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黔东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39:33
黔东南州是我国三十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3个少数民族和两个待识别民族,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生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个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尤以苗族和侗族丰富多彩的原生民族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


沿巴拉河从凯里到雷山



南花苗寨前的南花桥,一种典型的苗族风雨桥


朴实辛劳的村民


村寨景致


村寨景致,晨雾笼罩



郎德镇上的农家


做生意的村民



郎德上寨,一个拥有宽大的芦笙堂的苗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比较大,商业化程度更高,不过还是非常值得去的。由于距离城市较近,郎德上寨的旅游开发的较好。只要来的游客较多,村里就会马上击鼓鸣号通知各家各户,所有的年轻妇女及5、6岁以上的小姑娘都穿上盛装,来到寨子门口迎接游人。客人从下到上要过5、6道关,喝5、6碗酒(当然是小碗)才能进入寨子。姑娘们唱歌,男人们吹着芦笙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来客。最后来到一个大坝子,开始为游人载歌载舞的表演。尤其是那些7、8岁的小姑娘,一大群都打扮的很漂亮,让游人们围着他们照个不停。并且这里的年轻人都能说点的普通话,可以简单交流。








在芦笙堂边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就觉可爱,忘了她的名字,好像叫陈桂花,6岁,个头却是太小了,小孩子极大方,叫她笑一个就是甜甜的来一下。后来就跟着我们跑了。也许是因为她的缘故,我们后来都觉得郎德上寨好像更亲切一些。







早就听说贵州的标语简单直接,果然不假


她们的“唐朝发式”也很有意思。将头发梳成大髻,再用大木梳固定耸于头顶,和唐代壁画上的仕女非常相似。



从新桥返回雷山又往我们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西江,从雷山过去有36公里,一直奇怪路倒不是网上说的碎石路,都是极好的柏油路,枫菌子说,资料过时了。一路猛开,结果到了尽头却是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入口,去西江的路该是在来路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分路了。虽然走错,却是不虚此行的。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寨。众多的吊脚楼环形分布在山谷中。四周环山,谷洼地方是一片油绿的绿田。清晨的西江苗寨,细雨迷离,黑色屋瓦反出的光线特别有味道。添上烟囱冒出的硝烟,西江苗寨弥漫着中国农村古朴的气息。苗寨的吊脚楼都是木结构的,有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风吹日晒木头已是黑色,大多的房顶都用了黑色的瓦片,也有个别的老房子的屋顶是用树皮铺成的。树皮上已长出了绿色的苔藓,更显出吊脚楼的古老与历经风雨。 在寨子的四周是水田,时值春耕季节,田里已经灌满了水,已经开始插秧了。从村庄的上面俯视下去,大片如镜的水田,波光粼粼,其中点缀着辛勤劳作的农民与水牛,安静详和,一片田园风光。
    吊脚楼立于平地,吊脚半边楼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下级竖较长柱,上级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楼板与后面半间地面平行,形成半边楼。每排柱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齐上屋基处,形成吊脚柱,“吊脚楼”因此得名。吊脚半边楼多数是三间正房带一间横屋面的“偏厦”或顺屋面但稍低于正屋的“一矮”,正中间为堂屋,带吞口。走廊较宽,置连接两吊脚柱宽尺许的坐枋,坐枋上置外伸横梭柱,嵌数十根弯月形木条连接坐枋,形成坐椅栏杆,称“阶息”。走廊多从上屋基处起直通堂屋,用细木条镶成齐腰高网状或直条栏杆通廊。各地的楼房除无吊脚柱外,余均与吊脚楼同。吊脚半边楼和楼房多为三层,中层住人,下层做厨房和畜圈,上层堆放杂物。


黔东南州是我国三十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3个少数民族和两个待识别民族,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生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个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尤以苗族和侗族丰富多彩的原生民族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


沿巴拉河从凯里到雷山



南花苗寨前的南花桥,一种典型的苗族风雨桥


朴实辛劳的村民


村寨景致


村寨景致,晨雾笼罩



郎德镇上的农家


做生意的村民



郎德上寨,一个拥有宽大的芦笙堂的苗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比较大,商业化程度更高,不过还是非常值得去的。由于距离城市较近,郎德上寨的旅游开发的较好。只要来的游客较多,村里就会马上击鼓鸣号通知各家各户,所有的年轻妇女及5、6岁以上的小姑娘都穿上盛装,来到寨子门口迎接游人。客人从下到上要过5、6道关,喝5、6碗酒(当然是小碗)才能进入寨子。姑娘们唱歌,男人们吹着芦笙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来客。最后来到一个大坝子,开始为游人载歌载舞的表演。尤其是那些7、8岁的小姑娘,一大群都打扮的很漂亮,让游人们围着他们照个不停。并且这里的年轻人都能说点的普通话,可以简单交流。








在芦笙堂边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就觉可爱,忘了她的名字,好像叫陈桂花,6岁,个头却是太小了,小孩子极大方,叫她笑一个就是甜甜的来一下。后来就跟着我们跑了。也许是因为她的缘故,我们后来都觉得郎德上寨好像更亲切一些。







早就听说贵州的标语简单直接,果然不假


她们的“唐朝发式”也很有意思。将头发梳成大髻,再用大木梳固定耸于头顶,和唐代壁画上的仕女非常相似。



从新桥返回雷山又往我们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西江,从雷山过去有36公里,一直奇怪路倒不是网上说的碎石路,都是极好的柏油路,枫菌子说,资料过时了。一路猛开,结果到了尽头却是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入口,去西江的路该是在来路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分路了。虽然走错,却是不虚此行的。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寨。众多的吊脚楼环形分布在山谷中。四周环山,谷洼地方是一片油绿的绿田。清晨的西江苗寨,细雨迷离,黑色屋瓦反出的光线特别有味道。添上烟囱冒出的硝烟,西江苗寨弥漫着中国农村古朴的气息。苗寨的吊脚楼都是木结构的,有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风吹日晒木头已是黑色,大多的房顶都用了黑色的瓦片,也有个别的老房子的屋顶是用树皮铺成的。树皮上已长出了绿色的苔藓,更显出吊脚楼的古老与历经风雨。 在寨子的四周是水田,时值春耕季节,田里已经灌满了水,已经开始插秧了。从村庄的上面俯视下去,大片如镜的水田,波光粼粼,其中点缀着辛勤劳作的农民与水牛,安静详和,一片田园风光。
    吊脚楼立于平地,吊脚半边楼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下级竖较长柱,上级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楼板与后面半间地面平行,形成半边楼。每排柱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齐上屋基处,形成吊脚柱,“吊脚楼”因此得名。吊脚半边楼多数是三间正房带一间横屋面的“偏厦”或顺屋面但稍低于正屋的“一矮”,正中间为堂屋,带吞口。走廊较宽,置连接两吊脚柱宽尺许的坐枋,坐枋上置外伸横梭柱,嵌数十根弯月形木条连接坐枋,形成坐椅栏杆,称“阶息”。走廊多从上屋基处起直通堂屋,用细木条镶成齐腰高网状或直条栏杆通廊。各地的楼房除无吊脚柱外,余均与吊脚楼同。吊脚半边楼和楼房多为三层,中层住人,下层做厨房和畜圈,上层堆放杂物。


不错。
去过二次..
没有去过......
冷啊冷啊·····
我们家MM是黔南的~~
浓郁的地方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