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千年恩怨 六大宗教天主、东正教两合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06:39
  
教宗本笃十六世一直渴望促成两教重新统一,他已决定在下周五(23日)召开特别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均会出席。
  
  中评社香港11月17日电/分裂超过950年的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为重新统一踏出重要一步,双方前日起草联合文件,首次同意教宗为第一主教,地位高于东正教的牧首。然而日后两教统一后,教宗至高无上的权力无可避免会被削弱,相反东正教的普世牧首则可藉此加强对穆斯林国家的影响力,变相成为整个东正教“教宗”。  

  早前两教的领袖特别就教宗地位问题开会,是双方自1054年分裂以来第一次。两教神职人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草拟一份拉文纳档(Ravenna Document),初步同意罗马主教(即天主教教宗)为最高阶主教,地位凌驾于所有天主教的主教和东正教的牧首。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国教,长期在巴尔干半岛、中东地区与俄罗斯传布,今日在俄罗斯与希腊等国家仍具有近乎国教的地位。东正教据估计约有2亿2000万教徒,虽然仅及天主教的五分之一,但在基督教体系中仍具有崇高地位。

  教宗本笃十六世一直渴望促成两教重新统一,他已决定在下周五(23日)召开特别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均会出席。  

  若两教顺利重新统一,教宗将成为最高主教,但其权力难免会受限制,他目前在天主教享有的绝对权力将不复见。另外,东正教亦会要求天主教放弃教宗永不犯错的教义,以及容许天主教神父结婚。  

  但分析家指出,这项协议能否催生出更丰硕的成果,仍在未定之天。两大教会复杂的教义、历史与传教纠葛,需要时间一一化解。目前考虑的方案之一,是由双方的高层神职人员举行大规模“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讨论相关问题。  

  但是东正教本身的组织特性暗藏变数。君士坦丁堡牧首区虽然名义上地位最高,但对其他牧首区与教会并不具实质管辖权,最近更与俄罗斯正教会爆发内哄,导致后者代表愤而退出拉芬纳会议。如果信徒多达1亿2500万人的俄罗斯正教会拒绝背书,这纸协议恐将岌岌可危。  

  教宗权力将受限制  

  而两教真能达致和解的话,最得益的莫过于东正教的普世牧首(即君士坦丁堡牧首或伊斯坦布尔牧首)巴塞洛缪一世,他日后与土耳其等穆斯林国家对话时,将有更大影响力和话事权,变相成为东正教“教宗”。

  两教分裂原由

  1054年7月16日,罗马教宗利欧九世将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斯逐出教会,后者遂将利欧九世逐出教会,最终导致天主教分裂。  

  基督教一分为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罗马教会与东正教对神圣传统的诠释有异,罗马教会的《尼西亚信经》称,圣灵/圣神是由圣父及圣子中而出,但东正教则认为圣灵/圣神只是来自圣父。  

  和子说(Filioque clause,即圣灵由圣父和圣子而出)是罗马教会与东正教分裂的正式原因,但两教重新统一前,仍须解决其他纠缠不清的争议。

  世界六大宗教

  世界性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数和佛教,而其他宗教则主要为民族性宗教或地域性宗教。中国人习惯上称五大宗教,即天主教、基督教(指基督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天主教与东正教和新教(中国人俗称基督教)乃基督敦三大致派中的两大敦派。这三大教派虽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但仍被视为同属一教。  
教宗本笃十六世一直渴望促成两教重新统一,他已决定在下周五(23日)召开特别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均会出席。
  
  中评社香港11月17日电/分裂超过950年的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为重新统一踏出重要一步,双方前日起草联合文件,首次同意教宗为第一主教,地位高于东正教的牧首。然而日后两教统一后,教宗至高无上的权力无可避免会被削弱,相反东正教的普世牧首则可藉此加强对穆斯林国家的影响力,变相成为整个东正教“教宗”。  

  早前两教的领袖特别就教宗地位问题开会,是双方自1054年分裂以来第一次。两教神职人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草拟一份拉文纳档(Ravenna Document),初步同意罗马主教(即天主教教宗)为最高阶主教,地位凌驾于所有天主教的主教和东正教的牧首。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国教,长期在巴尔干半岛、中东地区与俄罗斯传布,今日在俄罗斯与希腊等国家仍具有近乎国教的地位。东正教据估计约有2亿2000万教徒,虽然仅及天主教的五分之一,但在基督教体系中仍具有崇高地位。

  教宗本笃十六世一直渴望促成两教重新统一,他已决定在下周五(23日)召开特别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均会出席。  

  若两教顺利重新统一,教宗将成为最高主教,但其权力难免会受限制,他目前在天主教享有的绝对权力将不复见。另外,东正教亦会要求天主教放弃教宗永不犯错的教义,以及容许天主教神父结婚。  

  但分析家指出,这项协议能否催生出更丰硕的成果,仍在未定之天。两大教会复杂的教义、历史与传教纠葛,需要时间一一化解。目前考虑的方案之一,是由双方的高层神职人员举行大规模“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讨论相关问题。  

  但是东正教本身的组织特性暗藏变数。君士坦丁堡牧首区虽然名义上地位最高,但对其他牧首区与教会并不具实质管辖权,最近更与俄罗斯正教会爆发内哄,导致后者代表愤而退出拉芬纳会议。如果信徒多达1亿2500万人的俄罗斯正教会拒绝背书,这纸协议恐将岌岌可危。  

  教宗权力将受限制  

  而两教真能达致和解的话,最得益的莫过于东正教的普世牧首(即君士坦丁堡牧首或伊斯坦布尔牧首)巴塞洛缪一世,他日后与土耳其等穆斯林国家对话时,将有更大影响力和话事权,变相成为东正教“教宗”。

  两教分裂原由

  1054年7月16日,罗马教宗利欧九世将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斯逐出教会,后者遂将利欧九世逐出教会,最终导致天主教分裂。  

  基督教一分为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罗马教会与东正教对神圣传统的诠释有异,罗马教会的《尼西亚信经》称,圣灵/圣神是由圣父及圣子中而出,但东正教则认为圣灵/圣神只是来自圣父。  

  和子说(Filioque clause,即圣灵由圣父和圣子而出)是罗马教会与东正教分裂的正式原因,但两教重新统一前,仍须解决其他纠缠不清的争议。

  世界六大宗教

  世界性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数和佛教,而其他宗教则主要为民族性宗教或地域性宗教。中国人习惯上称五大宗教,即天主教、基督教(指基督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天主教与东正教和新教(中国人俗称基督教)乃基督敦三大致派中的两大敦派。这三大教派虽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但仍被视为同属一教。
这些洋和尚也挺能折腾的
道教现在几乎完蛋了吧,除了旅游景点[:a3:]
不过奇怪的是道教很多观点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世界观里面,
世俗的很多人对道教和佛教常常混淆 ,虽然表面上很多人去拜佛,
可是有些庙宇里面道教神仙常和佛教菩提金刚一同出现
西游记里边道教和佛教的融合也很自然。
不过奇怪的是道教很多观点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世界观里面

-----------------------------------------
确切地说,只能说是同源,都源自老子
按世界观来说,其实道教是符合中国人的神秘主义思维的

但从结果来看,现世界的中国人哲学,绝对是一个大一统的混合体系
但是东正教本身的组织特性暗藏变数。君士坦丁堡牧首区虽然名义上地位最高,但对其他牧首区与教会并不具实质管辖权,最近更与俄罗斯正教会爆发内哄,导致后者代表愤而退出拉芬纳会议。如果信徒多达1亿2500万人的俄罗斯正教会拒绝背书,这纸协议恐将岌岌可危。  


:L   流血冲突的前兆?
基督教产生之初只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犹太教宗派,它的成员以真正的犹太教徒自命。从l世纪中叶起,随着越来越多的非犹太人被吸引到基督教的社团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义、组织制度和礼仪等。这样,到2世纪中叶,基督教社团已从没有自我意识的初期阶段发展成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具有独立形态的基督教会。
基督教形成的历史,包括从一世纪中叶到五世纪为止这一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现实末世论阶段(一世纪下半叶)、迁就阶段(二世纪)、争取在罗马帝国取得统治地位的阶段(三至五世纪)。
1、现实末世论阶段
在这时期,基督教还没有同犹太教割断联系。因此可以称之为犹太基督教阶段。
原始基督教是犹太教中主张弥赛亚降临说和世界末日论的—个教派。他们盼望世界末日的来临,盼望新的世界秩序的产生;他们坚决不接受现存秩序。
这场运动的社会基础是备受奴役和颠沛流离的人们,其根源则是民族和社会的压迫。《启示录》充满了仇恨和渴望复仇的思想。
2.迁就阶段
世界末日并没有来到。相反,公元二世纪,罗马社会相对稳定。这种形势之下,在基督徒的情绪中,世界末日行将到来的指望逐渐消乏;代之而起的,是在现实世界谋求生存、迁就秩序的生活态度。
但它并没有放弃关于世界末日不可避免的学说,末日论仍然是基督教教义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单“福音书”继续要教徒等待世界末日并叫他们相信为期不远,强调“这世代还没有过去…。”(《马太福音》24:34,《马可福音》8:30,《路加福音》21:32)。这个观点在基督教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留下来,直至现在。
在基督教迁就现实世界的这一时期内,教会作为一种组织制度也产生了。
这一时期也是基督教完全摆脱犹太教而独立的时期。基督教不再要求必须遵守包括割礼在内的教规,还在仪式和习惯方面同犹太教断绝联系,比如安息日改为礼拜日,逾越节变成复活节。
这一时期是基督教确立礼仪的关键时期。洗礼和圣餐礼是基督教仪式的基础。
3、争取在罗马帝国取得统治地位的阶段
4世纪初,当罗马对基督教的镇压显然徒劳之后,帝国的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任何以强力消灭基督教的企图都是不现实的;而且要有效地控制帝国,都必须首先维持和基督教会的和平。于是,继311年的《宽容饬令》规定停止迫害基督教之后,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又颁布了著名的《米兰饬令》,宣布承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的合法地位。从此,罗马统治者开始大力扶植基督教,并逐步使其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
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公布法律禁止在任何场所向异教神诋献祭,同时规定基督教为唯一合法的宗教。因此,这一年一般被看作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开始。
(二)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其中有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也有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但直接原因则是双方领导集团为争夺教会的最高统治权不断发生冲突,终于在1054年彻底分裂。
东部教会标榜自己的“正统性”称为“正教”,因为是东部教会,所以又称“东正教”,又因为在崇拜仪式中要用希腊礼仪,所以又称“希腊正教”。西部教会则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公教”,因为其领导中心在罗马,所以又称“罗马公教”,汉语译作“罗马天主教”。
(三)中世纪基督教的发展:十字军东征
(四)宗教改革和抗罗宗的形成
时代背景:
自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矛头必然指向教会,王权的加强势必削弱教权。
同时,教会内部争权夺利,教权分裂,神职人员腐化,使教会威信扫地。从14世纪起,罗马教廷实际上已沦为法国的附庸。欧洲各国陆续摆脱教廷控制之后,教廷收入锐减,而教皇的挥霍却有增无已。为维持教廷的庞大开支,教皇只好用各种手段来加重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剥削与掠夺,于是,封建割据的德国就成为他宰割的主要对象。
德国的工业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当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府,尽力抵制罗马教廷的横征暴敛后,教廷便把经济损失转嫁到四分五裂的德国身上。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但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不断壮大,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教廷强烈不满。
思想和群众准备
从15世纪中叶起,人文主义开始在德国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对教廷的深刻揭露和抨击,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准备。
15-16世纪,印刷术革新促进了《圣经》的普及。进而打破了教会对《圣经》的垄断,动摇了教皇的绝对权威。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Manin Luther,1483~1546)出身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庭,早年家境贫寒,以后受到正规教育。1507年,路德受神甫职,读了陶勒尔、爱克哈特、胡斯等人的著作,对罗马教会的传统教义产生了疑问。
1512年起,路德开始形成自己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1515年,教皇利奥十世(Leo X,1513~1521在位)为聚敛财富,以修缮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发售赎罪券,多明我会修士台彻尔(Johannes Tetzel)为了推销赎罪券,大肆宣扬赎罪券的功效。
台彻尔的这种宣传令马丁•路德等人气愤。在同事们的支持下,马丁•路德于1517年11月1日晨在维登堡教堂大门前贴出题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的95条论纲(《论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由此开始。
1520年8—10月间,路德先后写成了被称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三大论著:《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
《致德意志基督贵族公开书》的内容主要是反对罗马教廷的三道护墙。对此,马克思评论说:路德“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当时,德国的政治舞台上形成了三派势力:保守派支持罗马教廷,反对宗教改革;温和改革派支持路德,主张没收教产,取消教会特权、森严的等级制和繁琐的崇拜仪式,要求建立一个摆脱教皇控制的国家教会,但反对暴力;激进改革派在宗教改革的旗帜下进而要求变革整个社会制度。
马丁•路德为使德国意志摆脱教廷的掠夺,提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本民族的、独立的国家教会,主张废除教会法和教会法庭。还积极提倡用本民族语言举行崇拜活动。1526年,他编定了“德文弥撒和崇拜仪式”。
1529年,皇帝查理五世在斯拜耶召开帝国会议解决德国宗教改革问题。会上支持罗马教会的诸侯占多数,重申1521年沃姆斯帝国会议反对异端的禁令,恢复罗马教会的一切特权和产业。为此,支持路德派的诸侯于4月6日联合向会议提出抗议书,被称为“抗议者”(Protestant),“抗义宗”或“抗罗宗”,也称“新教”,而称罗马教会为“旧教”。
1555年,德皇查理五世承认路德派的合法地位。从此,路德派新教教会才正式享有合法地位。
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在罗马教廷统治范围内引起了连锁反应。欧洲各国内相继发生了对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运动,派生出脱离罗马教廷的新教派,如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
宗教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西欧各国新教势力的不断壮大,迫使教皇不得不召开宗教会议以调动各国旧教势力共同对付宗教改革运动。
1545年12月,教皇在特兰托召开宗教会议,即罗马教会的第十九次公会议。会议的目的有三:克服宗教分裂,反对新教运动;改革罗马教会;组织十字军对付东方的“不信者”。会议历时18年,直到1563年才告结束。
1564年11月13日,教里庇护四世(Pius IV,1559~1565年在位)公布了根据特兰托公会议决定制订的《特兰托会议信纲》。信纲肯定了中世纪罗马教会的信条和仪式全部正确无误,教皇是教会的最高权威,新教为异端。
新旧教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终导致了1618年三十年战争的爆发。罗马教会的势力受到很大的打击,罗马教廷不再是欧洲的主要政治力量,残酷的战争也影响了基督教的声誉,人们转而向科学和哲学中去寻求人生的答案,进而为理性主义开辟了道路。
基督教主要教派
天主教
天主教亦称“公教”,译自希腊文Katholikos,意指“普世的”,“大公的”,因为它以罗马为中心,所以又称“罗马公教”,有时亦被称为“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公教传入中国后,其信徒们称所信奉的至高之神为“天主”(取自《史记•封禅书》),所以被称为“天主教”。
天主教信奉天主圣父、圣子、圣神(即圣灵),也信奉圣母马利亚。其信徒相信圣父创造天、地和人类;圣子道成肉身,为救赎人类而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后又复活、升天,将来必再降临,审判世界,圣神从圣父、至子出来圣化人类;而教会则为耶稣基督所建立,有权赦免世人的罪等等。
天主教有一套严格的教阶体制,主要表现在其神品方面,它分为七品:司门员(一品)、诵经员(二品)、驱魔员(三品)、襄礼员(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司祭(七品)。前四品为低级神品(亦称小品),后三品为高级神品(亦称大品)。此外,其教阶制还包括神职中的主教、大主教、都主教、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宗主教、教皇各等级。罗马教皇神圣不可侵犯,并严格划分教士和俗人的界限,规定神职人员不得结婚。
正教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意为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因其为东派教会,故称“东正教”,又称“希腊正教”。
东正教不接受罗马教皇的领导,只承认他是“罗马主教”和“西部教会的牧首”。自有一套教阶体制,实行牧首制,其神品分为黑白两种。除主教外,一般神职人员可以婚娶。
正教比较拘泥于古代基督教会的教义和礼仪,强调与神交通的神秘意义和礼拜活动的神圣气氛。教堂布置得庄严、华丽,挂满了圣徒像。
新教
新教又称“更正教”、“抗罗宗”,在中国称为“耶稣教”。不少中国人通常又把“基督教”作为“新教”的专用名称。
最初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系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宗,后来从小又陆续分化出更多的宗派。目前新教内主要有六大教派:路德宗(信义宗)、长老宗(加尔文宗)、圣公宗(安立甘宗)、公理宗、浸礼宗、循道宗(卫斯理宗)。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小教派与教会,如教友派、五旬节派、奋兴派、基督复临派、救世军等。这些宗派统称为“新教”。
新教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权咸,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也不接受罗马教廷的统一领导。它反对天主教会复杂的教阶制度,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认为教牧人员与平信徒之间没有根本的对立,信徒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而无须教会或神甫作中介。
新教废除了禁止神职人员婚娶的规定,简化了宗教仪式和圣礼,其圣事只有洗礼和圣餐礼两项。
圣经
《新约》按其内容可分为四大类:
福音书: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记述耶稣的言行,但各有特点。
历史书:《使徒行传》,是一部最早的教会史。
使徒书信:共二十一卷。前十四卷统称为《保罗书信集》,保罗在这些书信中以“因信称义”为主导思想系统阐述了基督教神学。
启示文学:即《启示录》。
基督教基本教义
1、三位一体:基督教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认为上帝就其本质而言只有—个,但是具有三个位格:
圣父,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独一无二的、无所不能的上帝,创造有形、无形的万物的上帝”;
圣子,即耶稣基督,是“独一无二的主,为圣父所生”,“从神出来的神,从光发出来的光,从真神出来的真神”,“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凭着他而受造的”,他“为拯救世人而降临,取肉身成为世人”,“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第四十日升天”,“将来必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
圣灵,“圣神”,“是主,是赐生命的,从父出来(西派教会主张“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荣”。
这三者虽非一位,却不是三神,而是同具—个本体的独一无二的真神。这个“奥秘”不能靠理性来领悟,只能靠信仰来接受。
2、上帝之创造:亦称“天主之造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也称为“六日工程”。
3、道成肉身:基督在创造世界之前便与上帝同在,即上帝的“道”,也称逻各斯。因世人犯罪无法自救,上帝派遣他来到人间,通过童贞女玛利亚而取肉身成人,即耶稣基督。此说见于《约翰福音》1:14。
4、原罪:人世苦难的根源,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除原罪外,每个人自己违背上帝的旨意所犯的罪则称“本罪”或“现犯罪”。
5、救主与救赎:基督教称耶稣基督为“救主”或“救世主”,认为耶稣降生是为了拯救相信他的人摆脱罪恶,得到永生。
6、天堂和地狱:基督教传统教义认为,现实世界是罪恶的渊源,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苦难是无法摆脱的,只有相信上帝和其派来的救主耶稣,一切顺从上帝的安排,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否则在末日审判时会被投入地狱。天主教和东正教还相信有“炼狱”,但新教没有“炼狱”之说。
基督教基本礼仪习俗
基督教的礼仪因教派不同而有所不同。天主教和东正教部认为有七桩圣事:洗礼、坚振、告解、圣餐、终傅、圣职和婚配。基督教路德宗只承认洗礼和圣餐为圣事。
洗礼(Baptism):基督教的入教仪式,分注水礼和浸礼两种。。
坚振(Confirmation): 亦称“坚信礼”、“坚振礼”。入教者在领受洗礼一定时间后,再接受主教的按手礼,如此,可使“圣灵”降于其身,以坚定信仰,振奋心灵。
告解(Confression):是耶稣基督为赦免教徒在领洗后对上帝所犯各种罪,使他们重新获得上帝恩宠而定立的。举行告解时,由教徒向神甫告明对“上帝”所犯罪过,以示忏悔。神甫对教徒所告各种罪,应严守秘密,并指示今后应如何补赎。
圣餐(Holy Communion):天主教称“圣体圣事”,其礼仪称“弥撒”。东正教称“圣体血”。基督教新教称“圣餐”。
终傅(Extreme Unction):教徒临终时敷擦“圣油”。一般在教徒年迈或病危时,由神甫用经过主教祝圣过的橄榄油,抹在病人的耳、目、口、鼻、手、足,并念一段祈祷经文,认为这样可帮助受敷者缓解病痛,赦免一生的罪过,心安理得地去见上帝。
圣职(Ordination):人担任神职时,要举行祝圣礼。神甫或主教念一段祈祷经文,宣称担任神职者可以“圣化”,成为“圣者”,今后有资格主持“圣事”。
婚配(Matrimony):男女信徒成亲时,要到教堂举行结婚典礼,求得上帝的祝福。
基督教主要节日
基督教的节日繁多,有各教派共同的节日,也有各教派自己的节日。各教派较重要、共同庆祝的节日主要有:
圣诞节(Christmas)——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亦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圣经》中没有耶稣诞生日期的具体记载。天主教和新教规定每年的12月25日守此节。东正教会和其他东方教会由于历法不同,其12月25日相当于公历1月6日或7日。
受难节(Good Friday)——纪念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节日。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守此节。鉴于此,在西方,有些人很忌讳星期五,因为它象征不吉利。
复活节(Easter)——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3月2l日至4月25日之间)为“复活节”。东正教由于历法不同,比天主教和新教晚两周。
升天节(Ascension)——纪念耶稣“升天”的节日。复活节后第40日为此节。东正教由于历法不同,比天主教和新教晚十三、四天。

现在的纪年是以耶稣出生为元年的, 公元2006年.
耶稣基督大概是30岁开始传道的,一直有门徒跟着他,直到今日.
歐美大眾文化早已把基督教去中心化,從電影到小說出現各種「翻案」。關鍵在於新出土的幾部「福音」引發新的詮釋。從性別、種族到猶大的角色,基督教去中心化的趨勢正方興未艾。
小說《達文西密碼》(又譯《達芬奇密碼》)自二零零三年面世後至今年五月,在全球印數超過四千萬冊,被列為有史以來六大暢銷書之一,幾乎與《聖經》齊名。其情節是「聖杯」(Holy Grail)傳說的最新變奏,但這次卻宣傳耶穌是人、成過家、妻子是馬大拉的瑪麗(Mary of Magdala),且留下後代。這個秘密一旦公開,整個基督教將被拆穿是一場兩千年大騙局,因此,天主教內的極端派主業會(Opus Dei)要追殺耶穌的後代滅口,而一個存在了近一千年的地下組織郇山隱修會(Priory of Sion,又譯錫安會)則力圖保護聖裔,為此在十字軍東征時代曾在耶路撒冷組織了聖殿武士團。
  小說在西方引起軒然大波,不少信徒信仰開始動搖,基督教不分派別都有人出來駁斥。在源遠流長之教會傳統裡,該小說提出的問題乃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寒。西方野史裡有關「聖杯」及其保護者聖殿武士團的傳說歷久彌新,至當代更著述不斷。根據《新約》,耶穌受難時,門徒逃遁一空,守在十字架下者唯有聖母、馬大拉的瑪麗,以及若望,有點像婆媳從弟自家人﹔耶穌復活後現身,第一個發現祂的就是這位瑪麗。法國南部有瑪麗逃避迫害、最後抵達普羅旺斯之傳說。但在五九一年,教皇格列哥里一世(Gregory I)卻把她與《新約》中一位同名的妓女混同,以訛傳訛,教廷至一九六九年始作出含蓄的更正。但天主教極右派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在其二零零四年發行的《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一劇中卻不予理會、仍堅持舊說。這些蛛絲馬跡都透出有待「翻案」的呼聲。
  據說基督教早期的文獻裡有一部《馬大拉的瑪麗之福音》。目前所有基督教會共奉的四大福音書是鎮壓了眾多的其他「偽經」後豎立的「正典」。此發展與基督教早期史有關。耶穌的追隨者本來只是猶太人信仰的一個宗派,後來傳入外邦人之間,才與猶太母體分離,形成「基督教」。這個過程始自聖保羅。他本人是小亞細亞太索斯(Tarsus)城的猶太僑民,並具羅馬公民籍,皈依耶穌派後,堅持把福音傳給外邦人,同時建議豁免他們無須遵守摩西法典(the Mosaic Law),尤其是割禮。為此,保羅於公元四九年左右前赴耶路撒冷與彼得和義人詹姆斯(James the Just,耶穌的同父異母兄、十二宗徒之一)進行洽商。根據《宗徒大事錄》(Acts of the Apostles),此提案獲得領導層一致支持,但現代學者卻指出耶路撒冷會議其實造成一場大****。
  保羅把一個猶太宗派傳入異邦人之舉,為耶穌派的希臘化打開了大門。當時,羅馬帝國尤其在其東部的文化主流就是希臘文化。希臘哲學尤其是新柏拉圖主義的世界觀是靈肉對立,與猶太人遵守教法和崇尚公義的精神迥異。猶太人不貶抑世間,也不至於提倡極端禁慾。但希臘文化中的靈肉對立觀則不然,它甚至視物質世界為邪惡。持此論者在早期基督教裡形成「諾斯底」(Gnostic)派(又稱「靈知派」),其中心教義是「諾悉斯」(gnosis),它類似佛學裡的「般若」觀念,即解脫之道在於對精神界的「靈知」。諾斯底采新柏拉圖主義的「流變說」(emanations),以至上神為光明之源,離開這個光源越遠、越趨下游,就越墮落為物質,因此物質世界的創造者是流變下游的「次等神」(Demiurge),祂不是邪惡就是無知,但一片漆黑的物質世界裡卻困住了零星未泯的光點,因此至上神派遣較上游的耶穌去解救它們。在諾斯底教義裡,每一層流變的化身都具陰陽兩儀(syzygy),因此耶穌有配偶,是蘇菲亞(Sophia)。這一脈思維到近代即變成黑格爾哲學 ﹕「宇宙精神」首先把自己異化為「物質」,然後經歷一連串二元對立的辯證過程回歸自己。
  


瑪吉安自創教會

至公元二世紀,諾斯底幾乎在基督教會裡奪了權。此時,一位從帝國東部至羅馬城的教友瑪吉安(Marcion)主張改革,不受重視,遂自資創辦另一教會。嚴格地說,瑪吉安不算是諾斯底,後者重「靈知」,他重信仰,他關注的毋寧是肯定基督教之新興宗教地位,與猶太教徹底分家。他指出﹕耶穌宣揚的是一個慈悲的上帝,猶太經書裡的是公義和憤怒的上帝,並非同一神。我們這個「天地不仁」的肅殺宇宙是猶太上帝創造的,和耶穌所宣揚的與物質不沾邊的上帝無關,而殺死耶穌的正是猶太上帝耶和華的信徒。耶穌的眾門徒竟不辨黑白,唯聖保羅獲教外別傳,獨得耶穌的心法。
瑪吉安可謂建立了第一個「基督教會」,它與舊猶太信仰徹底劃清界線,締造了全新的基督教認同,並成立了有中央、有基層、有「正典」(canon)的組織,而由其「中央」批准的「正典」只有一部《路加福音》(Gospel of Luke),路加是聖保羅的門徒與私人醫生。這當然不為主流派接受,但他們必須模仿瑪吉安派的組織,才能把它撲滅。至四世紀,終於形成一個建築在十二位宗徒的權威之上、以四大福音為正典的聖教會。
主流派保留古猶太宗教之聖典,把它當作四大福音之預示,並尊之為《舊約》。瑪吉安的觀點太過偏窄,雖然它在解決誰創造這個「天地不仁」的宇宙問題上,替至上神設立了不在犯過現場的證據。至於成為聖教會的主流派,確能保住創世主與救世主為同一神,卻難於自圓其說,因為我們這個世界被設計得如此之無理,本該怪罪總工程師的,他們卻倒過頭來控訴受造物,說正是由於彼等信心不足、罪孽深重,世上才邪惡充斥,云云。
瑪吉安派把新興的基督教與古猶太宗教一刀切開,無疑更合乎邏輯。《舊約》與《新約》的精神基本上不同,前者裡的上帝用洪水把人類滅絕,後者裡的上帝卻派遣自己的獨生子下凡,為人類贖罪而慘死在十字架上。硬把這兩部形同冰炭的經書拉扯在一起,原因何在﹖這不能用邏輯去解釋,必須由非理性心理學去透視。人類歷史上成功的運動往往是迎合後者,不必合乎前者。

基督教攫取猶太傳統

這裡我提出一個有待研究的比較歷史學議題,那就是猶太人常常成為其他族群投射愛憎雙重感情的對象。上帝單獨挑選他們做「選民」,為照耀天下萬邦之光,其民族史是一部上帝和他們展開獨特對話的記錄,該記錄充滿張力和悲情。因此世界史上總是出現其他族群想把這個傳統佔為己有之現象。伊斯蘭先知譜系上溯至阿當、歷諾亞、亞伯拉罕、雅各經摩西至耶穌而至穆罕默德。阿拉伯人更認自己是亞伯拉罕婢女所生的長子之裔。
俄國史學家比靈頓(J.H. Billington)說,十七世紀俄國爆發在希特勒之前對猶太人最大的屠殺,乃因為東正教徒以自身為正牌「以色列人」,必須消滅被上帝唾棄的原以色列人。今日美國「黑人穆斯林民族」的領袖法拉罕(Louis Farakhan)以排猶著名,曾稱頌希特勒,但卻認為「黑人穆斯林民族」才是正宗「以色列人」。以色列史的範本確已成為「照耀天下萬邦之光」﹕早期英國移民赴美洲,是為了在新大陸建立「新耶路撒冷」﹔連長老會的李登輝也參加這個歷史假面舞會,把脫離中國建立新國家比喻作「出埃及記」,有自況為摩西之虞。
基督教是攫取猶太人傳統的始作俑者。它一手把整部猶太聖典當作耶穌來臨的預示,另一手把猶太人當作替罪羔羊。近期流行一種說法﹕福音書裡猶太人強迫羅馬總督處死耶穌的記載純屬虛構,當時只有羅馬政府才有權判死刑,絕對的羅馬權威豈容他人干預﹖但基督教既已背對猶太人,轉向羅馬人傳教,自然不便控訴後者殺害創教者,遂把前者說成「殺害主耶穌」的元兇。就這樣,基督教文明的深處已植下要把猶太人滅種的因子,直至希特勒方才一遂心願。
基督教是成功地接收了猶太古經,卻因此製造出在一神教底下到底能容納多少個上帝之悖論。最後,它在羅馬帝國政府協助下,奠立「三位一體」的教條。《舊約》的耶和華和《新約》的救世主被說成是父子關係,而「聖靈」則為兩者所生。但既然用上生殖的比喻,怎能沒有「母神」﹖既然應用人間的輩分,自然該分判長幼與尊卑,卻硬說三者是平等的,共永恆的,而且是同一神。有人把祂們過份地分隔、說耶穌只是聖父之使者,即被判為「異端」。有人把祂們過份等同,說聖父和聖子在十字架上一起受難,亦被判為「異端」——祂們必須只是一個,但同時亦必須是三個。三者裡只有耶穌曾經降世,因此他必須是神也是人,視其為人者是「異端」,說他只具神性者亦為「異端」。基督教雖然排斥極端的希臘化,終不免受希臘式思辨的影響。待伊斯蘭興起,才清算了這種偽裝的多神教,恢復純樸的一神教,同時讓《舊約》式公義和憤怒的上帝復辟。
待基督教的「正典」和「教條」都大勢底定,其他的福音書遂被當作「偽經」(apocrypha)排斥,尤其是有諾斯底嫌疑者。如今諾斯底變成熱門話題,多虧一九四五年在埃及出土的哈瑪地(Nag Hammadi)經庫。其中一部「湯瑪斯福音」(Gospel of Thomas)在史料的重要性上被等同四大福音。哈瑪地經庫被炒熱,促成一部早在一八九六年已被發現的《瑪麗福音》在一九五五年正式公諸於世。學者們傾向把該「瑪麗」等同於馬大拉的瑪麗,只有一位說是聖母瑪麗亞。在三世紀的基督教護教士著作裡已保留有這部「偽經」的引文,裡面記載彼得代表十二位男宗徒表達他們的醋意﹕「難道他(主耶穌)喜歡她多過喜歡我們﹖
問題在於﹕我們無法確定這位「瑪麗」就是馬大拉的瑪麗。即使是,她是否耶穌的配偶亦造成另一個問題。《新約》中包括聖母在內共有四位瑪麗,只有天主教把除了聖母外的三位瑪麗統統混為一談,新教把她們全部分開,東正教頂多做到不把馬大拉的瑪麗與「罪婦瑪麗」混同。根據東正教的傳統,最後,馬大拉的瑪麗陪同聖母遷居於小亞細亞,其遺骸在八八六年被轉移至君士坦丁堡供奉。這個傳統與流傳於法國南部的「瑪麗最後抵達普羅旺斯」之傳說枘鑿。即使我們接受法南說,也必須顧及馬大拉的瑪麗在法南是被當作「懺悔者」供奉的,亦即是把她與「罪婦瑪麗」等同,並非如《達文西密碼》所說﹕耶穌的妻子兼繼承人為了逃避篡了權的十二位宗徒迫害,走避法南,後來其子孫與墨羅溫王朝通婚,把耶穌的血統滲入歐洲各王室,云云。
這裡說不上「翻案」,用一個傳說取代另一個傳說並無「還歷史本來面目」可言。該注意的倒是﹕這個「翻案」替哪一種當代政治服務 ﹖馬大拉的瑪麗是耶穌真正傳人的命題,視十二位男宗徒篡奪教會領導權為父權的勝利和婦女地位之貶抑,甚至整部基督教義都可作如此觀。一九九三年,世界各地兩千多名神學家在明尼蘇達州舉行「重塑上帝形象」大會,決議把上帝從「耶和華」變性為「蘇菲亞」——《達文西密碼》的女主角不正是蘇菲(Sophie)嗎 ﹖在《達文西密碼》裡,主業會的殺手作自我傷殘的禁慾苦修,與瑪麗的秘密信徒以男女交媾為其秘儀形成尖銳的對比。問題在於,把男性霸權視作對情慾的「宰製」、把女性視作待解放的「慾望」是後現代的性別政治,縱使歷史上真有女教主其人,也不見得和這套後現代符號學對號入座,但這與當前的奪權考慮來說無關宏旨。
今日重寫基督教史者手中有兩張所向披靡的王牌,一曰「性別」、二曰「種族」。後者從最近面世的諾斯底經卷《猶大福音》(Gospel of Judas,又譯《猶達斯福音》)之際遇可看出。該經卷可能在半個世紀以前已出土,地點是埃及則無疑,已成殘卷,經整理和翻譯後,在今年四月六日面世。碳定年代法把手卷年代定在二二零至三四零年之間,無跡象顯示作者是猶大本人。
在經卷裡,耶穌從眾宗徒間把猶大招喚出來,說他們是無知的一群,唯獨猶大能領會「天國的奧秘」。耶穌要求他協助完成自己的受難大業,根據諾斯底教義,肉體對耶穌來說是一個牢?#092;,他受難是解脫形體、返回精神界。於是一個被唾棄了兩千年的出賣師父的叛徒,遂搖身一變成為耶穌受難救世事業的搭檔。猶大的形象經基督教兩千年的醜化,已成猶太人貪婪和叛賣的典型。要求教廷把猶大封聖的呼聲在今日德國特別高,正因為希特勒曾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戰後德國人心懷罪惡感之故也。
大眾文化早已開始把基督教去中心化。電影《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1988)描寫耶穌與馬大拉的瑪麗成家,還出現性愛場面。《聖痕》(The Stigmata,1999)則是受了《湯瑪斯福音》之出土的啟發。故事說耶穌身上的五處「聖痕」忽然出現在一個現代女子身上,她非但不是什麼聖徒,甚至連教徒都不是,生活也很爛﹕吸煙、喝酒,雜交,樣樣俱全。但上帝為什麼挑這樣的人來展示耶穌的聖痕呢﹖原來二十世紀早期的考古已經挖掘到更為接近耶穌原始教義的第五部福音,但被教廷鎮壓。該福音說﹕要達到天國根本不需經過教會,因為「天國就在你的周圍,天國就在你之內」。這固然是《湯瑪斯福音》的引句,但電影宣傳者與古代諾斯底禁慾精神全然相反。
在離婚、墮胎、女性可以當神父和同性戀等問題上,美國的天主教徒和羅馬教廷裂痕已久,分歧日深,似已達唾棄教會,在自己之內另覓「天國」的地步。但上述故事不該被狹義地理解為美國天主教徒和羅馬教廷的矛盾,而是更廣泛反映今日美國社會存在反對任何「清規戒律」的心理。果然在《祝福聖嬰》(Bless the Child,2000)裡,耶穌第二次來臨的生母性生活很亂,因此根本不知道生父是誰,同時她即使在懷孕期間仍在吸毒,不顧及胎兒的安全——而在今日的性別政治下,這個二次降臨的救主已變成一名女嬰。在《遺體》(The Body,2001)裡,考古學家在今日以色列一個墓穴裡發現耶穌的遺體,證明他從未復活,只是一個凡人。耶穌是凡人的命題也貫穿二零零三年成書、二零零六年製成電影的《達文西密碼》。
古代的諾斯底世界觀今日重現於極賣座的《駭客任務》(The Matrix,1999-2003)系列中。人類被困陷在一個由電腦虛擬的世界裡,只有少數真性未泯者在反抗這個不實的世界,並選出一位救世主,至於設計這個虛擬世界的「總工程師」(the Architect)則是諾斯底「壞神論」(maltheism)的科幻版。看來,把基督教去中心化的事業正方興未艾。





孫隆基香港成長、台灣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著有《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現為台灣中正大學教授。
原帖由 happywar 于 2007-11-18 00:48 发表
道教现在几乎完蛋了吧,除了旅游景点[:a3:]
不过奇怪的是道教很多观点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世界观里面,
世俗的很多人对道教和佛教常常混淆 ,虽然表面上很多人去拜佛,
可是有些庙宇里面道教神仙常和佛教菩提 ...

早就三教和流了
原帖由 zheshiwomajia 于 2007-11-18 01:18 发表
不过奇怪的是道教很多观点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世界观里面

-----------------------------------------
确切地说,只能说是同源,都源自老子

老子化胡没根据的哦~~:D :D
口头统一吧,牵扯那么多财产呢.
互相利用罢了,各自都想加强影响力,罗马教皇更想统一全球教会,让东正教加盟他的连锁店,然千年恩怨、教义分歧岂能轻易消融。

至少俺是坚决不信这基督教的!:victory:
合并也没用,看看欧洲现在周五清真寺有多少人,再去数数周六教堂有几个人
原帖由 努尔 于 2007-11-18 10:57 发表
合并也没用,看看欧洲现在周五清真寺有多少人,再去数数周六教堂有几个人


  所以我坚决支持法国镇压其骚乱;P
原帖由 bjnr 于 2007-11-18 03:06 发表
按世界观来说,其实道教是符合中国人的神秘主义思维的

但从结果来看,现世界的中国人哲学,绝对是一个大一统的混合体系

我觉得 现在的社会信仰的核心是功利
看来天主教基督教也没那么高尚纯真,都是凡夫俗子,扯淡的功夫。
原帖由 ytgk9999 于 2007-11-18 11:00 发表


  所以我坚决支持法国镇压其骚乱;P

镇压也没用,人家再乱也是法国公民了,不能怪人家生得多,只能怪白人性欲退化不肯生娃娃.人口就是优势,要不是中国人口多,你们以为当年小日本真灭不了中国啊?
现在的社会信仰的核心是功利:handshake
原帖由 努尔 于 2007-11-18 13:39 发表

镇压也没用,人家再乱也是法国公民了,不能怪人家生得多,只能怪白人性欲退化不肯生娃娃.人口就是优势,要不是中国人口多,你们以为当年小日本真灭不了中国啊?


  “要不是中国人口多,你们以为当年小日本真灭不了中国啊?”

  这种话你也说的出口?
外来宗教对中国的危害,要充分警惕。
五岳合派,谁当教主?
原帖由 ytgk9999 于 2007-11-18 14:35 发表


  “要不是中国人口多,你们以为当年小日本真灭不了中国啊?”

  这种话你也说的出口?



不要意外,人家是穆斯林,,,
要是儒学成了宗教,是不是现在中国也的搞几派争个大祭酒来当当。:D
原帖由 xchin 于 2007-11-18 16:38 发表



不要意外,人家是穆斯林,,,

呵呵,连这也能扯上?中国当初要是跟小日本一样的人口,你们以为能撑得住?人家法国的穆斯林再闹,人家也是法国公民,不象某些对洋大人崇敬有加的人,却连洋大人的签证都弄不到
原帖由 ytgk9999 于 2007-11-18 14:35 发表


  “要不是中国人口多,你们以为当年小日本真灭不了中国啊?”

  这种话你也说的出口?

有本事你死后去问你的祖先,当年怎么没把蒙古人和满人挡住
镇压也没用,人家再乱也是法国公民了,不能怪人家生得多,只能怪白人性欲退化不肯生娃娃.人口就是优势,要不是中国人口多,你们以为当年小日本真灭不了中国啊?


:L :L :L
镇压也没用,人家再乱也是法国公民了,不能怪人家生得多,只能怪白人性欲退化不肯生娃娃.人口就是优势,要不是中国人口多,你们以为当年小日本真灭不了中国啊?


您这样的人就是再多,也不顶事,照样给灭了!

:L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7-11-18 16:54 发表
要是儒学成了宗教,是不是现在中国也的搞几派争个大祭酒来当当。:D



    不需要。中国历代世袭有“衍圣公”一职,号为百官之首。直到中华民国台湾都还有“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家后人在大陆也至少是全国政协级别的。

     老实说,孔家比任何帝王世家都辉煌的多。帝王不过过眼烟云,孔家才是万代不衰的。

    过去搞文革,号称要批倒孔家店,可现在各地不又开始祭孔了嘛。级别一次比一次高,规模一次比一次壮观。估计恢复孔家“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的日子不会远了。

    公道自在人心。中华文化,毕竟是离不开儒家的。
中国不是宗教国家.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体系
不是还有个新教呢吗:o
说白了现在天主教也好、东正教也好,就是一个大型跨国公司,他的运作模式和跨国公司没有两样。

欧洲大陆、英国、美国大多都是自立的新教派,梵蒂冈没有什么影响力,近来教皇不停的去南美,这和南美的天主教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
道教讲究修炼今世,羽化升仙!
佛教是修来生!
让我不禁想起轮子~嘿嘿~
那可是变态的很啊~~
原帖由 尼安德特人 于 2007-11-19 09:40 发表
不是还有个新教呢吗:o

MS新教不在乎这些事情,新教没有教皇,组织体系也不严密,很自由。新教好像主要在英语国家和西北欧流行。
原帖由 努尔 于 2007-11-18 13:39 发表

镇压也没用,人家再乱也是法国公民了,不能怪人家生得多,只能怪白人性欲退化不肯生娃娃.人口就是优势,要不是中国人口多,你们以为当年小日本真灭不了中国啊?


看猴:D
35楼的猴子,我来看你了
原帖由 happywar 于 2007-11-18 00:48 发表
道教现在几乎完蛋了吧,除了旅游景点[:a3:]
不过奇怪的是道教很多观点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世界观里面,
世俗的很多人对道教和佛教常常混淆 ,虽然表面上很多人去拜佛,
可是有些庙宇里面道教神仙常和佛教菩提 ...


道教的教义基本上是远离世俗世界
在中国,道家的很多思想从者很多。当然佛有佛的智慧,道有道智慧。可我更喜欢到道家的。道家的道更多的强调个人的修为,不强调“教”。注定是小众

佛教呢,看看我们那个CEO就可以了;P ,当然佛教界据说对此人的也是议论纷纷;P
估计想合并很难
原帖由 BMCC20033 于 2008-10-4 04:01 发表

MS新教不在乎这些事情,新教没有教皇,组织体系也不严密,很自由。新教好像主要在英语国家和西北欧流行。



新教!:b

天主教一听到这名字恨的牙都痒的[:a7:]
原帖由 努尔 于 2007-11-18 13:39 发表

镇压也没用,人家再乱也是法国公民了,不能怪人家生得多,只能怪白人性欲退化不肯生娃娃.人口就是优势,要不是中国人口多,你们以为当年小日本真灭不了中国啊?

  缺乏一颗中国心……良心泯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