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步枪"三八大盖"的战后流变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52:13


侵华日军使用的“三八大盖”,由南部骐次郎设计


手持64式步枪的日本自卫队队员


说起日本步枪,很多人都知道当年侵华日军所用的“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的设计师是南部骐次郎,此人也是“王八盒子”手枪和“歪把子”机枪的设计者,堪称二战时期日本轻武器之父。

南部骐次郎设计“三八大盖”时,直接采用了毛瑟步枪直拉旋转式枪机设计,因此严格讲“三八大盖”并不是南部骐次郎的“原创”,充其量只能看作德国毛瑟步枪的日本改进版。

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该枪在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正式投产,并以其生产年份被命名为三十八年式步兵铳。"三八大盖"定型当年,便随日军参加了日俄战争,此后40年间,该枪伴随日本军国主义者荼毒了大半个亚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占领日本后,立刻解除了日军的全部武装,但“三八大盖”的历史并未终结,短短数年后,该枪再度成为新组建的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制式装备。

日本特色的64式步枪

1941年,德国研制成功一种7.92×33毫米步枪短弹,因其威力和射程介于9×1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和7.92×57毫米标准步枪弹之间,故被命名为“中间威力型枪弹”。1944年,使用中间威力型枪弹的新型自动步枪设计定型,被希特勒亲自命名为Stg-44型突击步枪。Stg-44的服役,宣告了步兵用全自动射击武器时代的到来。

继德国之后,苏联也在1943年推出了自己的中间威力型枪弹--7.62×39毫米M1943弹。

1947年,苏联完成了使用M1943弹的新型自动步枪的设计定型,这种新枪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AK-47。10年后,美国第一代自动步枪--M-14设计定型,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各主要军事强国的步兵武器都已实现了全自动化。

而此时的日本,使用的还是老式的“三八大盖”和美军提供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为了改变装备落后的现状,1957年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决定,研制一种新型的7.62毫米自动步枪,并确立了"新枪要兼备M-1的半自动功能和班用支援武器的全自动功能"的研制方针。最初,日本人计划直接从美国引进M-14作为陆上自卫队的新一代步枪,并很快完成了仿制,仿制的枪型被称为“试R-2”,但在随后的测试中,“试R-2”陆续暴露出尺寸和后坐力过大以及连发命中精度差等一系列问题,后来仿制的AR-10 “试R-3”,在测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几经周折,防卫厅决定放弃从国外引进的想法,自行研制国产步枪,并选择了丰和工业株式会社具体负责。1957年,新枪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1958年开始试制原型枪,至1960年10月,代号为R-6A的原型枪完成,随后的4年里,丰和公司又在R-6A的基础上进行了数次改进,1964年10月6日,R-6A的最终改进型,正式通过了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组织的定型测试,同年进入陆上自卫队服役,并被命名为64式小铳。

和同时代大多数自动步枪一样,64式步枪采用的也是导气式自动方式。但64式步枪在结构上还是采用了很多独特的设计,在外观上具有鲜明的日本风格,由于整体性能优异,64式步枪被认为是战后步枪中难得一见的杰作。

丰和公司设计64式步枪的时候,在保证射击精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了该枪的尺寸,最终定型时的64式步枪的长度为0.99米,明显比M-14更适合日本人的体形。此外,为了体现日本步兵重视白刃战的传统,丰和公司专门为64式配备了一把长达254毫米的刺刀,比美国现役的M-16步枪刺刀要长75毫米,以此来弥补步枪长度下降给白刃格斗时造成的不利影响。值得一提的是,64式的枪管寿命高达3.7万发,这在步枪里是极为罕见的,也可以看作是64式上的“日本特色”之一。日军素有强调精确射击的传统,昔日“三八大盖”以射击精准闻名于世。这一传统在64式步枪上也得到延续,为了提高其射击精度,丰和公司几乎采用了一切可以采用的措施。

首先,用7.62×51毫米北约枪弹的减装药弹,取代了M-14使用的7.62×51毫米北约标准弹。美国军队历来追求军用步枪的射程,因此一直没有接受中间威力型枪弹。1953年,北约进行弹药通用化选型时,美国不顾英国等国反对,强行将7.62×51毫米大威力枪弹确定为北约标准步枪弹并推广至北约各国。但从后来使用该弹的M-14步枪的实际表现看,这种大威力枪弹尽管保证了步枪的射程和单发射击精度,但其后坐力过大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步枪在全自动状态的射击精度。因此日本最后选择了该弹的减装药型(发射药量为标准型的90%),排除了枪弹本身缺陷对步枪连发射击精度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和装备M-14步枪的驻日美军协同作战的需要,64式步枪也可以使用7.62×51毫米北约标准弹,不过此时需要调节气体调节器旋钮,以减少火药气体量和施加于活塞的压力。

其次,64式步枪采用了手枪式握把和与AR-10一样的直枪托设计,和M-14、AK-47等采用的弯枪托设计相比,直枪托设计射击时枪托抵肩点与枪膛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因此能更有效消除后坐导致枪口跳动的力矩,提高射击精度。为进一步降低后坐力,64式步枪还在枪管前加装了制退器,同时又给该枪配备了两脚架以增加射击时的稳定性。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64式单发射击的精度,同时,由于64式步枪理论射速较低,只有500发/分钟,连发射击时命中概率很高。不过,64式步枪上没有点射功能,射手只能通过控制扳机力的方法来完成点射。当然,除了这些亮点外,64式步枪也有明显的缺点,如:全枪重量过大,分解组合困难,两脚架耐用程度不高等。

但瑕不掩瑜,尽管存在不足,64式步枪在整体上依然是一支相当不错的自动步枪。64式步枪装备部队后,立刻成为陆上自卫队的主要武器。该枪的生产持续了26年,直到1990年丰和公司转产新型89式步枪时才告结束。

紧跟潮流的89式步枪

越南战争前期,美军M-14步枪在实战中陆续暴露出一系列不足。为此美军匆忙将阿玛莱特公司的5.56毫米AR-l5步枪,投到越南战场上,并赋予其M-16的制式编号,尽管可靠性还差强人意,但M-16在射击精度和威力上表现优异。随后数年间,阿玛莱特公司针对M-16在实战中的表现,对该枪进行了一系列改进,1967年,改进后的新枪被正式命名为M-16A1型5.56毫米自动步枪,并于2年后大批量装备美军。

M-16A1列装不久,苏军也很快推出了自己的小口径步枪--5.45毫米的AK-74,并和M-16A1一起,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现代步枪的小口径浪潮。世界各国纷纷换装小口径步枪之时,日本却保持了沉默。陆上自卫队高层盘算,64式的射击精度如此之高,使用寿命如此之长,实在难以割舍!其实,64式定型后的第三年,丰和公司就开始进行下一代步枪的预研工作。

1967年,丰和公司同美国阿玛莱特公司签署协议,获得了500支M-16改进版本--阿玛莱特AR-18型5.56毫米自动步枪的特许生产权,仅从这个生产数量上,就不难判定丰和的真正目的--完成技术积累。

1976年,日本防卫厅终于下达了研制国产小口径自动步枪的命令,并再次将相关合同交给了丰和公司。接到研制任务后,仅用了2年时间,丰和公司就设计出了第一支样枪--HR-10,1980年,又在HR-10基础上推出了轻量版HR-11。

针对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提出的改进意见,丰和公司在1981-1985年4年间完成了进一步改良型HR-12的设计,到1987年,丰和又推出了HR-12的改进型号HR-15,并成功通过了日本防卫厅组织的定型测试,并被命名为89式小铳。

作为64式步枪的换代产品,89式步枪在研制之初就针对64式步枪的缺点做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改进:

首先是重量和尺寸,比64式明显降低,该枪全长只有0.916米(折叠枪托时的长度0.67米),重量也从5.1公斤下降到4.15公斤;

其次,改进快慢机,89式的快慢机只需要用手指即可轻松操作,和需要整只手才能操作快慢机的64式相比,便捷性有了明显提高;

第三,增加射击方式,89式比64式增加了3发点射的设计,可卸式3发点射机构,安排在扳机后部,采用独立设计,不与单、连发的基本扳机机构连为一体;

第四,改进瞄准具,64式步枪的瞄准具为折叠式,射击时需要先用手立起,较为繁琐, 89式步枪改用固定式机械瞄准具;

第五,改进枪机闭锁机构,采用了与M16系列一样的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机头上有7个闭锁突笋,闭锁在枪管节套中。有2根枪机复进簧,机匣用钢板冲压而成,钢制拉机柄焊接在枪机上。

此外,89式的防尘盖,比64式也有所创新,可前后移动,不射击时向前推上,射击时在枪机拉柄后退过程中向后推开。尽管做了大幅改进,但89式步枪的核心设计思想仍与64式步枪保持一致,即高度强调精确射击。为此,89式继续保留了64式的直枪托设计,并在自动方式采用了极富特色的缓冲式活塞系统。

89式的活塞和活塞筒设计相当独特,活塞位于活塞筒中央,前部直径小,后部直径大。活塞筒的气体膨胀室较长,当火药气体进入活塞筒后,先要在膨胀室膨胀,之后才能推动活塞带动枪机框以低后坐运动,这种缓冲式设计不仅能有效避免火药气体污染枪机,还有助于提高其动作可靠性和零部件寿命。据说,借助这种缓冲式活塞系统和枪口消焰制退器,能将发射时的后坐力减少60%,防止了枪体震动,大幅提高了射击精度。除了这些措施,89式还继续保留了64式上的两脚架。

1990年8月,89式步枪的生产工作启动,第一批生产1803支,主要供日本陆上自卫队教导团和富士武器学校试用。在89式投产的同时,64式正式停产。

  “日本特色”遭遇“引进改进”

89式步枪的服役,让日本轻武器终于赶上了小口径潮流,但从发展本国武器独立研制能力的角度看,89式步枪和64式步枪相比却有了不小的退步。

作为日本自主研发的第一种自动步枪,64式在整体性能不但远优于先天不足的美制M-14,即使和同时代西方步枪中的佼佼者--德国的G-3和比利时的FAL相比,在射击精度和可靠性能各项关键指标上也毫不逊色,高达3.7万发的枪管寿命,更是让上述型号望尘莫及!

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是--通过研发64式,日本拥有了独立的现代步枪研制体系,其意义之大甚至超过了64式步枪本身。然而,这种来之不易的自主科研能力,却在89式的研制过程中被人为地忽视了!89式步枪本身是基于美制AR-18步枪开发的,这种“引进+改进”"的研发思路,对日本的轻武器自主研发能力是一次摧残。和富有鲜明“日本特色”的64式步枪相比,本质上属于“舶来品”的89式,值得夸耀的只有造价――1支89式步枪的采购价格高达3900美元,这笔钱足以用来购买装备1个班的M-16A2,如果用来购买AK-47的话,则足足可以装备1个排!而这个“世界最昂贵步枪”的“美名”,也许就是89式步枪所能留给后人的唯一印记.



侵华日军使用的“三八大盖”,由南部骐次郎设计


手持64式步枪的日本自卫队队员


说起日本步枪,很多人都知道当年侵华日军所用的“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的设计师是南部骐次郎,此人也是“王八盒子”手枪和“歪把子”机枪的设计者,堪称二战时期日本轻武器之父。

南部骐次郎设计“三八大盖”时,直接采用了毛瑟步枪直拉旋转式枪机设计,因此严格讲“三八大盖”并不是南部骐次郎的“原创”,充其量只能看作德国毛瑟步枪的日本改进版。

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该枪在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正式投产,并以其生产年份被命名为三十八年式步兵铳。"三八大盖"定型当年,便随日军参加了日俄战争,此后40年间,该枪伴随日本军国主义者荼毒了大半个亚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占领日本后,立刻解除了日军的全部武装,但“三八大盖”的历史并未终结,短短数年后,该枪再度成为新组建的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制式装备。

日本特色的64式步枪

1941年,德国研制成功一种7.92×33毫米步枪短弹,因其威力和射程介于9×1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和7.92×57毫米标准步枪弹之间,故被命名为“中间威力型枪弹”。1944年,使用中间威力型枪弹的新型自动步枪设计定型,被希特勒亲自命名为Stg-44型突击步枪。Stg-44的服役,宣告了步兵用全自动射击武器时代的到来。

继德国之后,苏联也在1943年推出了自己的中间威力型枪弹--7.62×39毫米M1943弹。

1947年,苏联完成了使用M1943弹的新型自动步枪的设计定型,这种新枪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AK-47。10年后,美国第一代自动步枪--M-14设计定型,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各主要军事强国的步兵武器都已实现了全自动化。

而此时的日本,使用的还是老式的“三八大盖”和美军提供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为了改变装备落后的现状,1957年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决定,研制一种新型的7.62毫米自动步枪,并确立了"新枪要兼备M-1的半自动功能和班用支援武器的全自动功能"的研制方针。最初,日本人计划直接从美国引进M-14作为陆上自卫队的新一代步枪,并很快完成了仿制,仿制的枪型被称为“试R-2”,但在随后的测试中,“试R-2”陆续暴露出尺寸和后坐力过大以及连发命中精度差等一系列问题,后来仿制的AR-10 “试R-3”,在测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几经周折,防卫厅决定放弃从国外引进的想法,自行研制国产步枪,并选择了丰和工业株式会社具体负责。1957年,新枪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1958年开始试制原型枪,至1960年10月,代号为R-6A的原型枪完成,随后的4年里,丰和公司又在R-6A的基础上进行了数次改进,1964年10月6日,R-6A的最终改进型,正式通过了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组织的定型测试,同年进入陆上自卫队服役,并被命名为64式小铳。

和同时代大多数自动步枪一样,64式步枪采用的也是导气式自动方式。但64式步枪在结构上还是采用了很多独特的设计,在外观上具有鲜明的日本风格,由于整体性能优异,64式步枪被认为是战后步枪中难得一见的杰作。

丰和公司设计64式步枪的时候,在保证射击精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了该枪的尺寸,最终定型时的64式步枪的长度为0.99米,明显比M-14更适合日本人的体形。此外,为了体现日本步兵重视白刃战的传统,丰和公司专门为64式配备了一把长达254毫米的刺刀,比美国现役的M-16步枪刺刀要长75毫米,以此来弥补步枪长度下降给白刃格斗时造成的不利影响。值得一提的是,64式的枪管寿命高达3.7万发,这在步枪里是极为罕见的,也可以看作是64式上的“日本特色”之一。日军素有强调精确射击的传统,昔日“三八大盖”以射击精准闻名于世。这一传统在64式步枪上也得到延续,为了提高其射击精度,丰和公司几乎采用了一切可以采用的措施。

首先,用7.62×51毫米北约枪弹的减装药弹,取代了M-14使用的7.62×51毫米北约标准弹。美国军队历来追求军用步枪的射程,因此一直没有接受中间威力型枪弹。1953年,北约进行弹药通用化选型时,美国不顾英国等国反对,强行将7.62×51毫米大威力枪弹确定为北约标准步枪弹并推广至北约各国。但从后来使用该弹的M-14步枪的实际表现看,这种大威力枪弹尽管保证了步枪的射程和单发射击精度,但其后坐力过大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步枪在全自动状态的射击精度。因此日本最后选择了该弹的减装药型(发射药量为标准型的90%),排除了枪弹本身缺陷对步枪连发射击精度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和装备M-14步枪的驻日美军协同作战的需要,64式步枪也可以使用7.62×51毫米北约标准弹,不过此时需要调节气体调节器旋钮,以减少火药气体量和施加于活塞的压力。

其次,64式步枪采用了手枪式握把和与AR-10一样的直枪托设计,和M-14、AK-47等采用的弯枪托设计相比,直枪托设计射击时枪托抵肩点与枪膛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因此能更有效消除后坐导致枪口跳动的力矩,提高射击精度。为进一步降低后坐力,64式步枪还在枪管前加装了制退器,同时又给该枪配备了两脚架以增加射击时的稳定性。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64式单发射击的精度,同时,由于64式步枪理论射速较低,只有500发/分钟,连发射击时命中概率很高。不过,64式步枪上没有点射功能,射手只能通过控制扳机力的方法来完成点射。当然,除了这些亮点外,64式步枪也有明显的缺点,如:全枪重量过大,分解组合困难,两脚架耐用程度不高等。

但瑕不掩瑜,尽管存在不足,64式步枪在整体上依然是一支相当不错的自动步枪。64式步枪装备部队后,立刻成为陆上自卫队的主要武器。该枪的生产持续了26年,直到1990年丰和公司转产新型89式步枪时才告结束。

紧跟潮流的89式步枪

越南战争前期,美军M-14步枪在实战中陆续暴露出一系列不足。为此美军匆忙将阿玛莱特公司的5.56毫米AR-l5步枪,投到越南战场上,并赋予其M-16的制式编号,尽管可靠性还差强人意,但M-16在射击精度和威力上表现优异。随后数年间,阿玛莱特公司针对M-16在实战中的表现,对该枪进行了一系列改进,1967年,改进后的新枪被正式命名为M-16A1型5.56毫米自动步枪,并于2年后大批量装备美军。

M-16A1列装不久,苏军也很快推出了自己的小口径步枪--5.45毫米的AK-74,并和M-16A1一起,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现代步枪的小口径浪潮。世界各国纷纷换装小口径步枪之时,日本却保持了沉默。陆上自卫队高层盘算,64式的射击精度如此之高,使用寿命如此之长,实在难以割舍!其实,64式定型后的第三年,丰和公司就开始进行下一代步枪的预研工作。

1967年,丰和公司同美国阿玛莱特公司签署协议,获得了500支M-16改进版本--阿玛莱特AR-18型5.56毫米自动步枪的特许生产权,仅从这个生产数量上,就不难判定丰和的真正目的--完成技术积累。

1976年,日本防卫厅终于下达了研制国产小口径自动步枪的命令,并再次将相关合同交给了丰和公司。接到研制任务后,仅用了2年时间,丰和公司就设计出了第一支样枪--HR-10,1980年,又在HR-10基础上推出了轻量版HR-11。

针对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提出的改进意见,丰和公司在1981-1985年4年间完成了进一步改良型HR-12的设计,到1987年,丰和又推出了HR-12的改进型号HR-15,并成功通过了日本防卫厅组织的定型测试,并被命名为89式小铳。

作为64式步枪的换代产品,89式步枪在研制之初就针对64式步枪的缺点做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改进:

首先是重量和尺寸,比64式明显降低,该枪全长只有0.916米(折叠枪托时的长度0.67米),重量也从5.1公斤下降到4.15公斤;

其次,改进快慢机,89式的快慢机只需要用手指即可轻松操作,和需要整只手才能操作快慢机的64式相比,便捷性有了明显提高;

第三,增加射击方式,89式比64式增加了3发点射的设计,可卸式3发点射机构,安排在扳机后部,采用独立设计,不与单、连发的基本扳机机构连为一体;

第四,改进瞄准具,64式步枪的瞄准具为折叠式,射击时需要先用手立起,较为繁琐, 89式步枪改用固定式机械瞄准具;

第五,改进枪机闭锁机构,采用了与M16系列一样的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机头上有7个闭锁突笋,闭锁在枪管节套中。有2根枪机复进簧,机匣用钢板冲压而成,钢制拉机柄焊接在枪机上。

此外,89式的防尘盖,比64式也有所创新,可前后移动,不射击时向前推上,射击时在枪机拉柄后退过程中向后推开。尽管做了大幅改进,但89式步枪的核心设计思想仍与64式步枪保持一致,即高度强调精确射击。为此,89式继续保留了64式的直枪托设计,并在自动方式采用了极富特色的缓冲式活塞系统。

89式的活塞和活塞筒设计相当独特,活塞位于活塞筒中央,前部直径小,后部直径大。活塞筒的气体膨胀室较长,当火药气体进入活塞筒后,先要在膨胀室膨胀,之后才能推动活塞带动枪机框以低后坐运动,这种缓冲式设计不仅能有效避免火药气体污染枪机,还有助于提高其动作可靠性和零部件寿命。据说,借助这种缓冲式活塞系统和枪口消焰制退器,能将发射时的后坐力减少60%,防止了枪体震动,大幅提高了射击精度。除了这些措施,89式还继续保留了64式上的两脚架。

1990年8月,89式步枪的生产工作启动,第一批生产1803支,主要供日本陆上自卫队教导团和富士武器学校试用。在89式投产的同时,64式正式停产。

  “日本特色”遭遇“引进改进”

89式步枪的服役,让日本轻武器终于赶上了小口径潮流,但从发展本国武器独立研制能力的角度看,89式步枪和64式步枪相比却有了不小的退步。

作为日本自主研发的第一种自动步枪,64式在整体性能不但远优于先天不足的美制M-14,即使和同时代西方步枪中的佼佼者--德国的G-3和比利时的FAL相比,在射击精度和可靠性能各项关键指标上也毫不逊色,高达3.7万发的枪管寿命,更是让上述型号望尘莫及!

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是--通过研发64式,日本拥有了独立的现代步枪研制体系,其意义之大甚至超过了64式步枪本身。然而,这种来之不易的自主科研能力,却在89式的研制过程中被人为地忽视了!89式步枪本身是基于美制AR-18步枪开发的,这种“引进+改进”"的研发思路,对日本的轻武器自主研发能力是一次摧残。和富有鲜明“日本特色”的64式步枪相比,本质上属于“舶来品”的89式,值得夸耀的只有造价――1支89式步枪的采购价格高达3900美元,这笔钱足以用来购买装备1个班的M-16A2,如果用来购买AK-47的话,则足足可以装备1个排!而这个“世界最昂贵步枪”的“美名”,也许就是89式步枪所能留给后人的唯一印记.

做为A型人很容易理解日本步枪的设计思路,呵呵
对于日本来说,就算直接采取国外枪械设计也没什么,没必要什么都要采用本国设计,这与大国的出发逻辑不一样。日本人只要关心自己如何生产就行了。
我觉得89除了太贵以外,在大多数方面是优于03的,而且价格和产量应该有很大关系。89最让我感觉设计失败的地方,是它的快慢机。
。"三八大盖"定型当年,便随日军参加了日俄战争,

红字部分有明显问题~~

直拉旋转?!~~旋转后拉~~

三八大盖参加日俄战争?!~~可能性不大~~还有一说是日军总结了日俄战争中30步枪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才改进设计出38步枪~~
总的来说89式给我的印象还不差~~表面加工非常不错~~就是扩展性上差了一点~~
64式小铳是仅有的两种能保证连射上靶的用7.62X51步枪弹的步枪,另外一种是西班牙的CETMEModel 58。两种步枪用的都是7.62X51减装步枪弹。
90式坦克也是出了名的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