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满清“盛世割地”的壮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17:21
尼布楚条约-满清“盛世割地”的壮举   
  


  1、从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寻找蛛丝马迹的割地真相  


  某些清史专家一向宣传康熙"雅克萨之战"对沙俄的“大胜”,真是无耻。  


  无论从过程上还是从结果上看,沙俄的一小撮冒险家跋涉万里,在天时、地利、人和都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与满清的正规军、地方武装周旋了几十年,满清却不能歼灭,只能围困或暂时击退他们,1689年,满清不得不与俄国签定有利于对方的"尼布楚条约",割让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在内的大片土地,俄国人合法获得了在远东的战略前进基地,无非少赚一点但绝不是赔,为满清昏君后来进一步疯狂割地创造了前提,康熙只不过是“土地换和平”,而且是屈辱的和平,怎么可以吹嘘成“大败沙俄”呢?  


     
  长期以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不但把伪清国错认成中国,[注解:窃据中华土地的清国根本不是中国,特别显著的证据是,这个伪政权的“国文”、“国语”根本不是中文、华语,而是“清文”、“清语”,也就是满寇侵略者的语、文。  
所以尼布楚条约文本只有俄、拉丁、清文三种,充分证明了满清的伪政权本质。]  


这是大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下)》某版本的原文节选:  

“雅克萨反击战...  
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满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鉴于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配合沙俄侵扰喀尔喀蒙古,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康熙指示谈判代表做出重大让步。而俄罗斯因军事上未能得逞,加上远征克里米亚失败,战线过长,竭力想保持既得侵略权益,也不得不做出相应妥协。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拆除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修筑的据点,撤出侵入的军队。清政府则放弃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一带领土...  


清前期签订的中俄条约属于平等条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为什么“盛世”割地就不叫“割让”,而叫做“放弃”?  


南京条约割了香港岛,该骂;糠稀老贼丧失外兴安岭以北、额尔古纳河以西、贝加尔湖以东,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国土,却...  


“做出重大让步”还能签订所谓“平等条约”,  
拜托教育部的大官人再给我找出另一个例子来!  


“盛世”割地的原因,据说是“鉴于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配合沙俄侵扰喀尔喀蒙古,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为什么不鉴于当时俄国并不是“盛世”,而满清却是领导最有方的“最盛世”呢?  


可见,满清的所谓“盛世”,完全是关起门来意淫,自卖自夸,放到国际大背景中,就现了原形。  


另一个版本的教科书(张传玺主编)稍好,正确使用了“割让”这个词:  

“这是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它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都是中国的内河。  

不过在这个条约中,贝加尔湖以东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了俄国,这是满清在边界谈判中的失策。”  

但是其中却竟然说:“平等条约”可以“领土割让”,真是叫正常人哭笑不得。  

作者没有正确历史立场(误把伪清当中国),历史观被扭曲,  
这样搞出来的历史教科书,就好比平面镜子被扭曲成了凸凹不平的哈哈镜,内容只能荒唐可笑。  
     
康熙不要脸地纵容俄国人,只能刺激对方的胃口,所以俄国压力并没有停,到1728年,雍正学康熙学得青出于蓝,无聊小仗也不敢打就谈判了,也慷慨签订了不平等的《恰克图条约》,贝加尔湖彻底放弃,连同湖西的大片土地(约十万平方公里)又白送俄匪。   

俄匪得到这个美丽富饶的世界级大湖,高兴之余,才暂时收手。  
  
我们再来看西元1644-1728年,这段时间的俄国,是什么玩艺?  


彼得一世1689年改革之前,俄国非常落后。一般认为,开始改革过了十年以后、也就是"尼布楚条约"十年以后,“俄国经过18世纪初的北方战争(1700年一1721年),终于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可见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的时候,俄国根本不是强国。  


17世纪初,瑞典、波兰、土耳其这三个国家中的任何一方,都曾经把俄国打翻在地踏上两脚。当时一个波兰骗子自称被篡位的前沙皇;波兰国王听信了他的话,派军队帮他“复位”,竟轻轻松松地使之入主莫斯科。  


而俄罗斯全国上下连屁都不敢放,任由俄国女人做波兰大兵的性奴。  


好歹把波兰大爷送走了,瑞典大爷又来了,照样是割地求和送女人那一套。  


1660年6 月25日,波军又在白俄罗斯大败俄军;接着10月8 日,再败俄军。9 月,波兰- 鞑靼联军在楚德诺夫围攻俄军,俄军投降。波兰迫使西乌克兰宣布脱离俄国,效忠波兰国王。  


1667年四月30日,俄波双方代表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安德鲁索沃签订停战协定: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部合法归属波兰。  


[插曲:1665年,俄人在雅克萨(Albazin)、尼布楚(Nerchinsk)筑城,索伦酋长根忒木尔投降。康熙一伙满贼无比震惊,要求俄方引渡降人,尼布楚总督冷冷一笑,反而派了一位文盲哥萨克人前来,命令康熙接受俄皇的保护。]  


在17世纪,盲流哥萨克向东扩张,只敢欺负满人在西伯利亚的那些还处于石器时代的通古斯同胞。在中亚游牧的突厥人和东亚的蒙古人他们是不敢惹的。  


俄国正规军总兵力才15万人,曾经派出1万人的“强大兵力”远征中亚,不想误入西蒙古准格尔汗国的地盘,被西蒙古骑兵包了饺子。1万人只剩下一个弗拉基米尔伯爵,连滚带爬地回去报丧去了。  


他们只好在西伯利亚东部和今中国东北一带的“通古斯圈子”里乱转,不敢南下蒙古高原和中亚。就是“征服”通古斯人,还是靠着他们当地的同盟军----雅库特突厥人帮的忙。  


当时的俄国在乌拉尔以东那么大的西伯利亚,其实只有两个据点一个是叶尼塞河上的叶尼塞堡,另一个是勒拿河的雅库茨克。两个军事要塞加起来还不到3000人,大炮不到20门(轻炮),用的是老式燧发枪,射程和射速还不如复合弓。不少人还只装备长矛和马刀。  


由此看来清遗说所谓“康乾盛世”时的俄罗斯是强国,纯粹是无知小儿的胡言乱语,看地图就知道,俄国的中心在欧洲,即使倾其全国之力从西伯利亚来,以当时落后的科技水平和穷困的国力根本无法保障漫长的补给线,何况波兰瑞典土耳其任何一国从背后踹一脚他都得完蛋。  

帕特里克·奥利沙文《战争地理学》:  

“1688年,在摄政王索菲亚统Zhi下的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克里米亚可汗的第一次战争,其动机既不是要求出海口,也不是为解放君士坦丁堡而进行的圣战,而是为了保留基辅,并不愿意履行对波兰的条约义务。  

无论是什么动机,这次战争的地缘政治的影响还是传播的相当远。......  
俄国向太平洋的推进,由于当时其军队用以对付克里米亚鞑靼人而未能如愿。”  

完全是土耳其、克里米亚在西方直接牵制俄国人,才帮了康熙的大忙,让他有“土地换和平”的机会。  

到了18世纪,俄国崛起,但还不很强大。  

沙皇彼得一世倾全国之力打败瑞典这只病猫(若当时瑞典国王是“北方雄狮”古斯塔夫-阿道夫还在世的话,哪轮到彼得来嚣张?)后,自我感觉良好又去锊土耳其的胡须,此时的土耳其已值暮年情况跟大明帝国后期颇似,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奥斯曼帝国哪会把这一群刚开化的半野蛮的农奴放在眼里?  

以前1695年、1696年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根据1700年 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约》,亚速划归俄国。  
但是,1710年俄土战争又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鞑靼军的重围。根据1711年 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俄国还被迫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  

奥斯曼“近东病夫”让彼得“大帝”领悟到了什么叫实力。  

直到1739年9月,俄土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才再次归俄国所有。  

[插曲:1722年,康熙死去。1725年,彼得一世死去。1728年,清国和“强国”俄国签订了再一次“盛世割地”的壮举《恰克图条约》]  

小小的克里米亚汗国,是土耳其的小藩属。1430年,拔都之弟秃花·帖木儿的后裔哈吉·格来建立了克里米亚汗国,最后一个成吉思汗汗国克里米亚汗国受到土耳其的保护,在俄国眼皮底下生存了两百多年。最后1774年,俄国人强使土耳其承认了克里米亚汗国的所谓“独立”,1783年才吞并该国。这样,在法国大革命前夜,欧洲的最后一个蒙古汗国才划上了句号。  


也就是说到这时,俄国实力才压倒了土耳其;但100年前,康熙已经割地给俄国了。满清清“盛世”是怎么回事,不必废话了吧。所以后来乾隆自然而然地被小小国尼泊尔、缅甸打得一败涂地,满清的画皮被扯得稀烂了!尼布楚条约-满清“盛世割地”的壮举   
  


  1、从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寻找蛛丝马迹的割地真相  


  某些清史专家一向宣传康熙"雅克萨之战"对沙俄的“大胜”,真是无耻。  


  无论从过程上还是从结果上看,沙俄的一小撮冒险家跋涉万里,在天时、地利、人和都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与满清的正规军、地方武装周旋了几十年,满清却不能歼灭,只能围困或暂时击退他们,1689年,满清不得不与俄国签定有利于对方的"尼布楚条约",割让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在内的大片土地,俄国人合法获得了在远东的战略前进基地,无非少赚一点但绝不是赔,为满清昏君后来进一步疯狂割地创造了前提,康熙只不过是“土地换和平”,而且是屈辱的和平,怎么可以吹嘘成“大败沙俄”呢?  


     
  长期以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不但把伪清国错认成中国,[注解:窃据中华土地的清国根本不是中国,特别显著的证据是,这个伪政权的“国文”、“国语”根本不是中文、华语,而是“清文”、“清语”,也就是满寇侵略者的语、文。  
所以尼布楚条约文本只有俄、拉丁、清文三种,充分证明了满清的伪政权本质。]  


这是大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下)》某版本的原文节选:  

“雅克萨反击战...  
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满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鉴于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配合沙俄侵扰喀尔喀蒙古,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康熙指示谈判代表做出重大让步。而俄罗斯因军事上未能得逞,加上远征克里米亚失败,战线过长,竭力想保持既得侵略权益,也不得不做出相应妥协。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拆除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修筑的据点,撤出侵入的军队。清政府则放弃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一带领土...  


清前期签订的中俄条约属于平等条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为什么“盛世”割地就不叫“割让”,而叫做“放弃”?  


南京条约割了香港岛,该骂;糠稀老贼丧失外兴安岭以北、额尔古纳河以西、贝加尔湖以东,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国土,却...  


“做出重大让步”还能签订所谓“平等条约”,  
拜托教育部的大官人再给我找出另一个例子来!  


“盛世”割地的原因,据说是“鉴于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配合沙俄侵扰喀尔喀蒙古,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为什么不鉴于当时俄国并不是“盛世”,而满清却是领导最有方的“最盛世”呢?  


可见,满清的所谓“盛世”,完全是关起门来意淫,自卖自夸,放到国际大背景中,就现了原形。  


另一个版本的教科书(张传玺主编)稍好,正确使用了“割让”这个词:  

“这是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它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都是中国的内河。  

不过在这个条约中,贝加尔湖以东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了俄国,这是满清在边界谈判中的失策。”  

但是其中却竟然说:“平等条约”可以“领土割让”,真是叫正常人哭笑不得。  

作者没有正确历史立场(误把伪清当中国),历史观被扭曲,  
这样搞出来的历史教科书,就好比平面镜子被扭曲成了凸凹不平的哈哈镜,内容只能荒唐可笑。  
     
康熙不要脸地纵容俄国人,只能刺激对方的胃口,所以俄国压力并没有停,到1728年,雍正学康熙学得青出于蓝,无聊小仗也不敢打就谈判了,也慷慨签订了不平等的《恰克图条约》,贝加尔湖彻底放弃,连同湖西的大片土地(约十万平方公里)又白送俄匪。   

俄匪得到这个美丽富饶的世界级大湖,高兴之余,才暂时收手。  
  
我们再来看西元1644-1728年,这段时间的俄国,是什么玩艺?  


彼得一世1689年改革之前,俄国非常落后。一般认为,开始改革过了十年以后、也就是"尼布楚条约"十年以后,“俄国经过18世纪初的北方战争(1700年一1721年),终于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可见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的时候,俄国根本不是强国。  


17世纪初,瑞典、波兰、土耳其这三个国家中的任何一方,都曾经把俄国打翻在地踏上两脚。当时一个波兰骗子自称被篡位的前沙皇;波兰国王听信了他的话,派军队帮他“复位”,竟轻轻松松地使之入主莫斯科。  


而俄罗斯全国上下连屁都不敢放,任由俄国女人做波兰大兵的性奴。  


好歹把波兰大爷送走了,瑞典大爷又来了,照样是割地求和送女人那一套。  


1660年6 月25日,波军又在白俄罗斯大败俄军;接着10月8 日,再败俄军。9 月,波兰- 鞑靼联军在楚德诺夫围攻俄军,俄军投降。波兰迫使西乌克兰宣布脱离俄国,效忠波兰国王。  


1667年四月30日,俄波双方代表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安德鲁索沃签订停战协定: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部合法归属波兰。  


[插曲:1665年,俄人在雅克萨(Albazin)、尼布楚(Nerchinsk)筑城,索伦酋长根忒木尔投降。康熙一伙满贼无比震惊,要求俄方引渡降人,尼布楚总督冷冷一笑,反而派了一位文盲哥萨克人前来,命令康熙接受俄皇的保护。]  


在17世纪,盲流哥萨克向东扩张,只敢欺负满人在西伯利亚的那些还处于石器时代的通古斯同胞。在中亚游牧的突厥人和东亚的蒙古人他们是不敢惹的。  


俄国正规军总兵力才15万人,曾经派出1万人的“强大兵力”远征中亚,不想误入西蒙古准格尔汗国的地盘,被西蒙古骑兵包了饺子。1万人只剩下一个弗拉基米尔伯爵,连滚带爬地回去报丧去了。  


他们只好在西伯利亚东部和今中国东北一带的“通古斯圈子”里乱转,不敢南下蒙古高原和中亚。就是“征服”通古斯人,还是靠着他们当地的同盟军----雅库特突厥人帮的忙。  


当时的俄国在乌拉尔以东那么大的西伯利亚,其实只有两个据点一个是叶尼塞河上的叶尼塞堡,另一个是勒拿河的雅库茨克。两个军事要塞加起来还不到3000人,大炮不到20门(轻炮),用的是老式燧发枪,射程和射速还不如复合弓。不少人还只装备长矛和马刀。  


由此看来清遗说所谓“康乾盛世”时的俄罗斯是强国,纯粹是无知小儿的胡言乱语,看地图就知道,俄国的中心在欧洲,即使倾其全国之力从西伯利亚来,以当时落后的科技水平和穷困的国力根本无法保障漫长的补给线,何况波兰瑞典土耳其任何一国从背后踹一脚他都得完蛋。  

帕特里克·奥利沙文《战争地理学》:  

“1688年,在摄政王索菲亚统Zhi下的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克里米亚可汗的第一次战争,其动机既不是要求出海口,也不是为解放君士坦丁堡而进行的圣战,而是为了保留基辅,并不愿意履行对波兰的条约义务。  

无论是什么动机,这次战争的地缘政治的影响还是传播的相当远。......  
俄国向太平洋的推进,由于当时其军队用以对付克里米亚鞑靼人而未能如愿。”  

完全是土耳其、克里米亚在西方直接牵制俄国人,才帮了康熙的大忙,让他有“土地换和平”的机会。  

到了18世纪,俄国崛起,但还不很强大。  

沙皇彼得一世倾全国之力打败瑞典这只病猫(若当时瑞典国王是“北方雄狮”古斯塔夫-阿道夫还在世的话,哪轮到彼得来嚣张?)后,自我感觉良好又去锊土耳其的胡须,此时的土耳其已值暮年情况跟大明帝国后期颇似,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奥斯曼帝国哪会把这一群刚开化的半野蛮的农奴放在眼里?  

以前1695年、1696年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根据1700年 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约》,亚速划归俄国。  
但是,1710年俄土战争又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鞑靼军的重围。根据1711年 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俄国还被迫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  

奥斯曼“近东病夫”让彼得“大帝”领悟到了什么叫实力。  

直到1739年9月,俄土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才再次归俄国所有。  

[插曲:1722年,康熙死去。1725年,彼得一世死去。1728年,清国和“强国”俄国签订了再一次“盛世割地”的壮举《恰克图条约》]  

小小的克里米亚汗国,是土耳其的小藩属。1430年,拔都之弟秃花·帖木儿的后裔哈吉·格来建立了克里米亚汗国,最后一个成吉思汗汗国克里米亚汗国受到土耳其的保护,在俄国眼皮底下生存了两百多年。最后1774年,俄国人强使土耳其承认了克里米亚汗国的所谓“独立”,1783年才吞并该国。这样,在法国大革命前夜,欧洲的最后一个蒙古汗国才划上了句号。  


也就是说到这时,俄国实力才压倒了土耳其;但100年前,康熙已经割地给俄国了。满清清“盛世”是怎么回事,不必废话了吧。所以后来乾隆自然而然地被小小国尼泊尔、缅甸打得一败涂地,满清的画皮被扯得稀烂了!
有些土地,在清廷看来,是没有实际控制,当时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有着明确的国家主权的概念,甚至新疆,也是后来受到外界压力,加强了控制才得以保住的。

割地?嘿嘿,那么宋朝如何?
割地?
我倒不知道宋朝也割过地-------:L
原帖由 不战屈人 于 2008-1-11 23:44 发表
割地?
我倒不知道宋朝也割过地-------:L

西夏--勉強算是吧。
庆历和议吗 ?呵呵
绍兴和议如何?:D
嗯,南宋对金有的
绍兴和议等等本身就是屈辱和约,历史定义等同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褒舆不同的
看来大家还是没把金国当天朝一份,

要不咋不提楚国割让土地给秦国--------

这和清国割让给列强,有可比性吗?
问题是很多人本来就不认为宋是盛世。可那是什么康前盛世啊。“大胜”,还能割了那许多地。以前课本上好象是说“让”。和满清入关的“入”异曲同工啊。

2楼的,“有些土地,在清廷看来,是没有实际控制”很多鼓吹满清版图多么多么大的,那可是实打实的版图面积。
LZ极端了!
主要是那边气候太恶劣了,满清入主了中原,气候条件比那里强百千倍,所以不看在心上。但对俄国来说,本来他们就来自于气候更恶劣的地方,又加上经过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西伯利亚,突然来到中国的东北方,发现居然有这么一片“人间胜地”自然要倾全力虏取。
话说回来,如果满清政府重视那里,沙俄万里迢迢绝对争不过中国的,如果没有远东的立足点,仅仅靠西伯利亚,俄罗斯根本威胁不了中国。
原帖由 lqvod 于 2008-1-12 13:43 发表
主要是那边气候太恶劣了,满清入主了中原,气候条件比那里强百千倍,所以不看在心上。但对俄国来说,本来他们就来自于气候更恶劣的地方,又加上经过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西伯利亚,突然来到中国的东北方,发现居然有这么 ...

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先生是明白人那,感动的眼泪哗哗地.
条约签订之前,当时满清在那片土地上有任何驻军和据点吗?似乎没有任何记载。
支持楼主的观点,面对人家俄国,康熙统治的中国的确不是一个强国,至少没有表现出象一个强国的样子,至于那些所谓的什么荒凉偏僻,内有三藩外有戈尔丹等等都是托词,再困难能有远离后方上万公里的不到万人的由杀人犯,强盗,骗子和政治犯组成的罪犯集团困难吗,可人家就硬是在这个堂堂的大清国的家门口安下了营垒扎下了根,这为后世的中华浩劫埋下了伏笔,说起来,也是必然的,俄国当时再差也是一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欧洲它是一个落后的野蛮国家,但对于象马一样的保守懦弱的东方国家来说,它就是一匹瘦死的骆驼,哪怕是在封建主义颠峰的中国也是这样的.说起来这还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上找原因,儒家文化发展到康熙时代,也已是步入暮年了,再也没有秦皇汉武时代的血性了,让人家几百个罪犯又是吃人又是抢劫骚扰的把一个所谓的大国折腾的要靠皇帝亲征的地步,胜利后居然还要割地来换取和平的事,也只有中国历史上最孱弱的宋朝可比.
原帖由 不战屈人 于 2008-1-11 23:44 发表
割地?
我倒不知道宋朝也割过地-------:L


看来老兄还需要多学习些基础的历史知识呀

农历四月,辽枢密副使萧素与宋朝在代州边境商议疆界;农历七月,宋、辽以黄嵬山、恒山为界线,立疆界、宋朝东西失地五百里。
(《续资治通鉴》卷七十)
原帖由 永远爱郭襄 于 2008-1-11 19:53 发表
有些土地,在清廷看来,是没有实际控制,当时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有着明确的国家主权的概念,甚至新疆,也是后来受到外界压力,加强了控制才得以保住的。

割地?嘿嘿,那么宋朝如何?

嘿嘿,按照你的说法,那些土地也不是俄罗斯人的.

既然是无主之地,为什么要平白让出?

而且还是在获胜的情况下主动让步,世界上哪有这样的战胜国!

既然号称"盛世"却对外做出如此软弱的勾当,羞否!
转自水木清华BBS,估计上公网的兄弟们很少去,原作者lvhf。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中俄早期关系的书,正好大家也在讨论尼布楚条约,我也就此谈谈我的观点吧。

   我参考的材料主要是:

   「俄人之东来与尼布楚条约」, 陈芳芝,原载「燕京社会科学学报』,第四卷,第二期,一九四九年二月。简称“尼”文。

   「沙俄侵华史」,复旦大学历史系,一九七四年十一月。简称“侵”文。

   “尼文“较为温和,可能因为当时苏联当局尚未恬不知耻地声称“尼布楚条约为不公正的”。两文的基本事实是大体一致的,“侵文”虽发表于文革中,还是比较客观的。我在下面的叙述中,会采用适当的措辞区分我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

    首先声明我的观点:尼布楚条约对签约双方来说都是平等的;通过此条约,俄人在领土上和通商上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中国则割让了大片领土。

    几个地理名词

    黑龙江:黑龙江以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为上源;从两河交汇处为黑龙江,蜿蜒至海,全长两千九百多公里。精奇里江(结雅河〕与黑龙江交汇处之上为上游,从这里到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为中游,其下至海为下游。满语称黑龙江为萨哈连乌拉,达斡尔语称为卡拉穆尔,意为黑河。俄人在黑龙江流域首先遇到的是达斡尔人,从那里知道了这个称呼,称为阿穆尔河。

    雅克萨:原是奴尔干都司所属卜鲁丹河卫(建于永乐五年〕。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已转为清朝管辖,建有木城,在此居住的是达斡尔王公阿尔巴西。顺治七年(1650〕,俄人窜入,顺治十五年为清军所逐;康熙四年(1665〕之后,俄一杀人犯窜入,聚徒三百余,为祸二十余年。

    色楞格斯克:康熙五年(1666),俄人在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土地上强行建立,土谢图汗及其弟为此遣使至莫斯科抗议。色楞格斯克是此后二百年间沙俄侵华的桥头堡。

    萨哈连:表示几个不同地方。首先,满人称黑龙江为萨哈连乌拉,由此称黑龙江部落为萨哈连部落;萨哈连城,常被称为爱珲,位于黑龙江畔;库页岛,西方称为萨哈林(萨哈连〕岛。

    清初的东北疆域

      黑龙江流域,包括库页岛(萨哈林〕历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不用多说。明朝国势衰落,中国对此地区的统治渐趋薄弱。十七世纪初,满人设法恢复对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的统治。1616年,满人越过黑龙江,通古斯部落大量归附;1636年,满人到达北海(鄂霍次克〕。黑龙江以西,满人拥有石勒喀河盆地,包括尼布楚。可以认为,十七世纪中国东北边疆沿外兴安岭至鄂霍次克海,完全包括了明朝初年的规模。清朝在此编旗收税之前,黑龙江流域从未出现过一个俄人。我所见到的所有资料均持此观点。“尼文”还标出了更西的边界,贝加尔、伊聂谢柏兴、托木斯克、鄂木斯克均为中国管辖。

    清朝之所以未向北再发展,是因为要南下入关。

    1632年雅库次克建立后,俄人首次听说黑龙江的存在。1643年七月,雅库次克行政长官才决定派出一支小分队,证实雅库次克附近是否存在农耕地区。当年年底,俄人首次进入黑龙江流域。

   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

   尼布楚条约对签约双方来说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后来兵临城下甚至武力威胁谈判代表的情况。

    签约之前,通过武力冲突,沙俄方面已经认识到中国皇帝并非一般的东方部落首领,已经暂时收起了令中国臣服的想法;中国也认识到,沙俄并非历史上出现在边疆上那种游牧部落。同时,沙俄在西线与土耳其和波罗的海国家交恶,在东部需要时间来巩固刚占领的西伯利亚,中国西北厄鲁特蒙古反叛,使双方都希望尽早达成和平。俄国还希望尽快于中国达成通商关系,用中俄贸易来缓解连年穷兵黩武造成的国库空虚。

    相比之下,中国的和平诚意是真诚的,在我看来,不失委屈求全。在武装冲突过程中就随时发出和平提议,而俄国则是在武力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才坐到谈判桌上。谈判过程中,俄人也极无诚意,几次使谈判几乎崩溃。“尼文”甚至称,担任中方翻译的教士都被俄人气得气急败坏。当然,也有资料称这些翻译中有俄人间谍。

    中国对俄国主张的欧洲式的谈判方式了解不多,没有从事过双方地位平等的外交谈判,更没有什么技巧。谈判不久中方就摊出了底牌,使以后很被动。俄人的外交人员则既专业又“敬业”。这样的谈判中中国当然不会占到什么便宜。但是,谈判仍然是平等谈判,条约仍然是平等条约。

    尼布楚条约对俄国有利

    俄国从尼布楚条约中得到了极大的好处。获得通商权就不用说了,我想大家更关心领土。

    双方边界争执的焦点在尼布楚。与准噶尔的噶尔丹之战,导致康熙皇帝放弃对尼布楚的要求。康熙对中国使团做出如下指示:"尔等除议时,仍当以尼布楚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楚,可即以额尔古纳为界。”由此,中国丢失了尼布楚。

    前面提到,俄人在土谢图汗部土地铸城色楞格斯克。为达成和平协议,中方对此保持缄默。由此,中国丢失外贝加尔地区大片土地。贝加尔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若干游牧民族的发祥地。前些年有人写访苏散记,文中称贝加尔湖为“俄罗斯的母亲湖”。

    边界划定中的一个困难是,拟定作为边界的外兴安岭并非直达大海,而是分出两条支脉,主脉走向东北,次脉弯向西南,两支脉间的广阔地区上有河流若干,主要为乌第河。中方要以主脉为界,俄方要以次脉为界,争执之后决定,两条支脉之间地区暂不划定,日后再议。若干年后,苏联一些文献竟然声称作为边界的兴安岭不是外兴安岭,而是小兴安岭,这样,边界就应该深入满洲腹地了。

    按拉丁文本,最终条约规定,两帝国的边界,“自额尔古纳河源向北进入黑龙江,然后至黑龙江支流格尔比齐河口,再向北至该河河源,至外兴安岭,再东向沿分水岭至乌第河之源。乌第河谷位于外兴安岭南北支脉之间,保留为待议地区,以后再定。……所有额尔古纳河以南之俄国房舍,均应移于河之北岸。……俄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行拆毁,俄国驻防人等,连同所有一切财物,均应撤出。”

    尼布楚条约对俄国的损失仅仅在于,他们不能向外兴安岭以南扩张了。但中国也丧失了向外兴安岭以北拓展疆土的可能性。想想真是不公平,外兴安岭以北双方都没有占领,凭什么只许俄国人去,不许中国人去!当然,中国人自己愿不愿去是另一回事。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俄国人的扩张被迫北移,在那里,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政治实体的抵抗。俄人很快到达东北亚的极边和美洲大陆。在巩固了所占领土后,他们再次南下来到黑龙江流域。这次他们再也没走。

     俄人与蒙古部落

     俄人在东进的过程中,与众多的蒙古部落相遇。

    想来大多数读者都认为,蒙古人当然是中国的属民。我也不例外。之所以形成这种观点,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华帝国之外没有其他的文化中心能较长期地达到能与中国相比的文化高度。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通常会与中原王朝发生经济和文化联系,再进一步发生政治关系。力量弱小的部落不能形成政权,通常就会内附中国;力量强大一些的,通常取得中央管辖下的某种自治政权;力量再强大些,可能就长期与中原王朝对峙了,即使如此,他们通常认可中原王朝的宗主权。在没有其他大帝国的情况下,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由于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游牧部落一般还是要成为中华帝国的组成部分的。

    明清之际,情况有所不同。蒙古力量比较强大,中原王朝长期不能将其纳入版图。一些蒙古部落建立了政权,入西北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汗国。一些蒙古部落远徙到中华帝国范围之外,入厄鲁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这些部落不免要与周围的国家和部族打交道,从而带有更多的国际色彩。最可怕的是俄国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国际环境,俄国开始与中国争夺蒙古部落,蒙古部落不免要进行一些合纵连横。但是,从文化上,蒙古还是更倾向于中国。

   下面,谈一谈俄人东进过程中对蒙古部落的争夺(侵略〕。

    (“俄人与蒙古部落”的资料均出于“尼文”〕

    准噶尔人

    与俄人遭遇的第一个华夏世界的游牧民族为厄鲁特蒙古人。厄鲁特人分四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十七世纪初,准噶尔部势力已凌驾于各部之上,其领地从伊犁河扩展到额尔齐斯河,并在该地与俄人发生冲突。准部首领于1606年进入该地,宣布图拉河邻近部落皆归其管辖。在抵御俄人侵略过程中,准部甚至于1607年与西伯利亚鞑靼人结盟。1616年,俄人使团来到准部领地,适逢中国官员向该地准部首领收集贡物。

    此后三十年间,准部控制额尔齐斯草原盐矿,不许哥萨克获得食盐供应。俄人未能赶走准噶尔人,准噶尔人也未能重建西伯利亚汗国。其后,准部与西方的喀尔喀蒙古人交恶,为避免两线作战,决定取悦俄人,所以一度形式上臣服于沙皇。然俄人不断蚕食厄鲁特领地。1640年,准部与喀尔喀部恢复和平;1649年,准部掠俄城托木斯克;其后,准部首领巴图尔向顺治皇帝宣誓效忠,然而巴图尔之子噶尔丹却向俄人表示亲近,并怀有野心企图征服中华帝国。

    土尔扈特人

    准部兴起后,土尔扈特部不服准部统治,于1616年在首领和鄂尔勒克带领下,越过吉尔吉斯草原,同年与俄人讲和。和鄂尔勒克移居于托波尔河上游,以其女嫁西伯利亚汗后人,并征服花拉子模部分领地。1643年,和鄂尔勒克移营至阿斯特拉罕附近,与诺盖人密谋,使其脱离俄国。1650年,西伯利亚的土尔扈特部遣使向顺治皇帝表示臣服。1673年,顿河和额济勒河(伏尔加河)间的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为得到俄国每年的丰厚赠礼,向沙皇表示效忠,但土尔扈特部与克里米亚汗国、达赖喇嘛、中国皇帝都继续保持联系。中国使团经西伯利亚到达土尔扈特部,俄人并未反对。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

     喀尔喀人

    牋牋俄人在厄鲁特以东遇到的喀尔喀蒙古人为扎萨克图汗的臣属阿拉坦汗。“阿拉坦汗”为吉尔吉斯人对其称呼;对中国而言,其地位并不重要,清廷只授其称号为“扎萨克”,而不是“汗”。牋牋当时,阿拉坦汗势力超过了其宗主,影响远达叶尼塞河,当地众多部落都向其纳贡,一度臣服俄人的吉尔吉斯部落也来归附。1616年,莫斯科向阿拉坦汗遣使,劝说其承认俄国最高统治地位。这时,阿拉坦汗正与准噶尔交战,于是接收俄人赠礼。“尼文”作者引外国学者评论说,阿拉坦汗的选择,“出于贪婪与恐惧……实难相信出于内心……”。1634年,俄国派出使团接收阿拉坦汗归顺。此后十年年,阿拉坦汗转向臣服于中国。牋牋喀尔喀各部后来因准噶尔战争全部归附中国。

    布里亚特人

    布里亚特蒙古人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近支,原游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地区。在政治关系上,布里亚特人是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臣属,同时是叶尼塞河与勒拿河间各通古斯部落的宗主。1631年,俄人到达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与布里亚特人发生冲突。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布里亚特人被完全压服,才臣服于俄国。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人到底,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另外一部分,当清军在黑龙江以西打败俄人时投向中国,被赐名巴尔虎人,编入八旗,并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

    俄国的侵略与中国的抵抗

     本篇资料来源是“尼文”和“侵文”。两文所列举的基本事实是一致的。

    俄国组织的侵略武装于1643年开始从雅库次克出发对中国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骚扰近半个世纪,直到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才稍有收敛。

    1632年雅库次克建立后,俄人首次听说黑龙江的存在。1643年七月,雅库次克行政长官才决定派出一支小分队,证实雅库次克附近是否存在农耕地区。当年年底,俄人首次进入黑龙江流域。在于中国属民的第一次接触中,俄人就使用了恐怖手段,在武力冲突中俄人竟屡屡啖食人肉。“尼文”作者引用的外国学者评论说,俄人犯下了反人道罪”。1649年,第二支俄国小分队再入黑龙江流域,居民闻风而逃,一路所见荒无人烟。“仅仅一声` 哥萨克来了` ,就使居民立即想起酷刑、死亡、诱骗、吃人等景象。" 此后十年间,俄人一再在黑龙江流域进行集体屠杀、劫掠与摧毁。

    顺治九年(1652),清军与俄匪首次发生武装冲突。此后又发生过若干冲突。1658年,清军从俄匪手中夺回黑龙江。清军认定俄人威胁已经消除,于是撤军,不料俄人竟会卷土重来。

    这一阶段,中国可能认为俄人为历代常见的北方游动部落,“一北方新胡耳”,所以清廷最初指令驱赶罗刹时,非常漠视此事,大量战役由低级军官指挥,公文记载也非常简略。俄人记载则非常详细,且极力夸大清军参战人数。“尼文”作者讽刺道,俄人记载若属实,“诚为历史与军事上一桩神话。”康熙五年(1666),俄人在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土地上强行建立色楞格斯克城,土谢图汗及其弟为此遣使至莫斯科抗议。色楞格斯克是此后二百年间沙俄侵华的桥头堡。

    康熙四年(1665),俄杀人犯切尔尼哥夫斯基聚众窜入已于此前被清军平毁的雅克萨,开始经营。不久,该犯向沙皇请求恩赦,表示效忠,沙皇立即批准,并向雅克萨派来官员。

    俄人再次出现在黑龙江,立即引起中国注意。康熙皇帝要求俄国地方官员约束哥萨克,并要求引渡投俄的属民,俄国地方官员置之不理。这时,中国正值三藩之乱,极力避免冲突;沙皇也数次遣使来华,企图建立通商关系。然而由于西伯利亚哥萨克桀骜难驯,最终不得不诉诸武力。中国用了三年时间进行战争准备,包括情报、交通、粮草、弹药以及人力。准备完成后,康熙帝仍企图以和平方式解决纠纷。1683年春,康熙帝通告雅克萨俄国督军,要求俄方“改前过”,否则“遣兵动武殆不可免”。俄方对此毫无反应,于是康熙帝传令中国军队开始进攻。1684年,彭春率军平定黑龙江,毁雅克萨城,俄军投降。中国允许俄军携带武器和行李撤退,但有四十名俄军愿投归中国方面。彭春率军退回瑷珲。

    1685年11月15日,莫斯科收到康熙帝1683年给雅克萨俄国督军的通告,正忙于波罗的海战事的沙皇认识到中国皇帝并非一般部落首领,于是决定派出和平使团赴北京。然而西伯利亚地方当局并不了解莫斯科的想法,和平使团从莫斯科出发时,叶尼塞斯克总督却派出援军救援雅克萨。雅克萨败兵路遇援军,然后重返雅克萨。消息传到北京,中国派另一支远征军围攻雅克萨,俄军损失惨重,兼以疾病大作。

    1686年11月(这时雅克萨围城已达四个月〕,俄国使团的两名先遣人员到达北京,要求外交谈判解决。康熙帝欣然同意,下令中国军队撤军,并向冲突地派遣医疗队,向冲突双方提供服务。

    1687年8月30日,中国军队会师瑷珲。

    以后的谈判过程我就不说了。谈判结束后,俄方代表团在回国途中受到沙皇派遣的官员的专程迎接。俄方代表柯罗文回到莫斯科后,立即被封为大贵族,以后又被提升为总理外交事务大臣和海军大将。

--

    条约的版本

    最后的条约有三份文本:满文、俄文、拉丁文。双方先以本国文字起草条约,然后将拉丁文译本送交对方,与对方进行协商。双方同意以拉丁文本作为正式交换文本。

    预定的签字手续为:双方先在本国文本和自己草拟的拉丁文本上签字盖章,然后在对方的拉丁文本上签字盖章。然而,一切就绪时,俄方柯罗文忽然拒绝在中方的拉丁文本上签字盖章。为此,两名译员从拂晓起便奔走交涉,中方索额图等人则在旷野中耐心等候。直到下午六点,俄方才根据原定办法完成签字手续。

    签约后一年(1690),康熙帝按照条约规定,在边界上树立界碑,界碑上以满、汉、俄、拉丁、蒙古五种文字刊列约文。但中方忽视条约原始文本,只在碑上列了条款概要,也没有提到乌第河谷待议。以后苏联史学界以此为由攻击中国篡改条约文本。

    嘉庆年间,有满洲学者在额尔古纳河居民中发现满文文本,将其译成汉文。此文本仍不全。

    直到民国年间,才从拉丁文和俄文文本中译出官方译文。

    此外,还有来源不同的法文、英文等译本。
;P ;P 就是个让俄国人自己都觉得意外捡了大便宜的结果.
按照某人的逻辑,汉人割地就是耻辱,满人割地就不是
原帖由 3d小菜鸟 于 2008-1-12 20:53 发表
按照某人的逻辑,汉人割地就是耻辱,满人割地就不是

“满蒙土地属中国,人口非中国”:D
原帖由 che 于 2008-1-12 21:02 发表

“满蒙土地属中国,人口非中国”:D

满人土地早在伊凡雷帝时期就被俄罗斯占了,要回去也只能回西伯利亚了.
宋虽然富可也没敢说盛世,千古老康跟十全老隆可是盛世师表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1-12 21:19 发表

满人土地早在伊凡雷帝时期就被俄罗斯占了,要回去也只能回西伯利亚了.


又在说昏话了.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1-12 21:19 发表

满人土地早在伊凡雷帝时期就被俄罗斯占了,要回去也只能回西伯利亚了.


某些人的人性泯灭了!
打不过几百个流窜的哥萨克老毛子,满清丢脸到极点了/。
原帖由 霏菲飞 于 2008-1-12 21:35 发表
宋虽然富可也没敢说盛世,千古老康跟十全老隆可是盛世师表

乾隆十全都是吹出来的。
原帖由 风笛123 于 2008-1-12 19:44 发表

嘿嘿,按照你的说法,那些土地也不是俄罗斯人的.

既然是无主之地,为什么要平白让出?

而且还是在获胜的情况下主动让步,世界上哪有这样的战胜国!

既然号称"盛世"却对外做出如此软弱的勾当,羞否!


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那个时候,康乾盛世才刚开始吧?
这个是因为清朝统治者没有意识到土地的价值,他们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那种领土、领海的观念。

完全可以理解。
何况这片土地,汉人王朝以前有效控制过么?也没有吧?
原帖由 eixe 于 2008-1-13 15:54 发表

乾隆十全都是吹出来的。

吹出来的?平准部,回部收复新疆是吹出来的?打尼泊尔,捍卫西藏是吹出来的?清朝在西藏的驻军是吹出来的?新疆设省是吹出来的?
原帖由 eixe 于 2008-1-13 15:50 发表
打不过几百个流窜的哥萨克老毛子,满清丢脸到极点了/。

你最好还是不要这么说。因为这些满人此时正在统治着人数比他们多上几十倍的汉人,而汉人却对他们十分效忠,并且保持了260多年。这么说只会证明,汉人更堕落。
《尼布楚条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俄边界。因为某个地方你自己单方面说是自己的领土没有用,需要邻国甚至国际上的承认。
至于割让的那片土地,在封建时代,两国之间的边界往往是不固定的,领土的范围往往和国势强盛有关,国势强,四方来朝,帝国的边界便会扩张。但是帝国中央对于边界的控制是很松散的。往往属于一种“羁縻”状态。和我们今天法律意义上所说的“控制”不同。
“割让”的土地更像是为了谈判的达成而付出的必要手段。并不能因此说清政府软弱
原帖由 永远爱郭襄 于 2008-1-13 20:07 发表

你最好还是不要这么说。因为这些满人此时正在统治着人数比他们多上几十倍的汉人,而汉人却对他们十分效忠,并且保持了260多年。这么说只会证明,汉人更堕落。




堕落称不上,是缺少大汉族主义,呵呵
对啊,清的地爱割割,你管得着吗
原帖由 不战屈人 于 2008-1-13 20:10 发表
堕落称不上,是缺少大汉族主义,呵呵

那个要等到近代了。
自汉代至共和国吧
原帖由 songgong 于 2008-1-13 20:12 发表
对啊,清的地爱割割,你管得着吗


——有一个问题是,汉网既然说,清朝不是中国,那么清朝割地关你屁事?反正这些地又不是汉人拥有的。
原帖由 永远爱郭襄 于 2008-1-13 19:59 发表


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那个时候,康乾盛世才刚开始吧?
这个是因为清朝统治者没有意识到土地的价值,他们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那种领土、领海的观念。

完全可以理解。
何况这片土地,汉人王朝以前有效 ...

既然康乾盛世开始了,就说明国力正在向上走...为什么要如此软弱?

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那种领土、领海的观念就完全是个笑话了.....没有这个概念为什么要去打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话可是早就有了!

既然去打了,至少说明那片土地和我们有关系....或者最多说是无明确归属,那为什么要主动退让?
原帖由 永远爱海军 于 2008-1-13 20:08 发表
《尼布楚条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俄边界。因为某个地方你自己单方面说是自己的领土没有用,需要邻国甚至国际上的承认。
至于割让的那片土地,在封建时代,两国之间的边界往往是不固定的,领土的范 ...

得胜之师却主动选择割让土地不是对外软弱还要怎么理解?

是不是以后也可以为了谈判达成继续割下去?
毛子战力很强悍啊,一帮民兵打得正规满洲兵没脾气:L
其实与后来的割地相比,我对《尼布楚条约》其实更不屑.

后来那是打不过, 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由着别人宰!

但是居然在获胜的情况下也这样窝囊, 无论如何逃不了对外懦弱无能的嫌疑.
原帖由 che 于 2008-1-12 20:09 发表
转自水木清华BBS,估计上公网的兄弟们很少去,原作者lvhf。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中俄早期关系的书,正好大家也在讨论尼布楚条约,我也就此谈谈我的观点吧。

   我参考的材料主要是:

   「俄人之东来与尼布楚 ...

-------------------------------------------------------
材料很详实,可以肯定的是 尼布楚条约是沙俄占便宜\满清吃亏的条约.

清朝之所以未向北再发展,是因为要南下入关----这句话使我想起过去过去一些资料只经常提到的关于尼布楚条约的一段话,意思是噶尔丹对外蒙古地区的进攻威胁了满清,是满清对沙俄让步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满清前期失去对部分领土的控制和后期在尼布楚条约中做出领土让步,就是为了全心全意地打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