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揭秘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西北军“破锋八刀”刀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2:16:11
  sxwr

2007-9-18 16:21:12
揭秘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西北军“破锋八刀”刀法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在抗日战争中曾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西北军大刀片,是顽强、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绝佳体现,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本文以流传至今的“破锋八刀”为线索,在丰富的史料和文物基础上,结合目前保存在通备武艺体系中的手稿、歌诀和完整技术,深入考证了西北军大刀的来龙去脉。

行文之初,首先对“西北军”和“大刀队”这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加以说明。

“西北军”是人们对冯玉祥军队的通俗称呼。1925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其所属军队改称西北边防军,这就是“西北军”的由来。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后,冯系军队才正式被称为西北军。 冯玉祥的军队自第十六混成旅时起,历经国民军(1924年)、西北边防军(1925年)、国民军联军(1926年)、国民革命军(1927年)等多次名称变化, 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残余部队被改编为吉鸿昌部第二十二军、孙连仲第二十六军和宋哲元二十九军等部,人们仍习惯称之为西北军。

西北军大刀队正式名称是手枪队,由于每人身上背着一把大刀,所以社会上又把它叫做“大刀队”。冯玉祥的手枪队组建于1916年,每人配备一把大刀和一支盒子枪。 后来的手枪队装备更为精良,“冯的手枪队,是从全军部队中身材比较魁梧、体格比较强壮、手脚比较敏捷者中选拔出来组成的。它的武器,是以短兵器的手枪为主,每人配备七六二自来得手枪1支、子弹200粒,七九(或六五)骑枪1支、子弹100粒,六五勃郎宁小手枪1柄、子弹50粒和4斤重的大砍刀1把。”手枪队的训练特别严格,尤其对体力锻炼、劈刺技术和夜间战斗等项目,要求极严。西北军旅以上的各级司令部,都配署有手枪队。

手枪队组建以来,在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18年,冯玉祥在湘西夜袭桃源时,100名精壮的手枪队员,身背大刀,经过一夜冒雨苦战,攻克桃源。 在1923年军阀直奉大战 “廊坊之战”中,上校参谋马英图受前敌总司令张之江之命,率主要由沧州武术健儿组成的敢死队,持大刀短枪为全军开路,一举攻克天津。为此受到冯玉祥的通令嘉奖。

在1933年3月的长城抗战中,西北军系二十九军在赵登禹将军指挥下,浴血奋战喜峰口,歼敌5000余人,是“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大刀队因此名声大震,其威名随着一曲激昂雄壮的《大刀进行曲》而迅速风靡全军、全国,成为中华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辉典范。

不久以后,二十九军的大刀片又一次震慑倭寇: “1937年端午节,即七七事变的前夕,驻华北日军邀二十九军团以上军官在北京怀仁堂‘联欢’,实际上是一场炫耀武士道精神的现代鸿门宴。气焰骄横的日军军官酒中起舞,态度轻狂,恣意挑衅。二十九军38师114旅旅长董升堂和独立26旅旅长李致远,都是长城抗战中令日寇胆寒的名将,二人不甘示弱,先后起身打拳助兴。日军中佐松岛竟拔刀起舞,表演刀法,群倭正襟危坐,凄声沉吟,局面顿时紧张起来。此时,曾在喜峰口大战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杀出大刀队威名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挺刀与松岛对舞。董旅长双手执刀柄,锋刃直指松岛,缓步逼近。松岛气沮,只好收刀躬身退场。接着李致远旅长又下去练了一趟西北军的‘破锋八刀’,他刀法精熟,左砍右劈,虎虎生风,又有全场中国军官击节助威,日军虽一个个怒目相向,终不敢轻举妄动。‘联欢’最后在日军无奈的嬉戏中收场。”

不久以后,日寇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爱国军民奋起抗战,原西北军系各部英勇善战,几乎参与了抗战的每一场恶战,为抗战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在战斗中,大刀队多次发挥着重要作用。曾在军中主持大刀队训练的马凤图,在抗日战争中写下了《白刃战歌》,表达了对前线将士的崇高敬意和坚定的胜利信心:“九一八案未获平,芦沟桥畔敌炮鸣。毁公约,破联盟,侵平京,略沪宁。嗟我将士齐拼命,焦士抗战挫凶锋。海陆空军机械兵,狂奴迷梦久未醒。山地战,势不同,夺彼势,展我能。 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捣荡寇冢。”



西北军官兵之所以能以大刀术闻名,其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当时武器装备的客观状况,使白刃战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战术方式。所以在民国史上,将武术引入军旅的事例并不少见,如马良在山东搞的“技术队”和“新武术”,曹锟在河北搞的“苗刀营”和“铁杆矛营”,孙传芳在江苏搞的“武术营”和何键在湖南搞的“技术大队”等。冯玉祥的西北军装备较差,因此不得不每人配备大刀片,以过硬的单兵素质和精湛的大刀术来弥补装备的不足。

其次,西北军的缔造者冯玉祥一贯重视武术,将劈刀、刺枪列为西北军的战术必修科目,而且经常亲自检阅基层军官和士兵的劈刀、刺枪和打拳等训练。 。早在1910年,冯玉祥和张之江等人就曾组织反清秘密组织“武学研究会”。 1930年7月,在中原大战最紧要的时刻,冯玉祥在郑州集合部分官长讲话时,曾特意拿起一柄大刀说:“我们接近敌人的时候,这刀有用没有用?(答:好用!)比起刺刀来好不好用?(答:好用!)一把大刀,会使的可以敌六七柄刺刀,不会使的连一柄刺刀也不如。有刀而不能用,等于聋子的耳朵,只是个摆设,没有用。……我们有了刀,长官应当切实提倡,一天多练几次,耍得熟熟的,才能得心应手。” 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冯对大刀寄予厚望,希望在肉搏战中充分发挥大刀对刺刀的优势,因为这的确是西北军的优势。

第三,一批优秀的武术家进入西北军,参与军队的白刃战术训练,也是西北军大刀片大显神威的客观原因之一。“1925年,在西北军察哈尔都统署任参议的马凤图,受都统张之江将军之命,在张家口创立白刃战术研究室,并依托该室,成立了‘新武术研究会’,以室主任兼任会长。” 研究会中有不少沧州籍武术名家,如马凤图、马英图、王子平、洪立厚、刘鸿庆、王桂林等人。这些武术家集思广益,创编教材,将武术中格杀效果突出的技术用于军事训练,对于提高西北军的战斗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在国术氛围浓厚的西北军中,有数量众多的精通武术优秀官兵,是大刀片发挥威力的重要基础。老资格的张之江、张树声、李鸣钟等都是武术爱好者,佟麟阁、张自忠、赵登禹、吉鸿昌,董振堂、冯治安、刘汝明等高级将领,都是武术好手。后来牺牲在抗日战争中的赵登禹将军,精通武术,曾徒手打死一只猛虎,有“打虎将军”的美称。在1925年11月,西北军刘郁芬部进驻兰州,设计擒获兰州地方军阀李长清,就是由团长梁冠英和营长赵登禹擒获的。 吉鸿昌将军最擅刀法,号称西北军第一刀。1929年春,吉鸿昌在甘肃天水主持“陇南国术比赛大会”时,就曾亲自下场演练大刀,并以大刀作奖品颁发给比赛优胜者。 精通武术的中下级军官数量更多。马凤图的长子马广达,以刀法精纯受到张之江、张自忠、赵登禹等西北军将领的赏识,积功升至营长。1933年长城抗战的喜峰口之役中,率部参加大刀队夜袭日寇,英勇杀敌,身负重伤,后来带伤操练士兵,不幸创伤复发而殉职,被国民go-vern-ment追认为抗日烈士,曾在北京公祭。



西北军大刀具有切合实用的形制特点。

一、在形制上,西北军大刀有其独特之处,既不同于明清以来刀身修长近似日本造型的双手长刀,也与汉代以来的环首刀以及宋以来的“手刀”有很大差异。西北军大刀的刀身较宽,刀头前锐后方,近似宋代《武经总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长,而且似汉环首刀的刀环。所以,西北军大刀是环首刀、手刀、双手长刀等传统刀的综合。

二、在使用时,西北军的大刀是双手握持的,这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西北军大刀的技术来源,是传统的双手长刀法。所以,刀身重、刀柄长的形制特点本身就是为双手运刀所设计的。而在流派众多的传统刀法中,大多是以单手使用的短柄刀为主的,双手刀自明代戚继光、程宗猷以来,流传面一直较窄,仅在少数武艺家传承。所以,抗战时期,虽然也有其他武术家在军队中传授刀法,但由于单手刀术的技术局限,使其威力远逊于西北军的大刀术。

三、在重量上,西北军大刀一般在4斤左右。首先,民间存留的抗战大刀实物 和西北军军官的回忆录 ,都证实了大刀重4斤上下。战阵兵器,讲究“快马轻刀” ,方能有效杀敌。明代双手长刀重1475克,腰刀为960克, 而解放军骑兵所用马刀重1850克,但骑兵用刀,可以借助马飞驰的冲力攻击敌人,所以马刀偏重并不妨碍其杀伤力。由此可见,西北军4斤重的大刀,是既能保证有效地砍杀敌人、又不致于过分消耗官兵体力的合适重量。

四、使用这种大刀,显然需要较好的身体素质。事实上,西北军严格的选兵和训练,保证了其官兵健壮的体格,而精悍的手枪队官兵,更是身手不凡。据当年亲眼目睹喜峰口抗战时赵登禹部大刀队的兰玉田老人讲,“这班人体格好,平时没事总在院子里练刀,有时一摸房檐‘嗖’就上去了。村里的人爬老婆山还要歇一歇,他们一直爬到老婆山一点动静也没有,日军一点儿也没觉察,到山上拿大刀把十几个鬼子砍了,把尸体扔到山下,枪和子弹都拿回来了。” 厚重的大刀只有在这样训练有素的官兵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威力。

五、有了方便使用的大刀和优秀的官兵,还需要进行长期的严格训练,才能使大刀最终成为战阵制胜的有力武器。在民国将领中,冯玉祥是以善于练兵著称的,西北军每天下午四点半到六点训练劈刀、刺枪和打拳。1925年6月,苏联顾问普里马科夫在北京鹿钟麟的司令部里,有幸看到士兵在操练大刀:“院内,许多身着白上衣的警卫士兵在挥舞大刀,一共作了二十五个劈杀动作,场面非常壮观。约六百名身体非常结实的青年士兵,飞速地舞动着闪闪发光的大刀,时而防卫,时而出击,练兵场上夯实了的土地,由于六百双脚的冲击和跳跃,发出低沉的声响。” 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大刀队训练的壮观景象。普里马科夫所见到的,是西北军早期军训教材《劈刀十二法》,练时左右重复一遍,加上收刀势,正好为二十五个势子。之后不久,在西北军第二号人物张之江(1882-1966) 的主持下,马凤图、马英图等人编创成简便易学的“破锋八刀”,取代了旧有的刀术教材。1926年初,张之江代替冯玉祥主持西北军全局,这一易学而实用的刀法迅速推广到西北军各部,形成了西北军自成风格的著名大刀

在“破锋八刀”的创编和推广过程中,张之江将军和马凤图等武术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凤图(1888-1973)是河北省沧县杨石桥村的回族武术家,1920年携二弟英图和长子广达在河南加入冯玉祥将军的国民军,进入军政生涯。1923年,马凤图与驻防通州的冯部第七混成旅旅长、沧州籍同乡张之江初次相会,言谈甚欢。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go-vern-ment。12月,张之江任察哈尔都统,驻张家口(张垣),邀请马凤图到张垣任都统府参议,“破锋八刀”就是在这之后不久编创而成的。自此以后,马凤图即供职张之江麾下,直到1926年随国民军第二师刘郁芬部入甘。马凤图手稿《致张之江先生回忆录》,详细记载了张、马的交往过程,成为研究西北军“破锋八刀”的珍贵史料。

马凤图定居兰州以后,“破锋八刀”即保留在通备武艺体系中,并一直流传至今。马凤图之子、已故武术家马颖达,在其1998年撰写的《我从事武术活动的简历》中,多次提到得自其父马凤图的“破锋八刀”:“四三年春父亲应八战区西北抗日干训团邀请讲演抗日救国,会上给士兵表演武术,父亲表演了破锋八刀,王天鹏表演了双手带,我表演了溜脚式。……(1946年)与刘仁师兄同学大刀、破锋八刀。……(1948年9月)去天水马刨泉黄浦军校骑兵分校表演破锋八刀、翻子拳、八极拳。1949年至1951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进入新疆。在此期间与当地武术界交往考察,教警卫连劈破锋八刀。” 由此可见,“破锋八刀”在当时国、共两party官兵中仍然享有较高的声誉。这些材料清晰地证明了“破锋八刀”的传承脉络。解放后,马颖达先生在保留“破锋八刀”原有技术的前提下,又以八刀为主体,融入了“八步连环进手刀”和“骠姚刀”的部分技术,丰富了原有套路,以适应武术比赛演练之需。目前,“破锋八刀”仍然完整地流传在兰州等地武术家中间。

最后,对“破锋八刀”歌诀和技术作一简略介绍,以飨好之者。“破锋刀歌”是马凤图写于西北军中的刀法歌诀,全歌共八句,一句一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八刀是典型的双手刀法,融会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和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古典刀法的技法精华,包括埋头刀、拦腰刀、斜削刀、漫头硬舞等技法,动作简捷精炼,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显的军旅实用特色,与现在以花法为主的表演武术有质的区别。

随着抗战烽烟的渐渐消逝,曾经威震敌胆的“破锋八刀”已经鲜为人知,而当今表演套路武术的兴盛,更使这一简洁、剽悍的军用刀术日益湮没在“满片花草,周旋左右”的套子武术中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后的今天,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充分挖掘“破锋八刀”这一武术现象的民族精神财富,对于发扬中华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刀诀及注释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注释:双手握大片刀,刀尖朝下, 当鬼子刺刀刺过来的一瞬间 把刀挑起挑开鬼子的刺刀或挑偏鬼子的刺刀 这时因为是向上挑起 所以刀是在头上的 这时就可以顺势劈下 一刀就可以解决鬼子劈成两半。配合步法用刀尖左右拨开鬼子刺刀的同时 双手握刀突刺。  sxwr
2007-9-18 16:21:12
揭秘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西北军“破锋八刀”刀法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在抗日战争中曾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西北军大刀片,是顽强、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绝佳体现,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本文以流传至今的“破锋八刀”为线索,在丰富的史料和文物基础上,结合目前保存在通备武艺体系中的手稿、歌诀和完整技术,深入考证了西北军大刀的来龙去脉。

行文之初,首先对“西北军”和“大刀队”这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加以说明。

“西北军”是人们对冯玉祥军队的通俗称呼。1925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其所属军队改称西北边防军,这就是“西北军”的由来。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后,冯系军队才正式被称为西北军。 冯玉祥的军队自第十六混成旅时起,历经国民军(1924年)、西北边防军(1925年)、国民军联军(1926年)、国民革命军(1927年)等多次名称变化, 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残余部队被改编为吉鸿昌部第二十二军、孙连仲第二十六军和宋哲元二十九军等部,人们仍习惯称之为西北军。

西北军大刀队正式名称是手枪队,由于每人身上背着一把大刀,所以社会上又把它叫做“大刀队”。冯玉祥的手枪队组建于1916年,每人配备一把大刀和一支盒子枪。 后来的手枪队装备更为精良,“冯的手枪队,是从全军部队中身材比较魁梧、体格比较强壮、手脚比较敏捷者中选拔出来组成的。它的武器,是以短兵器的手枪为主,每人配备七六二自来得手枪1支、子弹200粒,七九(或六五)骑枪1支、子弹100粒,六五勃郎宁小手枪1柄、子弹50粒和4斤重的大砍刀1把。”手枪队的训练特别严格,尤其对体力锻炼、劈刺技术和夜间战斗等项目,要求极严。西北军旅以上的各级司令部,都配署有手枪队。

手枪队组建以来,在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18年,冯玉祥在湘西夜袭桃源时,100名精壮的手枪队员,身背大刀,经过一夜冒雨苦战,攻克桃源。 在1923年军阀直奉大战 “廊坊之战”中,上校参谋马英图受前敌总司令张之江之命,率主要由沧州武术健儿组成的敢死队,持大刀短枪为全军开路,一举攻克天津。为此受到冯玉祥的通令嘉奖。

在1933年3月的长城抗战中,西北军系二十九军在赵登禹将军指挥下,浴血奋战喜峰口,歼敌5000余人,是“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大刀队因此名声大震,其威名随着一曲激昂雄壮的《大刀进行曲》而迅速风靡全军、全国,成为中华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辉典范。

不久以后,二十九军的大刀片又一次震慑倭寇: “1937年端午节,即七七事变的前夕,驻华北日军邀二十九军团以上军官在北京怀仁堂‘联欢’,实际上是一场炫耀武士道精神的现代鸿门宴。气焰骄横的日军军官酒中起舞,态度轻狂,恣意挑衅。二十九军38师114旅旅长董升堂和独立26旅旅长李致远,都是长城抗战中令日寇胆寒的名将,二人不甘示弱,先后起身打拳助兴。日军中佐松岛竟拔刀起舞,表演刀法,群倭正襟危坐,凄声沉吟,局面顿时紧张起来。此时,曾在喜峰口大战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杀出大刀队威名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挺刀与松岛对舞。董旅长双手执刀柄,锋刃直指松岛,缓步逼近。松岛气沮,只好收刀躬身退场。接着李致远旅长又下去练了一趟西北军的‘破锋八刀’,他刀法精熟,左砍右劈,虎虎生风,又有全场中国军官击节助威,日军虽一个个怒目相向,终不敢轻举妄动。‘联欢’最后在日军无奈的嬉戏中收场。”

不久以后,日寇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爱国军民奋起抗战,原西北军系各部英勇善战,几乎参与了抗战的每一场恶战,为抗战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在战斗中,大刀队多次发挥着重要作用。曾在军中主持大刀队训练的马凤图,在抗日战争中写下了《白刃战歌》,表达了对前线将士的崇高敬意和坚定的胜利信心:“九一八案未获平,芦沟桥畔敌炮鸣。毁公约,破联盟,侵平京,略沪宁。嗟我将士齐拼命,焦士抗战挫凶锋。海陆空军机械兵,狂奴迷梦久未醒。山地战,势不同,夺彼势,展我能。 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捣荡寇冢。”



西北军官兵之所以能以大刀术闻名,其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当时武器装备的客观状况,使白刃战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战术方式。所以在民国史上,将武术引入军旅的事例并不少见,如马良在山东搞的“技术队”和“新武术”,曹锟在河北搞的“苗刀营”和“铁杆矛营”,孙传芳在江苏搞的“武术营”和何键在湖南搞的“技术大队”等。冯玉祥的西北军装备较差,因此不得不每人配备大刀片,以过硬的单兵素质和精湛的大刀术来弥补装备的不足。

其次,西北军的缔造者冯玉祥一贯重视武术,将劈刀、刺枪列为西北军的战术必修科目,而且经常亲自检阅基层军官和士兵的劈刀、刺枪和打拳等训练。 。早在1910年,冯玉祥和张之江等人就曾组织反清秘密组织“武学研究会”。 1930年7月,在中原大战最紧要的时刻,冯玉祥在郑州集合部分官长讲话时,曾特意拿起一柄大刀说:“我们接近敌人的时候,这刀有用没有用?(答:好用!)比起刺刀来好不好用?(答:好用!)一把大刀,会使的可以敌六七柄刺刀,不会使的连一柄刺刀也不如。有刀而不能用,等于聋子的耳朵,只是个摆设,没有用。……我们有了刀,长官应当切实提倡,一天多练几次,耍得熟熟的,才能得心应手。” 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冯对大刀寄予厚望,希望在肉搏战中充分发挥大刀对刺刀的优势,因为这的确是西北军的优势。

第三,一批优秀的武术家进入西北军,参与军队的白刃战术训练,也是西北军大刀片大显神威的客观原因之一。“1925年,在西北军察哈尔都统署任参议的马凤图,受都统张之江将军之命,在张家口创立白刃战术研究室,并依托该室,成立了‘新武术研究会’,以室主任兼任会长。” 研究会中有不少沧州籍武术名家,如马凤图、马英图、王子平、洪立厚、刘鸿庆、王桂林等人。这些武术家集思广益,创编教材,将武术中格杀效果突出的技术用于军事训练,对于提高西北军的战斗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在国术氛围浓厚的西北军中,有数量众多的精通武术优秀官兵,是大刀片发挥威力的重要基础。老资格的张之江、张树声、李鸣钟等都是武术爱好者,佟麟阁、张自忠、赵登禹、吉鸿昌,董振堂、冯治安、刘汝明等高级将领,都是武术好手。后来牺牲在抗日战争中的赵登禹将军,精通武术,曾徒手打死一只猛虎,有“打虎将军”的美称。在1925年11月,西北军刘郁芬部进驻兰州,设计擒获兰州地方军阀李长清,就是由团长梁冠英和营长赵登禹擒获的。 吉鸿昌将军最擅刀法,号称西北军第一刀。1929年春,吉鸿昌在甘肃天水主持“陇南国术比赛大会”时,就曾亲自下场演练大刀,并以大刀作奖品颁发给比赛优胜者。 精通武术的中下级军官数量更多。马凤图的长子马广达,以刀法精纯受到张之江、张自忠、赵登禹等西北军将领的赏识,积功升至营长。1933年长城抗战的喜峰口之役中,率部参加大刀队夜袭日寇,英勇杀敌,身负重伤,后来带伤操练士兵,不幸创伤复发而殉职,被国民go-vern-ment追认为抗日烈士,曾在北京公祭。



西北军大刀具有切合实用的形制特点。

一、在形制上,西北军大刀有其独特之处,既不同于明清以来刀身修长近似日本造型的双手长刀,也与汉代以来的环首刀以及宋以来的“手刀”有很大差异。西北军大刀的刀身较宽,刀头前锐后方,近似宋代《武经总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长,而且似汉环首刀的刀环。所以,西北军大刀是环首刀、手刀、双手长刀等传统刀的综合。

二、在使用时,西北军的大刀是双手握持的,这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西北军大刀的技术来源,是传统的双手长刀法。所以,刀身重、刀柄长的形制特点本身就是为双手运刀所设计的。而在流派众多的传统刀法中,大多是以单手使用的短柄刀为主的,双手刀自明代戚继光、程宗猷以来,流传面一直较窄,仅在少数武艺家传承。所以,抗战时期,虽然也有其他武术家在军队中传授刀法,但由于单手刀术的技术局限,使其威力远逊于西北军的大刀术。

三、在重量上,西北军大刀一般在4斤左右。首先,民间存留的抗战大刀实物 和西北军军官的回忆录 ,都证实了大刀重4斤上下。战阵兵器,讲究“快马轻刀” ,方能有效杀敌。明代双手长刀重1475克,腰刀为960克, 而解放军骑兵所用马刀重1850克,但骑兵用刀,可以借助马飞驰的冲力攻击敌人,所以马刀偏重并不妨碍其杀伤力。由此可见,西北军4斤重的大刀,是既能保证有效地砍杀敌人、又不致于过分消耗官兵体力的合适重量。

四、使用这种大刀,显然需要较好的身体素质。事实上,西北军严格的选兵和训练,保证了其官兵健壮的体格,而精悍的手枪队官兵,更是身手不凡。据当年亲眼目睹喜峰口抗战时赵登禹部大刀队的兰玉田老人讲,“这班人体格好,平时没事总在院子里练刀,有时一摸房檐‘嗖’就上去了。村里的人爬老婆山还要歇一歇,他们一直爬到老婆山一点动静也没有,日军一点儿也没觉察,到山上拿大刀把十几个鬼子砍了,把尸体扔到山下,枪和子弹都拿回来了。” 厚重的大刀只有在这样训练有素的官兵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威力。

五、有了方便使用的大刀和优秀的官兵,还需要进行长期的严格训练,才能使大刀最终成为战阵制胜的有力武器。在民国将领中,冯玉祥是以善于练兵著称的,西北军每天下午四点半到六点训练劈刀、刺枪和打拳。1925年6月,苏联顾问普里马科夫在北京鹿钟麟的司令部里,有幸看到士兵在操练大刀:“院内,许多身着白上衣的警卫士兵在挥舞大刀,一共作了二十五个劈杀动作,场面非常壮观。约六百名身体非常结实的青年士兵,飞速地舞动着闪闪发光的大刀,时而防卫,时而出击,练兵场上夯实了的土地,由于六百双脚的冲击和跳跃,发出低沉的声响。” 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大刀队训练的壮观景象。普里马科夫所见到的,是西北军早期军训教材《劈刀十二法》,练时左右重复一遍,加上收刀势,正好为二十五个势子。之后不久,在西北军第二号人物张之江(1882-1966) 的主持下,马凤图、马英图等人编创成简便易学的“破锋八刀”,取代了旧有的刀术教材。1926年初,张之江代替冯玉祥主持西北军全局,这一易学而实用的刀法迅速推广到西北军各部,形成了西北军自成风格的著名大刀

在“破锋八刀”的创编和推广过程中,张之江将军和马凤图等武术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凤图(1888-1973)是河北省沧县杨石桥村的回族武术家,1920年携二弟英图和长子广达在河南加入冯玉祥将军的国民军,进入军政生涯。1923年,马凤图与驻防通州的冯部第七混成旅旅长、沧州籍同乡张之江初次相会,言谈甚欢。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go-vern-ment。12月,张之江任察哈尔都统,驻张家口(张垣),邀请马凤图到张垣任都统府参议,“破锋八刀”就是在这之后不久编创而成的。自此以后,马凤图即供职张之江麾下,直到1926年随国民军第二师刘郁芬部入甘。马凤图手稿《致张之江先生回忆录》,详细记载了张、马的交往过程,成为研究西北军“破锋八刀”的珍贵史料。

马凤图定居兰州以后,“破锋八刀”即保留在通备武艺体系中,并一直流传至今。马凤图之子、已故武术家马颖达,在其1998年撰写的《我从事武术活动的简历》中,多次提到得自其父马凤图的“破锋八刀”:“四三年春父亲应八战区西北抗日干训团邀请讲演抗日救国,会上给士兵表演武术,父亲表演了破锋八刀,王天鹏表演了双手带,我表演了溜脚式。……(1946年)与刘仁师兄同学大刀、破锋八刀。……(1948年9月)去天水马刨泉黄浦军校骑兵分校表演破锋八刀、翻子拳、八极拳。1949年至1951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进入新疆。在此期间与当地武术界交往考察,教警卫连劈破锋八刀。” 由此可见,“破锋八刀”在当时国、共两party官兵中仍然享有较高的声誉。这些材料清晰地证明了“破锋八刀”的传承脉络。解放后,马颖达先生在保留“破锋八刀”原有技术的前提下,又以八刀为主体,融入了“八步连环进手刀”和“骠姚刀”的部分技术,丰富了原有套路,以适应武术比赛演练之需。目前,“破锋八刀”仍然完整地流传在兰州等地武术家中间。

最后,对“破锋八刀”歌诀和技术作一简略介绍,以飨好之者。“破锋刀歌”是马凤图写于西北军中的刀法歌诀,全歌共八句,一句一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八刀是典型的双手刀法,融会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和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古典刀法的技法精华,包括埋头刀、拦腰刀、斜削刀、漫头硬舞等技法,动作简捷精炼,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显的军旅实用特色,与现在以花法为主的表演武术有质的区别。

随着抗战烽烟的渐渐消逝,曾经威震敌胆的“破锋八刀”已经鲜为人知,而当今表演套路武术的兴盛,更使这一简洁、剽悍的军用刀术日益湮没在“满片花草,周旋左右”的套子武术中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后的今天,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充分挖掘“破锋八刀”这一武术现象的民族精神财富,对于发扬中华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刀诀及注释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注释:双手握大片刀,刀尖朝下, 当鬼子刺刀刺过来的一瞬间 把刀挑起挑开鬼子的刺刀或挑偏鬼子的刺刀 这时因为是向上挑起 所以刀是在头上的 这时就可以顺势劈下 一刀就可以解决鬼子劈成两半。配合步法用刀尖左右拨开鬼子刺刀的同时 双手握刀突刺。
听说西北军的大刀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是不是因为不适合大兵团作战?
您看《亮剑》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不够啊!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0-14 20:23 发表
听说西北军的大刀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是不是因为不适合大兵团作战?


已经有帖子讨论过了,西北军的大刀在抗战中的肉搏战中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
原帖由 che 于 2007-10-14 22:01 发表


已经有帖子讨论过了,西北军的大刀在抗战中的肉搏战中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

这确实,在肉搏战中,刺刀的作用倒是更突出。
又见大刀队,这一刻俺泪流满面[:a5:] [:a5:] [:a5:]
看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部片子是很让人激动的,但这不是真实的历史.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0-14 20:23 发表
听说西北军的大刀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是不是因为不适合大兵团作战?

怎么没有?张自忠的五十九军就有相当的表现。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10-15 08:47 发表

怎么没有?张自忠的五十九军就有相当的表现。

怎么个“相当”法?
真能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话,还用得着那么多年抗战?
1933年3月7日日军在炮轰结束后以受阅队型向喜峰口发起攻击,二十九军将士因山地作战,携枪不便,丢掉了毛瑟枪,怀揣手榴弹,单手提刀,当敌步兵冲到阵前百米时,以弹雨覆盖,趁硝烟未尽跃出阵地,挥舞大刀与敌血战,使敌飞机大炮无法使用。此时,长城边上杀声震天,几处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敌兵不支而退。血战两日后赵登禹在前线开会,说:“现在我们仅仅与强敌对战两日夜,已损失两团精华,我全军共有10个团,照此下去,只能与敌对战10日。我决心夜袭喜峰口敌人后方,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13日夜皓月如镜,风清夜冷,赵登禹把阵地交给他部,将火炮、重机枪、马匹一概留下。士兵间道而行,衔枚急进,兵分两路,赵自带一队走山口外弧,董升堂团长带一队走山口内弧。 出口数里,便是日军骑兵宿营地。兽兵正在鼾睡,董升堂破门而入,手榴弹轰轰隆隆在敌宿营地爆炸。士兵挥舞大刀,如砍瓜切菜,杀得敌人措手不及。 赵登禹部也冲进敌人特种兵宿营地。日军虽有军规:战场宿营一律不准脱衣。但因长期以来从未受到华军袭击,纪律松弛,此时都脱下大衣蒙头而睡,赵登禹率部冲到眼前,他们未及清醒便身首异处。 此时天已破晓,兽兵来援。两军又相混战。我佟泽光部援军又到,将敌人击退。我军原路退回关内。这便是长城抗战中的唯一胜利——喜峰口大捷,应该说此战获胜除了因为二十九军的英勇顽强外,日军的轻敌和地形的不利也是重要的原因,这种以大刀战胜坦克、大炮的胜利是很难简单复制的。此后日军为避免再增伤亡,转兵冷口,驻防冷口的东北军不支而退,腹背受敌的二十九军被迫撤至三河。
    
     长城抗战最终是以日军兵临城下,国民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收场的,所以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的那次偶然的胜利就更显珍贵,于是全国的主流媒体开始连篇累牍的介绍他们的英雄事迹,他们手中的大刀也愈加神奇了。当时《申报》的一位名记竟然写文章说:日军专门制作了一种铁项圈套在脖子上以防大刀夜袭。曾担任长城抗战中方副帅的黄绍宏将军质问《申报》的总经理史量才如此“义和团”式的夸张宣传于抗战有何益处,史说没有先进的素材可供宣传所以只能宣传大刀了。结果就有了上海的知识界妇女们不远千里来慰问“天下无敌”的二十九军,与“威力无比”的大刀合影。在以杜黑为代表的西方军事精英们讨论空军在未来战争中的决定作用的时候,在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将军们已经提出装甲部队在未来战争中可以作为独立的力量而非步兵的附庸的时候,中国的媒体上却充斥着乞丐杀敌、屠夫成仁、奇女子救国,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报道。《塘沽协定》签署后,中央军被迫撤出华北,二十九军要独立承担保卫古都的重任,它已经扩编为十万人,经费也不再捉襟见肘,但将军们仍不愿让士兵扔掉手中的大刀。37年的初夏,战争一触即发,日军公然在长安街上进行步坦协同的巷战演习,二十九军的回应是派一队士兵在日本兵营前耍大刀,当时的国内媒体纷纷喝彩,“七七事变”之后,戴碟形钢盔、穿灰军装、足登布鞋,背被长穗大刀挺立芦沟桥头的士兵形象成为传世经典,人民对这支劲旅寄予厚望,日军不是他们的手下败将吗?!7月27日日军向二十九军发起总攻,一名流亡北平的东北学生在目睹前线的惨状后自杀,大刀的神话就要破碎了!28日,北平南苑第二十九军军部遭到日军猛烈攻击,守军战死5000人以上,在南苑军营军训的近千名北平学生也大部殉国。宋哲元军长于29日离开北平,退往保定,第二十九军驻北平部队也陆续经门头沟撤退,北平沦陷。
这种冷兵器战术纯粹是无奈之举
继续忽悠吧,最好忽悠得解放军也恢复光荣传统,人人手提自动步枪、背后再背大刀片。打遍天下全无敌。[:a8:]
在我发的杀鬼子用的大刀(组图)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hlight=%B4%F3%B5%B6帖子里,xcxy说这些老战士们真的很愿意用大刀么?蒋介石政权在军工业上的无能,以及对杂牌军的限制性歧视政策,才导致29军不得不用大刀吧!我也觉得有道理
大刀实在是工业弱国的无奈之举
想想美军
《异时空——长城》里面,主角的抗日队伍都已经能大量仿制AK-74、八五冲、59式坦克、AC-47炮艇机了,居然还在苦练刀法,突击步枪手屡屡被三八大盖的刺刀捅死……:L
血战两日后赵登禹在前线开会,说:“现在我们仅仅与强敌对战两日夜,已损失两团精华,我全军共有10个团,照此下去,只能与敌对战10日。我决心夜袭喜峰口敌人后方,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13日夜皓月如镜,风清夜冷,赵登禹把阵地交给他部,将火炮、重机枪、马匹一概留下。士兵间道而行,衔枚急进,兵分两路,赵自带一队走山口外弧,董升堂团长带一队走山口内弧。出口数里,便是日军骑兵宿营地。兽兵正在鼾睡,董升堂破门而入,手榴弹轰轰隆隆在敌宿营地爆炸。士兵挥舞大刀,如砍瓜切菜,杀得敌人措手不及。赵登禹部也冲进敌人特种兵宿营地。日军虽有军规:战场宿营一律不准脱衣。但因长期以来从未受到华军袭击,纪律松弛,此时都脱下大衣蒙头而睡,赵登禹率部冲到眼前,他们未及清醒便身首异处。此时天已破晓,兽兵来援。两军又相混战。我佟泽光部援军又到,将敌人击退。我军原路退回关内。这便是长城抗战中的唯一胜利——喜峰口大捷,应该说此战获胜除了因为二十九军的英勇顽强外,日军的轻敌和地形的不利也是重要的原因,这种以大刀战胜坦克、大炮的胜利是很难简单复制的。


    奇袭时间应该是11日夜。——难道是这个战例?

宣传版:
    3月11日中国军队第29军第37师大刀队在赵登禹旅长的率领下,乘雪夜迂回至喜峰口日军侧后,摧毁敌炮兵阵地,歼敌服部炮兵大佐(上校)以下步、骑、炮兵3000余人,中国大刀凛凛生威。当时的日本报纸说:“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真实版:
    长城抗战的时候,以大兵力猛攻一个只有六十余人的山炮中队,而且该部只有三门山炮,两挺轻机枪,十二枝步枪,西北军屡次突至山炮阵地面前,然后立即被日军用刺刀打垮,最后以死伤数百人的代价换取日军这个山炮中队虽然伤亡过半但仍能固守阵地。可二十九军战后却把这个战斗吹成用白兵战全歼日军两个山炮中队。大刀队战果:日军山炮中队,63人中伤亡35人;日军骑兵讨伐队,阵亡二人,战伤死1人,负伤约20人……
原帖由 月冷 于 2007-10-15 19:06 发表
在我发的杀鬼子用的大刀(组图)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hlight=%B4%F3%B5%B6帖子里,xcxy说这些老战士们真的很愿意用大刀么?蒋介石政权在军工业上的无能,以及对杂牌军的限制性歧视政策, ...

----------------------------------
冯爱国本来就是个爆发户,北京政变后他和依附于他的部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由几万扩充到几十万.兵员好解决,因为当时有大量的破产农民.但是装备的问题就不这么好办了.国民2军岳维俊部因为大量收编土匪,兵员达20万人,但是只有6门炮(好象是,记不清了).边境各省的军阀可以买武器,内地军阀如阎锡山和川军各部都有自己兵工厂或小兵工厂.只有冯爱国既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又连年参与混战,除了短期(1年)从苏联买了些武器,就只能靠缴获了.军阀部队很多,偏偏冯爱国的部队装备最差,所以冯爱国部武器装备差与老J没有什么关系.
对了,请问一下谁记得有本书
说的是穿越后把花生米和主席大人都收为小弟的?
中原大战时某报有一幅漫画,老J一手拿着机关枪一手拿着银圆,老Y一手拿着步枪一手拿着算盘,老F一手拿着大刀一手拿着窝头,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0-15 21:31 发表
中原大战时某报有一幅漫画,老J一手拿着机关枪一手拿着银圆,老Y一手拿着步枪一手拿着算盘,老F一手拿着大刀一手拿着窝头,

不是苏联,老F手里恐怕只有窝窝头~~~
;P ;P :P
难得见到你出现:handshake
原帖由 dj98dx 于 2007-10-15 21:36 发表
难得见到你出现:handshake


Nature has given us two ears, two eyes, and but one tongue, to the end that we should hear and see more than we speak.
:$ :$ :$
:handshake :handshake
:victory: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0-15 21:12 发表

----------------------------------
冯爱国本来就是个爆发户,北京政变后他和依附于他的部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由几万扩充到几十万.兵员好解决,因为当时有大量的破产农民.但是装备的问题就不这么好办了.国民2军 ...


那个时候冯已经失败下野了,当什么闲职去了,那些军队早就投了蒋介石了!
原帖由 che 于 2007-10-15 20:35 发表
《异时空——长城》里面,主角的抗日队伍都已经能大量仿制AK-74、八五冲、59式坦克、AC-47炮艇机了,居然还在苦练刀法,突击步枪手屡屡被三八大盖的刺刀捅死……:L

朱军长现在如何了?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0-15 21:49 发表


那个时候冯已经失败下野了,当什么闲职去了,那些军队早就投了蒋介石了!

------------------------------
由军阀变成了地方实力派.
]]
]]
原帖由 装甲师 于 2007-10-15 12:05 发表

怎么个“相当”法?

1939年12月日军进攻132师,激战7日夜后,132师359团于夜间绕道偷袭日军设在钟祥县的总指挥部,,奇袭部队一举端掉日军的总指挥部。张自忠指挥部队趁势发起猛攻,打得日军狂退60里。
一举端掉“总指挥部”?什么建制的总指挥部?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10-16 08:45 发表

1939年12月日军进攻132师,激战7日夜后,132师359团于夜间绕道偷袭日军设在钟祥县的总指挥部,,奇袭部队一举端掉日军的总指挥部。张自忠指挥部队趁势发起猛攻,打得日军狂退60里。



狂退六十里,退到哪去了?怎么结果却是国军退出长城一线呢?;funk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0-16 10:05 发表



狂退六十里,退到哪去了?怎么结果却是国军退出长城一线呢?;funk

原来国军是39年退出长城一线的。厉害!!;P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10-16 08:45 发表

1939年12月日军进攻132师,激战7日夜后,132师359团于夜间绕道偷袭日军设在钟祥县的总指挥部,,奇袭部队一举端掉日军的总指挥部。张自忠指挥部队趁势发起猛攻,打得日军狂退60里。

----------------------
这个是用大刀还是手榴弹?
原帖由 che 于 2007-10-16 02:09 发表


作弊太凶,整个地球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了。反正现在已经打进东三省了,不过一直在慢慢磨,玩“反游击战”。

慢慢磨的根本原因就是主角实力过于变态,国共两党迟早会变成他的下饭菜,于是续写的作者只能一直 ...

以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怎么造炮舰机 59式坦克啊?
原帖由 龙起东方 于 2007-10-16 13:23 发表

以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怎么造炮舰机 59式坦克啊?


有穿越过去的土共战备工厂里的大量机床和图纸、样机样车,从德国取道苏联买回来的巨量犹太人,从世界各地召唤回来的华侨科学家和青年学生,利用超时空情报从德国交换回来的贵重战略物资,再加斯大林同志的鼎力支持(简直比后来支持太祖还要“慷慨无私”)。:L

朱江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于是在吃饱喝足后就把已经陷入苏德战争火坑的斯大叔一脚踢飞,翻脸不认人了。同时他还向德国表示,只要德国与日本断交,他就加入轴心国,向美英苏宣战!而日本一面被主角杀得尸横遍野(死亡交换比一直在9:1左右),一面以惊人的速度一次次卷土重来,同时还挤破了脑袋,试图加入同盟国……;funk

太YY了……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10-16 08:38 发表

你的记载不准确,当时是同时夜袭东西两侧炮兵阵地。你只提供了赵袭击的西侧炮兵阵地,而东侧呢?另外你那组数据能否告知是来自哪里?


SC上讨论过这场战斗。
原帖由 che 于 2007-10-16 19:45 发表


有穿越过去的土共战备工厂里的大量机床和图纸、样机样车,从德国取道苏联买回来的巨量犹太人,从世界各地召唤回来的华侨科学家和青年学生,利用超时空情报从德国交换回来的贵重战略物资,再加斯大林同志的鼎力支 ...

这不是<北方之王>的情节吗?怎么像是抗战YY小说的公式啊?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0-16 10:54 发表

----------------------
这个是用大刀还是手榴弹?

都用才对。
原帖由 che 于 2007-10-16 19:53 发表


SC上讨论过这场战斗。

是吗?可是却忘记计算其中阻击日军一个大队的增援的伤亡。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0-15 21:49 发表


那个时候冯已经失败下野了,当什么闲职去了,那些军队早就投了蒋介石了!

投蒋的是孙连仲,吉鸿昌,韩复榘等人。宋哲元拉着些惨兵败将一直在山西混饭吃,蒋介石派人去拉拢他都被他挡了回去,最后靠着萧振瀛在东北军的老关系在张学良那里混了个东北边防军的番号。所以29军的大刀队不关老蒋什么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