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衮莽服考(多幅珍贵图解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09:29
转帖自互联网,供超大爱好历史的兄弟们参考





     长久以来有“五爪龙袍与四爪蟒袍”之说,《走进科学》蓝木也做如实解释。但是绘画作品中有有臣子穿五爪袍服的。既然在明代只有皇帝才能穿五爪金龙的龙袍,那么传说明朝留传下来的「李贞写真像」中,李贞就穿著五爪金龙的龙袍做何解释?3 t8 j$ w% F' A3 T/ z8 F
乾隆时有“福康安戴着簇新的大帽子,水晶顶戴熠熠闪烁,八蟒五爪袍子”雍正时有“他们都穿著四品武官的徵袍,戴著 白色透明的玻璃顶子。在八蟒五爪的雪雁补子。那么五爪龙袍与四爪蟒袍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o6jD98jLobbA7g==_9tSEOXNNohwu.jpg


找到明人《李贞写真像》) 戴貂蝉笼巾、佩方心曲领、穿朝服。仔细看了一下是四爪,难道传说有误?

     李贞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夫,朱元璋起兵后他带着儿子李文忠前来投奔效力,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死后追赠为陇西王.他的儿子李文忠是明朝开国的名将,死后追封为歧阳王.这幅写真像李贞服月白色蟒袍,着唐式软脚幞头,端坐椅中,神色肃穆,威风凛凛.椅后倚着一根龙杖,当是皇帝所赐,表明李贞身为皇亲国戚兼开国功臣,地位崇高。这幅作品没有留下作者姓名.从其笔法来看受西洋画法的影响极少,还是遵循着宋元以来的传统技法,因此当是明代早期的作品,有可能就是李贞活着的时候命人绘制的"写真"像。

    龍與蟒作爲等級的象徵其界限是極其分明的,即便是皇帝禦賜的衣物上有龍紋也不能直接穿用,必須將衣物上的五爪龍紋自去一爪以蟒形穿著。

   李貞的身份極爲顯貴,不但是朱元璋的親姐夫滁陽時代即已追隨朱元璋,而且李文忠還被朱元璋賜予朱姓收為己子,故而李貞照例穿著龍紋並不算僭越,如果是禦賜的龍紋衣物反而不會在畫面上以五爪的形態出現了。

  《爾雅》:“蟒者,大蛇也”。蟒無角無足,龍則具角足。今織蟒俱龍,非禮。見弘治元年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邊鏞奏禁。——  談遷《棗林雜俎 . 臣責 勳 . 蟒》 弘治元年:“都御史边镛言:‘国朝品官无蟒衣之制 。夫蟒无角、无足,今内官多乞蟒衣,殊类龙形,非制也’。可见有不遵循制度的情况。

   龙爪五爪,蟒爪四爪,可有时见公侯着赐服蟒服上之蟒也是五爪,通常这种情况发生在明代前期(如《陇西王李贞坐像》),看来五爪图是《陇西王李贞坐像》并非《李贞写真像》,应该是传说中张冠李戴了转帖自互联网,供超大爱好历史的兄弟们参考





     长久以来有“五爪龙袍与四爪蟒袍”之说,《走进科学》蓝木也做如实解释。但是绘画作品中有有臣子穿五爪袍服的。既然在明代只有皇帝才能穿五爪金龙的龙袍,那么传说明朝留传下来的「李贞写真像」中,李贞就穿著五爪金龙的龙袍做何解释?3 t8 j$ w% F' A3 T/ z8 F
乾隆时有“福康安戴着簇新的大帽子,水晶顶戴熠熠闪烁,八蟒五爪袍子”雍正时有“他们都穿著四品武官的徵袍,戴著 白色透明的玻璃顶子。在八蟒五爪的雪雁补子。那么五爪龙袍与四爪蟒袍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o6jD98jLobbA7g==_9tSEOXNNohwu.jpg


找到明人《李贞写真像》) 戴貂蝉笼巾、佩方心曲领、穿朝服。仔细看了一下是四爪,难道传说有误?

     李贞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夫,朱元璋起兵后他带着儿子李文忠前来投奔效力,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死后追赠为陇西王.他的儿子李文忠是明朝开国的名将,死后追封为歧阳王.这幅写真像李贞服月白色蟒袍,着唐式软脚幞头,端坐椅中,神色肃穆,威风凛凛.椅后倚着一根龙杖,当是皇帝所赐,表明李贞身为皇亲国戚兼开国功臣,地位崇高。这幅作品没有留下作者姓名.从其笔法来看受西洋画法的影响极少,还是遵循着宋元以来的传统技法,因此当是明代早期的作品,有可能就是李贞活着的时候命人绘制的"写真"像。

    龍與蟒作爲等級的象徵其界限是極其分明的,即便是皇帝禦賜的衣物上有龍紋也不能直接穿用,必須將衣物上的五爪龍紋自去一爪以蟒形穿著。

   李貞的身份極爲顯貴,不但是朱元璋的親姐夫滁陽時代即已追隨朱元璋,而且李文忠還被朱元璋賜予朱姓收為己子,故而李貞照例穿著龍紋並不算僭越,如果是禦賜的龍紋衣物反而不會在畫面上以五爪的形態出現了。

  《爾雅》:“蟒者,大蛇也”。蟒無角無足,龍則具角足。今織蟒俱龍,非禮。見弘治元年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邊鏞奏禁。——  談遷《棗林雜俎 . 臣責 勳 . 蟒》 弘治元年:“都御史边镛言:‘国朝品官无蟒衣之制 。夫蟒无角、无足,今内官多乞蟒衣,殊类龙形,非制也’。可见有不遵循制度的情况。

   龙爪五爪,蟒爪四爪,可有时见公侯着赐服蟒服上之蟒也是五爪,通常这种情况发生在明代前期(如《陇西王李贞坐像》),看来五爪图是《陇西王李贞坐像》并非《李贞写真像》,应该是传说中张冠李戴了
此图为朝鲜国王所着的九旒九章衮冕祭服(朝鲜王祭服为钦赐七章进九章),明初亲王级人物或皇太子祭服规矩亦是如此,作为九章之一的团龙的爪数为五。
首先说龙袍,龙袍是古代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纹而得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 。960年 ,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但是实际皇家的黄特指明黄。民间不得服黄袍是自唐朝开始的。

   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居五色之中,是"帝王之色"。这体现了古代对地神的崇拜,渊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黄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班固《白虎通义》);《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黄色是大地的自然之色,亘古不易。这种色彩代表了 "天德" 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所以成为尊色。"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宋王懋《野客丛书·禁用黄》);《元曲章》:"庶人不得服赭黄。"可见,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法定的尊色,象征着皇权、辉煌和崇高等。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龙数一般为九条 :前后身各三条,左右肩各一条,襟里藏一条,于是正背各显五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 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戏曲小说里也提到海水江牙,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宫殿蟠龙柱身底部一般也雕有海水江牙图案。+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是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衮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仪礼·觐礼》:“天子衮冕,负斧依。”真正意义上的衮冕源自明朝,明史有纤细记载。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

   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綖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纩充耳。此外,綖板上还悬有一根朱纮。

    与此配套的衮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綼(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13,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但《三才图会》的附图与此略有不同。#
给龙纹以五爪和三爪、四爪的等级区别,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发端。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划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在明清两代更加盛行,契合于龙爱宝珠的民间传说;相对而言,元代宝珠一般较小,多数画成中空的圆圈状。明清宝珠通常较大,形如火球,又多数与火焰纹一端相连.故有火珠纹之称。尤为重要的是,明清两代龙纹的上颌部位出现了双须。同时,明清龙纹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而五爪龙纹则被官方垄断,并贯穿了明清两朝。

     瓷器龙纹以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三趾。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一至三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5 z; v' k: M# V5 b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三趾、四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装是龙袍,上面绣着龙纹、翟纹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纱罗制成,配金冠。皇帝礼服则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组成。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黻、黼纹。
五爪龙袍和四爪蟒袍的传说,龙袍是皇帝的御用之服,蟒袍等则是诸侯士大夫等人的官服礼服。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定论。明人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记载说:「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又《大清会典》记载清朝在服用蟒服上的一条禁例,说:「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根据这两条记载,一般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其实人们在各个时期对蟒和龙的概念并不是固定的。龙不完全是五爪,蟒也不完全是四爪。

在服饰上绣蟒纹或者龙纹,起源很早。据《虞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制度:「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龙作为服饰的纹样,当在夏商之际就已经产生。「十二章服」中的龙纹,根据唐朝孔颖达「龙取变化无方」的解释,是图腾象征和崇拜。如《周易》中就记载:「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又说:「见龙在田,德施普也。」龙已经具有初步神性,还有德的化身的文化意味。那时绣有龙纹的衣服一般称之为「衮衣」,《诗经》中就出现有很多「衮衣」类的词组,《豳风.九□》即有「衮衣绣裳。」后世礼书中,因此常常以「衮衣」、「衮龙衣」、「衮龙服」、「龙衮」、「龙卷」、「衮章」、「衮华」等名称来指这种绣有龙纹样的天子冕服。

龙文化在诞生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并非始终由皇家独享,并非御用之物,而是民族的。以服装而论,西周天子穿的衮衣,即便饰以龙纹,但也仅仅是「十二章服」制度中的一种,至少也是皇帝和臣子们共享的一种纹样而已。秦汉的皇帝日常穿黑衣,特别是汉代,一般服饰,除刘邦当亭长时用竹皮制作的刘氏冠不许一般人戴外,基本没有禁制,汉文帝「身衣戈绨」,是其明证。东汉明帝以后,皇帝祭天的冕服上饰以十二章,其中有龙,但并不十分突出。唐代前期皇帝穿赭袍,其上并无龙纹;中唐以后皇帝则穿黄袍。元代虽然不准常人穿用有龙凤图案的服装,市街店铺也不准织造、出售有龙凤图案的布匹,违者除物品没官外,还要把犯禁之人拘捕严惩;但元代统治者考虑到龙纹的流行年代久远,一时不能完全禁绝,又采取变通方法,即将龙分为三六九等,双角五爪的龙形象由皇帝专用,其它三爪、四爪的龙纹民间可以使用。在黄袍上绣以龙纹并形成制度,则是明代的事。明代模仿前代,禁止民间使用龙纹,同时对大臣朝服的图案也作了规定。这是和皇权专制在明代被强化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自此,龙纹遂为皇帝的御用之物,臣庶不得僭用。相比之下,倒是清王朝相对宽松一些,它规定文武百官可穿蟒服,但蟒数及颜色各有等差。龙纹器物,除皇帝专用色(明黄)外,一般不禁止。

封建帝王被称之为真龙天子,要身著龙袍,头戴龙冠,甚至帝王的宫殿上也要装饰上龙雕,他们垄断龙纹的目的正是借龙的这些优点来显示帝王的威权与神圣,使自己的权威不受挑战。以明清帝王的服饰为例,皇帝的衮服为玄衣黄裳,遵循「十二章服」制度。十二章中以龙纹最为重要,其他不过是龙纹制度的补充。明代又规定皇帝的朝服除了十二章外,还要有十二团龙。帝王的其它衣服也尽力「龙」气,可称满身皆龙。

蟒则形类龙,仅以四爪别于龙之五爪。蟒服又分行蟒与坐蟒,坐蟒尤为尊贵。在明代蟒袍被严格规定为职官的常服,在清代则放宽了这种限制。据《大清会典》记载,「亲王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郡王绣五爪行龙四团;贝勒绣四爪正蟒,前后各一团;贝子、固伦、额驸、公、侯、伯,前后四爪正蟒,方补。」清朝之所以对龙纹控制的不严,主要是因为从他们的先民起就可以随意使用龙纹。据《建州闻见录》记载,宋元时汉族的「织锦刺绣」技能传入女真社会,掌握了此技能的普通女真人也在他们的服装上织绣上各种花纹来装饰,但是他们在服装上没有汉人那么严格的等级制度,女真社会中因此出现了「衣服则杂乱无章,虽至下贱,亦有衣龙蟒之绣者」的混杂现象。此种现象作为女真人的传统,直至清朝服饰等级制度化后也没有停止。后世戏曲中的蟒袍就是根据清代的龙纹服饰制作的。

   tPfVub3H4aXNtw==_z3qsvmVsu4Yf.jpg

戴展角幞头、穿织金蟒袍、系白玉腰带的官吏。(明人《王鏊写真像》),
蟒衣,亦称蟒、蟒服,蟒袍,因绣有蟒纹图案而得名。蟒衣是宦官、贵戚、重臣和外族首领所穿的一种盛服。蟒衣形制的材料留存很少,但仍有蟒丝马迹可寻。明代的蟒衣,就衣领而言,有圆领蟒衣和交领蟒衣之分。这件明代蟒衣可作为参考

   明 墨绿地妆花纱蟒衣 孔府旧藏,衣长134厘米 两袖通长244厘米 袖宽66.5厘米 袖口宽22厘米 袖根宽39厘米 腰襕宽20厘米 袖襕宽20厘米 腰宽51厘米 下摆宽143厘米传世实物    山东曲阜孔府旧藏蟒衣为公侯朝服的一种。此衣形制为交领,右衽、长阔袖,左右开裙,暗褶,镶本色料领缘,加白暗花纱护领。因需按规定样式、幅面、花纹织造,然后缝制成衣,故称为“织成式袍”。此衣质地为亮地纱(即二经绞罗)为地,平纹组织起暗花四合如意连云纹,间饰如意头、金锭、火珠、方胜、古钱、犀角、珊蝴等杂宝纹。然后以回纬挖花妆彩织金的技法(简称织金妆花),织出前胸、后背柿蒂形襕,内过肩蟒二,两肩织升蟒,膝襕部分织行蟒八,柿蒂及膝襕内间饰火珠、祥云、海水江崖等纹饰。是明代纺织工艺的杰出作品。

    据《辞源》所记:“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满清则官无大小,凡遇典礼,皆着此袍,地蓝色或石青,全身以金线绣蟒,自公侯至七品官,蟒数自八至五,以次递降,俗称‘花衣’,又称‘蟒服’。”(“蟒衣为象頍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蠳。

    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御赐飞鱼服、蟒衣是臣子莫大荣耀。

    崇祯二年闰四月,袁崇焕“叙春秋两防功,加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廕锦衣千户”。(《明史·袁崇焕传》)

    居正先以六载满,加特进中极殿大学士;以九载满,加赐坐蟒衣,进左柱国,廕一子尚宝丞;以大婚,加岁禄百石,录子锦衣千户为指挥佥事。(《明史张居正传》)

    西门庆穿东京何太监送他的青段五彩飞蟒衣,伯爵说:"此是哥的先兆,明日高转,做到都督,不愁玉带蟒衣,何况飞鱼。" (《金瓶梅》)

   至清代,蟒衣则列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衬在补褂内穿用。衣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一爪,所以,把四爪龙称为“蟒”。

   蟒绣(又叫蟒衫,蟒服,蟒衣,即蟒袍;明、清时皇子、亲王、一品至七品官所穿,衣上用金线绣蟒,形状像龙,四爪。蟒数自八至五,按等级区别)
明朝补子欣赏
穿斗牛服的明邢玠夫妇像
明中期织锦斗牛纹补
明早期六品文官鹭鸶纹缂丝方补
北京定陵出土明万历皇帝织金妆花纱柿蒂形过肩龙阑
明初编绣龙纹方补
戴乌纱帽、穿盘领补服的明朝官吏(明人《沈度写真像》)
穿公服的官吏.
老大的帖子我一象很喜欢,此帖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大概有了个概念了。谢谢老大的资料:lol
识货之人:') :handshake
识货,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