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命运红皮书(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19:03

日本国的对外战争历史
  日本是个岛屿国家。在冷兵器时代,能够对日本发动如此高成本的远洋舰队战争的国家,也只有距离最近的中国。但是,中国却没有对日本发动过一次战争。所以说,在远距离长射程的导弹与热核武器出现以前,日本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但是,这种安全环境并没有滋养出一个具有和平精神的民族。
  日本人的战争意识很浓烈,很久远。这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战争,顿时就觉得没了着落。只有杀伐战争,只有不断流血(自己流或别人流无所谓,沙哟那拉),日本民族才觉得这个世界有意义。在没有能力走出岛屿打别的国家时,是无休止的内部战争。在有能力漂洋出海的时候,又是无休止的对外战争。这里且不说古代日本国内连绵不断的分裂割据与内乱战争,仅仅说对外战争,日本就是一个老资格战犯。
19世纪中期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有两次对外战争,都是与中国开战。
  第一次发生在唐高宗(李治)的龙翔三年。日本对附属于中国的朝鲜发动侵略,大唐出动强大的舰队,一战消灭日本战舰四百多艘,日本彻底失败。毕恭毕敬的臣服于大唐,就是从这次战争失败后开始的。当时日本岛屿很是封闭,大约以为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南北战乱与隋末战争,刚刚统一数十年的唐帝国没有什么战斗力,才狂妄自大的挑衅中国的附属国。一战碰得头破血流,才知道大唐帝国大大的厉害,于是立即变得异常的恭顺,遣唐使连绵不绝,拼命向中国汲取文明营养,要多谦恭有多谦恭。
不要忘记,这种尊敬是战争胜利的结果,而绝不是一衣带水的睦邻结果。
  第二次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几百年之后,日本人以为中国又不行了,便对中国开始了骚扰试探性攻击(所谓倭寇之患),历经名将戚继光抗击,日本倭寇不再对中国直接攻击,转而又打朝鲜主意。日本“关白”(日本官名,大约是实际执政官)丰臣秀吉发兵又一次对朝鲜发动吞并战争。朝鲜求救,中国出兵。这次打得很艰难,六年之中互有胜负,最后是丰臣秀吉见野心难逞,竟愤激而(气)死!日军撤退。大将陈嶙、七十余岁老将军邓子龙与朝鲜名将李舜臣趁机大举追击,大破日军。邓子龙、李舜臣战死。日军损失战船近500艘。
  这次战败,日本国并没有如对大唐那样恭敬臣服。但总算几300年没有敢在大举进犯中国。
  明治维新后,日本以小国民族特有的高效率与勤奋团结迅速崛起,开始了向中国重新大规模挑衅的历史。我们简单排列一下中日战争的时间表:
  1894年甲午海战,中国以优势舰队大败于日本。
  1930年9?18事变,日本突然袭击,占领中国东北。
  1937年芦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在于中国开战的同时,日本还有两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1904年的对俄国战争(日俄战争,因争夺东北而起)。
  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以偷袭珍珠港开始对美国宣战。
  五场大战,发生在四十七年之内!无论是古代国家还是现代国家,这种大战争的频率都达到了一个寻常国家难以承受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国的战争都不是局部战争,每一次都是倾全国之力的大战争,所瞄准的目标都是远远超过自己本土的巨大的国外领土。
  然而,五十年之后,日本国非但没有夺取并守住一寸土地,反而遭受了谁也没有尝过的原子弹味道,丢失了北方四岛,龟缩回已经变成了焦土废墟的岛屿。五十年后的日本,变成了法西斯主义国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个。这种境况,与日本民族的巨大野心相去何至十万八千里!
  但是,日本人绝没有说过“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自诩最优秀的民族,甚至也被许多外国人(当然也包括许多中国人)所称赞为优秀的民族,为什么会犯如此愚蠢如此疯狂如此不可理喻的错误?日本民族没有政治家么?没有思想家么?没有战略家么?没有爱好和平的人民么?怎么能大肆疯狂五十年,而没有一种内部力量能够制止这种疯狂?
  这种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异象,也只有一个绝无仅有的答案。让我们后边再说。


          战争至上:日本民族的精神分裂与变态
  崇尚战争,崇尚暴力,崇尚征服,这是日本的道德之根。
  日本的人民在身体力行的实践这些东西。日本的传统文化与各种理论在论证这些东西。日本的政府在绞尽脑汁的推行这些东西。神道佛教在默默的抚慰这些东西。没有惩罚的法律,没有谴责的浪潮。举国上下,无不以暴力战争的历史为光荣,无不以曾经有过的暴力征服为美梦……
  日本在70年代有个政治学派,叫“后行为主义政治学”,里边有几位是日本GCD的理论家。我们来看看这些人的相关理论。
  神岛二郎的《磁场政治学》提到了日本的古代兵法《战斗经》,说这部兵法反对中国兵法的智诈之道,说那是一种“狐道”,很不可取;真正的军事精神应该强调力量,应该是“狗道”。神岛二郎自己说,“统治的决定性手段是力量,暴力、武力。统治原理是以行使暴力作为最后的王牌而确立的。“
一个叫做关宽治的研究〈和平政治学〉,他提到了日本外务省情报部1976年的〈外交白皮书〉对世界对立的看法,“两个世界的对立必然激化,无论如何也没有协商的余地……两个世界之间,既没有共同的和平,也不存在人类之爱,今后终究势不两立,迟早只能通过武力冲突来解决问题
  前田康博研究〈政治人类学〉,他说:“(一个民族)在世界历史角斗中有资格生存,不一定意味着有资格在世界上存在……为了能够生存,不仅在外延方面能够无止境的膨胀,而且还能随心所欲的蹂躏失败者以及无所顾忌的胡作非为。世界理性的狡智往往偏爱无赖汉……为了在世界历史中生存下来,不仅需要在武装斗争取得胜利而保存下来,而且还必须在征服、占领、压迫等各种情况下,习惯于当胜利者或失败者,或是作为胜利者或失败者都可以。”(沙哟那拉)
  日本人崇尚极端武道。锅岛藩的一本〈叶隐〉,专讲武士修养,其中的著名定论就是“武士道就是发现了死。”政治学家的注解是,“决定斗争胜负的手段是力量,只有不惜性命以死相拼,此外不可能有其他办法。”
  对于战败而死,日本人认为是一种美。有个叫千叶德尔的写了一本〈论切腹〉,认为,“切腹是在战斗中发生的,它形成为一种美学。”
  且不要以为这是当代日本学者在战后编出来的。日本人这种暴戾的精神性格有久远的传统。19世纪那个著名的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也不无炫耀的说:“自古以来,我们日本号称义勇之国。武人剽悍而果断,忠诚而直率,与其他亚洲各国相比毫无愧色。尤其是在足利末年,群雄割据,连年战争,当时日本的武风之盛是空前未有的……自有史以来,日本武人就遵循着本国人与人之间的规矩准则……这就是既受别人压迫又压迫另外一些人,既屈从于此,又骄矜于彼。”
  理论,既是一个民族的写实,又是一个民族的导引。这些日本学者全部是当时“进步的左翼”,他们对日本人的生存根本理念与根本道德的这种概括与描述,应当说已经远远脱离了他们的生猛原形,然则还有如此赤裸裸的血腥气息,又何况现实的民族主流精神?
  日本国的战争历史告诉世界:日本国民是以战争为生存竞争主要方式的,战争是日本民族的生命;崇尚战争与征服,崇尚杀戮与掠夺,是日本民族的最高美学;离开了战争与杀戮,这个民族就会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生活;宁可疯狂的向世界出击而惨败,躲在大海岛屿的山洞里舔着伤口回味美妙的杀戮经历,也不肯过平平淡淡的和平岁月——这就是日本民族。
  一位从日本回来的朋友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白发苍苍的日本老人,养了几十盆牡丹(数字没记准)。有人问起原因,老人骄傲的说,这是他在支那战争中占有的并最后杀死的几十个女人,每盆牡丹都是一个女人,他想念她们……
  所有的人都被这残忍的审美震惊了——这就是日本民族?!
  今日日本,有着各种名目的“老兵”(其实是所有的参战幸存者)团体,他们定期聚会,定期交流,回味着在异国的奴隶主生涯与残忍的虐待快感,满足着他们失去战争的躁动的灵魂——这就是日本民族。
日本民族对于因战争而丢失领土与死伤人口,没有丝毫的悔恨与愧疚。他们唯一的反思是“怎么没有那样打?如果那样打不就赢了?”不见日本软件中的二战游戏么?只要打得好,日本准定赢!——这就是日本民族。
  如果这个民族是愚昧的非洲某国民族,也许还真能在若干优秀分子的启蒙带领下重新做族。如果这个民族是个具有更高理性如日耳曼人那样的民族,也许会象德国民族那样真诚悔过,给亚洲带来一片宁静的天宇。
  可惜,它既不愚昧,也先天性的缺乏更高贵的气质与更高远的生存大智慧与深邃理性。它的暴戾的精神性格是有传统根基与理论基础的,它的残忍性格是有理性审美依据的,它的虐待与自虐是有心理需求基础的,它对战争的追求已经绝不仅仅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需要,而是一种生存精神的需求——没有战争,这个民族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凝聚力而在散漫中无所适从的沦落下去。
战争的根源,深深铭刻在日本民族的灵魂基因之中,任何力量都不足以改变这种本色的精神分裂。
            (待续)
日本国的对外战争历史
  日本是个岛屿国家。在冷兵器时代,能够对日本发动如此高成本的远洋舰队战争的国家,也只有距离最近的中国。但是,中国却没有对日本发动过一次战争。所以说,在远距离长射程的导弹与热核武器出现以前,日本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但是,这种安全环境并没有滋养出一个具有和平精神的民族。
  日本人的战争意识很浓烈,很久远。这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战争,顿时就觉得没了着落。只有杀伐战争,只有不断流血(自己流或别人流无所谓,沙哟那拉),日本民族才觉得这个世界有意义。在没有能力走出岛屿打别的国家时,是无休止的内部战争。在有能力漂洋出海的时候,又是无休止的对外战争。这里且不说古代日本国内连绵不断的分裂割据与内乱战争,仅仅说对外战争,日本就是一个老资格战犯。
19世纪中期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有两次对外战争,都是与中国开战。
  第一次发生在唐高宗(李治)的龙翔三年。日本对附属于中国的朝鲜发动侵略,大唐出动强大的舰队,一战消灭日本战舰四百多艘,日本彻底失败。毕恭毕敬的臣服于大唐,就是从这次战争失败后开始的。当时日本岛屿很是封闭,大约以为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南北战乱与隋末战争,刚刚统一数十年的唐帝国没有什么战斗力,才狂妄自大的挑衅中国的附属国。一战碰得头破血流,才知道大唐帝国大大的厉害,于是立即变得异常的恭顺,遣唐使连绵不绝,拼命向中国汲取文明营养,要多谦恭有多谦恭。
不要忘记,这种尊敬是战争胜利的结果,而绝不是一衣带水的睦邻结果。
  第二次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几百年之后,日本人以为中国又不行了,便对中国开始了骚扰试探性攻击(所谓倭寇之患),历经名将戚继光抗击,日本倭寇不再对中国直接攻击,转而又打朝鲜主意。日本“关白”(日本官名,大约是实际执政官)丰臣秀吉发兵又一次对朝鲜发动吞并战争。朝鲜求救,中国出兵。这次打得很艰难,六年之中互有胜负,最后是丰臣秀吉见野心难逞,竟愤激而(气)死!日军撤退。大将陈嶙、七十余岁老将军邓子龙与朝鲜名将李舜臣趁机大举追击,大破日军。邓子龙、李舜臣战死。日军损失战船近500艘。
  这次战败,日本国并没有如对大唐那样恭敬臣服。但总算几300年没有敢在大举进犯中国。
  明治维新后,日本以小国民族特有的高效率与勤奋团结迅速崛起,开始了向中国重新大规模挑衅的历史。我们简单排列一下中日战争的时间表:
  1894年甲午海战,中国以优势舰队大败于日本。
  1930年9?18事变,日本突然袭击,占领中国东北。
  1937年芦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在于中国开战的同时,日本还有两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1904年的对俄国战争(日俄战争,因争夺东北而起)。
  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以偷袭珍珠港开始对美国宣战。
  五场大战,发生在四十七年之内!无论是古代国家还是现代国家,这种大战争的频率都达到了一个寻常国家难以承受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国的战争都不是局部战争,每一次都是倾全国之力的大战争,所瞄准的目标都是远远超过自己本土的巨大的国外领土。
  然而,五十年之后,日本国非但没有夺取并守住一寸土地,反而遭受了谁也没有尝过的原子弹味道,丢失了北方四岛,龟缩回已经变成了焦土废墟的岛屿。五十年后的日本,变成了法西斯主义国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个。这种境况,与日本民族的巨大野心相去何至十万八千里!
  但是,日本人绝没有说过“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自诩最优秀的民族,甚至也被许多外国人(当然也包括许多中国人)所称赞为优秀的民族,为什么会犯如此愚蠢如此疯狂如此不可理喻的错误?日本民族没有政治家么?没有思想家么?没有战略家么?没有爱好和平的人民么?怎么能大肆疯狂五十年,而没有一种内部力量能够制止这种疯狂?
  这种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异象,也只有一个绝无仅有的答案。让我们后边再说。


          战争至上:日本民族的精神分裂与变态
  崇尚战争,崇尚暴力,崇尚征服,这是日本的道德之根。
  日本的人民在身体力行的实践这些东西。日本的传统文化与各种理论在论证这些东西。日本的政府在绞尽脑汁的推行这些东西。神道佛教在默默的抚慰这些东西。没有惩罚的法律,没有谴责的浪潮。举国上下,无不以暴力战争的历史为光荣,无不以曾经有过的暴力征服为美梦……
  日本在70年代有个政治学派,叫“后行为主义政治学”,里边有几位是日本GCD的理论家。我们来看看这些人的相关理论。
  神岛二郎的《磁场政治学》提到了日本的古代兵法《战斗经》,说这部兵法反对中国兵法的智诈之道,说那是一种“狐道”,很不可取;真正的军事精神应该强调力量,应该是“狗道”。神岛二郎自己说,“统治的决定性手段是力量,暴力、武力。统治原理是以行使暴力作为最后的王牌而确立的。“
一个叫做关宽治的研究〈和平政治学〉,他提到了日本外务省情报部1976年的〈外交白皮书〉对世界对立的看法,“两个世界的对立必然激化,无论如何也没有协商的余地……两个世界之间,既没有共同的和平,也不存在人类之爱,今后终究势不两立,迟早只能通过武力冲突来解决问题
  前田康博研究〈政治人类学〉,他说:“(一个民族)在世界历史角斗中有资格生存,不一定意味着有资格在世界上存在……为了能够生存,不仅在外延方面能够无止境的膨胀,而且还能随心所欲的蹂躏失败者以及无所顾忌的胡作非为。世界理性的狡智往往偏爱无赖汉……为了在世界历史中生存下来,不仅需要在武装斗争取得胜利而保存下来,而且还必须在征服、占领、压迫等各种情况下,习惯于当胜利者或失败者,或是作为胜利者或失败者都可以。”(沙哟那拉)
  日本人崇尚极端武道。锅岛藩的一本〈叶隐〉,专讲武士修养,其中的著名定论就是“武士道就是发现了死。”政治学家的注解是,“决定斗争胜负的手段是力量,只有不惜性命以死相拼,此外不可能有其他办法。”
  对于战败而死,日本人认为是一种美。有个叫千叶德尔的写了一本〈论切腹〉,认为,“切腹是在战斗中发生的,它形成为一种美学。”
  且不要以为这是当代日本学者在战后编出来的。日本人这种暴戾的精神性格有久远的传统。19世纪那个著名的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也不无炫耀的说:“自古以来,我们日本号称义勇之国。武人剽悍而果断,忠诚而直率,与其他亚洲各国相比毫无愧色。尤其是在足利末年,群雄割据,连年战争,当时日本的武风之盛是空前未有的……自有史以来,日本武人就遵循着本国人与人之间的规矩准则……这就是既受别人压迫又压迫另外一些人,既屈从于此,又骄矜于彼。”
  理论,既是一个民族的写实,又是一个民族的导引。这些日本学者全部是当时“进步的左翼”,他们对日本人的生存根本理念与根本道德的这种概括与描述,应当说已经远远脱离了他们的生猛原形,然则还有如此赤裸裸的血腥气息,又何况现实的民族主流精神?
  日本国的战争历史告诉世界:日本国民是以战争为生存竞争主要方式的,战争是日本民族的生命;崇尚战争与征服,崇尚杀戮与掠夺,是日本民族的最高美学;离开了战争与杀戮,这个民族就会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生活;宁可疯狂的向世界出击而惨败,躲在大海岛屿的山洞里舔着伤口回味美妙的杀戮经历,也不肯过平平淡淡的和平岁月——这就是日本民族。
  一位从日本回来的朋友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白发苍苍的日本老人,养了几十盆牡丹(数字没记准)。有人问起原因,老人骄傲的说,这是他在支那战争中占有的并最后杀死的几十个女人,每盆牡丹都是一个女人,他想念她们……
  所有的人都被这残忍的审美震惊了——这就是日本民族?!
  今日日本,有着各种名目的“老兵”(其实是所有的参战幸存者)团体,他们定期聚会,定期交流,回味着在异国的奴隶主生涯与残忍的虐待快感,满足着他们失去战争的躁动的灵魂——这就是日本民族。
日本民族对于因战争而丢失领土与死伤人口,没有丝毫的悔恨与愧疚。他们唯一的反思是“怎么没有那样打?如果那样打不就赢了?”不见日本软件中的二战游戏么?只要打得好,日本准定赢!——这就是日本民族。
  如果这个民族是愚昧的非洲某国民族,也许还真能在若干优秀分子的启蒙带领下重新做族。如果这个民族是个具有更高理性如日耳曼人那样的民族,也许会象德国民族那样真诚悔过,给亚洲带来一片宁静的天宇。
  可惜,它既不愚昧,也先天性的缺乏更高贵的气质与更高远的生存大智慧与深邃理性。它的暴戾的精神性格是有传统根基与理论基础的,它的残忍性格是有理性审美依据的,它的虐待与自虐是有心理需求基础的,它对战争的追求已经绝不仅仅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需要,而是一种生存精神的需求——没有战争,这个民族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凝聚力而在散漫中无所适从的沦落下去。
战争的根源,深深铭刻在日本民族的灵魂基因之中,任何力量都不足以改变这种本色的精神分裂。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