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文明提升多少预示了中国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12:53
大城市文明提升多少预示了中国的未来

--------------------------------------------------------------------------------

2008年01月0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1月2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发表署名韩咏红的文章《把文明一点一点凿出来》说,中国在崛起,国际目光更集中地观察中国,挖掘出许多外界原来不知道的阴暗面,其中很多是早已存在的事实,只是外界过去较少听说罢了。在这前提下,我反而看到中国内部在一点点的改进,尽管进步缓慢,而且分布不平均,但是大城市的文明提升多少预示了全国的未来。



  原文摘录如下:

  一个父辈的长者最近从新加坡到北京看病休养四星期。一头黑白交间头发的W老师平日以公交车代步,发现自己搭公交车原来是不用站的。

  “只有一次站超过一个站。”W老师仔细回忆着,认真地对我说。

  不用站,因为北京公交车上她总遇到年轻人让座。从事艺术工作多年,W老师的观察力特别敏锐。她特别注意到让座的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有的小伙子一看到老人上车,旋即起身让座;她还遇到年轻人从远处伸长了手臂,在晃动的车厢内一边努力平衡自身,一边把她引领到空座上。

  我想,这是很有说服力的观察,可见一年多来北京大力推行“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活动的苦心,在年轻一代身上见到了成效。

  公交车让座是一点,许多人也注意到在北京市政府一年的宣导管理后,地铁站出现了排队上车的现象。

  在2007年与2008年交替之际,世界继续惊叹中国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继续以或羡慕或疑虑或两者兼有的心态看中国的崛起。美国《新闻周刊》在年终刊的封面系列报道里预言,2008年属于中国,中国将步入国际舞台中心。

  但在经济增长的故事以外,中国还有一个也许较不抢眼、较不具新闻轰动效应的故事,一个文明重建的故事。经济建设有成后,中国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是如何努力去提升自己以及整体国民的文明素质。

  相对于经济建设成就的炫目,文明建设过程要更漫长、细致,甚至是无声无息的。中国曾经试过以大口号大宣讲的方式鼓舞人心,老百姓沉醉在集体狂热的气氛中个个学习“大公无私”、甚至尝试超越常人极限的奉献。而今天的文明宣讲,转而注重细水长流,把文明像做雕刻般一点一点地凿出来,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奥运公益宣传片,名为《关注》,内容都是些生活小细节:运输工人搬货,货箱子眼看要塌下了,一旁的男士赶紧上前托一把;有人倒车快撞到后面的车子,女子奔前提醒;小孩在公园玩耍,顺手把别家婴儿车中跌落地上的玩具捡起来还给人家,等等。广告围绕“常常被忽略的瞬间和行为”,捕捉细节表彰助人为乐的主题。

  西方人对于官方宣传都有本能的不信任,但你其实很难否认中国式“传教”有其影响力和约束力,关键在于这些宣导的目标是不是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符合人性。

  上海不久前主办特奥会,最高规格的官方电视新闻《新闻联播》天天播放智障人士怎么样艰难却毅力十足地完成溜滑轮、过障碍物等简单的动作。

  我一个在政府内进行防治爱之(艾滋)病工作的朋友说,他们今年也对媒体做了不少教育工作,过去的防爱报道多突出患者悲惨,让人同情的一面,现在要表现他们勇敢积极生活的一面。“如果光突出他们怎么惨,怎么能改变社会的歧视心理呢?”于是,今年的媒体报道果然大转向,读者知道爱之病患者继续工作、出书、成立家庭、抚养孩子。

  回头看2007年,国际媒体报道中的中国人形象似在倒退——纸包子事件、食品产品质量风暴、陕西黑砖窑、矿难……和过去不同,一些尖锐批评不仅仅是针对共产党政权,也指向中国商人甚至社会的不诚实、无道德甚至麻木不仁。

  中国在崛起,国际目光更集中地观察中国,挖掘出许多外界原来不知道的阴暗面,其中很多是早已存在的事实,只是外界过去较少听说罢了。在这前提下,我反而看到中国内部在一点点的改进,尽管进步缓慢,而且分布不平均,但是大城市的文明提升多少预示了全国的未来。大城市文明提升多少预示了中国的未来

--------------------------------------------------------------------------------

2008年01月0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1月2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发表署名韩咏红的文章《把文明一点一点凿出来》说,中国在崛起,国际目光更集中地观察中国,挖掘出许多外界原来不知道的阴暗面,其中很多是早已存在的事实,只是外界过去较少听说罢了。在这前提下,我反而看到中国内部在一点点的改进,尽管进步缓慢,而且分布不平均,但是大城市的文明提升多少预示了全国的未来。



  原文摘录如下:

  一个父辈的长者最近从新加坡到北京看病休养四星期。一头黑白交间头发的W老师平日以公交车代步,发现自己搭公交车原来是不用站的。

  “只有一次站超过一个站。”W老师仔细回忆着,认真地对我说。

  不用站,因为北京公交车上她总遇到年轻人让座。从事艺术工作多年,W老师的观察力特别敏锐。她特别注意到让座的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有的小伙子一看到老人上车,旋即起身让座;她还遇到年轻人从远处伸长了手臂,在晃动的车厢内一边努力平衡自身,一边把她引领到空座上。

  我想,这是很有说服力的观察,可见一年多来北京大力推行“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活动的苦心,在年轻一代身上见到了成效。

  公交车让座是一点,许多人也注意到在北京市政府一年的宣导管理后,地铁站出现了排队上车的现象。

  在2007年与2008年交替之际,世界继续惊叹中国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继续以或羡慕或疑虑或两者兼有的心态看中国的崛起。美国《新闻周刊》在年终刊的封面系列报道里预言,2008年属于中国,中国将步入国际舞台中心。

  但在经济增长的故事以外,中国还有一个也许较不抢眼、较不具新闻轰动效应的故事,一个文明重建的故事。经济建设有成后,中国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是如何努力去提升自己以及整体国民的文明素质。

  相对于经济建设成就的炫目,文明建设过程要更漫长、细致,甚至是无声无息的。中国曾经试过以大口号大宣讲的方式鼓舞人心,老百姓沉醉在集体狂热的气氛中个个学习“大公无私”、甚至尝试超越常人极限的奉献。而今天的文明宣讲,转而注重细水长流,把文明像做雕刻般一点一点地凿出来,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奥运公益宣传片,名为《关注》,内容都是些生活小细节:运输工人搬货,货箱子眼看要塌下了,一旁的男士赶紧上前托一把;有人倒车快撞到后面的车子,女子奔前提醒;小孩在公园玩耍,顺手把别家婴儿车中跌落地上的玩具捡起来还给人家,等等。广告围绕“常常被忽略的瞬间和行为”,捕捉细节表彰助人为乐的主题。

  西方人对于官方宣传都有本能的不信任,但你其实很难否认中国式“传教”有其影响力和约束力,关键在于这些宣导的目标是不是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符合人性。

  上海不久前主办特奥会,最高规格的官方电视新闻《新闻联播》天天播放智障人士怎么样艰难却毅力十足地完成溜滑轮、过障碍物等简单的动作。

  我一个在政府内进行防治爱之(艾滋)病工作的朋友说,他们今年也对媒体做了不少教育工作,过去的防爱报道多突出患者悲惨,让人同情的一面,现在要表现他们勇敢积极生活的一面。“如果光突出他们怎么惨,怎么能改变社会的歧视心理呢?”于是,今年的媒体报道果然大转向,读者知道爱之病患者继续工作、出书、成立家庭、抚养孩子。

  回头看2007年,国际媒体报道中的中国人形象似在倒退——纸包子事件、食品产品质量风暴、陕西黑砖窑、矿难……和过去不同,一些尖锐批评不仅仅是针对共产党政权,也指向中国商人甚至社会的不诚实、无道德甚至麻木不仁。

  中国在崛起,国际目光更集中地观察中国,挖掘出许多外界原来不知道的阴暗面,其中很多是早已存在的事实,只是外界过去较少听说罢了。在这前提下,我反而看到中国内部在一点点的改进,尽管进步缓慢,而且分布不平均,但是大城市的文明提升多少预示了全国的未来。
年轻人的公德并不差。中年人的公德就比较差了。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有公德的寥寥无几。
哦巴桑的公德心确实少的可怜,还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比较好

不过未成年的小朋友也不行,家教好的不多
凡事不能一概而论。俺可是比较过,各年龄段的人公交车上的表现差异不大。不过3、40岁的表现稍差些。20来岁的外表怪异的公德稍差。10多岁的表现垫底。
    不过北京公交车司乘人员比较好,看到有行动不便的、上年纪的会主动帮找座,一直到找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