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船和火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04:03
]]
楼船:楼船自春秋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战舰。到了秦汉发展更盛,《史记?平准书》有:“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汉代一次战役就可出动楼船两千多艘,水军20万。楼船的层数根据船的大小也不同,两层楼船的第二层“庐”,三层楼船的第三层称为“飞庐”,四层楼船的第四层称为“雀室”“翟室”或“爵室”。每层设有女墙,既可防御弓箭,又可开孔射箭。到了晋代,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王浚造楼船攻破建业。但楼船的劣势很明显,《武经总要》中说:“若遇暴风,则人力不能制,不甚便于用。然施之水军,不可以不设,足张形势也。”可见,到了后期,楼船只不过成为一种虚张声势的摆设船。

楼船虽然远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但它的发展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楼船高十余丈,船上的各层建筑物都各有专名。第一层称为庐,就是房屋,第二层因高居于上,所以称为飞庐,最上层称为雀室,是古船上的瞭望台,一般派士兵在里面瞭望、警戒,像鸟一样站在高处观察四周的动静,故称为雀室。楼船不但外观高大巍峨,而且列矛戈、树旗帜,戒备森严,攻防皆宜,是一座真正的水上堡垒。由于楼船身高体大,具威慑力,一般用作指挥船,只是它的行动不够灵便,在水战中,必须与其他战船互相配合。

  楼船的甲板上有三层建筑,每一层的周围都设置半人高的防护墙。第一层的四周又用木板围成「战格」,防护墙与战格上都开有若干箭孔、矛穴,既能远攻,又可近防。甲板建筑的四周还有较大的空间和通道,便于士兵往来。
很好
,再接再历
更新更新:D
斗舰:巨型战舰。船身两旁开有插桨用的孔,船周围建有女墙,女墙上皆有箭孔,用以攻击敌人。船尾高台上有士兵负责观察水面情形。

古代的一种装备较好的战船。自三国时期一直沿用到唐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据唐李筌《太白阴经》记载,斗舰船舷上装设半身高的女墙,两舷墙下开有划桨孔;舷内五尺建楼棚,高与女墙齐,棚上周围又设女墙,上无覆盖。树幡帜、牙旗,置指挥攻守进退用的金鼓。

《太白阴经》记载:斗舰,船舷上装设中墙半身墙,下开掣棹孔;舷五尺,又建棚为女墙,重列战格,无腹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船也。

东汉刘熙《释名·释船》说:“上下重床(板)曰槛(同舰)。四方施板以御矢石,其内如牢槛也”。《玉篇》释舰为“版屋舟”,《广韵》释为“御敌船”,义均近似。
蒙冲:非常有名的一种战舰,以速度著称。《武经总要》上说:“此不用大船,务在捷速,趁人之不备。”此船用生牛革蒙船背,舷两侧开棹孔。舱室前后左右开孔洞,可用弓箭长矛攻击。“蒙冲者,以生牛革蒙战船背,左右开棹空,矢石不能败。前后左右有弩矛,敌进则施放。”

《太白阴经》记载:蒙冲:以犀革蒙履其背,两相开掣棹孔,前后左右,开弩窗矛穴,敌不得接近,矢石不能及,此不用大船,务于速进速退,以乘人之不备。
战国时的大翼船长十二丈,宽一丈六尺,可载91名战士与划桨手。战卒在船上人员中只有26人,约占全员的三分之一,但划桨手却多达50人,又有3人专职掌握航向。这样的战船在水面活动是相当快速、灵便的。中翼船长九丈六尺,宽一丈三尺五寸,载员86名。小翼船长九丈,宽一丈二尺,载员80人。这三种战船都是当时的主力战船,人们将它们合称为三翼船。   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越国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潜水兵,常从水下偷袭敌船。为了防范越国的潜水兵,其他诸侯国的船队唯有在船下安装戈矛,可见当时的水战已十分激烈。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战国时代的渔猎攻战纹铜壶上有船纹图,反映了当时的水战情形和战船形制。我们从中看到当时已出现了双层底板的战船,双层底板既能加固船底又可增强水下防御。当时的战船上还设置了舱面甲板,扩大了船上人员的活动空间,战士可以在甲板上进行格斗;划桨手则隐蔽在舱内,只把桨的下半部露在外面。 据清钱培名《越绝书逸文》,引《水战兵法内经》记载:大翼船宽一丈五尺二寸,长十丈,乘官兵、水手九十一人,配有钩、矛、斧各四把,驽三十二张,箭三千三百枝;中翼宽一丈三尺五寸,长九丈六尺;小翼宽一丈二尺,长九丈。
海鹘

唐代水军装备的轻型战船。船形如鹘鸟(一种猛兽--鸷鸟),船首较低,船尾高翘,前部较宽大,后部较狭小;两弦装设有浮板,如鹘之两翼,用以增大船的稳性和耐波力,史称"虽风涛怒涨而无侧倾";在甲板上"以生牛皮为城",作为战斗的依托。船上多竖旌旗,以壮声威。宋代秦世辅在池州建造的铁壁铧嘴海鹘战船,行驶便捷。可容纳士卒108人

  海鹘船是唐代及其以后出现的一种性能优良的中国古代船型,其特点是:“虽风浪涨天无有倾侧”,因而许多专家学者称它为全天候战船,是水师中著名战斗舰之一。
  它可以在恶劣天气作战的攻击舰。体型不大,船形头低尾高,船身前宽后窄,是仿照海鹘的外型而设计建造的。船上左右各置浮板四到八具,形如海鹘翅膀(今称披水,或称撬头),其功用在使船能平稳航行于惊涛骇浪之中,并有排水以增加速度之功。
  船舱左右都以生牛皮围覆成城墙状,以防止巨浪打碎木制的船体,并可防火攻。牛皮墙上亦加搭半人高的女墙,墙上有弩窗舰孔以便攻击。甲板上遍插各类牙旗并置战鼓以壮声势。

《太白阴经》记载: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翅,虽风浪涨天,无有倾側,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战船之制。
走舸:为一种轻快的战船,舷上立女墙,以速制胜。《武经总要》:“走舸者,船舷上立女墙,棹夫多战卒,皆选勇力精锐者充,往返如飞鸥,趁人之所不及,金鼓旌旗在上。 《太白阴经》记载:走舸,亦如战船,舷上按重墙棹。卒多战卒少,皆猛勇及精锐者充。往返如飞,乘人之不及,兼非常救急之用。
車輪舸(又名車船,應為早期的輪船),即是早期使用車輪轉動原理以加速船隻前進的一種小型戰鬥艦。据《舊唐書》李皋傳記載,皋曾「為戰艦,挾二輪」,可能即為此型戰艦的最早出現。然而此船之逐漸為水軍所重用應在北宋末年。電視劇「水滸傳」中所出現的北宋軍所用的前鋒作戰艦艇即為此艦。

  此艦最大的優點即在於其行速極快,所謂「以輪激水,其行如飛」,南宋初年韓世忠在黃天蕩之役大敗金軍所使用的主力快艇「飛輪八楫」應該就是改良型的車輪舸。中國科技史泰斗,英國劍橋大學的李約瑟博士在其《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的第九冊中曾提及此船,而稱之為「裝有槳輪及八支槳的船」。又在前面所提及的南宋水寇楊么,在被官軍的巨型戰艦大敗後,設法把宋軍的造船師父高宣俘擄至其軍中,高宣於是又為楊么設計建造了大小車船十餘種,又曾使官兵屢吃敗仗。

南宋初年,钟相、杨么领导的起义军控制了洞庭湖一带。驻守鼎州(今湖南常德市)的程昌寓为镇压杨么起义军,组建了水师部队,并建造了若干车船。船只两边有护车板,从外观上看不到轮子,但船行如飞。程昌寓率水军向杨么进攻,遭埋伏袭击,车船及制造车船的工匠高宣均落于起义军之手。自此起义军也大造车船,并在船上设置拍竿,长十余丈,上置巨石,起义军有了车船后如虎添翼。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岳飞军队用大木筏阻塞起义军水寨周围的港汊,用腐木烂草填塞行船通道。起义军车船无法行动,水寨被攻破,起义军最终失败了。宋金采石之战,宋将虞允文在长江布置车船,敌军本来趾高气扬自以为必胜,见到宋军的车船阵势后,不禁相顾失色,宋军最终在这场水战取得胜利。
:b :b 感谢LZ```
前几天还在问中国古代水战素虾米样子的```
LZ不发帖``偶还要想发贴子问那``:b

么么LZ```:P
五牙战船是隋朝最大的主力战船,一般在四川地区建造,由隋朝大将杨素筹措、打造。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设置六台拍竿
,高五十尺。可容战士八百人。公元588年,隋军五十余万人,水陆并进,大举攻陈。杨素统领的长江上游水军,自永安发船,出三峡,顺
江而下,船多势大,锐不可挡。在延州(今湖北江陵西),隋陈两军展开决战,隋军以四艘五牙战舰冲击敌阵,先后用拍竿击沉十余艘敌船,俘敌二千余人,陈军闻风丧胆。不久,隋灭掉偏安江南的陈王朝,统一了中国。隋代还有比五牙战船次一等的黄龙船,可载战士一百余人,以及平乘、舴艋等各具功能的战船。

拍竿为水战武器之一,据明李盘《金汤借箸十二筹》述:“其制大如桅,上置巨石,下作辘轳,绳贯其巅,……每迎战,敌船迫逼,则发拍竿击之,当者立碎。

什么是拍竿?

  拍竿是一种放在船上的古代水战武器,由提水工具桔槔改装而成。桔槔运用了杠杆原理,在一根直立木柱的上端,安装一根可以活动的横木,横木的一端吊着水桶,另一端系着一根供人牵拉的绳索,利用人力控制横木两端的落起,这样就能较省力地从井中取水或将水从低凹处提到高处。拍竿就是以这种运作模式应用于古代战船上。
  在战船上安装拍竿,在重臂的一端安装巨石以代替原来的水桶。在水战中,要设法逼近敌船,将重臂的一端移到敌船上方,然后松开力臂,巨石疾速下坠,砸向敌船。拍竿打击的目标都在本船之外,所以重臂必须探出船身,其长度大于力臂,不易操作,加上一拍之后,必须拉回至本船原来的位置上,才能再次施放,因而两次施放之间有一段停顿、准备的时间。敌人有时就钻这个空子,乘机进攻。
  拍竿在以后各代都是水战有力的武器,隋朝的五牙大舰上装有六具拍竿,宋代的大型战船上也安装了拍竿。
戈船:古代的一种战船。最早记载见于《越决书》:越王勾践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迁都琅琊(今山东诸城县南),曾用“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汉代有戈船将军之职。《玉海》引《三辅黄图》曾载,昆明池上有楼船百艘,上建楼橹,戈船数十,上建戈矛。此或为区别于楼船的一种战船。
原帖由 一颗蘑菇 于 2007-12-12 20:34 发表
:b :b 感谢LZ```
前几天还在问中国古代水战素虾米样子的```
LZ不发帖``偶还要想发贴子问那``:b

么么LZ```:P
偶本来前几天就可以先在CD发完滴,但不知为什么,俺老是上不来:L 偶尔上来,发几段就掉了线:Q 上别的坛子就没事:') 郁闷-------
游艇:杜佑《通典兵十三水平及水战具附》说:“游艇,无女墻,舷上置桨床,左右随大小长短,
四尺一床,计会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风,虞候居之,非战船也。”这表明游艇主要用于指挥调度和军事侦察,机动性很强,造型一般不大。杜佑是唐中叶宰相之一,距唐初不远,他所记海军舰船当与唐初相当,由此可见当年东征百济的唐朝海军所装备的舰船的大致情况。
沙船是一種航行於內陸河川及淺海為主的運輸船。此船船底平坦可以安置於淺沙灘,不怕擱淺。據說出現於唐朝,北宋時為官造運輸船之重要型式,又名淺底舟。北宋神宗時即曾下令「真、楚、泗州各造淺底舟百艘,分為十綱入汴」(《宋史?食貨志》)。或稱平底船,如北宋徽宗時及曾下令江南兩湖等地轉運司負責大量打造此類平底船以供應南北運輸之需要。(詳見《宋會要輯稿》)。

  此船外形方頭方尾,但頭尾翹起以防大浪。甲板面寬敞,體型深小,船身兩旁的設有低矮的欄杆,船上多置桅杆張船帆,一般為五枝桅杆。乘風而行,船速頗快,具抗大浪穩定性高的特性。多用於沿海或運河貨物的運輸工作。
巨艦:當為水戰時的指揮艦之一,為指揮官所乘坐。一般規格為甲板上建五層船艙,高約百尺。(約三層樓高)每層船艙四周皆開有窗孔,可做伸出武器攻擊敵艦用。船艙左右各五十尺處各安置拍竿一支長六尺,以為攻擊逼近的敵船使用。船上最多時可乘戰士數百人之多。頂艙上覆蓋似屋頂的頂蓋,四周並有突出的屋簷,頂上插滿旌旗,氣勢頗盛。在南宋高宗紹興元年(西元1131年),當時的鼎州刺使程昌寓為了對付水寇楊么,就由木工高宣設計建造了一種多輪而可載數百戰士的巨艦,大敗叛軍。
叭喇唬船------只找到了图片,木有详细用途资料:L
明清时代

赶缯船
明、清时沿海的渔船.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提督石云僤奏准,将赶缯与水艍、双篷(舟古)、快哨归列为沿海战船的定式。故自清初至中叶一百一十多年中,我国南北洋和长江下游水师的主力战船多为赶缯船型。大中型赶缯船长七丈一尺至十丈八尺五寸,宽一丈七尺九寸至二丈二尺九寸,深六至八尺六寸,分十九至二十四舱,板厚二寸六分至三寸二分;龙骨为松木,三段接成,和船板用杉木,梁用椐木。双桅、双舵,二铁锚及四木椗,大橹二支,头梢一支。一船配备船工十四五人,水兵二十人左右。大型的赶缯船载重一千五百石。
八桨船 为加速航行,除帆外还以八支船桨推进而得名。其功能“不能击贼,但供哨探之用。”在海战中还可兼供指挥联络,往来督战。船长12米,船宽3.6米,配官兵几十人。
灵(龙)熕船 系炮船,因在广东揭阳港发现一大龙熕(炮),即专门设计建造一艘潮洲红头大海船配置此炮,甚具威力,屡立战功。船长39米,船宽13米,吃水2.5米。主炮炮弹重24斤,可射至四、五里远。
那个五牙舰有意思,用拍的。。。。;P ;P 一拍即死啊:D :D 我想到个问题,不知道当时这种巨型战舰上舰长如何指挥呢???不会已经有传声筒了吧???
连环舟
明代舟师装备的以爆炸、燃烧火器接触攻击敌船的两段式战船。舟身全长约4丈(约12.4米),前段为全长的1/3,后段为全长的2/3。两段间以铁环、铁勾连接为一体。前段不载士卒,只装载火炮、燃烧火器,以火药等配制的神烟、神砂、毒火等;首部装设有大型倒须钉多枚,其利尖向前。后段两舷配划桨多枝,由士卒操舟航驶。在攻击时,可乘顺风顺流快速驶向敌船,借冲击力使前段首部撞击敌船,倒须钉牢牢地钉钩于敌船体,火器引发;同时,前段后部的连接铁环即自行与后段前面的铁钩解脱,后段迅速脱离敌船回驶。前段与敌船同归于尽。
原帖由 323v4 于 2007-12-12 21:06 发表
那个五牙舰有意思,用拍的。。。。;P ;P 一拍即死啊:D :D 我想到个问题,不知道当时这种巨型战舰上舰长如何指挥呢???不会已经有传声筒了吧???
应该有用旗子传令了吧,另外古代陆战中的鼓和金也会在船上使用。不要小看了我们先祖的智慧哟[:a4:]
水艍船 也称双蓬艍船,在漳、厦一带建造的具有结构坚实、操驾灵活、行驶快捷的中型战船。也是远洋货运船,这些船的船民举家居住船上,有卧舱,需要时被改造成战船。船长20米,船宽5.7米,船为松、杉木造
乌艚
船体涂黑色,船形如槽状,船头两侧绘双眼,故称乌(闽南语乌、黑同音)艚,原为渔船,后改成运输船或改装成战船,是闽、广沿海的一种木帆船。船头横杠,上架铁锭,两側再各悬铁锭,便于对敌船进行冲撞火攻。船长12米,船宽4米。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改装为类似连环舟的结构,即前部装火药,首端有倒钉;水兵在后面驾帆操桨,冲撞敌舰后留下前部,引燃敌舰,进行火攻;撤回后部,保存自己。
乌龙船 是为中军船开路引港用的小船,船身绘有乌龙。船长10米,船宽3米。
小哨船 侦察用的小型福船。“四桨一橹,其行如飞,内可容三、五十人不拘”,船长10米,船宽3米。
子母舟
大船腹部掩藏小舟的攻击型战船。
大福船:D
苍山船:明代舟师装备的小型木质风帆战船。闽人称之为苍山铁。原为闽浙一带渔船,后为适应抗倭作战需要改制而成。据《武备志·战船》记载,苍山船船首与船尾皆阔;最下层以土石填充,以增大稳性;中层供人员居住;上层为操船和战斗场所。航行时,帆橹并用,顺风时扬帆,无风时摇橹。船后半部两舷各备橹5枝,每橹2跳,每跳2人,共有橹手40人。船上配备有佛郎机炮、碗口铳、鸟铳、火箭(火药箭)等火器,还有弩、钩镰、砍刀、标枪等冷兵器。明代抗倭作战中,凡遇有倭寇突入近海港湾,大福船、海沧船因吃水较大不能驶入与之交战时,“冲敌便捷”的苍山船常能克敌制胜。
快渡:19世纪中叶东南沿海的缉私船和走私船,又名“快蟹船”。:D 现在叫大飞;P
开浪船
明代小型战船。由福建民船改装。载于《明史.兵志》。首部尖狭,便于破浪,因而得名,吃水三四尺,四桨一橹,航行迅捷,不拘风潮顺逆。可载三、五十人
明代的长江巡哨船。据明《南船记》载:正德九年(1514年),“谋为探察之计,故有是设”,并选九江、安庆两地航速最快的船型充任。除用于平时巡哨外,战时“或为响导,或为挑战,或为疑兵,或为伏甲”。九江式哨船四丈二尺,宽七尺九寸,分十舱;单桅,一橹四桨。安庆式哨船长三丈六尺七寸,宽七尺八寸,分九舱;单桅,一梢橹,八桨。
两头船
明代海上战船。邱浚《大学衍义补》记述其形状性能是两头装舵,遇东风则西驰,遇南风则北驰,航行中可易于旋转,进退自如。《明史·兵志》也记载说:“两头船旋转在舵,因风四驰,诸船无逾其速”。至嘉靖年间李昭祥编写《龙江船厂志》时,考究两头船“稽之战船卷中亦有是名,而裁革已久,莫可考据”。是书虽有附图,亦注明“尺度俱无考”。
清 同安梭船
同安的优秀海船,乾隆六十年选定为全国水师的主要战船
战座船
明代内河水军主力战船。据明《南船记》载:规格为四百料,长八丈六尺九寸,宽一丈七尺,分十四舱,有底龙骨四根;双桅,十六橹;攻防设施有观察、指挥用的方亭、旗纛、战鼓,御矢石的挡板,攻击用的弩穴矛窗等。除四百料战座船外,其下又有二百料、一百五十料、一百料三种战座船,尺度较四百料逐级递减。一百料战座船有十一舱,长五丈二尺,宽九尺六存,容三十人,轻巧快速,用于往来游击和突袭敌阵。
鸟船 属福船型的小型快速海船。船长10米,船宽3.4米。在郑成功水师船对中,鸟船是用的比较普遍,数量比较多的一种快攻船型。
明 郑成功战船:victory:
明清时期的各型战船: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