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国军曾用“人肉炸弹”对付日军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25:32
乡宁县华灵庙抗日纪念馆开馆现场。眼看日军将胜,军人们决定殊死一搏。其中24人,每人腰缠10颗手榴弹,自愿组成“活炸弹队”,在连长彭永祥的带领下冲入日军。这些人体炸弹导致日军伤亡近400人,扭转局面……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纪念日,一座特殊的抗战纪念馆在山西省乡宁县开馆。在抗日战争中抛洒热血的国民党士兵,在抗战胜利62年后,成为这座纪念馆的专门纪念对象。

“国家稳定后,就有了包容心。有了包容心,也就能正面事实。这又为稳定奠定了更牢固的基础。”

9月18日上午,山西省乡宁县华灵庙抗日纪念馆门前广场上,一群初中女生扮演的村姑,正踮着脚尖送别将和敌人最后决战的士兵。

一切都很熟悉,就像任何一台拥军晚会的场面。配舞的交响乐版民歌声响震耳,绿花袄、大辫子的女孩,围绕缠绷带的男同学们挥舞手臂,他们被胭脂染得过于红艳的脸庞,时而微笑时而悲伤。

但男孩身上的军装不是八路军服的铁灰色,而是浅黄色军装。

“这是国民党的军服,我们送别的是国民党二十四壮士。”扮演村姑的初三女生刘晓蓉,挤在同学堆里大声说。

她身后的华灵庙抗日纪念馆,刚在乡宁县委的主持下,举行了开馆仪式。

这是一座特殊的抗战纪念馆,纪念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乡宁地区抛洒热血的国民党军队。

纪念馆所有的陈列品均来自国民党军队:青天白日铭牌、荣誉勋章、防毒面具、军刀、机枪,还有阎锡山本人签名的小像、国民党军人在战场上过年的聚餐照……在一组由80张国民党军人像组合而成的照片上,写着“致敬从血泊中站起并生存下来的人”。

另一件受人关注的藏品,是阎锡山在1945年5月立的“华灵庙二十四壮士殉国纪念碑”。这块石碑的背面,刻着由他撰写的千字碑文,记载着第19军37师3团3营8连,在华灵庙和日军的一场恶战。整块石碑保存完好,但左下角“阎锡山”三字,不知在什么时候被人抹去了。

华灵庙,连接乡宁、新绛、襄汾三县,位处山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战争爆发后,这里成为为后方军队提供补给的重要运粮道。日军多次尝试攻打,以切断粮道。

据乡宁史料记载,1941年12月4日凌晨,数百名日军趁雪夜偷袭华灵庙,当时驻守此处的只有60名士兵,虽然8连指导员立即带着80多人前去支援,但依旧敌众我寡。黎明前,眼看日军将胜,军人们决定殊死一搏。其中24人,每人腰缠10颗手榴弹,自愿组成“活炸弹队”,在连长彭永祥的带领下冲入日军。这些人体炸弹导致日军伤亡近400人,扭转局面。

“二十四壮士的英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乡宁县县委书记张效彪在发言中说。

碑文中,阎锡山感叹说:“凡此,皆猛将勇士之所为……不惜捐自身之血肉……以搏国家民族某一事之胜利与成功,使敌坚兵利器胥失功能,战略战术均归无用,此则超轶寻常战斗范围之外。”

中学生家万言说,他自小就听长辈讲过这个故事。但直到2005年5月,学校第一次排练这个舞蹈,他被选出扮演国民党士兵,才发现学校“开始把这个故事当真了,有点惊讶”。

这群孩子挤在一起嚷嚷时,两位国民党老兵,正扶着拐杖,坐在观众席里。

他们同样年届90岁,同样瘦削硬朗,甚至有着相近的山西口音。但1949年后,他们在台海两地度过了境遇迥异的半辈子。

留的,是返回山西娄烦老家的郝端温;去的,是经上海坐船到台湾的袁广卿。

转到纪念馆背后,参观县政府新修的二十四壮士纪念碑时,被县长扶到前排的郝端温,一手拄着拐杖,一手脱开女儿的搀扶,给纪念碑敬了一个国民党军礼。

围观村民的掌声响起,老人的眼泪一滴滴落了下来。

日军偷袭华灵庙时,他就是那位带队赶来支援的8连指导员。24名“壮士”,都是他的战友。

“今天他是主角。”县长郭行杰对记者说。纪念碑上金色的大字,在阳光中明晃晃的,照得人眯起眼。

站在第二排的袁广卿,虽和郝端温同为晋绥军,但在这场恶战爆发时,他已转移到了大后方重庆。这位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老兵,今天只是作为台湾省山西同乡会的一员,受临汾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邀请,回家乡看看。

袁广卿13岁加入阎锡山办的“主张公道团”,时常手持红缨枪为开会的大人们守门。1934年他16岁,村长推荐他去当兵。“能学用枪。也算是一门诀窍”。

袁广卿是9兄妹中的第二个军人,大哥曾加入北伐军。他从山西到湖南、重庆、江浙一路转来,最后在京沪铁路上当交警。

1949年,他跟随大部队离开大陆。9兄妹中,袁广卿是惟一去台湾的人。

那时在台湾国民党军人地位不低,但整个台湾和大陆一样贫困,军人的生活也很清苦。袁广卿在部队待了10年后转业,用积蓄开了一家杂货店养活自己和家人。他娶了朋友的妹妹。“这家杂货店,养活了我的5个孩子。”

郝端温的前半生,几乎就是袁广卿的翻版。

农家子弟,1937自愿参军。那时他跟父亲去太原,正赶上牺牲同盟会在大街上发传单:日军占了我们东边,又想侵占华北了。他当时就向父亲请求当兵。“四个儿子送一个。”父亲回答说。

当兵第二年,郝端温被送入国共合作开办的抗日民族革命大学,在军事系学习。一年后,他被分到了华灵庙的这个部队。那次血战中,“活炸弹”的主意,就来自于他。

“淞沪战役中,蔡廷锴组织500人敢死队,用汽油弹以一当十,打退数万日军。”郝端温说了这个先例后,提出由他领队。“但彭永祥连长说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两个小子,没顾虑了,所以他抢了这个位置。”

袁广卿离开大陆时,郝端温跟着未来的岳父回了家乡。在村里开了学校,当上民办教师。“文革”中,他被当作特务被人拖出课堂,吊起来打。“我爸爸的右手此后就不能写字了,一抬手就发抖。”郝端温的女儿告诉记者。

然而记忆不会因此而磨灭。2005年10月,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88岁高龄的郝端温在《山西广播电视报》发表了《华灵庙战役回忆》一文,记叙了昔日国民党军队在乡宁浴血奋战的往事。

乡宁县文化研究会会长阎灵娣看到此文后,感佩不已,立刻前去拜访老人。

就在这年8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从这时候起,我们就决定要修复纪念碑。”乡宁县委宣传部部长陈海平说:光修复还不够,我们提出增加内有国民党抗日资料的纪念馆,办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民党的爱国精神是一样的”。

其实在2004年秋天,县里就决定保护阎锡山留下的这块纪念碑。阎灵娣告诉记者,当时这块碑因有人挖矿,倒在了地上,放碑的碑亭,被摔成了碎块。

2006年5月,乡宁县向山西省委提出了这个建议,“虽然有反对意见,但主流还是支持的。”陈海平说。

郝端温随即被乡宁县请来,回忆历史,给建馆提供意见。

开幕式上,县委书记张效彪站在纪念碑下,感谢各方来宾参与纪念馆开馆仪式。回顾了华灵庙战役和乡宁简史后,他以“欢迎各位重温历史、观光旅游、参与经贸、投资兴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乡宁又好又快发展传经送宝,搭建桥梁!”来结束讲话。

手里拽着大把酸枣树枝的村民,将纪念馆内外挤得水泄不通,一位穿西装的年轻人,正夹在一堆小摊贩中间,散发着影视培训的传单。

“国家稳定后,就有了包容心。”和袁老一同回乡的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阎沁恒表示,有了包容心,也就能正面事实。“这又为稳定奠定了更牢固的基础。”

http://history.qihoo.com/article/q6930763,8af5ef,s5054_34706,1.html 乡宁县华灵庙抗日纪念馆开馆现场。眼看日军将胜,军人们决定殊死一搏。其中24人,每人腰缠10颗手榴弹,自愿组成“活炸弹队”,在连长彭永祥的带领下冲入日军。这些人体炸弹导致日军伤亡近400人,扭转局面……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纪念日,一座特殊的抗战纪念馆在山西省乡宁县开馆。在抗日战争中抛洒热血的国民党士兵,在抗战胜利62年后,成为这座纪念馆的专门纪念对象。

“国家稳定后,就有了包容心。有了包容心,也就能正面事实。这又为稳定奠定了更牢固的基础。”

9月18日上午,山西省乡宁县华灵庙抗日纪念馆门前广场上,一群初中女生扮演的村姑,正踮着脚尖送别将和敌人最后决战的士兵。

一切都很熟悉,就像任何一台拥军晚会的场面。配舞的交响乐版民歌声响震耳,绿花袄、大辫子的女孩,围绕缠绷带的男同学们挥舞手臂,他们被胭脂染得过于红艳的脸庞,时而微笑时而悲伤。

但男孩身上的军装不是八路军服的铁灰色,而是浅黄色军装。

“这是国民党的军服,我们送别的是国民党二十四壮士。”扮演村姑的初三女生刘晓蓉,挤在同学堆里大声说。

她身后的华灵庙抗日纪念馆,刚在乡宁县委的主持下,举行了开馆仪式。

这是一座特殊的抗战纪念馆,纪念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乡宁地区抛洒热血的国民党军队。

纪念馆所有的陈列品均来自国民党军队:青天白日铭牌、荣誉勋章、防毒面具、军刀、机枪,还有阎锡山本人签名的小像、国民党军人在战场上过年的聚餐照……在一组由80张国民党军人像组合而成的照片上,写着“致敬从血泊中站起并生存下来的人”。

另一件受人关注的藏品,是阎锡山在1945年5月立的“华灵庙二十四壮士殉国纪念碑”。这块石碑的背面,刻着由他撰写的千字碑文,记载着第19军37师3团3营8连,在华灵庙和日军的一场恶战。整块石碑保存完好,但左下角“阎锡山”三字,不知在什么时候被人抹去了。

华灵庙,连接乡宁、新绛、襄汾三县,位处山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战争爆发后,这里成为为后方军队提供补给的重要运粮道。日军多次尝试攻打,以切断粮道。

据乡宁史料记载,1941年12月4日凌晨,数百名日军趁雪夜偷袭华灵庙,当时驻守此处的只有60名士兵,虽然8连指导员立即带着80多人前去支援,但依旧敌众我寡。黎明前,眼看日军将胜,军人们决定殊死一搏。其中24人,每人腰缠10颗手榴弹,自愿组成“活炸弹队”,在连长彭永祥的带领下冲入日军。这些人体炸弹导致日军伤亡近400人,扭转局面。

“二十四壮士的英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乡宁县县委书记张效彪在发言中说。

碑文中,阎锡山感叹说:“凡此,皆猛将勇士之所为……不惜捐自身之血肉……以搏国家民族某一事之胜利与成功,使敌坚兵利器胥失功能,战略战术均归无用,此则超轶寻常战斗范围之外。”

中学生家万言说,他自小就听长辈讲过这个故事。但直到2005年5月,学校第一次排练这个舞蹈,他被选出扮演国民党士兵,才发现学校“开始把这个故事当真了,有点惊讶”。

这群孩子挤在一起嚷嚷时,两位国民党老兵,正扶着拐杖,坐在观众席里。

他们同样年届90岁,同样瘦削硬朗,甚至有着相近的山西口音。但1949年后,他们在台海两地度过了境遇迥异的半辈子。

留的,是返回山西娄烦老家的郝端温;去的,是经上海坐船到台湾的袁广卿。

转到纪念馆背后,参观县政府新修的二十四壮士纪念碑时,被县长扶到前排的郝端温,一手拄着拐杖,一手脱开女儿的搀扶,给纪念碑敬了一个国民党军礼。

围观村民的掌声响起,老人的眼泪一滴滴落了下来。

日军偷袭华灵庙时,他就是那位带队赶来支援的8连指导员。24名“壮士”,都是他的战友。

“今天他是主角。”县长郭行杰对记者说。纪念碑上金色的大字,在阳光中明晃晃的,照得人眯起眼。

站在第二排的袁广卿,虽和郝端温同为晋绥军,但在这场恶战爆发时,他已转移到了大后方重庆。这位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老兵,今天只是作为台湾省山西同乡会的一员,受临汾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邀请,回家乡看看。

袁广卿13岁加入阎锡山办的“主张公道团”,时常手持红缨枪为开会的大人们守门。1934年他16岁,村长推荐他去当兵。“能学用枪。也算是一门诀窍”。

袁广卿是9兄妹中的第二个军人,大哥曾加入北伐军。他从山西到湖南、重庆、江浙一路转来,最后在京沪铁路上当交警。

1949年,他跟随大部队离开大陆。9兄妹中,袁广卿是惟一去台湾的人。

那时在台湾国民党军人地位不低,但整个台湾和大陆一样贫困,军人的生活也很清苦。袁广卿在部队待了10年后转业,用积蓄开了一家杂货店养活自己和家人。他娶了朋友的妹妹。“这家杂货店,养活了我的5个孩子。”

郝端温的前半生,几乎就是袁广卿的翻版。

农家子弟,1937自愿参军。那时他跟父亲去太原,正赶上牺牲同盟会在大街上发传单:日军占了我们东边,又想侵占华北了。他当时就向父亲请求当兵。“四个儿子送一个。”父亲回答说。

当兵第二年,郝端温被送入国共合作开办的抗日民族革命大学,在军事系学习。一年后,他被分到了华灵庙的这个部队。那次血战中,“活炸弹”的主意,就来自于他。

“淞沪战役中,蔡廷锴组织500人敢死队,用汽油弹以一当十,打退数万日军。”郝端温说了这个先例后,提出由他领队。“但彭永祥连长说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两个小子,没顾虑了,所以他抢了这个位置。”

袁广卿离开大陆时,郝端温跟着未来的岳父回了家乡。在村里开了学校,当上民办教师。“文革”中,他被当作特务被人拖出课堂,吊起来打。“我爸爸的右手此后就不能写字了,一抬手就发抖。”郝端温的女儿告诉记者。

然而记忆不会因此而磨灭。2005年10月,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88岁高龄的郝端温在《山西广播电视报》发表了《华灵庙战役回忆》一文,记叙了昔日国民党军队在乡宁浴血奋战的往事。

乡宁县文化研究会会长阎灵娣看到此文后,感佩不已,立刻前去拜访老人。

就在这年8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从这时候起,我们就决定要修复纪念碑。”乡宁县委宣传部部长陈海平说:光修复还不够,我们提出增加内有国民党抗日资料的纪念馆,办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民党的爱国精神是一样的”。

其实在2004年秋天,县里就决定保护阎锡山留下的这块纪念碑。阎灵娣告诉记者,当时这块碑因有人挖矿,倒在了地上,放碑的碑亭,被摔成了碎块。

2006年5月,乡宁县向山西省委提出了这个建议,“虽然有反对意见,但主流还是支持的。”陈海平说。

郝端温随即被乡宁县请来,回忆历史,给建馆提供意见。

开幕式上,县委书记张效彪站在纪念碑下,感谢各方来宾参与纪念馆开馆仪式。回顾了华灵庙战役和乡宁简史后,他以“欢迎各位重温历史、观光旅游、参与经贸、投资兴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乡宁又好又快发展传经送宝,搭建桥梁!”来结束讲话。

手里拽着大把酸枣树枝的村民,将纪念馆内外挤得水泄不通,一位穿西装的年轻人,正夹在一堆小摊贩中间,散发着影视培训的传单。

“国家稳定后,就有了包容心。”和袁老一同回乡的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阎沁恒表示,有了包容心,也就能正面事实。“这又为稳定奠定了更牢固的基础。”

http://history.qihoo.com/article/q6930763,8af5ef,s5054_34706,1.html
呵呵,顶一下,另外这篇报道写得不错啊.
不过我有个问题:"被县长扶到前排的郝端温,一手拄着拐杖,一手脱开女儿的搀扶,给纪念碑敬了一个国民党军礼。 ",国军的军礼和共军的有什么不同吗?
华灵庙二十四壮士殉国纪念碑文

自敌兵启衅芦沟桥六载,于今可谓无日无地不战。其间,壁垒相当,冲锋陷阵,互为胜负者无论矣。或众寡悬殊,猝不及防,为敌□□□□□灭者,亦往往有焉。若明知势力不敌,宁俱死以此靖,不反顾以幸生,盖以华灵庙一役为最烈云。华灵庙为我运粮要道,我第□□□□三十七师第三团第三连一部固守该地。先是本年六月初,新麦既登,敌有抢粮计划,知我必出击,乃大集其兵,封锁我西山麓各□□□□□□大举进犯。我第三连坚守应战,敌损失甚重,乃复增援二百名抵新窑洞,期在必得。时已黄昏,我第八连彭连长永祥率部驻□□□□□□二里之店儿上阵地。察知此情,以为在第三连困守精疲力竭之时,骤增强敌,恐华灵庙一失,粮道即断,影响军食至重,遂决定□□□□□进攻之际,施以奇袭。特集合该连活炸弹三十人,语曰:“活炸弹是壮士行为,军人是以不惜牺牲达成功为目的,今若待命□□□□□□危矣!吾辈活炸弹,应本以一换十之牺牲决心,将敌摧毁,以缓华灵庙之危急,则敌虽再事增援,我军亦可从容布置矣。□□□□□□。”乃一面驰报营长,一面各挟多数炸弹分路前进,不幸,一股为敌发觉,有排长一员士兵六人身负重伤,不能前进。所余二十□□□□勇冲入敌阵,与敌胶着一处。彭连长高呼:“活炸弹拉火!”于是轰然齐发,与敌俱尽。呜呼,壮矣!夫疆场之上,进□□间,运用战术,减少□□(我军)之损害,增大敌人损害为常轨,牺牲少数人,争取战局之好转为应变,抱奋勇攻取一地或坚守一地为特殊。凡此,皆猛将勇士之所为,至若壮士,则本成仁之素志,抱去不复返之决心,汤火可蹈,白刃可履,不惜捐自身之血肉,达歼敌之目的,以博国家民族某一事之胜利与成功,使敌坚兵利器胥失功能,战略战术均归无用,此则超轶寻常战斗范围以外。如彭连长永祥等二十四壮士之所为者,求之五千年历史□□观也。二十四人为谁?即连长彭永祥,排长郭文光、李树屏,士兵牛功荣、王福祀、杜锡山、邵君山、李发成、赵卯娃、胡孝成、梁德昌、张?菖? 菖、?菖?菖?菖、张王保、李贵生、吴庆周、周家宽、徐顺德、葛志义、王振全、景新吉、罗华周、周秀恒、张三娃是也。闻中央,既从优抚恤,并准入祀原籍 □□□□忠烈祀。其事迹交政治部表扬,而当地士民,佥请于其成仁之所立石纪念,以昭来兹。华灵庙,原名华林庙,此役后易今名,谓为我中华□□□之所寄存。锡山总领诸军,既痛丧胞泽,又复欣我民族精神之伟大, 为辞曰:国于天地,必有与立,义烈忠贞,鬼神感泣。蠢兹倭虏,侵反晋疆,凶焰汗漫,我元良。死生之大,自古皆有,赫诸诸君,斯谓不朽。河水洋洋,岩石峨峨,水竭石烂,精灵无磨。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撰并书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国历六月八日立
1941年12月,我任阎军37师参谋长。当时师部驻在乡宁县铺上村,一团团部驻乡宁县双凤滨,二团团部驻乡宁县关王庙,三团团部驻乡宁县歇马店,部队分驻乡宁和汾城交界处的沿山各小村。

    12月4日我正在一团三营考核打靶射击时,忽由南方飞来日军飞机一架,在我靶场上低空飞行,盘旋侦察。我当即命令李文章营长选轻机枪四挺,优秀射手8名,分布四个小山头上,向敌机射击。敌机仓惶升高,继续侦察。忽然,敌机被我击中,烟火并发,摇晃而下,坠落在我三营阵地前方沟内。全机焚毁,四个日军在机内化为残躯。经检查,残留文件上有“华北通信系”等字样,当即呈送二战区长官部。4具日军尸体和残机,通过汉奸活动,经阎锡山批准,由汾城日军运走。这是阎军抗战以来用轻武器击落日机的第一次。

    击落敌机三日后,日军为了报复,特由汾城和新绛抽调步兵400余人,分两路向我三团三营七连阵地华灵庙秘密集结。

    华灵庙位于乡宁南山边沿一个小土丘上,几里坡下,左是汾城平原,右是新绛平原,可以说是乡宁县的门户之一。当时华灵庙已毁,只有断垣残壁和一片瓦砾。三营七连就在庙周土丘上挖壕筑堡,经常有一个排轮流防守。

    12月7日拂晓前,日军30余人身披白羊皮,乘下雪之际从沟内绕至华灵庙侧后,爬坡而上偷袭了华灵庙阵地。守军彭永祥排发觉时,敌人已近眼前,遂投弹拼刺刀,混战在一起。天明不久,战斗结束,彭永祥排24人全部壮烈牺牲,日军也被打死不少。华灵庙阵地被日军所占。

    我在二团团部闻报后,即令三团三营收复华灵庙阵地,一团抽一个营截击汾城之敌,二团抽一个营截击新绛之敌。日军为了抢运尸体,占据华灵庙与我军展开激战。直至下午,我三团三营始收复华灵庙。两路日军分别撤走。两三天后,彭永祥和4个士兵,身负重伤从沟里爬回部队。他们是这个约30个人的排里幸存的5个人。

    阎锡山根据最初的报告,为了鼓励士气,对这次被敌偷袭的小战役作了大宣传,除对部队传令嘉奖外,演戏唱歌追念华灵庙24壮士,还令乡宁县在阵地重建华灵庙,祭奠牺牲士兵,并将我由上校提升为少将。彭永祥自然是这些活动的主角,后来虽然知道他并没有死,但怕影响宣传效果,谁也没有揭穿这件事的真相。

摘自《乡宁文史》孟壁口述 刘吉人整理
  此外,在碑楼正面两根石柱的脚石上,刻有当时乡宁县教育科科长张培钰写的一篇志文,一笔行书,亦无标点。现将全文抄录标点于下:

  华灵庙,古为滑岭庙,地当新、汾之西北,且为新、汾、乡交通之要道。居其地,穷目千里,南观中条山,东观曲沃县,西望太□岭也,虽山枯石俗,而因岭高势险,则成军事上之争地,故敌我相血战于此者屡,牺牲之大者于三十一年六月八日为最。二十四壮士之碧血,冲去敌顽,迄今仍为我据,壮士之烈声震扬全国,壮士之精神与庙共存寿。立碑纪念,以昭来兹。命予监工,月半完竣,有感而志焉。

  山高岭绝兮穹目千里,
  地势险要兮绛汾可钳。
  敌我血战兮先争其峰,
  奋勇肉搏兮血润其间。
  炮火不屈兮民族英男,
  壮士一去兮今不复还。
  重如泰山兮气塞云汉,
  与山共寿兮华灵庙前。
  杀身成仁兮敌伪丧胆,
  舍生取义兮倭寇心寒。
  予为追念兮将工月半,
  百世芳传兮犹活炸弹。

乡宁县教育科科长张培钰谨志

  阎锡山除为24壮士树碑外,还令人谱写《华灵庙歌》曲,当时城乡妇孺皆能颂唱。歌词与碑文内容是一样的,但和《山西文史资料》第22期刊载孟壁同志口述、刘吉人同志整理的《晋绥军对日作战回忆四则》文章小有出入(以下简称孟文和碑文):

  第一、战役时间不同。孟文说,华灵庙战役发生在 “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拂晓 ” ;碑文说,发生在民国 “ 三十一年六月八日 ” ,即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日。

  第二、战役的起因不同。孟文:因 “ 击落了一架日军侦察机 ” 而引起;碑文: “ 新麦既登,敌有抢粮计划,知我必出击,乃大举进犯 ” 。

  第三、牺牲的二十四人所在连队不同。孟文:是 “ 我三团三营七连 ” ;碑文:是 “ 第三团第三连一部固守该地 ” , “ 彭连长永祥 ” 是第八连。

  第四、日军进攻的兵力不同。孟文:当时日军 “ 抽调步兵四百余人向华灵庙秘密集结 ” 。碑文: “ 日军复增援二百名抵新窑洞,期在必得 ” 华灵庙。以上不同之处,难定谁为真实。不过《壮士殉国纪念碑》是1945年农历六月八日(公历7月16日)所立,这一天是二十四壮士殉国日,想来,树碑人在此战役后第三年追记其事,该不会与事实有所出入吧?然而孟壁是当时阎第37师参谋长,华灵庙战役的指挥者,回忆亲身经历,该不会与事实有大出入?碑文又说:当时 “ 敌我相血战于此者屡,三十一年六月八日为最 ” 激烈。孟壁在此战役后四十年写回忆文章,是否将几次战役情节记在一起了?有待与孟壁同志商榷。

                               (转自《乡宁县志通讯》1984年11期))
以前我只以为只有八路不怕死,现在见那些自杀式炸弹才知,还有更猛的;funk
阎百川治省真有一套。
乡宁县抗日战争大事记(节选)


一九四一年

  12月4日   晋绥军37师一团三营,在乡宁南山华灵庙用机枪击落日军侦察机一架,机内4名日军化为灰烬。

一九四二年

  7月20日   日军400余人,分两路进犯华灵庙,晋绥军守军三十七师三团三营七连连长彭永祥率领29名战士,奋起抵抗,并与敌人展开肉博,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战士们个个引爆手榴弹,除6人生还外,其余24人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

  10月   驻乡宁的抗日武装 ——“ 晋南挺进纵队 ” 在陈家岭与进行大扫荡的6000多名日伪军激战,歼敌200余人。


      华灵庙战斗应发生在42年,是阎锡山高唱的“晋西大保卫战”中的一次战斗。可参考《阎百川先生锡山年谱》和《晋绥抗战》中史泽波的回忆。
当时日军与阎军在孝义县苏宋庄、汾城县华灵庙作战中受挫。不过“晋西大保卫战”发生在1942年3月,时间又对不上了……
抗战时血写的历史  不是什么国民党人活着共产党人  而是中国人写的
关键是不能胡编乱造!已经有人质疑时间严重对不上号了!:L
原帖由 xcxy 于 2007-9-20 22:54 发表
关键是不能胡编乱造!已经有人质疑时间严重对不上号了!:L


“敌我相血战于此者屡,三十一年六月八日为最”这句话可以说明问题,肯定是有人把此地不同时间发生的若干次战斗混在一起了。
但是那种精神还是令人感动的!
早在上海和南京保卫战中我国军队就使用了这种战术。
这个事情“XX搭台、经济唱戏”的意味很浓厚的说:L :L :L
说起来乡宁算是俺老家:D:D  县里指望利用这个抗战遗迹,多联络几个台胞来投资...........
不过24人引爆的手榴弹真能令日军伤亡400人吗?
原帖由 龙起东方 于 2007-9-21 19:56 发表
不过24人引爆的手榴弹真能令日军伤亡400人吗?


日军出动的总兵力约合400人,配置在一线进攻的兵力大概也只有几十人。
抗战时血写的历史  不是什么国民党人活着共产党人  而是中国人写的
原帖由 浪子腾云 于 2007-9-20 22:07 发表
以前我只以为只有八路不怕死,现在见那些自杀式炸弹才知,还有更猛的;funk


面对国仇家恨,无论是tg还是国民党在气节上都是没问题的。即使蒋介石一直想着攘外必先安内,但从来没有打算放弃抵抗。
尤其是基层官兵,国民党并不比八路差。
所以tg说民族矛盾是高于阶级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