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北斗导航系统、长征五号、太空行走、太空站、重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3:15:58
]]
先顶后看!赞一个“好”
表犯航空发动机落后的老毛病,重型火箭搞8搞一回事,但是比CZ5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必须要搞...一味强调需求牵引,忽视技术推动的恶果已经8少鸟...:L :o
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干~~~哈哈。好
原帖由 rejions 于 2007-11-9 12:17 发表
表犯航空发动机落后的老毛病,重型火箭搞8搞一回事,但是比CZ5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必须要搞...一味强调需求牵引,忽视技术推动的恶果已经8少鸟...:L :o


俺前面也认为大推力火箭发动机要搞的。但俺也认为这个是需求牵引的,不是技术推动的。

技术推动的东西,在航天领域,目前俺认为是那些空天飞机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离成熟还远得很,我们跟踪就可以了,切不可当作主要的研发方向。
搞航天航空混合系统的说.....
我看我们就一架An225空射火箭也不错的说。
貌似我们带翼的空射火箭已经有方案了。:D :D :D
]]
原帖由 不玩CS的T 于 2007-11-9 12:48 发表
搞航天航空混合系统的说.....
我看我们就一架An225空射火箭也不错的说。
貌似我们带翼的空射火箭已经有方案了。:D :D :D



在相当长时间内,空射的运载能力还是难以比得上地面发射。空射对于小型卫星比较合适,大型的目前还不好打。
由于目前空射基本依托大型运输机,而大型运输机的研制费用目前看来比火箭还高。虽然很早就有两级飞行入轨的设想和方案,国内也有相关的论文,但困难的确很大。

倒是第一级火箭可回收,在美国航天飞机的助推器上实现了,能源号也有规划,俄罗斯新的火箭也有类似规划。这个目前看来更现实,长远讲也能更好的降低费用。

关键是要评估自己的能力,然后认准方向干下去。航天发展最大的风险不是技术风险,而是方向和目标风险,目标和方向错了,会导致系列问题,而技术方向错了,及时中止就能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也希望我们的空射能够成功,多一种手段,多些保障。
原帖由 网虫一个 于 2007-11-9 12:52 发表
好文章,赞楼主一个"通过发射2次在太空组装的方式登月"很高明啊.
楼主是做这行的吗?


另外文章太短,看着不过瘾:D :D :D


这个思路不是俺的首创,原苏联在60年代的登月方案中,其中一个方案就是这样的。俺只是将这个思路重新利用而已。

俺不是干这行的,俺以前在航空企业干过,是个军事爱好者,所以,文章吗,也无法写长。
原帖由 网虫一个 于 2007-11-9 12:52 发表
好文章,赞楼主一个"通过发射2次在太空组装的方式登月"很高明啊.

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也考虑过这个方案,但因为需要对接的次数过多,风险过大而放弃了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11-9 13:03 发表

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也考虑过这个方案,但因为需要对接的次数过多,风险过大而放弃了


估计与当时对接技术还不是特别好有关吧。那个土星火箭,实在是不计成本的结果。如果飞行次数足够,而且需要开发,重型登月火箭研制还是有必要的,只是在2020年前,似乎没有太多用处。这方面吗,还是先让美国人帮大家探探路,毕竟我们不富裕,承担不起重大损失。
]]
原帖由 TSQ 于 2007-11-9 12:57 发表



在相当长时间内,空射的运载能力还是难以比得上地面发射。空射对于小型卫星比较合适,大型的目前还不好打。
由于目前空射基本依托大型运输机,而大型运输机的研制费用目前看来比火箭还高。虽然很早就有两级飞 ...

当然哦,其实这样的系统之所以一直止步不前的原因就是没有合适的载具,貌似An225还不行,最好有专用载具,所以哭吧......
所以根本搞不大。
我的想法是搞个小点的,多发点小卫星也不错的说。
顺便搞搞亚轨道太空旅游,歼星导弹什么的也不错哦。;P ;P ;P
]]
原帖由 不玩CS的T 于 2007-11-9 13:20 发表

当然哦,其实这样的系统之所以一直止步不前的原因就是没有合适的载具,貌似An225还不行,最好有专用载具,所以哭吧......
所以根本搞不大。
我的想法是搞个小点的,多发点小卫星也不错的说。
顺便搞搞亚轨道太空 ...


这个思路不错。空射发射小卫星,如果我们有合适的飞机,加上小卫星如果成熟的话,空射小卫星方案还是不错的。机动灵活,费用较低。

对于亚轨道太空旅游,美国那个飞机狂人斯坦已经着手进行相关工作了。由于亚轨道太空旅游要保证人的安全,要真的开发出来,还得斯坦这样的飞机设计天才来干。作为国家项目,恐怕干不好。

私人或者其他资金进入航天领域(我们叫做社会资金),是值得鼓励的。但私人资金只是补充,目前大多数任务,还是要以国家投资为主,否则一些东西干不成。

好的体制能够促进发展,而不好的体制则会破坏发展。我们的航天体制虽然也有问题,但到现在为止发展还算顺利。所以,即使社会资金参与,体制最好保持稳定。
俺其实最期待的是看到长征五号之后我们的可重复运载工具。如果这个运载工具能够开发出来,航天项目就有了非常好的坚实基础,整个航天探索也就能更快的发展。

畅想一下,到2020年,如果我们造出10来个覆盖1-30吨的可重复运载工具,组成了一个航天运输队,一年就可以轻松实现20次的发射,那将是多么让人期待的场景啊。

不过,如果到那时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估计大家对航天已经习以为常,反而成功不是新闻,失败却成了大新闻。
原帖由 TSQ 于 2007-11-9 13:59 发表
俺其实最期待的是看到长征五号之后我们的可重复运载工具。如果这个运载工具能够开发出来,航天项目就有了非常好的坚实基础,整个航天探索也就能更快的发展。

畅想一下,到2020年,如果我们造出10来个覆盖1-30吨的 ...

当年,美国人就是这么畅想航天飞机的。呵呵。
很好,很强大,只要十八上本菜进入中委,十九大上进入政治局,航天局长就铁定是楼主了!:victory: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11-9 14:03 发表

当年,美国人就是这么畅想航天飞机的。呵呵。

俺的这个畅想的难度,是比航天飞机要低许多,具体内容参见俺在2005年YY的东西。主要的实现的功能只是实现了航天飞机类似助推火箭的回收,不过回收方法从降落伞改为折叠机翼滑翔。俄罗斯的最新火箭的也有这样解决方案。

同时,由于第一级回收时,俺期望的飞行的高度在4万米左右,速度也远比航天飞机返回时的速度要小,发射完毕后的重量也比较轻,避免了航天飞机高速进入大气层的高温问题。

当然,即使是折叠机翼这样的东西,我们现在也比较欠缺。等到我们的大运设计成功(大运首飞也在要到2015年左右了),折叠机翼到时说不定有可能实现,从而实现第一级火箭飞回创造条件。
原帖由 f22 于 2007-11-9 14:15 发表
很好,很强大,只要十八上本菜进入中委,十九大上进入政治局,航天局长就铁定是楼主了!:victory:


我们的航天局没有老美的NASA那样权力大,22兄要任命他为国防科工委主任、中共中央修补委员才行。
原帖由 f22 于 2007-11-9 14:15 发表
很好,很强大,只要十八上本菜进入中委,十九大上进入政治局,航天局长就铁定是楼主了!:victory:


f22不必这么来说话啊!

俺都讲了是一些设想是YY,可没有完全当真啊!
注重部分重复使用运载技术的研究



在部分可重复使用运载技术研究领域,各国研究的重点是飞回式可重复使用助推器。

俄罗斯克鲁尼切夫国立空间研究与生产中心在2001年的巴黎航展上首次展示了拜克尔带翼飞回式可重复使用助推器,使人们清晰认识到新的部分重复使用技术[6]。

可重复使用

助推器采用成熟的火箭与航空技术,技术难度较低,易于实现。采用可重复使用助推器的运载火箭能够降低成本,是目前提高ELV、航天飞机竞争力,降低发射成本,延长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采用飞回式助推器的部分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将是ELV与RLV之间的较好过渡方式。

俄罗斯的拜克尔飞回式火箭级最初是作为安加拉系列运载火箭的一部分提出的,原定于2003年安加拉系列中的第一个型号投入商业使用时开始试飞,现已单列为一项独立计划。它将利用质子号、安加拉、暴风雪号和一些飞机项目的经验,除可供安加拉使用外,还可用在阿里安5和美国航天飞机等其它运载器上,甚至用作空射型运载火箭。除了“拜克尔”以外,俄罗斯其他一些研究机构,如能源联合体、TSNIIMASH等也分别提出多种飞回式助推器方案。

欧洲目前正在与俄罗斯合作研究实用型重复使用助推器,以取代阿里安-5的固体助推器,从而提高阿里安-5的竞争力和延长使用寿命。

美国在航天飞机初期计划中就已将飞回式助推器列入其中,但是当时认定为技术过于困难并且费用昂贵,最终没有在航天飞机中采用,但NASA一直没有完全放弃对飞机式火箭的研究,并于1997年分别向波音公司和洛马公司提供100万美元用于设计飞回式助推器。NASA与多家航天公司组成的小组正在对新型航天飞机返回式助推器进行风洞和计算机模拟试验。NASA希望通过使用这种新型火箭使航天飞机任务费用更低、更安全。美国航天安全顾问小组一位成员称,这种液体飞回式助推器技术比X-33上采用的技术更加可行。如果新的设计方案可行,NASA将用它来发射现有的航天飞机轨道器。此外Starcraft Boosters公司也提出StarBoosterTM系列飞回式助推器方案,并提出了飞回式助推器与Delta-2、Atlas-2、Titan-4等火箭的组合使用方案。
原帖由 f22 于 2007-11-9 14:15 发表
很好,很强大,只要十八上本菜进入中委,十九大上进入政治局,航天局长就铁定是楼主了!:victory:

我们的航天局(新闻发布会上叫CNASA,呵呵哈美无处不在)不象老美的NASA那样权力大,22兄要任命他为国防科工委主任才行。:D
关于俄罗斯贝克尔(或者拜克尔),参见下面链接:俺再贴几个图。
http://www.russianspaceweb.com/baikal.html
俺把有关俄罗斯航天网站上的关于拜克尔的介绍简单翻译一下,翻译有可能有错误,仅供大家参考:
拜克尔助推器将装备折叠机翼。当火箭在发射时,折叠机翼顺着助推器方向折叠。当助推器与安加拉火箭分离后,大约在高度75公里的地方,拜克尔的机翼将旋转90度到展开位置。
拜克尔助推器将在机头区域装备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使得拜克尔可以水平着陆到跑道上。得益于喷气发动机,拜克尔会比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暴风雪航天飞机更象飞机那样着陆,而航天飞机主要依靠整体的气动外形并且只有一次着陆机会。拜克尔的喷气发动机的燃料来源于火箭的燃料箱,该燃料箱在起飞时进行填充。
在2001年,Khrunichev建造了四个全尺寸的拜克尔模型,并在中央流体力学的风洞中进行了测试,测量速度在0.5-10马赫。
根据Khrunichev的代表的说法,提供资金的话,拜克尔的第一次飞行会在2006年进行。不像安加拉项目的其他部分,拜克尔的发展是没有政府的直接支持的。在2001年六月,在Le Bourget的航空航天展上,Khrunichev非常希望能够找到能够投资该项目的投资人。

从上面这段描述来看,似乎拜克尔没有政府的支持,只是Khrunichev自身的项目。

俺再找找资料。
毛子的这的东西看上去确实不错啊!
凡是有“折叠”之类的都觉得有点安全问题。
折叠处的防热问题可虞啊。航天飞机这种固定三角翼的,尚且每次机翼根部脱离点防热瓦都让人紧张得不行,哥伦比亚号最后也就死在这地方。如果是折叠式的,翼根部分就更不安全了。

如果说再入的话,《巡航者》上美国的那些胖乎乎的“升力体”再配上再入减速火箭(免得再入高速高温),然后滑翔着陆也许还比较安全些。
这些返回式助推器发射完毕后的速度和高度是无法与航天飞机从太空返回速度相比的。这也就是返回式助推器之所以用折叠机翼的原因之一。另外折叠机翼也可以便于与火箭捆绑。
这个加热不是问题。1子级时脱离时也就几公里/s的速度,几十公里高度。和轨道再入有天壤之别。
可复用关键是成本。由于航天发射次数过少,所以这个问题很微妙。理论上来说,复用原则上可以降低成本,但是由于复用的要求而导致的附加研制,制造和维护成本如果不能被相对较多的复用消化的话,那么可复用就很难进入实用。不幸的是,航天发射正是这样一种情况。

但是这个问题总是要面对的。我觉得比较现实的方案是运载火箭形式的可复用(比如以前的K-1火箭方案),不过上面级轨道返回就免了,能够做到助推器,1子级回收复用就不错了。

有翼或升力体的复杂外形航天器估计是很难出现在型号里了。但是由于其独特的意义和军事应用的前景,这个技术是一定要突破的。作为技术演示项目很合适。估计不久的将来,或许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和欧洲的轨道返回试验了。
俺发现,shh的想法与俺几乎相同。握手握手!
shh兄,XH好象又不行了啊。
。。。重型火箭的研制动辄需要1、2十年,
不打好基础以后有的是赶。。。
难道还要再相隔个20年?


其实经费摊到研制年份中去,本来也没多少,
再说,这些研究发动机科学家去干什么呢?
设计集束火箭。。。?可惜不是同样的内容啊。。。
现在大多数研制都是逐年分摊。
重型登月火箭研制出来,就我们的能力而言,是可以期待的。但如果研制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运载货物,就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就目前来看,重型火箭除了登月功能外,其发射的对象并不多。卫星没有那么重,太空站现在400吨重已经让各个国家资金上吃不消。我们又不能每年都登一次月,登月是多么烧钱的事情啊!
所以,登月重型火箭的研制是非不能也,而是划不划算的问题。
原帖由 shh 于 2007-11-9 16:57 发表
可复用关键是成本。由于航天发射次数过少,所以这个问题很微妙。理论上来说,复用原则上可以降低成本,但是由于复用的要求而导致的附加研制,制造和维护成本如果不能被相对较多的复用消化的话,那么可复用就很难进入 ...

shh兄,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老美没有把航天飞机的主燃料箱做成升力体那样的?如果主燃料箱可以重复使用,那航天飞机的飞行成本能下降不少。
]]
那也难说。。。

如果要在月球建基地,
一年飞个一两次,
靠对接可靠性就下来了,成本就上去了;
再说还有火星探测呢?

如果要研究重型火箭,2025年能搞下来就很不错了

总之,最基本的问题,
没重型火箭,那么那些火箭发动机的研究人员就没事儿干了,
这个才是最严重的乱费
如果一级火箭设计成可返回式(也许带两个翅膀),二级火箭一次性使用, 是否可能取得某种成本和效率上的平衡
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
不冒进,不保守,需要对未来发展的准确把握。
原帖由 dozoo 于 2007-11-9 19:53 发表
那也难说。。。

如果要在月球建基地,
一年飞个一两次,
靠对接可靠性就下来了,成本就上去了;
再说还有火星探测呢?

如果要研究重型火箭,2025年能搞下来就很不错了

总之,最基本的问题,
没重型火箭 ...



咱们国家,即使到2025年,全国的生产总值上去了,但人民平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在这十几年多年的时间内,整个国家的目标还是要以解决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问题。探月这种烧钱的项目,可不是一年能够飞一两次的。就是我们目前的神舟号,发射频率也很低啊。实在是我们不富裕。

研究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是应该的,但目标不要盯着一定出现一个重型登月火箭。太空研究项目还是很多的,也不见得一定要花很多钱。太空研究也要以给人民带来好处为依归。

当然,如果到时真的对月球开发有了明确的目标,那么前面有了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转而进行重型火箭研制,还是比较快的。火箭研制真正耗费时间的,还是大推力火箭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