成吉思汗不可能成就他的事业,所以他说,“我一旦得着贤士和能人,就让他们紧随我不叫远去……让他们称心如意献计出力。”
智慧既然如此重要,那如何理解它呢?智慧和“理”的关系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成吉思汗箴言反映出的观点是:
——智慧是比感情更加重要的品质
   成吉思汗在女儿阿剌合出嫁时说,“没有一个好朋友比聪慧还好,没有一个恶敌人比愚愤还坏。”这句话是在阐明这样一个道理,智力如果和感情比较,前者更加重要。人不能沉湎于感情之中而忘却理智,喜爱、贪婪、愤怒等等各种感情都有可能妨碍人的冷静判断,智慧作为一种理性是与感情相对立的,要使人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把它和感情区别开,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的感情。
——智慧作为人的理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这一点在箴言中有突出的表现,成吉思汗说,“人虽长得聪明,不学没有智慧”,“好学的笨人,早晚要超过懒惰的聪明人”。这就是说,聪明是天生的条件,并不等于智慧,只有经过学习和探索才能变成智慧。
   类似的观点在其他蒙古民间谚语也有相当多的表述,如“躺在床上的智者,不如走南闯北的傻子”,“铁是打出来的,马是骑出来的”,“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等等。
   反映在治国的原则上,箴言也一再强调这种“智慧是后天积累培养的”的观念。“能治家者既能治国,能率领十人作战者,既可委付以千人、万人作战”,“能清理自身内部者,既能清理国土上的盗贼”。这就是说,人的治国智慧,率领千军万马的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积累起来的,所以善治家者可以治国,能统帅十人者可作千户长。
——智慧作为人的理性,在于对万物之“理”的领悟
   箴言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该有自己的头脑(就是首领),这个头脑要致力于建立习惯和秩序,否则,国家将陷于动摇和停滞,窃贼和骗子将遮住太阳。这里所说的“习惯”,蒙语称“约速”(Yos),就是“理”。
   “理”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如上面这段话中含义,“理”就是伦理、礼节、规矩,拉施特在《史集》中把它翻译成了“习惯”;另一个含义就是万物中蕴含的道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在阿勒阿勒屯公主出嫁的时候,成吉思汗教育她说,皇女有三个丈夫,第一个是王朝,第二个是名誉,第三个才是真正的丈夫——有了王朝才有名誉,有了名誉才有你真正的丈夫。这就是政治联姻的“理”。作为大汗的女儿,必须要懂得它,要顾全大局,才算得上是聪明和有智慧。
——智慧也是对自己的认识,也就是“自知之明”
   一次成吉思汗问畏答儿薛禅,说,“他人不可及的智慧是什么?”答曰,“自知之明(原文直译过来就是,明了自己的品德,能谨慎行事,乃他人不可及之智慧)”。
   畏答儿的这段话受到了学术、思想界的高度重视,认为这些思想可以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以及汉族古代哲学中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两句话相媲美。
   所谓自知之明,就是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群体都需要这样:要了解自己的真实愿望是什么;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样处境;如果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应当如何努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人不能用别人的目标取代自己的目标,也不能在别人已经取得成就面前自惭形秽——要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式——这也是获得自信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础。
——人的觉醒(Wuhaagan,省悟、开悟之意)是智慧的核心
   在拉施特收录的箴言中,提到处罚违法者的目的是成吉思汗说,把“他流放到遥远地方去,……他就觉悟过来”。觉悟在蒙语中叫“兀哈(Wuhaagan)”,有理解、省悟、开悟的意思。它有四种含义:
   1、表示“知道了”;
   2、指人心的属性和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记忆和推理;
   3、是一个解蔽(解除思维障碍)的过程。
   4、它是认识的反思过程。也就是说,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认识结果加以考证和反思,这样也就要求人必须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对智慧的看法,上述第三点最有意义,也最为重要。《蒙古秘史》中曾经提到,阿阑豁阿为其没有父亲的儿子辩解的时候说,我是因感光而得子,他是天的儿子,这个道理下民是不可能理解的,只有在我的儿子当帝王的时候他们才能“兀哈惕者”(意即‘省悟到’)。
这就是说,兀哈作为人心的一种能力人皆有之,但每个人的心灵的开放程度是不同的,它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
   要开启心灵的兀哈,就要克服种种的障碍;一般来说,制约人心兀哈的障碍主要来自人们的成见和思维定势,因此人们要想获得智慧,就必须不断的放弃自己的固有观念,解除这些思维的障碍和蒙蔽,以求得创造力的解放。
   这个思想在蒙古人的历史中可谓意义重大。从哲学的观念上说,它是蒙古人认识论的核心,它表明在获得智慧的道路上人必须和自己作斗争,必须战胜自己的成见。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念,蒙古人就不会用宽宏的心态对待不同的信仰和文化,也就不会存在由蒙古人所导致的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流,自然也就不会有广阔无边的蒙古汗国的存在。
——要想获得智慧,还必须克服表面性和片面性。
   成吉思汗告诫人们要克服认识的片面性。箴言说,经过三个贤人评定的话(观点)就可以在任何场合和任何时间说了,否则就是不可靠的;要将自己的话(观点)、别人的话(观点)同贤人的话(观点)进行比较,如果合适,才可以说,否则就不应当说。
   这段话让人不难想起汉人皇帝唐太宗的故事。有一次他问魏征(正直而有头脑的大臣,是唐太宗手下的重要人物):你说,做人主的怎么算明(明智公正)?怎么算暗(糊涂昏庸)?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说,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听就是明智,只信一方的道理就是糊涂昏庸。
   成吉思汗还告诫人们要克服认识的表面性。箴言说,合塔斤人答剌海·兀赫在混乱中和两个那可儿外出,看见远处有两个骑马的人。那可儿说,他们只有两个人,我们三个去攻他们吧!可是答剌海说,我们既然看见了他们,他们一定同样看见了我们,不可去攻打他们。于是策马离去。后来才查明,那两个人背后有五百人的埋伏,正等着捉拿他们。不可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这正是成吉思汗所要强调的。
语言是真的好,狐皮是红的好。
         ——题记,引自蒙古谚语

三、至诚为本的道德观

对古代蒙古人来说,对“理”的认识表现在人品上就是对“至诚”的追求,至诚作为人的理想境界,是“理”的思想在道德领域的表现,可以说,至诚就是伦理道德的“理”,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至诚,便是符合了“理”,就能够得到天佑。
古代蒙古人关于至诚的道德观念,主要见于成吉思汗箴言和窝阔台汗的德治思想中。

1、成吉思汗对至诚的看法

忠诚是成吉思汗箴言的主要道德概念,也是成吉思汗的主要思想。他在谈到君臣关系时曾说,“汝在背处也,仍如在俺眼,汝去远处也,仍如在俺近边,如此思之,则汝将获上天之佑乎”。由此可见,成吉思汗把对忠诚的要求看成是获得上天保佑的前提条件。
之所以会对人们有至诚的要求,同社会的秩序有关。成吉思汗说过,子不尊父教,弟不聆兄言,夫不信妻贞,妻不顺夫意,长者不保护幼者,幼者不接受长者的教训,富者不济贫者,这样就成为无秩序的社会,生活不得安宁,事业不会兴旺,人们不能长寿幸福。因此,人们要想使社会有秩序就必须遵守道德要求,也就是按照上述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了忠诚的品质就会自觉的执行这些道德要求,就会不遗余力的去做。
——至诚对人的起码要求是诚实,要求人们说真话,不掩盖事实真相
成吉思汗曾多次说过,对说实话的人应给予信赖,委以重任。说真话之所以被视为至诚的内容,是因为它的毫不顾及个人得失而维护诚实的原则。
在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可以说是成吉思汗和哲别之间的故事了。哲别原来是泰亦赤兀惕部的勇士,在战斗中曾经射伤过成吉思汗,当他被成吉思汗俘获的时候却毫不隐瞒大胆承认。成吉思汗说,作为敌人,对自己杀人的事多隐瞒不报,你却老老实实的承认了,这种人是可以交朋友的。这样,他们之间共同的道德观成就了蒙古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和他们之间相伴一生的伟大友情。
——至诚是真心(薛惕乞勒田)的要求,是人性的要求,更意味着对自己的道德自律
忠诚的蒙语原文是“薛惕乞勒田”,可直译为“心有的海”,即“心里常想着”的意思,具有真心的含义,所以说忠诚本来就是对人的本性的要求。真金(忽必烈之子)曾经这样说,“太祖有训,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这可以说是对成吉思汗“至诚”思想的最好概括。
——要做到至诚,就必须信任他人,排除猜忌和怀疑,不能有二心
成吉思汗认为,对至诚的珍惜,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上的,对合作双方都有好处,因此就必须相互信任,排除猜忌和怀疑,不能有二心。解决了基于利益关系的信任问题,就会使至诚的品质变成人的发自内心的自觉需要,从而自愿的做到真心和至诚。

2、窝阔台汗的德治思想

窝阔台是蒙古帝国的第二位大汗,他在位的十三年当中,继承了成吉思汗的业绩,为继续扩大帝国的版图,巩固蒙古对北方草原和占领区域的统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马上治天下”的第一人。纵观史料,窝阔台在耶律楚材的辅佐下,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治理天下的举措,受到了世人的广泛称颂,《元史·窝阔台传》对他作了极高的评价,说,“帝有宽宏之量,忠恕之心,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华夏富庶,羊马成群,……时称治平。”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窝阔台的思想,那就是“德”。他认为“德”是世界上永恒的东西,并从人性方面论述了德的产生和形成,以及德的价值。他对于“德”的认识,使蒙古人的思想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开始从天人关系向心性关系发展。他的这些思想和言行,被波斯史学家志费尼记录在了他的名著《世界征服者史》中的一章——《合罕言行录》中。
德的思想由窝阔台突出强调,决不是偶然的。当时,蒙古帝国虽然还在迅速扩张,但占领地的治理问题已经突出的摆在了蒙古人的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光靠武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应该以一种仁慈的政治思想为基础,实现帝国的有效管理,让人民能够在思想上和体制上两方面来接受大汗的领导,从而建立一个有秩序的、人民有自觉性的国家。
窝阔台的德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德”是世上的永存之物
窝阔台认为,世界是由暂存之物和永存之物两部分组成的,人的理想应该是追求永存之物,然而人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沉湎于暂存之物,看不到永存之物。
一次,他对不愿执行其善行的诸臣说:“在这有盛有衰的世界上有无永存之物?”当诸臣齐声回答没有时,他又说:“那就错了,好的名誉和声名在这世上永存。”而所谓“好的名誉和声名”,就是指的符合道德原则的人的言行。
在窝阔台看来,作为永存之物的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忠,就是忠于祖业,忠于主人;其次是仁,就是对下仁慈。
就窝阔台来说,他是这种“德”的观念的忠实传播者和实践者。
首先,在言论方面,他曾说,我继承汗父的大位,“休教他(指百姓)辛苦”,应该让百姓“安宁快活”(《蒙古秘史》第二七九节)。他还说,“我们的习俗风尚的声名传给叛逆者,他们的心必然倾向我们……这种善行,使得军队和百姓免除征伐他们之苦,无需大量履危涉险。”(《合罕言行录·概述》)在这里,善行被看成是比征伐更为优越的手段。
尤其值得今天的蒙古子孙牢记的是,作为蒙古帝国的第二位大汗,他是非常谦逊的。他是经过成吉思汗点名同意,并经呼里勒台(Huuraltie,直译为会议,是蒙古人公推大汗的会议)推举即位的,因此,他本人的德行就是众望所归的前提。没有他的为人作为基础,他是不可能成为帝国的继承者的。对此,他曾经说:“汗父的见成,大位子我坐了,有甚技能。”意思是说,我的即位不过是汗父的偏爱而已,并不在于我比别的兄弟优秀。
其次,在武功方面,他继承成吉思汗的事业,先后灭金,伐宋,征高丽,再次西征等等,继续扩大着蒙古帝国的版图。
再次,在文治方面,他的业绩包括,为统御庞大的帝国,他构建了集管理、信息交流、商业服务等用途于一身的交通体系——站赤驿道(这是国际互联网思想的萌芽);建设以知事官为基础的官僚体系;从战略发展高度出发,修建和林城等等。
——“治心”是永存的财富
所谓治心,就是指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据《合罕言行录》记载,窝阔台经常谈论古代帝王的统治经验。他对那种积聚财富珍宝的做法不满,他说:“至于我们,为了我们的英名起见,我们将把我们的财宝储存在人们的心坎里,不给明天留下任何东西。”从他这段话可以看出,他认为“治心”比储存财富更重要。
至于人心如何是永存的,窝阔台没有回答,志费尼的解释是:“我需要一个名字,因为肉体要死亡。”这就是说,好名声是永存的,比生命更加长久。
在如何治人心的问题上,窝阔台认为必须施以德行,以德行取人心,是美名永存在人们的心中。对那些不愿实行德行的大臣,他多次做过解释和批评,有时还气愤的说:“你们是我真正的敌人。”有一次,宫中佣人去枣店买回一盘枣,已经按照窝阔台的规矩多付了一倍价钱,但窝阔台还嫌少,叫人添钱送去。
毫无疑问的,他的这些思想和行动,对不断扩张的蒙古帝国来说,是绝对有积极意义的。它使被占领地区的人民,逐渐对蒙古人产生认同感,接受蒙古人的统治。
——人性本无善恶可言,善恶的区别取决于人的物质欲望
窝阔台在反驳阻止他行善的人时说:“人是恩惠的俘虏。”这句话阐明了他对人性的基本观点。
在他看来,人本身是没有善恶的区别的,人的本质就是饮食男女,就是追求幸福,而道德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们遵守道德或者不遵守道德,只是因为这样做对他们自己有利。因此,在窝阔台的心目中,并没有绝对的对立观念,任何人都是可以在被物质利益诱导的情况下作出善行的。

3、忽必烈对至诚、治心的看法

忽必烈(1215-1294)于1260年继承蒙古帝国汗位,在他35年的统治中,创建了大一统的国家——元帝国,他统治的基本思路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忽必烈的治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至诚、存心和行善。
——至诚是获得天佑的关键
至诚的思想,是忽必烈在开元年号的诏书中提出的。他说,“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意思是说,想获得天佑的人必须至诚,拯救百姓的人必须让百姓获得实惠。在这里,他认为人要想获得天的帮助,唯一的道路是“至诚”。
至于“诚”,就是自觉的执行治天下之道,自觉的作一个拯民者,如果不认真的去做,只是满足于表面文章,天也不会保佑他。
忽必烈的至诚和成吉思汗提出的至诚有相似的地方,但忽必烈诏书中提到的“惟”字,更加强调了人的作用,更加强调了自觉的价值。
——存心是至诚的保证
所谓“存心”,就是指在自己心里保留有仁爱的品德。要治心,就必须在自己心里经常惦记着仁爱的品德,时刻保持着一种警觉的意识。
——治心的目的在于行动
对忽必烈来说,如何寻找到一套合适的统御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首先要从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着手。他深感治国的责任很大,认为从成吉思汗以来,蒙古祖先“雷厉风行”,致力于开拓疆土,“事有缓急”,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考虑不多,“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因此,他把“忧国爱民之心”作为他的首要任务和历史责任。
用忽必烈的话来说,“拯民者莫如实惠”,就是在强调治心的目标在于落实到行动,这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观念,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重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一次,廉希贤找借口说在家读书,忽必烈批评他说:“读之而不肯用,多读何为?”


人类敬仰的四大先知:耶稣、穆罕默德、摩西、释迦牟尼,我都表示敬仰。
恳求他们中间在天上的一位尊者给予我庇佑和帮助。
                                       ——题记,引自忽必烈的话

四、兼收并蓄的文化宽容

蒙古文化,在这个时期,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和扩张,走出了部落、和国界,接触到了世界大文化圈,在世界范围内,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相接触,一方面扩大了蒙古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吸收了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使自己的内容也丰富起来,逐渐形成了具有广泛包容性和先进性的民族文化,从而为今后蒙古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于多种文化的接触中,蒙古人基本上采取了多元共存的态度。从成吉思汗时代起,几代蒙古汗主对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不同学说,不同信仰,均采取了宽容和兼收并蓄的态度,给予同等的待遇,从不以自己的好恶区别对待他们。就是把佛教高僧八思巴聘为帝师的忽必烈,也没有把佛教看成是凌驾于其他宗教之上的唯一的信仰。在这里,他有一段著名的话,他说,“人类敬仰的四大先知:耶稣、穆罕默德、摩西、释迦牟尼,我都表示敬仰。恳求他们中间在天上的一位尊者给予我庇佑和帮助。”文化多元的思想,从本质上说,是肯定每一种文化的价值。
比如,同儒家文化的接触,主要表现在儒家学者对蒙古统治者的影响上面,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著名的军师耶律楚材就是一个精通四书五经,曾以儒家学说辅佐金朝君主的著名人物。成吉思汗曾经说,“此人乃天赐我家,而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在耶律楚材的后半生,在治国方略、制度建设等方面,都以他的思想影响了蒙古帝国。
在蒙古人与儒学接触的早期,蒙古人认为儒家不过是“方技”,也就是“民间巧技”、杂耍的意思,后来,蒙古人逐渐认识到它的社会功能,对它的认识逐渐上升到制度的层面。蒙哥汗在召见西夏儒者高智耀时候,向他求治国之道,问道:“儒家何如巫医?”高答:“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能得比?”
再比如,在忽必烈时代,蒙古人也注意到了佛教的道德功能,忽必烈曾经问法师,“佛法中有无安天下之法?”,就是在了解佛教的社会功能。
蒙古人的这种宽广的包容性不是没有理由的,历史的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蒙古文化自身的多元性导致了蒙古人的文化宽容
蒙古帝国的统治是以蒙古部为主的,在蒙古草原个部落中占有主导地位,对其他部落的文化具有统治地位和扩张性,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吸收了其他部落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使族际文化的界限逐渐消失,在蒙古部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成为具有北方草原文化共同特征的蒙古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十二、十三世纪的蒙古文化是草原个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
2、蒙古人的宇宙观决定了蒙古人对外来文化的宽容。更为重要的是,它使蒙古人具备了强烈的变革精神
在蒙古人的古代观念中,最为独特的是对“长生天”的认识。如果仔细观察蒙古史料,就会发现,只要在提到天的地方,都要给他加上一个“长生”的修饰词。把“长生”作为天的基本性质的观点,是蒙古人的宇宙观与其他民族的宇宙观的不同之处。
长生,就是永生、永恒的意思。长生的观念,与生死这些概念相比较而言是静态,但长生天在本质上不是静止的,而是动中之静。十三世纪时,人们对“敖尔其朗”(Oorqinleng,宇宙)这个词的理解,就反映出这种观念。“敖尔其朗”本身的意思是生生不息的宇宙,而其词根“敖尔其”的意思是指不停的旋转变化的运动。从这个词的构成来看,人们理解的永存的宇宙,正是由不断运动着的事物组成的,没有运动和变化,就没有宇宙,反过来说,没有宇宙,也就没有运动。宇宙的本质就是动中之静,静中之动。
天之所以有强大的力量,不在于它的神秘性,而在于它是永恒运动的力量,因而也是永远不会失败的力量。因此,变革的观念,对积极进取的蒙古人来说,也是自然而然、必须实施的事情。忽必烈在即位诏书中提出了“宜新弘远”的思想,认为“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又在另一篇诏书说:“鼎新革故”,都反映出了他的变革意识。所谓“宜新弘远”,意思就是说,为了长远的目标,必须进行变革,必须改革那些不适应发展的因素。他所要做的改革,就是要“变通祖述”,意思是要改变一些祖宗的成规和传统。
   3、蒙古人的经济生活方式决定了蒙古人的思想宽容
运动和变化的观念,对草原民族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启发也来自于我们祖先的经济生活。在茫茫无际的草原上,如果不游牧,是很难生存下去的,要想获得好草场,就必须不断迁徙。“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是蒙古人适应和习惯了运动和变化,也使蒙古人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观念,因此,蒙古人在观念上是从来不保守的。这也就是蒙古人在思想信仰问题上能够兼收并蓄的另一重要原因。
疯了?这么长........
好文 ,我顶啦!!!!
真的看晕
蒙古文明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华文明,所以说它并没有消亡。。
太长了啊
从中国几千年历史来看,中国被入侵,大多不是处于经济上原因.往往都是统治者无能.北宋和清政府就是最典型列子,北宋当时国力空前强大.然而文官当政,贪生怕死.内外勾结,结果亡国.希望历史不要再重演
蒙古文明是中国的文明吗,只要读过中国的历史都知道,不是.我们俄罗斯人从来只是把它们当作征服者而已.不要美化历史!!!!
蒙古从来就不是一个民族,更像是部落群.类似于印第安人---我们虽视其为一个文明体,但我想其内部对同一民族的认同感并不强烈.更因其弱势文明的现实注,注定其民族只能是在冷兵器时代能称雄一时.就是在其最强大之时,蒙古人在中国的占领也没能维持过百年.既使其后再度以瓦刺部威逼明京,但蒙古铁骑未能取胜于装备火器的明神机营.
八月十五,中秋月圆杀鞑子~~哈哈~~~
为什么有这么多汉人歌颂蒙元,真是无知啊。同时bs拍清宫戏的导演。
宗教是人类的毒瘤,土共失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无神论净土逐渐被诸神攻陷 白帽子,蒙面超人,阿三孙子,地下天主教,个个登场 争取让中国成为诸神的国度  阿三孙子分裂国家屠杀平民,白帽子诸则直接对汉人斩首,就差地下天主教教徒闹事了。 什么时间这些诸神的奴才占中国人比例大到一定程度乐子就大了。。。。。。

现在中国广建大佛,寺庙修的金碧辉煌佛教领袖说寺庙建5方大佛可宝中国万世平安可谁知道佛教兴旺可导致种族灭绝????
佛教灭绝人类的例子:
“伟大的佛教民族”--吉篾族一心向佛苦修福报建设了佛教建筑奇迹吴哥窟,福报太大了该民族不用再轮回集体上那西天享福去。


------------------------------------------------------------------------------------------------------
吴哥窟是由—个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东南亚民族所建,时间大概从公元802年起,那时阔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昌盛达6百年之久。
在12世纪时,吴哥建筑达到了艺术上的高潮。当时建造的吴哥庙,所有的墙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个平台的周围都有面向四方的长廊,连接着神殿、角塔和阶梯,即使长廊的墙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话故事的浮雕。吴哥庙不仅本身规模宏大无比,庙宇的外面还有一条将近10米宽的堤路。直通庙宇的大门,堤路的两边也都竖立着巨大威严的那伽蛇神像。—般说来,世界各国所有的庙宇都是坐西朝东,而唯独吴哥庙大门朝西,这使后来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学家百思不解。此后,吴哥王朝的历代国王的建城工作就—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


  吴哥文明的建筑之精美令人望之兴叹,然而却在15世纪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又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只有—座曾经辉煌的古城隐藏在其中。直到19世纪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连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无所知。


  按说任何—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它的延续性,何况吴哥是—个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断、忽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有人把这归于外敌的入侵,但外敌入侵可能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却无法使—个民族的人民统统消失。据考察,在吴哥地区过去曾有一百万人口以上居住,这个民族和这些人们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1945 发表于 2004-3-24 07:02



还不如说是俄罗斯延续了蒙古更靠谱~~~
hzjdhjm 发表于 2004-3-27 18:25



是生产方式差异
入侵也是一种生产方式
无论是路上游牧还是海上劫掠~~

而农业文明的扩张主要是另一种方式
ezhimao 发表于 2004-3-30 10:43



大族都是文化综合体

蒙古人里自然也有汉人突厥人等的参与~~~~
Bombboy 发表于 2004-4-1 09:40


多数是被宣传忽悠YY的,个别是要把华夏像印度似的给地理化~~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09-7-12 03:02

严重支持。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很温和的。
呵呵我一直有这感觉

在扩张性格上
罗马延续了希腊;汉朝延续了秦楚;
奥斯曼延续了撒拉森;俄罗斯延续了蒙古;
盎格鲁延续了哥特和维金~~
为什么有这么多汉人歌颂蒙元,真是无知啊。
把蒙元奉为中国的正朔,正是现在中国的的高明之处:D
你这玩意让人怎么看啊?
蒙古文明本身就是中华文明,蒙古大草原就是汉朝从匈奴手中夺取来的,蒙古族就是汉朝的国民在蒙古大草原上生活形成的。整个华夏的生物学人种就是蒙古人种,元朝统一中国得到了道教与佛教领袖的支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蒙古文明就是华夏文明。

把蒙元奉为中国的正朔,正是现在中国的的高明之处:D
chish 发表于 2009-7-12 10:03


元朝是正朔又不是现代中国可以定的。。。朝代编制是以华夏文明的编年史为标准的。。。元朝末年元朝的编年史才完成,元朝可以成为正朔是因为他本身在这方面的努力。。。关于这个有历史记载的,元朝的正朔是元朝官员修编历史赶出来的。。。要成为华夏正朔,必须要找到华夏的源头,说自己是华夏那个祖宗的子孙,然后根据这个编写编年史。。。元朝快灭亡的时候这个工作才完成。。。不管怎样他确实是完成了,这是历史事实,跟你是否承认没关系。。。
另外明朝一建立就承认元朝的正朔地位了。。。

大明高皇帝廓清宇内、重整河山,令宋濂修《元史》,定下基调:中国无主,圣人生于漠北。这就肯定了元太祖、元世祖的历史地位,从而奠定大明继承元朝的法理基础。

   燕云、灵武、辽东,这些土地从唐安史之乱后就从未真正辖于中央王朝,垂612年。法理独立于外亦垂近500年。如果高皇帝继宋统,则元为亡国史,那么上述国土无法理继承基础。如继元统,则上述国土都在大明的继承范围之内,并以实现实际继承。而且漠北虽然无法现实占领,但也在大明法理继承范围之内。所以就有前有中山、凉国,后有文皇帝的轮番征北,以武力谋求领土主权。后,蒙古只有汗王,再无皇帝,且名义上臣服明廷。

    贤如高帝、文帝,亦承认元朝时中华正统,亦不否认元朝是中华一个残忍、暴戾的政权,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对元朝的正确态度!

明朝的国统就是从元朝继承的。。。
把蒙元奉为中国的正朔,正是现在中国的的高明之处:D
chish 发表于 2009-7-12 10:03


元朝是正朔又不是现代中国可以定的。。。朝代编制是以华夏文明的编年史为标准的。。。元朝末年元朝的编年史才完成,元朝可以成为正朔是因为他本身在这方面的努力。。。关于这个有历史记载的,元朝的正朔是元朝官员修编历史赶出来的。。。要成为华夏正朔,必须要找到华夏的源头,说自己是华夏那个祖宗的子孙,然后根据这个编写编年史。。。元朝快灭亡的时候这个工作才完成。。。不管怎样他确实是完成了,这是历史事实,跟你是否承认没关系。。。
另外明朝一建立就承认元朝的正朔地位了。。。

大明高皇帝廓清宇内、重整河山,令宋濂修《元史》,定下基调:中国无主,圣人生于漠北。这就肯定了元太祖、元世祖的历史地位,从而奠定大明继承元朝的法理基础。

   燕云、灵武、辽东,这些土地从唐安史之乱后就从未真正辖于中央王朝,垂612年。法理独立于外亦垂近500年。如果高皇帝继宋统,则元为亡国史,那么上述国土无法理继承基础。如继元统,则上述国土都在大明的继承范围之内,并以实现实际继承。而且漠北虽然无法现实占领,但也在大明法理继承范围之内。所以就有前有中山、凉国,后有文皇帝的轮番征北,以武力谋求领土主权。后,蒙古只有汗王,再无皇帝,且名义上臣服明廷。

    贤如高帝、文帝,亦承认元朝时中华正统,亦不否认元朝是中华一个残忍、暴戾的政权,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对元朝的正确态度!

明朝的国统就是从元朝继承的。。。
这种排版完全没有办法看
元朝的时候汉人包括:契丹、高丽、女真、竹因歹、术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这些分支都属于汉人。。。


其实,元朝是中国的正朔只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如果世界上没有一个蒙古国,所有的蒙古土地和人都置于中国的管辖之下,我们勉强可以说蒙元是中国的正朔。但世界上有一个蒙古国,如果元朝是中国的正朔,那元朝于蒙古国是什么?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不是现代人做的。当时统治者就如此。

明朝统治者就承认元的中国正统地位,并且继承这个“大统”于元。元太祖、元世祖身居历代帝王庙中。清代确定的二十四史列《元史》。

而且,元朝与蒙古帝国的关系,也不是等同。元只能说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各大汗国与元的关系是宗藩关系。

至于现代的蒙古国,那就更不是个问题了。

谁说历史非得属于一国不可?你的就不能是我的?没这道理。

就像高句丽,历史上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政权。而且,在其历史时期,疆域和主要活动范围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并且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历史都有影响。

所以,高句丽的历史,中国写入中国历史,朝鲜半岛国家写入他们的本国史都说得通。而且,这是没有矛盾的。

韩国人的无理就在于此,他们非说成是他们的,不许中国这么写。历史问题就是历史问题,不应影响现实。

蒙古和元朝也一样。元朝理所当然是中国历史,也是蒙古国的历史。这个又不矛盾。

历史不是私有财产。你的也可以是我的,完全没问题。

只要说得过去,只要符合历史真实就行。


其实,元朝是中国的正朔只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如果世界上没有一个蒙古国,所有的蒙古土地和人都置于中国的管辖之下,我们勉强可以说蒙元是中国的正朔。但世界上有一个蒙古国,如果元朝是中国的正朔,那元朝于蒙古国是什么?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不是现代人做的。当时统治者就如此。

明朝统治者就承认元的中国正统地位,并且继承这个“大统”于元。元太祖、元世祖身居历代帝王庙中。清代确定的二十四史列《元史》。

而且,元朝与蒙古帝国的关系,也不是等同。元只能说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各大汗国与元的关系是宗藩关系。

至于现代的蒙古国,那就更不是个问题了。

谁说历史非得属于一国不可?你的就不能是我的?没这道理。

就像高句丽,历史上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政权。而且,在其历史时期,疆域和主要活动范围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并且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历史都有影响。

所以,高句丽的历史,中国写入中国历史,朝鲜半岛国家写入他们的本国史都说得通。而且,这是没有矛盾的。

韩国人的无理就在于此,他们非说成是他们的,不许中国这么写。历史问题就是历史问题,不应影响现实。

蒙古和元朝也一样。元朝理所当然是中国历史,也是蒙古国的历史。这个又不矛盾。

历史不是私有财产。你的也可以是我的,完全没问题。

只要说得过去,只要符合历史真实就行。

其实,元朝是中国的正朔只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如果世界上没有一个蒙古国,所有的蒙古土地和人都置于中国的管辖之下,我们勉强可以说蒙元是中国的正朔。但世界上有一个蒙古国,如果元朝是中国的正朔,那元朝于蒙古国 ...
契卡主席 发表于 2009-7-12 11:51


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蒙古帝国这个国号存在过。所谓的蒙古帝国完全就是西方的幻觉罢了,只出现在西方的某些学者的记载中,而从来就没有出现在元朝的官方文件中。从来就没有人能拿出一份写着蒙古帝国国号的任何政府文件。元朝建立前,蒙古政权只是中国的一个割据政权而已。前期是属于金的地方政权,后期割据,但也没宣布独立立国。其性质就跟GCD割据地方,建立地方政府,但没有宣布建国一样。这个是有历史证据的。
其实,元朝是中国的正朔只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如果世界上没有一个蒙古国,所有的蒙古土地和人都置于中国的管辖之下,我们勉强可以说蒙元是中国的正朔。但世界上有一个蒙古国,如果元朝是中国的正朔,那元朝于蒙古国 ...
契卡主席 发表于 2009-7-12 11:51


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蒙古帝国这个国号存在过。所谓的蒙古帝国完全就是西方的幻觉罢了,只出现在西方的某些学者的记载中,而从来就没有出现在元朝的官方文件中。从来就没有人能拿出一份写着蒙古帝国国号的任何政府文件。元朝建立前,蒙古政权只是中国的一个割据政权而已。前期是属于金的地方政权,后期割据,但也没宣布独立立国。其性质就跟GCD割据地方,建立地方政府,但没有宣布建国一样。这个是有历史证据的。


白痴都知道现代的蒙古国是被苏联从中国割裂出去的,最初就是因为中国被苏俄入侵占领殖民而建立的傀儡政权,谈什么代表什么什么正统的问题。是不是外国人抓几个汉人割块地去建立个傀儡国家就可以代表汉族正统了?

白痴都知道现代的蒙古国是被苏联从中国割裂出去的,最初就是因为中国被苏俄入侵占领殖民而建立的傀儡政权,谈什么代表什么什么正统的问题。是不是外国人抓几个汉人割块地去建立个傀儡国家就可以代表汉族正统了?
Bombboy 发表于 2004-4-1 09:40

清宫戏,只要不是拍得太多太滥,或者内容不恰当,
完全可以拍嘛。那一个时代,总不见得影视剧就不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