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出现外宽内严的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8:12
说白了就是对外国人宽容,对本国人刻薄。这类现象直到今天还是普遍存在,比如政府在对外资企业和对国内企业的待遇上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即人们所说的对老外给予的超国民待遇。虽然这个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但是中国人搞这个应该是比较绝的。那它的深层次原因该如何解释呢?是不是可以说是在国人的灵魂深处对外国人的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我之所以提这个是因为在抗战结束以后,国共两党都对在华的日本战犯给予了相对很好的待遇,而对自己的同胞,仅仅是政治立场不同,就要大打出手,不亦乐乎。包括在建国以后,对在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战俘,给予了远远超过本国军人的优厚待遇,而对于停战后遣返的本国战俘却是另一种做法,真令人寒心!说白了就是对外国人宽容,对本国人刻薄。这类现象直到今天还是普遍存在,比如政府在对外资企业和对国内企业的待遇上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即人们所说的对老外给予的超国民待遇。虽然这个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但是中国人搞这个应该是比较绝的。那它的深层次原因该如何解释呢?是不是可以说是在国人的灵魂深处对外国人的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我之所以提这个是因为在抗战结束以后,国共两党都对在华的日本战犯给予了相对很好的待遇,而对自己的同胞,仅仅是政治立场不同,就要大打出手,不亦乐乎。包括在建国以后,对在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战俘,给予了远远超过本国军人的优厚待遇,而对于停战后遣返的本国战俘却是另一种做法,真令人寒心!
1840年后中国人的坏毛病直到现在也没根除

     至于战俘问题,我认为是东西方历史对于军人的评判标准不同,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对于军人的要求就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对于投向或者被俘人员向来都不会尊重,认为他们不是英雄。
    至于共产党部队,向来都有“光荣“ 传统和历史,一个军队从战争中养成尚武氛围和思想观念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直到越南战争中不照样挂“光荣弹“。
     英雄的概念在西方比较宽泛,及时失败者做到了力所能及,也是英雄,而在东方文化里面英雄就等于胜利,失败就是耻辱
是因为被洋大人打破了胆。
1840年前,外国人那叫夷牲犬羊。国名、人名前面都有口字旁或者反犬旁。
1840年前,我们对人家不平等,过后就是人家对我们不平等了。
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了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也不懂国际外交,白白丧失了很多利益
我等小人物还是主张内宽外严的,无奈ZF是贱骨头,为之奈何!

现在的教育也是奴化教育,对内对外都是奴才.对内要人做奴才,对外自己做奴才.
现在开始改一些做法咯 明年企业外资内资都一样拉
国防大学金教授说中国自古重内政轻外交:D
——只对自己的“天下”感兴趣,外国?化外蛮夷,附敌怀远以称王道!
1840年的后遗症吧。

在早,国际持续的法则就和现在不一样。
  在能换头像之前:楼主,好贴啊:')
前些日子看《文摘报》,那上面有文章说在二战时候,因为欧洲犹太人的命运悲惨,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还计划在中国境内安置一部分犹太人,为此蒋光头还专门找云南省主席龙云商议此事。我想说当时在国统区内中国老百姓生活是很差的,再加上沦陷区的大量难民涌入,平常百姓的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时的老蒋对这一切似乎视而不见,还去安置什么犹太人向国际社会显示中华民国如何如何仁义,按正常人的思维真是难以理解!
原帖由 worker2006 于 2007-10-24 20:32 发表
前些日子看《文摘报》,那上面有文章说在二战时候,因为欧洲犹太人的命运悲惨,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还计划在中国境内安置一部分犹太人,为此蒋光头还专门找云南省主席龙云商议此事。我想说当时在国统区内中国老百姓生 ...


现在的抗日YY小说里,犹太移民不要太吃香……;P
大家一般认为土共对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战俘给予了远远超过本国军人的优厚待遇,其实这是不确切的。美军战俘在志愿军战俘营里的死亡率,比二战时在日军战俘营里的死亡率要高出一大截。我军花了很大力气才扭转战俘大批死亡的局面。没办法,洋人就是贱,不怕被鬼子虐待,倒是害怕土共的宣传教育。
很简单,一直以来中国政府最大的压力都是来自内部。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又是高度中央集权,想想很自然。
老魔太后有句经典名言:宁赠外夷,勿与家奴。
打儿子几下,还是儿子!打邻居几下,可就是仇人了啊。
对人宽,对己严,是不断进步的保证。

中国能有这么大的领土这么多的人口,和这样的措施关系很大。:lol
因为老孔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原帖由 che 于 2007-10-24 20:46 发表
大家一般认为土共对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战俘给予了远远超过本国军人的优厚待遇,其实这是不确切的。美军战俘在志愿军战俘营里的死亡率,比二战时在日军战俘营里的死亡率要高出一大截。我军花了很大力气才扭转战俘大 ...



这个~~~~~

能具体说说 么~?
原帖由 rangerlj 于 2007-10-25 10:34 发表
因为老孔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也能扯到孔丘身上去,PFPF
如果把整个国家人格化,那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标准的中国男人的性格
原帖由 Suriel 于 2007-10-25 10:36 发表
这个~~~~~能具体说说 么~?


具体死亡率不清楚,但是美军死亡率比其他国籍的战俘高得多,是曾经看过有关回忆文章的。

显然不是因为生理原因——各国战俘的供应标准是一样的,和美军在体质和以往生活方式接近的英军中,死亡率也低得多。而且美军死亡往往上午还好好的,下午突然就翘了,毫无先兆。志愿军的战俘管理机构也莫明其妙,后来做了调查,认定是美军精神压力过大所致——这些少爷兵以为是到朝鲜执行警察任务,现在进了战俘营,反差太大。:$
以前就说过这个问题

唐朝以前是外霸内王

宋朝以后是内霸外王

之间差了个东西

就是理学
宁赠外夷,勿与家奴
都是当了官以后把别人看成是奴才啊
其实自己何尝面对上司的时候不自甘为奴呢
说到底,奴性使然
为什么,因为中国人太聪明了,中国文化是个早熟的文化!对中国而言真正的对手就是自己、就是同胞,在别的民族还在光屁股晒太阳时,我们的先人就知道假途灭虢、就知道卧薪尝胆、就知道远交近攻。经过几千年中华谋略的浸淫。中国统治者知道自己统治的是人类中的人精,所以外敌总是边患、国民必要严控,直到大家一起玩完。
]]
美军战俘在志愿军战俘营里的死亡率,比二战时在日军战俘营里的死亡率要高出一大截。我军花了很大力气才扭转战俘大批死亡的局面。没办法,洋人就是贱,不怕被鬼子虐待,倒是害怕土共的宣传教育。
=====================================
战俘能够走到战俘营,基本上就能活命了。

大部分耗在被俘初期和转运的过程中,美国战俘死了1700多人,至于原因五花八门,比如至少有60多人是被美国飞机炸死的。

带几斤炒面,走上百公里,对于大部分有伤或者饥饿的人来说,是够呛。
至于战俘问题,我认为是东西方历史对于军人的评判标准不同,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对于军人的要求就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对于投向或者被俘人员向来都不会尊重,认为他们不是英雄。
:handshake
或许这种现象,等到中国绝对实力超过美国之后就会改变吧?
主要是在古代统治中国这样的庞大国家行政成本是很高的,内部矛盾也相当多的.马哲讲: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孔子讲:祸起萧墙.加上这些物质条件和客观条件.必然是一种重内轻外
原帖由 che 于 2007-10-24 20:46 发表
大家一般认为土共对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战俘给予了远远超过本国军人的优厚待遇,其实这是不确切的。美军战俘在志愿军战俘营里的死亡率,比二战时在日军战俘营里的死亡率要高出一大截。我军花了很大力气才扭转战俘大 ...

美军战俘在志愿军战俘营里的死亡率,比二战时在日军战俘营里的死亡率要高出一大截??????

那些美军战俘是被志愿军中的"唐僧"JJYY念经的时候念死的吗????
宋朝之后,历代都喜欢玩内残外忍了,明朝除外.....
原帖由 重型防弹衣 于 2007-10-28 16:20 发表

美军战俘在志愿军战俘营里的死亡率,比二战时在日军战俘营里的死亡率要高出一大截??????

那些美军战俘是被志愿军中的"唐僧"JJYY念经的时候念死的吗????


SC有两个长帖讨论过此事,中国方面认为这是战争初期条件过于艰苦导致的,后来花了大力气改善条件,也就不再死人了。美国的私人著作则认为是“精神摧残”造成的,比较搞笑。其实这与当时美军战俘个人主义严重、官兵离心、不懂得在困境中团结求生有很大关系。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10-14 13:41 发表
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了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也不懂国际外交,白白丧失了很多利益

---------------
忽然想起渤海归船一事。事件缘由、当事国都记不清了。大致是当时德国(好像)和谁大打出手,结果在渤海将对方的一条船扣了,由于是在中国领海内,搞的清廷也很没面子,抓瞎之中有人建议援引《万国公法》?什么的,于是朝廷派人拿着这公法找德国交涉,没想到德国还真的尊照该法放人放船了,这事当时给朝廷震动挺大、、、
原帖由 -游客- 于 2007-10-28 17:07 发表

---------------
忽然想起渤海归船一事。事件缘由、当事国都记不清了。大致是当时德国(好像)和谁大打出手,结果在渤海将对方的一条船扣了,由于是在中国领海内,搞的清廷也很没面子,抓瞎之中有人建议援引《万国 ...

19世纪世界已经过渡到近代国际社会了,而在我们眼里,仍然是封建时代的国际外交模式...................:L
原帖由 che 于 2007-10-28 16:48 发表


SC有两个长帖讨论过此事,中国方面认为这是战争初期条件过于艰苦导致的,后来花了大力气改善条件,也就不再死人了。美国的私人著作则认为是“精神摧残”造成的,比较搞笑。其实这与当时美军战俘个人主义严重、官 ...


比如说这本书,极度Orz:

转载自:《你的水桶有多满》作者:汤姆·拉思唐纳德·克利夫顿

    我们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向外祖父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当时为什么开始研究人的优点呢?”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他读到的一个案例改变了他的专业和人生焦点。这是一个充满了悲哀的案例:

  20世纪50年代初,后来成为美国陆军首席心理军医官的威廉•E•迈尔(William E. Mayer)少校研究了曾被某国战俘营囚禁的1000名美军战俘,了解到一场有史以来最极端和变态的心理战对其对象的摧毁性打击。

  以常规衡量,美军战俘被关押的地方不算特别残酷或出格。战俘们有吃,有喝,有住。他们也没有受到当时流行的酷刑折磨,例如在十指钉竹签。事实上,他们所受的的待遇比有史以来各场大规模战争中的战俘都优越。

  既然如此,这些战俘营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美军士兵死亡?尽管四周并没有铁丝网,也没有布满荷枪实弹的岗哨,却没有一个士兵企图逃跑。不仅如此,这些战俘经常相互告发和出卖,有时甚至与敌方看守成为好友。

  后来,战俘营的幸存者被移交日本的一个红十字会机构,终于有机会向家人报平安,可是大部分人连电话都懒得打。

  回国后,这些士兵相互断绝来往,更无友情可谈。据迈尔的描述,每个人在精神上都被关进了“没有钢筋和水泥的单身牢房。”

  迈尔在战俘营发现了一种新病-极度绝望症。不少士兵会神志恍惚地走进自己的草棚,绝望地环顾四周,完全丧失求生的欲望。他会独自躲进一个角落,头上蒙一块棉毯,一生不吭地坐在地上。两天后,他就死去。

  士兵们称这病为“破罐破摔”。医生起的名字叫“mirasmus”,照迈尔的说法,意思是“逆来顺受”。如果有人打士兵们,扇他们耳光,唾他们,他们就会被激怒,而他们的愤怒会激励他们求生。但是在没有任何激励的情况下,他们平白无故地死去。

  尽管战俘营内并没有明显的酷刑,但“mirasmus”使战俘死亡率高达38%,创美国军事史最高。更令人吃惊的是,死者中有一半人并未患病,而是死于绝望。他们从精神到肉体彻底投降了。

  这一切怎么会发生的?答案在于看守所使用的极度的心理战术。据迈尔所言,他们用的是战争的“终极武器。”

  “终极武器”

  迈尔称,看守们的目标是“阻止战俘们从相互交往中获得情感支持。”为此,看守们使用了四大战术:

  • 相互告发

  • 自我批评

  • 瓦解对上级和祖国的忠诚

  • 剥夺一切积极的情感支持

  为了鼓励战俘互相告发,看守们给告发者香烟等奖励。但是看守们对违纪者和告发者都不加惩罚-他们鼓励战俘相互告发,另有目的,那就是破坏战俘之间的关系,挑起内讧。看守们深知,如果鼓励士兵们每天都从各自的水桶舀水,他们就会同室操戈。

  为了推动自我批评,看守们将战俘们分成10-12人一组,然后实施迈尔所谓的一种变形的“团体心理治疗”。开会的时候,每个人都必须站在全体面前,当众坦白他做过的所有坏事-以及他应当做却没有做的好事。

  这一战术的核心在于,战俘们并不是向看守们,而是向他们自己的同伴坦白。通过暗中瓦解美国士兵的相互关爱、信任、尊重和宽容,看守们创造了一种环境,使友情的水桶流干和耗尽。

  看守们使用的第三个战术是瓦解战俘们对上级和祖国的忠诚。为此目的,他们阴险地挑拨士兵与其上司的关系。

  此举产生了恶劣的后果。一次,一名上校警告他的一个部下不要喝稻田里的水,以免染病,竟然遭到士兵的白眼。后者对他说,“你早就不是上校了,而是跟我一样倒霉的战俘。你管好自己,少管我。”几天后,这个士兵死于痢疾。

  还有一次,一名战俘将三个重病的同伴逐出草棚,40名战俘却袖手旁观,听任他们活活冻死。这些战友为什么无动于衷?因为这“不关他们的事。”由于关系破裂,战俘们不再相互关爱。

  第四个战术是剥夺一切积极的情感支持,同时用消极的情感淹没战俘,此举堪称最卑鄙和恶劣的舀水行为。如果家人给一名士兵寄来鼓励的信,看守就会扣下。而所有消极的信,如通告某个亲戚的死讯,或妻子放弃等待,宣告再婚,都被立即交给收信人。

  看守们甚至转交家中寄来的欠帐单,通常不超过邮戳日期两周。后果是毁灭性的:士兵们失去了生活的一切目的,以及对自身和亲人-更不必说上帝和祖国-的基本信心。迈尔说,看守们将美国士兵抛入某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和心理孤岛。”

   虽然上述美国战俘所遭受的心理折磨不可能发生在我们大部分人的身上,但是,我们每天都进行各种积极或消极的人际交往,而这些交往影响到我们的心情和行为。尽管这些交往平淡无奇,但它们的作用不容低估。我们的大部分消极经历固然不会置我们于死地,却会悄然而持续地瓦解我们的健康和效率。所幸的是,积极的经历或“为水桶加水”能产生更强大的影响。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10-28 17:18 发表

19世纪世界已经过渡到近代国际社会了,而在我们眼里,仍然是封建时代的国际外交模式...................:L

诚然。
好像林则徐禁烟时,曾将Vattel的《万国法》有选择的进行了翻译,名为《各国律例》。
美国国家法学家Henry Wheaton的《国际法原理》汉译本《万国公法》,是美国传教士翻译出版并献给清廷总理衙门的。
而该书有关使节权一章则在此前就有赫德翻译给总理衙门大小员工参考使用。

孙兄今日胡不见?
内王外圣。[:a8:]
现在是内和谐,外不涉:D
原帖由 che 于 2007-11-4 20:36 发表


比如说这本书,极度Orz:

转载自:《你的水桶有多满》作者:汤姆·拉思唐纳德·克利夫顿

    我们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向外祖父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当时为什么开始研究人的优点呢?”他毫不犹豫地回 ...


这个很有意思,要是志愿军有意为之的话,那也是心战高手啊.:D

不过,我觉得中美文化差异、士兵生活经历和研究者的角度不同有很大关系吧。
说到对待战俘和战犯的态度,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差异问题,更多的应该从政治策略角度来看,有着国际关系和政治斗争的大背景。
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可能与崇洋媚外的毛病有关,但有些不是。对联合国军战俘那是共产党的一贯政策,包括对日本赔款的事也是如此。那是一种“怀敌附远”的高明策略。政府也并没有禁止民间的赔款要求。最近看报纸,上面说日本人还抱怨现在的中国人对倭国人存有偏见,究其根源于中国政府长期的宣传有关。偶觉得可笑之至。对待自己的战俘就与解放军乃至中国几千年的军事传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