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武器不如清军先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41:41
据史书载,1900年的下半年到1901年的上半年一年间,中国的大地上充满着火药味,八国联军的舰队进驻了广州、福州、上海、青岛、旅顺等各大港口,并沿长江游弋到了重庆;在北方的直隶、山东等省,义和团、清朝官军、八国联军打成了一团,直打得天津七月份失陷、北京八月份失陷,朝廷拉着参战官军仓皇西窜,而官军精锐部队(袁世凯部)于山东坐视不管。

八国联军来了多少人?
    算一算,从天津8月日起兵进发北京时不过一万六千多人,可这一万六千人只用十天时间便于8月14日攻进北京,赶走了清朝皇帝。当时仅北京的城防守军(官军,不包括义和团)就有三万多人。

他们的武器好吗?

    还没有清朝官军的好。有英国公使事后给其政府的报告为证:"由于意大利公使的好意,他送给我这份报告单,我把它随信附上,因此我能够使阁下掌握关于那些武器弹药数目的有趣的细节,那些武器弹药是西摩海军中将于今年六月底返回天津途中,占领天津附近的中国武库时,在该武库中所发现的。

    这份报告单是一位意大利军官编制(不包括该武库中所储存的巨大数量的军用物资)。关于这份报告单的惊人事实,在于那些新型大炮和来福枪。作为此事的一个例证,有人告诉我说:曼里彻式卡宾枪的类型,比供给在华作战的奥匈部队的那些卡宾枪甚至更为新式;那些克鲁伯大炮绝比德国人所有的大炮甚至更为新式。"

附件 关于在天津附近武库中所发现中国新式军用物资报告单

    三十六门克虏伯大炮,口径87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3.41英寸,其中大部分仍装在箱中。

    六十门克虏伯大炮,口径70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2.75英寸。

    四十二门诺尔登费尔德式速射机关炮,口径57毫米,折合2.24英寸。

    四十二门诺尔登费尔德式机关炮,口径47毫米或1.85英寸。

    四十二门大炮,其中一部分为诺尔登费尔德式,一部分为上海机器局制造,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十门速射机关炮,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二十门小口径的速射机关炮。

    三万支具有最新标记的毛瑟枪和曼里彻式来福枪。

    三万把刺刀、军用品及其他。

    约值二百五十万英镑。

    对这个总数,应加上武库内的机器、工具以及目前驻京部队的武器。

看看,战斗一开始被人家缴获的新式武器就这么多,等于给后来联军的一万六千人配备了全副武装还有预备的。要知道这西摩海军中将的队伍是在乘火车进兵北京受阻、逃回(我们许多教科书上这样说)天津时缴获的这些武器。这能说官军的武器差吗?!

    既然兵也多、武器也不差,那怎么轻轻易易地就被人家八国联军打败了呢?只能说是战斗力极低、极差而已!义和团我们且不说它,那是一伙迷信刀枪不入崇尚大刀长矛冷兵器的乌合之众。单说说官军,这是一支自从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装备洋枪洋炮、按照洋式方法训练出来“新军”,号“武卫军”,分前后左中右五军,每军万余人,总共五万多人。此时,除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去了山东、宋庆的“武卫左军”驻扎山海关内外以外,“前、中、后”三军布署在津京一线,北京城中也还有宫廷卫队和八旗亲兵。京城内这万余官军,攻打区区不足千人守卫的外国使馆区,大炮轰步兵冲挖地道放火烧,忙活一个多月竟然还没攻克,甚至连人家屋顶上的外国旗帜都照旧迎风飘扬,这不是毫无战斗力可言又是什么呢!据史书载,1900年的下半年到1901年的上半年一年间,中国的大地上充满着火药味,八国联军的舰队进驻了广州、福州、上海、青岛、旅顺等各大港口,并沿长江游弋到了重庆;在北方的直隶、山东等省,义和团、清朝官军、八国联军打成了一团,直打得天津七月份失陷、北京八月份失陷,朝廷拉着参战官军仓皇西窜,而官军精锐部队(袁世凯部)于山东坐视不管。

八国联军来了多少人?
    算一算,从天津8月日起兵进发北京时不过一万六千多人,可这一万六千人只用十天时间便于8月14日攻进北京,赶走了清朝皇帝。当时仅北京的城防守军(官军,不包括义和团)就有三万多人。

他们的武器好吗?

    还没有清朝官军的好。有英国公使事后给其政府的报告为证:"由于意大利公使的好意,他送给我这份报告单,我把它随信附上,因此我能够使阁下掌握关于那些武器弹药数目的有趣的细节,那些武器弹药是西摩海军中将于今年六月底返回天津途中,占领天津附近的中国武库时,在该武库中所发现的。

    这份报告单是一位意大利军官编制(不包括该武库中所储存的巨大数量的军用物资)。关于这份报告单的惊人事实,在于那些新型大炮和来福枪。作为此事的一个例证,有人告诉我说:曼里彻式卡宾枪的类型,比供给在华作战的奥匈部队的那些卡宾枪甚至更为新式;那些克鲁伯大炮绝比德国人所有的大炮甚至更为新式。"

附件 关于在天津附近武库中所发现中国新式军用物资报告单

    三十六门克虏伯大炮,口径87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3.41英寸,其中大部分仍装在箱中。

    六十门克虏伯大炮,口径70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2.75英寸。

    四十二门诺尔登费尔德式速射机关炮,口径57毫米,折合2.24英寸。

    四十二门诺尔登费尔德式机关炮,口径47毫米或1.85英寸。

    四十二门大炮,其中一部分为诺尔登费尔德式,一部分为上海机器局制造,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十门速射机关炮,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二十门小口径的速射机关炮。

    三万支具有最新标记的毛瑟枪和曼里彻式来福枪。

    三万把刺刀、军用品及其他。

    约值二百五十万英镑。

    对这个总数,应加上武库内的机器、工具以及目前驻京部队的武器。

看看,战斗一开始被人家缴获的新式武器就这么多,等于给后来联军的一万六千人配备了全副武装还有预备的。要知道这西摩海军中将的队伍是在乘火车进兵北京受阻、逃回(我们许多教科书上这样说)天津时缴获的这些武器。这能说官军的武器差吗?!

    既然兵也多、武器也不差,那怎么轻轻易易地就被人家八国联军打败了呢?只能说是战斗力极低、极差而已!义和团我们且不说它,那是一伙迷信刀枪不入崇尚大刀长矛冷兵器的乌合之众。单说说官军,这是一支自从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装备洋枪洋炮、按照洋式方法训练出来“新军”,号“武卫军”,分前后左中右五军,每军万余人,总共五万多人。此时,除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去了山东、宋庆的“武卫左军”驻扎山海关内外以外,“前、中、后”三军布署在津京一线,北京城中也还有宫廷卫队和八旗亲兵。京城内这万余官军,攻打区区不足千人守卫的外国使馆区,大炮轰步兵冲挖地道放火烧,忙活一个多月竟然还没攻克,甚至连人家屋顶上的外国旗帜都照旧迎风飘扬,这不是毫无战斗力可言又是什么呢!
这篇文章娱乐性很强
看题目我就觉得很好笑了
看到楼上两位仁兄的回复我也觉得很好笑。当时清军武器先进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使馆没有攻克,作战失利要我说跟“老佛爷”打打停停有很大的关系
训练水平呢!
战斗的精神与意志呢?
原帖由 小文同学 于 2007-11-5 00:18 发表
看到楼上两位仁兄的回复我也觉得很好笑。当时清军武器先进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使馆没有攻克,作战失利要我说跟“老佛爷”打打停停有很大的关系

清军先进不等于说先进过了八国联军.拿聂士诚的武毅军为例,步枪装备了11毫米口径的后装单发和连发毛瑟枪一万支,7.9毫米口径后装连发毛瑟枪200,8毫米后装连发曼利夏1万,还有8毫米后装连发曼利夏骑兵枪1400.还有2挺马克沁机枪.不知道哪里先进过八国联军了?
1888年就有铁甲舰了,也能自造钢制巡洋舰和炮了,再加上进口的,又是卫戍京畿的部队,不先进才怪呢。即使没八国联军先进也不会差到哪去,主要是政治制度腐朽了。体制问题呀。。。。。
武器不赖,拿枪的是乌合之众.
其实武器和人员都很强,就是有体制问题
原帖由 BMCC20033 于 2007-11-5 06:41 发表
1888年就有铁甲舰了,也能自造钢制巡洋舰和炮了,再加上进口的,又是卫戍京畿的部队,不先进才怪呢。即使没八国联军先进也不会差到哪去,主要是政治制度腐朽了。体制问题呀。。。。。

1888年能自造钢制巡洋舰和炮了?请问1888年自造的钢制巡洋舰姓甚名谁?:L
清廷还是买了不少好东西的,可惜当时已经从上到下烂透了!
训练、士气、战术.....统统一塌糊涂
关于天津仓库的事情是真的吗?

上面所说的“速射机关炮”是什么炮?弹链供弹?
以已局部之長动辄大驚小怪,不免陷入盲人摸象之局.
上海机器局?倒是有上海炸弹三局和在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这上海机器局????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7-11-5 10:24 发表

1888年能自造钢制巡洋舰和炮了?请问1888年自造的钢制巡洋舰姓甚名谁?:L
:hug: 也许他想说平远
原帖由 问题一箩筐 于 2007-11-5 14:58 发表
关于天津仓库的事情是真的吗?

上面所说的“速射机关炮”是什么炮?弹链供弹?

可能是加特林机炮吧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7-11-5 17:38 发表
:hug: 也许他想说平远

--------------------------------
貌似平远是外国件中国装吧?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1-5 17:51 发表

--------------------------------
貌似平远是外国件中国装吧?
;P 组装的也算中国制造嘛
主要还是战斗力问题,但是造成战斗力地下的原因就复杂了

这个故事基本上和伊拉克差不多
原帖由 猎杀美军 于 2007-11-5 13:05 发表
清廷还是买了不少好东西的,可惜当时已经从上到下烂透了!
训练、士气、战术.....统统一塌糊涂

装备、训练已国际接轨了,政治体制.....唉:L
好像iraq:@
楼主太天真了,真以为八国联军就1.6万人啊,如果把关外的俄军算上,是20万以上。还有,如果真的打的白热化了,八国联军不会增兵么,那时候清朝一国怎么和8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对抗呢?
是 我变成古董了吗
老佛爷单挑G8,很好的卖点。;funk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7-11-5 17:55 发表
;P 组装的也算中国制造嘛

-----------
---------------
至少说明满清的电气焊技术当时已经非常先进.开个玩笑,哈哈哈!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原帖由 瓦连京2代 于 2007-11-5 18:06 发表
楼主太天真了,真以为八国联军就1.6万人啊,如果把关外的俄军算上,是20万以上。还有,如果真的打的白热化了,八国联军不会增兵么,那时候清朝一国怎么和8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对抗呢?

---------------------------------
副教主英明!
体制问题:D :D :D
有这么多先进武器也没用。就像老蒋的全美式装备照样都送给共产党一样,清政权已经从根上烂了,就是装备了坦克飞机原子大炮都没用。同样,一个有朝气活力的政权的军队即或装备窳劣也照样能打胜仗。这已经是被历史证明过多次的。
看来当时清军非得装备歼10,99坦克才能打赢
说清兵装备比八国联军好,就有些扯了
不过三元里人家农民团练都能打个小胜仗,可见清兵拿和八国联军一样的武器都没用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1-5 19:30 发表

-----------
---------------
至少说明满清的电气焊技术当时已经非常先进.开个玩笑,哈哈哈!

那时候的船都是铆接的,一直到二战,绝大部份舰船都是铆接,二战小日本的最上级CA本来是焊接,但差点被台风打散架,后来送回船厂拆了改成铆接,我知道的只有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是焊接的。
YY的厉害
原帖由 lpclpc 于 2008-10-29 14:33 发表
说清兵装备比八国联军好,就有些扯了
不过三元里人家农民团练都能打个小胜仗,可见清兵拿和八国联军一样的武器都没用

鸦片战争之前清军也在海上玩了个粤洋七捷,中国毕竟是个大国,弄几个小胜还不容易。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8-11-1 20:41 发表

鸦片战争之前清军也在海上玩了个粤洋七捷,中国毕竟是个大国,弄几个小胜还不容易。

烧鸦片船?
原帖由 灯塔看守 于 2008-11-1 20:43 发表

烧鸦片船?

。。。。。。。。。。。。。。。真搞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8-11-1 21:16 发表

。。。。。。。。。。。。。。。真搞

这话对她说
  挨打连载47
  
  林则徐的夷情判断、战争准备及天朝特色的野蛮
  
  1840年2月15日,义律接到了外相巴麦尊发来的第十五号训令,20日,又收到第十六号训令。英国将进犯中国的消息开始传播。2月份,林则徐自然也听到了澳门葡萄牙人对英国出兵的传闻,他给澳门葡萄牙总督写信,说:“此等谎言,原不过义律张大其词,无足深论。”
  
  1840年3月24日,英舰“都鲁壹”(Druid)号抵达广东海面。林则徐的判断是:“所云尚带二三十船之语,则皆虚张而已。”
  
  1840年4月26日,美国副领事多剌拿(Warren Delano)报告林则徐:本国及英国报纸载,5月份前后,英国将封锁广州港。请林则徐早日开舱,免得美商血本大亏。因为按原先惯例,洋船一般耽搁十几天甚至一月之久才让入口贸易,希望这次林公能格外施恩。
  
  林则徐对此美国领事的批复是:“禀内妄称五月前后,英吉利欲行封港,不许各国之船来粤贸易等语,实属大胆妄言,荒谬已极。”林则徐对多剌拿反感的是:天朝的港口,英国人怎么敢说封就封?况且美国又不是英国属国,怎么一听说英国来华,就这样着急?如果你们甘心听从英国,五月前后不来华,我们正好省去诸多麻烦,怎么竟敢用谣言来恫吓我?最后他警告这个美领事“若竟不知好歹,转代英夷张大其词,恐亦自贻后悔而已”。(《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后人找不到资料,不知这拍马屁的美国领事看到这等回复作何感想!?
  
  1840年6月中旬,陆续到达中国海面的英舰已有4艘。但林则徐不怕,他给道光上奏说,英国无非是武力贩卖鸦片而已。最让道光着急的是,定海失陷后,他仍然收到了林则徐发来的没事的奏折。
  
  天朝一方,由禁烟而缴烟,由缴烟而具结、惩凶,由冲突而断绝贸易,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死胡同。这个结果,是违背林则徐的意愿的,他一直主张,夷要有所区分,正常贸易要展开。但是另一方面,这个结果又是他的战报推动出来的。他的个人命运,从表面上看,似乎掌握在道光手里,但是某种程度上,正是他的言行牵引了皇上的决策,这就是搏弈吧。有史者认为,林则徐对敌情判断犯了严重的错误,其实,林则徐即使判断出英国要发动战争又如何呢?何况他并不是没有做战备工作,相反,他做了,而且自认为做得固若金汤。他的战备工作分两个方面:
  
  一、加固海防。林则徐的海防加固,重点放在虎门了。他们在横档前海面狭窄之处,安装了两个粗大铁链制成的木排,并增建60丈平面大炮台1座,安放大炮60座。按林则徐所奏,虎门应该是铜墙铁壁了,英夷胆敢来到,准是灰飞烟灭呢。值得一提的是,这么一个庞大的海防工程大约需要白银86000两。而林则徐的上级领导道光又是历史上最小气的一个皇帝,所以林则徐让行商们“自愿”捐银10万两,一句话,虎门海防没花道光一两银子。钦差虽然对夷情认识有限,但对国情及自己主子的性情,则是很具认识的。
  
  二、招募水勇。魏源在他的《道光洋艘征抚记》里说,林则徐自从到了广州,“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具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枭徒及渔船、疍户。于是招募丁壮五千,每人给月费银六元,赡家银六元。其费洋商、盐商及潮洲客商分捐”。美国学者小弗雷德里克•韦克曼先生对此等兵源的概括是:“原先的匪徒、盐犯或者利用自己的军衔鱼肉本地农村的强盗”。(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译本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页)这话绝对,因为林本人,对民壮的评价与这些西方学者是一个意思,不过利用他们“以奸治奸以毒攻毒”而已。看看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抚记》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水勇,有工资就给天朝干,一遭遣散立马转投洋人。天朝那样的体制与愚民政策下,甭指望他们有什么民族与国家观念,说穿了,他们就是奴隶,谁给钱多就给谁干。
  
  英国海军上尉宾汉在自己的《英军在华作战记》里,对水勇招募的情况作了详尽的描述,我们不妨观赏一下:“商馆前面的广场上搭起了棚房——或称之为兵营更为切当。广州知府以及其他高级官员都出席了,行商、盐商以及潮洲商人配侍。志在每月六元的人——因为我是不能称他们为兵的——甚或是胚胎兵,大群大群地聚集在棚房一带。广州知府前面,由吏役保持出一大片空地。志愿参军的人被引到空地上。这时,为了证明他们入新军的资格,他们必需举起一个长约五尺的双石轮,石轮两端各有一块圆形或轮形的花岗岩,总重量约有一百斤。他们要从地上双手把它拿起,举到头上,直到两臂伸直为止。我曾见过几个人达到这个姿式之后,只用一只手举石轮,保持原有姿式达数秒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看样子,这是中国传统的举重比赛了,怪不得宾汉称之为“怪方式”呢。林则徐与这些举重能手们约法七章,大致要求如下:
  
  1、攻敌船主要攻其头尾(不知为何不攻侧冀)。
  
  2、驶近夷船头尾(这个不容易。夷船的射程总是超过天朝之船的)。
  
  3、炮火能及之处,先开炮;鸟枪可及之处,兼开鸟枪;喷筒火罐能及,便喷火。十八般武器,随便上,多多益善(饥不择食罢)。
  
  4、兵勇过船,见夷人便用刀砍其首级。留在随后统算,不可急献首级,转误要事。至于船内要物,缆绳什么的,先行砍断,则船已为我所有,何患银钱不归我所有?不许在船内先行抢货,转误杀贼功夫,违者军法惩办(这个更有趣,可见水勇素质,光顾着抢功抢货,反倒耽误了正事,所以林公专门交待大家注意)。
  
  5、我船斜向攻击夷船。每角抛船至多容四只,多则攻其他船去,不许聚在一处,转致凌乱(民间乡勇,组织技术不行,有些像打群架)。
  
  6、瓜皮小艇,装载各种火物。一经靠近夷船,即要贴紧敲钉,将火船钉在夷船木上,点火杀人。(这个更不容易,还得临时敲钉)
  
  7、破敌首重胆气,胆大气胜者必胜,各宜拚命,立功受赏,临阵退后者,即刻斩首悬竿示众。
  
  看这七章约法,足可发现水勇的战斗力——那就是,没有任何战斗力!
  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给水勇开的工资,竟然还用的是老一手,没让道光掏一分钱,而是让广州三大贸易行——洋商、盐商及潮州客商分捐。这种黑吃黑的天朝传统方式咱不作评价。单说国家的军事状况,正规水师无用,不得不把希望放到民壮身上,放到民壮身上不说,居然连军费开支也临时取之于民。这样的组织,它有作战能力那就见鬼了。
  
  林则徐利用水勇,主要是偷袭内外鸦片奸商。因为这个时候外国鸦片贩子给中国鸦片贩子的鸦片价格,竟然打到了三折,引诱得中国奸商兴奋不已。林则徐就派水勇出动了,战果如下:
  
  一、1840年2月29日,水勇们火烧奸船。
  
  按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抚记》,当晚,“游击马辰等四路分进,出其不意,突攻之于长沙湾,烧毁运烟济夷匪船共二十三、岸上篷寮六,生擒奸民十余,焚溺死者无数。洋船带火,仓皇开避,我兵勇乘潮急还,无一伤者”。
  
  林则徐的奏稿里说:此举“不惟足慑汉奸之心,亦可以寒英夷之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一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78页)不用说,这次主要逮的是汉奸,没逮住一个鬼佬,烧的船也是汉奸船。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载:鬼佬方面“没有损失”。
  
  二、1840年5月份,在小濠海边点火。
  据中方报告,战绩是:烧毁办艇4只,篷寮5间,拿获给夷人做饭的汉奸梁亚次等6人。
  
  三、1840年5月22日,袭击英船“希腊”号。
  
  据中方报告,战绩是:击伤船长和25名海员。
  
  四、训练水勇放火,放火有奖。〕
  
  林则徐认为,夷船最怕火烧了。所以,1840年4月8日,他在自己的奏折里,向道光说明了自己是如何训练水勇的,并许诺他们“随烧随拿,许以烧得一船,即给一船之赏,如能延烧夷船,倍加重赏”。为此,林则徐还动用了中国国粹:“采用道家法术和中国寺院的拳术,以改善军队在西方炮舰和大炮面前软弱无力的状态。例如,武术教师们宣称自己在水下不用呼吸可以呆上十个小时,因而便雇佣他们藏在河底去英国船底下凿洞。”(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译本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07页)
  
  五、6月8日夜,在磨刀外洋放火。
  
  据魏源载,当夜,林“以火船烧毁杉板洋船二,毙白洋人四。又有大洋船桅帆着火,弃碇驾逃,先后延烧大小匪艇十有一,擒获汉奸十有三”。
  
  据林则徐奏,他找会说英语的渔民,前去与夷船假谈生意,然后火船乘机靠近放火。他的奏文,比魏源所载要更具文学的精彩性:“先后延烧大小办艇十一只,又烧毁近岸篷寮九座,其冲突窜逃各夷船,彼此碰撞,叫喊不绝,夷人带伤跳水,烧毙溺毙及被烟毒迷毙者不计其数。”
  
  六、6月13日,在金星门放火。
  
  去了10艘火船,但战绩不大,只烧毁两只小杉板小船。但魏源说,英人“自是不敢驶近海口”。
  
  插图:火筏引烧夷船。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惜勇夫们只会三国故事里的那套火烧。
  
  如果说,这些火攻中英双方打个平手的话,那么天朝在即将展开的战争中,就会马上露拙的。因为这些英船都是鸦片船,何况烧毁的更多是汉奸的船呢?即使是这样的战绩,得来也是相当不易的,林则徐对水勇,有许多奖励措施呢。连关天培的正规士兵在作战的时候,都得长官现场掏出赏银来,何况这些兼职士兵呢?所以为了充分调动民间壮勇斩杀洋人的积极性,林则徐贴出了诸多奖金布告:每杀白洋人者赏银二百元(有时是三百,有时是五百),黑洋人半之,斩首逆义律者银二万元(非常时期,价格浮动很大,义律最高标价曾达到五万元,让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和弗兰克•萨奈罗这两个美国佬直感叹,义律那五万两白银的人头价在19世纪是一个国王的价格)。其下领兵头目,以次递降(官阶每低一阶便宜五百元)。而中国汉奸,仅与黑夷同价(高时一百五,低时一百)。获兵艘者,除火药炮械缴官外,余尽充赏。夷人得知此告示后,感叹曰:my god,这个野蛮的政府“仍然把消灭生命作为战争的目标”。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和弗兰克•萨奈罗这两个美国佬感叹“这种悬赏数额的逐级上升反映出中国人对等级制度偏爱”。(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和弗兰克•萨奈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他俩没有发现,天朝大吏们对人种歧视也有偏爱呢,黑夷人头价一般最多仅占白夷的二分之一。马士则是站另一角度分析的:“这类告示同中国悠久的习惯十分符合,中国政府对它的军队作类似这样的激励,直至十九世纪都还常见。这当然是野蛮而奸杀的举动,同那些在一个自命为文明超出任何别的国家的政府里供职的官员嘴里说的或笔下写的比起来,实在不相配合。而且这种野蛮行为也是受了激动的人民情绪忠实的反响;但是这是一种不懂得近代战争惯例的人民,是一种还需要学习才会使用那些基本信号及休战旗之类的人民,是一种还是信守战争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杀死敌人的书本教条的人民;……中国人是一个残暴而无情的种族,我们将来还有机会看到;但是对于他们,必需由他们的行动而不是由他们的那些夸张的公告去判断,并且另一方面,对于他们,也必需从他们的实际的成就而不是由他们的文明的自命来评定。”(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译本第一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年版,第297-298页)这些鬼佬,如此恶心咱天朝,不按他们的游戏规则玩,就说咱野蛮。
  
  幸亏,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为天朝作了辩护,他说:“既然英国人把中国人当作野蛮人看待,那末英国人就不能反对中国人利用他们的野蛮所具的全部长处。……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久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按我的理解,恩格斯这番话有诸多意思:
  
  第一,中国人是野蛮人。
  
  第二,既然是野蛮人,那就只能按野蛮人的方式来反抗。
  
  第三,它是人民战争。
  
  前两个意思我同意,但是第三个我不同意,鸦片战争从天朝政府对百姓的动员到百姓被动员的程度,都不足以称作人民战争。事实上,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更多的处以旁观者的位置。
  
  还有,顺着第二个意思,可以发现恩格斯居然是“超限战”的最早的理论创始人,虽然他并没有提出这一概念,但精神实质已经完全具备了,也就是说,弱势的一方可以用任何手段来抵抗强势侵略者一方:我打不过你,但我可以绑架你孩子;我没有好武器,但可以给你家锅里下毒;我打不过你军队,但我可以报复你和平居民……总之,你有你的游戏规则,俺有俺的玩法。
  
  最要命的是,恩格斯既然承认中国是野蛮人,可以用野蛮人的方式对付英国人,那么,他就不能谴责英国人对中国人的任何侵略方式了,对野蛮人嘛,还需要恪守所谓的西方文明规则吗?最后吃亏的还是大清,因为就组织与技术能力来讲,大英不管怎么玩都绰绰有余,大清则怎么玩都玩不转。比如这个悬赏杀敌,大清始终停留在“悬”的层次而没有上升到“赏”的境界,麦天枢在他的《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中说,直到战争结束,他也没发现哪个天朝人民得到了此等巨额赏金先富起来呢。姚薇元先生更是在他的《鸦片战争史实考》里考证:林则徐以悬赏杀敌事无成效,都不好意思向皇上奏报呢,《林文忠公政书》中干脆没有录入。
  
  总之,林则徐这边所有的行动,英国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林则徐虽然睁了一只眼,但另一只眼仍然闭着。他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行动,对大清来讲,是内政,因为大清眼里,英国根本不能与大清平起平坐。但是对英国来讲,都事关中英外交。天朝以为,烟给你烧了,船给你赶跑,广州大门给你关上,你就服帖了。英国政府也许可以服贴,但是英国这样的民意政府,唯民意是瞻啊!民意不让它服贴,它就不敢服帖!
  11月3日,清英第二次冲突,史称穿鼻之战。穿鼻之战的起因如下:英船“皇家萨克逊号”私自具结入关贸易,受到义律所率领的英国兵船“窝拉疑”号和“海阿新”号兵舰的阻拦,“窝拉疑”号向“皇家萨克逊” 号轰了一炮,义律也站在船头勒令萨克逊船长回返,这可怜的船长没有办法,只好遵命回转,就在这当口,天朝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领的二十九只水师巡船过来了,他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不幸的是,关天培船上挂有一面红旗,此乃水师提督出巡的“仪帜”,而英国海军的游戏规则,乃是无事挂白旗,开战才挂红旗的,所以英人感觉到奇怪,天朝方面怎么一言不发就跟我们开战呢?英国方面不敢迟疑,不由分说就先开了炮。
  
  中国史书老是强调,英国先开的炮。其实不用强调,英国方面从来没否认过不是自己先开的炮。我觉得,关键还是战果的奏报,林则徐奏折中的几个文学场面,我觉得需要像电影技术一样,作一番定格处理:
  
  镜头一:关天培“亲身挺立桅前,自拔腰刀,执持督政,厉声喝称:‘敢退后者立斩’”。(事后义律也夸关天培是一个“勇敢的人”,其实,不独他勇敢,这时候天朝官兵都勇敢,为什么?退后者立斩嘛。天朝士气需要这样来立,天朝未来的战局绝对堪忧)
  
  镜头二:“适有夷炮炮子飞过桅边,剥落桅木一片,由该提督手面擦过,皮破见红,关天培奋不顾身,仍复持刀屹立,又取银锭先置案上,有击中夷船一炮者,立即赏银两锭。”(乖乖,现场发奖金了)
  
  镜头三:夷人“纷纷滚跌入海,……收军之后,经附近渔艇捞获夷帽二十一顶(乖乖,又是数帽来着),内有两顶据通事认系夷官所戴(乖乖,居然还有夷官的帽子,这战果更大了),并获夷履多件(乖乖,连夷鞋都有了),其随潮漂淌着,不可以数计(乖乖,英夷损失惨重啊,数不清的靴帽啊)。”
  
  插图:鸦片战争海战图。一场战役之后,双方都可以称自己是获胜者。但一场战争之后呢?
  
  按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和弗兰克•萨奈罗这两个美国佬的描述,却是这样的:双方交火后,一艘中国船的弹药库被击中,爆炸后下沉,中国船开始害怕,之后,又有三艘中国船下沉,其他船上的船员们纷纷跳船,船队离开,只剩下关天培的旗舰,以一种自杀式的精神继续向英舰开火。他们说:“义律对于这位老人的勇气感到非常震惊,命令史密斯不要再开炮,允许这艘破损不堪的旗舰开走。”(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和弗兰克•萨奈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一句话,如果不是义律对关天培的崇敬,那么这次穿鼻之战,英方就会成全关天培,让他提前成为战斗英雄呢。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里,没说天朝官兵谎报战果的事,只客气地说:“道光帝虽获悉发生过这次海战,但并不知道打了败仗。”(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译本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05页)
  茅海建说:“细心阅读双方的报告,大体可以得出一个印象,清军在此战中并不占有上风,林则徐的报告中似掺有水分。然这些水分是林则徐所为,抑或关天培所为,那就无法考查了。”(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不管谁造假吧,反正道光迟早会被这些天朝特色的战报弄成亢奋症的。穿鼻冲突后,中英在官涌冲突六次:
  
  第一次:时间不详。战果是清胜英败。林则徐奏折里称:“打伤夷人二名,夺枪一杆,余众滚崖逃走,遗落夷帽数顶。”
  
  第二次,11月4日,敌败我胜。林则徐奏折里称,夷方炮弹“不能横穿,仅从高处坠下”。所以清方拾了好多炮弹,“计拾获大炮子十余个”。至于英夷死了几人,“即闻夷船齐声喊叫,究竟轰毙几人,因黑夜未能查数”。
  
  其实,不只黑夜不好查数,白天也不好查的,因为夷人都落到水里了嘛。
  
  第三次,11月8月,敌败我胜。林则徐奏折里称“把总刘明辉等率兵迎截,砍伤打伤数十名,刀棍上均沾血迹,夷人披靡而散,帽履刀鞘遗落无数。次日望见沙滩地上,掩埋夷尸多具”。
  
  看样子,这次夷人好像死掉不少,但还是没查清。给人的感觉,似乎夷人那边土葬收费太高,他们纷纷来天朝抢占墓地似的。
  
  第四次,11月9日,敌败我胜,“夷船……受伤而走”。
  
  第五次,11月11日,官涌冲突。林则徐载“大获全胜”,在奏折里描写:“中国军队五路大炮重叠发击,遥闻撞破船舱之声,不绝于耳。该夷初尤开炮抵拒,迨一两时后,只听咿哑叫喊,竟无回击之暇……狼籍不堪。”
  
  第六次,11月13日,林则徐日记载“大获全胜”。林则徐奏称:“击倒数人,且多落海漂去者。”
  
  英国正式出兵前的这些冲突,顶多算是战争前的热身运动。问题是,林则徐的意识中,这就是战争了。更关键的是,这些所谓的战争在他的折子中,都是以大获全胜的面目出现的。道光看了这些奏折是什么反应呢?这些反应是否会影响他的决策呢?
原帖由 灯塔看守 于 2008-11-1 21:45 发表
  11月3日,清英第二次冲突,史称穿鼻之战。穿鼻之战的起因如下:英船“皇家萨克逊号”私自具结入关贸易,受到义律所率领的英国兵船“窝拉疑”号和“海阿新”号兵舰的阻拦,“窝拉疑”号向“皇家萨克逊” 号轰了一 ...

粤洋七捷一说可参考戚其章的晚清海军兴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