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日本航空工业概况(2003年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48:47
日本航空工业概况(2003年资料)

  (1)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
  (2)人口:1.26亿人(2000)
  (3)国内生产总值(GDP):2000年度515.4万亿日元,2001年度502.6万亿日元,2002年度499.6万亿日元,2003年度预计498.6万亿日元。
  (4)国防预算:2000年度国防预算4.9218万亿日元,2001年度国防预算4.9388万亿日元,2002年国防预算4.9395万亿日元日元,2003年国防预算预计4.9265万亿日元。    

  1. 日本航空工业发展简史

  日本航空工业创建于1910年。1931年,年产飞机不足400架。1941年年产飞机4800架,1944年达到年产飞机2.8万多架、发动机4万台的规模。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航空工业水平仅次于美、苏、德、英,居世界第5位。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禁止从事航空工业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原有的航空工业企业纷纷转产非航空民用产品,航空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解除了对日本飞机的生产禁令,将占领的314个航空工厂以及包括飞机、武器研究所在内的850个旧军需工厂和机场归还给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停滞了7年之久的日本航空工业开始重建。最初只是为美军修理受损飞机和生产简单的装备,后从美国获得了大量转让的技术以及改型、检修和合作生产定单,从修理走向制造。通过与美国航空工业企业结盟,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技术,积累了具有广泛竞争意义的技术,为日本航空工业界甚至整个工业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50年的发展,“寓军于民”的日本航空工业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设计或联合设计制造,形成了规模不大,但比较完整的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工业体系。据统计,2001年度日本航空航天工业(按24家统计企业计)从业人员为22818人(见表1),同比减少1266人,即5.3%;设备投资738亿日元(6.85亿美元),同比增加140亿日元,即23.4%;销售额为1.1844万亿日元(109.9亿美元),同比减少227亿日元,即1.9%,人均销售额为5191万日元(48.17万美元);24家统计企业的税前利润为402亿日元,同比增加97亿日元,销售额利润率(税前)从上年的2.5%增加到3.4%;总资金周转率为0.7次,与母体企业相同;总资金利润率(税前利润)为2.5%,高于母体企业的1.3%。

  表1 日本航空航天工业从业人员(单位:万人)
年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从业人员 2.92  2.90  2.93  2.73  2.65  2.52  2.43  2.45  2.41  2.28
*2.41万人和2.28万人分别为2000和2001年度值

  表2 日本航空工业产值(单位:百万日元)
年度         航空部分
    飞机    发动机    相关设备   总计
1990  454,310  155,458   206,752   816,520
1991  491,567  169,435   195,617   856,619
1992  513,279  175,418   177,923   866,622
1993  517,100  183,392   164,470   864,962
1994  496,924  177,045   152,340   826,464
1995  491,625  150,634   148,403   790,662
1996  539,101  172,755   157,366   869,222
1997  583,068  202,907   165,635   951,673
1998  609,704  232,198   162,989   1004,882
1999  588,842  240,621   153,824   983,287
2000  669,381  225,144   145,626   1040,151
2001  617,415  253,854   153,975   1025,244
2002  624,098  243,832   138,003   1005,933
*2000、2001、2002年度均为速报值

  2. 结构

  2.1 产业结构

  (1)日本航空工业在日本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日本航空工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政府和军方都十分重视它的发展。1970年,日本政府将航空工业列为三大战略产业(航空、核能、信息)之一,视为能推动经济大面积发展的“知识密集型”支柱产业。同年,日本军方把“开发飞机、制导武器和电子设备”作为武器装备开发的重点。80年代日本航空工业被定为新兴产业之一。1996年,航空航天领域被确定为14个“新经济增长领域”之一,也是1999年确定的16个“高速增长的技术领域”之一。航空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大,根据1970年以来30年的数据,技术带动效应所产生的金额7913.84億美元,是日本航空工业生产产值的 9.2倍。

  (2)日本航空工业形成了体系

  2002年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有109家正式会员,而列入生产统计的企业为24家。按产品大致分为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三类。形成了以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新明和工业、石川岛播磨、JAMCO、昭和飞行机工业、日本飞行机等8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和修理企业,以及萱场(KAYABA)工业、关东航空仪表、小系制作所、岛津制作所、神钢电机、住友精密工业、帝人制机、大金工业、东京航空仪表、TOKIMEC、日本航空电子工业、三菱电机、三菱精密、横河电机、横河电子机器、横滨橡胶等16家机载设备企业为主体的航空工业生产体系。它们的业务各有侧重,型号不同、互不重复。在飞机方面,三菱重工以F-2等战斗机为主,同时生产直升机,以及运输机、民用飞机部件,也生产直升机用TS1、MG5发动机,并参与联合研制生产喷气发动机;川崎重工以直升机为主,同时生产教练机、运输机、反潜巡逻机,维修E-767、E-2C预警机、C-130H运输机,也生产F-2战斗机和民用飞机部件,并参与联合研制生产喷气发动机;富士重工以教练机为主,同时生产军民用直升机、无人机和靶机,也生产F-2战斗机和其他军用飞机部件、民用飞机部件;新明和工业以水上飞机为主,也生产民用飞机部件。在发动机方面,石川岛播磨重工是主要的发动机企业,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兼业参与研制、生产航空发动机。在飞机维修方面,日本飞行机公司维修飞机,也生产军民用飞机零部件;JAMCO公司主要维修民用飞机。

  日本政府各省(部)和防卫厅下属的、以及各大院校的航空科研机构,加上各航空工业企业的科研、设计、生产单位构成了日本完整的航空工业科研、设计、生产、维修体系。

  (3)日本航空工业的军民结构

  首先,日本航空工业企业大多是大型综合性集团公司的航空航天事业部、子公司或分部。按列入统计的24家企业计,2001年度航空航天业务板块的销售金额为11844亿日元,占其母体集团公司总销售金额91595.7亿日元的12.9%,远小于非航空产品部分。四家大的航空工业企业的销售额与比例也不大,见表3。在一个企业集团内,航空技术与非航空技术相得益彰,军民共济。

表3 日本大型企业集团及其航空航天事业部的销售额与比例
2001年度        三菱重工  川崎重工  富士重工  石川岛播磨重工
集团总销售额亿日元   28640    11445    13625    10824
航空航天销售额亿日元  4716    1611    663     2329
航空航天占集团比%    16.5    14.1    4.9     21.5
*三菱重工2002年度销售收入25938亿日元。其中,船舶海洋2658亿日元,占10%;发动机(发电)6462亿日元,占25%;机械、钢铁构架4187亿日元,占16%;航空航天5067亿日元,占20%;中批量产品4187亿日元,26%;其他724亿日元,占3%。

  其次,在从事航空业务(含航天)的事业部、子公司或分部内,只有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产品之分,而无航空与非航空产品之分。军用航空产品占主导地位,最高的1976年度曾占到总产值的89.1%,近10年的数据见表4。

表4 历年军民用航空产品的产值比率 %
年度   军用航空产品占比  民用航空产品占比
1991   74.7        25.3
1992   71.8        28.2
1993   76.8        23.2
1994   77.0        23.0
1995   77.4        22.6
1996   68.7        31.3
1997   62.0        38.0
1998   53.8        46.2
1999   59.5        40.5
2000   64.0        36.0
2001   56.0        44.0
* 军用航空产品份额包括日本防卫厅和美军的需求;民用航空产品份额包括日本国内和出口需求

  第三,日本民用航空产品产值的增长主要靠出口。飞机零部件出口额占其航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1975年度不到3%,最高的1998年度达到36%,1999年度为30%,2000年度为27%,然而产值却是增长的。

  (4)日本航空工业的主承包商和子承包商或供应商

  日本的飞机、发动机生产,主要集中在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和石川岛播磨重工四家企业内。它们2001年度的销售额合计为9319亿日元,占该年度日本航空航天工业总销售额的78.7%。这四家企业是日本政府和防卫厅按机型首选的主承包商。例如,三菱重工是F-2的主承包商,川崎重工、富士重工、新明和工业、日本飞行机等企业都是它的子承包商,在它们之下还有成百上千的专业供应商。另一方面,在其他机型上,三菱重工也是川崎重工、新明和工业的子承包商。

  (5)兼并重组

  2002年8月27日日本飞行机公司被川崎重工兼并,成为其完全子公司。早在1970年川崎重工的资本已进入日本飞行机公司。

  2.2 日本航空工业的产品结构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仿制美国F-86喷气式战斗机和T-33喷气教练机,自行试制T1F2中级喷气教练机;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仿制和自行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新飞机,陆续推出了YS-11涡轮螺旋桨运输机、C-1喷气运输机,P3C反潜巡逻机、PS-1反潜机,T-2、T-4、T-5喷气教练机,BK117、UH-1J、SH-60、CH-47H直升机,F-104J、F-4EJ、F-15J战斗机、F-1支援战斗机(共生产了77架);90年代至今,采用联合设计和自行设计的方式研制生产了F-2支援战斗机和MH-2000、OH-1、S-92直升机,除继续研究研制超音速运输机、新型巡逻/运输机、多用途无人飞机和小型航天飞机外,还积极与欧美航空技术先进国家合作,参股研制生产多种航空发动机。

  日本引进专利生产的飞机如表5、表6所示。

表5 引进专利生产的固定翼飞机
序 机种  美国公司 日本主承 引进年 生产架数 说明
号 名称       包公司       (架)
1  T-34  比奇   富士重工 1953  126    1953年11月装配进口的20架。随后专利生产126
                         架。1955年10月交付专利生产的第1架。
2  F-86  北美   三菱重工 1955  300    利用从F-86学到的技术,自行设计T-2教练机,
                         再从T-2自行设计F-1支援战斗机。
3  T-33  洛克希德 川崎重工 1955  210    1955年与洛克希德公司技术合作,1956年1月21
                         日至1959年3月25日共专利生产210架。
4  P2V-7  洛克希德 川崎重工 1957       1957年签订技术援助合同,专利生产活塞式P2V
                         -7。1966年改进为涡桨式,新的代号为P-2J。
5  F-104  洛克希德 三菱重工 1962  190    日本航空自卫队1959年决定采用F-104。1961年
  J/DJ                     洛克希德公司制造的F-104J和F-104DJ(双座教
                         练机)经试飞、分解,1962年1月8日空运到日
                         本,再次组装、试飞,4月1日交付航空自卫队,
                         到1967年12月2日共组装了3架。随后,装配生
                         产17架,专利生产190架。这样,F-104J共生产
                         了210架。另,装配生产20架F-104DJ。一共生产
                         230架。为用完用烂,退役的F-104J曾改装成靶
                         机,共改装了2架有人靶机UF-104J、12架无人
                         靶机UF-104JA,在1992年3月至1997年1月间使
                         用。
6  F-4EJ  波音   三菱重工 1969  127    1971年7月16日接收2架美国生产的整机。随后装
     (原麦 唐)                配生产11架。第14架才是利用专利制造的日本
                         产飞机(共127架)。最初日本生产的机体价格为
                         20亿日元。1981年5月20日交付最后一架(440号
                         机)。这140架中的90架改装装备日本产的ASM-1/
                         -2空对舰导弹和GCS-1制导炸弹。
7  P3C   洛克希德 川崎重工 1978       1978年签订国产化技术援助合同
8  F-15J  波音   三菱重工 1981  213    F-15J 以1998年11月14日出厂的165号机终止生
     (原麦 唐)       交付       产。F-15DJ以1999年10月25日出厂的48号机终止
                         生产。 
                         1999年12月10日全部交付完毕。

表6 引进专利生产的旋翼飞机
序 机种名称 美国公司  日本主承包 引进年 生产架数(架) 说明
号             公司
1  贝尔-47  贝尔    川崎重工  1952  229      1952年11月1日签订生产制造合同。
                              1953年11月16日贝尔-47D试飞,到
                              1968年生产了229架。1962年8月2
                              日川崎贝尔47G3B-KH-4试飞,到
                              1976年生产了210架。
2  S-55   西科斯基  三菱重工      71      1958年11月29日防卫厅订购17架,
                              价格为11.8亿日元。到1962年生产
                              了71架。
3  KV107   波音直升机 川崎重工  1959  160      到1989年生产了160架。
4  贝尔HU  贝尔    富士重工  1960  145      1960年6月24日签订技术援助合同。
  1/204B                         1962年7月装配生-产的1号机试飞。
                              1964年8月专利生产的HU-1B1号机
                              (排序是6号机)试飞,到1973年生
                              产了90架,民用的204B生产了33
                              架。204B-2到1991年生产了22架。
5  HSS-2B  西科斯基  三菱重工  1960  187      S-61的军用型,1960年签约,1962
                              年开始生产,1964年交付1号机。
                              1972年交付改型的HSS-2A,1977年
                              交付改型的HSS-2B。到1989年包括
                              民用型的S-61在内,共生产187架。
6  S-62   西科斯基  三菱重工  1961  25      1961年9月4日签订制造技术合作合
                              同,1962年3月试飞,到1968年生产
                              了25架。
7  OH-6   休斯    川崎重工  1967  387      1967年6月26日签订OH-6A制造技术
                              合作合同,1969年3月1日第1架OH-
                              6J交付防卫厅。到1997年,包括民
                              用的369型在内,共生产了387架。
8  HU-1H   贝尔    富士重工  1972         1971年防卫厅决定HU-1H国产化,
                              机体由富士重工生产,发动机由川
                              崎重工生产。1972年6月19日签约
                              专利生产,1973年7月17日试飞。
9  CH-47   波音直升机 川崎重工  1984         1984年从414型(D型)开始作为CH-
                              47J生产,1993年开始生产加大油
                              箱的CH-47A
10 SH-60J  西科斯基  三菱重工      70      为反潜双发舰载直升机,装有日本
                              开发的战术信息处理显示装置和自
                              动驾驶装置。1987年试飞,1989年
                              交付第1架。到2000年3月31日包括
                              样机在内,共生产了70架。
11 UH-60J  西科斯基  三菱重工  1998  63      UH-60J和UH-60JA为双发直升机。
  UH-60JA              交付         UH-60J为海、空用,替代S-61。
                              UH-60JA为陆军用,替代UH-1。到
                              2003年2月已生产63架。

  日本航空工业概况(2003年资料)

  (1)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
  (2)人口:1.26亿人(2000)
  (3)国内生产总值(GDP):2000年度515.4万亿日元,2001年度502.6万亿日元,2002年度499.6万亿日元,2003年度预计498.6万亿日元。
  (4)国防预算:2000年度国防预算4.9218万亿日元,2001年度国防预算4.9388万亿日元,2002年国防预算4.9395万亿日元日元,2003年国防预算预计4.9265万亿日元。    

  1. 日本航空工业发展简史

  日本航空工业创建于1910年。1931年,年产飞机不足400架。1941年年产飞机4800架,1944年达到年产飞机2.8万多架、发动机4万台的规模。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航空工业水平仅次于美、苏、德、英,居世界第5位。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禁止从事航空工业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原有的航空工业企业纷纷转产非航空民用产品,航空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解除了对日本飞机的生产禁令,将占领的314个航空工厂以及包括飞机、武器研究所在内的850个旧军需工厂和机场归还给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停滞了7年之久的日本航空工业开始重建。最初只是为美军修理受损飞机和生产简单的装备,后从美国获得了大量转让的技术以及改型、检修和合作生产定单,从修理走向制造。通过与美国航空工业企业结盟,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技术,积累了具有广泛竞争意义的技术,为日本航空工业界甚至整个工业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50年的发展,“寓军于民”的日本航空工业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设计或联合设计制造,形成了规模不大,但比较完整的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工业体系。据统计,2001年度日本航空航天工业(按24家统计企业计)从业人员为22818人(见表1),同比减少1266人,即5.3%;设备投资738亿日元(6.85亿美元),同比增加140亿日元,即23.4%;销售额为1.1844万亿日元(109.9亿美元),同比减少227亿日元,即1.9%,人均销售额为5191万日元(48.17万美元);24家统计企业的税前利润为402亿日元,同比增加97亿日元,销售额利润率(税前)从上年的2.5%增加到3.4%;总资金周转率为0.7次,与母体企业相同;总资金利润率(税前利润)为2.5%,高于母体企业的1.3%。

  表1 日本航空航天工业从业人员(单位:万人)
年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从业人员 2.92  2.90  2.93  2.73  2.65  2.52  2.43  2.45  2.41  2.28
*2.41万人和2.28万人分别为2000和2001年度值

  表2 日本航空工业产值(单位:百万日元)
年度         航空部分
    飞机    发动机    相关设备   总计
1990  454,310  155,458   206,752   816,520
1991  491,567  169,435   195,617   856,619
1992  513,279  175,418   177,923   866,622
1993  517,100  183,392   164,470   864,962
1994  496,924  177,045   152,340   826,464
1995  491,625  150,634   148,403   790,662
1996  539,101  172,755   157,366   869,222
1997  583,068  202,907   165,635   951,673
1998  609,704  232,198   162,989   1004,882
1999  588,842  240,621   153,824   983,287
2000  669,381  225,144   145,626   1040,151
2001  617,415  253,854   153,975   1025,244
2002  624,098  243,832   138,003   1005,933
*2000、2001、2002年度均为速报值

  2. 结构

  2.1 产业结构

  (1)日本航空工业在日本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日本航空工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政府和军方都十分重视它的发展。1970年,日本政府将航空工业列为三大战略产业(航空、核能、信息)之一,视为能推动经济大面积发展的“知识密集型”支柱产业。同年,日本军方把“开发飞机、制导武器和电子设备”作为武器装备开发的重点。80年代日本航空工业被定为新兴产业之一。1996年,航空航天领域被确定为14个“新经济增长领域”之一,也是1999年确定的16个“高速增长的技术领域”之一。航空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大,根据1970年以来30年的数据,技术带动效应所产生的金额7913.84億美元,是日本航空工业生产产值的 9.2倍。

  (2)日本航空工业形成了体系

  2002年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有109家正式会员,而列入生产统计的企业为24家。按产品大致分为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三类。形成了以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新明和工业、石川岛播磨、JAMCO、昭和飞行机工业、日本飞行机等8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和修理企业,以及萱场(KAYABA)工业、关东航空仪表、小系制作所、岛津制作所、神钢电机、住友精密工业、帝人制机、大金工业、东京航空仪表、TOKIMEC、日本航空电子工业、三菱电机、三菱精密、横河电机、横河电子机器、横滨橡胶等16家机载设备企业为主体的航空工业生产体系。它们的业务各有侧重,型号不同、互不重复。在飞机方面,三菱重工以F-2等战斗机为主,同时生产直升机,以及运输机、民用飞机部件,也生产直升机用TS1、MG5发动机,并参与联合研制生产喷气发动机;川崎重工以直升机为主,同时生产教练机、运输机、反潜巡逻机,维修E-767、E-2C预警机、C-130H运输机,也生产F-2战斗机和民用飞机部件,并参与联合研制生产喷气发动机;富士重工以教练机为主,同时生产军民用直升机、无人机和靶机,也生产F-2战斗机和其他军用飞机部件、民用飞机部件;新明和工业以水上飞机为主,也生产民用飞机部件。在发动机方面,石川岛播磨重工是主要的发动机企业,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兼业参与研制、生产航空发动机。在飞机维修方面,日本飞行机公司维修飞机,也生产军民用飞机零部件;JAMCO公司主要维修民用飞机。

  日本政府各省(部)和防卫厅下属的、以及各大院校的航空科研机构,加上各航空工业企业的科研、设计、生产单位构成了日本完整的航空工业科研、设计、生产、维修体系。

  (3)日本航空工业的军民结构

  首先,日本航空工业企业大多是大型综合性集团公司的航空航天事业部、子公司或分部。按列入统计的24家企业计,2001年度航空航天业务板块的销售金额为11844亿日元,占其母体集团公司总销售金额91595.7亿日元的12.9%,远小于非航空产品部分。四家大的航空工业企业的销售额与比例也不大,见表3。在一个企业集团内,航空技术与非航空技术相得益彰,军民共济。

表3 日本大型企业集团及其航空航天事业部的销售额与比例
2001年度        三菱重工  川崎重工  富士重工  石川岛播磨重工
集团总销售额亿日元   28640    11445    13625    10824
航空航天销售额亿日元  4716    1611    663     2329
航空航天占集团比%    16.5    14.1    4.9     21.5
*三菱重工2002年度销售收入25938亿日元。其中,船舶海洋2658亿日元,占10%;发动机(发电)6462亿日元,占25%;机械、钢铁构架4187亿日元,占16%;航空航天5067亿日元,占20%;中批量产品4187亿日元,26%;其他724亿日元,占3%。

  其次,在从事航空业务(含航天)的事业部、子公司或分部内,只有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产品之分,而无航空与非航空产品之分。军用航空产品占主导地位,最高的1976年度曾占到总产值的89.1%,近10年的数据见表4。

表4 历年军民用航空产品的产值比率 %
年度   军用航空产品占比  民用航空产品占比
1991   74.7        25.3
1992   71.8        28.2
1993   76.8        23.2
1994   77.0        23.0
1995   77.4        22.6
1996   68.7        31.3
1997   62.0        38.0
1998   53.8        46.2
1999   59.5        40.5
2000   64.0        36.0
2001   56.0        44.0
* 军用航空产品份额包括日本防卫厅和美军的需求;民用航空产品份额包括日本国内和出口需求

  第三,日本民用航空产品产值的增长主要靠出口。飞机零部件出口额占其航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1975年度不到3%,最高的1998年度达到36%,1999年度为30%,2000年度为27%,然而产值却是增长的。

  (4)日本航空工业的主承包商和子承包商或供应商

  日本的飞机、发动机生产,主要集中在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和石川岛播磨重工四家企业内。它们2001年度的销售额合计为9319亿日元,占该年度日本航空航天工业总销售额的78.7%。这四家企业是日本政府和防卫厅按机型首选的主承包商。例如,三菱重工是F-2的主承包商,川崎重工、富士重工、新明和工业、日本飞行机等企业都是它的子承包商,在它们之下还有成百上千的专业供应商。另一方面,在其他机型上,三菱重工也是川崎重工、新明和工业的子承包商。

  (5)兼并重组

  2002年8月27日日本飞行机公司被川崎重工兼并,成为其完全子公司。早在1970年川崎重工的资本已进入日本飞行机公司。

  2.2 日本航空工业的产品结构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仿制美国F-86喷气式战斗机和T-33喷气教练机,自行试制T1F2中级喷气教练机;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仿制和自行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新飞机,陆续推出了YS-11涡轮螺旋桨运输机、C-1喷气运输机,P3C反潜巡逻机、PS-1反潜机,T-2、T-4、T-5喷气教练机,BK117、UH-1J、SH-60、CH-47H直升机,F-104J、F-4EJ、F-15J战斗机、F-1支援战斗机(共生产了77架);90年代至今,采用联合设计和自行设计的方式研制生产了F-2支援战斗机和MH-2000、OH-1、S-92直升机,除继续研究研制超音速运输机、新型巡逻/运输机、多用途无人飞机和小型航天飞机外,还积极与欧美航空技术先进国家合作,参股研制生产多种航空发动机。

  日本引进专利生产的飞机如表5、表6所示。

表5 引进专利生产的固定翼飞机
序 机种  美国公司 日本主承 引进年 生产架数 说明
号 名称       包公司       (架)
1  T-34  比奇   富士重工 1953  126    1953年11月装配进口的20架。随后专利生产126
                         架。1955年10月交付专利生产的第1架。
2  F-86  北美   三菱重工 1955  300    利用从F-86学到的技术,自行设计T-2教练机,
                         再从T-2自行设计F-1支援战斗机。
3  T-33  洛克希德 川崎重工 1955  210    1955年与洛克希德公司技术合作,1956年1月21
                         日至1959年3月25日共专利生产210架。
4  P2V-7  洛克希德 川崎重工 1957       1957年签订技术援助合同,专利生产活塞式P2V
                         -7。1966年改进为涡桨式,新的代号为P-2J。
5  F-104  洛克希德 三菱重工 1962  190    日本航空自卫队1959年决定采用F-104。1961年
  J/DJ                     洛克希德公司制造的F-104J和F-104DJ(双座教
                         练机)经试飞、分解,1962年1月8日空运到日
                         本,再次组装、试飞,4月1日交付航空自卫队,
                         到1967年12月2日共组装了3架。随后,装配生
                         产17架,专利生产190架。这样,F-104J共生产
                         了210架。另,装配生产20架F-104DJ。一共生产
                         230架。为用完用烂,退役的F-104J曾改装成靶
                         机,共改装了2架有人靶机UF-104J、12架无人
                         靶机UF-104JA,在1992年3月至1997年1月间使
                         用。
6  F-4EJ  波音   三菱重工 1969  127    1971年7月16日接收2架美国生产的整机。随后装
     (原麦 唐)                配生产11架。第14架才是利用专利制造的日本
                         产飞机(共127架)。最初日本生产的机体价格为
                         20亿日元。1981年5月20日交付最后一架(440号
                         机)。这140架中的90架改装装备日本产的ASM-1/
                         -2空对舰导弹和GCS-1制导炸弹。
7  P3C   洛克希德 川崎重工 1978       1978年签订国产化技术援助合同
8  F-15J  波音   三菱重工 1981  213    F-15J 以1998年11月14日出厂的165号机终止生
     (原麦 唐)       交付       产。F-15DJ以1999年10月25日出厂的48号机终止
                         生产。 
                         1999年12月10日全部交付完毕。

表6 引进专利生产的旋翼飞机
序 机种名称 美国公司  日本主承包 引进年 生产架数(架) 说明
号             公司
1  贝尔-47  贝尔    川崎重工  1952  229      1952年11月1日签订生产制造合同。
                              1953年11月16日贝尔-47D试飞,到
                              1968年生产了229架。1962年8月2
                              日川崎贝尔47G3B-KH-4试飞,到
                              1976年生产了210架。
2  S-55   西科斯基  三菱重工      71      1958年11月29日防卫厅订购17架,
                              价格为11.8亿日元。到1962年生产
                              了71架。
3  KV107   波音直升机 川崎重工  1959  160      到1989年生产了160架。
4  贝尔HU  贝尔    富士重工  1960  145      1960年6月24日签订技术援助合同。
  1/204B                         1962年7月装配生-产的1号机试飞。
                              1964年8月专利生产的HU-1B1号机
                              (排序是6号机)试飞,到1973年生
                              产了90架,民用的204B生产了33
                              架。204B-2到1991年生产了22架。
5  HSS-2B  西科斯基  三菱重工  1960  187      S-61的军用型,1960年签约,1962
                              年开始生产,1964年交付1号机。
                              1972年交付改型的HSS-2A,1977年
                              交付改型的HSS-2B。到1989年包括
                              民用型的S-61在内,共生产187架。
6  S-62   西科斯基  三菱重工  1961  25      1961年9月4日签订制造技术合作合
                              同,1962年3月试飞,到1968年生产
                              了25架。
7  OH-6   休斯    川崎重工  1967  387      1967年6月26日签订OH-6A制造技术
                              合作合同,1969年3月1日第1架OH-
                              6J交付防卫厅。到1997年,包括民
                              用的369型在内,共生产了387架。
8  HU-1H   贝尔    富士重工  1972         1971年防卫厅决定HU-1H国产化,
                              机体由富士重工生产,发动机由川
                              崎重工生产。1972年6月19日签约
                              专利生产,1973年7月17日试飞。
9  CH-47   波音直升机 川崎重工  1984         1984年从414型(D型)开始作为CH-
                              47J生产,1993年开始生产加大油
                              箱的CH-47A
10 SH-60J  西科斯基  三菱重工      70      为反潜双发舰载直升机,装有日本
                              开发的战术信息处理显示装置和自
                              动驾驶装置。1987年试飞,1989年
                              交付第1架。到2000年3月31日包括
                              样机在内,共生产了70架。
11 UH-60J  西科斯基  三菱重工  1998  63      UH-60J和UH-60JA为双发直升机。
  UH-60JA              交付         UH-60J为海、空用,替代S-61。
                              UH-60JA为陆军用,替代UH-1。到
                              2003年2月已生产63架。

3. 组织管理

  3.1冷战时制定、现在仍执行的方针政策

  1954年6月,日本颁布《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完成了日本军队的重建。“防卫厅”的需求开始拉动日本军用航空工业的发展。1957年5月20日制定的《国防基本方针》,明确规定要“建立保障国家安全所必要的基础”,“根据国力和国情,在自卫所必需的限度内,逐步发展有效的防卫力量”。这是日本国防政策的基础,历次“防务力量发展计划”的依据。1970年日本首次颁布的“武器装备生产开发基本方针”和“武器装备研究开发振兴方针”是日本比较规范的国防科研生产政策,现在仍在执行。(1)武器装备生产开发基本方针:a.在加强防卫力量过程中,武器装备要以国家的工业为基础,注意形成自己的生产体系;b.推进自主研制和国产化;c.积极利用民间的研究力量和技术力量;d.开发与生产要有长远观点,注意效率性、经济性和稳定性;e.引入竞争机制。(2) 武器装备的研究开发振兴方针:a.武器装备的研究开发,以主要装备为重点。主要开发飞机、制导武器和电子设备;b.立足于日本长期防卫构思,制定长期开发计划;c.扩大研究开发的可选择性,鼓励创新;d.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开发能力;e.开发成果归国家所有 [作者注:此项在2002年已有松动];f.完善和充实开发体制。建立弹性的开发体制,尽可能充分利用民间的技术力量和研究成果;g.在计划、设计、试制各个阶段,要进行严格的阶段评估,决定项目的继续和终止;h.改善、提高技术情报能力;i.增加研究开发人员,提高研究开发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3.2冷战后,政府制定的技术政策

  (1)加强政府对发展科学技术和技术产业化的宏观调控

  a. 政策支持。日本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引导和推动技术产业化。1994年制定了“产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方针要点”,确定将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通信、机械、航空、空间等13个技术领域作为重点开发方向。1995年日本政府将1980年的“技术立国”提升为“科学技术创新立国”,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年6月制定了1996~2000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当时的通产省确定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商务支持系统、生物技术、航空航天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等14个领域为“新经济增长领域”。从此,日本的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结构科学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尔后,日本政府推出了《新业务创新促进法》、《产业活力再造特别措施法》、“产业再造计划”、“宇宙开发计划”、“信息通信政策大纲”等一系列促进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在加强独创性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生物、信息、材料、能源、电子、航空航天、环保等16个高速增长的技术领域。航空工业被定为面向21世纪具有牵引车作用的产业。2001~2005年新《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重点领域是:生命科学领域、信息通信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纳米技术与材料领域,此外还有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能源领域、制造技术领域、社会基础领域(含民用运输机)和前沿技术领域。这些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储备为日本军用技术,特别是军用航空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b. 经济扶植。采用信贷、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等政策,鼓励和扶植技术产业化。对投资期限长、风险大的高技术项目如基础研究、战略技术研究项目,日本政府补贴金额为项目费用的1/1、2/3或1/2,还分担研究开发费用。例如,2002年度对11项航空研发项目的补贴预算金额为81.4亿日元(约7600万美元)。支持和资助企业研究开发以民用飞机、传感器相关技术为主体的民用尖端技术。

  c. 改革科研体制。日本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官产学”联合行动,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联合攻关,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已被证明是一条高效的研究发展模式。日本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深海探测船、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等都是“官产学”联合研究开发的成果。

  (2) 鼓励民间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

  a. 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资力度;b. 鼓励企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鼓励国家研究机关、民间企业、大学积极合作,共同进行研究开发工作; c. 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外国科技成果。许多产业如民用飞机、汽车、电子等产业都是借助引进的航空技术发展起来的。

  (3) 增强研究开发的综合能力

  a. 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协调发展;b. 加强科技投入和战略性技术研究开发。首先是增加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其次是重点研究开发能够带动整体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技术,以保障持续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3.3冷战后,日本军方制定的技术政策

  (1)继续强调武器装备自主开发,实现国产化

  1973年执行第四个《防务力量发展计划》,武器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3%,进入了真正自我发展武器装备的时期。以后的《防务力量发展计划》,包括2001~2005年度《防务力量发展计划》,都致力于通过“国产化”巩固日本国防工业基础和实现武器装备技术现代化。

  (2)在军事科研开发和采办中强调竞争、激励、评估、监督机制

  1970年7月由防卫厅长官决定的《研究开发振兴方针》中,强调了竞争、激励、评估、监督机制。冷战后,日本防卫厅在2001年6月27日制定了《研究开发实施指南》,这是日本今后实施国防技术研究开发的方针。为具体实施,又制定了具体执行的文件:《防卫厅研究开发评估指针》和《防卫厅研究开发评估实施要领》。这些政策文件除阐述重点国防技术领域、研究开发多元化外,更强调竞争、评估等机制。

  a. 采办中的竞争机制。日本军方的采办合同有三种,即“一般性公开竞争合同”、“有限指名的竞争合同”和“不采取投标方式的自由合同”。冷战后,日本军方实施采办改革,1999年4月公布的“采办改革具体措施”,力图通过利用市场力量、加强竞争,使采办制度更加透明;创建鼓励竞争环境,逐步转向竞争合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非竞争性的自由合同金额仍占82.7%。

  b.采办中的激励机制。为了降低采办成本,日本军方实施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1999年7月试行“降价提案制度”,降低金额的50%作为技术费,支付给企业,三年不变;债权向防卫厅流动,鼓励企业降低成本;知识产权可归属企业,拟执行《产业活力再造措施法》第30条,推动国防技术向民间转移。

  c.采办中的研究开发评估机制。日本防卫厅的研究开发评估,一直是通过以装备审查会议和技术研究本部研究开发评估会议为中心的评估体系实施的。今后武器装备研究开发评估的基本思路是,确保实效、连续、客观、透明。评估分:业务评估、按领域评估、制度评估、机关评估四类。

  d.采办中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涉及机构、第三者监督体制、合同透明度、调查和惩罚等方面。

  (3)增强与美国等国家的军事科研合作

  冷战后,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仍然是日本防务和安全战略的基石,日本发挥多边安全作用的基础。1997年9月新《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的颁布,日美安保体制已经成为一种“涵盖亚太、多维渗透、攻防兼备、平战结合”的全方位体制。日本通过日美在国防技术的合作,可以从美国获取先进的军事技术,提高武器装备的通用性,降低武器装备的研究开发成本和风险,维持和培育日本国防生产·技术基础。近年,还与法国、韩国(2000年度)、英国进行了不同等级的技术交流。

  (4)维持和培育国防产业·技术基础

  日本维持和培育国防产业基础的措施有:尽可能保证采办数量,均匀生产;为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效用,建立维护、修理体制;在可能的范围内实施三军武器装备通用化以及零部件的通用化、簇化,使通用部件形成批量生产;制定法律促进企业创新,增强活力。

  日本维持和培育国防技术基础的措施有:明确重点技术领域。重视三军主力武器装备的系统集成技术,以维持主要装备的国内开发能力;增加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的人员、研究开发预算,确保研究开发的计划性,开展验证性技术研究;重新认定研究开发评估体制。

  (5)重点技术重点发展

  2001年的《研究开发实施指南》确定了对未来发挥战斗力、影响防务成败、作为军事技术重要性又极高的领域是,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无人机技术领域、制导相关技术领域;同时也确定了虽然是主要武器装备的核心技术,但不能期望从外国引进的技术领域是,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和航空电子技术领域。

  4.能力与水平

  日本在航空发展方面采用了同美国密切合作的方针,同时,日本利用自己的某些技术优势,已经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4.1飞机、发动机方面

  日本生产的军机主要有:战斗机、教练机、运输机、反潜水上飞机、直升机、无人飞机与无人直升机、和靶机。依据历次《防务力量发展计划》,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仿制了美国F-86战斗机、T-33喷气教练机、F-104J战斗机、F-4EJ战斗机和F-15J战斗机以及UH-1J、SH-60、CH-47H直升机;利用仿制技术自行设计的机种主要有:T-2、T-3、T-4、T-5中级喷气教练机,YS-11涡轮螺旋桨运输机、C-1喷气运输机,F-1支援战斗机,MH-2000、OH-1直升机以及各种型号的水上飞机,见表7;联合设计、生产的机种主要有:F-2支援战斗机和BK117、S-92直升机。

表7 日本自行研制或合作研制的军用飞机
飞机名称        投产年份 生产数量(架)     研制和生产单位
PS-1反潜水上飞机    1969   23          新明和工业公司
C-1军用运输机      1973   31          川崎重工
T-2超音速教练机     1974   96          三菱重工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
US-1水陆两用救生飞机  1975   6           新明和工业公司
F-1支援战斗机      1976   77          三菱重工
T-3初级教练机      1977   50          富士重工
T-4中级教练机      1985   100(总订购量)     川崎重工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三研究所
F-2支援战斗机      1996   130(总订购量)     三菱重工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US-1改              1 (2002年)      新明和工业公司
OH-1直升机       2000   4(2001-02两年)    川崎重工
SH-60J改        2002   2002.6交付第一架   三菱重工
生产的发动机有:涡扇式、涡喷式、涡轴式、涡桨式、活塞式。日本历年仿制和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参见表8。

表8 引进专利生产的发动机
序号 机种名称   装备机种        外国公司        日本主承包公司 引进年
11  J-47     F-86          美国通用电气      石川岛     1954
2   J-79-11    F-104J、F-104DJ、F-4EJ 美国普惠        石川岛     1960
3   CT/T58    HSS-2B、V-107、S-61   美国通用电气      石川岛     1961
4   CT/T64    P-2J、PS-1、US-1A    美国通用电气      石川岛     1965
5   CT63     OH-6          美国艾利逊       三菱重工    1967
6   TF-40     T-2、F-1        英国罗罗和法国透博梅卡 石川岛     1970
7   T56      P-3C、EP-3、UP-3C/D   美国艾利逊       石川岛     1978
8   F100     F-15J/F-15D       美国普惠        石川岛     1978
9   T700     SH-60J、UH-60J     美国通用电气      石川岛     1990
10  F110-GE-129  F-2A/B         美国通用电气      石川岛     1993

  今后,日本除继续研究研制超音速运输机、新型反潜巡逻/运输机、多用途无人飞机和小型航天飞机外,还将继续与欧美航空技术先进国家合作,参股研制生产多种航空发动机。正在进行的超音速运输机和航天飞机的研究开发虽然属于政府的民用计划,其研究成果也必然会转移到军用飞机上来。

  值得指出的是,至今日本还没有一架真正完全自行研制的高性能作战飞机。从最新研制的F-2支援战斗机看,尽管该机装有由三菱电机公司自行研制的利用砷化镓集成电路技术制造的先进相控阵雷达,在机体制造上采用了碳系复合材料和翼身复合一体成型技术等先进工艺材料和制造技术,但该机是以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16C战斗机为基础,发动机是美国的。在整个F-2计划中,美国提供了45.8%的研制费,并占40%的工作份额。

  4.2空射导弹方面

  日本的空射导弹主要包括空对舰导弹和空对空导弹:

  (1)空对舰导弹

  自1973年以来,日本共发展了ASM-1(80式)和ASM-2(93式)空对舰导弹。目前,日本正在研制新型空对舰导弹ASM-3。ASM-3是中程、高速、惯性加复合寻的制导、采用集成火箭冲压喷气发动机推进的空对舰导弹,预计在2010年投入使用

  (2)空对空导弹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购买国外专利和自主开发的方式,先后研制了AAM-1(90式)、AAM-3.AAM-2、AAM-4(99式)和AAM-5(99式改)等各型空对空导弹。其中,AAM-4是日本为取代现役美制“麻雀”AIM-7F中距空对空导弹而自行研制的第一个中距空对空导弹。该弹于2002年开始进入日本航空自卫队服役,装备F-4EJ和F-15J战斗机。XAAM-5(99式改)新型空对空导弹是在AAM-3的基础上研制的有效进行短距离空中格斗的空对空导弹。

  4.3机载设备方面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微电子技术,促进了军用机载设备的发展。日美合作研制的F-2支援战斗机装备了日本自主发展的、水平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合成孔径雷达以及液晶显示器。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北约部队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中的核心芯片大都是日本军工电子企业生产的。日本一家研究机构曾经著文论述,如果日本真正地介入国际军火市场,完全可以控制电子战设备市场40%的份额。

  4.4基础技术与设备方面

  (1)飞机数值仿真

  1991-1998年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开发了以计算机流体力学为基础的飞机性能评估系统,并以F-16为例进行评估。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NAL)拥有的数值风洞,可以进行飞机、火箭等的大规模流体数值模拟,计算航天飞机再入、飞机起降、喷气发动机内部等等的复杂气流流动。与之相配的是日本最大、世界顶级大屏幕三维图像快速处理和显示系统。此系统可以进行超过10亿点的超大规模燃烧现象仿真模拟显示,以及由1000多个部件组成的实际飞机超复杂形状仿真模拟显示。整套设备正用于超音速运输机、平流层飞艇系统以及空间往返飞行器、航天飞机等再使用型空间运输系统的研究。

  (2)航空发动机高空性能试验设备

  2001年3月日本建成航空发动机高空性能试验设备,可以模拟高度22500米、M数2.5的飞行条件。高空试车台包括气源、供气调节装置、试验舱、排气冷却装置、排气装置、测试系统、冷却水供给装置、发电装置、水处理设备等,建在北海道千岁市。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从1993年3月开始负责包括计划、设计、采购、现场工程和试车在内的总体项目管理。另外,NAL也开展了民用航空发动机数值仿真研究。

  (3)飞机设计制造数字化

  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企业通过参与波音-777运输机的设计制造,掌握了无纸设计技术。日本防卫厅和航空工业企业正构建以数字化、标准化和资源共享为特征的CALS系统,用于军用航空产品采办和飞机并行工程,飞机无纸设计、制造与全寿命维护。

  5.重大计划

  (1)加油机/运输机。2002年开始加油机/运输机装备的调查研究。在2001-2005的《防务力量发展计划》中计划采办4架加油机/运输机;

  (2)XAAM-5空对空导弹系统(包括导弹、母机改装、支援器材)。计划时间1998-2011年,计划从2002年度开始试制到2007年度完成试验的经费为55亿日元,主要技、战术指标是,以日本2002年服役的AAM-4空对空导弹为比较基准,XAAM-5的性能优于美国2004年服役的 AIM-120B+和俄罗斯2008年服役的AA-12PD空对空导弹;

  (3)高高度滞空无人机系统研究,计划时间2002-2007年,计划经费19亿日元(原计划为82亿日元,新计划为19亿日元),主要进行单元技术研究,包括系统总体设计、风洞试验模型、自动起飞着陆和状态识别、碰撞回避试验样件、结构合成飞行控制技术研究等。

  6. 国际合作

  日本最重要的军用飞机国际合作研制项目是F-2支援战斗机。该机由日本三菱重工和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F-16C基础上共同研制而成。

  国际合作研制的民用飞机项目有:波音767和777。与加拿大、欧盟也有民机生产合作;直升机项目有:BK-117、OH-6 、CH-47和S-92等;发动机项目有:V2500、PW4000、PW6000。
日本的重工业基础是扎实的。
三菱重工是个不容小视的公司
谢谢楼主的资料:b
唯一用航母+舰载机和美国打过仗的国家.
而且一度占据优势.
而且是在60多年前.
]]
谁知道XF5-1发动机数据,有说推力是50千牛,不知是不是指不带加力的?
所以大家不能买三菱的车
  相对于我们老说德国和日本都算是老牌帝国主义
我觉得土鳖航空摊子虽大,,但论水平比不过日本:(
原帖由 王业 于 2008-1-26 10:49 发表
我觉得土鳖航空摊子虽大,,但论水平比不过日本:(



你也算在CD混了几个月了.怎么还在当假期党呢:L :o
原帖由 xiaogexh 于 2008-1-26 09:36 发表
所以大家不能买三菱的车

装4G64,4G18的国产车满大街都是!;P
跟假期党没关系.同样是造大机机,ARJ21的子系统供应商和P-X的子系统供应商,就很清楚是说明了这个问题.
手握全世界制造业最先端技术的第二科技大国的实力是不容小视的.
------------------------------------------
P-X的发动机是以石川岛播磨重工业为主研发的,一部分配件由三菱和川崎提供.
机体的中部和后部是三菱.
主翼和尾翼由富士重工和日航负责.
搭载的雷达由东芝生产.
声音处理由NEC.
管制设备是神钢电机.
自卫设备是三菱电机.
空调设备是岛津制做所.
起落架是住友精密工业.
........
完完全全的日本制造.

再看看ARJ21:
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

ARJ21的子系统供应商
动力装置 供应商
  发动机/短舱 GE
  
  系统 供应商
  航电系统 Rockwell Collins
  电源系统 Hamilton Sundstrand
  APU Hamilton Sundstrand
  高升力系统 Hamilton Sundstrand
  液压系统 Parker Hannifin Corporation
  燃油系统 Parker Hannifin Corporation
  空气管理系统 Liebherr Aerospace SAS, Toulouse
  起落架系统 Liebherr Aerospace GmbH, Lindenberg
  发动机振动监测仪 Vibro-Meter SA
  发动机接口控制装置 Vibro-Meter SA
  
  系统 供应商
  主飞行控制系统 Honeywell-Parker
  驾驶舱控制系统 SAGEM SA
  防火系统 Kidde Aerospace
  照明系统 Goodrich Hella Aerospace
  内装饰系统 FACC
  控制板组件 EATON
  水/废水系统 Envirovac Inc.
  应急撤离系统 Air Cruisers
  氧气系统 B/E Aerospace Inc.
  驾驶员座椅 Zodiac Sicma Aero Seat
  风档玻璃和通风窗 Saint-Gobain-Sully
  风档温控和雨刷系统 Rosemount Aerospace INC
  风门作动器 MPC Products Corporation
  
  空气动力设计据说有以下参与者:
  安东诺夫、中央流体、雅克列夫等著名航空单位....
原帖由 fr6zp 于 2008-1-26 12:34 发表

你也算在CD混了几个月了.怎么还在当假期党呢:L :o


土鳖那么多研究院,研究所,工厂,其实重复建设严重。摊子摆的虽然很大,但是论效率不高。
我记得以前看过,土鳖一个集团几十万人加起来的产值,还比不上三菱的航空业务部门几千人的。:L
原帖由 araetican 于 2008-1-26 13:32 发表
跟假期党没关系.同样是造大机机,ARJ21的子系统供应商和P-X的子系统供应商,就很清楚是说明了这个问题.
手握全世界制造业最先端技术的第二科技大国的实力是不容小视的.
------------------------------------------
...

你在想什么呢?一个民客,一个军用反潜,对配套设备的要求一样吗?
要比国产化率,该拿H6K跟PX比。你自己去看看日本新支线客机MRJ的资料,从发动机到航电的主要系统一样都是从外国购买的,要拿欧美的适航证,你就得用那些供货商的东西。
原帖由 王业 于 2008-1-26 13:45 发表

我记得以前看过,土鳖一个集团几十万人加起来的产值,还比不上三菱的航空业务部门几千人的。:L

“记得”“好象”是靠不住的
发言之前,核实下数字比较好。
军用的也是在拿毛人的东西改来改去啊.
:D  那你赶紧去核实啊,我错了我承认,你要是先找到证据我记错了的话尽可以嘲笑我嘛;P
原帖由 ssizz 于 2008-1-26 13:57 发表

“记得”“好象”是靠不住的
发言之前,核实下数字比较好。

主帖里有啊.全日本航空工业从业人员2万出头,年产值1万亿日元,约650亿人民币,90亿美元左右.
人均40多万美元的产值.
几千人能抵几十万这个说法很过分吗?
原帖由 王业 于 2008-1-26 14:04 发表
:D  那你赶紧去核实啊,我错了我承认,你要是先找到证据我记错了的话尽可以嘲笑我嘛;P

自己负责搞错,让别人负责纠错,你这不是存心给人添麻烦吗?

引用:“2006年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产销表现良好,盈利能力有所增强。全年总产值813亿元,增长17.37%,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95亿元。”
一航占航空航天的份额且不说了,一航那24万人里光造汽车的就有6万......按日本那种航天航天产业分类法来算,搞航空航天的就剩不下多少人了。
你拿造汽车的产值跟人家航空业务部门比,很好很强大。:D  
也算我没说清,是航空产品的产值,别拿飞机厂造的小客车电动车充数;P
原帖由 araetican 于 2008-1-26 14:16 发表

主帖里有啊.全日本航空工业从业人员2万出头,年产值1万亿日元,约650亿人民币,90亿美元左右.
人均40多万美元的产值.
几千人能抵几十万这个说法很过分吗?

人均产出差距是大,但要说几十万人?中国真正搞航空航天的从业人员哪有那么多........
中航一集团、二集团等单位里那些搞汽车、发电、机械机械、制冷设备等产业的人员非常多。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二集团公司、航天科技、科工集团又不是光干三菱重工航空宇宙事业本部的活。
航空二集团连造飞机带造汽车的产值去年的已经出来了,网上一搜一大把,你怎么不引用?;P
是不是觉得太丢人啊?;P
费老大力气搜个全国航空航天工业的总产值,是不是觉得比上面的日本数字高了点,就很骄傲啊?;P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产销表现良好,盈利能力有所增强。全年总产值813亿元,增长17.37%,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95亿元。”
这个数据已经把汽车等产业剔除在外了。不然光一个一航就不止那个数了。

(记者 杨铁虎)记者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一航)2008年度高峰会上获悉,中国一航去年的经济收入大幅增长,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07年,中国一航走过了战略转型的关键之年。集团公司积极推进战略转型,推行“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在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集团”宏伟战略的指导下,经济收入大幅增长,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4%,利润超过50亿元,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均创中国一航成立以来最好水平。

  2007年,中国一航在资本运作上结出了累累硕果。1月26日,中国一航国际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迈出产融结合的第一步,4月8日,中航第一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0月底,力源液压定向增发方案通过证监会审核。11月初,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正式在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交易,首次开盘价格为52元。11月底,中航国际物流公司在上海成立。12月3日,成飞集成在深交所登陆A股市场。开盘价格:18.60元/股……

  力源液压、中航光电、成飞集成、西飞国际……中国一航旗下的诸多股票让其首次成为众多股民、券商和媒体高度关注的名字;一航人的每一个动作,开始牵动中国股民紧张的神经。★
]]
原帖由 araetican 于 2008-1-26 14:02 发表
军用的也是在拿毛人的东西改来改去啊.

H6K 全数字模型 综合航电 玻璃化座舱 现在D30 将来太行派生110千牛“大”涵道比
跟全新设计有多大差别呢?
:o :o :o 。。。H6K以后用太行派生110千牛“大”涵道比?首次听说。。。。:o :o 。。。。
王业说的是上水平的,比如双性能涡轮,高温合金叶片. SSIZ说的是产值,买一亿条裤子和一架播音是相同的产值...你两先统一下到底比啥??
]]
纠正一下,我是比较某一个集团航空产品的产值和三菱航空部门的航空产值,:handshake

二航2006年航空产值记得,好像,大约,貌似。。。100亿左右,占总产值大概两三成,这是剔除汽车摩托车的数字:D
一开始的说法是不对的,特此说明。:handshake
原帖由 ssizz 于 2008-1-26 13:54 发表

你在想什么呢?一个民客,一个军用反潜,对配套设备的要求一样吗?
要比国产化率,该拿H6K跟PX比。你自己去看看日本新支线客机MRJ的资料,从发动机到航电的主要系统一样都是从外国购买的,要拿欧美的适航证,你就 ...

假如国内供货商能按适航要求设计,有效地试验取证,也能拿到适航证。但是土鳖货可靠性一贯不行,要做到规范要求很难,还要花钱做试验,这个市场不好挤进去
原帖由 HH-9AA 于 2008-1-26 09:28 发表
谁知道XF5-1发动机数据,有说推力是50千牛,不知是不是指不带加力的?

晕倒,你重新去看原图——从你截下来的这幅图向上5厘米,写着“最大推力约5t“。
阿二姐到底何时首飞?
2008:D
原帖由 Ericsson1979 于 2008-1-26 13:25 发表

装4G64,4G18的国产车满大街都是!;P

红头4G63中国没有啊!来的都是猴版!
可否这么理解,日本是航空工业强国但不是大国,我国是航空工业大国但不是强国.:L
]]
中国造歼十,还能给r日本增加产值呢,因为要进口日本的东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