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志 人口志 (留下的日本人多不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20:53
第一篇 1898-1948年哈尔滨人口   
  第一章 人口数量变动   
  第一节 人口总量变化   
  
  一、中东铁路开工前后哈尔滨人口数量的变动
    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之前,哈尔滨地区范围内,虽然已有几十个村屯,但并未形成统一
的完整区划。田家烧锅、马家沟、秦家岗、傅家店、东井子、薛家屯、道里的中心地带等,
属阿勒楚喀(阿城旧称)副都统所属的双城厅管辖,舍利屯、双榆树、大小嘎哈、荒山咀子、
拉拉屯等,属阿拉楚喀副都统所辖的宾州厅管辖,江北岸的马家船口等村屯,则归黑龙江将
军所属的呼兰厅管辖。
  中东铁路开工,沙俄当局把香坊(田家烧锅)、秦家岗、埠头划入哈尔滨的地域范围之
内,傅家店虽未划入哈尔滨范围之内,然而由于它对哈尔滨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
而人们也把它视为哈尔滨的一部分。按上述区域范围,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哈尔滨的人
口状况是:田家烧锅周围有200余户人家,约1200余人;秦家岗“乃久无人迹之地,丘陵起伏,
茅舍三五”,人口有限;埠头本是低洼的江滩,路径崎岖,人烟稀少;傅家店1890年前后形
成村落,到1898年已有二三百户人家,约2000人左右。哈尔滨区域内人口不过三五千人。
  1898年6月,中东铁路工程局迁来哈尔滨,随之大批俄国官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
员、服务人员、工人以及中东铁路护路队的士兵等相继涌入哈尔滨;同期自哈尔滨向东(绥
芬河)、西(满洲里)、南(大连)三个方向同时开工筑路,大批筑路工人进入哈尔滨。18
98年6月,中国筑路工人不过1万人,年末即增至2. 5万人,1900年初达6. 5万人,到6月达1.
7万人。虽然这些工人不尽居留于哈尔滨,但其中有相当数量是滞留或流动于哈尔滨与中东
铁路沿线之间的。中东铁路开工的同时,中东铁路的附属工程,诸如哈尔滨铁路总工厂、中
东铁路工程局、筑路军司令部等同时开工修筑,也需要大量劳工;沙俄为了把哈尔滨建设成
对我国东北侵略扩张的大本营,在中东铁路修筑的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自18
98—1903年期间,在香坊修建了30多条街道和银行、教堂、洋行、邮政局、电报局、兵营、
俱乐部和学校等大批建筑物,使香坊最早具备了城市规模。
  同期,清朝政府出于各种原因,对关内流向东北的移民,也从部分开禁到全部开禁,加
之当时正当山东、河北、河南一带连年灾荒,大量垦民和难民连绵不断地流向东北。由于中
东铁路急需劳工,很多人投向哈尔滨。这一时期哈尔滨人口骤增。
  随着沙俄政府侵略扩张的需要,不断扩大征用土地,在很短时间内就强征土地124728亩,
仅从香坊到江沿一带就征用土地65400亩,并把哈尔滨划分为老哈尔滨(今西香坊)、新市
街(今南岗一部分)、埠头(今道里一部分)、马家沟(今南岗一部分)、兵团村(今西大
桥一带)、卫戌医院村(今王兆屯车站一带)、桥头村(今道外八区)和阿列克耶夫村(今
铁路印刷厂一带)等8个区,为中东铁路附属地,属沙俄势力范围。哈尔滨区域扩大,也为
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
  中东铁路开工到1902年哈尔滨人口增长状况无具体记载。1899年小越平隆在他的“考察”
中记述“今此地(埠头)驻哥萨克兵及其它兵员凡五千余,工役商人劳役者,凡七八千人,
合计一万二三千人”,“支那人约三百余户”。钱单士厘女士1903年6月,对秦家岗描述为
“此一带本空旷无人,今忽聚十余万人于此”。“傅家店者,昔年不过数椽之野屋,近民居
约万户,华人谋生于铁路者夜居于此”。到1902年末,哈尔滨,包括香坊、秦家岗、埠头和
不断扩大的区域,再加上傅家店,其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约六七万人。
  二、1903—1917年人口数量变化
    这一时期,有零星的人口统计数字,但所指地域范围不清和统计口径不一,因此精确
度有限。俄文版《哈尔滨及其郊区1913年2月24日调查录》记载,1903年哈尔滨及其郊区共
有人口44756人;俄文版《中东铁路公司成立25年来商务经营概况》记载,1903年哈尔滨人
口已达7万人。俄国人所说的1903年的哈尔滨是指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哈尔滨,不包括傅家店;
第一个人口数指家住当地的常住人口,因为当时的流动人口数量非常大、流动频繁,无法统
计精确。第二个人口数则是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估计数。
  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哈尔滨正处于大规模兴建时期,筑路的中国工人一部
分返回原籍,一部分进入哈尔滨,致使这一时期哈尔滨人口数量大增。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成为沙俄的战争后方基地。大量军队在这里集结,大批伤
兵到这里医疗。为满足前线供应,需要大批人力和大量物资,促使哈尔滨人口迅速增加。有
的资料记载:“日俄战争中,哈尔滨的工商业急剧增长,人口骤增至25万(其中傅家店15万
人)。”另有资料记载:“1905年哈尔滨常住人口为4万,加上流动人口达10万”。不包括
傅家店,哈尔滨人口10万,是接近实际的。傅家店人口15万,是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一种粗
略估计。1907年傅家店有了第一个人口统计数:2333户、11780人,1910年增长到15985人,
这是对常住人口的统计。当时傅家店的流动人口要超过常住人口几倍。
  中东铁路开工之后,随着沙俄当局征地范围的不断扩大,哈尔滨地区江南一带原属清朝
政府地方机构管辖的区域仅剩傅家店。1905年之前,哈尔滨地区行政事宜由吉林将军属下的
双城厅、宾州厅分治。1905年10月,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立滨江关道,1907年3月设滨江厅江
防同知,管理傅家店、四家子等处事宜。1909年4月,改设双城府滨江厅分防同知,辖道外
头道街至十二道街一带。这时傅家甸区域范围随着设制的改变也在扩大,在人口统计的地域
范围上,已经用滨江厅代替了傅家甸。
  1911年7月,《远东报》载:“据本埠铁路局之调查,东清铁路租界内之人口,哈尔滨
为59677人”,所谓租界内是不包括傅家甸的。1911年9月,经吉林巡抚批准,将双城府东北
61屯划归滨江厅,使滨江厅界址东至阿城县界,西至苇塘沟,南至双城府旗屯营地,北至松
花江南岸,东西沿江70余里,南北长30—40里不等,共计110余屯,地4000余垧,5280户,
使滨江厅常住人口增至53113人。哈尔滨和傅家甸的人口合计起来,1911年哈尔滨常住人口
达112790人,加上流动人口,哈尔滨总人口近13—14万人。
  1912年,哈尔滨与傅家甸分别有常住人口68549人和63753人,合计达132302人,加流动
人口,约达15万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忙于战争,放松对我国东北、
特别是对哈尔滨的经济掠夺和政治侵略。同时,由于帝国主义战争,急需大量的粮食和工业
品,给哈尔滨的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尔
滨先后开设制油、制粉、造酒、纺织、铁工、机械制造等工厂企业38家。随着民族工商业的
振兴,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迅速增加。1916年哈尔滨常住人口为89751人。加上傅家甸的人口
和流动人口,1916年哈尔滨总人口已达16—17万人。
    三、1918— 1931年人口数量变化                              
    这一时期,哈尔滨的人口统计数字逐渐多起来,但是由于统计的出处、角度、区域范围
和口径不一,相差悬殊。                                    
    1918年开始,哈尔滨人口又进入新的增长时期 ,一方面,由于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促使哈尔滨人口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关内各省连年灾荒兵燹,大批难民流向东北,
哈尔滨成为难民的重要避难所。当时 的《远东报》连篇累牍的报导关内各省灾民来哈尔滨避
难求生和哈尔滨人口急速增长的消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大批资产者、军官、官吏以及对革命不理解的群众,纷纷逃
亡我国东北,大批涌入哈尔滨。在哈俄侨从1916年的34115人,1918年增至60 200人,1920
年增至13 1075人,1922年增至15 540 2人。  
    这一时期,哈尔滨人口在不断增长过程中 ,也出现过几次下降,这是由于俄国侨民大幅
度流动造成的 。1922年俄国侨民15.54万人,1924年降为5.8万人,减少9.68万人。同期哈尔
滨全境人口从 38.02万人下降为 28.3万人,减少9.72万人。1925年至1926年俄侨总数由9.29
万人下降到5.46万人,减少3.83万人。同期哈尔滨总人口从 31.25万人降为28.29万人,减少
2.96万人。                                                               
    四、1932— 1948年人口数量变化                              
    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当年哈尔滨市的人口数很不统一。1933年的《哈
尔滨市公报》记载,1932年 哈尔滨市共有82346户、404797人。 1933年7月,日本统治者把原
哈尔滨地区的四个部分统一起来 ,建立了“大哈尔滨”。当年的人口数为413386人。1934年
日本侵略者为了掌握“市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哈尔滨特别市户口调 查”,实际上是
哈尔滨市的一次人口普查。 调查结果:1934年12月1日零时 ,哈尔滨全市人口为 500526人。
这次调查所获得的人口数据,是哈尔滨最详细、最具体、最接近实际的一次人口统计。
  1935—1938年哈尔滨市人口数量有所下降。原因是日本侵占哈尔滨后,日本资本大量侵
入,很快控制了哈尔滨的经济命脉,使中国民族工商业遭到严重摧残,许多工商企业倒闭或
为日商取代,大批中国劳动力失业,许多人被迫返籍或流向他处;1935年3月,苏联政府以1.
4亿日元将中东铁路及一段支线卖给日本,日本侵略者改中东铁路为北满铁路,由“满洲铁
道株式会社”(所谓“满铁”)经营管理,中东铁路理事会解散,原中东铁路苏联员工及其
家属两万余人分批撤离回国。这也是哈尔滨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1937年7月后,日本帝国主义者把我国东北做为进攻中国内地的战略后方,哈尔滨首当
其冲,在这里集聚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自1938年开始,哈尔滨人口迅速增加。1941年太
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把我国东北当成他们最后坚守的堡垒,疯狂进行战争防御建设,
哈尔滨成为重点建设基地。日本侵略者为了强化其在我国东北的统治和出于战争的需要,疏
散其国内人口,连续十几次向我国东北移民,并把日本国内的工商业向我国东北转移。因此,
这一时期哈尔滨的日本人增加的非常快,从1937年的2. 6万人增长到的8. 6万人(不包括日
本军人)。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在投降前夕,全部焚毁了哈尔滨市的人口户籍,致使
当时的人口状况无据所依。然而可以肯定,这一时期哈尔滨人口数量曾一度大幅度下降。因
为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日伪时期的机关、警察、军队、团体、学校以及各式各样的组织都
自行解散,日本人经营的工商企业全部停产,凡家居外地的大部返回家乡;日侨日俘陆续被
遣送回国。
  1946年4月28日,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为了搞好政权建设,打击敌伪
军、警、宪、特,国民党建军、土匪等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发展生产,安排好人民
生活,动员战勤等,均迫切需要弄清全市户籍和人口状况,于1946年10—11月,抽调人力,
进行户口申报登记调查。全市申报登记人口为568948人。1947年又一次进行全面的户口清查
登记工作。9月初开始,各区同时进行清查登记,至9月末,基本查清了哈尔滨市的户籍和人
口状况。全市共有人口643621人,其中外国侨民28964人。比1946年10月申报人数多出74673
人。
  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哈尔滨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在共产党
领导下,全市工商企业陆续开始恢复生产和营业,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安定,从1947年开始,
哈尔滨人口迅速增加。同期,随着东北解放区土
  地改革运动的不断深入,各地的地主恶霸、警察特务、日伪残余,纷纷潜入哈尔滨,这
也是这一时期哈尔滨人口增长的一个原因。第一篇 1898-1948年哈尔滨人口   
  第一章 人口数量变动   
  第一节 人口总量变化   
  
  一、中东铁路开工前后哈尔滨人口数量的变动
    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之前,哈尔滨地区范围内,虽然已有几十个村屯,但并未形成统一
的完整区划。田家烧锅、马家沟、秦家岗、傅家店、东井子、薛家屯、道里的中心地带等,
属阿勒楚喀(阿城旧称)副都统所属的双城厅管辖,舍利屯、双榆树、大小嘎哈、荒山咀子、
拉拉屯等,属阿拉楚喀副都统所辖的宾州厅管辖,江北岸的马家船口等村屯,则归黑龙江将
军所属的呼兰厅管辖。
  中东铁路开工,沙俄当局把香坊(田家烧锅)、秦家岗、埠头划入哈尔滨的地域范围之
内,傅家店虽未划入哈尔滨范围之内,然而由于它对哈尔滨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
而人们也把它视为哈尔滨的一部分。按上述区域范围,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哈尔滨的人
口状况是:田家烧锅周围有200余户人家,约1200余人;秦家岗“乃久无人迹之地,丘陵起伏,
茅舍三五”,人口有限;埠头本是低洼的江滩,路径崎岖,人烟稀少;傅家店1890年前后形
成村落,到1898年已有二三百户人家,约2000人左右。哈尔滨区域内人口不过三五千人。
  1898年6月,中东铁路工程局迁来哈尔滨,随之大批俄国官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
员、服务人员、工人以及中东铁路护路队的士兵等相继涌入哈尔滨;同期自哈尔滨向东(绥
芬河)、西(满洲里)、南(大连)三个方向同时开工筑路,大批筑路工人进入哈尔滨。18
98年6月,中国筑路工人不过1万人,年末即增至2. 5万人,1900年初达6. 5万人,到6月达1.
7万人。虽然这些工人不尽居留于哈尔滨,但其中有相当数量是滞留或流动于哈尔滨与中东
铁路沿线之间的。中东铁路开工的同时,中东铁路的附属工程,诸如哈尔滨铁路总工厂、中
东铁路工程局、筑路军司令部等同时开工修筑,也需要大量劳工;沙俄为了把哈尔滨建设成
对我国东北侵略扩张的大本营,在中东铁路修筑的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自18
98—1903年期间,在香坊修建了30多条街道和银行、教堂、洋行、邮政局、电报局、兵营、
俱乐部和学校等大批建筑物,使香坊最早具备了城市规模。
  同期,清朝政府出于各种原因,对关内流向东北的移民,也从部分开禁到全部开禁,加
之当时正当山东、河北、河南一带连年灾荒,大量垦民和难民连绵不断地流向东北。由于中
东铁路急需劳工,很多人投向哈尔滨。这一时期哈尔滨人口骤增。
  随着沙俄政府侵略扩张的需要,不断扩大征用土地,在很短时间内就强征土地124728亩,
仅从香坊到江沿一带就征用土地65400亩,并把哈尔滨划分为老哈尔滨(今西香坊)、新市
街(今南岗一部分)、埠头(今道里一部分)、马家沟(今南岗一部分)、兵团村(今西大
桥一带)、卫戌医院村(今王兆屯车站一带)、桥头村(今道外八区)和阿列克耶夫村(今
铁路印刷厂一带)等8个区,为中东铁路附属地,属沙俄势力范围。哈尔滨区域扩大,也为
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
  中东铁路开工到1902年哈尔滨人口增长状况无具体记载。1899年小越平隆在他的“考察”
中记述“今此地(埠头)驻哥萨克兵及其它兵员凡五千余,工役商人劳役者,凡七八千人,
合计一万二三千人”,“支那人约三百余户”。钱单士厘女士1903年6月,对秦家岗描述为
“此一带本空旷无人,今忽聚十余万人于此”。“傅家店者,昔年不过数椽之野屋,近民居
约万户,华人谋生于铁路者夜居于此”。到1902年末,哈尔滨,包括香坊、秦家岗、埠头和
不断扩大的区域,再加上傅家店,其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约六七万人。
  二、1903—1917年人口数量变化
    这一时期,有零星的人口统计数字,但所指地域范围不清和统计口径不一,因此精确
度有限。俄文版《哈尔滨及其郊区1913年2月24日调查录》记载,1903年哈尔滨及其郊区共
有人口44756人;俄文版《中东铁路公司成立25年来商务经营概况》记载,1903年哈尔滨人
口已达7万人。俄国人所说的1903年的哈尔滨是指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哈尔滨,不包括傅家店;
第一个人口数指家住当地的常住人口,因为当时的流动人口数量非常大、流动频繁,无法统
计精确。第二个人口数则是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估计数。
  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哈尔滨正处于大规模兴建时期,筑路的中国工人一部
分返回原籍,一部分进入哈尔滨,致使这一时期哈尔滨人口数量大增。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成为沙俄的战争后方基地。大量军队在这里集结,大批伤
兵到这里医疗。为满足前线供应,需要大批人力和大量物资,促使哈尔滨人口迅速增加。有
的资料记载:“日俄战争中,哈尔滨的工商业急剧增长,人口骤增至25万(其中傅家店15万
人)。”另有资料记载:“1905年哈尔滨常住人口为4万,加上流动人口达10万”。不包括
傅家店,哈尔滨人口10万,是接近实际的。傅家店人口15万,是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一种粗
略估计。1907年傅家店有了第一个人口统计数:2333户、11780人,1910年增长到15985人,
这是对常住人口的统计。当时傅家店的流动人口要超过常住人口几倍。
  中东铁路开工之后,随着沙俄当局征地范围的不断扩大,哈尔滨地区江南一带原属清朝
政府地方机构管辖的区域仅剩傅家店。1905年之前,哈尔滨地区行政事宜由吉林将军属下的
双城厅、宾州厅分治。1905年10月,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立滨江关道,1907年3月设滨江厅江
防同知,管理傅家店、四家子等处事宜。1909年4月,改设双城府滨江厅分防同知,辖道外
头道街至十二道街一带。这时傅家甸区域范围随着设制的改变也在扩大,在人口统计的地域
范围上,已经用滨江厅代替了傅家甸。
  1911年7月,《远东报》载:“据本埠铁路局之调查,东清铁路租界内之人口,哈尔滨
为59677人”,所谓租界内是不包括傅家甸的。1911年9月,经吉林巡抚批准,将双城府东北
61屯划归滨江厅,使滨江厅界址东至阿城县界,西至苇塘沟,南至双城府旗屯营地,北至松
花江南岸,东西沿江70余里,南北长30—40里不等,共计110余屯,地4000余垧,5280户,
使滨江厅常住人口增至53113人。哈尔滨和傅家甸的人口合计起来,1911年哈尔滨常住人口
达112790人,加上流动人口,哈尔滨总人口近13—14万人。
  1912年,哈尔滨与傅家甸分别有常住人口68549人和63753人,合计达132302人,加流动
人口,约达15万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忙于战争,放松对我国东北、
特别是对哈尔滨的经济掠夺和政治侵略。同时,由于帝国主义战争,急需大量的粮食和工业
品,给哈尔滨的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尔
滨先后开设制油、制粉、造酒、纺织、铁工、机械制造等工厂企业38家。随着民族工商业的
振兴,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迅速增加。1916年哈尔滨常住人口为89751人。加上傅家甸的人口
和流动人口,1916年哈尔滨总人口已达16—17万人。
    三、1918— 1931年人口数量变化                              
    这一时期,哈尔滨的人口统计数字逐渐多起来,但是由于统计的出处、角度、区域范围
和口径不一,相差悬殊。                                    
    1918年开始,哈尔滨人口又进入新的增长时期 ,一方面,由于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促使哈尔滨人口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关内各省连年灾荒兵燹,大批难民流向东北,
哈尔滨成为难民的重要避难所。当时 的《远东报》连篇累牍的报导关内各省灾民来哈尔滨避
难求生和哈尔滨人口急速增长的消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大批资产者、军官、官吏以及对革命不理解的群众,纷纷逃
亡我国东北,大批涌入哈尔滨。在哈俄侨从1916年的34115人,1918年增至60 200人,1920
年增至13 1075人,1922年增至15 540 2人。  
    这一时期,哈尔滨人口在不断增长过程中 ,也出现过几次下降,这是由于俄国侨民大幅
度流动造成的 。1922年俄国侨民15.54万人,1924年降为5.8万人,减少9.68万人。同期哈尔
滨全境人口从 38.02万人下降为 28.3万人,减少9.72万人。1925年至1926年俄侨总数由9.29
万人下降到5.46万人,减少3.83万人。同期哈尔滨总人口从 31.25万人降为28.29万人,减少
2.96万人。                                                               
    四、1932— 1948年人口数量变化                              
    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当年哈尔滨市的人口数很不统一。1933年的《哈
尔滨市公报》记载,1932年 哈尔滨市共有82346户、404797人。 1933年7月,日本统治者把原
哈尔滨地区的四个部分统一起来 ,建立了“大哈尔滨”。当年的人口数为413386人。1934年
日本侵略者为了掌握“市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哈尔滨特别市户口调 查”,实际上是
哈尔滨市的一次人口普查。 调查结果:1934年12月1日零时 ,哈尔滨全市人口为 500526人。
这次调查所获得的人口数据,是哈尔滨最详细、最具体、最接近实际的一次人口统计。
  1935—1938年哈尔滨市人口数量有所下降。原因是日本侵占哈尔滨后,日本资本大量侵
入,很快控制了哈尔滨的经济命脉,使中国民族工商业遭到严重摧残,许多工商企业倒闭或
为日商取代,大批中国劳动力失业,许多人被迫返籍或流向他处;1935年3月,苏联政府以1.
4亿日元将中东铁路及一段支线卖给日本,日本侵略者改中东铁路为北满铁路,由“满洲铁
道株式会社”(所谓“满铁”)经营管理,中东铁路理事会解散,原中东铁路苏联员工及其
家属两万余人分批撤离回国。这也是哈尔滨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1937年7月后,日本帝国主义者把我国东北做为进攻中国内地的战略后方,哈尔滨首当
其冲,在这里集聚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自1938年开始,哈尔滨人口迅速增加。1941年太
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把我国东北当成他们最后坚守的堡垒,疯狂进行战争防御建设,
哈尔滨成为重点建设基地。日本侵略者为了强化其在我国东北的统治和出于战争的需要,疏
散其国内人口,连续十几次向我国东北移民,并把日本国内的工商业向我国东北转移。因此,
这一时期哈尔滨的日本人增加的非常快,从1937年的2. 6万人增长到的8. 6万人(不包括日
本军人)。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在投降前夕,全部焚毁了哈尔滨市的人口户籍,致使
当时的人口状况无据所依。然而可以肯定,这一时期哈尔滨人口数量曾一度大幅度下降。因
为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日伪时期的机关、警察、军队、团体、学校以及各式各样的组织都
自行解散,日本人经营的工商企业全部停产,凡家居外地的大部返回家乡;日侨日俘陆续被
遣送回国。
  1946年4月28日,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为了搞好政权建设,打击敌伪
军、警、宪、特,国民党建军、土匪等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发展生产,安排好人民
生活,动员战勤等,均迫切需要弄清全市户籍和人口状况,于1946年10—11月,抽调人力,
进行户口申报登记调查。全市申报登记人口为568948人。1947年又一次进行全面的户口清查
登记工作。9月初开始,各区同时进行清查登记,至9月末,基本查清了哈尔滨市的户籍和人
口状况。全市共有人口643621人,其中外国侨民28964人。比1946年10月申报人数多出74673
人。
  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哈尔滨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在共产党
领导下,全市工商企业陆续开始恢复生产和营业,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安定,从1947年开始,
哈尔滨人口迅速增加。同期,随着东北解放区土
  地改革运动的不断深入,各地的地主恶霸、警察特务、日伪残余,纷纷潜入哈尔滨,这
也是这一时期哈尔滨人口增长的一个原因。
哈尔滨人顶下
幸好鬼子被肃清,小日侨民被遣返了,否则后患无穷。
哈尔滨人也顶下
多不到哪去,还是注意注意棒子们的活动比较要紧。
半个哈尔滨人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