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次元首出访与第一位国宾来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26:04
   
新中国第一次元首出访与第一位国宾来访
2007年11月02日 17:21党史纵横

新中国国家元首的第一次出国访问

新中国成立两个月,毛泽东就前往苏联访问。这是新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出国访问。照一般常理,这样的访问,会兴师动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次访问名义上是为祝贺斯大林70寿辰,实际成果是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使新生的共和国获得了苏联的巨大支持。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国家元首,于1949年12月6日乘火车离开北京赴莫斯科。他的随行人员只有四人:陈伯达(秘书)、汪东兴(警卫)、叶子龙(机要)、师哲(翻译)。这可能是现代国家元首正式出访时,随行人员少得不能再少的一次了。即使把一个半月后加入主席这次出访的周恩来总理一行17人也算上,其随行人员也可以说是十分精简的。访问期间,中方完全听从苏方安排,没有专人负责礼宾工作,这在国际外交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毛泽东首访莫斯科,受到的礼遇是空前的。到任仅两个月的苏联驻华大使罗申陪同前往苏联。毛泽东的专列由满洲里进入苏联国境,苏联外交部副部长拉夫伦捷夫专程前来迎接,沿途受到苏联各地方当局领导人迎接,苏联外交部打来电话,关心毛主席的健康。毛主席在火车上度过了整整10天,于12月16日中午12点整(这是苏方精心安排的)专列到达莫斯科雅罗斯拉夫车站,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莫洛托夫、元帅布尔加宁上车慰问、迎接。考虑到天气寒冷,主席感冒,隆重的欢迎仪式被压缩。按照苏方安排,主席只在仪仗队前绕场一周,未致答礼,散发了书面讲话。

毛泽东被安排在斯大林的第二别墅下榻。那是斯大林战时的住所,有一个很大的地下指挥部。当天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室会见毛泽东。晚上六点整,斯大林和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及维辛斯基外长站成一排迎接毛泽东。这种高规格礼仪是苏联外交史上不曾有过的。

两位伟人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一个新时代开始了。斯大林说:“你很年轻,红光满面,容光焕发,很了不起。”斯大林赞扬毛泽东,而毛泽东却说:“我是长期受打击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斯大林未等毛泽东把话说完,便插话说:“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

会谈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的小会客室进行。会谈的座位安排有些特别,不像通常安排两国会谈那样,宾主分别坐在长条桌的两边,而是像是开内阁会议,斯大林坐在主席位上,苏方官员在其右侧,而毛泽东偕译员师哲则在左侧入座。会谈中斯大林再次祝贺新中国取得的伟大胜利,接着双方谈到新中国的军事、经济等广泛内容,两个小时过去了,苏方只有斯大林一人说话,而毛泽东偶尔插话。最后,斯大林问毛泽东:“你来一次是不容易的,那么这次我们该做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毛泽东说:“这次来一是祝贺斯大林70寿辰,二是看一看苏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想看一看。”斯大林:“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毛泽东:“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毛泽东的话被翻译后,苏联领导人都目瞪口呆了,他们无法理解毛泽东的幽默。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坐在一起讨论好看、好吃的东西,岂不可笑!政治局委员贝利亚忍不住,竟笑出声来。

斯大林和毛泽东虽然有过多次文电来往,但还从未见过面。双方都缺乏对对方的深刻了解,一开始都不愿把事情说得很明白,难免互相试探。毛泽东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需要苏联援助,但决不会乞求。毛泽东认为苏方应主动提出帮助我们,不提是不诚恳的。事实上,苏联方面对毛泽东来访是十分重视,准备同中方签署文件,准备向新中国提供援助。

关于中苏双方签署文件,开始,斯大林的想法是,无论签署什么文件,应该由中苏最高领导人,即斯大林和毛泽东亲自签署。但是毛泽东却一心要把周恩来请到莫斯科来完成这项任务,因为斯大林的国家职务是部长会议主席,与周恩来总理身份是相称的。所以,在毛泽东到达莫斯科一个月后,周恩来也来到莫斯科。
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了苏联在莫斯科大剧院为斯大林70寿辰举行庆祝大会,斯大林和毛泽东坐在专用包厢观看文艺演出。观众们在演出结束后热情欢呼“斯大林、毛泽东”。毛泽东也举手向群众致意,并高呼:“斯大林万岁!”

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总理到达莫斯科。经过几轮会谈,双方达成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共识。2月14日举行条约签字仪式。在仪式上,毛泽东、斯大林站在最中间。由于斯大林比毛泽东身材矮,为了掩饰这一缺陷,在记者拍照时,斯大林往前迈了一步,因此在照片上,人们看到斯大林与毛泽东高矮差不多。

当晚,中国以驻苏大使王稼祥名义在克里姆林宫附近的米特勒保尔饭店举行盛大招待会。斯大林破例率苏共政治局委员们出席了这次宴会。参加宴会的中苏官员多达五百余人,把宴会厅挤得满满的。宴席的主菜是传统的中国火锅。摆在斯大林和毛泽东面前的火锅是特制的。这只火锅是中方从国内带来专门送给斯大林的生日礼物。宴会开始前,苏联方面的安全人员把它拿去,后来发现原来的紫铜火锅变成了银白色的。苏联方面说,怕铜有毒,特地镀了一层锡。斯大林对吃火锅显然不在行。进餐时,他把生冬笋片直接放进嘴里并连说“好吃,好吃!”毛泽东挟了一片笋,放在火锅里涮了涮,然后放进嘴里,说“这样吃,味道会更好些。”斯大林照着毛泽东的样子试了试,说:“果然不错,中国菜确实名不虚传!”

除莫斯科外,毛泽东还访问了列宁格勒(圣彼得堡)。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离开莫斯科回国。

有关这次访问的礼品很有些特色。因为是祝寿活动,自然少不了“寿礼”。送给斯大林的礼品是丝绸和屏风。此外,寿礼中还包括了蔬菜、水果:山东大白菜、萝卜、大葱、莱阳梨,河北鸭梨、雪梨,北京的绿皮红心圆萝卜(即心里美),江西小金橘等。这些礼物作为国礼,可能在现代外交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去苏联前,按照毛泽东的要求,有关方面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除上述苏联紧缺的蔬菜水果外,还采购、调运了上好的西湖龙井和各地名茶约达一吨,另外还有许多日常用品,如布匹、瓷器、工艺品以及紫铜火锅、12双象牙筷子。新中国刚刚建国,百废待兴,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高级礼品呢!

毛主席这次出访,由于随行人员太少,没有专门礼宾工作人员。如果一定要说说这次访问的礼宾工作,不能不提到周总理,正是他在关注着这项工作。周总理把主席送出国、送回国,亲自打点礼品,亲自关照送给斯大林的寿礼以及送给苏联其他领导人的礼品。2月17日毛主席离开莫斯科后,周恩来又在莫斯科工作了一段时间。他送走毛泽东后,又特意来到主席住处,对宾馆里的苏联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统计,亲自为他们准备了纪念品,宾馆的工作人员对周恩来的真诚、细致工作态度非常感动。

新中国迎接的第一位国宾

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年,外交礼宾工作主要是接待外国来华大使,派遣我国大使出国,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但是却没有重要代表团来访。1952年,新中国成立三周年前夕,蒙古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党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来到北京,参加新中国建国三周年庆祝活动。

这是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个属于国宾级的代表团。建国三年来,外交部尚未接待过这么大型的重要代表团。当时的外交部甚至还没有组建礼宾司,礼宾业务由外交部办公厅交际处承担。

究竟怎样接待国宾团?大家心里没有数。不过有一条是肯定的,即一定要十分热情、隆重、友好。首先考虑的是住宿问题,当时新中国没有国宾馆,一般外国客人来北京访问,都是下榻北京饭店。显然,让国宾住宿北京饭店是不恰当的,而当时北京适合国宾下榻的地方并不多。

东交民巷15号,即现今北京市委南边,原曾是法国大使馆,是一处带花园的大院,除主楼外,还有四栋独立的小楼,环境不错。最后由周总理决定,安排泽登巴尔一行下榻在15号这个大院里。

1952年9月28日,周总理等多位领导人到机场欢迎蒙古客人。泽登巴尔出席了毛主席国庆三周年宴会和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参观了工矿企业和农村。毛主席还在中南海怀仁堂陪同他观看了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范瑞娟、傅金香主演的越剧《白蛇传》。除北京外,他还访问了上海、杭州。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总理作为主人,在外交部办公大楼为客人举行了盛大欢迎鸡尾酒会。当时的外交部是在今天北京东城的外交部街31号。清末,这个地方是国宾馆,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在这里办公。北平解放后,先由华北人民政府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华北人民政府停止办公,外交部即进入此处办公。当时,院内有两座西洋风格的建筑,即东楼、西楼。部长办公室、部办公厅和会见外宾的会客室设在东楼,其他6个司局和委员会在西楼办公。西楼也住有不少工作人员,开始时,科级干部每8个人住一间房,地下室也住了不少人。只有在东楼才可举办招待会,不过必须把部长、副部长办公室内的桌椅全部搬出来,甚至连大客厅前面的阳台也要收拾干净,才能腾出必要的地方,布置成招待会会场。几百人的招待会,大厅里放不下,宾主们只得分散到大楼的几个房间里活动。

招待会开始后,周恩来不得不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走进去向客人祝酒。此前,在这里也曾举行过几次招待会,但是有时招待会进行中间突然断电,总理就举着蜡烛到各个房间去祝酒。这类招待会在外交部办公楼只举行了数次,每次都折腾得大家精疲力尽,后来才不得不改在北京饭店举行。

接待泽登巴尔时礼宾工作出现的一个差错,至今还有人提起。安排泽登巴尔一行游览北海公园,原计划两小时,不曾设想,泽登巴尔年轻力壮走得快,一个多小时就出来了。活动提前结束,车队司机却未做准备,他们按照原计划到附近饭馆吃饭去了。那时没有手机之类的通讯工具,无法及时联络,陪同的礼宾官们急得手忙脚乱。

建国伊始,第一次接待国宾,没有经验,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工作中难免忙乱、无序,完全无法同今天的国宾接待相比。此外,由于条件不具备,如当时我国还没有明确划分陆海空三军,所以这位国宾到达时,虽然检阅了仪仗队但不是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同时,现在在国际迎宾仪式上已很普遍的鸣放礼炮做法,由于当时我国尚未实行,泽登巴尔来访时也未鸣放。
   
新中国第一次元首出访与第一位国宾来访
2007年11月02日 17:21党史纵横

新中国国家元首的第一次出国访问

新中国成立两个月,毛泽东就前往苏联访问。这是新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出国访问。照一般常理,这样的访问,会兴师动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次访问名义上是为祝贺斯大林70寿辰,实际成果是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使新生的共和国获得了苏联的巨大支持。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国家元首,于1949年12月6日乘火车离开北京赴莫斯科。他的随行人员只有四人:陈伯达(秘书)、汪东兴(警卫)、叶子龙(机要)、师哲(翻译)。这可能是现代国家元首正式出访时,随行人员少得不能再少的一次了。即使把一个半月后加入主席这次出访的周恩来总理一行17人也算上,其随行人员也可以说是十分精简的。访问期间,中方完全听从苏方安排,没有专人负责礼宾工作,这在国际外交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毛泽东首访莫斯科,受到的礼遇是空前的。到任仅两个月的苏联驻华大使罗申陪同前往苏联。毛泽东的专列由满洲里进入苏联国境,苏联外交部副部长拉夫伦捷夫专程前来迎接,沿途受到苏联各地方当局领导人迎接,苏联外交部打来电话,关心毛主席的健康。毛主席在火车上度过了整整10天,于12月16日中午12点整(这是苏方精心安排的)专列到达莫斯科雅罗斯拉夫车站,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莫洛托夫、元帅布尔加宁上车慰问、迎接。考虑到天气寒冷,主席感冒,隆重的欢迎仪式被压缩。按照苏方安排,主席只在仪仗队前绕场一周,未致答礼,散发了书面讲话。

毛泽东被安排在斯大林的第二别墅下榻。那是斯大林战时的住所,有一个很大的地下指挥部。当天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室会见毛泽东。晚上六点整,斯大林和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及维辛斯基外长站成一排迎接毛泽东。这种高规格礼仪是苏联外交史上不曾有过的。

两位伟人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一个新时代开始了。斯大林说:“你很年轻,红光满面,容光焕发,很了不起。”斯大林赞扬毛泽东,而毛泽东却说:“我是长期受打击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斯大林未等毛泽东把话说完,便插话说:“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

会谈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的小会客室进行。会谈的座位安排有些特别,不像通常安排两国会谈那样,宾主分别坐在长条桌的两边,而是像是开内阁会议,斯大林坐在主席位上,苏方官员在其右侧,而毛泽东偕译员师哲则在左侧入座。会谈中斯大林再次祝贺新中国取得的伟大胜利,接着双方谈到新中国的军事、经济等广泛内容,两个小时过去了,苏方只有斯大林一人说话,而毛泽东偶尔插话。最后,斯大林问毛泽东:“你来一次是不容易的,那么这次我们该做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毛泽东说:“这次来一是祝贺斯大林70寿辰,二是看一看苏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想看一看。”斯大林:“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毛泽东:“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毛泽东的话被翻译后,苏联领导人都目瞪口呆了,他们无法理解毛泽东的幽默。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坐在一起讨论好看、好吃的东西,岂不可笑!政治局委员贝利亚忍不住,竟笑出声来。

斯大林和毛泽东虽然有过多次文电来往,但还从未见过面。双方都缺乏对对方的深刻了解,一开始都不愿把事情说得很明白,难免互相试探。毛泽东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需要苏联援助,但决不会乞求。毛泽东认为苏方应主动提出帮助我们,不提是不诚恳的。事实上,苏联方面对毛泽东来访是十分重视,准备同中方签署文件,准备向新中国提供援助。

关于中苏双方签署文件,开始,斯大林的想法是,无论签署什么文件,应该由中苏最高领导人,即斯大林和毛泽东亲自签署。但是毛泽东却一心要把周恩来请到莫斯科来完成这项任务,因为斯大林的国家职务是部长会议主席,与周恩来总理身份是相称的。所以,在毛泽东到达莫斯科一个月后,周恩来也来到莫斯科。
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了苏联在莫斯科大剧院为斯大林70寿辰举行庆祝大会,斯大林和毛泽东坐在专用包厢观看文艺演出。观众们在演出结束后热情欢呼“斯大林、毛泽东”。毛泽东也举手向群众致意,并高呼:“斯大林万岁!”

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总理到达莫斯科。经过几轮会谈,双方达成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共识。2月14日举行条约签字仪式。在仪式上,毛泽东、斯大林站在最中间。由于斯大林比毛泽东身材矮,为了掩饰这一缺陷,在记者拍照时,斯大林往前迈了一步,因此在照片上,人们看到斯大林与毛泽东高矮差不多。

当晚,中国以驻苏大使王稼祥名义在克里姆林宫附近的米特勒保尔饭店举行盛大招待会。斯大林破例率苏共政治局委员们出席了这次宴会。参加宴会的中苏官员多达五百余人,把宴会厅挤得满满的。宴席的主菜是传统的中国火锅。摆在斯大林和毛泽东面前的火锅是特制的。这只火锅是中方从国内带来专门送给斯大林的生日礼物。宴会开始前,苏联方面的安全人员把它拿去,后来发现原来的紫铜火锅变成了银白色的。苏联方面说,怕铜有毒,特地镀了一层锡。斯大林对吃火锅显然不在行。进餐时,他把生冬笋片直接放进嘴里并连说“好吃,好吃!”毛泽东挟了一片笋,放在火锅里涮了涮,然后放进嘴里,说“这样吃,味道会更好些。”斯大林照着毛泽东的样子试了试,说:“果然不错,中国菜确实名不虚传!”

除莫斯科外,毛泽东还访问了列宁格勒(圣彼得堡)。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离开莫斯科回国。

有关这次访问的礼品很有些特色。因为是祝寿活动,自然少不了“寿礼”。送给斯大林的礼品是丝绸和屏风。此外,寿礼中还包括了蔬菜、水果:山东大白菜、萝卜、大葱、莱阳梨,河北鸭梨、雪梨,北京的绿皮红心圆萝卜(即心里美),江西小金橘等。这些礼物作为国礼,可能在现代外交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去苏联前,按照毛泽东的要求,有关方面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除上述苏联紧缺的蔬菜水果外,还采购、调运了上好的西湖龙井和各地名茶约达一吨,另外还有许多日常用品,如布匹、瓷器、工艺品以及紫铜火锅、12双象牙筷子。新中国刚刚建国,百废待兴,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高级礼品呢!

毛主席这次出访,由于随行人员太少,没有专门礼宾工作人员。如果一定要说说这次访问的礼宾工作,不能不提到周总理,正是他在关注着这项工作。周总理把主席送出国、送回国,亲自打点礼品,亲自关照送给斯大林的寿礼以及送给苏联其他领导人的礼品。2月17日毛主席离开莫斯科后,周恩来又在莫斯科工作了一段时间。他送走毛泽东后,又特意来到主席住处,对宾馆里的苏联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统计,亲自为他们准备了纪念品,宾馆的工作人员对周恩来的真诚、细致工作态度非常感动。

新中国迎接的第一位国宾

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年,外交礼宾工作主要是接待外国来华大使,派遣我国大使出国,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但是却没有重要代表团来访。1952年,新中国成立三周年前夕,蒙古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党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来到北京,参加新中国建国三周年庆祝活动。

这是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个属于国宾级的代表团。建国三年来,外交部尚未接待过这么大型的重要代表团。当时的外交部甚至还没有组建礼宾司,礼宾业务由外交部办公厅交际处承担。

究竟怎样接待国宾团?大家心里没有数。不过有一条是肯定的,即一定要十分热情、隆重、友好。首先考虑的是住宿问题,当时新中国没有国宾馆,一般外国客人来北京访问,都是下榻北京饭店。显然,让国宾住宿北京饭店是不恰当的,而当时北京适合国宾下榻的地方并不多。

东交民巷15号,即现今北京市委南边,原曾是法国大使馆,是一处带花园的大院,除主楼外,还有四栋独立的小楼,环境不错。最后由周总理决定,安排泽登巴尔一行下榻在15号这个大院里。

1952年9月28日,周总理等多位领导人到机场欢迎蒙古客人。泽登巴尔出席了毛主席国庆三周年宴会和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参观了工矿企业和农村。毛主席还在中南海怀仁堂陪同他观看了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范瑞娟、傅金香主演的越剧《白蛇传》。除北京外,他还访问了上海、杭州。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总理作为主人,在外交部办公大楼为客人举行了盛大欢迎鸡尾酒会。当时的外交部是在今天北京东城的外交部街31号。清末,这个地方是国宾馆,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在这里办公。北平解放后,先由华北人民政府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华北人民政府停止办公,外交部即进入此处办公。当时,院内有两座西洋风格的建筑,即东楼、西楼。部长办公室、部办公厅和会见外宾的会客室设在东楼,其他6个司局和委员会在西楼办公。西楼也住有不少工作人员,开始时,科级干部每8个人住一间房,地下室也住了不少人。只有在东楼才可举办招待会,不过必须把部长、副部长办公室内的桌椅全部搬出来,甚至连大客厅前面的阳台也要收拾干净,才能腾出必要的地方,布置成招待会会场。几百人的招待会,大厅里放不下,宾主们只得分散到大楼的几个房间里活动。

招待会开始后,周恩来不得不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走进去向客人祝酒。此前,在这里也曾举行过几次招待会,但是有时招待会进行中间突然断电,总理就举着蜡烛到各个房间去祝酒。这类招待会在外交部办公楼只举行了数次,每次都折腾得大家精疲力尽,后来才不得不改在北京饭店举行。

接待泽登巴尔时礼宾工作出现的一个差错,至今还有人提起。安排泽登巴尔一行游览北海公园,原计划两小时,不曾设想,泽登巴尔年轻力壮走得快,一个多小时就出来了。活动提前结束,车队司机却未做准备,他们按照原计划到附近饭馆吃饭去了。那时没有手机之类的通讯工具,无法及时联络,陪同的礼宾官们急得手忙脚乱。

建国伊始,第一次接待国宾,没有经验,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工作中难免忙乱、无序,完全无法同今天的国宾接待相比。此外,由于条件不具备,如当时我国还没有明确划分陆海空三军,所以这位国宾到达时,虽然检阅了仪仗队但不是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同时,现在在国际迎宾仪式上已很普遍的鸣放礼炮做法,由于当时我国尚未实行,泽登巴尔来访时也未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