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德国人怎样上历史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4:57:23
龙应台:德国人怎样上历史课?


有一天,和一群德国学生聊天,刚好是台湾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正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民进党“政府”试图在教科书里进行所谓“去中国化”,反对者则抗议纷纷。我问这些德国学生:“你们高中的历史课是怎么上的?”

德国的教育权下放到各州自治,因此不同的州会有些差异。但是在七嘴八舌的争相发言里,我发现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教科书并不重要,二是开放式。

如果这一课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那么老师会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读很多第一手资料,譬如俾斯麦首相的演讲原文,要学生从演讲稿中探讨当时普鲁士的外交策略,从而分析普法战争的真正原因。除了了解德国观点,学生必须知道法国观点,老师可能用电脑放映图片,反映当时法文报纸上的时事讽刺漫画、评论或者画家笔下的巴黎街头。分析战争本身,老师可能出示一张1870年普鲁士的经济发展指标图,用来解释当时的“新科技”——譬如铁路的广泛使用和新制大炮的威力,如何使普鲁士在战场上占了上风。

也就是说,在整个讲课的过程里,教科书非但不是惟一的教材,而且不是核心的教材,甚至可能根本没用到。

第二个特征是开放式的教学。教学的主轴不是让学生去背诵任何已经写进某本书里的叙述或评价,而是要学生尽量从第一手资料里看出端倪,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这一堂课的主题是纳粹,学生可能必须去读当时的报纸、希特勒的演讲、工会的会议记录、专栏作家的评论、纪录片等等,然后在课堂里辩论——纳粹的兴起,究竟是日耳曼的民族性所致,还是《凡尔赛合约》结下的恶果?或者是经济不景气的必然?各种因素都被提出来讨论。至于结论,学生要通过资料的分析和课堂的论辩自己来下。

在这样的历史教学方式里,教科书的地位,只不过是一个基本的参考数据而已。在众多一手和二手的资料里,包括演讲、漫画、照片、统计图表、新闻报道和学者评论、人物日记、法庭记录等等,教科书只是一个指引,不具任何一锤定音的权威。

至于考试,他们解释,也不会以教科书为本,而是开放式的题目,都是要你写文章回答的。譬如,“试分析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或者“试分析魏玛共和国失败的原因”;测验的是一种融会贯通的见解,教科书根本没有答案,也不可依赖。

如果教科书根本不被看做一锤定音的权威,如果课堂中的历史老师有独立见解,又有旁征博引的学问,如果我们的考试制度不强迫老师和学生把教科书当《圣经》,我们需要那么担心教科书的问题吗?历史教学的真正问题所在恐怕不在教科书,而在教育的心态、制度和方法本身吧。龙应台:德国人怎样上历史课?


有一天,和一群德国学生聊天,刚好是台湾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正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民进党“政府”试图在教科书里进行所谓“去中国化”,反对者则抗议纷纷。我问这些德国学生:“你们高中的历史课是怎么上的?”

德国的教育权下放到各州自治,因此不同的州会有些差异。但是在七嘴八舌的争相发言里,我发现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教科书并不重要,二是开放式。

如果这一课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那么老师会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读很多第一手资料,譬如俾斯麦首相的演讲原文,要学生从演讲稿中探讨当时普鲁士的外交策略,从而分析普法战争的真正原因。除了了解德国观点,学生必须知道法国观点,老师可能用电脑放映图片,反映当时法文报纸上的时事讽刺漫画、评论或者画家笔下的巴黎街头。分析战争本身,老师可能出示一张1870年普鲁士的经济发展指标图,用来解释当时的“新科技”——譬如铁路的广泛使用和新制大炮的威力,如何使普鲁士在战场上占了上风。

也就是说,在整个讲课的过程里,教科书非但不是惟一的教材,而且不是核心的教材,甚至可能根本没用到。

第二个特征是开放式的教学。教学的主轴不是让学生去背诵任何已经写进某本书里的叙述或评价,而是要学生尽量从第一手资料里看出端倪,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这一堂课的主题是纳粹,学生可能必须去读当时的报纸、希特勒的演讲、工会的会议记录、专栏作家的评论、纪录片等等,然后在课堂里辩论——纳粹的兴起,究竟是日耳曼的民族性所致,还是《凡尔赛合约》结下的恶果?或者是经济不景气的必然?各种因素都被提出来讨论。至于结论,学生要通过资料的分析和课堂的论辩自己来下。

在这样的历史教学方式里,教科书的地位,只不过是一个基本的参考数据而已。在众多一手和二手的资料里,包括演讲、漫画、照片、统计图表、新闻报道和学者评论、人物日记、法庭记录等等,教科书只是一个指引,不具任何一锤定音的权威。

至于考试,他们解释,也不会以教科书为本,而是开放式的题目,都是要你写文章回答的。譬如,“试分析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或者“试分析魏玛共和国失败的原因”;测验的是一种融会贯通的见解,教科书根本没有答案,也不可依赖。

如果教科书根本不被看做一锤定音的权威,如果课堂中的历史老师有独立见解,又有旁征博引的学问,如果我们的考试制度不强迫老师和学生把教科书当《圣经》,我们需要那么担心教科书的问题吗?历史教学的真正问题所在恐怕不在教科书,而在教育的心态、制度和方法本身吧。
这种形式当然比死背教科书好,但是,这样做学校要付出更多的开支,学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感兴趣的学生可能会努力去找寻答案,但是我想大多数学生不会对历史有多大的兴趣,愿意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中国尤其如此
问题是是不是每个都对历史有这样的兴趣,是否每个人都需要讲历史了解的如此透彻.国内是否有这样的条件啊.
外国的月亮跑到中国看就不一样圆了;P
龙应台,德国的月亮比台湾圆,但是两个月亮都比大陆的圆;P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坏处是导致基础知识不牢固。
死记硬背虽然不好,但大部分人因此还记得大致的历史进程——如果学习成绩中等的话。开放式的教学导致很多人很快就遗忘了曾经学到的东西。当然,这是针对初等教育。
中国教学体系最大的弊端其实是高等教育。相对于很多国家,我们的初等教育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否则国外的学校里为什么能有那么多中国出去的留学生。
楼上的几个就不要乱弹琴了,什么学习成绩中等就能记住基础知识了,什么历史进程了,我怕现在在大城市找一帮二十左右的年轻人,都不能把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弄清楚吧,我一次吃饭就听说身后两个家伙在说投名状是什么三国或者明军打清军的故事,为什么我一看到片花就猜出是太平天国事情的战争背景呢. 我是很喜欢历史的,我相信他对绝大多数人都有同样的吸引力,当然我是通过不断阅读一些课外内容增进自己的兴趣的.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主动兴趣,但是,可能会因为老师的一个故事等小细节培养起来. 楼上的请不要妄自菲薄中国人了,你们同样是站在虚假的高点俯视自己的同胞. 我希望在历史方面能遇到更多的同志,呵呵. 没办法,当初上初中时,我一次在语文课上只是把中国历史朝代从夏到清完整的报了一遍名字,一班同学就惊呼了,我的感受不是多么了不起,实在是,有苦说不出,这个东西新华字典后面就有啊.(至少我小时用那种砖头大的附录就有这内容,这是我对中国历史的最初印象,后面,我就像填格子一样,一点点增加了我对每段历史的了解,当然也添加了自己的感情色彩). 最后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都来爱好历史.
各有优点,互相学习才是正确的态度:D :D
]]
原帖由 wi11iam 于 2007-12-20 19:06 发表
楼上的几个就不要乱弹琴了,什么学习成绩中等就能记住基础知识了,什么历史进程了,我怕现在在大城市找一帮二十左右的年轻人,都不能把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弄清楚吧,我一次吃饭就听说身后两个家伙在说投名状是什么三国或者明 ...


现在我就不知道了。至少我们这批生于70年代末的是这样。
关于历史朝代顺序,上初中历史的时候有个歌谣,当时背不下来不让回家。这个歌谣我一直记到现在。
90年代中期以后的教育就不太清楚了,但我估计差不多。我在湖北,这里是个以考分高闻名的省份。估计各个省也是有差异的吧,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分数比周围省份(不包括湖南)考进来的人至少高出几十分,多的能有几百分。
虽然考分代表不了什么,但至少也说明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德国鬼子就是因为没学好历史,在两次大战里一败再败。
原帖由 张载 于 2007-12-21 11:22 发表
德国鬼子就是因为没学好历史,在两次大战里一败再败。



经典回答!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也!

龙英台就是历史没学好,又不愿听别人的批评的人!
没有一开始打下的基础,所谓的发散性学习简直就是教牛弹琴.
一个普法战争就颗前准备,课堂讨论,换我们5千年历史你还学的完吗?还想不想参加高考了?
这种方式可以在大学用啊
原帖由 lted 于 2007-12-21 12:26 发表
这种方式可以在大学用啊

大学里还死记硬背,那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悲哀
小学,初中,叫一个啥都不懂的初学者谈心得体会如同架空YY.
我在开始上互联网之后,才开始真正喜欢历史的:L
原帖由 oo7yjg 于 2007-12-20 16:48 发表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坏处是导致基础知识不牢固。
死记硬背虽然不好,但大部分人因此还记得大致的历史进程——如果学习成绩中等的话。开放式的教学导致很多人很快就遗忘了曾经学到 ...


感觉我们的教育更加固化了思维和创造性

还有 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把一个英语作为了一门主课! 成为了升学一门必修课程!

有必要这么做吗!
中国有几千年的治史传统,是全世界唯一的历史不中断的国家,还要学德国鬼子(马主义)?
LS都没看明白么.龙是想讲民进党“政府”在教科书里进行所谓“去中国化”,反对者需要那么担心教科书的问题吗?认为历史教学的真正问题所在不在教科书.教科书里“去中国化”没有啥的拉.
都车的跑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