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离婚声明,这算什么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18:04
朗读离婚声明,这算什么事?
2007年12月06日 09:49新京报  原题:是离婚朗读,还是过“卡夫丁峡谷”?

前一阵,北京鼓楼附近的一家红色主题餐厅,服务员全是八路军战士打扮,墙上满是伟人照片和作战地图。卫生间外面的墙上画着一个红色箭头和写着“解放区”三个大字。很多客人纷纷称奇,但也有人表示,这严肃的名词过于“戏谑”了。

或许有人会说,批准人们离婚的地方也可以算是“解放区”了,因为到了那里,也意味着苦闷的婚姻到头了。当然,这同样只是一种“戏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离婚终究是件痛苦的事。

还有更戏谑的么?让我们读一篇媒体的报道,在北京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需要宣读离婚声明,内容包括:“我们双方申请离婚登记,谨此声明:(包括男方姓名、国籍、出生日期、户口所在地……女方姓名、国籍……)”。此外还要宣读“我们于某年某月某日登记结婚,结婚证字号是×××,离婚原因是……我们双方自愿离婚……”等等。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婚姻登记工作规范(试行)》通知(2005年8月28日实行)第四十三条规定,婚姻登记员受理离婚登记申请,应当按照规定分别填写并宣读本人的《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

谁都知道,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办理结婚还是离婚手续,都是缔约或者解约,只要合约双方都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签字就可以了,何苦要让人朗读?难道没有悲戚或者沮丧的声音伴奏,这份法律文书就不能生效?

离不离婚完全是夫妻双方的私权利,对于这个不近人情的仪式,有亲历者认为“实在是一种精神折磨”、“一种羞辱”。尽管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有人出于羞辱的本意设计了这一制度,但是,从个体的感受来说,这种仪式所带来的“羞辱”是可以感同身受的。这也是我在读到这则新闻时为什么会想到历史上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的原因。

相传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者。后来人们便用“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经历与难关。

应该说,那些走到婚姻尽头的人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战败者”。问题在于,当他们怀着沮丧的心情去解除婚约,是否需要经历这种在他们看来无异于羞辱的仪式?显然,他们并不需要向任何人投降,他们此时最需要是心理上的慰藉。当他们在离婚书上签下名字,也就意味着曾经给他们带来幸福的婚姻死了。显然,此时他们更需要的是“默哀”,而不是打破寂静的朗读,因为朗读不但使房间在顷刻间变成广场,更使离婚仪式具有了某种观赏性。

众所周知,婚姻是一种私权利,公权力对婚姻介入与救济,只能停留在法律层面。事实上,出于对人的情感需要等方面的考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简化婚姻手续。比如在法国,1999年,也就是在萨特和波伏娃协议“契约式婚姻”70年后,法国通过了“亚婚姻”立法:男女只需正式办理一份民事合同即可以为契约式生活伴侣。显然,这种被称为“PACS”的“民事结合”并非是纵容国民“不负责任地过婚姻生活”,而是在人类情感与仪式之间注入更多自由与温情。而任何制度与风俗,若要获得持久的希望,终归还是要以服务于人性这个本源。

□熊培云(北京学者)
朗读离婚声明,这算什么事?
2007年12月06日 09:49新京报  原题:是离婚朗读,还是过“卡夫丁峡谷”?

前一阵,北京鼓楼附近的一家红色主题餐厅,服务员全是八路军战士打扮,墙上满是伟人照片和作战地图。卫生间外面的墙上画着一个红色箭头和写着“解放区”三个大字。很多客人纷纷称奇,但也有人表示,这严肃的名词过于“戏谑”了。

或许有人会说,批准人们离婚的地方也可以算是“解放区”了,因为到了那里,也意味着苦闷的婚姻到头了。当然,这同样只是一种“戏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离婚终究是件痛苦的事。

还有更戏谑的么?让我们读一篇媒体的报道,在北京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需要宣读离婚声明,内容包括:“我们双方申请离婚登记,谨此声明:(包括男方姓名、国籍、出生日期、户口所在地……女方姓名、国籍……)”。此外还要宣读“我们于某年某月某日登记结婚,结婚证字号是×××,离婚原因是……我们双方自愿离婚……”等等。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婚姻登记工作规范(试行)》通知(2005年8月28日实行)第四十三条规定,婚姻登记员受理离婚登记申请,应当按照规定分别填写并宣读本人的《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

谁都知道,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办理结婚还是离婚手续,都是缔约或者解约,只要合约双方都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签字就可以了,何苦要让人朗读?难道没有悲戚或者沮丧的声音伴奏,这份法律文书就不能生效?

离不离婚完全是夫妻双方的私权利,对于这个不近人情的仪式,有亲历者认为“实在是一种精神折磨”、“一种羞辱”。尽管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有人出于羞辱的本意设计了这一制度,但是,从个体的感受来说,这种仪式所带来的“羞辱”是可以感同身受的。这也是我在读到这则新闻时为什么会想到历史上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的原因。

相传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者。后来人们便用“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经历与难关。

应该说,那些走到婚姻尽头的人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战败者”。问题在于,当他们怀着沮丧的心情去解除婚约,是否需要经历这种在他们看来无异于羞辱的仪式?显然,他们并不需要向任何人投降,他们此时最需要是心理上的慰藉。当他们在离婚书上签下名字,也就意味着曾经给他们带来幸福的婚姻死了。显然,此时他们更需要的是“默哀”,而不是打破寂静的朗读,因为朗读不但使房间在顷刻间变成广场,更使离婚仪式具有了某种观赏性。

众所周知,婚姻是一种私权利,公权力对婚姻介入与救济,只能停留在法律层面。事实上,出于对人的情感需要等方面的考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简化婚姻手续。比如在法国,1999年,也就是在萨特和波伏娃协议“契约式婚姻”70年后,法国通过了“亚婚姻”立法:男女只需正式办理一份民事合同即可以为契约式生活伴侣。显然,这种被称为“PACS”的“民事结合”并非是纵容国民“不负责任地过婚姻生活”,而是在人类情感与仪式之间注入更多自由与温情。而任何制度与风俗,若要获得持久的希望,终归还是要以服务于人性这个本源。

□熊培云(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