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中国的4位皇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1:47:44
]]
]]
李自成是一个合格的领袖吗?答案是否定的。他的悲剧不在于他输了,而在于他差一点赢了。他当然是英雄。人们成为英雄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人是因为历史的误会,有人是因为历史的巧合,而李自成成为英雄是因为历史的无情――先对他有情,继而对他无情,因此他特别令人同情。在李自成牺牲三百年后他的遭遇还那么强烈地撞击着一个旷代伟人的心。李自成的铜像今天就寂寞地耸立在北京城北边,那是他进京的方向。他已经被人们写滥了。但人们尚未发现的是,他输在同他的对手崇祯皇帝一样的弱点上:农民性格兼小家子气。历史再无情,也是由他本人书写的。在中国,农民性格毁掉了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包括毁掉了发誓不做李自成的人。农民问题是我们今天依然要面对的问题。中国自古奉行小自耕农本位,大地主很少,因为中国反对土地兼并有两千年历史,地主不能成为决定因素。小自耕农以家庭生产为主,没有剩余资本,纵有剩余劳力,也无法输出,这就是中国没有工业的主因。穷人喜欢骂富人;富人又喜欢骂更富的人。农民就在这种低层次上可劲儿地徘徊。李自成进北京后,完全是一副庄稼汉作派。国家已是他的了,可他还要敛财。一如崇祯,国家已不是他的了,还要敛财。李自成全盘接收了崇祯的国库不算,天天还要对达官贵戚们严刑考掠,搜刮金银。大顺军从进京到离京,一共四十二天时间,几乎天天要把大量的金银运往西安。吴三桂起兵后,李自成亲征山海。大顺军精锐悉出。可这些远征军战士居然带着大包小包去打仗。何物?全是劫掠来的珍宝。还带着女人。闯王进京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呀。他根本无意在北京建都。他说:“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京未足易一西安!”他的眼光只比项羽前进了十公里。
    李自成一生都在战场上驰骋,可是他最大的对手却是他自己。他没有改变自己,因此他也无法改变世界。他的战场是如此辽阔,他的胸襟却如此狭小。有趣的是,他和崇祯皇帝一样,也是一个妒才嫉能的人。他杀李岩,与崇祯杀袁崇焕异曲同工。宋献策送给他的图谶“十八子,主神器”,明明是千年前李存勖[注:李存勖,李克用之子,后唐的建立者。他本是沙陀人,因其父子镇压黄巢有功,被唐王朝赐姓李。后唐建立前,李存勖着人编写了拥戴自己登上皇位的图谶。] 炮制的东西,却像梦魇一样死死地缠绕着他的心。李岩亦姓李,也是人才,近乎天才,他便举起了屠刀。李岩不过是常对他提点不同意见,便不能容。在中国,每一个想要提不同意见和敢于提不同意见的人,最后都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提不同意见,是在举国皆奴中成为自由人的最起码的先决条件。提不同意见,就是对狗才宣战,但往往失败。要想生存,就是要把自己的真面目包起来。“古今中外,只有中国的脸谱多,令外国人叹为观止。”杀李岩,牛金星起了重大作用。这应了鲁迅的一句话: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可能比暴君更残暴。幸亏李自成失败了。如不失败,大顺王朝不会比大明王朝好到哪里去。总得有人失败,否则,在专制道路上会人满为患。
    农民的革命性甚不坚决。李自成也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逼反吴三桂后,李自成决意亲征。宋献策和李岩都劝他不可贸然出征,说:“皇上去于皇上不利,三桂来于三桂不利。”他执意要去。但他嘴上说打仗,心里还抱有幻想。首鼠两端。既不坚定,又有欲望。离开北京时他带了两个人,一个是吴三桂的父亲,一个是原山海关监军,吴三桂的朋友。此举说明,他还想招安吴三桂。李自成优柔,吴三桂果断,多尔衮更果断。碰撞的结果自然可知了。打则打,和则和。打了就不能和,和了就不能打。失了身就不要立牌坊。过高的欲望必须克制。短期内巨大的成功挑起了李自成天一样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讲,短期内的成功也许不是成功。
]]
]]
最不容易得到的而又最容易从指缝中溜走的,是机遇。机遇就像个小偷,来的时候无声无息,走的时候你却损失惨重。一个民族的生命固然漫长,要紧处也就那么一两步。
    我个人理解,机会和机遇听起来相同,其实有区别。前者小,后者大。前者往往是由英雄来把握的,后者则需要人民、甚至需要文化和历史来把握。甲申年,崛起的满清王朝同时面临着机会和历史机遇的挑战。它极好地把握了前者。
    谁掌握了胜利谁就掌握了历史。谁掌握了机会谁就掌握了胜利。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伟人所以称其为伟人,就是抓住了机会。机会是一个区别英雄与狗熊的台阶,上一步什么都是,下一步什么都不是。看似一小步,往往需要一辈子的苦功来走。英雄人物对机会的把握,恍如精彩的一击,却用的是一生的心血。
    李自成起陇亩,不读书,凭着直觉闹革命。他对机会的把握向来问天。崇祯元年元旦,大雪,李自成与几个穷哥们在山中饮酒。兄弟们推自成为首造反,道:“或取皇帝,也未可知。”自成说:“当问天。”取一支箭插雪中,深深一拜,曰:“若可作皇帝,雪与矢齐;不然,则否!”结果,漫天大雪飘然而下,雪没过箭羽。自成大喜,遂起。十余年后,他进北京。在承天门也就是今天的天安门下,他又问天。对准承天门的匾额张弓搭箭,道:“若射中‘天’字,便坐稳天下。”结果不中。一头一尾,两次用箭,说明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朴素的初级阶段。
    李自成占领西安后,成立了大顺政权,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此刻,明王朝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他的对手是谁呢?就是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洲人。只有满洲人的力量可以使李自成的事业发生重大逆转。一如今天,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那个当今块头最大的家伙――的力量能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发生重大逆转,其他国家都办不到。甲申年的李闯王需要什么?时间。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时间。倘若李自成不要急于北上,把北京留给崇祯,其实也是把从山海关到大同、宣化一带的长城防线留给多尔衮。尤其是山海关,从明初起到今天已修了二百多年,固若金汤。更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实为天险。甲申年以前,清军四次入关,都是从山西、蒙古、河北等地破边墙进来的,饱掠之后又循原路退出,不敢久居,就因为山海关横亘。没有山海就没有中原。李自成应当在西安把屁股坐稳。取了关中他处于多么有利的位置呵。刘邦和李世民在向他招手。百二秦川,金城千里,那是古中国的天府。李自成又是陕西人,在桑梓无疑魅力无穷。经营好根据地,再争雄。那时中原鹿正肥。
    甲申年的西安弥漫着一股浮躁的空气。轻易到来的胜利使李自成丢掉了耐心。耐心是伟大的东西,但它看上去平凡,是一种伟大的平凡。谁有耐心谁就会成功。皇太极的耐心是相当出色的。几次入关,他的马首都曾叩北京。八旗士兵们肯定不止一次在北京灰色的城墙下咽下口水。许多臣属都劝皇太极拿下北京,但皇太极谆谆开导他们:明朝是一棵大树,根深叶茂,现在以我们满清的力量,还一下砍不倒它。取了北京也没有用。我现在带你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这棵大树的枝蔓一根根砍掉。今天砍一根,明天砍一根,天长日久,它就成了枯干。最后轻轻一推,便轰然倒地。皇太极这一番充满哲理的话已和他的英名一同载入史册。皇太极要的不是一座北京,他要整个中国。历史也正是按皇太极的预测亦步亦趋。李自成如果有皇太极一半耐心,大顺军就可能统一黄河和长江流域。彼时满清若再问鼎中原,成本必大不同。
李自成对机会的把握停留在初级阶段,满清王朝对历史机遇的把握也停留在初级阶段。当我用中国眼光来审视甲申年时,我为中华民族的幸运而欢呼。当我用世界眼光来审视甲申年时,我又为中华民族的不幸而嗟恨。正是在甲申年,在世界另一端的英国,克伦威尔率领着国会军在马斯顿草原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次战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崇祯皇帝自缢五年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走上了断头台。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大国的君主走向死亡,可他们的死亡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西方资产阶级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中国却又一次以暴政取代暴政。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只不过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它的历史是一个平面圆圈的循环。西方则跳出了这个圆圈,步入了波浪式上升的轨道。甲申年,正是西方步入这个轨道的标志性年份。中国落后于西方自此始。至郭沫若写那篇著名的文章时,西方无论在政治文明、经济制度和技术上,均已领先中国三百年。
我一直有个看法:鸦片战争发生的不是时候。马克思说鸦片战争有双重性,有消极意义也有积极意义。如此理成立,那么鸦片战争错过了两个最好时机:一是在明朝烂透了的时候。果子烂完了,丢弃算了。那时资本主义进来,中国肯定发生沧桑巨变。第二个时期是满清刚入主中原的时候。那时候它的体内还涌动着原始的激情和冲动,中华文化已经使它醉了,如果一旦出现一个比中华文化更优秀的文化,它会毫不犹豫地弃劣从优。日本人的门户也是被西方炮舰打开的,但日本以一种现实明智的态度去对待西方炮舰后面的文明,举国上下出现了全盘西化的热潮。十八世纪的日本人肯定做得不会比甲申年的满族人更好。不幸的是,鸦片战争偏偏发生在满族已经被汉文化彻底同化之后。满族最后全盘吸取了中华文化,继承了中华文化,但是吸收的却是中华文化中最糟粕的部分,因此结局也最糟。
崇祯垮台不可避免,张献忠能窝在四川做几年土皇帝就算是祖上积德了,真能成事者不过李自成与多尔衮而已。李自成原来具有先天优势,其败在既不彼亦不知已,多尔衮以异族入中原为先天弱势,然知已知彼,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终能建立基业。
结语:还是孙子厉害!
说明他变态最好的例证是这么一件事:打下麻城,他把妇女的小脚砍下来堆成山,带着他最心爱的一个小妾去参观。小妾笑着说:“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也不过了。”张献忠笑咪咪地说:“你的脚就最秀美。”于是把小妾的脚剁下来放到“山尖”上。张献忠说:“不亦快哉!”
也算是月经贴的一种了:D
没有批驳的价值,就当传奇看吧
  “顺治(其实是多尔衮)”

  楼主是什么意思?两个人是一个人?还是说顺治是多尔衮的傀儡?;P
  我不敢说他们谁是最好的皇帝--“一丘之貉”而已,但是我敢肯定的说,他崇祯皇帝一定不是个合格的皇帝,他如果合格也就不会有李自成和张献忠了。
成王败寇。仅此而已。
原帖由 ytgk9999 于 2007-11-29 10:18 发表
  我不敢说他们谁是最好的皇帝--“一丘之貉”而已,但是我敢肯定的说,他崇祯皇帝一定不是个合格的皇帝,他如果合格也就不会有李自成和张献忠了。

:D :D
小二这个话没有水平啊
明朝崩溃崇祯。。。。不能怪他
换谁都一样
没有其它结果

至于后半句。。。呼呼。。。。明显不对
明显不对;P
其时顺治年幼尚未亲政。朝政悉由多尔衮裁决。多尔衮是真正的执政者。
尔衮生前未曾称帝 只是摄政王。不过 由于他的战功卓著 死后被清世祖追尊为“成宗义皇帝”。画像与灵位供奉“奉先殿”。虽然后来又被顺治削爵除名。可是在乾隆朝则又被恢复。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7-11-29 11:02 发表
尔衮生前未曾称帝 只是摄政王。不过 由于他的战功卓著 死后被清世祖追尊为“成宗义皇帝”。画像与灵位供奉“奉先殿”。虽然后来又被顺治削爵除名。可是在乾隆朝则又被恢复。

现在基本上没有把多尔衮当成皇帝研究的事情
成也摄政王败也摄政王这句话表象不错。

但是说两个摄政王都败了也不错。

但是说他们都成功了也没问题!:D

要狡辩嘛!

都败了,楼主已经狡辩过了,为什么都成功了呢?我狡辩一下:没有这两个人中国就不知道分崩离析成什么样子了,估计和阿拉伯国家差不多,大家都是华人呐,但是有N各国家。
崇祯真的有那么多钱吗?
明朝是个大国,但汉民族是个弱势民族。清国是个小国(入关前),但满族是个强势民族。强势民族最醒目的标志是,它的心胸非常开阔,什么好的东西都可以接受。因为开阔而虚心,又因为虚心而开阔。它像崇拜自己的祖先一般崇拜汉文化。梁思成先生当年曾陪同一位苏联建筑家参观故宫。面对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的皇家建筑群,那位建筑家说:“我禁不住要跪下来了!”想必多尔衮在踏进紫禁城的那一瞬间,也会生出同样的感觉吧,否则你就无法理解他和他的子孙为什么那样如饥似渴地学习汉文化。满清开国,面临的问题是汉化。满清亡国,面临的问题是西化。开国的摄政王汉化成功了,实则是失败了。亡国的摄政王西化失败了,实则还是失败了。[注:有清一代,一共出了两位摄政王,第一个是摄政王多尔衮,第二个是摄政王载沣,末代皇帝溥仪之父。故有谚曰:“成也摄政王,败也摄政王。”]
   

这几段有点扯淡.
赞同!确实有点扯淡!

明朝亡于自身,如果不是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的太过激烈在加上万历三大征等诸多因素而激起民变建州女真如何能成了气候?
“恰恰是少数民族一次一次给汉族输入新鲜血液。少数民族主要来自北方。中国的威胁始终在北方。中国的希望也始终在北方。“

看看南北朝的历史就知道了。没有北方的新鲜血液,会有隋唐盛世吗?
“明朝亡于自身。。。。。。”

那个王朝不是亡于自身?(宋被蒙古所灭,还不是因为自身软弱、腐败、无能所致?)

中国历史上从南往北统一全国,只有明朝一例,其余都是从北往南。有没有想过其中的缘由?
不就是“汉民族弱势”么?

不敢说“劣等”?

于是只好说朱家皇室劣等?

最厌恶这种宣扬种族优越论或者血统论的:@
]]
原帖由 zhser 于 2007-11-29 13:43 发表
不就是“汉民族弱势”么?

不敢说“劣等”?

于是只好说朱家皇室劣等?

最厌恶这种宣扬种族优越论或者血统论的:@



说的是甲申年发生的历史,并没有宣扬什么种族论(本人也是汉族)。

是不是刺痛了人们内心的“大汉族情结”?
20楼的红字部分,还不够么?

什么“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一个朝代。朱元璋家族的血统中有着最无耻的基因。”还不够么?

什么事情扯到种族啊,基因啊,那就只有扯淡了
本来北方就要比南方先开发,比南方繁荣发达,是各个动乱时期北方的破坏,移民南下以及南方的相对安定,到南宋南方的繁荣发达超过北方——然后就是南方军队北上统一中国了。
俺反对大汉族主义,不过对于那些说汉族劣等的更是痛恨,楼主不要看到超大版主们这些日子反对汉网来的大汉民族主义者就觉得超大是可以谁边污蔑汉族人地方,不信你在发这样的言论试试,保准下一个挨封的就是你!
说明朝的黑暗得罪谁了?难不成你是明朝皇室后裔?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嘛。
原帖由 幽隐形轰炸机 于 2007-11-29 14:09 发表
俺反对大汉族主义,不过对于那些说汉族劣等的更是痛恨,楼主不要看到超大版主们这些日子反对汉网来的大汉民族主义者就觉得超大是可以谁边污蔑汉族人地方,不信你在发这样的言论试试,保准下一个挨封的就是你!



说明朝的那点事情,包括明朝的皇帝们,就得罪你们了?被归之于“污蔑汉人”的帽子?
真是狭隘的视角。

那你也可以为明朝的皇帝们翻案,说他们是汉人的接触优秀代表嘛。(明太祖就不必说了,的确是盖世枭雄。)

自正统起,除了弘治,哪一个算正常的执政者?若不是太祖英明,发明了一套优秀的文官运作系统,明朝早就灭亡了。真要是那样也好,就轮不到清朝了。

但是每次王朝的更替,都会使社会生产力倒退。
明清史距离近代史较近,谈论的人也多。只是各自表达一些历史观点。

不必为此伤了和气。
金的统计人口与南宋之比是5比3.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是在元朝.一直延续到现在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11-29 14:35 发表
金的统计人口与南宋之比是5比3.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是在元朝.一直延续到现在


受教了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7-11-29 14:12 发表
说明朝的黑暗得罪谁了?难不成你是明朝皇室后裔?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嘛。


抨击明朝的黑暗,要讲事实讲道理,扯什么民族强势弱势,什么基因血统,这叫历史研究?
受东风强劲兄提醒,已经删去了文章中的一些敏感字眼。

发文只是为了探讨历史,增长学识,启迪现实,结交朋友。

希望大家都在超大网有所得。
]]
2007年,中国几个元首?
连正统和造反都分不清,还研究什么?
原帖由 oo7yjg 于 2007-11-29 15:08 发表
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皆五百两为一锭
=======================
是明史里说的吗?怪不得坛子里有帖子说明史不识数。1000万X500两是50亿两,而且还是黄金,古代的金银汇率大概是1:20,也就是相当于 ...


注意这还是积年不用的,而且看起来比崇祯这十几年还要早,可见万历嘉靖那是嗷嗷有钱啊:D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11-29 14:35 发表
金的统计人口与南宋之比是5比3.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是在元朝.一直延续到现在

数据是多少,怎么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