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气成外媒靶子 关注程度超出环保范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22:03
北京空气成外媒靶子 关注程度超出环保范畴
2008年03月18日 14:35环球时报

中国方面3月11日再次承诺,将“确保奥运期间北京空气清新干净”。但西方一些媒体似乎并不准备就此停止对北京空气的口诛笔伐,关注程度也早已超出环保的范畴。12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记者以一个埃塞俄比亚长跑运动员怕空气不好拒来北京的例子,在记者会上请教中国外长杨洁篪。而当天出版的美国《洛杉矶时报》又刊发了一篇题为“空气质量问题已成北京奥运致命伤”的长篇文章,文中甚至假想了“运动员戴着面罩参加开幕式”的荒唐情景。类似的报道让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感到疑惑:它们这是在说北京吗?不过最新消息是,那位宣布不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埃塞俄比亚长跑运动员说变卦就变卦,13日突然改口说他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男子1万米比赛。

外媒笔下:妖魔化的北京空气

《洛杉矶时报》3月13日发表文章称,空气质量问题已成北京奥运的致命伤。副题是:“出于对空气污染的担心,一些运动员在远离北京的海外基地训练,而且来北京时可能戴面具,另一些人可能放弃奥运比赛。”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一名美国铁人三项运动员的话,称他去年9月在北京比赛时,“由于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哮喘加重了”,他目前在韩国的一个小岛上集训,“没有其他原因,就是想远离北京的污染”。他还说,如果他去北京参加奥运会,那么“在比赛之外的时间他都将戴上面罩”。文章接着还举出一位比利时网球运动员和埃塞俄比亚马拉松运动员格布雷塞拉西的例子,说他们俩也都担心去北京会加重他们的哮喘病,并已宣布或在考虑不参加北京奥运会。

文章还写道,英国科学家正在研制运动员在比赛中可以佩戴的高技术呼吸面罩,美国奥委会官员称美国运动员不会戴面罩比赛,但是“在其他时间都会戴面罩”。文章还假设,“对于面子至关重要的中国人来说,在镜头上看到开幕式上运动员戴着面罩入场或者没有人参加开幕式,无疑是一场噩梦”。

文章称,北京奥委会上个月宣布自从北京赢得奥运会主办权以来,空气污染物的含量降低了13.8个百分点,但是美国专家安德鲁称,这些数据是因为“中国把空气监测器移到了污染较少的地方”。

文章同时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担心这个问题。美国奥委会发言人说,他不知道有多少美国运动员因为空气污染问题在考虑退出奥运会,但他说美国“不鼓励运动员错过这场运动盛事”。文章说,24岁的美国运动员罗宾逊认为他的同伴小题大做:“每个人都有点神经质,如果他们担心的太多,那一定会影响他们的发挥。我知道中国人在尽一切可能让空气变好。”

说到北京空气质量,西方报道的基调大多是负面的。《华盛顿邮报》11日的报道称“奥运会让中国的环境问题展示在世人面前。最近的报告表明中国很快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再过25年(中国)会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排放量的总和”。《纽约时报》近日也发表了这样的文字:“53岁的科学家威尔柏过去两年来一直和其同行竞争如何教运动员应付北京恶劣的空气,为了保护运动员,威尔柏建议他们在其他地方进行训练,直到最后一刻再到北京去”,“大约有750到1000个价值20到25美元的特制面罩会成为美国运动员的装备之一”。

马拉松运动员又说要来北京

13日,被西方媒体作为抨击北京空气质量最强佐证的格布雷塞拉西突然变卦了,据当天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这位患有哮喘病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曾宣布因为北京空气污染问题将不参加奥运会比赛,但他现在又说,如果比赛不在北京市中心举行,他会重新考虑参赛,“我打算参加1万米的比赛,当然首先我要取得代表埃塞俄比亚的资格……无论如何,我会到北京参加比赛”。他急于强调他之前的讲话不该被曲解为对中国的不尊重,“只是出于对运动员安全的考虑”,“我对中国及其举办奥运没有任何反对意见,他们做得很不错”。

有关“戴面罩”的传闻似乎也出了点差错。据加拿大通讯社12日报道,英国运动员决定不戴污染防护面罩到北京参赛。报道说,英国奥委会当天表示,我们不打算戴面罩,因为国际奥委会已认可北京空气质量达标。有关人士称戴面罩“毫无必要”,并说上述决定是基于国际奥委会的建议而作出的,不掺杂英国因2012年将举办伦敦奥运会、避免出现令主办国难堪的政治动因。


哮喘和空气质量无关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陈欣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说空气不好会加重哮喘,这完全是个外行话。他说,应该承认,在特定时间段内,北京的空气质量的确比较差,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疾病和一些慢性病,比如慢性气管炎、心脏病等。但恰恰哮喘这个病跟汽车尾气等一般空气污染毫无关系,它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主要是由花粉和霉菌过敏引起的,除了环境因素,还与现代家庭室内装修污染增加,地毯、空调的使用增多有关。所以反而是在一些绿化程度高、空气质量好的发达国家,哮喘的发病率更高,比如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哮喘的发病率就远远高于中国。他说,因为哮喘打算取消来北京参赛的想法是多余的。

针对外界对奥运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的担心,《环球时报》记者13日采访了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他说,根据专家论证,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的空气质量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实现申办奥运会的环保承诺。他介绍说,单就北京的8月份来说,空气质量这几年在不断好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大气污染物已经达到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可吸入颗粒物超标的天数由过去的5至8天减少到近几年的1至3天;而从气象条件看,北京的夏季对流空气多,降雨相对丰沛,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和扩散。此外,北京及周边的河北、天津等省市,也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来保证空气质量。他说,“经过专家论证以及我们采取措施的综合结果表明,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奥运会期间达到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要求,是非常有信心的。”

北京的蓝天确实比以前多了

关于北京空气质量转好最直观的标志,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11日宣布:“北京蓝天的天数已经由1998年的100天,达到去年的246天”。

但是对于大多数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很难从本国的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数字,对他们来说,对北京的印象很可能是类似《洛杉矶时报》12日的报道配发的图片———那张图展示了北京近两年来较为少见的强沙尘天气,只见人民大会堂前的奥运会倒计时钟被笼罩在灰蒙蒙的沙尘中。

也许很多外国朋友并不知道,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一些国家的运动员为躲避北京空气污染,抢着去韩国和日本训练的时候,来北京工作和定居的日本人和韩国人却一年比一年多。

“北京这几年蓝天越来越多了,”来自日本的泉京鹿女士已经在北京生活了13年,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北京的文化和北京人的热情都深深地吸引着她,让她觉得在北京生活得很好。虽然有时受风沙和大雾的影响,空气会不太好,但近几年她明显感到北京市开始重视改善环境质量,“尤其就要开奥运会了,我相信北京空气会得到更好的改善,希望天天都能看到透明的蓝天”。

韩国驻华大使馆曾统计,目前在北京生活的韩国人有10万多。来自韩国的记者李永燮也表示对北京的环境改善充满信心。“来北京生活一晃就两年了,但一想到当初争取到来北京工作的机会,仍很庆幸”, “我在这里生活得很满足”。

著名作家老舍曾在他的散文《北京的风》中描写道:“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在那年月,人们只知道砍树,不晓得栽树,慢慢的山成了秃山,地成了光地。从前,就连我们的小小的坟地上也有三五株柏树,可是到我父亲这一辈,这已经变为传说了。北边的秃山挡不住来自塞外的狂风,北京的城墙,虽然那么坚厚,也挡不住它。寒风,卷着黄沙,鬼哭神号地吹来,天昏地昏,日月无光。青天变成黄天,降落着黄沙……北京变成任凭飞沙走石横行无忌的场所。”可见,北京的风沙至少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是个问题,而在过去6年中,北京已投入了1200多亿元人民币来改善。这两年,老舍先生笔下的那种恶劣天气在北京几乎已经绝迹了。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奥运年,身处世界聚光灯下的北京现在注定要受到一些来自外部的挑剔。西方媒体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偏见往往是放大的,但不能说“无边无影”,我们只有下决心,不断改善空气状况,以坚实的事实作依据,才能与西方媒体对话。可以预见,在奥运之前,西方媒体还会不断拿这个说事,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做工作,不光是政府要持续地做宣传,媒体、民间、运动员等都要做宣传。而跟西方媒体打交道的时候,要切忌感情用事,而要有理有节,这需要耐心和韧性,因为改变西方公众的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年来在北京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和国际马拉松赛都吸引了世界项尖级的运动员,众星云集的皇家马德里足球队也曾于2003年和2005年两度前来北京参加比赛。相信2008年的奥运会,将是北京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
北京空气成外媒靶子 关注程度超出环保范畴
2008年03月18日 14:35环球时报

中国方面3月11日再次承诺,将“确保奥运期间北京空气清新干净”。但西方一些媒体似乎并不准备就此停止对北京空气的口诛笔伐,关注程度也早已超出环保的范畴。12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记者以一个埃塞俄比亚长跑运动员怕空气不好拒来北京的例子,在记者会上请教中国外长杨洁篪。而当天出版的美国《洛杉矶时报》又刊发了一篇题为“空气质量问题已成北京奥运致命伤”的长篇文章,文中甚至假想了“运动员戴着面罩参加开幕式”的荒唐情景。类似的报道让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感到疑惑:它们这是在说北京吗?不过最新消息是,那位宣布不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埃塞俄比亚长跑运动员说变卦就变卦,13日突然改口说他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男子1万米比赛。

外媒笔下:妖魔化的北京空气

《洛杉矶时报》3月13日发表文章称,空气质量问题已成北京奥运的致命伤。副题是:“出于对空气污染的担心,一些运动员在远离北京的海外基地训练,而且来北京时可能戴面具,另一些人可能放弃奥运比赛。”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一名美国铁人三项运动员的话,称他去年9月在北京比赛时,“由于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哮喘加重了”,他目前在韩国的一个小岛上集训,“没有其他原因,就是想远离北京的污染”。他还说,如果他去北京参加奥运会,那么“在比赛之外的时间他都将戴上面罩”。文章接着还举出一位比利时网球运动员和埃塞俄比亚马拉松运动员格布雷塞拉西的例子,说他们俩也都担心去北京会加重他们的哮喘病,并已宣布或在考虑不参加北京奥运会。

文章还写道,英国科学家正在研制运动员在比赛中可以佩戴的高技术呼吸面罩,美国奥委会官员称美国运动员不会戴面罩比赛,但是“在其他时间都会戴面罩”。文章还假设,“对于面子至关重要的中国人来说,在镜头上看到开幕式上运动员戴着面罩入场或者没有人参加开幕式,无疑是一场噩梦”。

文章称,北京奥委会上个月宣布自从北京赢得奥运会主办权以来,空气污染物的含量降低了13.8个百分点,但是美国专家安德鲁称,这些数据是因为“中国把空气监测器移到了污染较少的地方”。

文章同时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担心这个问题。美国奥委会发言人说,他不知道有多少美国运动员因为空气污染问题在考虑退出奥运会,但他说美国“不鼓励运动员错过这场运动盛事”。文章说,24岁的美国运动员罗宾逊认为他的同伴小题大做:“每个人都有点神经质,如果他们担心的太多,那一定会影响他们的发挥。我知道中国人在尽一切可能让空气变好。”

说到北京空气质量,西方报道的基调大多是负面的。《华盛顿邮报》11日的报道称“奥运会让中国的环境问题展示在世人面前。最近的报告表明中国很快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再过25年(中国)会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排放量的总和”。《纽约时报》近日也发表了这样的文字:“53岁的科学家威尔柏过去两年来一直和其同行竞争如何教运动员应付北京恶劣的空气,为了保护运动员,威尔柏建议他们在其他地方进行训练,直到最后一刻再到北京去”,“大约有750到1000个价值20到25美元的特制面罩会成为美国运动员的装备之一”。

马拉松运动员又说要来北京

13日,被西方媒体作为抨击北京空气质量最强佐证的格布雷塞拉西突然变卦了,据当天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这位患有哮喘病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曾宣布因为北京空气污染问题将不参加奥运会比赛,但他现在又说,如果比赛不在北京市中心举行,他会重新考虑参赛,“我打算参加1万米的比赛,当然首先我要取得代表埃塞俄比亚的资格……无论如何,我会到北京参加比赛”。他急于强调他之前的讲话不该被曲解为对中国的不尊重,“只是出于对运动员安全的考虑”,“我对中国及其举办奥运没有任何反对意见,他们做得很不错”。

有关“戴面罩”的传闻似乎也出了点差错。据加拿大通讯社12日报道,英国运动员决定不戴污染防护面罩到北京参赛。报道说,英国奥委会当天表示,我们不打算戴面罩,因为国际奥委会已认可北京空气质量达标。有关人士称戴面罩“毫无必要”,并说上述决定是基于国际奥委会的建议而作出的,不掺杂英国因2012年将举办伦敦奥运会、避免出现令主办国难堪的政治动因。


哮喘和空气质量无关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陈欣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说空气不好会加重哮喘,这完全是个外行话。他说,应该承认,在特定时间段内,北京的空气质量的确比较差,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疾病和一些慢性病,比如慢性气管炎、心脏病等。但恰恰哮喘这个病跟汽车尾气等一般空气污染毫无关系,它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主要是由花粉和霉菌过敏引起的,除了环境因素,还与现代家庭室内装修污染增加,地毯、空调的使用增多有关。所以反而是在一些绿化程度高、空气质量好的发达国家,哮喘的发病率更高,比如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哮喘的发病率就远远高于中国。他说,因为哮喘打算取消来北京参赛的想法是多余的。

针对外界对奥运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的担心,《环球时报》记者13日采访了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他说,根据专家论证,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的空气质量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实现申办奥运会的环保承诺。他介绍说,单就北京的8月份来说,空气质量这几年在不断好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大气污染物已经达到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可吸入颗粒物超标的天数由过去的5至8天减少到近几年的1至3天;而从气象条件看,北京的夏季对流空气多,降雨相对丰沛,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和扩散。此外,北京及周边的河北、天津等省市,也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来保证空气质量。他说,“经过专家论证以及我们采取措施的综合结果表明,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奥运会期间达到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要求,是非常有信心的。”

北京的蓝天确实比以前多了

关于北京空气质量转好最直观的标志,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11日宣布:“北京蓝天的天数已经由1998年的100天,达到去年的246天”。

但是对于大多数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很难从本国的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数字,对他们来说,对北京的印象很可能是类似《洛杉矶时报》12日的报道配发的图片———那张图展示了北京近两年来较为少见的强沙尘天气,只见人民大会堂前的奥运会倒计时钟被笼罩在灰蒙蒙的沙尘中。

也许很多外国朋友并不知道,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一些国家的运动员为躲避北京空气污染,抢着去韩国和日本训练的时候,来北京工作和定居的日本人和韩国人却一年比一年多。

“北京这几年蓝天越来越多了,”来自日本的泉京鹿女士已经在北京生活了13年,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北京的文化和北京人的热情都深深地吸引着她,让她觉得在北京生活得很好。虽然有时受风沙和大雾的影响,空气会不太好,但近几年她明显感到北京市开始重视改善环境质量,“尤其就要开奥运会了,我相信北京空气会得到更好的改善,希望天天都能看到透明的蓝天”。

韩国驻华大使馆曾统计,目前在北京生活的韩国人有10万多。来自韩国的记者李永燮也表示对北京的环境改善充满信心。“来北京生活一晃就两年了,但一想到当初争取到来北京工作的机会,仍很庆幸”, “我在这里生活得很满足”。

著名作家老舍曾在他的散文《北京的风》中描写道:“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在那年月,人们只知道砍树,不晓得栽树,慢慢的山成了秃山,地成了光地。从前,就连我们的小小的坟地上也有三五株柏树,可是到我父亲这一辈,这已经变为传说了。北边的秃山挡不住来自塞外的狂风,北京的城墙,虽然那么坚厚,也挡不住它。寒风,卷着黄沙,鬼哭神号地吹来,天昏地昏,日月无光。青天变成黄天,降落着黄沙……北京变成任凭飞沙走石横行无忌的场所。”可见,北京的风沙至少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是个问题,而在过去6年中,北京已投入了1200多亿元人民币来改善。这两年,老舍先生笔下的那种恶劣天气在北京几乎已经绝迹了。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奥运年,身处世界聚光灯下的北京现在注定要受到一些来自外部的挑剔。西方媒体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偏见往往是放大的,但不能说“无边无影”,我们只有下决心,不断改善空气状况,以坚实的事实作依据,才能与西方媒体对话。可以预见,在奥运之前,西方媒体还会不断拿这个说事,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做工作,不光是政府要持续地做宣传,媒体、民间、运动员等都要做宣传。而跟西方媒体打交道的时候,要切忌感情用事,而要有理有节,这需要耐心和韧性,因为改变西方公众的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年来在北京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和国际马拉松赛都吸引了世界项尖级的运动员,众星云集的皇家马德里足球队也曾于2003年和2005年两度前来北京参加比赛。相信2008年的奥运会,将是北京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