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谋高宋祖----壮志未酬的周世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24:45
作者:虹桥飞渡


    公元959 年,即后周显德六年,在刚刚取得北伐辽国,收复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和龙桥关、益津关、淤口关等“三关”之地。39岁的周世宗就带着深深的遗憾病逝了。
    
    
    周世宗是五代最杰出的皇帝!他曾经有做三十年皇帝的壮志,用十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无情的命运只给了他五年六个月!但这短暂的五年执政,是光彩夺目的,创造了黑暗五代所未见的盛世雏形,隐约间,似乎盛唐的辉煌又在眼前了。
    
    无奈的是造化命运的弄人,这一切注定只能成为短暂的辉煌,运去英雄不自由!徒然为他人做了嫁衣,伟大的统一理想湮没了,他和后周的历史都被煌煌三百年的大宋光辉所淹没,可是不要忘记,在宋的畸形辉煌背后,却泯灭了一个多民族大中华帝国的蓝图,中国的版图从盛唐的约1200万平方公里,萎缩到北宋全盛时期的不过约:280万平方公里。而同时的辽是400万平方公里。北宋没有真正统一国家,中国演变成为汉民族为主体的宋与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几百年长期对峙战争的局面。
    
    
    
    北宋赵匡胤改世宗先北后南的统一战略,错失良机,辽国再度强盛,从此,收复由后晋石敬塘为当儿皇帝献给契丹的幽、云16州变成了汉民族的不可企及的梦魇,失去了防御华北平原的屏障,在以后的几百年中,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毫不费力的跃马中原,中华主体文明进程一次又一次的被打断毁灭,人民被屠杀掠夺奴役,当此时我们不得不佩服世宗的睿智远见和勇气。
    
    
    
    
    回望历史,周世宗柴荣的帝位得来,本身就充满了机缘传奇与血腥。
    
    柴荣是今天的河北魏县人,从现在的史料连祖父的名字都没有流传,证明家世并不显赫,柴荣的发迹首先是有一位慧眼识人的姑姑。柴姑姑曾经入选后唐庄宗时的后宫,后来恰逢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四月的兵变,庄宗被杀,唐明宗李嗣源依靠政变上台,遣散庄宗后宫,柴荣姑姑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郭家雀”即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此时的郭威尚是落落不得志的军卒,唯一比较明显的标志就是黝黑脖子上纹的青雀。
    
    树上停着一只一只什么鸟?呼呼呼让我觉得心在跳”柴姑姑的心也跳了,到底是在宫里待过的,看出落魄“郭家雀”身上有种掩不住的英雄气,不顾父母反对,自作主张带着遣散费缗钱嫁给了郭威,郭威得此内助又有经济支持从此在军中的地位迅速上升,长线投资黑马成长股,柴姑姑真正是女中豪杰,后周王朝的诞生和柴家发达从此都收益非浅。
    
    因家道的中落,幼年的柴荣便过继给了此时还无子的姑父郭威,故名郭荣,郭威挺喜欢这个谨慎厚道,却也不乏机灵的孩子,此时的郭威正在为事业奋斗,在军队中的地位还不高,生活并不富裕,柴荣便经常帮助父亲经营家庭副业,走南闯北经商贩运,增长了阅历开阔了眼界,随同时还坚持习文练武,从而精通了骑射等武艺,读了大量史书及黄老著作。成年后,随已经晋升高位的郭威进入军界。
    
    柴荣的成材与养父郭威有莫大的关系。
    
    柴荣从幼年即离开父亲柴守礼,其父柴守礼早年的经历已经不可考证,从晚年成为洛阳一害来看,应该是可以确认无误的职业地痞流氓,如果说家庭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的话,柴荣摆脱父亲的言传身教是是一生的幸运,即使这样,亲生父亲却成为柴荣一生的“痛”,柴荣即位后只能承认自己姓郭,继承的是郭家的江山,于是亲爹变成了舅舅!为了避免见面后礼节的尴尬,在皇帝任内索性就和父亲再没见一面,可柴老爹却为非作歹常惹麻烦,最后闹到杀人的地步,柴荣只能为亲情而枉法了。柴老爹为所欲为,心情好,吃吗吗香,活到73岁.直到公元967年9月20日,柴守礼才去世,大宋皇帝赵匡胤命令太监隆重办理前任老大亲爹的丧事。
    
    
    
    郭威邢州龙岗人,的确是五代的英雄人物,深沉有大略,在战场上勇猛表现使他迅速脱颖而出,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军事人才是不必发愁没有加薪升职机会的,闹好了连皇帝也是有份的。郭威成为当时的军阀势力派刘知远的得力大将,契丹灭后晋时,郭威和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力劝刘知远建号,成为后汉的开国元勋。“时百度草创,四方犹梗,经纶缔构”,都悉心竭力,知无不为,是刘知远最重要的辅弼功臣之一。
    
    刘知远死后,汉隐帝即位,郭威为枢密使。亲自平定了河中节度使(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镇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的三镇叛乱,成年的汉隐帝刘承祐不愿再受制顾命大臣,先杀在京的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又派人去杀郭威,郭威只得起兵造反,结果虽然胜利,在京的全部家属子侄被屠杀,“婴孺无免者”。郭威尚在幼年的儿子青哥、意哥,未成年的侄子守筠、奉超、定哥,郭威养子柴荣的大儿子宜哥、连同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的次子都在眨眼间变成了刀下冤魂。郭威的第三任妻子张氏原本是夫荣妻贵被封为吴国夫人,此时也因夫遭祸,同样命运的还有柴荣原配之妻彭城县君刘氏。郭威虽然当了皇帝却也变成了‘无保户“孤寡老人,唉,这就是血腥的权力斗争,养子柴荣得以成为无可质疑的法定继承人。
    
    家眷被杀对郭威和柴荣都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是无后的郭威只能把帝位传给养子柴荣,而对柴荣和后周王朝的结局而言,灾难的是柴荣的大儿子宜哥、和次子的死,以我们现在的推测,当时柴荣已经30岁,古人早婚,大儿子宜哥最少也十岁了,如此健在,在柴荣死后,后周王朝国有长君,陈桥兵变恐怕就不可能发生。
    
    公元951年,后周广顺元年,三十一岁。农历1月,郭威即皇帝位,此前柴荣已经历任左监门卫将军。天雄军牙内部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协助郭威治理邺都政尚清简,治绩有声,后周建立后迅速封晋王,成为当仁不让的帝位继承人,郭威是五代明主,为政宽大,体恤百姓,改革后汉的虐政,加强中央集权,从自己成长的经过吸取历史教训,对权臣势力进行打击,杀枢密使王峻,可惜称帝三年就去世了,34岁的柴荣就这样被命运推上帝位和历史前台。
    
    柴荣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华版图,后周继承五代短命政权的版图只有中原地区,南方还有咄咄逼人的李璟的南唐、钱俶的吴越、刘晟的南汉、孟昶的后蜀、高保融的荆南三州之地、清源军(今福建泉州一带)的陈洪进、湖南原楚国辖地正由周行逢和王逵进行残酷的争夺。北方强大的契丹咄咄逼人,时刻如悬在中原王朝头上的利刃,后汉的残余北汉控制着太原地区,借助契丹的力量时刻准备向后周报灭国之仇。
    
    实际上,五代历史上,除了朱温建立的梁以外,后唐,后晋,和后汉后周都可以说是太原沙陀军政权体系的同源变异而已,太原地区藩汉杂处,民风强悍,军队极有战斗力,在此之前,五代以太原为基地的军阀对中央政权的夺取战争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胜利告终。
    
    当北汉刘崇得知郭威已死,马上勾结契丹兴师南下, 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二月,柴荣即位不久,边关传来八百里加急军报:北汉刘崇协同契丹武定节度使杨衮所部三万余人出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直逼潞州(今山西长治)。
    柴荣此时面对的是对周朝生死攸关的时刻,几十年政权走马灯式的轮换,使军队到朝廷从将领军士到官吏大臣已经养成了墙头草的倒戈习惯,稍遇战争不利,几乎马上就会出现遍地白旗的现象,此次面对有契丹撑腰的太原强敌,许多大臣们已经腿肚子转筋在考虑后路了,当柴荣毅然决定亲征的时候,五朝元老,德高望重的老滑头大臣冯道却大泼冷水,当面讥讽世宗以唐太宗自比说,不知道你能为唐太宗否?柴荣看透了冯道等惯于去旧迎新的丑态,下决心用战争的胜利来安定朝局。
    
    周世宗自开封出发督促诸军,兼程前进。路上,世宗怒囚主张持重缓进的亲军都指挥使赵晁,从此,诸将不敢再说退却的话。北汉军屯山西高平南,周军屯泽州(山西晋城县)东北。北汉主率中军在巴公原列阵,骁将张元徽阵在东,辽将杨衮阵在西,军容颇严整。周后军将刘词还没有到来,周军人数少,众心危惧。周世宗志气高扬,态度坚定,命李重赞、李重进率左军在西,樊爱能、何徽率右军在东,向训、史彦超率精骑在中央,周世宗骑马上阵督战,张永德率亲军护卫。北汉主望见周兵少,挥军进攻,张元徽率骑兵击周右军,樊爱能、何徽小战,即引骑兵逃走,步兵投降北汉,右军溃乱。周世宗见势危,自率亲兵冒矢石督战,亲军将赵匡胤与大将张永德各率二千人力战。张元徽被周军杀死,周军奋击,北汉军大败。辽军怕周军,不敢救北汉军,退回代州。刘词率后军到来,合诸军追击至高平,北汉军溃散,北汉主昼夜奔驰,逃归太原。
    
    刘崇狼狈逃回太原。战役结束,柴荣不仅奖赏了有功将士,更从严惩处了作战不力的将校,杀樊爱能、何徽等70余人,“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有效地整顿了军纪,大大提高了战斗力,随后的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太原城的高大坚固,加上后周军队纪律的败坏使战局进展缓慢,后来契丹军队赶到和久雨致士卒疲病不得不撤军南返。
    
    在高平战役中,赵匡胤崭露头角,周世宗一战稳定了局面,使新立的后周朝廷转危为安。诛杀宿将樊爱能、何徽大大打击了五代以来骄兵悍将的气焰,树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绝对权威。
    
    
    
     周世宗回到开封,开始整顿纪纲,亲揽大权,痛定思痛下决心整顿军队。对群臣说,兵贵精不贵多,一百农民还不够养一个甲士,竭农民的脂膏养老弱无用的兵丁,如何使得。他下令检阅禁军,留用精锐,斥退老弱,又募天下壮士到京城,令赵匡胤考较武艺,选取优异,成立特精军队,称为殿前诸班。全国步骑诸军,令将帅照禁军例挑选。从此士卒精强,历朝莫比,征伐四方,所向克捷,周军的强大精锐为以后比较顺利的统一南方诸国奠定了基础。作者:虹桥飞渡


    公元959 年,即后周显德六年,在刚刚取得北伐辽国,收复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和龙桥关、益津关、淤口关等“三关”之地。39岁的周世宗就带着深深的遗憾病逝了。
    
    
    周世宗是五代最杰出的皇帝!他曾经有做三十年皇帝的壮志,用十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无情的命运只给了他五年六个月!但这短暂的五年执政,是光彩夺目的,创造了黑暗五代所未见的盛世雏形,隐约间,似乎盛唐的辉煌又在眼前了。
    
    无奈的是造化命运的弄人,这一切注定只能成为短暂的辉煌,运去英雄不自由!徒然为他人做了嫁衣,伟大的统一理想湮没了,他和后周的历史都被煌煌三百年的大宋光辉所淹没,可是不要忘记,在宋的畸形辉煌背后,却泯灭了一个多民族大中华帝国的蓝图,中国的版图从盛唐的约1200万平方公里,萎缩到北宋全盛时期的不过约:280万平方公里。而同时的辽是400万平方公里。北宋没有真正统一国家,中国演变成为汉民族为主体的宋与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几百年长期对峙战争的局面。
    
    
    
    北宋赵匡胤改世宗先北后南的统一战略,错失良机,辽国再度强盛,从此,收复由后晋石敬塘为当儿皇帝献给契丹的幽、云16州变成了汉民族的不可企及的梦魇,失去了防御华北平原的屏障,在以后的几百年中,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毫不费力的跃马中原,中华主体文明进程一次又一次的被打断毁灭,人民被屠杀掠夺奴役,当此时我们不得不佩服世宗的睿智远见和勇气。
    
    
    
    
    回望历史,周世宗柴荣的帝位得来,本身就充满了机缘传奇与血腥。
    
    柴荣是今天的河北魏县人,从现在的史料连祖父的名字都没有流传,证明家世并不显赫,柴荣的发迹首先是有一位慧眼识人的姑姑。柴姑姑曾经入选后唐庄宗时的后宫,后来恰逢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四月的兵变,庄宗被杀,唐明宗李嗣源依靠政变上台,遣散庄宗后宫,柴荣姑姑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郭家雀”即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此时的郭威尚是落落不得志的军卒,唯一比较明显的标志就是黝黑脖子上纹的青雀。
    
    树上停着一只一只什么鸟?呼呼呼让我觉得心在跳”柴姑姑的心也跳了,到底是在宫里待过的,看出落魄“郭家雀”身上有种掩不住的英雄气,不顾父母反对,自作主张带着遣散费缗钱嫁给了郭威,郭威得此内助又有经济支持从此在军中的地位迅速上升,长线投资黑马成长股,柴姑姑真正是女中豪杰,后周王朝的诞生和柴家发达从此都收益非浅。
    
    因家道的中落,幼年的柴荣便过继给了此时还无子的姑父郭威,故名郭荣,郭威挺喜欢这个谨慎厚道,却也不乏机灵的孩子,此时的郭威正在为事业奋斗,在军队中的地位还不高,生活并不富裕,柴荣便经常帮助父亲经营家庭副业,走南闯北经商贩运,增长了阅历开阔了眼界,随同时还坚持习文练武,从而精通了骑射等武艺,读了大量史书及黄老著作。成年后,随已经晋升高位的郭威进入军界。
    
    柴荣的成材与养父郭威有莫大的关系。
    
    柴荣从幼年即离开父亲柴守礼,其父柴守礼早年的经历已经不可考证,从晚年成为洛阳一害来看,应该是可以确认无误的职业地痞流氓,如果说家庭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的话,柴荣摆脱父亲的言传身教是是一生的幸运,即使这样,亲生父亲却成为柴荣一生的“痛”,柴荣即位后只能承认自己姓郭,继承的是郭家的江山,于是亲爹变成了舅舅!为了避免见面后礼节的尴尬,在皇帝任内索性就和父亲再没见一面,可柴老爹却为非作歹常惹麻烦,最后闹到杀人的地步,柴荣只能为亲情而枉法了。柴老爹为所欲为,心情好,吃吗吗香,活到73岁.直到公元967年9月20日,柴守礼才去世,大宋皇帝赵匡胤命令太监隆重办理前任老大亲爹的丧事。
    
    
    
    郭威邢州龙岗人,的确是五代的英雄人物,深沉有大略,在战场上勇猛表现使他迅速脱颖而出,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军事人才是不必发愁没有加薪升职机会的,闹好了连皇帝也是有份的。郭威成为当时的军阀势力派刘知远的得力大将,契丹灭后晋时,郭威和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力劝刘知远建号,成为后汉的开国元勋。“时百度草创,四方犹梗,经纶缔构”,都悉心竭力,知无不为,是刘知远最重要的辅弼功臣之一。
    
    刘知远死后,汉隐帝即位,郭威为枢密使。亲自平定了河中节度使(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镇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的三镇叛乱,成年的汉隐帝刘承祐不愿再受制顾命大臣,先杀在京的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又派人去杀郭威,郭威只得起兵造反,结果虽然胜利,在京的全部家属子侄被屠杀,“婴孺无免者”。郭威尚在幼年的儿子青哥、意哥,未成年的侄子守筠、奉超、定哥,郭威养子柴荣的大儿子宜哥、连同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的次子都在眨眼间变成了刀下冤魂。郭威的第三任妻子张氏原本是夫荣妻贵被封为吴国夫人,此时也因夫遭祸,同样命运的还有柴荣原配之妻彭城县君刘氏。郭威虽然当了皇帝却也变成了‘无保户“孤寡老人,唉,这就是血腥的权力斗争,养子柴荣得以成为无可质疑的法定继承人。
    
    家眷被杀对郭威和柴荣都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是无后的郭威只能把帝位传给养子柴荣,而对柴荣和后周王朝的结局而言,灾难的是柴荣的大儿子宜哥、和次子的死,以我们现在的推测,当时柴荣已经30岁,古人早婚,大儿子宜哥最少也十岁了,如此健在,在柴荣死后,后周王朝国有长君,陈桥兵变恐怕就不可能发生。
    
    公元951年,后周广顺元年,三十一岁。农历1月,郭威即皇帝位,此前柴荣已经历任左监门卫将军。天雄军牙内部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协助郭威治理邺都政尚清简,治绩有声,后周建立后迅速封晋王,成为当仁不让的帝位继承人,郭威是五代明主,为政宽大,体恤百姓,改革后汉的虐政,加强中央集权,从自己成长的经过吸取历史教训,对权臣势力进行打击,杀枢密使王峻,可惜称帝三年就去世了,34岁的柴荣就这样被命运推上帝位和历史前台。
    
    柴荣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华版图,后周继承五代短命政权的版图只有中原地区,南方还有咄咄逼人的李璟的南唐、钱俶的吴越、刘晟的南汉、孟昶的后蜀、高保融的荆南三州之地、清源军(今福建泉州一带)的陈洪进、湖南原楚国辖地正由周行逢和王逵进行残酷的争夺。北方强大的契丹咄咄逼人,时刻如悬在中原王朝头上的利刃,后汉的残余北汉控制着太原地区,借助契丹的力量时刻准备向后周报灭国之仇。
    
    实际上,五代历史上,除了朱温建立的梁以外,后唐,后晋,和后汉后周都可以说是太原沙陀军政权体系的同源变异而已,太原地区藩汉杂处,民风强悍,军队极有战斗力,在此之前,五代以太原为基地的军阀对中央政权的夺取战争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胜利告终。
    
    当北汉刘崇得知郭威已死,马上勾结契丹兴师南下, 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二月,柴荣即位不久,边关传来八百里加急军报:北汉刘崇协同契丹武定节度使杨衮所部三万余人出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直逼潞州(今山西长治)。
    柴荣此时面对的是对周朝生死攸关的时刻,几十年政权走马灯式的轮换,使军队到朝廷从将领军士到官吏大臣已经养成了墙头草的倒戈习惯,稍遇战争不利,几乎马上就会出现遍地白旗的现象,此次面对有契丹撑腰的太原强敌,许多大臣们已经腿肚子转筋在考虑后路了,当柴荣毅然决定亲征的时候,五朝元老,德高望重的老滑头大臣冯道却大泼冷水,当面讥讽世宗以唐太宗自比说,不知道你能为唐太宗否?柴荣看透了冯道等惯于去旧迎新的丑态,下决心用战争的胜利来安定朝局。
    
    周世宗自开封出发督促诸军,兼程前进。路上,世宗怒囚主张持重缓进的亲军都指挥使赵晁,从此,诸将不敢再说退却的话。北汉军屯山西高平南,周军屯泽州(山西晋城县)东北。北汉主率中军在巴公原列阵,骁将张元徽阵在东,辽将杨衮阵在西,军容颇严整。周后军将刘词还没有到来,周军人数少,众心危惧。周世宗志气高扬,态度坚定,命李重赞、李重进率左军在西,樊爱能、何徽率右军在东,向训、史彦超率精骑在中央,周世宗骑马上阵督战,张永德率亲军护卫。北汉主望见周兵少,挥军进攻,张元徽率骑兵击周右军,樊爱能、何徽小战,即引骑兵逃走,步兵投降北汉,右军溃乱。周世宗见势危,自率亲兵冒矢石督战,亲军将赵匡胤与大将张永德各率二千人力战。张元徽被周军杀死,周军奋击,北汉军大败。辽军怕周军,不敢救北汉军,退回代州。刘词率后军到来,合诸军追击至高平,北汉军溃散,北汉主昼夜奔驰,逃归太原。
    
    刘崇狼狈逃回太原。战役结束,柴荣不仅奖赏了有功将士,更从严惩处了作战不力的将校,杀樊爱能、何徽等70余人,“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有效地整顿了军纪,大大提高了战斗力,随后的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太原城的高大坚固,加上后周军队纪律的败坏使战局进展缓慢,后来契丹军队赶到和久雨致士卒疲病不得不撤军南返。
    
    在高平战役中,赵匡胤崭露头角,周世宗一战稳定了局面,使新立的后周朝廷转危为安。诛杀宿将樊爱能、何徽大大打击了五代以来骄兵悍将的气焰,树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绝对权威。
    
    
    
     周世宗回到开封,开始整顿纪纲,亲揽大权,痛定思痛下决心整顿军队。对群臣说,兵贵精不贵多,一百农民还不够养一个甲士,竭农民的脂膏养老弱无用的兵丁,如何使得。他下令检阅禁军,留用精锐,斥退老弱,又募天下壮士到京城,令赵匡胤考较武艺,选取优异,成立特精军队,称为殿前诸班。全国步骑诸军,令将帅照禁军例挑选。从此士卒精强,历朝莫比,征伐四方,所向克捷,周军的强大精锐为以后比较顺利的统一南方诸国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统一战略上依轻重缓急,进攻顺序问题。
    
    枢密使王朴献策,即著名的《平边策》大意说:要用兵首先要改善政治,“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用兵之道,先取其易,因此,宜先取南唐国江北诸州,既得江北,再取江南。得江南,岭南巴蜀自然畏威来降。南方既定,燕地(石晋所割诸州)必望风内附,如辽兵据守,出师攻取,并不困难,因为民众是汉族人。只有北汉一国,与周为世仇,决不肯归降,但高平败后,不敢再为边患,可留待最后,俟机一举消灭它。王朴的计划是想先平定南方,用南方厚雄的财赋,养北方强大的兵力,然后攻取幽燕,最后取得河东,完成统一大业。
    
    王朴献策也代表了相当部分军人的意愿,将领们更愿意南征,主要是因为南方有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相对微弱的军事抵抗力,而北伐面对的是强悍善战的北方民族和相对微不足道的战利品,巨大的伤亡使将领们不寒而栗。这其实是赤裸裸的人性,周世宗在世的几次北伐都有将领的反对,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今天的许多历史学者认为, 周世宗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在我分析这是完全错误的! 周世宗恰恰是敢于冒险犯难首先解决最棘手问题的优秀战略家!先北后南,先难后易才是世宗的统一思想。不贪图眼前的从容安逸,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伐辽收复幽、云16州是其军事行动的首要目标,其智勇和远见是让后人钦佩的。
    
    周世宗认为辽国以南京(幽州城)为据点,辽有汉人为心腹和耳目,势力大增,经常侵扰河北,轻骑深入,毫无限阻,民众被杀掠,不得安居耕作。辽国来自草原,人人是骑兵战士,恶劣的环境锤炼了他们强劲的骑射技能。中原地区丰厚的物资财富,更使他们在掠夺战争中奋不顾身。由于古代技术进步的迟缓,一个农耕国家在冷兵器时代几乎没有力量能够长期对抗骑兵的突击优势。
    
    自后晋沙陀石敬塘为当儿皇帝献给契丹的幽、云16州,中原地区失去屏障,门户顿开,从辽太宗耶律德光起,对入主中原有极大的野心,引狼入室的后晋最终被辽国灭掉,如果不是耶律德光在占领开封后政令的失误,残暴的行径引起中原人民的反抗,辽国当年就险些入主华夏。后晋的灭亡更让汉民领教了辽军战斗力和野蛮,可以说恐惧契丹是当时的流行病。因此在世宗的心中辽国才是心腹大患!
    
    而今辽国太宗之后,经历世宗阮和穆宗璟两代,为争夺皇位,辽的统治内部出现了激烈的纷争,辽穆宗皇帝昏庸好打猎饮宴,嗜酒杀人,辽的国势日益衰微,政治黑暗,兵将疲弱,无法应付紧急局势。与周世宗的英武成鲜明对比,幽、云16州的汉人受辽残酷民族压迫,都翘首企盼回归,逃户现象严重,后周接纳了20多万户幽、云难民,此时攻辽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而汉民族军队几乎只有在一个王朝创建初年其战斗力是最强大的,限于生活的环境,不可能象游牧民族那样以骑射为主要生存手段,随着时间推移,和体制腐败的催化剂作用,战斗力成几何下降往往是必然的。如果在开国鼎盛时期不能够解决边患问题,那么边患问题将无疑伴随这个王朝的始终,甚至是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唐王朝是最辉煌的正面成功模范。宋王朝就是最典型的反面例证。而周世宗能够不贪图眼前的从容安逸,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冒险犯难首先解决最棘手问题,其智勇和远见是让后人钦佩的。
    
    实际周世宗已经看到南方各政权的军事实力与北方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在后唐庄宗时代的伐蜀几乎是未费吹灰之力的,南方的繁华富庶使得各国统治者和军队非常迅速的腐化丧失战斗力,与中原军队无法相提并论。如果不是后唐庄宗的内乱,则统一南方的时间表要早几十年。
    
    这也是为什么世宗在教训了最强大的南唐后,扫除了北伐后顾之忧,暂时舍南方不顾,急于解决幽、云16州问题的原因,在世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唐太宗的影子,同样的果敢顽强,善于捕捉时机,气象恢弘,敢于面对最严峻的挑战。
  
    事实是在唐初的玄武门事变同样是唐王朝命运走向的瓶颈和转折点,不仅仅是决定了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唐王朝的行为方式完全取决于事变结局,如果败死的是李世民,可以肯定的说,太子建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成帝王的可能非常大,但是,解决以突厥为首的外患把唐王朝变成开放扩展型的多民族大帝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进入内敛的单一民族国家如北宋的时间要提前几百年,换句话说是太子建成的死为大唐换来了一个盛世。
    
    从李世民与突厥渭水对峙到李靖的最后偷袭一举全歼突厥,全过程无不险象环生,也只有象李世民这样的天才统帅才可能有胆识与气魄实行,命运只亲睐时刻有准备的勇敢者。
    
    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以汉民族为统治核心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大帝国只有三个,汉 唐 明。而后周的大统一梦想因为世宗的早逝而灰飞烟灭。
    
    公元956年,后周显德三年,柴荣派向训、王景等西征,不出半年,先后攻取了后蜀的秦、阶、成、凤等4州之地。十一月,他派李谷等南征,围攻南唐寿州等地。显德三年初,他亲征寿州,取得正阳之战的胜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扬、泰、光、舒等州,但寿州由于南唐将领刘仁赡死守未能攻下。显德四年初,柴荣第二次南征,终于攻下了寿州城。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连取濠、泗、楚、扬等州,到显德五年,南唐李景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间14州60县土地,并付犒军银10万两、绢10万匹、钱10万贯、茶50万斤、米麦20万石。并规定今后岁输贡物10万。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避免了辽与南唐的夹击之势。
    
    六年,北伐辽,收复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 、易(今河北易县)3州及瓦桥(在今河北雄县)、益津(在今河北霸州),淤口(在今河北霸州东信安镇)3关。六年五月,周世宗正欲乘胜进取幽州却突然患疾,传说世宗行至一地,询问父老地名,对之‘病龙台’世宗默然当晚得疾。回到开封6月去世,终年三十八岁。 远近百姓无不含哀。
    
    
    周世宗的为政英明练达,果敢敏捷,言谈开明伟岸。
    
     (955年)下令废除没有敕赐寺额的寺院30336所,大批僧侣还俗。他下令禁止私度僧尼。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增加了后周的劳动力。还没收了寺院大批土地。周世宗下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他规定“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值;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不仅打击了佛教,而且国家铸钱,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
    
    周世宗对侍臣:“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象周世宗,可谓仁君!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君!不以无益废有益。
    
    
    后世的佛教徒以世宗的不寿和王朝短命为毁佛的报应。其实在那个黑暗愚昧的年代,世宗的以民生为要,不务虚名,冒犯偶像是很需要勇气的,在他身上理性的闪光是足以照耀古今的。许多残虐人民的昏君长寿,而世宗却盛年而逝,让人不由感叹,世道幽远!冥冥中因果何在啊?
    周世宗留心政事,要求臣下极言得失。 虚心求谏也是很有名的。显德二年二月下诏,他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因而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大体能够虚心听纳,并且用人不疑。
    
    
    此外,周世宗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百姓负担。(958年)颁发均田图,派官吏均定河南60州赋税,原来享有免税特权的曲阜孔氏也要交纳,还免收人民以前所欠两税,并取消了两税外的苛捐杂税和徭役。周世宗“留心农事,刻木为耕夫、蚕奴、置之殿庭”,以示尊崇。周世宗重视水利兴修,他恢复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修固黄河河堤,在汴河口立斗门,控制黄河水势,又塞黄河决口,减少了水患。他还派人疏浚胡卢河(在河北深、冀两县间)数百里,疏浚汴河、五丈河,连接济水,使山东船只直达开封。还疏浚汴河南段及山阳渎,重新沟通从黄河到长江的水道:疏蔡河,使开封水道南达寿州。这样,山东、江淮的粮、货物都可以水道直达京城,促进了开封的繁荣。
    
    他扩建开封,与明朝建都北京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有天子守边的喻意。表面看是因为开封有运河水利的方便,但是在防御上开封四面平原,无险可守,如果是按照世宗的战略首先收回幽、云16州为防御华北平原的屏障,自然没有问题,开封是可以代替长安、洛阳成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来控制中原的。但是宋王朝由于先南后北战略的失误,宋太宗时期伐辽的失败,收回幽、云16州已经没有可能,使开封防御弊端暴露无遗,以后建都于开封的北宋与金的灭亡都是证明。
    
    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百姓负担。(958年)颁发均田图,派官吏均定河南60州赋税,原来享有免税特权的曲阜孔氏也要交纳,还免收人民以前所欠两税,并取消了两税外的苛捐杂税和徭役。周世宗“留心农事,刻木为耕夫、蚕奴、置之殿庭”,以示尊崇。
    
    在重修永福殿时,柴荣亲自视察工地,见内供奉官孙延常竟克扣工食,虐待役夫,有的役夫还用瓦盛饭吃,不禁大怒,当场将孙延常斩首。其他贪财的和滥杀投降过来将士的人也毫不留情地处死。对于五代时期以严酷出名的法律,柴荣也进行了彻底修订。废除了随意处死的条款,废除一些凌迟(即千刀万剐)之类的酷刑。斩杀了几个私自杀死犯人的官员,以示惩戒。又以人道措施来对待犯人,打扫肮脏的监狱,洗刷枷拷,给犯人充足的饭食,有病的允许探视,无主的病人官府负责治疗,严禁使犯人无故死亡。柴荣命人主持修改不合时宜不和情理的法律,成书后又让大臣讨论,最终完成了五代有名的《大周刑统》,这对北宋的《宋刑统》起了直接的影响。
    
 
    世宗的弱点是有时失于急躁,因为自幼生长贸易民间,深知并同情百姓的疾苦,对残虐人民的渎职官员与对抗顶撞将领果于刑杀,行事带有军事统帅的硬朗粗率作风。
    
    
    
    世宗的死为后周王朝敲响了丧钟。后周的致命问题是皇族人丁不旺,世宗在世的四个儿子都只有上幼儿园的年龄,世宗本生的几个兄弟估计在亲爹柴守礼的言传身教下,素质低劣,世宗都未重用。偏偏在此之前,智囊忠臣王朴已经去世,内无良辅,外有强臣,在那个短命王朝走马灯轮换的年代,后周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在没有持久政权稳定的五代社会秩序,没有年长有能力的君主,就不可能指望有稳定的忠诚。
    
    后周直系皇族的灭绝
    
    除了周恭帝柴宗训,柴荣还有三个儿子:曹王熙让、纪王熙谨、蕲王熙悔。乾德二年十月,当时柴熙谨熙让和熙悔也在不久之后陆续“不知其所终”。(潘美收养世宗儿子柴熙谨的故事目前还存疑)
    
    柴宗训废为周郑王,他先是和继母小符氏一起幽居西宫。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刚九岁的柴宗训被贬居房州,十一年后,即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三月,19岁不明不白死在了居住地。还没来得及成婚,更没留下后代。松了口气的宋王朝还给他上了“恭皇帝”的谥号。
    
    直到宋仁宗时代,来自后周王朝的皇子威胁已经不存在了,才下令从柴氏家族的旁支,应该是柴荣兄弟们的后代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给予一定的待遇,由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所以说我们津津乐道的水浒中大周皇孙“小旋风”柴进,其实只能算后周皇族远房旁支。
    
    这就是仁柔宽厚的大宋光辉背后的血腥帝王政治。
    
    在这里,没有必要苛责宋太祖赵匡胤,人是环境的动物,如果世宗在世,赵匡胤无疑仍然会做他的忠臣勇将,从他晚年向侍臣夸耀,世宗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来看,可以说明世宗对赵匡胤的倚信之深。
    
    太平广记中的一个小故事,当将士要密谋拥戴自己做皇帝的时候,赵匡胤一度是惶恐的,竟反复向家中的女眷问怎么办?所以说陈桥兵变离世宗去世不到1年,是环境和缺乏监督制约的必然,决不是赵匡胤长期蓄谋的结果。经管赵光义和所谓的义社十兄弟在军队中势力盘根错节,但也只能认为是赵匡胤巩固军内地位的手段。赵宋王朝的篡夺有相当的五代军人为贪图拥立富贵,而夺权的传统惯性因素。
    

    赵匡胤的幸运在于世宗是只知道进取的开拓性帝王,他生前的有限的执政岁月所进行的军事改革,考虑的只是如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将精锐统归中央禁军,从而统一中国。而没有建立多少象北宋后来的强干弱枝,尽收将领兵权的制度。结果是让统领禁军的赵匡胤捡了大便宜,搭上了五代军阀夺权的末班车。
    
    后周军界忠诚将领,李筠和李重进不服赵匡胤,相继起义兵,但是赵匡胤此时不仅有中央政府的名义,而且手中的禁军是全国的精锐,结果相继败亡。 
 史家把唐宗宋祖并列,我看宋祖差唐宗远矣!
    
    赵匡胤有足够的人情练达,宽容大度,卓越的组织团结能力,唯独在战略谋划的宏大和智勇才能方面远不及周世宗。为大将有余,在称帝后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赵宋王朝国阼长久,作谋划大一统战略全局的君主则明显开局气象上局促狭小,偏重文治守内。
   
    杯酒释兵权:可以说“是最高明政治艺术的运用”和亲切温和的权术手段,但决对不可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一套将领连作战指挥都日益被掣肘的军事指挥体系下,有功勋才能比不过庸碌听话,赵宋王朝的军事力量战斗力从建立之日,就处于被制度不断削弱的境地。
    
    承周世宗改革的余惠,赵匡胤兄弟比较顺利的扫平了南方不堪一击的各国腐朽割据政权,在此过程中,赵匡胤对将领的抢劫发财采取纵容态度,洞悉人性是赵匡胤的特长,也是赵宋皇权稳固的基础。
    
    但是赵匡胤在对北汉与辽的战争问题上仍然一筹莫展,他与宰相赵普雪夜定策水平不过是王朴的《平边策》的翻版,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有阴谋权术纵横官场,邀游二帝之间,战略却远非其所长,两个战略矮子的决策最终把世宗打下根基的统一宏图“侏儒化”了。
    
    有人或许不同意这样的观点,避实就虚难道不是军事上的金科玉律吗?是的,可惜游击战术原则与统一战略布局是有本质不同的,此时的辽国尚处于昏君主政的衰弱时期,而赵宋王朝的军事力量则处于开国的鼎盛时期,当然辽国即使再弱也是赵宋不敢小视,需要倾国力对付的劲敌,但这也是历史给赵宋王朝的唯一时机,坐失这样的千载良机,不是战略庸才又是什么?
   
    回顾历史元末的朱元璋在与张士诚,陈友谅角逐天下的时候,也面临这样的艰难抉择,但是朱元璋高超的战略眼光看透了张士诚只是个目光短浅的守家庸才,真正能够与之争夺天下的只有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朱元璋的势力与陈友谅相差悬殊,战场形势险象环生,朱元璋几次临危而复绝,最终消灭了陈友谅这一统一的最大劲敌。抓住战机敢破强敌,不苟且偏安,是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成为战胜威震世界的蒙古军队,重现盛唐多民族大帝国风采的关键。
     
    当然赵匡胤也进行了北伐,三次北伐全部失败,对赵匡胤的打击自然不小。他的思路始终是先攻下太原,然后与辽人决战收回幽、云16州。实际证明这绝非上策,北汉并不难战胜,每一次都是受挫于太原城的坚固难攻,后勤供应和辽军的救援,但在赵匡胤时代,与 辽军援兵的交战经常是以宋军的胜利告终,说明了此时辽国势力的衰弱是明显的,更证明经周世宗改革后,宋军的野战实力的强大。
    
    我认为赵匡胤始终有恐辽症,如果是当时采取周世宗晚年的战略,先攻幽、云地区,结果可能就大不相同,辽能够救北汉,而小小北汉决无实力救辽,这与朱元璋弃张士诚不顾,先灭陈友谅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959年当时辽国的昏君穆宗得知,周世宗收复瀛,莫、易3州及瓦桥、益津,淤口3关后。虽然驻军幽州,竟说燕南土地本是汉家的,今天拿回去,没有什么可惜的,后来也就没有夺回的军事意图。这种博大的‘胸怀”在历代昏君中都是非常罕见的,昏君穆宗直到969年,赵宋开国10年后,才因为酗酒杀人无度,被忍无可忍的警卫员和厨子干掉。而赵匡胤在这10年中除了进攻南方弱不禁风的腐朽政权外,对辽国幽、云方面几乎毫无作为。
    
    晚年的赵匡胤已经认识到收复幽、云良机错过,开封做为都城的800里平川,无险峻可守的弊端将日益显现,所以一再考虑迁都长安或洛阳,但是,得不到其弟赵光义和朝臣赞同。
    
    当宋太宗即位,终于完成了统一南方和北汉的战争,开始伐辽,却发现辽国已经度过危险期,而且对汉族的笼络政策产生效果,国力恢复,兵强马壮,高粱河之战,宋太宗中箭,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北宋最有战斗力的野战军消耗殆尽。大将杨业战死,太宗丧胆。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循规蹈矩,从赵匡胤开始的短视守内政策最终结出了苦果,绝大部分的财政收入只能用来养那些日益臃肿无力的禁军亢员,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最可叹的是,赵匡胤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封椿库”,其职能就是将每年的财政盈余不准挪作别用,全部存储起来,作为收复燕云的专项资金,由赵匡胤本人亲自掌握。准备攒够了500万向辽国赎取幽、云,可以说北宋的以金钱换和平是祖传的,几十年后正式确立了的岁输辽三十万两金帛。已经让宋真宗喜出望外了。
    
    终北宋之世,不仅没有收回幽云失地,熙宁时期的宋廷反而割让七百里地以和辽。斗食尺衣皆北输“,"胡骑日肥妖气粗“,这是对北宋朝廷刮民髓赍盗粮的苟安政策的生动概括。剥夺百姓的衣食,养肥入侵的异族军马。但是效果却不怎么样。
    
    不久,西北的党项夏州节度使也为了北宋的大方独立了。北宋军队真正成为步兵部队!
    
    北宋的对辽失败赔款后果是灾难性的,不仅造成历史上的中国领土交趾,永远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越南。而更严重的是几十年后的1038年,一直是北宋臣属的党项夏州节度使的李元昊,称帝独立为西夏国了。
    
    其实在五代和北宋初期,因为有党项夏州的军马供应,中原的军马供应并不困难,可是随着李元昊称帝,从此北宋丧失了最重要的军马来源,与辽和西夏的不断战争,使北宋无法稳定得到北方优良的蒙古河套战马,呵呵,当年战马类似今天的石油,是国家的军事命脉。贸易走私来的恐怕也多是二三等货色。能够基本保证供应的只剩下云南大理的“滇马”可惜虽肌健却体小似黔驴,虽善驮载并不能够与北方良驹匹敌,骑兵部队渐渐成为运输部队,此后骑兵的力量在宋军中的作用日益衰弱。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劣势更加明显。
    
    西夏很快也开始享受北宋的岁币了。北宋末年宋徽宗终于完成了祖宗的心愿,拿金银向灭辽的金赎回了幽、云地区,只可惜是几座空城,而见识了北宋的富庶和大方,金国马上开始了灭宋战争。
    
    用金钱去买和平,从历史长远看,除了消磨北宋的国力和军队的斗志,使汉民族产生对外侮威胁的麻木怯懦心态,更刺激了游牧民族的贪欲,给中原地区招来了深远长久的外患,在几百年里契丹,女真,党项,蒙古一次次蹂躏摧残中断华夏文明的进程,其得不偿失的消极作用是明显的。
    
    当今天回顾这段跌宕的历史,周世宗的光辉足以照亮黑暗的五代,即使放在汉唐盛世的明主里面,世宗也是毫不逊色,有多少突发和偶然才造成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我为世宗的早逝扼腕叹息,不是为一家一姓的家天下王朝,而是惋惜,一个如此伟大的强国之梦破灭了,中华历史进程在十子路口突然转向!随后的宋王朝只能说是个有文无武,缺乏自卫能力的瘸足巨人。“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苦果,需要赵宋王朝后代的帝王,用几百年去慢慢品味那无尽的屈辱和亡国的惨痛。
    
    当一个出身微贱的和尚重新树立起汉家王朝的大旗,把蒙古王朝赶出塞外,世宗收复的幽、云理想才终于实现,而那已经是400年后的大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