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中国穷人不知道感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57:46
谁说中国穷人不知道感恩?
2007年08月30日  来源:信息时报

    图为大学生用一颗感恩的心,拿起笔在寄语簿上书写肺腑之言,真情表达对社会大家庭的爱。7月31日下午,安徽滁州市30多名贫困大学生代表应邀作客市总工会,畅谈受益于“育才关怀行动”的感受。滁州市总工会与市教育局自1998年以来联合开展“滁州市育才关怀行动”,在社会各界参与支持下,10年来共筹资100万资金,资助了千余名贫困家庭子女,使他们圆了大学梦。 中新社发 王家国 摄


     8月4日,安徽省首届“感恩的心”训练营在合肥正式开营。来自安徽各地120多名的营员将经过为期两天的免费系统训练,充分体验团队合作精神,磨练意志品质,同时学会沟通、宽容和感恩。让孩子们以感恩的心重新凝视世界,促进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在爱与被爱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中新社发 马启兵 摄

color]
  眼下,舆论在谴责受助大学生是“白眼狼”之余,还将矛头指向中国穷人不知感恩。
  这种把受助和资助关系转变为穷人和富人关系的做法只能激化矛盾,而且不符合事实。常识告诉我们:富人同样有忘恩负义的,穷人也同样有知恩图报的;富人未必总是帮助他人,穷人也未必总是受他人帮助——即使富裕如盖茨、李嘉诚,也有生、老、病的时候,完全不依靠他人帮助也不可能独自生存,因此也同样存在需要感恩的问题。
  关于襄樊市“三分之二受助贫困生未给资助者写信”的报道令人难以置信。或许有些家长自己缺乏教养,未从小教育孩子对他人的帮助要说声“谢谢”,但这些家长应当不是贫困生的家长,因为贫困家庭是很难把孩子送进大学的;或许有些独生子女因从小受到溺爱,认为自己得到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但贫困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不会太高,何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使是独生子女也不大可能形成“小太阳”心态。
  我自己过去就是一个经常接受别人资助的人,我对帮助过我的人至今念念不忘。后来我工作了,我也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老家来北京上学的穷乡亲和穷学生一些帮助;他们则从家里带点土特产对我表示心意,其中大部分工作后,只要到北京都会来看我。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穷人的孩子不知感恩,恰恰相反,我觉得穷人的孩子特别容易感恩。想一想道理也很简单:雪中送炭留下的印象,当然比锦上添花要深得多。
  其实何止是感恩,又何须是大学生,穷人本来就礼节多,对有钱、有势或有知识的人尤其礼节多。恶劣的生存条件和低水平的抗风险能力,使得他们特别需要互相帮助,也特别盼望能找个靠山。那些无力独自送子女上大学的父母对儿女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同样无能为力,自己的孩子能跟企业家结对子,即使不给资助,对他们也是一个很大的安慰。他们怎么能不鼓励孩子跟企业家交往呢?真正的穷人有这样的机会,恐怕全家都要放鞭炮,哪有不愿意汇报学习情况的?我隐隐约约地觉得,那些不跟企业家联系的受助学生八成是嫌1000块钱的资助太少。
  从生活购买力的角度比较,如今的1000块顶1983年的60块没问题。我1983年会认为60块钱太少吗?我那时认为6块钱就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中国的穷人如今到底怎么啦?
  待到“襄樊贫困学生被取消资助资格续:一人是副局长女儿”的后续报道刊出,我的疑惑立即烟消云散——1000块对一个城管副局长的独生女儿来说,的确算不了什么,能白拿也就罢了,如果必须屈尊向企业家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那还是免了吧。同样是下级工会分指标产生的资助对象,同样瞧不上区区1000元,像“副局长女儿”这样骗取资助的情况,恐非个别现象。这是穷人的错吗?
  (作者杨支柱 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谁说中国穷人不知道感恩? 2007年08月30日  来源:信息时报
    图为大学生用一颗感恩的心,拿起笔在寄语簿上书写肺腑之言,真情表达对社会大家庭的爱。7月31日下午,安徽滁州市30多名贫困大学生代表应邀作客市总工会,畅谈受益于“育才关怀行动”的感受。滁州市总工会与市教育局自1998年以来联合开展“滁州市育才关怀行动”,在社会各界参与支持下,10年来共筹资100万资金,资助了千余名贫困家庭子女,使他们圆了大学梦。 中新社发 王家国 摄

     8月4日,安徽省首届“感恩的心”训练营在合肥正式开营。来自安徽各地120多名的营员将经过为期两天的免费系统训练,充分体验团队合作精神,磨练意志品质,同时学会沟通、宽容和感恩。让孩子们以感恩的心重新凝视世界,促进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在爱与被爱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中新社发 马启兵 摄
color]  眼下,舆论在谴责受助大学生是“白眼狼”之余,还将矛头指向中国穷人不知感恩。
  这种把受助和资助关系转变为穷人和富人关系的做法只能激化矛盾,而且不符合事实。常识告诉我们:富人同样有忘恩负义的,穷人也同样有知恩图报的;富人未必总是帮助他人,穷人也未必总是受他人帮助——即使富裕如盖茨、李嘉诚,也有生、老、病的时候,完全不依靠他人帮助也不可能独自生存,因此也同样存在需要感恩的问题。
  关于襄樊市“三分之二受助贫困生未给资助者写信”的报道令人难以置信。或许有些家长自己缺乏教养,未从小教育孩子对他人的帮助要说声“谢谢”,但这些家长应当不是贫困生的家长,因为贫困家庭是很难把孩子送进大学的;或许有些独生子女因从小受到溺爱,认为自己得到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但贫困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不会太高,何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使是独生子女也不大可能形成“小太阳”心态。
  我自己过去就是一个经常接受别人资助的人,我对帮助过我的人至今念念不忘。后来我工作了,我也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老家来北京上学的穷乡亲和穷学生一些帮助;他们则从家里带点土特产对我表示心意,其中大部分工作后,只要到北京都会来看我。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穷人的孩子不知感恩,恰恰相反,我觉得穷人的孩子特别容易感恩。想一想道理也很简单:雪中送炭留下的印象,当然比锦上添花要深得多。
  其实何止是感恩,又何须是大学生,穷人本来就礼节多,对有钱、有势或有知识的人尤其礼节多。恶劣的生存条件和低水平的抗风险能力,使得他们特别需要互相帮助,也特别盼望能找个靠山。那些无力独自送子女上大学的父母对儿女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同样无能为力,自己的孩子能跟企业家结对子,即使不给资助,对他们也是一个很大的安慰。他们怎么能不鼓励孩子跟企业家交往呢?真正的穷人有这样的机会,恐怕全家都要放鞭炮,哪有不愿意汇报学习情况的?我隐隐约约地觉得,那些不跟企业家联系的受助学生八成是嫌1000块钱的资助太少。
  从生活购买力的角度比较,如今的1000块顶1983年的60块没问题。我1983年会认为60块钱太少吗?我那时认为6块钱就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中国的穷人如今到底怎么啦?
  待到“襄樊贫困学生被取消资助资格续:一人是副局长女儿”的后续报道刊出,我的疑惑立即烟消云散——1000块对一个城管副局长的独生女儿来说,的确算不了什么,能白拿也就罢了,如果必须屈尊向企业家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那还是免了吧。同样是下级工会分指标产生的资助对象,同样瞧不上区区1000元,像“副局长女儿”这样骗取资助的情况,恐非个别现象。这是穷人的错吗?
  (作者杨支柱 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讨论问题要就事论事,不可搞文革那一套上纲上线的。:L
比较反感所谓的感恩,如果有心做善事,就不要老计较着是否被人感恩戴德,难道就是图个被人感恩戴德的心情才做的吗?如果真想要这种感觉的话,建议在资助的当口对被资助的对象进行考察,如果觉得值得资助再出手,免得事后叽叽歪歪,记人沉得虚伪。
看标题就准备好骂词了。...无脑记者。..还貌似义正严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