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七十年代前期中国地下核试验细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0:57:07
中国的核武器试验事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程老高瞻远瞩,早在六十年代中期刚开始进行大气层核武器试验时,就组织人力研究,理论上反复论证,为地下核试验做技术上的准备。在他的坚持和积极推动下,克服各种阻力,党中央作出了向地下试验方式转变的决定,并使测试获得完全成功,为实现武器设计的改变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1年3月至1974年8月,我给程老当警卫员的4年多时间里,正值试验繁忙时期,空爆试验仍在继续,地下平洞、竖井试验也在加紧准备。程老作为核试验的顶层设计者,既负责总体设计、论证,制定长远规划,更要亲临试验一线现场指导。陪程老出差,每次都要带上他那把心爱的计算尺,在全国各地搞科研协作,总是风尘仆仆,北京、上海、南京、新疆一年内总要长途奔波多次;伴程老回到基地,总是忙忙碌碌,经常吃住在场区的帐篷里,见他不停地推算各种数据。我们晚上熬不过程老时,他就让我们先休息。有时候主持会议讨论,整夜不休息。
有一次,张超副司令员和程老带我们去勘探地下竖井核试验的选址。一大早,两台吉普车就出发了,我们按照地图行进,从甘草泉往南,准备到榆树沟去勘探地下核试验场区。当时我们没带电台,只拿了一部军用望远镜,从望远镜里,几次发现南山大头羊的影子,让大家都很兴奋。可转来转去,我们却兴奋不起来了,原来我们迷路了。一台车也跑开锅了,大家饿着肚子,从中午一直转到太阳西下。眼看天就要黑了,南山方向有信号弹升起,当时怀疑有特务,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了,首长的安全一旦有个闪失,谁也担负不起呀!最后,还是程老急中生智,指导我们顺着旧车印往回返。终于,发现北边有个黑点在动,大家欢呼起来,知道那是进场区的路,那个黑点是一辆车,等走近了才知道是研究所派来的营救车。后来又经程老多次带人勘探,核试验地下竖井场区选在了辛格尔(蒙语:男子汉),因为水文勘探发现这一地区是地下核试验最理想的场区(1975年4月钻成深300米,直径2.5米的第一口花岗岩竖井,1978年10月14日09:00时首次竖井核试验获得成功)。
我国地下核试验后的钻探取样任务,在当时世界核试验史上是首创的,已经掌握核技术的美苏英法4个国家谁也没有搞过。1969年9月23日00:15时首次进行平洞核试验。钻探取样任务重、困难大、危险多,钻探取样部队历时两年终于钻进到空腔。在还没有完全打通进入空腔的通道时,为了掌握准确真实的数据,程老就带着几名工作人员,不顾塌方、辐射和毒气的危险,身着防化服,冒着40度以上的高温,向已被爆炸波挤扁的洞口走去。我们走进去几百米,才看到里面是一个大空腔,核爆炸后形成的高温高压,烧得岩体流下来形成的凝固形状清晰可辨,戴着口罩还能闻到呛鼻的味道,程老仔细观察、取样、测试,虽然只从“锅底”取到了少量的石墨在核爆炸后生成的金刚石样品,但程老亲临空腔掌握了核爆炸的力学效应、玻璃体分布以及石灰岩地质泄漏影响等许多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和数据。程老查看过空腔后,认为南山不利于核爆炸后的取样,决定另选场区。
1972年,为勘探适用平洞核试验的山体,程老和驻地物理所的肖教授,带工程处的一帮人扛着梯子到北山勘察地势。山势陡峭,人爬不上去,就用梯子,梯子不行,就搭人梯,硬是爬到山顶,看山体有没有裂缝,有没有水源。勘察后,他说是花岗岩的,介质比较硬,能产生玻璃体,试验测试没问题。我穿的解放鞋都破了,上下山保护他,很危险的。我当时是战士,不懂技术问题。但看程老60多岁带梯子爬山,亲自查看山体岩石结构及山体裂纹,确实很危险。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一个月后,工兵团就进驻北山,开始毛洞挖掘,平洞核试验从此由南山转往北山。 (不过,1975年12月17日第二次平洞核试验仍在南山地区,1976年10月17日第三次平洞核试验在北山的花岗岩山体)
中国的核武器试验事业许多震惊世界的辉煌成就,就是像程老一样广大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把生死置之度外,隐姓埋名、埋头苦干、不断攀登,才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起来的!就是在他们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奋发图强的工作中,同心同德、携手并肩、连续奋战而共同铸就的。
核试验是大规模、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科学试验,实验涉及到多种学科及各种实验方法和测试手段,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难的研究任务。
程老作为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和科研测试的总体负责人,以深厚、全面的理论功底很快理清思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调集了几百名科技人员;筹建了具备爆炸力学、光学、核物理、电子技术、放射化学、理论研究、试验安全和技术保障等学科、专业配套的核武器研究所(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周总理提出了“一次试验,多方收效”和测试数据“一百分”的构想,明确技术指标和研究课题,带领科技人员制定每一次试验测试总体方案;跑遍了全国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各军兵种外协单位,召开了几百次的协作会议;与各军兵种及地方30多家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开展了大规模的联合攻关,研制试验所需的各种设备和仪器。在一次次的核试验中创造着奇迹。
——他亲手设计、起草制定的研究所“前沿图”(roadmap),为核武器试验事业长远规划标明了方向,奠定了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首次地面核试验,程老反复研究、论证,提出了百米高塔的爆炸方式;随后又采纳了科研人员讨论提出的有线控制方案,敷设了电缆进行遥测、遥控,改变了原有的无线控制方案,确保了试验成功;
——1966年12月28日12:00时,氢弹原理性检验塔爆实验,实测为12.2万吨tnt当量。程老考虑到爆炸威力较大,提出在塔基50米半径范围地面用水泥加固,以减少卷入尘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67年6月17日08:02时强-5甲飞机空投中国首枚氢弹在距靶心315米、据地面2660米空中引爆,当量为330万吨tnt。程老根据物理分析,提出改变飞机飞行方向的投弹方案,保证了投弹飞机的安全;
——1969年首次地下平洞核试验,程老提出采用前封后堵的技术方案,确保核试验安全;
——平洞试验,他提出了“鱼钩形”开挖设置,既保证试验效应物的数量和测试准确性,还有效防止了核爆坑道的“放枪”和“冒顶”;
——近区物理测量,他带领发明的针孔成像技术,使试验的过程一览无余,保证了试验的效果;
……
程老科学作风严谨,对每次核武器试验有120%的把握,他都说成有80%的把握,一直保持到现在,对核试验林林总总的事情,程老都要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每一件事也是完成一个划一个钩。
作为核试验的总体负责人,程老始终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勇于负责。1964年第一次核试验前夕,一条条电缆沟从原子弹爆心铺向各个测试点,一贯严字当头的程老提出:向所有电缆沟垫加细沙。这需要拉几百辆汽车沙子,是不小的工程。有的同志说“没有必要”这样干,程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主张。问题被反映到张蕴钰司令员那里,张司令员说:“按程教授的意见办。”
怎样才能保证有限的试验取得最大的收效,是程老一直深思的问题。最终,程老按照周总理提出的“一次试验,多方收效”的构想,利用核武器“双刃剑”特点,同时进行核杀伤性能和核防护技术试验,因此,需要大量的效应试验。程老对测试人员提出:“拿到全部试验数据是我们搞试验测量的根本,不能得到全部核试验数据,就是失职”“我们的目标是‘一百分’!”程老的求真精神,和神圣的核试验事业联系在一起,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能深深地理解和支持。后来,由程老组织在香山开了一个月的会,系统总结了我国14次地面核试验数据,编写了《核爆炸效应分析》,为真正的核战争条件下防护提供了参数。
作为核实验测试技术的总体负责人,他搞总体规划,靠技术说话,包括测试手段,资料、仪器准备,都要依据可靠的数据。坑道是否安全,更是建立在数据计算基础上的。程老设计的全屏蔽槽(完全屏蔽电磁脉冲影响)的测试手段,遭到过许多人的反对,包括当时的白斌司令员。程老说:“我不管他是不是司令员,我只看讲不讲科学。这些数据是在实践中计算出来的,是科学的。要保证安全,就得按数据要求进行回填。”结果,白司令还是按程老的意见办了。
我见过程老与大家争吵最多的就是试验测试技术上的问题。有时候为一个问题,他们能争论一天一夜,结果总是程老争赢了才结束。在科学技术问题上,他从来不让步,他和张蕴钰司令员争过,与白斌司令员争过,也和其他技术人员争过。有一次,我看他们又为核爆平洞“放枪”争起来了,在安全上争论得很厉害。白司令员虽然威信高,但程老更坚持客观规律,他不会因为对方级别职务高而放弃自己的观点。那时,科研的风气端正,一切按科学规律办,丁是丁、卯是卯、黑是黑、白是白、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从无和稀泥现象。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严谨细致的作风,使研究所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人。有些东西,说来说去还是人的问题。人的素质好,就会带来事业的发展进步。
最后一次地面核试验,在任务准备协调会上,程老又提出了“全屏蔽”的问题,同样是在经过一番争吵之后,不得不按照程老提出的方案,给所有的仪器和设备都穿上“盔甲”摆放,保证了所有测试仪器都能在屏蔽的情况下测到“干净”、准确的数据。
他把带科技队伍、育科技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从试验筹备起就开始培养。研究所成立时在北京通县马蹄楼,他经常住在那里,理论实验用化爆原理测试获取数据,他和研究所的同志经常到官厅水库搞化爆实验。那时很艰苦,很大的风沙,很冷。从化爆力学参数计算出核爆力学参数,后来到红山南和红山水库东搞化爆实验,根据总体要求得到大量理论数据参数,再来决定使用什么测试仪器,研制什么仪器设备,到军工企业联系制作,处处精益求精。按这种办法,在吕敏院士的主持下,研究所自行设计制作的一台示波器,测到了准确数据,得到“功勋示波器”美称,每次通过探头电缆,产生波形来计算,试验达没达到要求。通过干事业,带出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创新的人才队伍,是程老又一大贡献。张爱萍将军对他开创的事业有个评价,就是“研究所是个小科学院”,从这里先后走出了8位院士和20多位技术将军。
程老他们家原来住研究所政治部,住处小,但当时谁也不去讲待遇、讲条件,艰苦的生活因事业的升腾充满了创新的成就和喜悦。
有一次,我陪程老和白斌司令员去北京,向周总理汇报工作。当时住在地质学院招待所。因为白司令员的警卫员张玉林没有去,我一人负责他们俩的生活保障。他们给总理汇报的时间很长,过了中午时间,我自己上街吃了碗刀削面。晚上吃饭时,白司令员老夹肉让我吃。当时条件艰苦,能吃上肉就算福气了,几块肉体现了首长对战士的尊重,官兵一致的好作风,也深深烙在我心里。
那时场区条件艰苦,每次陪程老进出场区,程老总要到几个哨所走一走,察看战士们的生活。每到张郭庄、甘草泉、辛格尔哨所,战士们就拿出珍藏了好久的红烧肉罐头招待我们,一大盆肉丝面条很快就被我们一扫而空。虽然物质贫乏,生活艰苦,但大家心里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武器更先进,军队更强大,祖国更富强,中华民族拥有了核盾牌主动权后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苦也不觉苦,累也不觉累。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希望,干部战士都充满了革命斗志。
朱光亚曾说,程开甲是纯粹的科学家,和他的导师玻恩一样,不善于搞交际和应酬。他热爱科学,喜欢计算,艰苦的时候没有计算器,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伴随了他一辈子,到现在虽然计算机代替了计算尺,但程老还对黑板情有独钟。北京家里装修,还特意让在家里装了一块黑板,一有时间,便在上面推算复杂的数学公式。
程老的成就,一半要归功他的老伴高耀珊。高阿姨过日子很精细,在红山时再困难也要每天保障程老一个苹果。那时有菜窖,一到冬天,地下挖个洞,放上席子和土,家家户户放几筐苹果、桔子。而他家主要是保障程老,连最小的孩子也很少吃到。包括做饭做菜,肉、鱼都给程老了。
程老生活节俭,高阿姨也是,但她对程老一辈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红山时,她自己养鸡下蛋,然后编号,每天煮最新鲜的给程老补充营养。有一天,她从十几里的山下门诊部赶回所里找到程老,就是为了补早晨忘记交待的一个鸡蛋。殷殷深情,可见一斑。
程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因核试验劳累过度,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她天天陪程老散步到半夜。程老一心扑在事业上,顾不上管家。而高阿姨却把一切都包了。她还做得一手好菜,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就很喜欢她做的冰糖蹄膀。这一生,程老从没为琐屑杂事操过心,只顾科研,对数据公式罗列清楚。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多么艰苦,他都能安心工作,专心科研。这一点,高阿姨可谓功不可没!如果说程老为共和国铸就核盾牌立下汗马功劳,像他夫人一样在背后默默奉献的众多亲属,就更是伟大事业的坚强后盾!
罗布泊爆发的声声“春雷”,凝聚了程老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党和人民也始终记着这些为祖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雷霆已经远去,向往和平的人们却永远铭记着那个年代。
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会堂内专家云集,精英荟萃。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23位科学家受到表彰。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几十年的程老,终于从幕后走向台前。当江泽民主席亲手将一枚象征荣誉和成就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挂在程老胸前时,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国的核武器试验事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程老高瞻远瞩,早在六十年代中期刚开始进行大气层核武器试验时,就组织人力研究,理论上反复论证,为地下核试验做技术上的准备。在他的坚持和积极推动下,克服各种阻力,党中央作出了向地下试验方式转变的决定,并使测试获得完全成功,为实现武器设计的改变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1年3月至1974年8月,我给程老当警卫员的4年多时间里,正值试验繁忙时期,空爆试验仍在继续,地下平洞、竖井试验也在加紧准备。程老作为核试验的顶层设计者,既负责总体设计、论证,制定长远规划,更要亲临试验一线现场指导。陪程老出差,每次都要带上他那把心爱的计算尺,在全国各地搞科研协作,总是风尘仆仆,北京、上海、南京、新疆一年内总要长途奔波多次;伴程老回到基地,总是忙忙碌碌,经常吃住在场区的帐篷里,见他不停地推算各种数据。我们晚上熬不过程老时,他就让我们先休息。有时候主持会议讨论,整夜不休息。
有一次,张超副司令员和程老带我们去勘探地下竖井核试验的选址。一大早,两台吉普车就出发了,我们按照地图行进,从甘草泉往南,准备到榆树沟去勘探地下核试验场区。当时我们没带电台,只拿了一部军用望远镜,从望远镜里,几次发现南山大头羊的影子,让大家都很兴奋。可转来转去,我们却兴奋不起来了,原来我们迷路了。一台车也跑开锅了,大家饿着肚子,从中午一直转到太阳西下。眼看天就要黑了,南山方向有信号弹升起,当时怀疑有特务,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了,首长的安全一旦有个闪失,谁也担负不起呀!最后,还是程老急中生智,指导我们顺着旧车印往回返。终于,发现北边有个黑点在动,大家欢呼起来,知道那是进场区的路,那个黑点是一辆车,等走近了才知道是研究所派来的营救车。后来又经程老多次带人勘探,核试验地下竖井场区选在了辛格尔(蒙语:男子汉),因为水文勘探发现这一地区是地下核试验最理想的场区(1975年4月钻成深300米,直径2.5米的第一口花岗岩竖井,1978年10月14日09:00时首次竖井核试验获得成功)。
我国地下核试验后的钻探取样任务,在当时世界核试验史上是首创的,已经掌握核技术的美苏英法4个国家谁也没有搞过。1969年9月23日00:15时首次进行平洞核试验。钻探取样任务重、困难大、危险多,钻探取样部队历时两年终于钻进到空腔。在还没有完全打通进入空腔的通道时,为了掌握准确真实的数据,程老就带着几名工作人员,不顾塌方、辐射和毒气的危险,身着防化服,冒着40度以上的高温,向已被爆炸波挤扁的洞口走去。我们走进去几百米,才看到里面是一个大空腔,核爆炸后形成的高温高压,烧得岩体流下来形成的凝固形状清晰可辨,戴着口罩还能闻到呛鼻的味道,程老仔细观察、取样、测试,虽然只从“锅底”取到了少量的石墨在核爆炸后生成的金刚石样品,但程老亲临空腔掌握了核爆炸的力学效应、玻璃体分布以及石灰岩地质泄漏影响等许多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和数据。程老查看过空腔后,认为南山不利于核爆炸后的取样,决定另选场区。
1972年,为勘探适用平洞核试验的山体,程老和驻地物理所的肖教授,带工程处的一帮人扛着梯子到北山勘察地势。山势陡峭,人爬不上去,就用梯子,梯子不行,就搭人梯,硬是爬到山顶,看山体有没有裂缝,有没有水源。勘察后,他说是花岗岩的,介质比较硬,能产生玻璃体,试验测试没问题。我穿的解放鞋都破了,上下山保护他,很危险的。我当时是战士,不懂技术问题。但看程老60多岁带梯子爬山,亲自查看山体岩石结构及山体裂纹,确实很危险。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一个月后,工兵团就进驻北山,开始毛洞挖掘,平洞核试验从此由南山转往北山。 (不过,1975年12月17日第二次平洞核试验仍在南山地区,1976年10月17日第三次平洞核试验在北山的花岗岩山体)
中国的核武器试验事业许多震惊世界的辉煌成就,就是像程老一样广大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把生死置之度外,隐姓埋名、埋头苦干、不断攀登,才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起来的!就是在他们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奋发图强的工作中,同心同德、携手并肩、连续奋战而共同铸就的。
核试验是大规模、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科学试验,实验涉及到多种学科及各种实验方法和测试手段,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难的研究任务。
程老作为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和科研测试的总体负责人,以深厚、全面的理论功底很快理清思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调集了几百名科技人员;筹建了具备爆炸力学、光学、核物理、电子技术、放射化学、理论研究、试验安全和技术保障等学科、专业配套的核武器研究所(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周总理提出了“一次试验,多方收效”和测试数据“一百分”的构想,明确技术指标和研究课题,带领科技人员制定每一次试验测试总体方案;跑遍了全国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各军兵种外协单位,召开了几百次的协作会议;与各军兵种及地方30多家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开展了大规模的联合攻关,研制试验所需的各种设备和仪器。在一次次的核试验中创造着奇迹。
——他亲手设计、起草制定的研究所“前沿图”(roadmap),为核武器试验事业长远规划标明了方向,奠定了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首次地面核试验,程老反复研究、论证,提出了百米高塔的爆炸方式;随后又采纳了科研人员讨论提出的有线控制方案,敷设了电缆进行遥测、遥控,改变了原有的无线控制方案,确保了试验成功;
——1966年12月28日12:00时,氢弹原理性检验塔爆实验,实测为12.2万吨tnt当量。程老考虑到爆炸威力较大,提出在塔基50米半径范围地面用水泥加固,以减少卷入尘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67年6月17日08:02时强-5甲飞机空投中国首枚氢弹在距靶心315米、据地面2660米空中引爆,当量为330万吨tnt。程老根据物理分析,提出改变飞机飞行方向的投弹方案,保证了投弹飞机的安全;
——1969年首次地下平洞核试验,程老提出采用前封后堵的技术方案,确保核试验安全;
——平洞试验,他提出了“鱼钩形”开挖设置,既保证试验效应物的数量和测试准确性,还有效防止了核爆坑道的“放枪”和“冒顶”;
——近区物理测量,他带领发明的针孔成像技术,使试验的过程一览无余,保证了试验的效果;
……
程老科学作风严谨,对每次核武器试验有120%的把握,他都说成有80%的把握,一直保持到现在,对核试验林林总总的事情,程老都要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每一件事也是完成一个划一个钩。
作为核试验的总体负责人,程老始终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勇于负责。1964年第一次核试验前夕,一条条电缆沟从原子弹爆心铺向各个测试点,一贯严字当头的程老提出:向所有电缆沟垫加细沙。这需要拉几百辆汽车沙子,是不小的工程。有的同志说“没有必要”这样干,程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主张。问题被反映到张蕴钰司令员那里,张司令员说:“按程教授的意见办。”
怎样才能保证有限的试验取得最大的收效,是程老一直深思的问题。最终,程老按照周总理提出的“一次试验,多方收效”的构想,利用核武器“双刃剑”特点,同时进行核杀伤性能和核防护技术试验,因此,需要大量的效应试验。程老对测试人员提出:“拿到全部试验数据是我们搞试验测量的根本,不能得到全部核试验数据,就是失职”“我们的目标是‘一百分’!”程老的求真精神,和神圣的核试验事业联系在一起,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能深深地理解和支持。后来,由程老组织在香山开了一个月的会,系统总结了我国14次地面核试验数据,编写了《核爆炸效应分析》,为真正的核战争条件下防护提供了参数。
作为核实验测试技术的总体负责人,他搞总体规划,靠技术说话,包括测试手段,资料、仪器准备,都要依据可靠的数据。坑道是否安全,更是建立在数据计算基础上的。程老设计的全屏蔽槽(完全屏蔽电磁脉冲影响)的测试手段,遭到过许多人的反对,包括当时的白斌司令员。程老说:“我不管他是不是司令员,我只看讲不讲科学。这些数据是在实践中计算出来的,是科学的。要保证安全,就得按数据要求进行回填。”结果,白司令还是按程老的意见办了。
我见过程老与大家争吵最多的就是试验测试技术上的问题。有时候为一个问题,他们能争论一天一夜,结果总是程老争赢了才结束。在科学技术问题上,他从来不让步,他和张蕴钰司令员争过,与白斌司令员争过,也和其他技术人员争过。有一次,我看他们又为核爆平洞“放枪”争起来了,在安全上争论得很厉害。白司令员虽然威信高,但程老更坚持客观规律,他不会因为对方级别职务高而放弃自己的观点。那时,科研的风气端正,一切按科学规律办,丁是丁、卯是卯、黑是黑、白是白、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从无和稀泥现象。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严谨细致的作风,使研究所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人。有些东西,说来说去还是人的问题。人的素质好,就会带来事业的发展进步。
最后一次地面核试验,在任务准备协调会上,程老又提出了“全屏蔽”的问题,同样是在经过一番争吵之后,不得不按照程老提出的方案,给所有的仪器和设备都穿上“盔甲”摆放,保证了所有测试仪器都能在屏蔽的情况下测到“干净”、准确的数据。
他把带科技队伍、育科技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从试验筹备起就开始培养。研究所成立时在北京通县马蹄楼,他经常住在那里,理论实验用化爆原理测试获取数据,他和研究所的同志经常到官厅水库搞化爆实验。那时很艰苦,很大的风沙,很冷。从化爆力学参数计算出核爆力学参数,后来到红山南和红山水库东搞化爆实验,根据总体要求得到大量理论数据参数,再来决定使用什么测试仪器,研制什么仪器设备,到军工企业联系制作,处处精益求精。按这种办法,在吕敏院士的主持下,研究所自行设计制作的一台示波器,测到了准确数据,得到“功勋示波器”美称,每次通过探头电缆,产生波形来计算,试验达没达到要求。通过干事业,带出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创新的人才队伍,是程老又一大贡献。张爱萍将军对他开创的事业有个评价,就是“研究所是个小科学院”,从这里先后走出了8位院士和20多位技术将军。
程老他们家原来住研究所政治部,住处小,但当时谁也不去讲待遇、讲条件,艰苦的生活因事业的升腾充满了创新的成就和喜悦。
有一次,我陪程老和白斌司令员去北京,向周总理汇报工作。当时住在地质学院招待所。因为白司令员的警卫员张玉林没有去,我一人负责他们俩的生活保障。他们给总理汇报的时间很长,过了中午时间,我自己上街吃了碗刀削面。晚上吃饭时,白司令员老夹肉让我吃。当时条件艰苦,能吃上肉就算福气了,几块肉体现了首长对战士的尊重,官兵一致的好作风,也深深烙在我心里。
那时场区条件艰苦,每次陪程老进出场区,程老总要到几个哨所走一走,察看战士们的生活。每到张郭庄、甘草泉、辛格尔哨所,战士们就拿出珍藏了好久的红烧肉罐头招待我们,一大盆肉丝面条很快就被我们一扫而空。虽然物质贫乏,生活艰苦,但大家心里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武器更先进,军队更强大,祖国更富强,中华民族拥有了核盾牌主动权后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苦也不觉苦,累也不觉累。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希望,干部战士都充满了革命斗志。
朱光亚曾说,程开甲是纯粹的科学家,和他的导师玻恩一样,不善于搞交际和应酬。他热爱科学,喜欢计算,艰苦的时候没有计算器,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伴随了他一辈子,到现在虽然计算机代替了计算尺,但程老还对黑板情有独钟。北京家里装修,还特意让在家里装了一块黑板,一有时间,便在上面推算复杂的数学公式。
程老的成就,一半要归功他的老伴高耀珊。高阿姨过日子很精细,在红山时再困难也要每天保障程老一个苹果。那时有菜窖,一到冬天,地下挖个洞,放上席子和土,家家户户放几筐苹果、桔子。而他家主要是保障程老,连最小的孩子也很少吃到。包括做饭做菜,肉、鱼都给程老了。
程老生活节俭,高阿姨也是,但她对程老一辈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红山时,她自己养鸡下蛋,然后编号,每天煮最新鲜的给程老补充营养。有一天,她从十几里的山下门诊部赶回所里找到程老,就是为了补早晨忘记交待的一个鸡蛋。殷殷深情,可见一斑。
程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因核试验劳累过度,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她天天陪程老散步到半夜。程老一心扑在事业上,顾不上管家。而高阿姨却把一切都包了。她还做得一手好菜,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就很喜欢她做的冰糖蹄膀。这一生,程老从没为琐屑杂事操过心,只顾科研,对数据公式罗列清楚。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多么艰苦,他都能安心工作,专心科研。这一点,高阿姨可谓功不可没!如果说程老为共和国铸就核盾牌立下汗马功劳,像他夫人一样在背后默默奉献的众多亲属,就更是伟大事业的坚强后盾!
罗布泊爆发的声声“春雷”,凝聚了程老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党和人民也始终记着这些为祖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雷霆已经远去,向往和平的人们却永远铭记着那个年代。
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会堂内专家云集,精英荟萃。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23位科学家受到表彰。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几十年的程老,终于从幕后走向台前。当江泽民主席亲手将一枚象征荣誉和成就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挂在程老胸前时,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向人民英雄致敬!
默默奉献的英雄