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悄然转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29:18
凤凰卫视三月一日消息 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层诞生以来,在国际关系剧烈调整变化的一年中,以灵活、务实的外交思路,确立了温和、坚定的外交路线。完善了以周边外交为首要、大国外交为关键、发展中国家外交为基础的外交格局,明确了外交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宗旨。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香港文汇报报导,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回顾去年国际形势部署今年外交政策时表示,中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他同时明确指示,面对持续多变的国际形势,要处理好「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关系。这些含义深刻的话语表明,中国政府将继续进行正在展开中的外交改革,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认为,未来10年,将会看到中国外交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转型,或者说静悄悄的革命,由过去内向型的、主要顾及自身目标设置和发展的模式,演变成内外兼顾,既考虑自身需要和发展,又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和命运的新发展观,而这种变化正是中国韬光养晦、和平崛起的重要历程。


不再「洁身自好」 实践务实外交


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外交上取得斐然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仅去岁而言,中国政府「一南一北」,完善了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机制、深入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积极开展与东北亚国家的区域合作,改善中印关系、发展中巴关系。


一方面,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加紧落实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协议,并计划在明年内将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从700亿美元急剧增加到1,000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国还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与俄罗斯及其它中亚国家加强了相互信任。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一面坚持中巴友好关系、一面全面改善中印关系。去年六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下半年中印、中巴海军先后举行海上联合演习,这一极具历史标志性的举动旋即引起全球舆论的关注。


在推进周边外交的同时,中国恰如其分地稳定、发展了中美关系,坚持「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基本方针,以两手对两手,不断扩大中美贸易合作,继续两国在军控、反恐、人权等领域的磋商机制,在一些人民币汇率、台湾问题等有分歧的问题上加强沟通、坚持原则。随着两国元首去年的两度会晤、中国总理成功访美,两国关系取得积极进展。


同时,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化,通过两国首脑互访和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双边关系全面发展。中欧全面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双方共同点增多,互利合作加强。中日关系总体向前发展,经贸合作保持良好势头。


这些可圈可点的外交举措,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一些西方评论家因此撰文提出,北京正在悄然打破过去的「洁身自好」的外交理念,以一种更为务实的外交形象展现于国际舞台。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政府对外交政策最精练概括。仔细观察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种种表现,都能清晰地看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在其中起作用,特别在应对危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场危机显出中国外交灵活性


以去年三场危机为例,北京的学者阮宗泽就曾分析指出,在伊拉克问题上,北京一方面看到斗争的实质是单极和多极之争,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当前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现实和中国外交全局的需要,坚持原则,讲究策略,避免与美国直接摊牌。在朝核问题上,中国领导人认真分析形势,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维护我国发展战略环境的大局出发,主动牵头,积极斡旋,努力推动和平解决。在SARS危机上,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国家的合作,主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做解疑释惑工作,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观察家认为,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使用的是「韬光养晦」,而在朝核危机和SARS危机上,中国则采用了更为主动和积极的「有所作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并非一个策略性的手段,而是一个整体战略,其交替使用的过程揭示出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灵活性、开放性、建设性。


作为中国外交格局的关键环节,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也将贯穿「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思维。据了解,国家主席胡锦涛去年底分析对美关系时指出,在坚持扩大合作、不搞对抗的基本方针上,要求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作好充分预案。他特别分析了美国今年总统大选可能对中美关系带来的影响,一些政治势力可能继续挑起中美贸易争端,对于这些新动向、新矛盾,「我们要心中有数,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加充分,把预案和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要主动适应新的变化,善于化解不利因素,更好地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


「和平崛起」理论举世关注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加深,「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其中,北京在去年提出的「和平崛起」理论,甫一出台,即引起外界极大关注。


以一批权威专家为主、中央党校副校长郑必坚主责构建的「和平崛起」理论,被西方舆论界认为是中国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内指导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郑必坚在亚洲博鳌论坛上首次提出,中国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根据这篇《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话内容,「和平崛起」理论的三大基点已经得到明确表述:一是毫不动摇地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二是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周到细致地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


兼顾「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国外交悄然转型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认为,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主要是「内向型的目标设置」,对国际事务的关注程度不够,「韬光养晦做得不错,但有所作为可能做得不够」,这与当前中国的实力、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相比不对称。王逸舟并认为,中国如何扮演一个建设性的负责任的大国的角色,能够给人类做出一个和她的历史和他的人口相称的贡献,这是中国领导人必须思考的国际责任。


王逸舟认为,对新一代领导人来说,未来10年可能是关键的时期。如果说前20年主要考虑自身发展,解决温饱问题、生计问题,现在则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在维护国家主权、努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更主动、更有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比如在全球环保、全球维护人权、全球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防止破产国家数目增长,在局部冲突以及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等方面,中国如何作出贡献,都是应当好好考虑的。


这位著名学者也提出,未来10年,将会看到中国外交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转型,或者说静悄悄的革命,由过去内向型的、主要顾及自身目标设置和发展的模式,演变成内外兼顾,既考虑自身需要和发展,又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和命运的新发展观,而这种变化正是中国韬光养晦、和平崛起的重要历程。凤凰卫视三月一日消息 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层诞生以来,在国际关系剧烈调整变化的一年中,以灵活、务实的外交思路,确立了温和、坚定的外交路线。完善了以周边外交为首要、大国外交为关键、发展中国家外交为基础的外交格局,明确了外交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宗旨。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香港文汇报报导,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回顾去年国际形势部署今年外交政策时表示,中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他同时明确指示,面对持续多变的国际形势,要处理好「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关系。这些含义深刻的话语表明,中国政府将继续进行正在展开中的外交改革,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认为,未来10年,将会看到中国外交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转型,或者说静悄悄的革命,由过去内向型的、主要顾及自身目标设置和发展的模式,演变成内外兼顾,既考虑自身需要和发展,又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和命运的新发展观,而这种变化正是中国韬光养晦、和平崛起的重要历程。


不再「洁身自好」 实践务实外交


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外交上取得斐然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仅去岁而言,中国政府「一南一北」,完善了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机制、深入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积极开展与东北亚国家的区域合作,改善中印关系、发展中巴关系。


一方面,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加紧落实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协议,并计划在明年内将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从700亿美元急剧增加到1,000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国还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与俄罗斯及其它中亚国家加强了相互信任。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一面坚持中巴友好关系、一面全面改善中印关系。去年六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下半年中印、中巴海军先后举行海上联合演习,这一极具历史标志性的举动旋即引起全球舆论的关注。


在推进周边外交的同时,中国恰如其分地稳定、发展了中美关系,坚持「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基本方针,以两手对两手,不断扩大中美贸易合作,继续两国在军控、反恐、人权等领域的磋商机制,在一些人民币汇率、台湾问题等有分歧的问题上加强沟通、坚持原则。随着两国元首去年的两度会晤、中国总理成功访美,两国关系取得积极进展。


同时,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化,通过两国首脑互访和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双边关系全面发展。中欧全面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双方共同点增多,互利合作加强。中日关系总体向前发展,经贸合作保持良好势头。


这些可圈可点的外交举措,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一些西方评论家因此撰文提出,北京正在悄然打破过去的「洁身自好」的外交理念,以一种更为务实的外交形象展现于国际舞台。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政府对外交政策最精练概括。仔细观察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种种表现,都能清晰地看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在其中起作用,特别在应对危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场危机显出中国外交灵活性


以去年三场危机为例,北京的学者阮宗泽就曾分析指出,在伊拉克问题上,北京一方面看到斗争的实质是单极和多极之争,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当前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现实和中国外交全局的需要,坚持原则,讲究策略,避免与美国直接摊牌。在朝核问题上,中国领导人认真分析形势,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维护我国发展战略环境的大局出发,主动牵头,积极斡旋,努力推动和平解决。在SARS危机上,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国家的合作,主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做解疑释惑工作,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观察家认为,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使用的是「韬光养晦」,而在朝核危机和SARS危机上,中国则采用了更为主动和积极的「有所作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并非一个策略性的手段,而是一个整体战略,其交替使用的过程揭示出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灵活性、开放性、建设性。


作为中国外交格局的关键环节,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也将贯穿「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思维。据了解,国家主席胡锦涛去年底分析对美关系时指出,在坚持扩大合作、不搞对抗的基本方针上,要求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作好充分预案。他特别分析了美国今年总统大选可能对中美关系带来的影响,一些政治势力可能继续挑起中美贸易争端,对于这些新动向、新矛盾,「我们要心中有数,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加充分,把预案和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要主动适应新的变化,善于化解不利因素,更好地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


「和平崛起」理论举世关注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加深,「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其中,北京在去年提出的「和平崛起」理论,甫一出台,即引起外界极大关注。


以一批权威专家为主、中央党校副校长郑必坚主责构建的「和平崛起」理论,被西方舆论界认为是中国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内指导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郑必坚在亚洲博鳌论坛上首次提出,中国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根据这篇《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话内容,「和平崛起」理论的三大基点已经得到明确表述:一是毫不动摇地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二是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周到细致地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


兼顾「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国外交悄然转型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认为,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主要是「内向型的目标设置」,对国际事务的关注程度不够,「韬光养晦做得不错,但有所作为可能做得不够」,这与当前中国的实力、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相比不对称。王逸舟并认为,中国如何扮演一个建设性的负责任的大国的角色,能够给人类做出一个和她的历史和他的人口相称的贡献,这是中国领导人必须思考的国际责任。


王逸舟认为,对新一代领导人来说,未来10年可能是关键的时期。如果说前20年主要考虑自身发展,解决温饱问题、生计问题,现在则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在维护国家主权、努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更主动、更有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比如在全球环保、全球维护人权、全球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防止破产国家数目增长,在局部冲突以及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等方面,中国如何作出贡献,都是应当好好考虑的。


这位著名学者也提出,未来10年,将会看到中国外交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转型,或者说静悄悄的革命,由过去内向型的、主要顾及自身目标设置和发展的模式,演变成内外兼顾,既考虑自身需要和发展,又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和命运的新发展观,而这种变化正是中国韬光养晦、和平崛起的重要历程。
中欧关系恐怕是及其关键的制高点。但也不能一头热,法德是突破口,一些中间的小国家要好好攻关,主要是不懈努力地在欧洲人民心中树立好的可亲可近的形象。这应该是外交部工作的长期重点。
好文章!
对付欧洲主要是对付欧洲的老百姓,他们很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