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贴,献给当年参与运十 项目的所有英雄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25:50
这是俺1年多前的老帖

选取部分贴在离子鱼的那个热帖上,被人说是刷屏。。。

就重新发个新帖好了。。

年多前写的东西,没写完的

谨以此贴,献给当年参与运十 项目的所有英雄们!也献给目前正在为我国航空业而努力的人们,以及关注着我国大飞机事业的所有人!

注:本文所引用的所有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均来自网络,不涉及任何涉密内容,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和尊敬,不再一一注明。

关注运10已经很久了,每每欲举笔,总是踌躇不定,岁月无声,风霜无情,何处再上青天?转眼Y10上天20多年过了
反思这段历史,关于Y10的帖子却仍然无法动笔。

本来总觉得 还是让历史说话吧,不想日前阿2与施少的争论,将这上沉重的话题抖了出来,路过再路过之后,不禁要嘀咕几声。。。。
对于Y10,实在是背负了太多的情感,为了还Y10一个真相,为了还历史一个公正,为了反击FQ者的“悲情”,为了反对冷漠者的无情
终于决定还是要动笔了。

马哲告诉我们,对任何一个事件都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两分论为指导,以辩证统一的分析方法,对它进行分析 ,对于Y10,我们更要将其放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才能够真正的认清事物的本质与真相。
脱离了我国当年的历史环境,一味只对其背负的民族情感进行渲染,拨高地看待Y10,就会产生FQ者的“悲情
脱离了我国沉重的情感因素,忽视研制大飞机对我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孤立的看待Y10,就会有施少的错误
纲要:
1. 历史背景
2. Y10的技术
3. Y10代表的民族情感与历史意义
4. 从自大走向自卑,反思Y10,体制问题与思想问题
5. 关于Y10的问题与误区

一 新中国,大飞机之梦!
1.起点
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面对当时我国的一穷二白,满目创痍,我党我国领导者,以其长远眼光做出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决策,倾全国之力,优先发展我国自己的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而航空制造业作为公认的战略产业之一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的航空制造业,就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毛主席就说:我国是一个大国,世界上有的东西,我们不能样样都有,但是重要的东西如飞机和汽车,我们就一定要有。
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1956年9月,中国首次试制的歼5喷气机获得成功,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也标志着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艰难起步,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1964年,周总理说“我唯独出国访问坐的是外国飞机,希望我国能生产国产飞机,能坐国产飞机出国”;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也曾半开玩笑,半是无奈地说:“我这个外交部长,出国就是不能坐自己的飞机,地位就与别的国家不同。”
1959年西飞开始仿制图16中程轰炸机,后一度中止,1964年3月恢复,1966年10月完成第一架原型机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第二架原型机首飞成功,1969定型后为轰6。
1968年,周恩来总理建议中国仿制伊尔―18,但没有得到当时主管飞机制造的三机部的回应,轰6试飞成功后,周恩来总理又一次提出“能不能在轰6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喷气式飞机。”但是仍然没有得到三机部的回应。
1969年,毛主席视察上海,亲自调查上海工业基础,询问是否有造飞机的能力。  
1970年7月中旬,毛主席再次视察上海,上海市革委会向毛主席汇报,当汇报到上海正在搞火箭等上天的项目时,毛主席说:“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
2.上马
▲1970年7月28日, 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向三机部传达毛主席指示,上海要搞飞机,:L 具体搞什么由三机部与上海联系。三机部革委会一开始时打算上马当时正在南昌320厂研制的歼十二飞机。但上海市革委会提出要搞大飞机(旅客机)作为周总理专机:L
▲1970年7月29日: 三机部在部机关召开研究生产大型运输机的预备会议。会议由部技术组负责人刘增敏主持,172厂马凤山、郑作棣、张家顺、赵国强,420厂姜燮生、殷纪良,六院科研部马承林,605所王世忠、徐福荣等参加了会议。刘增敏说,昨天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落实毛主席关于要上海搞飞机的指示。经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研究,搞个大型运输机,要求很快搞一个方案,以便曹副司令员去上海落实。(注:当年的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
此次会议经过讨论,归纳了8条设计原则(即技术要求),
一. 载客100人左右
二. :time: 在轰六基础上改,不是重新设计,也不是大改;
三. 采用JT3D―3B或SPEY511发动机3到4台;
四. 最大航程5,000公里左右;
五. 飞行高度在10,000米左右;
六. 最大飞行速度在900公里/小时左右;
七. 在复杂气候条件下,不论昼间、夜间均能飞行;
八. 飞机外型要美观
会议初步形成了参照三叉戟飞机布局特点的第一方案,参照波音707布局特点的第二方案。
▲1970年7月31日: 三机部由刘增敏主持召开大型旅客机方案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军委工办田维新、三机部革委会副主任范瑛、172厂马凤山等。会上范瑛首先传达了上级的有关精神,主要内容有:总理去年讲能不能搞个客机,在轰六基础上搞喷气客机,作个准备(即前面提到的周总理两次提议搞客机中的第二次)。今年毛主席到上海,问上海有没有搞飞机,说上海应该出飞机。(即毛主席在上海说的: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1970年7月23日,吴法宪副总长打电话将此事告诉了曹副司令员。部核心小组作了讨论,认为大型旅客机首先要快,:L :L 明年基本上要搞出来;第二要安全,系统要有两套;第三要美观,能反映中国特点。平时做客机,战时是运输机,先出方案,然后到上海去商量,确定下一步工作。
▲1970年8月2日: 在空军司令部向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汇报初步方案。参加会议的有曹里怀副司令员,三机部范瑛、刘增敏,172厂马凤山等。汇报后,曹副司令员指示:第一,方案可多搞几个,原则上同意第一方案,要做过细工作,向上海提出可靠方案。飞机要立足于迅速、安全、美观大方,将来要作为总理出国专机。选型要选好,一定要比伊尔18、图104、三叉戟好。上海搞飞机是毛主席讲了话的。第二,明天要到广州去了解刚从巴基斯坦引进的三叉戟飞机,然后直接到上海去汇报。第三,明确由上海领导,空军和三机部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大力支援,其它成品等到上海去解决。
▲1970年8月3日: 三机部派出马凤山等七人,作为旅客机方案组,去广州白云机场考察三叉戟1E飞机,查阅有关资料,并听取空勤人员意见。考察工作到8月12日结束三机部六院旅客机方案小组提出《轰六改旅客机方案说明》报告。该报告提出在轰六飞机的基础上,经部分更改,多快好省地制造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的旅客机,作为首长专机和在国际航线上使用,填补航空工业在旅客机方面的空白。从继承性、安全性和性能的对比分析考虑,经三机部和六院共同讨论一致认为此方案较好。

▲1970年8月13日: 三机部六院旅客机方案组和部机关袁振孚等8人抵沪,与上海市革委会工交组联系,准备向上海市领导汇报。根据上海方面意见,又准备了参照波音707布局特点的第四方案,即翼吊四台JT3D―3B、下单翼、上反角、微调水平尾翼布局,起落架位于机翼根部,收于机身内。
▲1970年8月27日: 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向上海市正式下达(70)军工字270号文《关于上海市、广州市、济南地区制造飞机的批复》,对上海市正式下达了试制生产运输机的任务。批复指出:原则同意航空工业领导小组(70)航工字第36号文件《关于上海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并纳入国家计划。具体安排由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与各省、市革委会商定。试制生产所需技术资料、试制费、原材料以及计划下达等,均由三机部统一归口。
▲1970年9月8日: 六院向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关于上海制造运输机的设计力量问题的请示报告》。
六院拟从603、601、605、602所抽调150人支援上海。另外,由三机部工厂抽调100人,西工大抽调50人。视工作进展情况,如需要再行安排200人。
▲1970年9月12日: 曹里怀副司令员参加庐山会议后到沪,上午,在上海大厦听取旅客机方案组留沪的袁振孚、张家顺、赵国强汇报方案(马凤山去英参加国际航展)。听取汇报后,曹副司令员反复强调这个飞机一定要有特点,就是腿长,是中央首长专机,为周总理直飞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用,代表团有四、五十个人就够了。又说要能从乌鲁木齐不着陆飞至欧洲社会主义明灯―地拉那,所以航程要加大到7000公里(原来是5000KM)。当设计人员说这样飞行载人太少,经济性不好时,曹明确指出“不考虑经济性”。设计队伍,由三机部调170名,六院调150名,组织领导听上海的。
▲1970年9月14日晚, 三机部方案组在康平路向上海市革委会常委汇报。会上,原则同意第一方案,并确定,运10飞机的总装在5703厂(原空军13厂,后为上海飞机制造厂),发动机制造在上海第一汽车附件厂(简称汽附一厂),发动机叶片制造在航空机械厂,起落架制造在华林电器厂(118厂),雷达制造在上海无线电二厂,并准备成立飞机制造公司。
▲1970年9月15日: 上海市革委会工交组成立大型喷气旅客机会战组,组长许克诚。由市工交组领导,机电一局具体负责。1970年9月18日: 三机部向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建议从巴进口JT3D―3B发动机附件的报告》。我国从巴基斯坦进口一台T3D―3B发动机,正在420厂测绘,计划在1971年上半年试制成功。该机准备用于轰6和上海研制的旅客机上。进口时只有一套附件,不能满足测绘和试制的要求,拟再从巴进口部分附件。
▲1970年9月21日: 首批支援上海的172厂、空一所、605所3个单位150名技术人员抵沪,建立旅客机工程设计组,由5703厂领导。三机部指定郑作棣在马凤山出国期间任设计组技术负责人。 22日,市工交组领导高崇智召开各局会议,落实飞机制造单位。
▲1970年10月下旬: 马凤山等二人去北京西郊机场及民航总局、民航北京管理局征求对飞机设计方案的意见。
▲1970年10月28日: 三机部、六院向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上报《关于上海研制的喷气客机命名的请示报告》。上海研制的旅客机正式命名为“运十”,对外称708工程。 PS:注意,直到这一天,中国才第一次有了运十这个称号。这是俺1年多前的老帖

选取部分贴在离子鱼的那个热帖上,被人说是刷屏。。。

就重新发个新帖好了。。

年多前写的东西,没写完的

谨以此贴,献给当年参与运十 项目的所有英雄们!也献给目前正在为我国航空业而努力的人们,以及关注着我国大飞机事业的所有人!

注:本文所引用的所有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均来自网络,不涉及任何涉密内容,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和尊敬,不再一一注明。

关注运10已经很久了,每每欲举笔,总是踌躇不定,岁月无声,风霜无情,何处再上青天?转眼Y10上天20多年过了
反思这段历史,关于Y10的帖子却仍然无法动笔。

本来总觉得 还是让历史说话吧,不想日前阿2与施少的争论,将这上沉重的话题抖了出来,路过再路过之后,不禁要嘀咕几声。。。。
对于Y10,实在是背负了太多的情感,为了还Y10一个真相,为了还历史一个公正,为了反击FQ者的“悲情”,为了反对冷漠者的无情
终于决定还是要动笔了。

马哲告诉我们,对任何一个事件都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两分论为指导,以辩证统一的分析方法,对它进行分析 ,对于Y10,我们更要将其放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才能够真正的认清事物的本质与真相。
脱离了我国当年的历史环境,一味只对其背负的民族情感进行渲染,拨高地看待Y10,就会产生FQ者的“悲情
脱离了我国沉重的情感因素,忽视研制大飞机对我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孤立的看待Y10,就会有施少的错误
纲要:
1. 历史背景
2. Y10的技术
3. Y10代表的民族情感与历史意义
4. 从自大走向自卑,反思Y10,体制问题与思想问题
5. 关于Y10的问题与误区

一 新中国,大飞机之梦!
1.起点
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面对当时我国的一穷二白,满目创痍,我党我国领导者,以其长远眼光做出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决策,倾全国之力,优先发展我国自己的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而航空制造业作为公认的战略产业之一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的航空制造业,就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毛主席就说:我国是一个大国,世界上有的东西,我们不能样样都有,但是重要的东西如飞机和汽车,我们就一定要有。
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1956年9月,中国首次试制的歼5喷气机获得成功,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也标志着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艰难起步,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1964年,周总理说“我唯独出国访问坐的是外国飞机,希望我国能生产国产飞机,能坐国产飞机出国”;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也曾半开玩笑,半是无奈地说:“我这个外交部长,出国就是不能坐自己的飞机,地位就与别的国家不同。”
1959年西飞开始仿制图16中程轰炸机,后一度中止,1964年3月恢复,1966年10月完成第一架原型机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第二架原型机首飞成功,1969定型后为轰6。
1968年,周恩来总理建议中国仿制伊尔―18,但没有得到当时主管飞机制造的三机部的回应,轰6试飞成功后,周恩来总理又一次提出“能不能在轰6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喷气式飞机。”但是仍然没有得到三机部的回应。
1969年,毛主席视察上海,亲自调查上海工业基础,询问是否有造飞机的能力。  
1970年7月中旬,毛主席再次视察上海,上海市革委会向毛主席汇报,当汇报到上海正在搞火箭等上天的项目时,毛主席说:“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
2.上马
▲1970年7月28日, 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向三机部传达毛主席指示,上海要搞飞机,:L 具体搞什么由三机部与上海联系。三机部革委会一开始时打算上马当时正在南昌320厂研制的歼十二飞机。但上海市革委会提出要搞大飞机(旅客机)作为周总理专机:L
▲1970年7月29日: 三机部在部机关召开研究生产大型运输机的预备会议。会议由部技术组负责人刘增敏主持,172厂马凤山、郑作棣、张家顺、赵国强,420厂姜燮生、殷纪良,六院科研部马承林,605所王世忠、徐福荣等参加了会议。刘增敏说,昨天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落实毛主席关于要上海搞飞机的指示。经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研究,搞个大型运输机,要求很快搞一个方案,以便曹副司令员去上海落实。(注:当年的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
此次会议经过讨论,归纳了8条设计原则(即技术要求),
一. 载客100人左右
二. :time: 在轰六基础上改,不是重新设计,也不是大改;
三. 采用JT3D―3B或SPEY511发动机3到4台;
四. 最大航程5,000公里左右;
五. 飞行高度在10,000米左右;
六. 最大飞行速度在900公里/小时左右;
七. 在复杂气候条件下,不论昼间、夜间均能飞行;
八. 飞机外型要美观
会议初步形成了参照三叉戟飞机布局特点的第一方案,参照波音707布局特点的第二方案。
▲1970年7月31日: 三机部由刘增敏主持召开大型旅客机方案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军委工办田维新、三机部革委会副主任范瑛、172厂马凤山等。会上范瑛首先传达了上级的有关精神,主要内容有:总理去年讲能不能搞个客机,在轰六基础上搞喷气客机,作个准备(即前面提到的周总理两次提议搞客机中的第二次)。今年毛主席到上海,问上海有没有搞飞机,说上海应该出飞机。(即毛主席在上海说的: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1970年7月23日,吴法宪副总长打电话将此事告诉了曹副司令员。部核心小组作了讨论,认为大型旅客机首先要快,:L :L 明年基本上要搞出来;第二要安全,系统要有两套;第三要美观,能反映中国特点。平时做客机,战时是运输机,先出方案,然后到上海去商量,确定下一步工作。
▲1970年8月2日: 在空军司令部向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汇报初步方案。参加会议的有曹里怀副司令员,三机部范瑛、刘增敏,172厂马凤山等。汇报后,曹副司令员指示:第一,方案可多搞几个,原则上同意第一方案,要做过细工作,向上海提出可靠方案。飞机要立足于迅速、安全、美观大方,将来要作为总理出国专机。选型要选好,一定要比伊尔18、图104、三叉戟好。上海搞飞机是毛主席讲了话的。第二,明天要到广州去了解刚从巴基斯坦引进的三叉戟飞机,然后直接到上海去汇报。第三,明确由上海领导,空军和三机部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大力支援,其它成品等到上海去解决。
▲1970年8月3日: 三机部派出马凤山等七人,作为旅客机方案组,去广州白云机场考察三叉戟1E飞机,查阅有关资料,并听取空勤人员意见。考察工作到8月12日结束三机部六院旅客机方案小组提出《轰六改旅客机方案说明》报告。该报告提出在轰六飞机的基础上,经部分更改,多快好省地制造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的旅客机,作为首长专机和在国际航线上使用,填补航空工业在旅客机方面的空白。从继承性、安全性和性能的对比分析考虑,经三机部和六院共同讨论一致认为此方案较好。

▲1970年8月13日: 三机部六院旅客机方案组和部机关袁振孚等8人抵沪,与上海市革委会工交组联系,准备向上海市领导汇报。根据上海方面意见,又准备了参照波音707布局特点的第四方案,即翼吊四台JT3D―3B、下单翼、上反角、微调水平尾翼布局,起落架位于机翼根部,收于机身内。
▲1970年8月27日: 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向上海市正式下达(70)军工字270号文《关于上海市、广州市、济南地区制造飞机的批复》,对上海市正式下达了试制生产运输机的任务。批复指出:原则同意航空工业领导小组(70)航工字第36号文件《关于上海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并纳入国家计划。具体安排由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与各省、市革委会商定。试制生产所需技术资料、试制费、原材料以及计划下达等,均由三机部统一归口。
▲1970年9月8日: 六院向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关于上海制造运输机的设计力量问题的请示报告》。
六院拟从603、601、605、602所抽调150人支援上海。另外,由三机部工厂抽调100人,西工大抽调50人。视工作进展情况,如需要再行安排200人。
▲1970年9月12日: 曹里怀副司令员参加庐山会议后到沪,上午,在上海大厦听取旅客机方案组留沪的袁振孚、张家顺、赵国强汇报方案(马凤山去英参加国际航展)。听取汇报后,曹副司令员反复强调这个飞机一定要有特点,就是腿长,是中央首长专机,为周总理直飞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用,代表团有四、五十个人就够了。又说要能从乌鲁木齐不着陆飞至欧洲社会主义明灯―地拉那,所以航程要加大到7000公里(原来是5000KM)。当设计人员说这样飞行载人太少,经济性不好时,曹明确指出“不考虑经济性”。设计队伍,由三机部调170名,六院调150名,组织领导听上海的。
▲1970年9月14日晚, 三机部方案组在康平路向上海市革委会常委汇报。会上,原则同意第一方案,并确定,运10飞机的总装在5703厂(原空军13厂,后为上海飞机制造厂),发动机制造在上海第一汽车附件厂(简称汽附一厂),发动机叶片制造在航空机械厂,起落架制造在华林电器厂(118厂),雷达制造在上海无线电二厂,并准备成立飞机制造公司。
▲1970年9月15日: 上海市革委会工交组成立大型喷气旅客机会战组,组长许克诚。由市工交组领导,机电一局具体负责。1970年9月18日: 三机部向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建议从巴进口JT3D―3B发动机附件的报告》。我国从巴基斯坦进口一台T3D―3B发动机,正在420厂测绘,计划在1971年上半年试制成功。该机准备用于轰6和上海研制的旅客机上。进口时只有一套附件,不能满足测绘和试制的要求,拟再从巴进口部分附件。
▲1970年9月21日: 首批支援上海的172厂、空一所、605所3个单位150名技术人员抵沪,建立旅客机工程设计组,由5703厂领导。三机部指定郑作棣在马凤山出国期间任设计组技术负责人。 22日,市工交组领导高崇智召开各局会议,落实飞机制造单位。
▲1970年10月下旬: 马凤山等二人去北京西郊机场及民航总局、民航北京管理局征求对飞机设计方案的意见。
▲1970年10月28日: 三机部、六院向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上报《关于上海研制的喷气客机命名的请示报告》。上海研制的旅客机正式命名为“运十”,对外称708工程。 PS:注意,直到这一天,中国才第一次有了运十这个称号。
缓办远轰,集中力量先搞708”。)
▲1972年4月25日: 为了解决“708工程”的科研设计用房,根据军委办公会议精神,上海市和有关部门商定,将龙华机场候机大楼等房屋拨给708工程设计组使用,届时设计组搬进龙华机场候机大楼办公,运十飞机设计工作全面展开。
▲1972年5月10日: 上海国防工办向三机部提出《关于请安排708工程试验项目的报告》。,报告称708工程正进行设计和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需部、院安排在所属厂、所进行各种试验35项,其中包括气动试验、强度试验、环境试验等。
▲1972年5月14日: 三机部段子俊副部长在上海听取设计组的工作汇报,并作了如下指示:一、材料、成品分两步走,第一步尽量用老的,第二步用新的;二、技术领导,也要由上海一元化领导;三、开方案评审会,原则上同意,但要先作好充分准备。段副部长表示三机部把运十飞机当作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列入年度计划,作为必保项目来完成。
▲1972年5月15日: 设计组向上海工交组、机电一局和段子俊副部长汇报“708工程”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1.2米风洞、6×8米低速风洞、起落架摆振试验台和高空试验室的建设速度缓慢,需加速解决生产加工和设备配套问题。

1973年12月8日:经上级批准,将708工程设计组从5703厂划出,单独成立“上海市708设计院”,由市机电一局领导。这是在航空工业各厂、所和空军等各方面积极支持下建立的我国唯一专业从事民用飞机设计和研究的科研设计机构。市机电一局党委以一机委(73)组干字第231号文件批复:同意由刘哲、熊焰、周银海、马凤山、秦济仁、徐小妹、奚汉兴等7人组成中共上海市708设计院委员会,由刘哲任党委书记,熊焰、周银海任党委副书记。
▲1973年12月26日:上海市机电一局党委以一机委(73)组干字第244号文件批复,成立上海市708设计院革委会,由刘哲任主任,熊焰、周银海、马凤山任副主任。
     ▲1974年2月:为了适应设计工作的需要,上级决定为708设计院购买一台TQ-16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建立计算机组。8月,运回TQ-16机,经安装调试,于1975年5月起正式投入使用。
     ▲1974年3月9日:三机部办公厅《互通情报》第三期刊登了李先念副总理2月21日的批示:“望计委、国防工办、三机部、外贸部、民航总局坚决执行总理、××同志的批示…我们要有雄心壮志,一定要把自己的大型运输机搞出来。建国已有二十多年,出不了大型运输机,总不好吧。只要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依靠党的领导,充份发动群众,大型运输机总是可以搞出来的。最好请计委、国防工办、三机部召集有关部门开一次会,认真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1973年,有人提出买英国的VC-10大型客机专利进行试制时,周总理在1974年2月批示:“同意不买这种专利,我们进口飞机品种已够多了”,从而保证了自行研制运十不受干扰。
谨以此顶,献给发帖的楼主!
适当修改;funk 了锻件图纸。ZL-70铸件才没有被强行用上运十飞机。
     ▲1976年2月15日:三机部在兰州召开运十飞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审定会,18个单位63人参加会议,会议对242厂提出的自动驾驶仪、串联偏航阻尼耦合器和M数配平耦合器的设计方案作出审定意见。
不用悲伤,中国的大飞机之路虽不能说平坦,但有今时不同于往日,我们的大飞机必将翱翔于九天之上。

前不久上海一帮原来搞Y-10的老家伙们搞出一个干线飞机的方案,就一个“赞”字:victory:
1.0g计算较为合理。据此重新作了计算,作为第四轮外载编入静力试验任务书。对于方向舵配平系统,根据会审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会审会于5月29日结束。
     ▲1976年7月:01架铆装结束,为确保静力试验圆满成功,708设计院发出《静力试验部件质量复查安排》,组织了第四次质量普查活动,强调质量复查的重点是外载和强度计算。共查出103个问题,其中设计强度余量不足的19个、规范选用无把握的4个、计算缺乏试验依据的17个、施工中超差代料未在强度计算中考虑的52个、遗漏强度计算的2个、设计错误6个。为此,对机身02、04、05段部份部件作了加强,决定在00批飞机上暂时取消操纵系统中的钢索张力调节器,以解决钢索下垂量较大的问题
     ▲1976年8月16日:静力试验机(运十01架)制造、总装完毕后,开始分解机体运往623所进行静力试验。8月20日至25日,对组、部件进行油封、装箱,9月1日至20日进行一般车皮装车,9月底运抵耀县623所。
     ▲1976年9月21日:三机部在西安召开708工程惯性-多卜勒组合导航系统方案审定会,24个单位73人参加会议。会议对543-I惯性导航系统方案进行了评审。
▲1976年10月:上海市708工程办公室组织708设计院、5703厂进行“无扩口导管连接件”的鉴定工作。该项目是“728”会审会提出的新标准课题,于1973年开始研究工作,共研制了三十一万多只管套,作了四千余只管套的引导性试验和964只管套的鉴定性试验,均达到试验大纲规定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鉴定结论:同意列入企业标准,并投入00批3架生产。1977年11月,决定装机试飞,先后在歼七(135号)、波音707(2402号)、伊尔18(208号)和运十飞机等4个机型进行试飞考核。结论:连接部位无渗漏、无松动、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抗振性和自锁性。该成果1982年7月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年获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6年11月:开展了“水系统调配飞机重心装置”专题研究。该项目研究利用水量调节来控制飞机重心变化的规律,以在飞行过程中,根据需要来调整或保持飞机的重心位置。设计了“水系统调配飞机重心装置”, 安装在波音707飞机上进行试飞,证明效果良好,当飞机机舱地板有5°仰角时,重心误差仍不大于0.16%平均气动弦长,可保证“平衡曲线”、“铰链力矩”、“极曲线”等飞行测试科目的顺利进行。该研究中编制的“水调程序”,为成功进行运十飞机试飞测试创造了条件。专题研究于1977年4月结束,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1976第一轮涡扇八发动机通过300小时台架长期试车(有关研制生产“涡扇八”发动机,以及与该发动机相配套的科研队伍建设、工厂建设、生产线建设、设备研制,以及我国为该发动机研制、采用的大量新材料、新工艺清况,在此限于篇幅,略)。

     ▲1977年1月:开展了“飞机载重平衡计算尺”专题研究。该项目研制了反映运输飞机装载平衡特性,并以计算尺形式表达,可在外场使用,携带方便的一种装置。用这种计算尺可反复对飞机的载重平衡进行计算,调整装载方案,保证飞机重心在安全的使用范围内。其误差在1%平均气动弦长范围内,计算速度比图表法快一倍,比笔算提高3到5倍。该项研究于1978年12月结束,获上海市机电一局科技成果奖。

     ▲1977年4月2日:在623所完成运十飞机操纵系统刚度和强度试验。4月6日至9日,完成机翼、机身刚度试验和垂尾、平尾等零部件以及发动机吊挂和前缘襟翼的强度试验,累计已按试验大纲完成了21个项目、119个情况的试验。

     ▲1977年5月:在运十飞机静力试验前夕,708设计院发出《深入开展第五次质量复查的通知》。这次复查包括与5703厂、驻623所708试验队一起进行几次复查排故活动。708设计院着重对设计质量进行审查,共发现6个较大的问题并落实解决措施:加强03段龙骨梁延伸段;前缘襟翼9只铝支架更改为钢支架;纠正对机翼后梁6-8肋间下缘条起飞状态下附加振动载荷不当的处理;更改10肋后梁处蒙皮与垫板连接环钉的直径;复吹波音707飞机高速半模以及加大活动面后缘间隙,避免运动卡滞。

    ▲ 1977年5月:在哈尔滨627所FL-8风洞完成大攻角失速特性试验。试验测得运十飞机大攻角、大侧滑角情况下的气动特性和气动力原始数据,为分析运十飞机的失速、尾旋特性提供了原始数据。1979年10月,在西安630所完成了运十飞机1:17自由飞模型失速尾旋试验,测得运十飞机具有良好的失速特性和尾旋特性。运十飞机不容易失速和进入尾旋,一旦进入也容易改出。
上海大型旅客机设计所和江苏直升机及其发动机设计所,实行部与地方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体制。”
▲1978年8月15日涡扇八发动机进入1000小时长试,至1979年7月30日完成1000小时长试,发动机累计工作时间1146小时

     ▲1979年3月17日:涡扇八S876001号发动机在进行第二次1000小时长试的第55阶段时,加速过程中发生第二级风扇榫头折断故障,共打坏叶片1713片累计运转681小时22分,由于一只二级风扇叶片从根部断裂,该叶片大部分从外函道飞出而被迫停车,从而中止了本次长试。事故原因是叶片根部机械损伤,在长期交变应力作用下,裂纹逐渐发展导致叶片断裂,属典型的疲劳断裂。发动机修复后,作专题试车用)。

     ▲1979年3月23日: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代表团一行4人,在该公司副总裁杜比尔率领下,由三机部和市航办有关人员陪同来640所参观座谈。
     ▲1979年3月25日:根据市航办指示,为了加快运十飞机的研制进度,力争02架机当年安全上天,要求厂、所把工作重点转到大场地区去。为此,经党委研究,决定由640所党委副书记杨洪海带领一批干部,从4月下旬起到大场地区工作,杨洪海、赵金德、唐明炎参加航办在大场的指挥班子。

     ▲1979年4月4日:三机部组团,赴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参观访问,4月下旬回国。
▲1979年5月17日:进行了运十飞机01架机机身静力破坏试验,机身破坏时加载达105%。运十飞机静强度试验项目共进行了142项部件试验,42项163种情况的全机试验。

     ▲1979年6月12日:640所党委召开全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吴作权副所长传达了市航办党组关于贯彻中央、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第一、分析基本情况和特点,上海是搞民用航空工业的一个点,是短线,发展前途广阔,但是还没有形成生产能力,到出飞机还要好几年,因此,我们既要把运十飞机搞上去,养好队伍,又要准备引进;第二、搞运十飞机总的指导思想是,从长远看要立足于上,补缺门,补短线,从三年调整看要立足于养,养是为了上;第三、主要任务是(1)02架“十一”前总装好,年内试飞;(2)争取搞好引进;(3)千方百计多搞民品;(4)以质量为中心,整顿好企业;(5)把厂、所合并搞好,要彻底合起来;(6)开展增产节约运动;(7)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1979年6月23日: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副总裁郭洛克斯来沪,调来DC-9飞机一架,于25日在大场机场作飞行表演。
     ▲1979年7月30日:进行1000小时长试的另一台涡扇八发动机完成1000小时长试,累计工作时间为1146小时(为使长试具有代表性,1978年8月15日,将第二轮第二台的发动机亦作了1000小时台架试车。使用的原材料和成品附件均系国产,采用GH901等10种金属新材料和石墨、氟橡胶等19种非金属新材料,工艺上采用等离子喷镀、压气机静子环叶型孔冲刺等15项新工艺。

     ▲1979年8月28日:640所党委召开支委以上干部会议,吴作权副所长传达了国务院国防工办副主任叶正大视察大场分部时的讲话精神:一、现在狠抓运十飞机02架上天很好,国家很需要,力争今年上天很好,但不要赶进度,要抓质量,一定要确保安全可靠;二、四大模拟试验设备在全国是第一的,但技术力量不足,可以一面试验,一面派人到630所等处学习;三、成品要优先满足四大模拟试验;四、发动设计所同志再全面检查一下飞机质量;五、一定要精打细算,少量钱还是要花的,还要争取收入。

     ▲1979年9月8日:上海市航办向三机部和上海市国防工办提出《关于708工程继续研制的调整方案报告》。调整后的方案为将原来研制六架进行设计定型,改为研制四架达到国内适航性要求;发动机从原来四轮20台设计定型,改为三轮12台设计定型;80-83年所需研制费为8,726万元。

     ▲1979年9月13日: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国务院国防工办副主任叶正大、三机部副部长莫文祥、六院副院长刘鸿志等领导,来沪视察“708工程”,在大场视察了正在总装的运十02架机和四大系统模拟试验,观看了记录运十飞机静力试验、风洞试验的电影。14日上午,曹副司令员等来640所视察,观看了风洞试验模型展览和大厅设计场所。运十飞机研制中共设计制造风洞模型42套,吹风11,358次,1,372小时。下午,在东湖宾馆研究工作,640所党委副书记杨洪海、副所长吴作权前往参加。
提出首飞前应具备的八项条件,要完成67项工作。
   ▲1980年9月23日:运十02架机上午在大场机场进行高速滑行试验,因天雨跑道潮湿,自南向北滑行一圈,速度只达到170公里/时,未达到高速滑行要求。下午,继续进行,滑行两圈,时速达195公里,并两次抬了前轮,情况正常。
   ▲1980年9月23日:运十飞机首次试飞领导小组组长何文治副部长根据上海市航办的请示报告,向吕东部长并三机部党组作了汇报,申请运十飞机首次试飞。9月24日,三机部电话通知何副部长及运十首飞领导小组:“经研究同意你们意见,在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后,进行首次试飞。”

  ▲1980年9月26日:运十飞机02架在大场首飞成功。上午9点37分,飞机滑进跑道,高速滑行近千米后,腾空而起,爬升到1,350米左右,在空中飞行两圈,然后由北向南在跑道安全着陆,前后共28分钟。试飞结束后,三机部何文治副部长召开座谈会,向飞行机组表示祝贺,向总设计师和全体设计人员表示祝贺,向全体工人表示祝贺,向有关单位表示祝贺。何副部长说:运十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架大型旅客机。运十飞机的上天,为航空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当天到大场观看试飞的,有市委秘书长肖卡、市国防工办主任余琳、民航上海管理局局长袁桃园等领导,640所约有四百人观看了试飞。
(这个很著名的民航来信。。。。。)

向程不时先生致敬!
报告提出四种安排意见,研制费分别为1.16亿、6 ,500万、3,759万、3,000万元。在中国民航需要的前提下,对运十飞机的生产规划提出两个设想:一、1990年前,计划生产交付15架飞机,作为国内主要干线使用;二、在1985年左右完成飞机设计定型后,生产交付4架飞机,解决国内部份干线的需要(如用于成都-拉萨航线)。对这个报告,没有得到批复(1981年内,三机部与上海市两次向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写报告,国家计委国防局也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写情况反映,建议批准继续研制,并希望民航采用)
怀念马凤山总设计师。
]]

     ▲1986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重新研制国内干线大型飞机。可行性报告1992年初上报,研制项目是中美合作生产MD90。

     ▲1988年8月20日:在论证发展干线飞机时,航空航天工业部林宗棠部长提出要总结运十飞机的经验教训。为此航空航天工业部民机司副司长郑作棣写了题为《一次有意义的攀登──谈运十飞机的研制》的文章,

指出:“运十飞机的研制,对航空工业是很大的促进,在技术上有以下十项突破:
1. 国内首次采用美英民机设计规范,突破了过去一直沿用苏联规范的局面;
2. 国内首次采用尖峰式高亚音速翼型;
3. 国内首次采用“破损安全”、“安全寿命”概念设计飞机结构;
4. 国内首次采用全翼展整体油箱,最大装油量达51吨;首次研制出机身大气密客舱,最大容积达318.85立方米;
5. 首次采用机翼下吊发动机的总体气动布局;
6. 首次采用由调整片带动操纵面的气动助力操纵形式,省去了液压助力装置;
7. 在国内首次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全机各系统地面模拟试验,进行了自由飞模型试验,共完成全机各种试验163项;
8. 全机选用材料415项,其中新材料76项,占18%;选用标准955项,其中新标准164项,占17%;选用配套成品435项,其中新成品305项,占70%;选用轴承185项。
9. 国内首次将电子计算机用于飞机型号设计,编写了计算程序138项;
10. 国内首次组织了大型客机的研制试飞。
运十飞机虽然最终没有投入航线使用,但是它在四人帮干扰这样一个严酷的环境下,却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就,因此,对研制运十飞机的历史功绩是不能低估的。  

     1988年9月7日:航空航天工业部何文治副部长在北京召开运十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严慧发、张阿舟、胡溪涛、王金大、赵金德、唐明炎、程不时、吴兴世、王维翰等,根据会上发表的意见,会议确定以郑作棣起草的文章为基础,请上海的同志进行修改后发表。
     ▲1988年10月28日: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发表了题为《一次有意义的攀登──谈运十飞机研制的经验教训》的文章,对运十作了全面总结。
文章的各节标题为:
1. 运十飞机是中央领导批准上马的
2. 运十飞机的主要技术成就
3. 确定一个型号必须慎重,定了以后要走完全过程
4. 要有一个合理的体制
5. 民用飞机是技术密集型商品,既要十分重视技术工作,又必须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规律办事
6. 必须按国际标准来研制
7. 要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8.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
9. 要形成产业力量
10. 研制运十飞机的启示。

  1990年4月24日,马凤山总师逝世。
在四人帮时代是不许有总设计师这种称号的,他们要砸烂飞机设计的科学规律,动不动就扣资本主义回潮的帽子。可是马凤山同志能够顶住这样的狂风恶浪,坚持一切通过试验的科学原则,充分利用可以借鉴的各种条件,周到细致地核查了运10飞机设计的每个细节,保证了1980年安全首飞。作为名副其实的运10飞机的总设计师,他是当之无愧的。运10的设计不仅是飞机的外形布局,真正的大量工作还在飞机的结构和系统设计,如果不对每个隔框、肋板、作动筒作很好的设计和重量控制,就不可能建成整架飞机。马凤山同志的确是全身心地投入了运 10的工作。                                                   

很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运10飞机研制没能继续下去。可是马凤山同志发展我国民用飞机的愿望始终没有断。八十年代中期他率领原来六四O所的一些技术骨干到美国麦道公司与国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探讨桨扇客机研究。他们在那里做了许多方案设计工作,这支队伍专业配套,在设计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

。。1987年春我和屠基达同志在格鲁门公司参加超7飞机评审时,马凤山曾从麦道公司来过电话。他还满怀信心地要回国后为大型客机再干一场。可是谁能知道,他在动荡中为研制我国大型飞机奋斗了近20年,最后还是不能实现抱负。到后来他也悟出了中国要发展大民机决不是单凭技术人员的赤忱之心所能办到,还要取决于国家意志,终因积劳成疾,壮志未酬而英年早逝。                                    

马凤山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中国的大型飞机到底怎么搞,关心的人很多,各种意见也很多,可是至今论了三年还没有结果,仍然留下遗憾。我唯一的希望是英明的领导人在集思广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决策,使我国大飞机产业真正得以发展,这样也可告慰马凤山同志的在天之灵。
。。。                                 
]]
很好的整理贴,,比这烂的多了去了
永远支持,辛苦了!
看这种资料汇集式的文章不但要带眼睛,还要带脑子
到后来他也悟出了中国要发展大民机决不是单凭技术人员的赤忱之心所能办到,还要取决于国家意志
原帖由 ZENTTT 于 2007-9-29 14:39 发表
不错啊,可惜军队为什么不要一些作为运输机?

全国大部分机场无法起降、只能运散货。
]]
召唤教主:D :D :D :D
把陈忠言弄这来?我倒是很期待啊,就是不知道他敢不敢来
写的不错!

顶!
向老一辈科研人员致敬! :victory: 中国一定强!:D
本农民 还有针对 民航人事变动/各民航用机/WS8的一些收集资料,不过不知道丢到我哪个硬盘上了,寻找中,,,。。。。。。
一刀
能否从国外倒卖一批猪肉回国?:D
Y10的确是咱大飞机的分水岭
引用 :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工程师周济生撰文回忆说:“为了给MD82 腾厂房,‘运10’飞机生产线上的所有型架、工装、夹具不仅被拆除,而且被当成了废铜烂铁统统卖光,在拆除‘运10’飞机生产线时竟然开展了劳动竞赛。”
经济挂帅不是小商小贩,就是崇洋媚外。
楼主好文,向晕十致敬!向尾大的上飞致敬!!:handshake :victory:
]]
原帖由 品三国 于 2007-9-30 00:01 发表

一方面说Y10该下马,一方面又在给Y10下马找替罪羊,真够幸苦的,

最近还在端盘子吗?



呵呵,读书时候端盘子几乎是必修课。。。。

运10让路我不反对,所以运10下马

同时要保住已有成果,所以上飞不该私拆,这不是什么“下马找替罪羊”

这个完全 是2回事
对比一下南昌与西安的同仁,上飞做了什么?


真的有点怀疑你的理解能力
原帖由 -刀 于 2007-9-30 02:56 发表



呵呵,读书时候端盘子几乎是必修课。。。。

运10让路我不反对,所以运10下马

同时要保住已有成果,所以上飞不该私拆,这不是什么“下马找替罪羊”

这个完全 是2回事
对比一下南昌与西安的同仁, ...

你是不是想说暂时放一下?要是下马的话生产线就没用了。
原帖由 火花四射 于 2007-9-29 17:11 发表
把陈忠言弄这来?我倒是很期待啊,就是不知道他敢不敢来

陈忠言说和买模型的,小白没什么好谈的:D ,我只是转一下他的想法,不要扁我啊: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