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格的眷村文化:当地台湾同胞鲜能涉足村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22:18
自成一格的眷村文化:当地台湾同胞鲜能涉足村内
2007年10月2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高雄县首届“眷村文化节”二十日和二十一日,位于高雄凤山市的眷村环绕、占地八公顷的“海军明德训练班”举办,许多退役老兵前来参观怀旧风情的眷村文物展和图片展 。 中新社发 耿军 摄


    高雄县首届“眷村文化节”二十日和二十一日在位于高雄凤山市的眷村环绕、占地八公顷的“海军明德训练班”举办,小学生们在文化节上表演中国传统舞蹈。 中新社发 耿军 摄

  中新社台北十月二十一日电 题 台湾写真:眷村--我们心中永远的家
  中新社记者 耿军 王林
  周末的二十日和二十一日,位于高雄凤山市的眷村环绕、占地八公顷的“海军明德训练班”院内彩旗招展、人山人海,高雄县首届“眷村文化节”在此隆重举行。             记者专程从台北赶到高雄。对眷村史有深入研究的正修科技大学建筑系顾超光博士引领记者首先参观“眷村文化、文物特展”。简陋的厨房,透出传统女性辛勤持家的背影,老式唱机、凤飞飞“国语歌曲”的黑胶木唱片、当年从大陆带来的旗袍、皮箱、木箱,照明用的煤油灯、残破的锅碗瓢盆、发黄的证件、照片,旧军帽、旧玩具,“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感人故事”,顾超光博士边说边掀起一只木箱盖,箱内用毛笔写有“杭州陈氏”,另一只木箱内还写有浙江一家药店的名号。
  展览的第一块画板印有这样一行字:“竹篱笆内的春天”,道出眷村的由来。
  “眷村”的出现,是在一九四九年前后。国民党军队撤到台湾,为安顿大量军眷,就在军营附近设置宿舍群。眷村成员来自大陆各省,语言,习惯,文化鲜受眷村外环境影响,当地台湾同胞鲜能涉足村内,其伦理概念,家族意识,中国文化感受,均与眷村外的社会有较大区别。久之,眷村四周形成一种无形的隔绝篱笆,有人曾以“竹篱笆”来形容居住于眷村人的封闭。有部电影就名为《竹篱笆外的春天》。
  参观者有老少三代人,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坐轮椅前来。吸引他们的是特有的眷村精神与眷村感情。
  随父亲由舟山群岛撤至高雄入住眷村几十年的何念慈对记者说:“眷村居民有如胶似漆的浓郁感情,谁家有喜庆必定全村出动帮忙。村中有一家人买了电视机,每逢晚饭后,左邻右舍就带小板凳去他家看电视。男主人买来十支冰棍招待二、三十位小朋友,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地共同分享。这天真无邪、快乐漫箩筐的回忆,您说美不美?”
  在眷村生活六十余年的吴炳炎老人回忆:“眷村的除夕是令人难忘的。各家来自各省,饮食不同,四川麻酥鸭、宁夏卤牛肉、东北凉拌皮冻,邻居老嫂子们互送团年菜肴,融进热忱、真挚、无暇的年饭,真香、真美。”
  随身为中校营长的父亲来台的段伯森说:“当时眷村内的住户均为军人眷属,且同为外省籍,家长们工作在一起,孩子们读书、玩乐在一起,自然培养出一种心手相连的特殊感情。眷村子弟知道缩衣节食、量入为出,养成克勤克俭、坚忍不拔的性格。”
  “眷村文化节”除怀旧风情的眷村文物展、 图片展和老歌演唱会外,还举办露天电影放映。三岁时随父母从大陆到台湾入住眷村五十多个寒暑的林立钦回忆:“眷村初期生活清苦,放映露天电影是眷村人的一大乐事。记得当年戏院在报纸刊登广告时常有一句‘请勿忘带手帕’。《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眷村放映时,有些妈妈们竟然观看了十多次,且看一次哭一次。”
  没有世俗的烦杂,没有所谓的文化污染而自成一格的眷村生活文化日益引起台湾社会学家的重视,高雄县现在成立了“眷村文化发展协会”,收集保护眷村文物,编辑眷村人物传记,举办展览讲座,他们还办有一份名为《薪传》的小报,顾超光博士应邀担任协会的理事长,他说:“这是而后教育子弟的教材:饮水思源,感恩惜福。”
  高雄县现有六十多座眷村。随着城市改造,眷村不断拆除,代之以高楼大厦。然而眷村特有的人文气氛使许多迁出者仍怀念眷村生活。寥佳丽对记者说:“眷村邻居会守望相助,不像大楼公寓那般冷漠。相亲相爱、有请有义的眷村精神令人怀念。眷村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家。”(完)
自成一格的眷村文化:当地台湾同胞鲜能涉足村内 2007年10月2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高雄县首届“眷村文化节”二十日和二十一日,位于高雄凤山市的眷村环绕、占地八公顷的“海军明德训练班”举办,许多退役老兵前来参观怀旧风情的眷村文物展和图片展 。 中新社发 耿军 摄

    高雄县首届“眷村文化节”二十日和二十一日在位于高雄凤山市的眷村环绕、占地八公顷的“海军明德训练班”举办,小学生们在文化节上表演中国传统舞蹈。 中新社发 耿军 摄
  中新社台北十月二十一日电 题 台湾写真:眷村--我们心中永远的家
  中新社记者 耿军 王林
  周末的二十日和二十一日,位于高雄凤山市的眷村环绕、占地八公顷的“海军明德训练班”院内彩旗招展、人山人海,高雄县首届“眷村文化节”在此隆重举行。             记者专程从台北赶到高雄。对眷村史有深入研究的正修科技大学建筑系顾超光博士引领记者首先参观“眷村文化、文物特展”。简陋的厨房,透出传统女性辛勤持家的背影,老式唱机、凤飞飞“国语歌曲”的黑胶木唱片、当年从大陆带来的旗袍、皮箱、木箱,照明用的煤油灯、残破的锅碗瓢盆、发黄的证件、照片,旧军帽、旧玩具,“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感人故事”,顾超光博士边说边掀起一只木箱盖,箱内用毛笔写有“杭州陈氏”,另一只木箱内还写有浙江一家药店的名号。
  展览的第一块画板印有这样一行字:“竹篱笆内的春天”,道出眷村的由来。
  “眷村”的出现,是在一九四九年前后。国民党军队撤到台湾,为安顿大量军眷,就在军营附近设置宿舍群。眷村成员来自大陆各省,语言,习惯,文化鲜受眷村外环境影响,当地台湾同胞鲜能涉足村内,其伦理概念,家族意识,中国文化感受,均与眷村外的社会有较大区别。久之,眷村四周形成一种无形的隔绝篱笆,有人曾以“竹篱笆”来形容居住于眷村人的封闭。有部电影就名为《竹篱笆外的春天》。
  参观者有老少三代人,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坐轮椅前来。吸引他们的是特有的眷村精神与眷村感情。
  随父亲由舟山群岛撤至高雄入住眷村几十年的何念慈对记者说:“眷村居民有如胶似漆的浓郁感情,谁家有喜庆必定全村出动帮忙。村中有一家人买了电视机,每逢晚饭后,左邻右舍就带小板凳去他家看电视。男主人买来十支冰棍招待二、三十位小朋友,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地共同分享。这天真无邪、快乐漫箩筐的回忆,您说美不美?”
  在眷村生活六十余年的吴炳炎老人回忆:“眷村的除夕是令人难忘的。各家来自各省,饮食不同,四川麻酥鸭、宁夏卤牛肉、东北凉拌皮冻,邻居老嫂子们互送团年菜肴,融进热忱、真挚、无暇的年饭,真香、真美。”
  随身为中校营长的父亲来台的段伯森说:“当时眷村内的住户均为军人眷属,且同为外省籍,家长们工作在一起,孩子们读书、玩乐在一起,自然培养出一种心手相连的特殊感情。眷村子弟知道缩衣节食、量入为出,养成克勤克俭、坚忍不拔的性格。”
  “眷村文化节”除怀旧风情的眷村文物展、 图片展和老歌演唱会外,还举办露天电影放映。三岁时随父母从大陆到台湾入住眷村五十多个寒暑的林立钦回忆:“眷村初期生活清苦,放映露天电影是眷村人的一大乐事。记得当年戏院在报纸刊登广告时常有一句‘请勿忘带手帕’。《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眷村放映时,有些妈妈们竟然观看了十多次,且看一次哭一次。”
  没有世俗的烦杂,没有所谓的文化污染而自成一格的眷村生活文化日益引起台湾社会学家的重视,高雄县现在成立了“眷村文化发展协会”,收集保护眷村文物,编辑眷村人物传记,举办展览讲座,他们还办有一份名为《薪传》的小报,顾超光博士应邀担任协会的理事长,他说:“这是而后教育子弟的教材:饮水思源,感恩惜福。”
  高雄县现有六十多座眷村。随着城市改造,眷村不断拆除,代之以高楼大厦。然而眷村特有的人文气氛使许多迁出者仍怀念眷村生活。寥佳丽对记者说:“眷村邻居会守望相助,不像大楼公寓那般冷漠。相亲相爱、有请有义的眷村精神令人怀念。眷村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家。”(完)
有点像大院.
台湾的小吃之所以这么花样繁多和美味,及年轻一代的良好品质,不都得力于大陆的文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