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米格21PD联想到FC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57:02
只想问问,FC1发展出短距/垂直起降型是否可行?



附:    垂直起降型号的米格21设计局工程代号23-31,以米格21F为基 础,为了调节重心以将升力发动机安装在合适的位置,飞机延长了机身前段大约900mm。机身中部第12到28a框架被加粗,安装两台克里莫夫RD36-35升力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2350kg,升力发动机向前倾斜安装在机身内,安装角度约80度,升力发动机的进气道开设在驾驶舱后的机背上,喷口可做范围为+-25度的活动,以控制飞机姿态,主发动机采用R11-2-300涡轮喷气发动机,只负责巡航不参与垂直起落。飞机用于验证垂直起飞技术的可能性,因此一切无关的设备都被取消,以减轻重量。

    刚开始的试飞并没有放在垂直起降上,而是研究这种方案的短距起降能力,战场模拟表明,不管敌人的攻击强度有多高,机场或者能提供一段高质量的滑跑跑道的机率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当飞机起飞距离缩短到一个数值以下的时候,短距起飞和垂直起飞没有特别的差别。飞行员奥斯塔芬科驾驶飞机完成了首次飞行,他和奥瑞罗夫交替进行米格21PD的试飞工作,短距起飞的实验相当成功,升力发动机可以提供大部分飞机所需要的升力,飞机可以在不到100米的距离就离开地面,最短的一次甚至只有65米。而正常情况起飞距离不小于800米,不过由于米格21本身的最小平飞速度较高,需要较长的距离进行加速,小于300km/h的起飞尽管可以离开地面,但并不安全,此时飞机利用的升力主要是大量喷流的升力和喷流在机翼形成的超环流的附加升力,平尾的控制能力非常低,低速时飞机的配平能力有限,飞机姿态的控制反馈比较迟钝,缺乏其他控制手段的飞机需要加速到最小失速速度才能满足控制的需要,所以实际上能安全的起飞距离不小于150米。此外,研究发现,升力发动机向后倾斜喷流60-65度左右是短距起降的最佳角度,这个时候升力发动机的推力有50%对起飞加速起到增推的作用,还有70%以上的推力起到支持飞机升力的效果,以米格21pd来看,岂非所需要达到的最小空速仅为正常的58%,而需要滑跑的距离则仅需要22.8%。短距起降并不是这架飞机的最终目的,经过反复试验和调试,1966年6月16日,奥斯塔芬科第一次成功地将飞机从静止状态垂直起飞和降落,飞机在离地面约15米的高度略微悬停了数秒。1967年7月9号,该架飞机在莫斯科航展上向西方国家成功地展示了垂直起降能力。由于当时的发动机技术还不够理想,升力发动机只提供起飞,在空战中属于毫无意义的死重,同时占据了机体极为宝贵的燃油空间,垂直起飞以后飞机没有多余的重量来携带执行任务的燃油,和其他国家类似的方案的命运差不多,这架飞机只证明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垂直起降,只是不足以达到实际应用的阶段,米格21PD在极限减轻重量以后也只允许有不到5分钟的飞行时间,如果说米格21的腿短,只能在机场附近活动,这架米格21pd根本就没有能力在机场以外活动。经过约100多次试飞,飞机完成飞行姿态从垂直起飞到平飞的转换,因为缺乏足够的低速操纵手段,没有完成从平飞到垂直降落的姿态转换。飞机在悬停状态的控制能力几乎为零,起飞降落过程中控制能力低下,安全性无法保障,升力发动机的高温高速气流对普通混凝土跑道的侵蚀非常厉害,高速气流吹起的杂物又容易被发动机吸入造成一定损伤,大大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起降场地要求最好铺设耐高温的钢板,高温燃气的再次吸入对发动机工作状态的影响几乎是不可控的。所以,在诸多限制下,米格设计局认为垂直起降技术还不能够实际应用,他对飞机本身的性能影响过大,综合优劣,这种技术实际费效比并不高,此后米格设计局基本放弃垂直起落技术,米格21PD验证及也被放弃,最终没有能发展成为一种实际的战斗机,增加升力发动形成短距起降的技术在米格25时曾有进一步实验。

(原文链接:http://cache.baidu.com/c?word=%C ... 548c&user=baidu

:D :D :D只想问问,FC1发展出短距/垂直起降型是否可行?



附:    垂直起降型号的米格21设计局工程代号23-31,以米格21F为基 础,为了调节重心以将升力发动机安装在合适的位置,飞机延长了机身前段大约900mm。机身中部第12到28a框架被加粗,安装两台克里莫夫RD36-35升力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2350kg,升力发动机向前倾斜安装在机身内,安装角度约80度,升力发动机的进气道开设在驾驶舱后的机背上,喷口可做范围为+-25度的活动,以控制飞机姿态,主发动机采用R11-2-300涡轮喷气发动机,只负责巡航不参与垂直起落。飞机用于验证垂直起飞技术的可能性,因此一切无关的设备都被取消,以减轻重量。

    刚开始的试飞并没有放在垂直起降上,而是研究这种方案的短距起降能力,战场模拟表明,不管敌人的攻击强度有多高,机场或者能提供一段高质量的滑跑跑道的机率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当飞机起飞距离缩短到一个数值以下的时候,短距起飞和垂直起飞没有特别的差别。飞行员奥斯塔芬科驾驶飞机完成了首次飞行,他和奥瑞罗夫交替进行米格21PD的试飞工作,短距起飞的实验相当成功,升力发动机可以提供大部分飞机所需要的升力,飞机可以在不到100米的距离就离开地面,最短的一次甚至只有65米。而正常情况起飞距离不小于800米,不过由于米格21本身的最小平飞速度较高,需要较长的距离进行加速,小于300km/h的起飞尽管可以离开地面,但并不安全,此时飞机利用的升力主要是大量喷流的升力和喷流在机翼形成的超环流的附加升力,平尾的控制能力非常低,低速时飞机的配平能力有限,飞机姿态的控制反馈比较迟钝,缺乏其他控制手段的飞机需要加速到最小失速速度才能满足控制的需要,所以实际上能安全的起飞距离不小于150米。此外,研究发现,升力发动机向后倾斜喷流60-65度左右是短距起降的最佳角度,这个时候升力发动机的推力有50%对起飞加速起到增推的作用,还有70%以上的推力起到支持飞机升力的效果,以米格21pd来看,岂非所需要达到的最小空速仅为正常的58%,而需要滑跑的距离则仅需要22.8%。短距起降并不是这架飞机的最终目的,经过反复试验和调试,1966年6月16日,奥斯塔芬科第一次成功地将飞机从静止状态垂直起飞和降落,飞机在离地面约15米的高度略微悬停了数秒。1967年7月9号,该架飞机在莫斯科航展上向西方国家成功地展示了垂直起降能力。由于当时的发动机技术还不够理想,升力发动机只提供起飞,在空战中属于毫无意义的死重,同时占据了机体极为宝贵的燃油空间,垂直起飞以后飞机没有多余的重量来携带执行任务的燃油,和其他国家类似的方案的命运差不多,这架飞机只证明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垂直起降,只是不足以达到实际应用的阶段,米格21PD在极限减轻重量以后也只允许有不到5分钟的飞行时间,如果说米格21的腿短,只能在机场附近活动,这架米格21pd根本就没有能力在机场以外活动。经过约100多次试飞,飞机完成飞行姿态从垂直起飞到平飞的转换,因为缺乏足够的低速操纵手段,没有完成从平飞到垂直降落的姿态转换。飞机在悬停状态的控制能力几乎为零,起飞降落过程中控制能力低下,安全性无法保障,升力发动机的高温高速气流对普通混凝土跑道的侵蚀非常厉害,高速气流吹起的杂物又容易被发动机吸入造成一定损伤,大大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起降场地要求最好铺设耐高温的钢板,高温燃气的再次吸入对发动机工作状态的影响几乎是不可控的。所以,在诸多限制下,米格设计局认为垂直起降技术还不能够实际应用,他对飞机本身的性能影响过大,综合优劣,这种技术实际费效比并不高,此后米格设计局基本放弃垂直起落技术,米格21PD验证及也被放弃,最终没有能发展成为一种实际的战斗机,增加升力发动形成短距起降的技术在米格25时曾有进一步实验。

(原文链接:http://cache.baidu.com/c?word=%C ... 548c&user=baidu)

:D :D :D
要是真这样做就玩完料:D
参见我的FC-1-04奇思异想:D
只要推比高,你就是用发射架垂直发射都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