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蜜月与中国转型(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5:31:13
中法蜜月与中国转型
  
  熊培云
  
  ……
  一:从初恋到蜜月
  
  巴黎的冬天,裏在大西洋的暖流里。中国农历大年初四晚,巴黎的钢铁巨人艾菲尔铁塔也换了红妆。是夜,巴黎纷纷扬扬下了场小雪。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巴黎。年届七十的老巴黎,法国总统希拉克先生,携同妻子去奥里机场迎接胡锦涛夫妇。四十年前的今天,桀傲不驯的戴高乐将军不顾美国的反对与中国建交,中国从此突破西方世界的封锁,走出外交孤立,走进国际事务的大舞台。
  中法两国亲密接触有三次。除近半个世纪的两次外,寻根探源可以追溯到十七八世纪。当时在中国和法国都出现了长治皇帝。前一位是死后养活了若干导演的康熙大帝,总共在位60年(1662-1722),后一位是太阳王路易十四,以“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闻名于世,在位共72年(1643-1715)。据史料说,当时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康熙传》在欧洲一度很畅销。
  中法三次交流热,大体可分为两次初恋一次蜜月:
  十七八世纪,两位皇帝君王相惜,基本上属于文化上的初恋,精神上的平等交流。不同的是初恋之后,法国节节上升,于十八九世纪走向文明的顶峰,拥有了好多殖民地,而中国没有恋出私毫结果,渐渐自困长城,从此江河日下,及至清廷末年,只赚了个半殖民地的国衔向中华民国交差。
  毛泽东与戴高乐时期属于政治上的初恋,彼时两个民族浴火重生,心念奋发图强,只因先天营养不良,后天环境恶劣,因此需要相互扶助,彼此壮胆。
  现在是第三次,“中法全球伙伴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面接触,开始进入蜜月期。和前两次不同的是,此时中国龙正处于上升时期,而法国鸡却原地踏步。巴黎的报章称,“中国的飞速发展让欧洲觉醒”。
  法国的“高卢鸡文明”,决定了他们在启蒙时代担当的先锋角色。对于觉醒,法国人天生有良好的嗅觉,甚至戎马一生的拿破仑将军,都忙里偷闲,预言中国一旦醒来将震惊世界。但他没有预料到,二百年后,中国一旦醒来,将惊醒欧洲。现在法国的书店里摆满了中国研究的书籍,为醒来的中国跑龙套,当义务宣传员。从路易十四、拿破仑、戴高乐,直到希拉克,高卢鸡和他的领袖们习惯向东看其实是与他们对觉醒的天生敏感是有关的。
  有学者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也有学者站出来反对,谓其狂妄。其实,二十一世纪是不是中国的世纪并不重要,关键是中国已经醒了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万不可再错过,不能再昏睡过去。中国从1840年开始转型,多少艰难困苦!好几次转得都不行了,其症结就在于当日中国醒来又睡去。一个人倘使被关在黑屋子里,没有什么光亮,间歇性地睡去自是必然的事。
  
  二:以法国为支点
  
  轻舟已过万重山,继续向前。
  在总结康熙与太阳王时代的中法交流时,巴黎集美博物馆的科学顾问德斯洛希对记者说:“十七八世纪,中国精神开始以法国为起点,逐渐渗透到全欧洲。”
  应该说,二百年后的今天,法国仍是中国打开欧洲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希拉克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常溢于言表。这既因为他继承了戴高乐的政治遗产,也和法国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某种认同有关。可谓文化政治与市场政治兼而有之,前者是研究法国外交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文化上虽然法国属于西方文明,但是对于人生的态度,与东方文明有更多相似。这也是为什么老庄、孔子、易经、太极、风水等东方文化在法国流行的原因。不久前巴黎的中文馆开了麻将课,引来不少好学的法国人,原因是大家都说麻将是禅宗,属于哲学的范畴。一听是哲学,法国人便蜂拥着去报名了。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让人想起中国农村那些处于半封建半没了地状态的农民,整天围着麻将桌转,原来内底里都是乡村哲学家。
  如爱德华·赛义德所说,东方主义是个用来奸污的词汇,因为东方不能代表自己,只得任由西方评说定义。欧洲与中国,同属亚欧大陆,若是需要,又何偿不能定义出个欧亚文明来。至少,法国文明与中华文明有极深的渊源和相似性,法国人常说“文化例外”,这些例外其实很容易在中华文明中找到,否则法国也不会被人称作“欧洲的中国人”。以中国近代所受法国文化的影响和法国在欧洲的中心地位,如今以法国为窗口,搞好中国与欧盟未来的关系,不啻是条捷径。希拉克关于台湾问题的表态,让陈水扁紧张万分,也是因为怕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言在欧洲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几天前,陈水扁又紧张了一回,因为欧盟外交事务专员索拉纳说,应法国的提议,可能要取消对中国的武器禁运。倘使解禁,台湾前些年自法国买的那些武器大概只能当玩具了。
  在政治上,现在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其实像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对福利、教育以及社会公正的追求,更是其国家无法比拟。中国以社会主义为出发点,与世界接轨,而现在的世界又基本上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以法国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桥梁纽带,应该说更接近中国国情。二十年来,中国改革的成绩,地球人都知道了,地球人也看到了不少中国人提着数码相机手提电脑在欧美学游,让一些黑人阿拉伯人看着直犯醋意,但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中国远未获得世界应有的尊敬,原因之一便是当下中国权贵资本主义与血浆经济并行,社会公正与公民权益被有意无意地践踏了。“数字化生存”成了某些官员的护身符,而民众的幸福指数接近为零甚至是负数。
  没有传统,文明会失去根基,如漂荡在水上的浮萍;没有效率,难免被淘汰出竞争队伍;没有公正,一个社会迟早会自毁于内爆。回顾2003年的中国底层情势,围绕着被拆迁者自焚案、孙志刚案、黄静案、宝马案等看似渺小的事件,其危险征兆与抗洪大堤出现管涌、川东油田井喷并无区别。幸甚中国参与型民众担当道义之责与务实的新一届政府一起有所作为,盘点2003终算是令人欣慰的一年。本文作者相信,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只有在中国文化上的延续、美国经济上的效率和法国政治上的公正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中国的二十一世纪才不会失去,也才有可能建立东方文明的二十一世纪。寻找公正,这应该是中法文化年中不容忽略的政治内涵,它不仅是中国领导人游走于国际社会纵横捭阖惊心动魄的一幕,它更有启蒙的意义。
  
  三:希拉克为什么“磕头”?
  
  中法新蜜月引来颇多争论。
  希拉克的热情,受到来自左派阵营的恶意攻击,称这个“聋子”听不进意见,只为了北京的钱不要高卢人的面子,和一个“专制国家的领袖”如此亲近,“玷污了法国的民主价值”,是“中国的电报员”,“拍北京豪客的马屁”。德国的新苏黎世报索性用了个标题,“法国向胡锦涛磕头”。当希拉克表示反对台湾以公投之羊头卖台独之狗肉时,台湾的“民主”陈水扁先生也按纳不住当老师的欲望,要给希拉克上民主课,责备希拉克“干涉内政”,把自己花银子请人来干涉干涉的风流往事忘了个精光。对希拉克的近乎夸张的礼仪,中国的异见人士也借机大做文章,称“堕落”。
  希拉克为什么“磕头”?经济上我们可以先参考一下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分析:
  “希拉克自1995年任法国总统以来,一直争取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胡锦涛出访欧洲首先到法国,这至少说明,希拉克的友好言论和人权问题上的外交辞令取得了成果,爱丽舍宫把胡锦涛的法国之行视为一项成就。这一胜利应该使法国人得到安慰,因为法国尽管做出了一切努力,中法经济关系仍然远远落后于中德关系。在中国的欧洲贸易伙伴中,法国屈居第四位。法国以嫉妒的心情看着德国,在对华贸易额方面,德国是法国的三倍。希拉克希望这次访问能改善双方的经济关系并扩大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多边机构中的合作。”统计部门的数字是,2003年,中法贸易额为134亿美元,而中德贸易额在头11个月的时间里就超过370亿美元。
  不容否认的是,法国中央集权式的管理制约了法国经济的发展,法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主要是依靠大合同。比方说卖飞机,或核电站。现在希拉克要做的是,双管齐下,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大合同不丢,另一方面鼓励中小企业去中国投资,增强普通贸易。中法两国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市场会更加庞大。有个细节是,当胡锦涛在波旁宫演讲中提到中国“移动电话用户也超过2.6亿户,平均每月还新增525万户”,台下议员几近喧哗,慨叹中国商机魅力无限。
  法国是世界第四经济大国,有先进技术。中国优先进行能源、交通、农业和环保等方面建设,而法国在这些领域里恰恰是强项。以水处理为例,法国的自来水生喝不会闹肚子,塞纳河常年碧波荡漾。不过,面对中国这个大市场,法国同样要面对强悍的竞争对手,比如在交通方面,法国的TGV高速列车与德国西门子高速火车,空客公司要面对美国波音。法国在经济上重视中国,是因为中国必须得到重视。
  如法国外交部一位发言人说:两国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密切。“六四”之后,法国挑头对中国施行制裁,两国关系降到最低点。这种状况在希拉克担任总统之后才有所改变。法国之所以比较重视中国的立场,是因为法国主张多极主义,希望不仅仅有一个超级大国,而是希望世界上有很多强国,惟其如此,法国文明才不会在美国化的浪潮中被淹没。希拉克曾经十分无奈地说,我很抱歉不能用英文对你们发表演讲。中国也提倡多极主义,所以在这方面两国容易找到利益共同点。美国的霸道与矮化欧洲是欧美分裂的根源,欧洲因此看到了新生的中国,并冀望在二十一世纪能够在经济与政治上与美国抗衡。中国国情也不过如此。近年来,有不少国民抱怨中国国力日强外交反而偏弱,其症结即在于中国深陷恐美、反美又与过分依赖美国的怪圈,所以将目光投向欧洲,以求闯出一条大国外交的新路,走出外交上长期处于“强烈愤慨”却无计可施的尴尬状态。一年来,中国新领导班子外交活动的最显著特点是全力推动了中国的全方位外交,说到底就是要走出这种困境。国际政治,无外乎利益抉择。正如有分析人士指出,从政治方面看,中国要走向国际,最重要的是搞好中美关系,解决台湾问题,发展中国经济,都要中美关系的配合。但美国的对外战略,欧洲始终是其重点,美国的对华政策摇摆性很大,必须外力促进,而欧洲是重要的外力,如果中国活跃的大市场能够吸引欧盟国家加大对华投资,那就是对美国最大的外力影响。胡锦涛此处出访,法国关于台湾问题明确的态度,中国与欧盟合作的远景,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以及非洲石油订单,都是中国全方位外交的硕果。
  巴黎政治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一位汉学家分析说,希拉克十分重视中国,从政治角度看,就是因为中法关系很重要。希拉克到底是位政治家,作为戴高乐传人,在国际政治中自然有其特立独行的一面。深化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既是立足现实,更在面向未来,是法国的大国利益所在。去年拉法兰总理只身闯萨斯禁区,也是国情使然,在他缩头缩脑的外表下面,藏着一颗进取的心灵。法国和美国人叫板,与中国人亲近,其实不外乎一个概念,哲学意义上的宽容,政治意义上多极,文化意义上的多样性,经济意义上的多元化。如果西方世界的元首都和小布什那样驾驶战斗机,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文作者并不妄言当今世界陷入了“文明的冲突”之中,但每一种文明不甘于没落的心境大抵是一样的。在美国非我即彼的政治生态之下,“没有哪种文明是座孤岛”已深入人心。所以胡锦涛在埃及国家博物馆时慨叹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多样性(Diversité)”是笔者在法国听到的重复较多的词汇之一,它是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自然延伸。持不同政见的人认为希拉克左奔右突,找不到北,别忘了希拉克找到了东方。此东方,已非昨夜从前。无论还有多少痛苦和磨难,甚至愚昧野蛮,但这毕竟是一个觉醒的东方,一个蓬勃向上的东方,一个商机与生机都要来临的东方。这个东方,之于欧洲的未来意义,既是对抗美国一极独大的筹码,也是保持文明多样性的战略伙伴。在此意义上,与其说是希拉克要磕头,不如说是寻聚首。
  
  四:廉价,中国的痛
  
  1月27日下午,胡锦涛在法国巴黎波旁宫内的国民议会大厅发表演讲,德勃雷议长致欢迎辞说,通过胡锦涛主席的到来,法国国民议会不但接待了像戴高乐将军所说的一个比历史更悠久的国家,更是迎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从事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国家……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胡锦涛在法国国民议会波旁宫的演讲,是中国国际政治地位提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既是对二十年来中国求真务实,经济腾飞的回报,也是一种肯定。像十九世纪的英国一样,中国经济渐渐成了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在法国,中国也从“世界作坊”变成了“世界工厂”。
  尽管如此,胡锦涛的演讲,仍受到了部分议员的杯葛。至于真正有多少人像Philippe Folliot议员一样抗议中国人权问题就不得而知了。比如说希拉克的反对派,重视一切可以用脚投票机会的社会党人,多半是为了拆希拉克的台。这批人当年治国无方,在国内,险些让常年处于瞄准射击状态的勒庞上台执政,最后在议会里也落得个少数派;国际方面同样乏善可陈,自从将武器卖给台湾后,参加谈判的人最后都莫明其妙地从高楼上掉了下来。当然其中也有诚心希望中国进一步改善人权状况的,他们是可以珍惜的资源,这种责任心和中国国内自2003年以来涌现的参与型知识分子所肩负的道义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只对索邦大学内广场两百年前的维克多·雨果雕像肃然起敬,因为他的良知与道义也分散在今天的四面八方。
  法国人惊叹中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去年有期杂志论及中国腾飞,封面用的是《卧虎藏龙》里的章子怡,一袭轻衣,足踏火箭,中国何等速度!与此同时,法国学者也将中国形容为一个“悖论王国”:口号与行为,东部与西部,赤贫与豪奢,义务教育与失学大军,农民进城与贪官外逃……
  1月31日出版的法国《人道报》对中国做出了出中肯而积极的评价,“中国,如其所是。在所有的矛盾与紧张中保持世界工厂的活力,百分之九的增长。以沿海与内地极大的不平等,以他们的工程师、科技、相对富裕的中产阶级,以及数以亿计支付了重建成本的工人和农民……但如中国领导人自己所表白的一样,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然,我们不能说中国没有前功尽弃的危险,其中不乏困厄艰难,但是他毕竟已经开始向中国遇到的问题挑战,确保在民主的情况下均衡发展,既不陷入一种野蛮的自由主义,也不泥足于官僚主义。而谁又能在一个崩溃的中国中分享到好处?”
  世界工厂,是中国给世界的一个奇迹,也是转型期中国史诗性的一幕。它将用一代或几代人的时间,完成中国经济乃至政治上的转型,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与伟大复兴。穷其艰难困苦,莫不蕴含在社会底层与民工的“廉价”二字之上。廉价,是中国的竞争优势,也是中国透彻骨髓的痛。我们以“廉价”二字完成中国转型所需要的所有积累,其实也是在筑起一座血肉长城。如本刊所倡导,中国现在需要第二次转型,迈向社会公正与公民权利的转型。这将是一个无比辉煌的起点。当文明的积累来源于汗水与清洁的创造,定是中国在世界收获尊严并不再廉价的时刻。(原载《南风窗》2004年2月
中法蜜月与中国转型
  
  熊培云
  
  ……
  一:从初恋到蜜月
  
  巴黎的冬天,裏在大西洋的暖流里。中国农历大年初四晚,巴黎的钢铁巨人艾菲尔铁塔也换了红妆。是夜,巴黎纷纷扬扬下了场小雪。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巴黎。年届七十的老巴黎,法国总统希拉克先生,携同妻子去奥里机场迎接胡锦涛夫妇。四十年前的今天,桀傲不驯的戴高乐将军不顾美国的反对与中国建交,中国从此突破西方世界的封锁,走出外交孤立,走进国际事务的大舞台。
  中法两国亲密接触有三次。除近半个世纪的两次外,寻根探源可以追溯到十七八世纪。当时在中国和法国都出现了长治皇帝。前一位是死后养活了若干导演的康熙大帝,总共在位60年(1662-1722),后一位是太阳王路易十四,以“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闻名于世,在位共72年(1643-1715)。据史料说,当时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康熙传》在欧洲一度很畅销。
  中法三次交流热,大体可分为两次初恋一次蜜月:
  十七八世纪,两位皇帝君王相惜,基本上属于文化上的初恋,精神上的平等交流。不同的是初恋之后,法国节节上升,于十八九世纪走向文明的顶峰,拥有了好多殖民地,而中国没有恋出私毫结果,渐渐自困长城,从此江河日下,及至清廷末年,只赚了个半殖民地的国衔向中华民国交差。
  毛泽东与戴高乐时期属于政治上的初恋,彼时两个民族浴火重生,心念奋发图强,只因先天营养不良,后天环境恶劣,因此需要相互扶助,彼此壮胆。
  现在是第三次,“中法全球伙伴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面接触,开始进入蜜月期。和前两次不同的是,此时中国龙正处于上升时期,而法国鸡却原地踏步。巴黎的报章称,“中国的飞速发展让欧洲觉醒”。
  法国的“高卢鸡文明”,决定了他们在启蒙时代担当的先锋角色。对于觉醒,法国人天生有良好的嗅觉,甚至戎马一生的拿破仑将军,都忙里偷闲,预言中国一旦醒来将震惊世界。但他没有预料到,二百年后,中国一旦醒来,将惊醒欧洲。现在法国的书店里摆满了中国研究的书籍,为醒来的中国跑龙套,当义务宣传员。从路易十四、拿破仑、戴高乐,直到希拉克,高卢鸡和他的领袖们习惯向东看其实是与他们对觉醒的天生敏感是有关的。
  有学者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也有学者站出来反对,谓其狂妄。其实,二十一世纪是不是中国的世纪并不重要,关键是中国已经醒了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万不可再错过,不能再昏睡过去。中国从1840年开始转型,多少艰难困苦!好几次转得都不行了,其症结就在于当日中国醒来又睡去。一个人倘使被关在黑屋子里,没有什么光亮,间歇性地睡去自是必然的事。
  
  二:以法国为支点
  
  轻舟已过万重山,继续向前。
  在总结康熙与太阳王时代的中法交流时,巴黎集美博物馆的科学顾问德斯洛希对记者说:“十七八世纪,中国精神开始以法国为起点,逐渐渗透到全欧洲。”
  应该说,二百年后的今天,法国仍是中国打开欧洲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希拉克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常溢于言表。这既因为他继承了戴高乐的政治遗产,也和法国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某种认同有关。可谓文化政治与市场政治兼而有之,前者是研究法国外交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文化上虽然法国属于西方文明,但是对于人生的态度,与东方文明有更多相似。这也是为什么老庄、孔子、易经、太极、风水等东方文化在法国流行的原因。不久前巴黎的中文馆开了麻将课,引来不少好学的法国人,原因是大家都说麻将是禅宗,属于哲学的范畴。一听是哲学,法国人便蜂拥着去报名了。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让人想起中国农村那些处于半封建半没了地状态的农民,整天围着麻将桌转,原来内底里都是乡村哲学家。
  如爱德华·赛义德所说,东方主义是个用来奸污的词汇,因为东方不能代表自己,只得任由西方评说定义。欧洲与中国,同属亚欧大陆,若是需要,又何偿不能定义出个欧亚文明来。至少,法国文明与中华文明有极深的渊源和相似性,法国人常说“文化例外”,这些例外其实很容易在中华文明中找到,否则法国也不会被人称作“欧洲的中国人”。以中国近代所受法国文化的影响和法国在欧洲的中心地位,如今以法国为窗口,搞好中国与欧盟未来的关系,不啻是条捷径。希拉克关于台湾问题的表态,让陈水扁紧张万分,也是因为怕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言在欧洲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几天前,陈水扁又紧张了一回,因为欧盟外交事务专员索拉纳说,应法国的提议,可能要取消对中国的武器禁运。倘使解禁,台湾前些年自法国买的那些武器大概只能当玩具了。
  在政治上,现在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其实像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对福利、教育以及社会公正的追求,更是其国家无法比拟。中国以社会主义为出发点,与世界接轨,而现在的世界又基本上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以法国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桥梁纽带,应该说更接近中国国情。二十年来,中国改革的成绩,地球人都知道了,地球人也看到了不少中国人提着数码相机手提电脑在欧美学游,让一些黑人阿拉伯人看着直犯醋意,但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中国远未获得世界应有的尊敬,原因之一便是当下中国权贵资本主义与血浆经济并行,社会公正与公民权益被有意无意地践踏了。“数字化生存”成了某些官员的护身符,而民众的幸福指数接近为零甚至是负数。
  没有传统,文明会失去根基,如漂荡在水上的浮萍;没有效率,难免被淘汰出竞争队伍;没有公正,一个社会迟早会自毁于内爆。回顾2003年的中国底层情势,围绕着被拆迁者自焚案、孙志刚案、黄静案、宝马案等看似渺小的事件,其危险征兆与抗洪大堤出现管涌、川东油田井喷并无区别。幸甚中国参与型民众担当道义之责与务实的新一届政府一起有所作为,盘点2003终算是令人欣慰的一年。本文作者相信,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只有在中国文化上的延续、美国经济上的效率和法国政治上的公正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中国的二十一世纪才不会失去,也才有可能建立东方文明的二十一世纪。寻找公正,这应该是中法文化年中不容忽略的政治内涵,它不仅是中国领导人游走于国际社会纵横捭阖惊心动魄的一幕,它更有启蒙的意义。
  
  三:希拉克为什么“磕头”?
  
  中法新蜜月引来颇多争论。
  希拉克的热情,受到来自左派阵营的恶意攻击,称这个“聋子”听不进意见,只为了北京的钱不要高卢人的面子,和一个“专制国家的领袖”如此亲近,“玷污了法国的民主价值”,是“中国的电报员”,“拍北京豪客的马屁”。德国的新苏黎世报索性用了个标题,“法国向胡锦涛磕头”。当希拉克表示反对台湾以公投之羊头卖台独之狗肉时,台湾的“民主”陈水扁先生也按纳不住当老师的欲望,要给希拉克上民主课,责备希拉克“干涉内政”,把自己花银子请人来干涉干涉的风流往事忘了个精光。对希拉克的近乎夸张的礼仪,中国的异见人士也借机大做文章,称“堕落”。
  希拉克为什么“磕头”?经济上我们可以先参考一下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分析:
  “希拉克自1995年任法国总统以来,一直争取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胡锦涛出访欧洲首先到法国,这至少说明,希拉克的友好言论和人权问题上的外交辞令取得了成果,爱丽舍宫把胡锦涛的法国之行视为一项成就。这一胜利应该使法国人得到安慰,因为法国尽管做出了一切努力,中法经济关系仍然远远落后于中德关系。在中国的欧洲贸易伙伴中,法国屈居第四位。法国以嫉妒的心情看着德国,在对华贸易额方面,德国是法国的三倍。希拉克希望这次访问能改善双方的经济关系并扩大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多边机构中的合作。”统计部门的数字是,2003年,中法贸易额为134亿美元,而中德贸易额在头11个月的时间里就超过370亿美元。
  不容否认的是,法国中央集权式的管理制约了法国经济的发展,法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主要是依靠大合同。比方说卖飞机,或核电站。现在希拉克要做的是,双管齐下,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大合同不丢,另一方面鼓励中小企业去中国投资,增强普通贸易。中法两国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市场会更加庞大。有个细节是,当胡锦涛在波旁宫演讲中提到中国“移动电话用户也超过2.6亿户,平均每月还新增525万户”,台下议员几近喧哗,慨叹中国商机魅力无限。
  法国是世界第四经济大国,有先进技术。中国优先进行能源、交通、农业和环保等方面建设,而法国在这些领域里恰恰是强项。以水处理为例,法国的自来水生喝不会闹肚子,塞纳河常年碧波荡漾。不过,面对中国这个大市场,法国同样要面对强悍的竞争对手,比如在交通方面,法国的TGV高速列车与德国西门子高速火车,空客公司要面对美国波音。法国在经济上重视中国,是因为中国必须得到重视。
  如法国外交部一位发言人说:两国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密切。“六四”之后,法国挑头对中国施行制裁,两国关系降到最低点。这种状况在希拉克担任总统之后才有所改变。法国之所以比较重视中国的立场,是因为法国主张多极主义,希望不仅仅有一个超级大国,而是希望世界上有很多强国,惟其如此,法国文明才不会在美国化的浪潮中被淹没。希拉克曾经十分无奈地说,我很抱歉不能用英文对你们发表演讲。中国也提倡多极主义,所以在这方面两国容易找到利益共同点。美国的霸道与矮化欧洲是欧美分裂的根源,欧洲因此看到了新生的中国,并冀望在二十一世纪能够在经济与政治上与美国抗衡。中国国情也不过如此。近年来,有不少国民抱怨中国国力日强外交反而偏弱,其症结即在于中国深陷恐美、反美又与过分依赖美国的怪圈,所以将目光投向欧洲,以求闯出一条大国外交的新路,走出外交上长期处于“强烈愤慨”却无计可施的尴尬状态。一年来,中国新领导班子外交活动的最显著特点是全力推动了中国的全方位外交,说到底就是要走出这种困境。国际政治,无外乎利益抉择。正如有分析人士指出,从政治方面看,中国要走向国际,最重要的是搞好中美关系,解决台湾问题,发展中国经济,都要中美关系的配合。但美国的对外战略,欧洲始终是其重点,美国的对华政策摇摆性很大,必须外力促进,而欧洲是重要的外力,如果中国活跃的大市场能够吸引欧盟国家加大对华投资,那就是对美国最大的外力影响。胡锦涛此处出访,法国关于台湾问题明确的态度,中国与欧盟合作的远景,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以及非洲石油订单,都是中国全方位外交的硕果。
  巴黎政治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一位汉学家分析说,希拉克十分重视中国,从政治角度看,就是因为中法关系很重要。希拉克到底是位政治家,作为戴高乐传人,在国际政治中自然有其特立独行的一面。深化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既是立足现实,更在面向未来,是法国的大国利益所在。去年拉法兰总理只身闯萨斯禁区,也是国情使然,在他缩头缩脑的外表下面,藏着一颗进取的心灵。法国和美国人叫板,与中国人亲近,其实不外乎一个概念,哲学意义上的宽容,政治意义上多极,文化意义上的多样性,经济意义上的多元化。如果西方世界的元首都和小布什那样驾驶战斗机,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文作者并不妄言当今世界陷入了“文明的冲突”之中,但每一种文明不甘于没落的心境大抵是一样的。在美国非我即彼的政治生态之下,“没有哪种文明是座孤岛”已深入人心。所以胡锦涛在埃及国家博物馆时慨叹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多样性(Diversité)”是笔者在法国听到的重复较多的词汇之一,它是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自然延伸。持不同政见的人认为希拉克左奔右突,找不到北,别忘了希拉克找到了东方。此东方,已非昨夜从前。无论还有多少痛苦和磨难,甚至愚昧野蛮,但这毕竟是一个觉醒的东方,一个蓬勃向上的东方,一个商机与生机都要来临的东方。这个东方,之于欧洲的未来意义,既是对抗美国一极独大的筹码,也是保持文明多样性的战略伙伴。在此意义上,与其说是希拉克要磕头,不如说是寻聚首。
  
  四:廉价,中国的痛
  
  1月27日下午,胡锦涛在法国巴黎波旁宫内的国民议会大厅发表演讲,德勃雷议长致欢迎辞说,通过胡锦涛主席的到来,法国国民议会不但接待了像戴高乐将军所说的一个比历史更悠久的国家,更是迎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从事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国家……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胡锦涛在法国国民议会波旁宫的演讲,是中国国际政治地位提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既是对二十年来中国求真务实,经济腾飞的回报,也是一种肯定。像十九世纪的英国一样,中国经济渐渐成了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在法国,中国也从“世界作坊”变成了“世界工厂”。
  尽管如此,胡锦涛的演讲,仍受到了部分议员的杯葛。至于真正有多少人像Philippe Folliot议员一样抗议中国人权问题就不得而知了。比如说希拉克的反对派,重视一切可以用脚投票机会的社会党人,多半是为了拆希拉克的台。这批人当年治国无方,在国内,险些让常年处于瞄准射击状态的勒庞上台执政,最后在议会里也落得个少数派;国际方面同样乏善可陈,自从将武器卖给台湾后,参加谈判的人最后都莫明其妙地从高楼上掉了下来。当然其中也有诚心希望中国进一步改善人权状况的,他们是可以珍惜的资源,这种责任心和中国国内自2003年以来涌现的参与型知识分子所肩负的道义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只对索邦大学内广场两百年前的维克多·雨果雕像肃然起敬,因为他的良知与道义也分散在今天的四面八方。
  法国人惊叹中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去年有期杂志论及中国腾飞,封面用的是《卧虎藏龙》里的章子怡,一袭轻衣,足踏火箭,中国何等速度!与此同时,法国学者也将中国形容为一个“悖论王国”:口号与行为,东部与西部,赤贫与豪奢,义务教育与失学大军,农民进城与贪官外逃……
  1月31日出版的法国《人道报》对中国做出了出中肯而积极的评价,“中国,如其所是。在所有的矛盾与紧张中保持世界工厂的活力,百分之九的增长。以沿海与内地极大的不平等,以他们的工程师、科技、相对富裕的中产阶级,以及数以亿计支付了重建成本的工人和农民……但如中国领导人自己所表白的一样,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然,我们不能说中国没有前功尽弃的危险,其中不乏困厄艰难,但是他毕竟已经开始向中国遇到的问题挑战,确保在民主的情况下均衡发展,既不陷入一种野蛮的自由主义,也不泥足于官僚主义。而谁又能在一个崩溃的中国中分享到好处?”
  世界工厂,是中国给世界的一个奇迹,也是转型期中国史诗性的一幕。它将用一代或几代人的时间,完成中国经济乃至政治上的转型,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与伟大复兴。穷其艰难困苦,莫不蕴含在社会底层与民工的“廉价”二字之上。廉价,是中国的竞争优势,也是中国透彻骨髓的痛。我们以“廉价”二字完成中国转型所需要的所有积累,其实也是在筑起一座血肉长城。如本刊所倡导,中国现在需要第二次转型,迈向社会公正与公民权利的转型。这将是一个无比辉煌的起点。当文明的积累来源于汗水与清洁的创造,定是中国在世界收获尊严并不再廉价的时刻。(原载《南风窗》2004年2月
写的好,尤其是结尾,世界工厂的头衔无不建立在亿万廉价(甚至免费)民工同胞的血肉工厂上,急需第二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