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勇士女儿张纯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2:18:27
我们的勇士女儿张纯如[:a15:] [:a15:]
    ◆长城
    在所有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中,都自然地会提到张纯如这个名字。南京大屠杀在海外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功劳要首推这位知名华裔女作家和她的著作《南京大屠杀》。200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0周年祭日,张纯如的父母接受记者专访:这样一个勇敢的女儿,永远是全球华人心中傲人的珍宝。
   
1  替女儿完成未了的遗愿
    2007年12月13日,著名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张纯如的父母接受记者专访,深情描述着自己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有人说时间可以治疗伤口,但我不相信,我说不可能的,毕竟是一种伤痛,现在只是不去碰它吧。”张盈盈说,别人都说我们看上去很坚强,其实悲伤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刻骨的悲伤不是能够从言语和外表看出来的。“纯如当时已经有了孩子,工作也非常忙,不懂得照顾自己,吃不好睡不好的。”
    提起过往的种种,从说话时平静的语气中真的很难感觉得出,这是一位痛失爱女的母亲。张盈盈说,她正努力把自己绝缘起来,而把感情保留在内心深处,因为思念的闸门一旦打开,悲伤就会奔涌而出,毕竟张纯如去世时才36岁。
    原本都已是退休的年龄,原本从事的都是与抗战史毫不相干的物理和生化专业,但是作为张纯如的父母,在经历了“老来丧女”的人生惨痛之后,他们选择了继续女儿未竟的事业,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爱自己的女儿,也用这种方式让女儿永远活着。
    两位老人在2006年女儿生日那天成立了“张纯如纪念基金会”,并连续举办两届征文比赛,去年的主题是:“张纯如的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年则是“抵赖与代价——对七十年前南京大屠杀及其他罪行的思考”,来稿十分踊跃,而且遍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印度和新加坡等世界各国。有意思的是,征文只接受英语投稿。“中国国内的人都知道那段历史,现在最重要的是在西方国家宣传,不能围绕着中国自己的圈子转。”
   
2  悲惨故事震撼了9岁女孩
    1968年3月28日,小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母亲张盈盈都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后来到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分别担任物理系和生物化学系教授。对于女儿的教育,张绍进和张盈盈夫妇达成了共识,一定要让女儿知道自己在骨子里面是个中国人。所以张盈盈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在华人很少的伊利诺斯创立了当地的第一间中文学校。而对于儿童时期的小纯如来说,中国那个父母挚爱的家园,还紧紧联系着外祖父母一个在战乱中的不朽爱情故事。
    1937年11月,身为中国国民党军官的张铁君已经接到上级的命令马上撤退。但他仍然固执地站在芜湖的港口码头上,焦灼地等待着妻子孙以白的到来。张铁君已经等了三天,他不愿猜测妻子是否收到他的信,要她马上赶到安徽与自己会合,而非原计划的从宜兴到南京再到上海会合。她能顺利过来吗?悲从中来,这个汉子痛苦而绝望地对着湖面大呼:以白,孙以白。而就像有如神助,这时一艘小船翩然驶到。船上的孙以白应道:我在这。张铁君就是张纯如的外祖父,而孙以白是她的外祖母。妈妈告诉纯如,如果当时外祖母没有收到信,而是按原计划经南京到上海,那么她一定逃不过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
    第一次听父母讲起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时小纯如只有9岁。1994年,还在写钱学森传的张纯如,在加州一个小镇看到世界战争史实维护会的展览,内容是南京大屠杀。血淋淋的资料让张纯如小时候埋下的记忆复苏了,当即决定把记录南京大屠杀当作自己的责任。
    1997年,在29岁那年,张纯如正式出版了英文版《南京大屠杀》。它是第一部全面记录日军对南京城所作暴行的英文著作,出版后不久便在美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连续5个月被列为《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
   
3  承受所有人内心的折磨和痛苦
    《南京大屠杀》在美国读者中的强大效果,引起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恐慌。日本国会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研究张纯如书中的错漏,进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
    为了宣传《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张纯如在一年半内访问了65个城市,工作强度和压力极大,造成她情绪低落。同时,她还接到来自日本极右分子的威胁和仇恨信件,张纯如怀疑自己的电话被窃听,她的车里也发现了威胁字条。
    当用记忆丝线穿起无数同胞的同时,回顾这一段人类史最黑暗最恐怖的历史,张纯如也在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有什么人能在面对自己的同类,自己的同族被暴行残酷蹂躏的时候不会觉得撕肝裂胆、目眦欲裂呢?
    “不过,纯如很少告诉我们这方面的事情,怕我们担心,但我们知道这些增加了她的压力。”父亲张绍进当年曾经试图劝阻女儿,在《南京暴行》之后对类似的题材适度远离,以保护自己的精神。今天说及此事,两位老人依旧伤痛不已:“她后来也是有些身不由己,‘南京’之后,很多受过不公正对待的人都来找她。有个印度人,给她寄了一大沓资料,关于二战中日本占领印度中南半岛后的暴行。还有菲律宾人,要纯如帮他们写马尼拉大屠杀。她遇到很多经历过那屠杀历史的人,每个人都讲述自己的悲惨故事,张纯如也很痛苦,但她尽量听那些人诉说。她也希望自己能为他们代言。”
    历史是沉重的,负责揭开历史真相的人往往要承受重中之重。在《南京大屠杀》获得巨大回响的同时,张纯如因为年复一年与那些血腥恐怖的战争罪行为伍,不堪疲劳、恐吓、不安和压力,于2004年11月9日上午9点26分,在加州硅谷地区的萨拉托加市的车内饮弹自尽。警方和她的父母都认定她自杀身亡。死前,她留下了一张纸条,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4  我们为勇士女儿而骄傲
    女儿的撒手人寰给张盈盈一家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张盈盈说:“每一天,每一夜,我和她爸爸都是在想一个问题:她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
    直到有一天,儿子的一席话让张盈盈感觉到,她不能在这样痛苦下去了。是2006年3月28日张纯如生日前的一个晚上,儿子来探望父母,张纯如的死因依然是这个残缺的家庭聚会中最核心的话题。“你们以后再讲我就不来了。”儿子突然对张盈盈说:“妈,你不可以一直这样想,你应该走出来。”儿子的话“叫醒”了母亲。张盈盈突然感觉“这样子下去有什么意义呢?!毕竟女儿已经去了。”
    2007年的11月,已经退休的张绍进和张盈盈夫妇有一张满满的日程表,身为张纯如的父母,他们自认从女儿离世那天起他们的生命就有了全新的使命:1日,斯坦福大学,今年2月人们在那里为张纯如塑了一座铜像。他们被那里的东亚研究团体邀去演讲。8日,在哈佛大学,他们受邀去谈女儿写书的经过。9日,在波士顿,四个月前曾在中国上映的纪录片《南京》,有一个800人规模的试映……
    张纯如在书的导言末尾这样写道: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的人数每年都在减少,在来自过去的声音永远消失之前,我的最大的期望是本书起到抛砖引玉作用,激励其他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去调查南京幸存者的经历。这份期望正在变成现实。
    张纯如的儿子克里斯托弗已经5岁了。“一生下来我们就一直帮忙照顾,今年1月才搬走跟他祖母一起住。”张盈盈说,她跟丈夫经常去看他,给他看他妈妈的照片,但由于太小,他还不知道他妈妈的事情,“等他长大了,我会告诉他:你妈妈是一个很漂亮,很有名的一个人,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很敬佩她,她是一个勇士。”[:a15:] [:a15:]我们的勇士女儿张纯如[:a15:] [:a15:]
    ◆长城
    在所有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中,都自然地会提到张纯如这个名字。南京大屠杀在海外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功劳要首推这位知名华裔女作家和她的著作《南京大屠杀》。200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0周年祭日,张纯如的父母接受记者专访:这样一个勇敢的女儿,永远是全球华人心中傲人的珍宝。
   
1  替女儿完成未了的遗愿
    2007年12月13日,著名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张纯如的父母接受记者专访,深情描述着自己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有人说时间可以治疗伤口,但我不相信,我说不可能的,毕竟是一种伤痛,现在只是不去碰它吧。”张盈盈说,别人都说我们看上去很坚强,其实悲伤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刻骨的悲伤不是能够从言语和外表看出来的。“纯如当时已经有了孩子,工作也非常忙,不懂得照顾自己,吃不好睡不好的。”
    提起过往的种种,从说话时平静的语气中真的很难感觉得出,这是一位痛失爱女的母亲。张盈盈说,她正努力把自己绝缘起来,而把感情保留在内心深处,因为思念的闸门一旦打开,悲伤就会奔涌而出,毕竟张纯如去世时才36岁。
    原本都已是退休的年龄,原本从事的都是与抗战史毫不相干的物理和生化专业,但是作为张纯如的父母,在经历了“老来丧女”的人生惨痛之后,他们选择了继续女儿未竟的事业,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爱自己的女儿,也用这种方式让女儿永远活着。
    两位老人在2006年女儿生日那天成立了“张纯如纪念基金会”,并连续举办两届征文比赛,去年的主题是:“张纯如的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年则是“抵赖与代价——对七十年前南京大屠杀及其他罪行的思考”,来稿十分踊跃,而且遍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印度和新加坡等世界各国。有意思的是,征文只接受英语投稿。“中国国内的人都知道那段历史,现在最重要的是在西方国家宣传,不能围绕着中国自己的圈子转。”
   
2  悲惨故事震撼了9岁女孩
    1968年3月28日,小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母亲张盈盈都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后来到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分别担任物理系和生物化学系教授。对于女儿的教育,张绍进和张盈盈夫妇达成了共识,一定要让女儿知道自己在骨子里面是个中国人。所以张盈盈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在华人很少的伊利诺斯创立了当地的第一间中文学校。而对于儿童时期的小纯如来说,中国那个父母挚爱的家园,还紧紧联系着外祖父母一个在战乱中的不朽爱情故事。
    1937年11月,身为中国国民党军官的张铁君已经接到上级的命令马上撤退。但他仍然固执地站在芜湖的港口码头上,焦灼地等待着妻子孙以白的到来。张铁君已经等了三天,他不愿猜测妻子是否收到他的信,要她马上赶到安徽与自己会合,而非原计划的从宜兴到南京再到上海会合。她能顺利过来吗?悲从中来,这个汉子痛苦而绝望地对着湖面大呼:以白,孙以白。而就像有如神助,这时一艘小船翩然驶到。船上的孙以白应道:我在这。张铁君就是张纯如的外祖父,而孙以白是她的外祖母。妈妈告诉纯如,如果当时外祖母没有收到信,而是按原计划经南京到上海,那么她一定逃不过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
    第一次听父母讲起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时小纯如只有9岁。1994年,还在写钱学森传的张纯如,在加州一个小镇看到世界战争史实维护会的展览,内容是南京大屠杀。血淋淋的资料让张纯如小时候埋下的记忆复苏了,当即决定把记录南京大屠杀当作自己的责任。
    1997年,在29岁那年,张纯如正式出版了英文版《南京大屠杀》。它是第一部全面记录日军对南京城所作暴行的英文著作,出版后不久便在美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连续5个月被列为《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
   
3  承受所有人内心的折磨和痛苦
    《南京大屠杀》在美国读者中的强大效果,引起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恐慌。日本国会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研究张纯如书中的错漏,进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
    为了宣传《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张纯如在一年半内访问了65个城市,工作强度和压力极大,造成她情绪低落。同时,她还接到来自日本极右分子的威胁和仇恨信件,张纯如怀疑自己的电话被窃听,她的车里也发现了威胁字条。
    当用记忆丝线穿起无数同胞的同时,回顾这一段人类史最黑暗最恐怖的历史,张纯如也在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有什么人能在面对自己的同类,自己的同族被暴行残酷蹂躏的时候不会觉得撕肝裂胆、目眦欲裂呢?
    “不过,纯如很少告诉我们这方面的事情,怕我们担心,但我们知道这些增加了她的压力。”父亲张绍进当年曾经试图劝阻女儿,在《南京暴行》之后对类似的题材适度远离,以保护自己的精神。今天说及此事,两位老人依旧伤痛不已:“她后来也是有些身不由己,‘南京’之后,很多受过不公正对待的人都来找她。有个印度人,给她寄了一大沓资料,关于二战中日本占领印度中南半岛后的暴行。还有菲律宾人,要纯如帮他们写马尼拉大屠杀。她遇到很多经历过那屠杀历史的人,每个人都讲述自己的悲惨故事,张纯如也很痛苦,但她尽量听那些人诉说。她也希望自己能为他们代言。”
    历史是沉重的,负责揭开历史真相的人往往要承受重中之重。在《南京大屠杀》获得巨大回响的同时,张纯如因为年复一年与那些血腥恐怖的战争罪行为伍,不堪疲劳、恐吓、不安和压力,于2004年11月9日上午9点26分,在加州硅谷地区的萨拉托加市的车内饮弹自尽。警方和她的父母都认定她自杀身亡。死前,她留下了一张纸条,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4  我们为勇士女儿而骄傲
    女儿的撒手人寰给张盈盈一家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张盈盈说:“每一天,每一夜,我和她爸爸都是在想一个问题:她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
    直到有一天,儿子的一席话让张盈盈感觉到,她不能在这样痛苦下去了。是2006年3月28日张纯如生日前的一个晚上,儿子来探望父母,张纯如的死因依然是这个残缺的家庭聚会中最核心的话题。“你们以后再讲我就不来了。”儿子突然对张盈盈说:“妈,你不可以一直这样想,你应该走出来。”儿子的话“叫醒”了母亲。张盈盈突然感觉“这样子下去有什么意义呢?!毕竟女儿已经去了。”
    2007年的11月,已经退休的张绍进和张盈盈夫妇有一张满满的日程表,身为张纯如的父母,他们自认从女儿离世那天起他们的生命就有了全新的使命:1日,斯坦福大学,今年2月人们在那里为张纯如塑了一座铜像。他们被那里的东亚研究团体邀去演讲。8日,在哈佛大学,他们受邀去谈女儿写书的经过。9日,在波士顿,四个月前曾在中国上映的纪录片《南京》,有一个800人规模的试映……
    张纯如在书的导言末尾这样写道: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的人数每年都在减少,在来自过去的声音永远消失之前,我的最大的期望是本书起到抛砖引玉作用,激励其他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去调查南京幸存者的经历。这份期望正在变成现实。
    张纯如的儿子克里斯托弗已经5岁了。“一生下来我们就一直帮忙照顾,今年1月才搬走跟他祖母一起住。”张盈盈说,她跟丈夫经常去看他,给他看他妈妈的照片,但由于太小,他还不知道他妈妈的事情,“等他长大了,我会告诉他:你妈妈是一个很漂亮,很有名的一个人,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很敬佩她,她是一个勇士。”[:a15:] [:a15:]
幸好她不是土鳖教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