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奢华公祭有悖清明本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03:29
政府奢华公祭有悖清明本色

--------------------------------------------------------------------------------

2008年04月0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4月7日电 香港《星岛日报》(海外版)4月7日发表题为《政府奢华公祭有悖清明本色》的社论说,四月四日时逢一八九七年以来百年一遇最早的清明节。中国政府从今年起将清明节纳入法定假日体系,体现出尊重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的务实态度。但是,不少地方政府竞相举办的政府公祭活动华而不实,对传统文化造成程度不同的文化污染,突显大陆传统文化保护的难度之大,又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

  

  社论原文摘录如下:

  所谓政府公祭,指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祭祖活动。公祭对象,包括甚广。不仅孔子、周公等等历史人物榜上有名,炎帝、伏羲、女娲、尧、舜、禹等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连带沾光。由于年代久远,记载这些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人物的典籍表述不尽一致,出现争摆神主牌的熙攘场面。

  据大陆媒体披露的情况看,一些地方争先恐后地与三皇五帝攀认亲戚,常常闹到脸红脖子粗。略举一二,比如说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享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更认真者,对同一个诸葛亮,竟然搜尽其生平轶闻,张罗诞辰祭、逝世祭、出山祭……大有非一锅端吮尽汤汁而誓不罢休之势。大陆这般传统文化乱象,被民谣形象描画为“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亦何其形神毕肖。

  按理说,乃念先人,崇敬祖宗,弘扬中国人不忘本的精神,本来是值得赞扬的好事之一。事实上,大陆自从上世纪初叶“打倒孔家店”、上世纪中叶“大革文化命”之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大受戕害,至今许多大陆学生对清明节随同家人扫墓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大陆民间每年清明节总要为祖先扫墓拜祭,许多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也总要设法回故乡行山,以传承血统文化。如果地方政府出面,诚意拜祭中华民族祖先,当然更是难能可贵的好事。

  但是,大陆从上世纪末期掀起的公祭风尚,渐行渐偏,如今愈演愈烈,迹近走火入魔。早期,大陆一些地方政府仅仅是举办一些带有寻根色彩的活动,吸引海外华人回乡省亲。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地方政府打血缘牌,交流海内外文化信息,亦的确有助于开拓国人视野。但是,随着回乡的金山伯愈来愈多,不少地方官员歪脑筋向钱看,为招商引资不惜以假乱真,消耗大量公帑修复圣王故迹,目的过于功利化,有悖清明节本色。

  如果地方政府实事求事,量力而行,适当投资,兼顾本地区民众各民族文化的特性,达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亦是恪守责任和义务的一桩美事。问题是,目前大陆火爆的公祭活动,士急马行田,对象滥乱,既未能严格尊重史实,更未能兼顾各民族文化。河南鹿邑县刚举行了老子公祭大典,甘肃临洮县又称投八千万元建老子文化园和举办老子文化节,且不问如此竞奢斗华是否必要,亦不说最近陕西黄陵县与河南新郑市争抢公祭黄帝的正统身份孰是孰非,看一些地方官员大搞拉郎配的行状,对一些与三皇五帝实在扯不上关系的历史人物,但凡风闻蛛丝马迹,也一一如仪搬上祭台,三叩九拜,就不能不令人啼笑皆非。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公祭往往耗费巨大,不惜寅吃卯粮。据大陆媒体报道说,陕西黄帝陵总共进行了两次整修,共投资二点八亿元,郑州市和新郑市计划投入三点五亿元改扩建黄帝故里景区,连湖北省十堰市的国家级贫困县竹山县也不甘示弱,号称投入一千五百万元,塑造十八米高的女娲雕像……如此透支当地经济实力,明显属于打肿脸充胖子。

  贫困地方,因为贫困,更应该把本来就不多的钱用在最急需的地方,比如说抗旱救灾、扶贫济困、修桥筑路。一些地方官衙如此耗费公帑,美其名曰公祭搭台,经济唱戏,其实是纳税人花钱,父母官露脸,其意图不外乎追求地方经济吹糠见米,使官员政绩立竿见影。至于涉其事的官员会否中饱私囊?则不妨审计查明。

  清明节渊源久远,流传到近世,形成了以清明节、寒食节和上巳节混合一体的民俗节日,其内容亦兼及上坟祭祖和结伴踏青的春游活动,具有多元涵义。寒食节传说中,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功臣介子推功成身退、死谏君主实行清明政治的文化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如果对照介子推的血诗“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如果对照宋代文豪苏轼的《东栏梨花》诗:“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处几清明”,大陆一些文化短视的地方官员,又可知该作何感想?

  当然,如何纠正一些官员被扭曲的政绩冲动和浮躁心理,厉行清明政治,亦是大陆自诩建构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大陆当局在这方面是否有所作为,则不妨继续观察。政府奢华公祭有悖清明本色

--------------------------------------------------------------------------------

2008年04月0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4月7日电 香港《星岛日报》(海外版)4月7日发表题为《政府奢华公祭有悖清明本色》的社论说,四月四日时逢一八九七年以来百年一遇最早的清明节。中国政府从今年起将清明节纳入法定假日体系,体现出尊重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的务实态度。但是,不少地方政府竞相举办的政府公祭活动华而不实,对传统文化造成程度不同的文化污染,突显大陆传统文化保护的难度之大,又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

  

  社论原文摘录如下:

  所谓政府公祭,指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祭祖活动。公祭对象,包括甚广。不仅孔子、周公等等历史人物榜上有名,炎帝、伏羲、女娲、尧、舜、禹等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连带沾光。由于年代久远,记载这些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人物的典籍表述不尽一致,出现争摆神主牌的熙攘场面。

  据大陆媒体披露的情况看,一些地方争先恐后地与三皇五帝攀认亲戚,常常闹到脸红脖子粗。略举一二,比如说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享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更认真者,对同一个诸葛亮,竟然搜尽其生平轶闻,张罗诞辰祭、逝世祭、出山祭……大有非一锅端吮尽汤汁而誓不罢休之势。大陆这般传统文化乱象,被民谣形象描画为“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亦何其形神毕肖。

  按理说,乃念先人,崇敬祖宗,弘扬中国人不忘本的精神,本来是值得赞扬的好事之一。事实上,大陆自从上世纪初叶“打倒孔家店”、上世纪中叶“大革文化命”之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大受戕害,至今许多大陆学生对清明节随同家人扫墓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大陆民间每年清明节总要为祖先扫墓拜祭,许多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也总要设法回故乡行山,以传承血统文化。如果地方政府出面,诚意拜祭中华民族祖先,当然更是难能可贵的好事。

  但是,大陆从上世纪末期掀起的公祭风尚,渐行渐偏,如今愈演愈烈,迹近走火入魔。早期,大陆一些地方政府仅仅是举办一些带有寻根色彩的活动,吸引海外华人回乡省亲。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地方政府打血缘牌,交流海内外文化信息,亦的确有助于开拓国人视野。但是,随着回乡的金山伯愈来愈多,不少地方官员歪脑筋向钱看,为招商引资不惜以假乱真,消耗大量公帑修复圣王故迹,目的过于功利化,有悖清明节本色。

  如果地方政府实事求事,量力而行,适当投资,兼顾本地区民众各民族文化的特性,达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亦是恪守责任和义务的一桩美事。问题是,目前大陆火爆的公祭活动,士急马行田,对象滥乱,既未能严格尊重史实,更未能兼顾各民族文化。河南鹿邑县刚举行了老子公祭大典,甘肃临洮县又称投八千万元建老子文化园和举办老子文化节,且不问如此竞奢斗华是否必要,亦不说最近陕西黄陵县与河南新郑市争抢公祭黄帝的正统身份孰是孰非,看一些地方官员大搞拉郎配的行状,对一些与三皇五帝实在扯不上关系的历史人物,但凡风闻蛛丝马迹,也一一如仪搬上祭台,三叩九拜,就不能不令人啼笑皆非。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公祭往往耗费巨大,不惜寅吃卯粮。据大陆媒体报道说,陕西黄帝陵总共进行了两次整修,共投资二点八亿元,郑州市和新郑市计划投入三点五亿元改扩建黄帝故里景区,连湖北省十堰市的国家级贫困县竹山县也不甘示弱,号称投入一千五百万元,塑造十八米高的女娲雕像……如此透支当地经济实力,明显属于打肿脸充胖子。

  贫困地方,因为贫困,更应该把本来就不多的钱用在最急需的地方,比如说抗旱救灾、扶贫济困、修桥筑路。一些地方官衙如此耗费公帑,美其名曰公祭搭台,经济唱戏,其实是纳税人花钱,父母官露脸,其意图不外乎追求地方经济吹糠见米,使官员政绩立竿见影。至于涉其事的官员会否中饱私囊?则不妨审计查明。

  清明节渊源久远,流传到近世,形成了以清明节、寒食节和上巳节混合一体的民俗节日,其内容亦兼及上坟祭祖和结伴踏青的春游活动,具有多元涵义。寒食节传说中,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功臣介子推功成身退、死谏君主实行清明政治的文化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如果对照介子推的血诗“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如果对照宋代文豪苏轼的《东栏梨花》诗:“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处几清明”,大陆一些文化短视的地方官员,又可知该作何感想?

  当然,如何纠正一些官员被扭曲的政绩冲动和浮躁心理,厉行清明政治,亦是大陆自诩建构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大陆当局在这方面是否有所作为,则不妨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