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三郡乌丸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5:50:56
摘要:曹操平定幽州的三郡乌丸,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是“三郡”的具体名称,后世史家说法不一。本文考定:“三郡”是指幽州下属的辽西郡、右北平郡、辽东属国;以往史家将辽东属国解释为辽东郡或上谷郡,都值得商榷。
关键词:曹操;三郡;乌丸;幽州;辽东属国


    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平定幽州的三郡乌丸,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有关民族史、政治史和军事史的重大事件。曹操因此统一了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同时他的军事实力,又因收编了强悍的乌丸族骑兵而大大增强,于是他开始南下攻取荆州,导致著名的赤壁之战。但是,三郡乌丸究竟包括哪三个郡,后世史家的说法并不一致。第一种说法认为是指东汉幽州的辽西郡、上谷郡、右北平郡,如卢弼《三国志集解》卷30《乌丸传》引朱邦衡之说云:“此三郡乌丸,似指下文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言。”现今一些学者的著述仍然依从此说。第二种说法认为是指幽州的辽东郡、辽西郡、右北平郡,如王仲荦先生《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三章第一节、韩国磐先生《魏晋南北朝史纲》第一章第一节、张舜徽先生主编的《三国志辞典》等均持此说。但是细考史实,觉得以上两种说法都还值得商榷。拙著《三国志注译》(陕西人们出版社,1995年)卷一《武帝纪》中,对“三郡”则采用了另外一种解释。但是,由于体例所限,对该处的解释未能详细阐明理由。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能否准确了解当时乌丸族武装活动的范围,故本文拟作考辨,以求教于国内外学者,并以此纪念恩师缪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一、辽东属国与辽东郡
    三郡乌丸所在的“三郡”,均隶属于东汉的幽州,这应当没有疑义。因此,在考辨这一问题之前,先应将东汉幽州下属的行政区划,特别是辽东属国与辽东郡的区别略作说明。
    据司马彪《续汉郡国志五》记载,东汉后期的幽州,下属有十一个郡级行政机构,分别是:涿郡、广阳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辽东属国。其中的辽东郡、辽东属国,因为都使用了“辽东”的冠名,而且地域又彼此相连,所以二者极易混淆。关于属国的性质和起源,司马彪《续汉百官志五》叙地方行政长官时云:

        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每属国置都尉一人,比二千
石。丞一人。
本注曰:(西汉)武帝……又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中兴,建武六
年 ……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

这一重要史料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所谓的属国,乃是从汉代缘边各郡中划分出来的特别行政区域,专门用来安置入境降附汉朝的少数族民众;其长官为属国都尉,品级为“比二千石”,与郡太守的“二千石”相比略低一级。第二,东汉建立即“中兴”之后,此时的属国,已经逐渐管辖有多个属县,而属国都尉也开始拥有与郡太守一样的治民职责,即所谓的“稍有分县,治民比郡”。①也就是说,到了东汉后期,所谓的属国,其实际上的行政职能,已经与郡相同而无异;与正常的郡相比,只不过位置是在边境,所治理的对象主要是少数族民众,其差别仅此而已。
    据《续汉郡国志五》所载,东汉后期的辽东郡下辖十一县,治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市)。而辽东属国下辖六县,即昌辽、宾徒、徒何、无虑、险渎、房县,治所在昌辽(今辽宁义县)。考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第八下》,昌辽、宾徒、徒何三县原属辽西郡,无虑、险渎、房县三县原属辽东郡。所以东汉幽州下属的辽东属国,是由原来辽东、辽西两郡的接壤地带重新组建而成。而东汉王朝设置辽东属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安置入境归附的乌丸族民众。
    由此可见,辽东属国虽然与辽东郡同处幽州,又同有“辽东”的冠名,但是两者不仅各有辖地,各有治所和行政长官,而且前者的辖地也并非完全来源于后者,所以二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二、史籍所载的三郡乌丸
东汉末年三郡乌丸族的活动,其记载分见于《三国志》、《后汉书》各传。陈寿《三国志》卷30《乌丸传》记载:

        汉末,辽西乌丸大人丘力居,众五千余落,上谷乌丸大人难楼,众九
    千余落,各称王。而辽东属国乌丸大人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
    北平乌丸大人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皆有计策勇健。中山太守
    张纯叛入丘力居众中,自号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丸元帅。……后丘力居
    死,子楼班年小,从子蹋顿有武略,代立,总摄三王部。……(袁)绍矫
制赐蹋顿、峭王、汗鲁王印绶,皆以为单于。

袁绍据有河北时矫制所封拜的“三王”,文末明确记载是“蹋顿、峭王、汗鲁王”。对照上文,三者分别为辽西郡、辽东属国、右北平郡乌丸族的首领,其中并无上谷郡的乌丸族首领难楼。此段记载之下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引录了当时袁绍封拜乌丸诸单于的版檄全文达三百字,其中明确标明受封的“乌丸三王”,是“辽东属国率众王颁下、乌丸辽西率众王蹋顿、右北平率众王汗卢”,其中也没有上谷郡的乌丸首领。②因此,清代学者沈家本的校记认为,三郡乌丸“其不及上谷明矣”。      
    沈家本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上面所引这段《三国志·乌丸传》史料,又见于范晔《后汉书》卷90《乌丸传》,内容与前者大致相同,但是范晔对乌丸族活动各个阶段的时间则记叙得更为明确。依据该传所载,辽西郡丘力居、上谷郡难楼、辽东属国苏仆延、右北平郡乌延四位乌丸族首领自行称王,其事发生在东汉的“灵帝初”;而袁绍封拜乌丸的三郡单于,其事是在后来的献帝“建安初”。两件史实前后相差30年左右,完全不是一回事。而曹操平定三郡乌丸的举动,紧接在他摧毁河北袁绍势力之后进行。显而易见,此时所谓的三郡乌丸,自然应当指袁绍在建安初年所封拜的三王,而他们所在的地域,分别是辽西郡、右北平郡、辽东属国。沈家本的论断,从这里也得到了有力的佐证。
    从上面《三国志·乌丸传》可知,上谷郡的乌丸族首领难楼,曾经拥众九千余落,大约有十余万人,一度是幽州诸郡乌丸族首领中统领部众最多者。③但是,在袁绍所封拜的三王中,却没有上谷郡乌丸族的首领。其中的原因,从现存文献中已难以考知。推测很可能是上谷郡乌丸族的部众,在东汉灵帝初年虽然达到兴盛时期,但是在30年之后的献帝建安年间,部众的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势力严重衰落而不能与其他三王比肩了。由于陈寿撰写的《三国志》行文非常简要,因而在上面所引的《乌丸传》传文中,未能将灵帝初年诸郡乌丸族首领自行称王、以及献帝建安初年受封于袁绍的先后时间一一标明,而仅以模糊的“汉末”二字总领传文。如果不将《后汉书·乌丸传》与之比照研判,很容易将前后相距三十年的两件史事混淆为一回事。后世之所以有史家认为“三郡乌丸”之中含有上谷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④
    除了以上的佐证之外,《三国志》卷8《公孙瓒传》中也有一些线索。上面所引《乌丸传》提到的中山太守张纯叛逃之后煽动幽州乌丸武装反抗的经过,在《公孙瓒传》中也有所记载。传文叙述幽州乌丸族武装活动的地域,是在“右北平、辽西、属国”三地;所谓“属国”即辽东属国的简称,其中也没有涉及上谷郡。⑤同书卷1《武帝纪》记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三郡乌丸时,率军抗御的乌丸族首领,是蹋顿和“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此处的“辽东”乃是辽东属国的简称,而“速仆丸”即“苏仆延”的异译,“北平”为“右北平”的简称,其中同样也没有提到上谷郡。
    事实上,仔细察看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东汉幽州的图幅即可看出:辽东属国、辽西郡、右北平郡三者,均位于州治蓟县(在今北京市)的东面,而且其辖地自东至西是连成一片的;而上谷郡则单独位于蓟县的西北,与最近的右北平郡之间,还隔着渔阳、广阳两个郡的辖地。曹操所平定的三郡乌丸,是以蹋顿所在的辽西郡为中心,东边相邻的辽东属国,西边相邻的右北平郡,则充当其左、右呼应的两翼,从而形成强大的军事集团势力。悬隔在西边的上谷郡,是起不到如此的凝结呼应作用的。
    《三国志》卷11《田畴传》、卷1《武帝纪》均详细叙述了曹操出兵平定乌丸的行军路线,大体说来,他是取道蓟县以东的无终、徐无、卢龙塞、白狼堆,直指柳城,这些地方都在右北平郡、辽西郡的辖地内。与远在西边的上谷郡也毫无关系。

    三、三郡当指辽东属国、辽西郡和右北平郡
    从以上的考证可以得出结论: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平定三郡乌丸时的“三郡”,准确言之,应当指幽州的辽西郡、右北平郡、辽东属国三者。
    由于东汉后期的属国是与郡平级的行政机构,属于比较特殊的郡,所以为了称呼简便起见,辽东属国可以与辽西郡、右北平郡合称为“三郡”。事实上,据《晋书》卷14《地理志上》所载,及至曹魏之时,辽东属国就真的演变为昌黎郡了。⑥陈寿的《三国志》行文简洁,又因在他撰写此书时辽东属国早已演变为郡,所以他就采用了“三郡”这一简便的措辞。如果不用“三郡乌丸”,而用“三郡属国乌丸”、“三属国郡乌丸”之类的说法,地理概念虽然非常清楚,行文上却不够精练顺畅。总之,“三郡”一词的使用,是陈寿撰史时一种带有变通性的做法。
    将“三郡”解释为辽西郡、上谷郡、右北平郡是不妥当的。这不仅过分拘泥于“三郡”的“郡”字,没有考虑到这一简便称呼的变通性,而且也没有注意到上谷郡单独分隔于西边的历史地理情势。同样,将“三郡”说成是辽东郡、辽西郡、右北平郡也是不准确的。这不仅因为辽东郡、辽东属国二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而且也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完全不相吻合。据《三国志》卷8《公孙恭传》、卷28《毌丘俭传》所载,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起,至曹魏明帝景初二年(238)止的近50年间,幽州东部的辽东郡、带方郡、乐浪郡、玄菟郡,一直处于公孙氏家族的武力控制之下。特别是其中的辽东郡,属于公孙氏政权的中心地区,其西面以辽水为天堑,与辽东属国隔河为界。辽东郡的治所襄平,西面即濒临辽水。此一时期在辽东郡的辖地之内,乌丸族武装力量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武装活动,因为公孙氏政权不会允许这种活动的存在。就是辽东郡以西三郡乌丸的活动,公孙氏也不会允许其越过辽水而威胁襄平。正如《公孙恭传》所言,在公孙氏称雄辽东之初,即已“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进攻三郡乌丸,柳城一战临阵击杀蹋顿,侥幸逃脱的乌丸族首领,包括辽东属国单于速附丸、辽西郡单于楼班、右北平郡单于乌延,被迫率领残部东渡辽水,投奔辽东郡的公孙康,但是入境之后均被公孙康斩杀,将首级送给曹操,事见《三国志》卷1《武帝纪》、卷30《乌丸传》。⑦史实说明,在三郡乌丸与中原政权发生剧烈冲突的期间,位于辽东郡的公孙氏一直保持距离,采取不予介入的观望态度。既然如此,就更不能将公孙氏所控制的辽东郡,划入乌丸族武装频繁活动的“三郡”之中。


注释:
    ①按:此处“稍有分县”的“稍”,意为逐渐,乃古时常用语,非今日稍微之意。参见《辞源》“稍”字条。
    ②《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引录《英雄记》约70条,均未标作者姓名。《隋书·经籍志》史部之“杂史”,著录王粲《汉末英雄记》八卷。后世学者多认为裴注所引《英雄记》即为此书。王粲乃东汉末年重要人物,熟悉当时典章政事,如果《英雄记》出自其手,上述记载更属可信。
    ③所谓的“落”,是当时北方少数族的家庭户口计算单位。王仲荦先生认为,落相当于一个帐蓬内居住的人口,大概有十多口人。参见其《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19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④《后汉书·乌丸传》也有一点问题,传文在袁绍封拜的乌丸族首领中,加入难楼之名。其实,到袁绍矫制封拜时,30年前的难楼其人是否还健在都是疑问。
    ⑤《三国志·公孙瓒传》:“渔阳张纯诱辽西乌丸丘力居等叛,劫略蓟中,自号将军,略吏民攻右北平、辽西、属国诸城,所至残破。瓒将所领,追讨纯等有功,迁骑都尉。属国乌丸贪至王率种人诣瓒降。迁中郎将,封都亭侯,进屯属国。”此处史文多次提到的“属国”,即辽东蜀国的省称。
    ⑥《晋书·地理志上》平州“昌黎郡”条:“汉属辽东属国都尉,魏置郡。”
    ⑦《三国志》这两处史文记载,当时东渡辽水投靠辽东郡公孙康的乌丸族首领,速附丸出自辽东属国,楼班出自辽西郡,乌延出自右北平郡,其中也没有辽东郡及上谷郡的首领。这是“三郡乌丸”的又一证明。



参考文献:
⑴陈寿《三国志》
⑵卢弼《三国志集解·乌丸传》,中华书局,1982
⑶方北辰《三国志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方北辰,男,1942年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1967年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1978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攻读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生,指导教师缪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自1980年起任教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出版有《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等专著9种,发表论文50余篇。
摘要:曹操平定幽州的三郡乌丸,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是“三郡”的具体名称,后世史家说法不一。本文考定:“三郡”是指幽州下属的辽西郡、右北平郡、辽东属国;以往史家将辽东属国解释为辽东郡或上谷郡,都值得商榷。
关键词:曹操;三郡;乌丸;幽州;辽东属国


    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平定幽州的三郡乌丸,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有关民族史、政治史和军事史的重大事件。曹操因此统一了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同时他的军事实力,又因收编了强悍的乌丸族骑兵而大大增强,于是他开始南下攻取荆州,导致著名的赤壁之战。但是,三郡乌丸究竟包括哪三个郡,后世史家的说法并不一致。第一种说法认为是指东汉幽州的辽西郡、上谷郡、右北平郡,如卢弼《三国志集解》卷30《乌丸传》引朱邦衡之说云:“此三郡乌丸,似指下文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言。”现今一些学者的著述仍然依从此说。第二种说法认为是指幽州的辽东郡、辽西郡、右北平郡,如王仲荦先生《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三章第一节、韩国磐先生《魏晋南北朝史纲》第一章第一节、张舜徽先生主编的《三国志辞典》等均持此说。但是细考史实,觉得以上两种说法都还值得商榷。拙著《三国志注译》(陕西人们出版社,1995年)卷一《武帝纪》中,对“三郡”则采用了另外一种解释。但是,由于体例所限,对该处的解释未能详细阐明理由。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能否准确了解当时乌丸族武装活动的范围,故本文拟作考辨,以求教于国内外学者,并以此纪念恩师缪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一、辽东属国与辽东郡
    三郡乌丸所在的“三郡”,均隶属于东汉的幽州,这应当没有疑义。因此,在考辨这一问题之前,先应将东汉幽州下属的行政区划,特别是辽东属国与辽东郡的区别略作说明。
    据司马彪《续汉郡国志五》记载,东汉后期的幽州,下属有十一个郡级行政机构,分别是:涿郡、广阳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辽东属国。其中的辽东郡、辽东属国,因为都使用了“辽东”的冠名,而且地域又彼此相连,所以二者极易混淆。关于属国的性质和起源,司马彪《续汉百官志五》叙地方行政长官时云:

        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每属国置都尉一人,比二千
石。丞一人。
本注曰:(西汉)武帝……又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中兴,建武六
年 ……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

这一重要史料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所谓的属国,乃是从汉代缘边各郡中划分出来的特别行政区域,专门用来安置入境降附汉朝的少数族民众;其长官为属国都尉,品级为“比二千石”,与郡太守的“二千石”相比略低一级。第二,东汉建立即“中兴”之后,此时的属国,已经逐渐管辖有多个属县,而属国都尉也开始拥有与郡太守一样的治民职责,即所谓的“稍有分县,治民比郡”。①也就是说,到了东汉后期,所谓的属国,其实际上的行政职能,已经与郡相同而无异;与正常的郡相比,只不过位置是在边境,所治理的对象主要是少数族民众,其差别仅此而已。
    据《续汉郡国志五》所载,东汉后期的辽东郡下辖十一县,治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市)。而辽东属国下辖六县,即昌辽、宾徒、徒何、无虑、险渎、房县,治所在昌辽(今辽宁义县)。考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第八下》,昌辽、宾徒、徒何三县原属辽西郡,无虑、险渎、房县三县原属辽东郡。所以东汉幽州下属的辽东属国,是由原来辽东、辽西两郡的接壤地带重新组建而成。而东汉王朝设置辽东属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安置入境归附的乌丸族民众。
    由此可见,辽东属国虽然与辽东郡同处幽州,又同有“辽东”的冠名,但是两者不仅各有辖地,各有治所和行政长官,而且前者的辖地也并非完全来源于后者,所以二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二、史籍所载的三郡乌丸
东汉末年三郡乌丸族的活动,其记载分见于《三国志》、《后汉书》各传。陈寿《三国志》卷30《乌丸传》记载:

        汉末,辽西乌丸大人丘力居,众五千余落,上谷乌丸大人难楼,众九
    千余落,各称王。而辽东属国乌丸大人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
    北平乌丸大人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皆有计策勇健。中山太守
    张纯叛入丘力居众中,自号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丸元帅。……后丘力居
    死,子楼班年小,从子蹋顿有武略,代立,总摄三王部。……(袁)绍矫
制赐蹋顿、峭王、汗鲁王印绶,皆以为单于。

袁绍据有河北时矫制所封拜的“三王”,文末明确记载是“蹋顿、峭王、汗鲁王”。对照上文,三者分别为辽西郡、辽东属国、右北平郡乌丸族的首领,其中并无上谷郡的乌丸族首领难楼。此段记载之下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引录了当时袁绍封拜乌丸诸单于的版檄全文达三百字,其中明确标明受封的“乌丸三王”,是“辽东属国率众王颁下、乌丸辽西率众王蹋顿、右北平率众王汗卢”,其中也没有上谷郡的乌丸首领。②因此,清代学者沈家本的校记认为,三郡乌丸“其不及上谷明矣”。      
    沈家本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上面所引这段《三国志·乌丸传》史料,又见于范晔《后汉书》卷90《乌丸传》,内容与前者大致相同,但是范晔对乌丸族活动各个阶段的时间则记叙得更为明确。依据该传所载,辽西郡丘力居、上谷郡难楼、辽东属国苏仆延、右北平郡乌延四位乌丸族首领自行称王,其事发生在东汉的“灵帝初”;而袁绍封拜乌丸的三郡单于,其事是在后来的献帝“建安初”。两件史实前后相差30年左右,完全不是一回事。而曹操平定三郡乌丸的举动,紧接在他摧毁河北袁绍势力之后进行。显而易见,此时所谓的三郡乌丸,自然应当指袁绍在建安初年所封拜的三王,而他们所在的地域,分别是辽西郡、右北平郡、辽东属国。沈家本的论断,从这里也得到了有力的佐证。
    从上面《三国志·乌丸传》可知,上谷郡的乌丸族首领难楼,曾经拥众九千余落,大约有十余万人,一度是幽州诸郡乌丸族首领中统领部众最多者。③但是,在袁绍所封拜的三王中,却没有上谷郡乌丸族的首领。其中的原因,从现存文献中已难以考知。推测很可能是上谷郡乌丸族的部众,在东汉灵帝初年虽然达到兴盛时期,但是在30年之后的献帝建安年间,部众的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势力严重衰落而不能与其他三王比肩了。由于陈寿撰写的《三国志》行文非常简要,因而在上面所引的《乌丸传》传文中,未能将灵帝初年诸郡乌丸族首领自行称王、以及献帝建安初年受封于袁绍的先后时间一一标明,而仅以模糊的“汉末”二字总领传文。如果不将《后汉书·乌丸传》与之比照研判,很容易将前后相距三十年的两件史事混淆为一回事。后世之所以有史家认为“三郡乌丸”之中含有上谷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④
    除了以上的佐证之外,《三国志》卷8《公孙瓒传》中也有一些线索。上面所引《乌丸传》提到的中山太守张纯叛逃之后煽动幽州乌丸武装反抗的经过,在《公孙瓒传》中也有所记载。传文叙述幽州乌丸族武装活动的地域,是在“右北平、辽西、属国”三地;所谓“属国”即辽东属国的简称,其中也没有涉及上谷郡。⑤同书卷1《武帝纪》记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三郡乌丸时,率军抗御的乌丸族首领,是蹋顿和“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此处的“辽东”乃是辽东属国的简称,而“速仆丸”即“苏仆延”的异译,“北平”为“右北平”的简称,其中同样也没有提到上谷郡。
    事实上,仔细察看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东汉幽州的图幅即可看出:辽东属国、辽西郡、右北平郡三者,均位于州治蓟县(在今北京市)的东面,而且其辖地自东至西是连成一片的;而上谷郡则单独位于蓟县的西北,与最近的右北平郡之间,还隔着渔阳、广阳两个郡的辖地。曹操所平定的三郡乌丸,是以蹋顿所在的辽西郡为中心,东边相邻的辽东属国,西边相邻的右北平郡,则充当其左、右呼应的两翼,从而形成强大的军事集团势力。悬隔在西边的上谷郡,是起不到如此的凝结呼应作用的。
    《三国志》卷11《田畴传》、卷1《武帝纪》均详细叙述了曹操出兵平定乌丸的行军路线,大体说来,他是取道蓟县以东的无终、徐无、卢龙塞、白狼堆,直指柳城,这些地方都在右北平郡、辽西郡的辖地内。与远在西边的上谷郡也毫无关系。

    三、三郡当指辽东属国、辽西郡和右北平郡
    从以上的考证可以得出结论: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平定三郡乌丸时的“三郡”,准确言之,应当指幽州的辽西郡、右北平郡、辽东属国三者。
    由于东汉后期的属国是与郡平级的行政机构,属于比较特殊的郡,所以为了称呼简便起见,辽东属国可以与辽西郡、右北平郡合称为“三郡”。事实上,据《晋书》卷14《地理志上》所载,及至曹魏之时,辽东属国就真的演变为昌黎郡了。⑥陈寿的《三国志》行文简洁,又因在他撰写此书时辽东属国早已演变为郡,所以他就采用了“三郡”这一简便的措辞。如果不用“三郡乌丸”,而用“三郡属国乌丸”、“三属国郡乌丸”之类的说法,地理概念虽然非常清楚,行文上却不够精练顺畅。总之,“三郡”一词的使用,是陈寿撰史时一种带有变通性的做法。
    将“三郡”解释为辽西郡、上谷郡、右北平郡是不妥当的。这不仅过分拘泥于“三郡”的“郡”字,没有考虑到这一简便称呼的变通性,而且也没有注意到上谷郡单独分隔于西边的历史地理情势。同样,将“三郡”说成是辽东郡、辽西郡、右北平郡也是不准确的。这不仅因为辽东郡、辽东属国二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而且也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完全不相吻合。据《三国志》卷8《公孙恭传》、卷28《毌丘俭传》所载,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起,至曹魏明帝景初二年(238)止的近50年间,幽州东部的辽东郡、带方郡、乐浪郡、玄菟郡,一直处于公孙氏家族的武力控制之下。特别是其中的辽东郡,属于公孙氏政权的中心地区,其西面以辽水为天堑,与辽东属国隔河为界。辽东郡的治所襄平,西面即濒临辽水。此一时期在辽东郡的辖地之内,乌丸族武装力量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武装活动,因为公孙氏政权不会允许这种活动的存在。就是辽东郡以西三郡乌丸的活动,公孙氏也不会允许其越过辽水而威胁襄平。正如《公孙恭传》所言,在公孙氏称雄辽东之初,即已“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进攻三郡乌丸,柳城一战临阵击杀蹋顿,侥幸逃脱的乌丸族首领,包括辽东属国单于速附丸、辽西郡单于楼班、右北平郡单于乌延,被迫率领残部东渡辽水,投奔辽东郡的公孙康,但是入境之后均被公孙康斩杀,将首级送给曹操,事见《三国志》卷1《武帝纪》、卷30《乌丸传》。⑦史实说明,在三郡乌丸与中原政权发生剧烈冲突的期间,位于辽东郡的公孙氏一直保持距离,采取不予介入的观望态度。既然如此,就更不能将公孙氏所控制的辽东郡,划入乌丸族武装频繁活动的“三郡”之中。


注释:
    ①按:此处“稍有分县”的“稍”,意为逐渐,乃古时常用语,非今日稍微之意。参见《辞源》“稍”字条。
    ②《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引录《英雄记》约70条,均未标作者姓名。《隋书·经籍志》史部之“杂史”,著录王粲《汉末英雄记》八卷。后世学者多认为裴注所引《英雄记》即为此书。王粲乃东汉末年重要人物,熟悉当时典章政事,如果《英雄记》出自其手,上述记载更属可信。
    ③所谓的“落”,是当时北方少数族的家庭户口计算单位。王仲荦先生认为,落相当于一个帐蓬内居住的人口,大概有十多口人。参见其《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19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④《后汉书·乌丸传》也有一点问题,传文在袁绍封拜的乌丸族首领中,加入难楼之名。其实,到袁绍矫制封拜时,30年前的难楼其人是否还健在都是疑问。
    ⑤《三国志·公孙瓒传》:“渔阳张纯诱辽西乌丸丘力居等叛,劫略蓟中,自号将军,略吏民攻右北平、辽西、属国诸城,所至残破。瓒将所领,追讨纯等有功,迁骑都尉。属国乌丸贪至王率种人诣瓒降。迁中郎将,封都亭侯,进屯属国。”此处史文多次提到的“属国”,即辽东蜀国的省称。
    ⑥《晋书·地理志上》平州“昌黎郡”条:“汉属辽东属国都尉,魏置郡。”
    ⑦《三国志》这两处史文记载,当时东渡辽水投靠辽东郡公孙康的乌丸族首领,速附丸出自辽东属国,楼班出自辽西郡,乌延出自右北平郡,其中也没有辽东郡及上谷郡的首领。这是“三郡乌丸”的又一证明。



参考文献:
⑴陈寿《三国志》
⑵卢弼《三国志集解·乌丸传》,中华书局,1982
⑶方北辰《三国志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方北辰,男,1942年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1967年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1978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攻读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生,指导教师缪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自1980年起任教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出版有《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等专著9种,发表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