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电子专业(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00:36
闲来无事,随便写写,也算是分享一下信息吧。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人口8000多万,其中十分之一是外国人,25%的德国人有外国血缘,其中以土耳其和俄罗斯人居多,主要语言是德语,各地有方言。作为一个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诞生了爱因斯坦,海森堡,歌德,黑格尔等大量科学家和思想家的国家,老一代德国人是喜欢思考的,德国的教育系统也有其特色。而新一代的德国年轻人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以及生于富裕社会,他们绝大多数对学习没有兴趣。可以算是垮掉的一代吧。
  
  德国的中学教育系统的水平是很差的,每一年在全欧洲范围内都会进行一个名为“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评比,参加的都是15岁的中学生,每年来自德国的中学生都基本上垫底。
  
  德国的小孩在中学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分班,进入职高,技校或普通高中,只有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能参加结业考试(Abitur),通过了结业考试,就可以进入任何一所大学学习。一般,心理学,医学对结业考试的分数要求很高。到目前为止,德国的大学不像中国一样分精英大学(虽然件年刚刚开始改革,封了三所精英大学),但是大学的水平都差不多。出了大学(Universitaet)以外,还有大专(Fachhochschule),普通大学规定的学习时间是10个学期,5年,但是通常大部分德国学生都要7年左右毕业。大专是四年。
  
  德国大学专业分为两种:文科类的毕业是Magister,理工科累毕业的是Diplom。由于我是电子方向的,就来聊聊德国电子类课程的设置。
  
  电子类有很多方向,强电,弱点,微电,通信,信息等等,所有的这些学生,在Diplom开头的两年(Vordiplom)的基础阶段和中国的类似,没有选修课,全是必修。头两年的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学期:高等数学1,普通物理1,材料学,电子学1(库仑定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等),编程基础,防真软件(主要是一些基础的编程思想和仿真软件的使用)
  
  第二学期:高等数学2,普通物理2,工程理学,电子学2(双口,多口网络),编程高极(C语言编程)
  
  第三学期:高等数学3,电子学3(测量,非线性器件,拉普拉斯变换),电机学和供电,半导体器件,数字电子技术。
  
  第四学期:高等数学4,材料理学,电磁场1,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1。
  
  所有的这些课,都是电子系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的必修,类似与国内大一,大二的基础课。在德国没有英语课,也不用考四,六级,这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德国学生到高年级不爱看英文文献。
  
  前两年考试的难度比较大,除了高等数学,物理,电磁场这些传统重点课以外,其他课程的考试也比较难,这导致前两年,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新生退学或者换专业。不像中国大学,矢量分析是归属于电磁场,德国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数学中已经包含了矢量分析,除了基本的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组以外,有些甚至涉及偏微分的初步,概率和复变函数,以及数值分析部分,其中数值将结合C解决部分简单的问题,矢量分析,球面和体积分是第四学期的重点,很好的配合了电磁场课程,而第三学期的常微分方程和方程组又很好的配合了拉普拉斯算子的电子学3。
  
  与中国大学不同的是,德国大学的课程一般分为两部分,一半是上理论课,基本上都是教授(甚至是教研室主任)主讲原理,另一半是联系课,由教授手下的博士生上,主要是针对计算,以及对上课内容进行补充。除了数学是6学时(4学时理论,2学时练习,每学时45分钟)以外,其他的课,都是4学时,一半理论,一半练习。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手来批改。在德国,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教授才能给学生上理论课,而且教授必须每学期上至少2门专业基础课。
  
  这一点,从我感觉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教授的经验非常丰富,基本上能讲的狠透,而且可以举出很多与工业相关的实例,在德国,工科类专业的教授,除了博士以外,还必须要有至少5年的企业研发部门的经验。所以他们和企业的联系很紧密,人脉很广,在德国,关系也很重要,德国人成为维他命B(因为德语中“关系”一词是B开头)。而博士生在很多问题上并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只能带联系课。另外,所有上课使用的教材都是教授自己写的,每年都由学生帮忙修改,编订,通常一个教授,在教研室呆满三年以后,如果还用别人的教材,将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所有的讲义都是用Latex写的,这是德国或者说欧洲的惯例,用Word的人非常少(Word写出来的不好看)。拿电磁场来说,讲义有184页,标准A4大小,花了不少功夫。另外一点的好处是,关于讲义和理论上有任何问题的,教授都能解答,因为是他自己写的,而如果像国内一样采用统一教材,则有可能出现备课不充分而不能明白作者原意的问题,这一点在德国没有。
  
  前两年的学习,让我这个在国内学过一遍电子的学生来说,仍然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而后来的经验证明,这些专业基础课对于高年级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还有一点和中国不同的是,德国工科的考试,基本上都是开卷考,所有的公式都可以带,考试的目的不是考学生的记忆力,而是考学生能否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公式,从而考核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公式的意义。相比较,闭卷考试的难度就简单多了。
  
  在经过了两年的艰苦学习后,终于进入了高年级,进入了高年级,意味着学习将不再枯燥,将会有主题报告课,选修课,大实验课,两个设计等等。但是理论学习的难度却增加了。
  
  进入到第五学期,高年级第一学期,除了公共必修课:电磁场2,自控原理,被动器件以外,出现了专业必修课。如果低年级的数学和电磁场1没有好好学的话,电磁场2将是非常难通过的,基本上考试平均分是4,3左右(在德国,最高分是1.0,然后是1.3和1.7,然后如此类推,直到5.0结束,4.0是及格线),记得当年考试总共5道题,90分钟,基本上就是数学,甚至还有证明题,要求证明某场符合贝塞尔函数,还有不规则形状天线的远场,及运动速度,面积和场同时变化情况下的电磁场方程。相信就算教授自己在规定时间里也够呛 :-)
  
  专业必修课的安排非常合理,课程设置的层次化和梯度连贯性是德国大学教育的一个我认为非常好的特色,由浅入深,从几本的矢量分析开始,结合物理,进入静电,再进入交变,然后把这些理论引申到被动器件(在忽略波作用下的常微分及考虑波作用下的偏微分),然后还有导线理论,双绞线,同轴线,驻波,反射,史密斯图,阻抗匹配。这些高年级的必修课成为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也是杀手课。
  
  另一条主线的专业基础课系列中(以微电子方向为例),从半导体工艺,凝固态物理和量子理学开始,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混合芯片设计,模拟电子系统(主要设计到系统噪声,级联放大),数字电子系统(数模模数转换,总线,处理器,内存结构),VHDL让学生对半导体工艺(掺杂,氧化等等两学期的课程)和芯片设计(三学期的课程),系统设计都能深入了解,最下到量子理学,单个电子的能级,走到掺杂数目,阀值电压设定,到单个管子的工作原理,噪声建模,再到放大特性,阻抗匹配,一直到最上层的系统级设计和频谱规划都有几本的了解,而且贯穿始终。
  
  除了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以外,还有4到5门的专业选修课,和4到5门的泛选修课,在专业选修课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比如选了布线,元器件仿真的就可以更进一步对半导体进行研究,如果选择了偏微分方程,电磁中的数值,数学物理方法就可以对场分析进行深化,如果选择高频理论,微波电路设计,射频芯片设计,那么就可以对无限通信中的凝固态设备的设计如MMIC进行基础准备,等等等等,这些专业选修课是对专业知识的加深。
  
  最后是选修课,对于4到5门的选修课,有人选择企业管理为将来工作准备,有人选择感兴趣的天体物理,或者有人选择专业方向的后续加深课程,因人而异。
  
  基本上公共选修,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还要持续两年,直到第8学期结束,到这个时候,在你身边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了,一堂课最多也就十个人。考试也从笔试变成了口试。
  
  除了这些课以外,还有两个主题报告(Seminar),在每个学期开始的第一周(每学期总共14周,上完以后就是两周的考试,必修课考试必须在两周内结束,口试可以到三周)。各个教研室会给出这学期的主题报告的题目和导师名单,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然后从导师那里得到材料,通常这些题目是导师(博士生们)自己感兴趣,却没有时间看的题目,然后学生在做报告前6周得到题目和文献列表,自己去找文章(IEEE或者其他),看懂了,然后做一个ppt,再写10-15页的论文一篇,最后在所有学生和导师面前做45分钟的报告,报告后会有提问,学生必须回答,这样的主题报告,学生必须做2个。
  
  然后剩下的是一个3个月全天(6个月半天)的小毕设,加上一个6个月全天的大毕设。大小毕设基本上都要写论文,做报告。题目通常是和教研室的研究项目有关,博士生把他们工作中的一部分分出来作为课题让学生去做。
  
  在做最后的大毕设之前,必须还要完成26周的企业实习,积累实际经验,以及三个专业实验。
  
  一般情况下,一个工科类学生需要12-14个学期完成整个大学的学习,比文科类要长的多,最长的有用了36个学期(估计没心思上学的那种)。毕业时所有课程的分数加起来,再除以学时数,就得到平均分,一般德国大公司要求平均分不能差于2.5,对于想读博士的人来说,分数不能低于2.0。由于德国没有学士(虽然最近正在讨论,但还没有实施),所以Diplom毕业和国内的硕士等同。
  
  德国教育制度给我的感觉:
  
  1)教授有水平,在他的专业领域内,你基本上问不倒;
  2)教授很耐心,在德国有句谚语“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能提出问题是好事,不然科技也不会发展,往往正是因为有了很多问题,才衍生出更好的理论。
  3)大多数德国学生比较笨,也很懒散,高淘汰率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学生不爱学习,德国学生满脑子想的就是怎样玩,烧烤,喝酒,没有纪律性,而且他们的心算能力很差,10以内的加减乘除经常算错(主要是基础教育太糟糕)。
  4) 德国的好学生很少,但是好的学生不仅聪明也懂自律,智力可以达到中国一流大学的中等水平。
  5) 很多知识点不断的重复,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噪声计算,矢量分析,在不同的课中反复出现,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考试掌握的比较牢。
  6)德国的博士生,水平一般,没有企业经历或者学校的博士后经历之前,无论理论和实际都还比较嫩,和老一辈的教授想比,差的太远。
  7)德国教育的质量是用时间和人数换来的,在眼下显得人才更为紧缺(一个三万人的大学,理工类平均每年每专业只能有十人不到的毕业量)。
  8)德国的图书馆里藏书很多,不过真正看的人不多,各个教研室有自己的图书馆,都不对学生开放,很多IEEE出版的书以及很多经典的教材,在没成为博士生之前,很难看到。在很大程度上,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比拼智力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而是比拼对科技资源的获得多少的竞争。
  9) 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好的不多,有求知欲的更少,大多数水平和绝大多数德国学生一样,及格(4.0)万岁,以在企业找份工作为最终目的的学习,导致很多知识学了就忘。
  10)公派的博士生,语言上有障碍(在德国的教研室绝大多数说德语),加上不了解德国的博士生在硕士阶段的学习内容,有部分没有能真正完成留学的目的。
  
  总的来说,德国的教育制度还是很不错,尤其是对理工科类学生,如果想学习的话,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专业知识全面,但是绝大多数德国学生都不爱学习,这一点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将使德国科技处于劣势,而如果我们能吸收其教育体系中的优点,那么将来等什么时候他们老本吃完了,也就是我们发挥的时候到了。
===========
从天涯上转过来的.闲来无事,随便写写,也算是分享一下信息吧。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人口8000多万,其中十分之一是外国人,25%的德国人有外国血缘,其中以土耳其和俄罗斯人居多,主要语言是德语,各地有方言。作为一个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诞生了爱因斯坦,海森堡,歌德,黑格尔等大量科学家和思想家的国家,老一代德国人是喜欢思考的,德国的教育系统也有其特色。而新一代的德国年轻人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以及生于富裕社会,他们绝大多数对学习没有兴趣。可以算是垮掉的一代吧。
  
  德国的中学教育系统的水平是很差的,每一年在全欧洲范围内都会进行一个名为“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评比,参加的都是15岁的中学生,每年来自德国的中学生都基本上垫底。
  
  德国的小孩在中学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分班,进入职高,技校或普通高中,只有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能参加结业考试(Abitur),通过了结业考试,就可以进入任何一所大学学习。一般,心理学,医学对结业考试的分数要求很高。到目前为止,德国的大学不像中国一样分精英大学(虽然件年刚刚开始改革,封了三所精英大学),但是大学的水平都差不多。出了大学(Universitaet)以外,还有大专(Fachhochschule),普通大学规定的学习时间是10个学期,5年,但是通常大部分德国学生都要7年左右毕业。大专是四年。
  
  德国大学专业分为两种:文科类的毕业是Magister,理工科累毕业的是Diplom。由于我是电子方向的,就来聊聊德国电子类课程的设置。
  
  电子类有很多方向,强电,弱点,微电,通信,信息等等,所有的这些学生,在Diplom开头的两年(Vordiplom)的基础阶段和中国的类似,没有选修课,全是必修。头两年的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学期:高等数学1,普通物理1,材料学,电子学1(库仑定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等),编程基础,防真软件(主要是一些基础的编程思想和仿真软件的使用)
  
  第二学期:高等数学2,普通物理2,工程理学,电子学2(双口,多口网络),编程高极(C语言编程)
  
  第三学期:高等数学3,电子学3(测量,非线性器件,拉普拉斯变换),电机学和供电,半导体器件,数字电子技术。
  
  第四学期:高等数学4,材料理学,电磁场1,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1。
  
  所有的这些课,都是电子系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的必修,类似与国内大一,大二的基础课。在德国没有英语课,也不用考四,六级,这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德国学生到高年级不爱看英文文献。
  
  前两年考试的难度比较大,除了高等数学,物理,电磁场这些传统重点课以外,其他课程的考试也比较难,这导致前两年,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新生退学或者换专业。不像中国大学,矢量分析是归属于电磁场,德国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数学中已经包含了矢量分析,除了基本的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组以外,有些甚至涉及偏微分的初步,概率和复变函数,以及数值分析部分,其中数值将结合C解决部分简单的问题,矢量分析,球面和体积分是第四学期的重点,很好的配合了电磁场课程,而第三学期的常微分方程和方程组又很好的配合了拉普拉斯算子的电子学3。
  
  与中国大学不同的是,德国大学的课程一般分为两部分,一半是上理论课,基本上都是教授(甚至是教研室主任)主讲原理,另一半是联系课,由教授手下的博士生上,主要是针对计算,以及对上课内容进行补充。除了数学是6学时(4学时理论,2学时练习,每学时45分钟)以外,其他的课,都是4学时,一半理论,一半练习。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手来批改。在德国,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教授才能给学生上理论课,而且教授必须每学期上至少2门专业基础课。
  
  这一点,从我感觉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教授的经验非常丰富,基本上能讲的狠透,而且可以举出很多与工业相关的实例,在德国,工科类专业的教授,除了博士以外,还必须要有至少5年的企业研发部门的经验。所以他们和企业的联系很紧密,人脉很广,在德国,关系也很重要,德国人成为维他命B(因为德语中“关系”一词是B开头)。而博士生在很多问题上并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只能带联系课。另外,所有上课使用的教材都是教授自己写的,每年都由学生帮忙修改,编订,通常一个教授,在教研室呆满三年以后,如果还用别人的教材,将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所有的讲义都是用Latex写的,这是德国或者说欧洲的惯例,用Word的人非常少(Word写出来的不好看)。拿电磁场来说,讲义有184页,标准A4大小,花了不少功夫。另外一点的好处是,关于讲义和理论上有任何问题的,教授都能解答,因为是他自己写的,而如果像国内一样采用统一教材,则有可能出现备课不充分而不能明白作者原意的问题,这一点在德国没有。
  
  前两年的学习,让我这个在国内学过一遍电子的学生来说,仍然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而后来的经验证明,这些专业基础课对于高年级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还有一点和中国不同的是,德国工科的考试,基本上都是开卷考,所有的公式都可以带,考试的目的不是考学生的记忆力,而是考学生能否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公式,从而考核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公式的意义。相比较,闭卷考试的难度就简单多了。
  
  在经过了两年的艰苦学习后,终于进入了高年级,进入了高年级,意味着学习将不再枯燥,将会有主题报告课,选修课,大实验课,两个设计等等。但是理论学习的难度却增加了。
  
  进入到第五学期,高年级第一学期,除了公共必修课:电磁场2,自控原理,被动器件以外,出现了专业必修课。如果低年级的数学和电磁场1没有好好学的话,电磁场2将是非常难通过的,基本上考试平均分是4,3左右(在德国,最高分是1.0,然后是1.3和1.7,然后如此类推,直到5.0结束,4.0是及格线),记得当年考试总共5道题,90分钟,基本上就是数学,甚至还有证明题,要求证明某场符合贝塞尔函数,还有不规则形状天线的远场,及运动速度,面积和场同时变化情况下的电磁场方程。相信就算教授自己在规定时间里也够呛 :-)
  
  专业必修课的安排非常合理,课程设置的层次化和梯度连贯性是德国大学教育的一个我认为非常好的特色,由浅入深,从几本的矢量分析开始,结合物理,进入静电,再进入交变,然后把这些理论引申到被动器件(在忽略波作用下的常微分及考虑波作用下的偏微分),然后还有导线理论,双绞线,同轴线,驻波,反射,史密斯图,阻抗匹配。这些高年级的必修课成为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也是杀手课。
  
  另一条主线的专业基础课系列中(以微电子方向为例),从半导体工艺,凝固态物理和量子理学开始,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混合芯片设计,模拟电子系统(主要设计到系统噪声,级联放大),数字电子系统(数模模数转换,总线,处理器,内存结构),VHDL让学生对半导体工艺(掺杂,氧化等等两学期的课程)和芯片设计(三学期的课程),系统设计都能深入了解,最下到量子理学,单个电子的能级,走到掺杂数目,阀值电压设定,到单个管子的工作原理,噪声建模,再到放大特性,阻抗匹配,一直到最上层的系统级设计和频谱规划都有几本的了解,而且贯穿始终。
  
  除了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以外,还有4到5门的专业选修课,和4到5门的泛选修课,在专业选修课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比如选了布线,元器件仿真的就可以更进一步对半导体进行研究,如果选择了偏微分方程,电磁中的数值,数学物理方法就可以对场分析进行深化,如果选择高频理论,微波电路设计,射频芯片设计,那么就可以对无限通信中的凝固态设备的设计如MMIC进行基础准备,等等等等,这些专业选修课是对专业知识的加深。
  
  最后是选修课,对于4到5门的选修课,有人选择企业管理为将来工作准备,有人选择感兴趣的天体物理,或者有人选择专业方向的后续加深课程,因人而异。
  
  基本上公共选修,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还要持续两年,直到第8学期结束,到这个时候,在你身边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了,一堂课最多也就十个人。考试也从笔试变成了口试。
  
  除了这些课以外,还有两个主题报告(Seminar),在每个学期开始的第一周(每学期总共14周,上完以后就是两周的考试,必修课考试必须在两周内结束,口试可以到三周)。各个教研室会给出这学期的主题报告的题目和导师名单,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然后从导师那里得到材料,通常这些题目是导师(博士生们)自己感兴趣,却没有时间看的题目,然后学生在做报告前6周得到题目和文献列表,自己去找文章(IEEE或者其他),看懂了,然后做一个ppt,再写10-15页的论文一篇,最后在所有学生和导师面前做45分钟的报告,报告后会有提问,学生必须回答,这样的主题报告,学生必须做2个。
  
  然后剩下的是一个3个月全天(6个月半天)的小毕设,加上一个6个月全天的大毕设。大小毕设基本上都要写论文,做报告。题目通常是和教研室的研究项目有关,博士生把他们工作中的一部分分出来作为课题让学生去做。
  
  在做最后的大毕设之前,必须还要完成26周的企业实习,积累实际经验,以及三个专业实验。
  
  一般情况下,一个工科类学生需要12-14个学期完成整个大学的学习,比文科类要长的多,最长的有用了36个学期(估计没心思上学的那种)。毕业时所有课程的分数加起来,再除以学时数,就得到平均分,一般德国大公司要求平均分不能差于2.5,对于想读博士的人来说,分数不能低于2.0。由于德国没有学士(虽然最近正在讨论,但还没有实施),所以Diplom毕业和国内的硕士等同。
  
  德国教育制度给我的感觉:
  
  1)教授有水平,在他的专业领域内,你基本上问不倒;
  2)教授很耐心,在德国有句谚语“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能提出问题是好事,不然科技也不会发展,往往正是因为有了很多问题,才衍生出更好的理论。
  3)大多数德国学生比较笨,也很懒散,高淘汰率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学生不爱学习,德国学生满脑子想的就是怎样玩,烧烤,喝酒,没有纪律性,而且他们的心算能力很差,10以内的加减乘除经常算错(主要是基础教育太糟糕)。
  4) 德国的好学生很少,但是好的学生不仅聪明也懂自律,智力可以达到中国一流大学的中等水平。
  5) 很多知识点不断的重复,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噪声计算,矢量分析,在不同的课中反复出现,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考试掌握的比较牢。
  6)德国的博士生,水平一般,没有企业经历或者学校的博士后经历之前,无论理论和实际都还比较嫩,和老一辈的教授想比,差的太远。
  7)德国教育的质量是用时间和人数换来的,在眼下显得人才更为紧缺(一个三万人的大学,理工类平均每年每专业只能有十人不到的毕业量)。
  8)德国的图书馆里藏书很多,不过真正看的人不多,各个教研室有自己的图书馆,都不对学生开放,很多IEEE出版的书以及很多经典的教材,在没成为博士生之前,很难看到。在很大程度上,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比拼智力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而是比拼对科技资源的获得多少的竞争。
  9) 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好的不多,有求知欲的更少,大多数水平和绝大多数德国学生一样,及格(4.0)万岁,以在企业找份工作为最终目的的学习,导致很多知识学了就忘。
  10)公派的博士生,语言上有障碍(在德国的教研室绝大多数说德语),加上不了解德国的博士生在硕士阶段的学习内容,有部分没有能真正完成留学的目的。
  
  总的来说,德国的教育制度还是很不错,尤其是对理工科类学生,如果想学习的话,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专业知识全面,但是绝大多数德国学生都不爱学习,这一点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将使德国科技处于劣势,而如果我们能吸收其教育体系中的优点,那么将来等什么时候他们老本吃完了,也就是我们发挥的时候到了。
===========
从天涯上转过来的.
比较了一下,德国人教学比较慢, 重视电磁场.  元器件的设计比英国多. 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老式的讲课式的教学方式. 考试为主.
当然德国本科时间比较长, 如果同等时间情况下, 双方学的东西都差不多了.
我来总结一下,德国教学还是很保守的. 分的比较细. 特别是微电子分成了单独的一科另外还有信息这个学科. 实验和动手比较少, 教学进度很慢, 时间长. 欧洲国家之间教学的差异相当的大哦;funk
身为留学垃圾身在教育垃圾国家的LZ怎么不批判下大应帝国的教育呢.:P
LS的对俺有意见嘛, 你们有建议直接说嘛.:D
看起来似乎德国的电子类教育还是满到位的,特别在电磁学这块,好象国内只有读通信专业的这块还可以.但即便是矢量分析和场论这样的工程类数学课都比较难看到,一般都是物理书中带过,不作证明,就是在专业点的书里推导也不尽然,还要翻相应的参考.对于单片机这块,情况也比较含糊.
课程这么少??而且好多都是不需要花太长时间就能搞定的课,这是德国二三流学校的课表吧?

对比下。

我以前上的中国科大,课表里前四个学期的基本都是大一的,大一还多了线形代数。

其中除了模电数电是大二的,半导体器件原理是大三的。

大二课程就比表里的多好多了,数据结构数据库四大力学原子物理等等。

后面几个学期专业方向不同,不做评价,感觉内容好少,但是很专业,俺们学得好杂。
原帖由 eeyylx 于 2007-9-8 08:37 发表
LS的对俺有意见嘛, 你们有建议直接说嘛.:D


不是他对你有意见 是几乎所有的CDer 都对教主你有意见 不懂装懂 一叶障目 自以为是 蜀犬吠日说的就是你啦 你那么看不起中国 中国一切都是落后的 总来这干嘛?优越感饱满? 小白一个。

引用pu的话作为你的盖棺定论:“这里要说明一点,BKC也分很多种。认识到差距而反对YY的是一种,什么都是人家西方的好,中国的都是烂的是一种。前者是真正的BKC,后者是没有脑子的白痴。”

见你就批 强身健体。。。。。哈哈
原帖由 fr6zp 于 2007-9-8 08:18 发表
身为留学垃圾身在教育垃圾国家的LZ怎么不批判下大应帝国的教育呢.:P



不管楼主怎么样,据我观察    小留学生eeyylx和咱们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咱们和器官、吃饱了的矛盾是敌我矛盾,这个咱们要区分开:victory:

所以既然是人民内部矛盾,咱们说话最好有点分寸:handshake
  进入到第五学期,高年级第一学期,除了公共必修课:电磁场2,自控原理,被动器件以外,出现了专业必修课。如果低年级的数学和电磁场1没有好好学的话,电磁场2将是非常难通过的,基本上考试平均分是4,3左右(在德国,最高分是1.0,然后是1.3和1.7,然后如此类推,直到5.0结束,4.0是及格线),记得当年考试总共5道题,90分钟,基本上就是数学,甚至还有证明题,要求证明某场符合贝塞尔函数,还有不规则形状天线的远场,及运动速度,面积和场同时变化情况下的电磁场方程。相信就算教授自己在规定时间里也够呛 :-)

××××××××××××××××××××××××××××××××××××××××××××××××××××××××

电磁场那门课确实恐怖,旋度、梯度、散度......,十几年了,当时那个难为劲还记忆犹新!!!
教我们电磁场的是一位白头老者,当年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他曾主持落点测量!!!
我们考试也是5道大题,每题20分!偶还可以,85分。
有个哥们不学习,整体打游戏,考试全是大题,抄有没得抄。
就写了5个“答”,得了2分:D :D :D
我看德国的电磁场教的最多>英国>中国. 元器件方面德国和英国差不多.

但是信号处理, 光学,电力电子,计算机方面英国有很大优势. 当然学生的独立课题英国比德国多
我以前上的中国科大,课表里前四个学期的基本都是大一的,大一还多了线形代数。

=====
大意学半导体元器件?? 我想说一下, 现在国内大部分学校连电路分析都是大二讲. 至于模拟,数字电路都放到大二了, 大一每个学科,专业学的都差不多. 还有半导体元器件是非常之难的, 我学过基础的半导体器件, 没有学过应用物理, 材料物理的人根本不懂.
后面几个学期专业方向不同,不做评价,感觉内容好少,但是很专业,俺们学得好杂。
=====
少?? 微电子也就学这么多了不过他好像也少说了信号和通信原理方面的东西, 我学过.不过基本上还给老师了.
这是我从天涯<<我的大学>>转过来的,那里面的人比较FQ
课程这么少??而且好多都是不需要花太长时间就能搞定的课,
========
光是射频率就不是一两年能搞定的,
原帖由 citycool 于 2007-9-8 12:31 发表
课程这么少??而且好多都是不需要花太长时间就能搞定的课,这是德国二三流学校的课表吧?

对比下。

我以前上的中国科大,课表里前四个学期的基本都是大一的,大一还多了线形代数。

其中除了模电数电是 ...


朋友,那个系的?要学四大力学?
朋友,那个系的?要学四大力学?==对,我也想问问:D
]]
这是偶转的. 不是我写的
列下课表对一下,我的。

大一:高数一,二,三。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数理统计。 力学,热学,光学,普通物理实验一,二。C语言。

        另:破英语基本没去上过课,高三上学期就过四级了。计算机基础入学后免修掉了。体育毛概类的垃圾课就不列了。

大二:数值计算方法,符号计算系统,数理方程,量子力学,电动力学,机械制图,电磁学,热血,经典力学,原子物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路实验。数据库 数据结构。

大三: 计算物理,固体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半导体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原理,电子学实验,等离子体,结构物性,核物理实验方法  集成电路CAD, 快电子学, 核与粒子物理导论,核电子学方法,核电子学实验,粒子探测技术,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大四:专业选修一门,其实基本没课一样。下学期什么都没有。

此外,全校选修大概要5-6门左右。但是都是靠兴趣乱选的,我当时是日语。德语,交际心理,MFC, Cadence 五门。另外夸专业的就乱修了C++,离散数学,操作系统三门。

以上是全部。。感觉专业的实用的东西学得不全面,没形成系统而且很不实用化。
俺的就是感觉学得东西很少接触实际情况,真要有点操作性的都是下实验市后瞎搞的,就象作坊一样带学徒工的制度。不过好象也想不出更好的来。
CITYCOOL? 你的专业名字叫什么? 电子不象电子, 物理不象物理. 通信不象通信.

电子的东西你学的不多, 但是夹杂了不少物理和机械的东西. 不专业. 现在学校很少这样开课的了.
当然也不排除国内很多时候把一门课分成几门上.

计算物理,固体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这三门课如果不是物理专业的, 学了等于没学.
大三: 计算物理,固体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半导体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原理,电子学实验,等离子体,结构物性,核物理实验方法  集成电路CAD, 快电子学, 核与粒子物理导论,核电子学方法,核电子学实验,粒子探测技术,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
设计这些课的人没长大脑, 一年根本不可能学那么多,

特别是电子,学的比较少的,通信基本没有, 毕业了基本不会. 大一没有专业课,
大四也没有, 就两年学专业课, 根本不够, 我很怀疑每门课能学多少?
德国的产品质量过硬是不是跟它的职业教育完善 有关?
核电子学:L
核电子学==同学,在学电子的人眼里, 你的电子学的不好. 在学物理的人眼里你的物理一般,;funk
可能是因为国内国外读研的人很多工作的很少,所以学习重点都在理论基础上搞得很宽,实际动手能力有关的东西只有下实验市才能学到。大三那个累啊,当时我也觉得开课表的老师疯了。
我的大一课程:(不算实验和课程设计还有那些没用的选修课)

线性代数, 电路分析, 模拟电路,数字电路, 电力, PARSCAL, 汇编语言, 逻辑电路, 工程数学,
电磁场, ENGINEERING PROJECT 1,

大二

ENGINEERING PROJECT 2, 模拟电路, 数字/逻辑电路, VHDL 1 , 信号处理, 通信原理, 电力电子1,
天线与线路, 电磁场, C语言, DSP编程, 半导体元器件,工程数学.

大三
FINAL YEAR PROJECT , 光学波导, 集成电路设计, 射频率电路 1 , 模拟电路 2 , 数字逻辑电路
电力电子 2 , 工程数学, 数字通信原理.

(工程数学包括比较多, 线性代数, 高等数学, 失量, 拉普勒思,偏微分方程)
大三每门课程基本上都有一个课程设计,特别是计算机和射频/数字电路基本上是一半考试一半课程设计.

我是BENG没有大四, 如果MENG还有:

仪器测量, 射频元器件2, 通信原理, 光学元器件, 高级信号处理, 超声波 (后面的就记不清楚了)
另外还有一个毕业设计.

我刚读博所以又让我选了门"射频2". 当然了也有两个课程设计, 主要是"型波放大器"
可能是因为国内国外读研的人很多工作的很少,所以学习重点都在理论基础上搞得很宽,实际动手能力有关的东西只有下实验市才能学到。大三那个累啊,当时我也觉得开课表的老师疯了。
==========
我觉得吧你们那个也只能学个大概和专门学电子,通信的人还是不能比的.
太快了, 比如课程设计几个星期才出来一个, 要是每门课都来一个, 基本上什么都别干了

哦对了, 我还学了CAD, ADS,SPICE, MATLAB, PLC简单的在实验室用过, 哦, 对了大1,2,3我还学了控制原理1和2.
其实中国科技大比教育部的学校好, 什么华工啊,清华啊, 科研能力根本比不过科研院所的.:D

中国科技大是比较和国外接轨的, 比如没有教研室这个制度,(我听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的人说的)
我们差别在于数理基础方面几乎是整整两年的功夫我们专业全是在弄数学和物理,以至于我现在最拿手的居然是数学类的。然后俺就只有一年专业方面的东西,其他都是到实验室后再慢慢学的。:') 数理的东西现在对我们大部分人基本没什么用,只有部分保研转到物理类专业的人来说比较有用,俺们整个就是为物理科研服务的:L 。
你们本科毕业以后去哪里呢? 每个人都进实验室不太可能哦, 那几千人毕业需要多少实验室???

不过你们专业总的来说和电子关系不大. 是物理专业. 可能你们的模拟电子.信号处理和一般电子类的都不一样.
看了你的课表,想起俺还几门没列进去,有些课程是并在其他课程里一起的,还有比如protel,vdhl,离散时间信号处理是要求自己下实验市时候必须自己看的,可能老师觉得这类的话时间讲不划算。另,想起一门暴恶心的课,信号与系统..好象忘记写进去了.. 我们在数理类的花的时间过多,我记得有一个学期俺认为最重的课居然是偏微分方程,后来这些东西感觉都没用,而且时间紧迫考试难度又比较高,要考好就主要在于把握考试方向省点工夫复习了。

你的课表里头以下五门我完全没有上过的:电力电子1 2 , 天线与线路, , 光学波导, 射频率电路。FINAL YEAR PROJECT 大概相当于我们大三暑假的大学生研究计划,但是,那次基本没学什么,成天上网后来混过去了。。

最大的差别是:俺大二结束要大三的时候才开始分专业,而且分了专业以后先上物理类和电子类基础的东西,动手的东西大多是要靠找到什么实验室才能体会到的,平时就是填鸭理论学习加考试。
,动手的东西大多是要靠找到什么实验室才能体会到的,平时就是填鸭理论学习加考试。
===========
你们要多少实验室才能够你们本科生用的? 去实验室干什么呢? 是课题还是实验?
原帖由 eeyylx 于 2007-9-9 07:08 发表
你们本科毕业以后去哪里呢? 每个人都进实验室不太可能哦, 那几千人毕业需要多少实验室???

不过你们专业总的来说和电子关系不大. 是物理专业. 可能你们的模拟电子.信号处理和一般电子类的都不一样.


是大三就开始有1/3下实验室。大四几乎100%下实验室。动手的东西就看找到什么样子的实验室,然后老大给你分配的东西涉及什么自己再去找,其实更多的是学习自己找资料的能力,而不是动手能力。

另外,不少实验室在学年的上学期都是缺人手的(下学期要做毕设人就肯定满了),学校里实验室很多,多到会有半年出现大部分实验市都缺高年级本科生的地步。
你们控制原理怎么样?


动手的东西大多是要靠找到什么实验室才能体会到的,
===============================
学校的实验室自己找?????
去实验室是你们大四毕业前做毕业设计吧
原帖由 eeyylx 于 2007-9-9 07:27 发表
去实验室是你们大四毕业前做毕业设计吧


是大三下学期开始就已经不少人下了,然后大四上大都进去了,大四下那肯定是全都进去了因为要做毕设。但是进实验室有个适应过程,适应那个老板不在就集体娱乐的无聊的环境需要大概一年时间,这是俺的感觉,总之反正大四非常闲实际没学什么,更多是适应。
是大三就开始有1/3下实验室。大四几乎100%下实验室。动手的东西就看找到什么样子的实验室,然后老大给你分配的东西涉及什么自己再去找,其实更多的是学习自己找资料的能力,而不是动手能力。
================
人多了就是不好, 再多的设备/实验室人一多, 分给每个人的就少了.
你们科大和一般教育部的学校不一样, 很不一样. 其实说到动手, 你们比教育部的学校多的多.
不过你们那个大三可能只是学个大概吧, 信号处理是很难的东西,集成电路,CADENCE绝对不是一年能学好的, 可能学个大概. 主要一物理为主???

你们毕业设计一般做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